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硕士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社会心理学论文选题 设计心理学论文 设计心理学论文3000字 大学心理学论文 社会心理学论文 和谐社会论文 大学社会心理学论文 社会心理学结业论文 社会心理学论文的摘要 社会心理学论文参考文献 服装社会心理学论文 社会心理学论文总结

社会心理学类函授毕业论文范文 跟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家庭暴力的具体策略基于社会心理学视角类论文范文

分类:硕士论文 原创主题:社会心理学论文 发表时间: 2023-12-31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家庭暴力的具体策略基于社会心理学视角,本文是社会心理学类论文范文跟社会心理学和家庭暴力和社会工作类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摘 要:农村家庭暴力现象在当今社会仍然存在,在个别地区还存在不断增加的趋势和多元化的特点.为更好预防和解决农村家庭暴力,文章以社会心理学视角出发,重点围绕家庭暴力中施暴者的人格特征和社会动机两个方面,对农村家庭暴力主体进行了家庭、文化、社会环境等人格形成要素和诱发动机的综合分析.以此为切入点,结合社会工作的专业手法,从个人、小组、社区、社会工作行政四个层面,围绕农村家庭暴力行为中的施暴方和受虐方的心理调适、社会化、社区环境和社会支持网络等方面,梳理出具体介入方法和策略,从而为农村家庭暴力的消解提供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农村家庭暴力;社会心理;社会工作

中图分类号:C 9138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4-390X(2018)05-0042-07

近年来,随着法律制度和人们法律意识的不断健全,政府组织和社会公益力量也在不断推进防范家庭暴力的宣传,显而易见,社会和公众对于家庭暴力的关注度与日俱增.究其原因,是因为家庭作为拥有多元功能的关系集合体,它不仅为个人实现社会化提供教育和规范指导,还兼具着为个人生活提供物质保障和精神归属,故而家庭暴力一旦发生,对于家庭成员的健康和家庭关系都将产生恶劣影响.根据全国妇联数据统计,我国约有30%的已婚妇女曾受到家庭暴力的伤害,平均每74秒就会有一位女性受到丈夫殴打,并且每年大约有10万妇女因为受到家庭暴力的迫害而选择自杀[1].在农村地区,农村家庭暴力更是以发生频率高、持续时间长、施暴手段残酷等特点,对遭受摧残和伤害的农村已婚妇女产生了巨大的心理阴影.因此,尽可能使农村已婚妇女避免遭受家庭暴力,保障其合法权益,成为构建和谐家庭和实现社会和谐稳定的必然选择.

一、 我国农村家庭暴力的概述

(一)家庭暴力的定义

家庭暴力的定义在范围和对象上,有着狭义和广义之间的区别.狭义的家庭暴力,指的是发生在夫妻之间,施暴者通过胁迫、语言伤害或者肢体暴力等手段,侵害另一方的包括身体、精神或者性等方面在内的人身权利,并因此而造成一定损害后果的行为.广义的家庭暴力,则是指在家庭不限于夫妻之间的施暴行为,关系双方可涵盖父辈与子辈、祖辈与孙辈等[2].在本文中,家庭暴力行为指的是狭义的家庭暴力定义,而所研究和探析的对象是农村中遭受家庭暴力的妇女.

(二) 农村家庭暴力的特点及其危害

1行为反复形成周期

家庭暴力的形成是由长时期的暴力行为所致,不只是偶尔的暴力行为,所以它具有反复性、持续性和危害性等特点.家庭暴力与普通的家庭纠纷是有区别的,家庭纠纷是长期存在但是出现时间是随机的.而家庭暴力的行为通常会在一定的时期内出现多次,因为施暴的行为和时间往往呈现出一个周期性的循环状态.在一些农村家庭暴力形成的案例研究中,妻子往往遭受丈夫施暴均不是一两次,都是随着夫妻感情、家庭纠纷、日常琐碎等因素呈现反复的状态,以施暴—缓和—和好—矛盾—施暴的形式,受到长期性的不间断的伤害[3].

2心理因素逐渐成为根本原因

家庭暴力的起因往往是以生活琐事为源头,加之双方性格方面存在着部分不可调和的矛盾或冲突,进而转化为语言和身体的冲突.在新形势下,农村家庭还面临着农村留守妇女增多、家庭生活成本增加、外出务工环境复杂多元等趋势的发展,所以对农村的家庭关系,尤其是新组成的家庭关系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随之家庭暴力加入了许多新的因素,比如:双方感情出现破裂、信任危机、文化层次差异、脾气性格差异及出轨行为等等.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使夫妻双方的亲密关系逐渐疏离,进而产生心理隔阂,影响夫妻双方的沟通交流.

3内部的隐蔽性

家庭暴力,顾名思义是出现在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暴力行为,具有很强的隐蔽性.第一,家庭的构成和婚姻的“一夫一妻”制度,构成了家庭系统的排他性、封闭性,所以在家庭内部产生的具体行为,外人和社会很少能知道.第二,家庭隐私观念抑制了家庭暴力被他人察觉.传统思维中的“家丑不可外扬”观念,使很多本已发生暴力行为的夫妻,在外人面前仍会尽力掩饰出和谐的样子,以维护家庭在社区中的声誉.但在农村社区中,即使周围人们了解到了该家庭暴力的发生,也通常会选择漠视的态度,认为这是家庭内部矛盾而不愿介入[4].

4形式多样化

在家庭暴力的具体调查研究中,中国法学会利用3年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就“反对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对策研究与干预”进行了深入探究.研究指出,以多元形式构成的家庭暴力的家庭占347%,家庭暴力中暴力形式发生率从高到低分别为精神暴力、身体暴力、性暴力和经济控制.在施暴行为发生时,丈夫通常会采取带有侮辱、威胁的语言和破坏家庭物品、营造“冷战”气氛的精神暴力方式和直接的身体暴力方式来处理夫妻冲突[5].

(三)农村家庭暴力的主要危害

农村家庭暴力对受虐妇女产生了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创伤.对身体的伤害是由肢体行为所致,主要有推搡、打耳光、脚踢、使用工具攻击等行为,造成妇女身体器官损害.长期遭受家庭暴力的妇女,大都会有因家暴而形成的身体疾病.对心理的伤害主要是由精神暴力所致,主要是经过言辞威胁、诽谤谩骂、嘲讽侮辱、露出凶器等方式,造成了女性抑郁、敏感多疑、易受惊吓等心理状态.

农村家庭暴力还构成了女性犯罪的重要原因,不利于社区稳定.因为许多农村妇女在面对和经历家庭暴力之后,感受到家庭的恐怖气氛和强烈的家庭控制,妻子出现了认知的偏差,造成了社交的恐惧、精神焦虑等心理困境.在不敢同别人交往,没有及时有效的“安全阀”使女性得以将心理状态进行宣泄的情况下,受虐妇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疾病,极端性情况下会严重影响自身和其他家庭成员的人身安全.

二、 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农村家庭暴力影响因素分析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通常为,在特定社会条件下、具有独特的文化和完整的人格结构的人,对于纷繁复杂的社会刺激而所作出的反应,即社会行为.而社会行为发生及其原因,是由行为主体的人格所决定的.同时,社会心理学还指出,个体的一切活动都由一定动机所驱使,并且动机是社会影响和个体行为的心理*.所以,想要了解农村家庭暴力这一特定行为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一方面要研究家庭暴力主体的人格形成因素,另一方面必须对引起、维持和推动家庭暴力行为产生的社会动机予以重视.这样,才能了解到农村家庭中暴力行为产生的根源,才能采取出相关措施,避免该行为带来的一系列危害性因素.

(一)农村家庭暴力施暴者人格形成的因素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许多犯罪现象的产生,跟犯罪者在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中未形成良好的社会规范和健全成熟的人格存在极大联系.因为具有成熟人格的人,能够在追求理想、道德实践、人际交往、自我调适等日常生活行为中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精神力量.而不成熟的人格在某种条件下是产生犯罪或者越轨行为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原因.所以,不难看出在农村家庭暴力中的施暴者,其人格是不成熟的,而影响其人格是源于多方面的因素的.

1家庭方面的因素

家庭暴力发生的场所通常是在居住地范围内,在农村受到的家庭因素影响,多来自于双方父母和夫妻双方.一方面,长辈传统观念的心理影响力较强.施暴男性往往在家庭中是作为主要的生产力,女性自身劳动程度较弱于男性,所以会使父母的心理偏向于男性,并且多有农村家庭教导女性要遵守“嫁鸡随鸡”的保守落后观念,使女性忍气吞声,助长了丈夫在施暴过程中的动力.另一方面,受虐女性在初期遭受家庭暴力时,虽然会做出分居甚至离婚的抉择,但是最终都会在丈夫的“哀求”下,心理上会倾向于选择忍让或者原谅.加之,大多数农村女性不敢也不会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权益,从而使得施暴者在家庭暴力的形成过程中,人格不断膨胀,形成随心所欲的性格特征,模糊了自身的正确认知.

2文化方面的因素

(1) 特殊文化环境中成长而形成的不完全社会化.在农村家庭暴力犯罪的案例中,一般都是遵循着较为封建保守的家庭观念,这些文化和观念与如今现代性的男女平等思想和开化的社会规范有相悖之处,比如“重男轻女”的生育观念,“男主外、女主内”的生活观念,“相夫教子”的女性规范等等,在赋予男性对于家庭强控制力的同时,也渗透着对于女性不尊重的态度.所以,对于30岁及以上的农村男性群体,在较为传统教条的价值观念的指导下,一旦遇到在生活琐事等方面使其厌烦,加之夫妻之间矛盾不断激化的情况下,他们往往会采取强硬的措施,通过暴力解决家庭纠纷和矛盾.

(2) 由于文化冲突在个体成长方面产生混乱而引起其不完全社会化.“文化冲突”的概念最初由塞林提出的,它包括两种情况:其一,当某种文化与其异质的文化相遇时产生冲突,按照前一种文化的行为规范行动的人,往往会容易产生与异质的社会规范相抵触的犯罪行为.其二是现代社会为了维持统治和发展其社会机能,在所有的领域加深了专门化.随着社会的分化,个人往往会隶属于几个不同的社会群体和组织,然后相互重叠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方式就会降临到他的头上,而且使其行为标准产生了分裂和混乱,使其很容易产生越轨行为.农村家庭暴力的产生,男性施暴的原因在文化冲突方面并不鲜见,大多为了维护“面子”“尊严”,而不顾妻子在家庭中的地位权利,进行犯罪行为.这也源于现如今农民和农民工在社会中遭受的种种社会歧视和不同行业的影响有关,使得男性农民往往出现价值观的冲突和分裂,产生心理上的差距,从而导致在夫妻相处中的行为过激.

3社会环境的因素

在农村地区,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人们的交往范围往往会受到限制,交往人群较为固定.如今处于社会转型期内,农村青壮年在农村或者在城市,通过新式的媒介接触到不同类型的文化和人群,使得交往范围扩大,所面临的社会环境更为复杂,农村家庭中丈夫对于妻子的信任危机也就逐渐开始产生.如今,互联网时代下,不同类型的新式社交软件逐渐流行,并被大众所接受,它能够使人在虚拟的社区空间之中得到一定的情感支持和交往满足,作为女性能够获得目前家庭中未能发挥的功能,从而与其产生较为稳定的社会联系.在此情况下,部分农村妇女会因为自身的知识水平和鉴别能力低等因素,会产生一定的越轨行为和社会失范.男性在精神方面往往会失去控制能力,所以此时会产生猜忌、嫉妒等偏激心理,从而使得男性的人格受到一定的影响,严重时产生犯罪的情况.

(二)农村家庭暴力施暴者的社会动机

家庭暴力行为,从其定义中就可以看出,这是对他人产生了一定的伤害的社会行为.同时,该行为的产生并非是个体出于生理的本能需求,而是受到外界的一系列影响因素作用而引发的社会行为.

1“挫折—侵犯”理论

“挫折—侵犯”理论是由多拉德和米勒等人在受到精神分析理论和学习理论的双重影响下提出的.受挫可能致使个体行为方面有多种结果呈现,而侵犯行为就是个体行为结果中的一种,但一般情况下受挫是侵犯行为的产生的前提条件.同时,该理论还指出,挫折的产生引起了个体内部的一种准备侵犯的状态,类似于一种动机应激反应,而只有当它有了一定的侵犯线索,例如刀、或者侵犯性的词语等因素出现时,那么侵犯行为就会产生.

所以,大多数农村贫困家庭产生暴力的核心是围绕着经济展开的,表现形式大多是男性在求职或者工作方面遭遇到挫折,面对经济上的巨大压力,转化为个体内心的焦虑不安,此时再经过夫妻双方之间的争吵,往往会造成男性通过身体暴力侵犯女性,转嫁自己的精神压力.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家庭时下夫妻双方外出务工期间,双方之间的信任产生了危机,甚至部分农村家庭中出现了出轨、婚外情等失范因素,此时较为弱势的一方因为受挫,往往会选择家庭“热暴力”和“冷暴力”的方式发泄不满和压力,维护自己在家庭及农村社区中的“权威”或地位.

2标签理论

标签理论基本观点是:在一个个体开始成为越轨者,并且是长时间作为越轨者的过程中,关键是要给该个体贴上越轨者的标签.而人们在社会互动过程中一旦贴上特定的“标签”,社会其他成员就会潜意识的用该标签去看待个体所发生的行为,而个体也开始逐渐接受并将该标签内化为新的自我认知,并按照此标签去形成个人的行为方式.同理,当施暴者被贴上“家暴”的标签时,也容易受此标签影响,产生内心情绪的负面强化,导致畸形心理状态的产生,此时就会诱发行为主体从事越轨行为.所以,家庭暴力表现出来的周期反复性,也突出表明了标签的作用,一旦“家暴”开始发生,愈加会增强男性“家暴”的力度和频率.这也印证了标签理论中指出的一个观点,即不良的社会标签是构成个体犯罪行为的内在驱动力[6].

三、 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家庭暴力的具体策略

基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下,笔者梳理出了农村家庭暴力中施暴者的人格形成因素,从其家庭、文化及外在环境等方面都做出了分析,并且也探讨了个体实施家暴行为的主要社会动机和内在驱动力.那么,只有“对症下药”,寻找到合适的方法和介入模式,对构成家庭暴力行为的多元主体进行良性引导,使已发生家庭暴力的家庭回归正常生活模式,避免受虐人受到进一步伤害.

社会工作凭借其完善的工作机制和专业手法,已成为现代社会治理与社会服务的重要技术,对现代社会系统及其子系统和次系统的良性运行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功能与作用,调适着人类行为与社会生态环境的关系,发挥了“润物细无声”的舒缓社会问题功效.所以,将社会工作的工作机制引入到农村家庭暴力的解决中,结合上述产生的原因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具体介入策略,对解决和预防潜在家庭暴力,维护家庭的稳定和谐,是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的.

(一)社会工作介入的机制

社会工作的介入,通常对个人或组织会有预防、配置资源、发展、复原、维系稳定等功能.社会工作可将上述功能进行综合,来进行社会资源配置,实现资源联动,为农村家庭暴力问题的解决提供更有效的对策.社会工作介入的方式基本上由直接介入和间接介入两方面所构成的[7].直接介入的方式是将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的专业方法运得以运用,为农村中出现家庭暴力的妇女提供直接服务,帮助受妇女解决在婚姻中面临的问题;间接介入的方法是利用社区工作、社会工作行政等社会工作方法为受虐妇女提供间接服务,争取外部资源,尽量提高家庭的稳定程度.

(二)社会工作介入的具体措施

1 个人层面

在农村家庭之中,提高夫妻双方的心理素质,做好心理调适工作是其关键手段.心理调适是指当个体在面临一些压力或困难时,能够自我寻找解决办法调节自身心理状态,缓解心理压力,排除心理障碍,从而达到心理健康的过程.出现家庭暴力的原因,大多是来源于施暴者心理素质的不理性和不稳定,从而会导致过激的行为出现.所以必须提高家庭成员的心理素质,尤其是家庭中的男性.

(1)针对施暴者,做好不良心理状态的调适工作.首先,通过社会工作者的介入,与所接受服务的家庭对接好,通过面对面访问的方式或者参与到家庭生活中,采取参与式观察的方式,通过记录其日常行为表现,梳理关键信息,诸如焦虑、不安、易怒等心理发生时的导致因素,挖掘形成家庭暴力心理的引发过程,并按其性格表征为夫妻双方制定科学的个案服务计划,同服务对象共同进行阶段性总结和自我觉醒,从而使施暴者能够完成继续社会化,对其不良心理状态进行消解,促进其心理状态的健康,实现积极地自我调适.

(2)针对施暴者和受暴者双方,做好定期定点的沟通交流.此时,社会工作者在征求对方同意的条件下,可以采取定期入户“家访”的宣讲教育方式开展个案服务.教育内容可围绕新时期的社会主流价值、“男女平等”的思想以及新出台的《反家庭暴力法》等社会规范,通过社工与家庭之间深入沟通,采取定期测验的形式,提升夫妻双方的认知水平,促进其同社会的主流价值观进行融合,实现新时期的主流文化观念内化.此外,还应该及时利用好家庭内部的其他资源,诸如亲戚、朋友的帮助,充分挖掘并发挥好非正式资源的社会支持功能,重塑家庭中夫妻的相处模式,预防和抵制男性的暴力倾向,强化了妇女的心理素质,提高自我保护和勇敢的心理意识,防止一味忍让所形成的心理不适和扭曲.

2 小组层面

(1)心理辅导小组.第一种是针对男性施暴群体的成长性心理团体.将有类似家暴心理和行为的男性组成一个小组,通过社会工作者服务计划的制订,引入心理咨询服务,提供心理素质提升技巧,一般开展6次以上的小组活动,每次制定不同的心理健康主题,从简到难、逐步深化,通过系列的团组活动和持续交流,加强男性群体对于自身的人格发展的关注,协助其加深对自我的认识、自我探索进而自我改进.在小组结束时,经过分享成长经验,在小组中将情绪和压力得以宣泄,将主流价值观念得以相互强化,并适当为个别矫正困难的对象提供后续的支持.第二种是针对女性受虐群体的治疗性心理团体.将有类似心理问题的女性组织成一个小组,合理制定出科学的小组活动计划,在小组带领者的引导下,通过至少5次以上的服务,重点围绕农村女性心理的深层解析、实现人格的重塑与行为的重建,使小组成员能够在小组中获得一定的情感支持和压力宣泄,并且能够学习到有效方法,强化心理应对危机时的效果,从而有效应对家庭暴力和婚姻危机,并且使小组成员在小组活动结束后也能够互相提供支持.

(2)再社会化小组.家庭暴力主体的再社会化是指:为了能实现家庭暴力的消失以及家庭的稳定,家庭双方主体都需要抛弃保守落后的一些规范和价值标准,重新学习关于家庭建设主流的社会规范与价值观念的过程.家庭暴力主体的再社会化由以下三方面构成.

第一,生活技能社会化.围绕以提升技能为主题开展小组活动,提高农民工在城市或者乡镇生存的基本生活技能,尤其是能够让男性有着独立生存的经济基础和稳定的职业发展,满足其生活成本需求,从而能够面对结婚后家庭中的经济压力.针对农村女性在遭受家庭暴力后,结合其所面临的经济威胁或因离婚而导致生活窘迫的问题,通过和基层县域地区的民政、人社部门进行沟通交流,为小组成员提供一定的职业支持和就业保障,从而解决女性在面对家庭暴力时候的担心焦虑,提升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和话语权.

第二,社会规范社会化.围绕以促进社会规范为主题开展小组活动,组织有家暴的家庭成员在集中的地点,可选择在较为正式的地点,比如村两委会议室、乡镇调解中心等较为严肃的场合,体现出社会规范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和基层政府部门的沟通对接,社会工作者和专业法律人员组成专业队伍,对服务对象进行反家暴法和道德规范的集中讲解和集体学习,使家庭成员在该过程中能够将社会规范和行为方式得到充分了解,使家庭暴力中的施暴者和受虐人都能够明确法律的制约和保护作用,在日常生活中能加强自我行为的规范和约束.

第三,个性社会化.围绕以促进自我发展为主题开展小组活动,培养家庭暴力的双方主体积极向上的兴趣爱好和日常行为,帮助他们调节自身心理,从而适应家庭中情感关系的复杂多变.尤其多为施暴人的男性,在小组过程中学会积极地关爱和呵护女性,通过定期组织集体家庭聚会、集体外出旅游等共同参与的互动模式,加强彼此理解,从而达到增进感情和建立亲密关系的目的.其实,夫妻双方都应学会调节自身情绪,协调处理好工作、生活、情感之间的矛盾,促进夫妻关系更加和睦.

3社区层面

(1)建设农村社会心理支持体制

农村社区在城乡二元体系结构下,是处于边缘区域的.其各项物质支持都较为短缺,在农村的心理咨询机构更是寥寥无几,而当农民在遇到相应心理问题时,一般寻找不到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也缓解解决不了其心理问题,所以在农村地区建立具有心理咨询服务性质的机构和场所是非常必要的.心理咨询机构的主要作用是提供心理疏导援助、提高心理适应能力.一方面在农村中,心理咨询机构要加强对于农民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农民的心理适应能力和重塑对于客观事物的认识能力.另一方面,针对家庭中夫妻矛盾时期的心理特点和多发问题建立相应的心理疏导机制,为农民家庭提供适合的心理咨询,农体在遇到相应问题时候,寻找到相应的支持.

建设农村的社会心理支持机制离不开农村中村委会和积极分子的推动,并且结合农村社区中的实际条件,来进行规划推进.比如在大多数农民拥有宗教信仰的条件之下,可借助信众、教会、神职人员等提供心理帮助,并助其缓解释放压力.在自发组成并设置调解室的农村地区,积极拓展其功能,努力打造成农村社区夫妻矛盾的心理调适点,将家庭中的矛盾纠纷给予良好的化解.

(2)营造积极的农村社区文化环境

在农村社区中,因为部分村民仍然保有着封建落后的家庭文化,所以对家庭暴力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在当下的“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过程中,不仅是对于农村经济的强力扶持,更是对部分农村中仍残存的旧有观念的打破,重塑良好的农村社区文化环境.所以,农村社区中要注重加强反暴力社区氛围的创建,宣扬男女平等的社会性别主流价值观,打破传统的“男尊女卑”的封建观念,重塑一个男女平等的社区文化场域.进一步调动社区资源,在动员全民参与反家暴的具体方面上:“村两委”要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充分利用好社区中的宣传栏、广播站和微信群等功能;加强农村邻里关系,形成能够提供帮助的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

4社会工作行政方面

社会工作行政的主要职能中包含,促进社会立法,使社会政策更好地运用到实践过程中,并且利用好现有资源,提升并且促进社会服务的效率和效果.而在广大农村家庭地区中,基层政府基本上起着政策贯彻和思想引导的作用.所以,运用好社会工作行政的力量,将行政工作同社会工作理念进行良好结合,建立村内外有效地预防和保护机制,为农村家庭建立起社会支持网络,将受暴妇女纳入到重点服务对象,是完善并解决好农村家庭暴力的关键.

第一,积极整合县乡村的妇联、司法调解、人民、公益组织、基层医疗机构等资源,成立反家庭暴力小组,提高社区内外中各个行为主体对家庭暴力的敏感度,为家暴受害者提供社会支持,对施暴者进行严厉惩戒和法律制裁[8].具体表现为:妇联组织可以进行集中的政策宣传和知识培训,提升妇女的维权意识;基层的村委会、乡镇政府要加强同基层民警的沟通交流,要加强对于家庭暴力案件的排查,将隐蔽的家庭暴力犯罪行为充分,对于施暴者进行严厉打击;基层人民调解机构要充分完善其工作机制,加强村镇两级的调解员队伍建设,使调解员在面对经常产生家庭纠纷、已出现家庭暴力的家庭时,对情节轻微的做好化解工作,对情节严重的做好调解离婚工作,使农村家庭暴力行为得到一定的预防和遏制.

第二,完善基层地区对于农村家庭受暴妇女的保护工作.由妇联或政府部门积极链接公益社会组织等社会资源,在县城或有条件的乡镇设立庇护所,为受暴妇女提供法律援助、避难收留、精神抚慰等方面的支持.比如,现在全国范围内的省会城市中基本都设有一定数量的为遭受家暴的妇女提供短暂性的住所,即家暴庇护所,并且基本上由政府倡导、公众参与建设而成的,它能够提供一定的心理咨询服务和居住功能,让受暴妇女能够得到一定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并帮助其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摆脱纠结、无助、绝望的心理困境,提升其自信心和自我价值,从而构建起为受害者服务的支持网络,避免其遭受二次伤害.

第三,加强社会政策的贯彻落实,促进农村家庭暴力的预防和管控.基层县域政府应该不断加强农村地区《反家庭暴力法》的贯彻力度,一是可出台奖惩措施,对有过家庭暴力但悔改良好的,进行公开表彰及典型推广.对于始终保持良好农村文化环境的进行公开表彰,对于频发家庭暴力案件的农村,及时以问责或者通报批评的形式责成当地村两委和乡镇政府做好相关服务工作.二是动员农村宗族内的长辈和“威望”较高的村民,共同参与制止和预防家庭暴力,因为在农村社区中,他们能够充分熟悉各个家庭的情况,对于受害人的诉求,能够提供及时的介入和调解,促进矛盾和冲突得以化解,起到家庭暴力行为的预防和相应的补充功能[9].三是对于农村家庭暴力的案件,设置基层乡镇巡回法庭,进行公开审理,使施暴者接受公众的监督和批评,从而提升农民自身的守法意识和参与意识.

[参考文献]

[1]魏丽娜,刘幸,王鹤,等.数据:中国27亿个家庭中有30%已婚妇女曾遭受家暴[EB/OL].[(2015-03-10)]新华网.http://www.xinhuanet.com/gongyi/2015-03/10/c_127563973.htm.

[2]陈苇.中国婚姻家庭法立法研究[M].北京:北京群众出版社,2000:466.

[3]周娟.论农村家庭暴力问题[D].重庆:西南政法大学,2013:5.

[4]张贵华.论家庭暴力的社会工作介入:以针对妇女的家庭暴力为例[J].学理论,2013(11):94.

[5]中国法学会反对家庭暴力网络.受暴妇女需求调查报告(内部资料)[Z].2009.

[6]乐国安.社会心理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3.

[7]法利.社会工作概论(第九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8]张荣丽.应尽快建立反家暴多机构合作和转介机制[N].中国妇女报,2012-04-28.

[9]李洪涛.建构家庭婚姻暴力干预的理论体系与工作模式[J].社会工作(学术版),2011(1):35.

[10]郭维丽.对家庭暴力中“以暴制暴”方式的几点思考[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0,4(4):29.

本文总结,该文是一篇大学硕士与社会心理学本科社会心理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社会心理学和家庭暴力和社会工作方面论文范文.

参考文献:

1、 论推进农村中小学美育教育的策略 内容摘要在农村,应试教育严重影响着素质教育的贯彻实施,对美育的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作用 不仅大多数学生家长无法从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观念中解脱出来,对美育在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毫无认识,而且更为令人担.

2、 提高农村初中生英语口语能力策略探析 一、前言语言的教学与学习离不开一定的语言环境 交际教学思想的倡导者欧莱特认为,语言学习的成功在于将学生放在一个需要用口语交际的语言环境之中 这样才能培养学生对语言形式的得体与否做出判断的能力和结合语境.

3、 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策略探究 摘要农村中学信息技术课程设置随意性很强,硬件设备普遍落后,教师资源匮乏 针对这些问题,想要让学生共享信息时代的光芒,教师就要对学生进行分层、和学生一起学案例、与学生一起玩信息,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 .

4、 社会工作介入文化保育以济南市芙蓉街传统文化保育为例 鹿森【摘要】本研究主要以山东省济南市芙蓉街传统文化保育项目为个案,探究文化保育项目面临的需求,展现项目的介入方法,分析项目的成效和困境,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对措施,更好地运用社会工作的干预方式促进芙蓉街传.

5、 贵州省农村家庭高等教育费用承受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 16871j cnki kjwhc 2018 11 062摘要我国现有九亿多农民,占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村的发展对于我们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至关重.

6、 农村家庭对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影响因素的调查以衡水桃城区周边农村为例 摘 要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 家庭作为幼儿生长的第一环境,对幼儿一生的影响是很重要的,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对幼儿各方面的成长都起到示范和引导的作用 关键词 幼儿语言表达能力;家庭教育;幼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