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硕士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改革论文 政府会计改革论文 改革开放的参考文献 改革和开放杂志 教育改革论文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供给侧改革参考文献 供给侧改革文献综述 供给侧改革的参考文献 我国税制改革参考文献 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大论文 初中教学改革论文

关于供给侧改革相关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和高等学校供给侧改革:因由、价值和进路类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分类:硕士论文 原创主题:供给侧改革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3-04

高等学校供给侧改革:因由、价值和进路,本文是关于供给侧改革相关自考毕业论文范文跟因由和高等学校和供给方面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摘 要:高等学校“供给侧”改革是一种立足于高等教育产品(或服务),以提升供给品质、优化供给结构为核心,以解决高等学校高等教育产品(或服务)供给问题为目的的改革.推动这种改革,对高等教育系统具有明显的提升价值,对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具有重要意义.高等学校要改革人才培养供给、科研成果供给、社会服务供给、文化产品供给,以提高高等教育产品(或服务)品质,促使高等教育产品(或服务)需求方与供给方在更高“位阶”上形成新的平衡“适应界域”.这既是高等学校“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旨归,也是建成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经之路.

关键词:高等学校;供给侧问题;供给侧改革;高等教育强国

“供给侧”改革是党立足国内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这一现实提出的新部署、新举措.高教领域开展“供给侧”改革研究,当然不是“跟风”那么简单,其背后有着深层意味.当前,国内高等学校改革普遍处于“深水区”,面临着不少难题和困惑.思路决定出路,高等学校改革实践要走出困境,亟需有新的改革思路来为改革实践打开格局.“供给侧”

改革作为党开给经济社会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剂“良药”,对高等学校的改革发展同样具有很强的适宜性和指导性.本文试图对“供给侧”改革的高教意涵、因由、价值及实践进路等问题做出探索,期有助益于高等学校改革发展实践.

一、“供给侧”改革的高教意涵

“供给侧”改革是经济学的重要议题.在西方经济学史上,倡导、研究和传播“供给侧”改革的经济学家被称之为“供给侧”经济学派.根据国内著名经济学家贾康[1]的研究,“供给侧”经济学派(supplysideeconomics)的开端可追溯到19 世纪初“萨伊定律”,但在其有一定发展之后因“凯恩斯主义”的兴起而失势.20 世纪70 年代,“供给侧”经济学派重新兴盛,但很快再次湮没于“凯恩斯主义”复辟浪潮中.2008 年世界金融危机后,“供给侧”学派再次崛起,重新回归举足轻重之位.

我国经济在历经30 多年快速发展之后步入“新常态”,出现了结构性矛盾突出、供给跟不上升级后的需求、体制机制障碍多、一些行业产能严重过剩等现实问题.国内一批经济学人在探索思考经济下滑解决对策、反思经济增长“三驾马车”理论过程中,基于“供给侧”经济学派理论创生了“新供给经济学”.“在中国发展兴起的‘新供给经济学’,也绝非脱离轨道的偶然,而恰是沿着历史的长周期和发展逻辑,实质地构成了‘ 供给侧’学派的理性回归.”[2]新供给经济学家认为有效供给比有效需求更能促进经济发展,力主政府要从“供给侧”入手推进新一轮改革.[3]新供给经济学家的主张受到的重视,很快导引了一场始于经济、席卷文化、出版、服务诸多领域的如火如荼的“供给侧”改革实践.

高等教育作为第三产业,就其教育产品(或服务)而言,同样存在“供给侧”,同样具有进行“供给侧”改革的可能.当然应该看到,经济与教育属于不同的领域,“供给侧”改革在主导思想、目标上存在差异[4]:前者关注成本收益,追益最大化;后者关注教育质量,追求教育质量最优化.

高等教育的“供给侧”,即高等教育产品(或服务,包括思想、人才、知识、信息、技术、人才、服务等)的供给端或供给方.高等教育“供给侧”其实质是由供给主体、供给链条及相关要素构成的高等教育产品(或服务)的网络状供给链.[5]在高等教育产品(或服务)供给链中,政府、社会、高等学校承担着不同的功能、处于不同的位置.一般而言,高等学校主要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等为市场提供所需的各种高等教育产品(或服务,包括专门人才、科研成果、社会服务、文化产品等),承担着高等教育产品(或服务)生产和再生产功能,处于主体地位;政府主要通过运用财政拨款、方针政策、资源配置和制度创新等对高等教育产品(服务)生产和再生产进行财政扶持和宏观调控,承担着高等教育产品(或服务)宏观管理和调控功能,处于主导地位;社会主要运用舆论监督、公平规则、民间力量、民间资本、家庭资源、购买服务、信息反馈等对高等教育产品(或服务)生产和再生产给予环境维护和财力支持,承担着高等教育产品(或服务)支持和保障功能,处于基础地位.

尽管在高等教育产品(或服务)供给链中,政府、社会、高等学校承担的功能不同、所处的地位不同,但是无疑均需为高等教育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负责.作为高等教育产品(或服务)供给方或供给端,通常以向各行各业提供优质、符合需求的高等教育产品(或服务),而获取发展所须资源、赢得市场和声誉;各行各业则通过购买符合自己要求的高等教育产品(或服务),而获得存续所需的智力支持、技术支持和人力支持.一般来说,高等教育产品(或服务)的供给方和需求方处于平衡“适应界域”内,供给方能够较好地满足需求方对高等教育产品(或服务)的要求.但是,如果需求方对供给方提出了新的或更高的要求,而高等教育产品(或服务)供给方无力满足,或者供给方提供的高等教育产品(或服务)不能较好地满足需求方的要求,这时高等教育产品(或服务)供给方和需求方的平衡“适应界域”将被打破,一旦平衡“适应界域”被打破,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将在所难免.

由于在高等教育产品(或服务)供给链中,政府、社会、高等学校都需要为高等教育产品(或服务)质量负责,因此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理想方案”是:将改革作为庞大的社会工程,围绕高等教育产品(或服务)供给,从政府、社会、高等学校三方面对高等教育产品(或服务)供给链进行综合性改革.但事实上,因为政府、社会、高等学校在高等教育产品(或服务)供给链中承担的功能、所处的地位不同,现实条件和基础也不同,高等教育“供给侧”

改革具有“多端性”.其“多端性”体现在:改革可以根据条件成熟程度和实际,选择从某“一端”入手,如可以选择从政府“端”着手,从社会“端”入手,或从高等学校“端”入手;也可选择从某“两端”进行,如针对政府和高等学校两个主体进行改革;当然,也可以选择从“三端”入手.尽管选择不同,改革的预期、成本、效果不同,但是都是可行的,也都是有价值的.由于高等学校在高等教育产品(或服务)供给链中承担着高等教育产品(或服务)生产和再生产功能,处于主体地位,高等学校“供给侧”改革显得尤为关键和重要.

二、高等学校“供给侧”改革的因由与价值

(一)高等学校“供给侧”改革的因由

“高等学校的‘供给侧’概念虽引自经济学,但其内涵又不完全等同经济学,主要是指其社会职能的外化.”[6]高等学校在高等教育产品(或服务)供给链中处于主体地位,承担着高等教育产品(服务)生产和再生产功能,向需求方供给专门人才、科研成果、社会服务、文化产品等高等教育产品(或服务),但是应该看到,当前高等学校供给的高等教育产品(或服务)还不能很好地满足需求方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高等学校作为高等教育产品(或服务)供给方提供的高等教育产品(或服务)不能较好地满足需求方的现有要求.如果将高等学校向需求方供给的高等教育产品(或服务)分为两类:一类是能较好地满足需求方需求的“有效”供给,一类是不能较好地满足需求方需求的“无效”或“低效”供给.

遗憾的是,当前高等学校供给的高等教育产品(或服务),有太多属于“无效”或“低效”供给,还不能很好地满足需求方的现有要求.

其二,高等教育产品(或服务)需求方对供给方提出了新的或更高的要求,但是高等学校作为高等教育产品(或服务)供给方无力满足.由于经济社会发展、国家战略变化、科学技术进步、供给品质提升等,高等教育产品(或服务)需求方的需求会发展变化,产生新的要求,如十八大之后教育部要求高等学校要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为党和国家科学决策供给“智库”支持;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要求高等学校培养的专门人才要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当前高等学校供给的高等教育产品(或服务)还无法满足这些新的要求.高等学校如何依托科学研究为政府供给高品质“智库”服务,已是高等学校不得不重视的课题.

目前,我国高等学校提供的高等教育产品(或服务)还不能很好地满足需求方现有要求和新要求,导致这一情况出现的原因很多、也很复杂,但从高等学校作为高等教育产品(或服务)供给方来看,主要原因有二:一是高等学校向需求方供给的高等教育产品(或服务)品质不高.如前文提到的高等学校向需求方供给的专门人才胜任率低,就属于高等教育产品(或服务)品质不高的典型.二是高等学校向需求方供给的高等教育产品(或服务)结构不合理.当下高等学校毕业生大量未能顺利就业,这当然与高等学校专门人才培养品质有关,但更多的则是其所供给的高等教育产品(或服务)结构不合理.严重的是,当前我国高等学校遭遇的不是单方面致因,而是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叠加,致使高等学校向需求方供给的专门人才、科研成果、社会服务、文化产品等高等教育产品(或服务),既不能有效满足需求方的现有要求,也不能满足需求方提出的新要求.由于高等学校供给的高等教育产品(或服务)在品质和结构上不能有效满足需求方的现有要求和新要求,这客观上要求高等学校要从“供给侧”

着手进行改革.

(二)高等学校“供给侧”改革的价值

高等学校“供给侧”改革是一种立足于高等教育产品(或服务),以提升供给品质、优化供给结构为核心,以解决高等学校高等教育产品(或服务)供给问题为目的的改革.推动这种改革,对高等教育系统具有明显的提升价值,对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有益于深化高等学校综合改革.随着党全面深化改革重大战略的提出和部署,高等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工作不断得以推进,高等学校综合改革也取得了新的进展,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综合改革方案先后获批进入实施阶段,中国人民大学等部属高校或正式启动或正在酝酿综合改革方案.“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改革属于改革的不同思路,高等学校综合改革可以选择“供给侧”主导的改革思路,也可以选择“需求侧”主导的改革思路,而且这两种改革思路及方式本身并没有优劣之别,甚至在某些方面存在交叉和融合.但长期以来,我国高等学校受国家政治体制影响,一直奉行“需求侧”主导的改革思路,考虑更多的是国家需要什么、社会需要什么、市场需要什么、学生需要什么,而较少考虑高等学校能提供什么,现在能提供什么,将来能提供什么,怎样才能更好满足国家、社会、市场和学生的现有需要,怎么才能有效促使国家、社会、市场和学生的需要升级.“路径依赖效应”使得高等学校在改革发展过程中遭遇到了诸多现实困境,如办学缺乏定力,跟着政府和市场跑;机制体制僵化,办学缺乏活力;办学缺乏个性,缺乏特色,“同质化”

严重;教育教学改革缓慢;人才培养质量提不上去;科研成果质量有待提升;社会服务缺乏品牌;文化传承创新能力不强;等.高等学校“供给侧”改革作为对多年来“需求侧”主导改革的一种补充和矫正,对深化高等学校综合改革大有裨益.

其次,有助于解决高等教育“供给侧”问题.当前国内高等教育“供给侧”问题十分突出,“产能”过剩、“库存”量大、质量“短板”多、发展杠杆多等已经成为制约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高等学校“供给侧”问题是高等教育“供给侧”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高等学校供给的高等教育产品(或服务)在品质和结构上不能有效满足需方求现有要求和新要求,是高等教育“供给侧”问题的主要诱因(社会和政府作为高等教育产品或服务供给链重要主体,也是引致高等教育“供给侧”问题的重要诱因),推进高等学校“供给侧”改革,无疑对解决高等教育“供给侧”的问题有重要意义.

最后,有利于建成高等教育强国.当今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是基于科技和人才的综合国力竞争.高等教育与高科技发展、高素质人才培养紧密相关,与国家综合国力具有正向关联,高等教育强国其国家综合实力通常也强.20 世纪90 年代,党立足于面向新世纪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等现实需要,提出了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战略决策.此后,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政策中的重要话语,体现在国家的很多政策文件中.并且,围绕建设高等教育强国重大目标,国家先后实施了很多重大工程,如“211 工程”“985工程”“2011 计划”“双一流”建设等.从高等教育发展机理来看,高等教育大发展是供给方提高高等教育产品(或服务)品质(结构是品质的内在属性),促使需求方需求跃迁并提出新要求,供给方再提高高等教育产品(或服务)品质,需求方需求再跃迁并再次对供给方提出新要求,不断循环、逐阶提升的过程.高等学校“供给侧”改革,说到底,就是高等学校要通过改革提高产品(或服务)品质,包括提升高等教育产品(或服务)品质、优化高等教育产品(或服务)结构,促使高等教育产品(或服务)需求方与供给方在更高“ 位阶”上形成新的平衡“ 适应界域”.因此,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不能不重视高等学校“供给侧”改革;推进高等学校“供给侧”改革,有利于建成高等教育强国.

三、推进高等学校“供给侧”改革的实践进路(一)改革人才培养供给

专门人才是高等学校供给的最基本的高等教育产品(或服务).高等学校“供给侧”改革首要的任务就是要改革人才培养供给,使人才培养供给在品质和结构上能够较好满足高等教育产品(或服务)需求方要求.一要准确定位.高等学校供给的人才通常包括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四类;后三类又称“应用型”人才;后二类又称“技术技能型人才”.本来能够进行理论研究和创新的学术型人才应由研究型大学培养,能够进行设计、规划和复杂技术及管理的工程型人才应由应用型大学(在我国主要指地方本科院校)培养,能够在一线进行现场管理、服务、操作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应由高职高专培养,但是很多地方本科院校大量培养学术型人才,一些高职高专则参与工程型人才培养,造成人才供给结构不合理、品质降低的不良局面.高等学校改革人才培养供给关键就是要准确定位,明确培养什么类型的人才.二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学校将学生培养成某种类型人才的方式的总和.当前高等学校人才培养除了类型不清,比较突出的问题还有趋同化,缺乏个性和特色.因此,高等学校要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重视人才培养模式革新.高等学校可以构建“类型+核心+特色”人才培养模式,即在明确培养类型的基础上,抓好人才“核心素养”培养,同时狠抓“特色”培养,着力培养学生的专长、优势、个性和特长.三要推进教育教学要素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教学要素.高等学校在明确人才培养类型和模式后,就要对教育教学要素,如育人理念、课程设置、课堂教学、评价方式、师生关系等,进行必要的变革和调整.高校学校可以通过对课程设置进行调整等,进行人才培养单要素改革;也可以通过推动翻转课堂、参与教学、模拟教学,推行研究式、体验式等学习方法,推进手工作品、实践活动、创意作品代替题考卷测学生评价方式等,藉由多要素变革提升人才培养品质.

(二)改革科研供给

科研成果是高等学校向高等教育产品(或服务)需求方供给的重要高等教育产品(或服务).高等学校改革科研供给就是要解决科研品质和结构导致的科研成果运用率、转化率(含政策转化率)“双低”问题.一要明确改革方向.高等学校科研尽管也有满足研究者“闲逸的好奇”的功能,但是研究的价值主要还是体现在科研成果能否满足高等教育产品(或服务)需求方的现有需要、未来需求上.引导教师贴近高等教育产品(或服务)需求方需求做科研,引导教师提高科研成果品质是高等学校改革科研供给的主要方向.二要建立实绩导向型科研绩效考评体系.当前高等学校教师科研绩效考评体系(含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考核评聘体系)只考评到了成果发表,没有延伸至成果运用、成果转化,属于“半截子”考评.高等学校改革科研供给的关键就在于,建立实绩导向型教师科研绩效考评体系,把考评由看重科研论文发表刊物转移至科研成果运用转化情况,把考评的重心由成果发表转移至成果运用和成果转化.三要构建“内+外”互动提升机制.高等学校一方面要通过加大校本科研培训力度,鼓励教师提升学历、出国深造、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增强教师科研素质,提高教师科研产出能力和供给品质;另一方面要重视从境内外高等学校引进或聘任一批“高”“精”“尖”的科研人才,以其为带头人或负责人组建科研团队,藉由“内+外”互动提升机制培育一批视野开阔、创新能力强的科研队伍,申报一批富有特色、级别高、处于前沿的科研项目,推出一批效益佳、影响大、实用性好的科研成果.四要健全“供-需”联动机制.高等学校要探索加强与企业、政府和科研机构合作的有效模式和长效机制,以提质为中心,以创新为动力,以成果转化为抓手,参与构建“产”“学”“政”“研”一体化研究体系,参与推进科研成果“产”“转”“用”一条龙服务保障体系,不断提高科研水平和科研成果供给质量,促使科研成果运用率和转化率提高.

(三)改革社会服务供给

直接参与社会服务是现代高等学校的重要职能,也是高等学校向高等教育产品(或服务)需求方供给的又一重要高等教育产品(或服务).当前高等学校供给的社会服务产品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品质不高,具体表现在定位不清、范围不广、深度不深、形式单一、保障不力等方面,已经较大地影响了校地、校企、高等学校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关系.一要明确定位、区分类别.高等学校社会服务不同于社会其他组织,要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紧密结合;要根据学校类别、层次定位服务形式、服务类型、服务面向,避免不同类型、不同层次高校服务趋同.

二要积极扩展社会服务领域.高等学校要主动走出去为各行各业提供直接的、服务性的高等教育产品(或服务),依托高等学校优势资源、优质条件、社会影响等,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生态等方面,开展广泛的倡议、发动、组织、领导、参与、合作等活动,提供不拘形式的教育培训、文化艺术、技术指导、生活服务、法律咨询、知识宣传和实用科技等服务,以扩大服务范围、创新服务形式.

三要创新社会服务路径.高等学校可以通过对口支援、对口帮扶、“结对子”“精准服务”等方式,与服务对象建立长期化、制度化的服务与被服务关系,形成“点对点”服务,以深化服务内容、建立服务品牌;可以通过政府委托,与当地政府签订协议,对专门行业或专门领域提供政策咨询服务、产品检测服务等,整合校、院、系、所优势资源,构建“点对线”服务,以拓宽服务面、扩大服务影响;可以通过与行业、企业合作,与兄弟院校、公益组织联合等,建立社会服务联盟,以增强服务能力、形成服务特色.

四要建立健全社会服务保障体系.高等学校可以通过建立专门负责社会服务的机构实体,配备专门人员,具体负责社会服务规划、方案的制定、组织、实施、评估和日常事务工作;可以通过把教师社会服务进行量化处置,作为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晋升的条件,以此将广大教师吸引到社会服务、为社会奉献中来;可以通过将社会服务纳入学生的综合测评,或规定一定的学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服务;设立社会服务专项基金;等,建立健全社会服务保障体系,提升社会服务供给品质.

(四)改革文化产品供给

文化产品(包括有文化意义的实物、精神、制度、行为等)也是高等学校向需求方供给的应有高等教育产品(或服务).客观地说,我国高等学校文化产品供给能力普遍较弱.这固然与国家文化软实力还不够强大、高等教育发展所处阶段(我国是高等教育大国而不是强国)等不无关系,但高等学校对文化产品供给重视不够、认识不清、举措不力等也是重要原因.改革文化产品供给,提升文化产品供给品质,高等学校:一要把文化传承与创新融入办学全过程.高等学校要把文化传承与创新融入办学指导思想中,坚持在办学过程中有效履行高等学校的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这一新职能,在办学过程中,要结合学校类型、学校专业特点,着力从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层面,培育优秀的大学文化、校园文化、教师文化、学生文化、宿舍文化、餐厅文化等,让高等学校成为“学术圣殿”“知识殿堂”和“文化高地”.二要把文化传承与创新融入教育教学活动.高等学校要立足学校类别、学校实际,把文化传承与创新贯穿于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组织主题活动、开设专业或课程、举办会议或讲座、组织参观或社会实践等,传承、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继承、弘扬优良革命文化传统,传播、唱响主流思想、主旋律,做到“以文化人”与“由人化文”相结合,文化传承创新与教育教学活动相促进.三是健全文化产品生产机制.文化产品生产机制是把“无形”的文化变成“有形”生产过程和产品形式的关键.高等学校要建立健全文化产品生产机制,包括:文化“物化”机制,把师生好的文化创意及时转化为物质;文化“制度化”机制,把实践中好的做法及时转化为制度;文化“行动化”机制,把好理念、正确价值观及时转化为行为.

当前高等学校为高等教育产品(或服务)需求方供给的文化产品数量有限、品质不高,很大程度上就是缺少这些机制.因此,高等学校改革文化产品供给亟需补足这一短板.四是鼓励师生进行文化产品创新.高等学校要引导师生在传承一切文化精髓和精华的同时,善于甄别、扬弃糟粕,善于总结、学习和综合运用前人创新的思维、方式、方法和智慧,在学习、借鉴中进行文化产品创新,不断提升文化产品供给品质和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高等学校“供给侧”改革是一种立足于高等教育产品(或服务),以提升供给品质、优化供给结构为核心,以解决高等学校高等教育产品(或服务)供给问题为目的的改革.推动高等学校“供给侧”改革,对高等教育系统具有明显的提升价值,对建设高等教育强国也具有重大意义.高等学校要改革人才培养供给、改革科研成果供给、改革社会服务供给、改革文化产品供给,以“供给侧”改革提高高等教育产品(或服务)品质,促使高等教育产品(或服务)需求方与供给方在更高“位阶”上形成新的平衡“适应界域”.这既是高等学校“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旨归,也是建成高等教育强国的必经之路.

需要强调的是,高等学校“供给侧”改革只是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要构成部分,鉴于高等学校“供给侧”改革的关键性和重要性,为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产品(或服务)品质实现跃迁,推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政府、社会还是应以各自“供给侧”改革支持和回应高等学校“供给侧”改革.

本文汇总,本文是一篇适合因由和高等学校和供给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供给侧改革本科毕业论文,相关供给侧改革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美国供给侧改革的挑战、应对和 文等于任泽平里根经济学的精髓及理论基础1980年,共和党候选人里根以绝对的优势当选为美国第40任总统 面对棘手的经济形势,里根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主要内容包括减税、降低社会福利、放松对部分行业的管制.

2、 代表委员议政录:推动家政行业供给侧改革,也是扶贫契机 随着二孩放开和人口老龄化,保姆、保洁、保安……社区生态服务在城市供不应求 数据显示,这几年保姆工资涨得很快,但找一个可靠的保姆,依旧是很多家庭的难题 经前期调查,家政服务业发展主要面临这些掣肘首先,是.

3、 农业供给侧改革下一村一品现状、问题和----以江苏地区为例 摘要在国家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大背景下,文章通过分析江苏省南京高淳红松村、南通海安光明村、宿迁宿豫登山村三地“一村一品”的发展现状,指出其发展过程中.

4、 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内容和路径 陈正权1,朱德全2(1 曲靖师范学院,云南曲靖655011;2 西南大学,重庆400716)摘要在高……教育大众化阶段,要高……教育有效供给不足与有效需求乏力的难题,必须对高……教育供给侧进行改革调整.

5、 雷沃重工:加快供给侧改革释放新动能 企业转型是什么打个比方,就好像在一条公路上开车,突然发现前面是尽头 一方面,要保持以前的车速,因为企业需要发展 同时,要迅速找到一个出口,要拐到一条新的高速公路上,这样企业才能持续发展 从2013年开.

6、 公共图书馆服务供给侧改革的价值分析和路径术 公共图书馆服务供给侧改革的价值分析与路径探讨高海虹王彩云(1 济南大学政法学院山东济南250022)摘要随着公共图书馆服务与需求的发展和变化,公共图书馆的用户需求与服务供给之间矛盾日益突出 将供给侧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