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硕士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运动营养学论文 运动期刊 关于洋务运动的论文 新文化运动论文 运动杂志 洋务运动论文 零事故运动论文 运动心理应激论文 运动训练学论文 篮球运动损伤论文开题报告 运动生物化学论文 运动英语论文

关于运动相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跟功能性和传统力量训练的训练效果比较----基于下肢运动生物力学、FMS和运动能力测试类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分类:硕士论文 原创主题:运动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1-26

功能性和传统力量训练的训练效果比较----基于下肢运动生物力学、FMS和运动能力测试,该文是关于运动相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跟功能性和力量和比较研究有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刘瑞东, 刘建秀, 李庆

(清华大学 体育部,北京 100084)

摘 要:该研究对40名自愿参与的男性大学生施加8周的功能性力量和传统力量训练,以期通过基于下肢运动生物力学、FMS和运动能力测试,探究功能性力量与传统力量的训练效果,进而为大学生进行功能性和传统力量训练提供理论依据与参考建议.研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实验组进行了8周的功能性力量训练,对照组进行了8周的传统抗阻力量训练,并在训练前后分别进行了下肢内外翻力矩、FMS和运动能力测试.研究结论:(1)持续8周的功能性力量训练可以显著提高大学生的功能动作质量(FMS),但与传统力量训练相比,并没有对功能动作质量的提高带来更显著的效果;然而对下肢运动生物力学的影响要显著优于传统力量训练.(2)持续8周的功能性力量训练与传统力量训练相比,更能提高大学生的速度能力、协调能力以及灵敏素质,然而其对下肢的弹跳能力的影响却远不如传统力量训练,弹跳能力仍需要进行大的抗阻力量训练才能得到显著提高.(3)功能性力量训练不能替代传统力量训练对于肌肉的力量、爆发力以及平衡能力的影响,因此,在力量训练时,应当考虑传统抗阻力量训练和功能性力量训练对运动能力的不同影响,有选择地进行训练.

关键词:功能性力量;传统力量;FMS;运动能力;运动训练

中图分类号:G808.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0520X(2018)05007909

Effects of Functional and Traditional Strength Training Based on

Lower Limb Biomechanics, FMS and Physical Performance Test

LIU Ruidong, LIU Jianxiu, LI Qing

(Sect. of P.E. Tsinghua Univ.,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In this study, 40 male volunteers participated in 8 weeks of functional and traditional strength training with the purpose of exploring the effects of functional and traditional strength training through the test of biomechanics on lower limb movement, FMS and physical performance so that theoretical basis and suggestion could be provided. This study was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EG, N等于20) and control group (CG,N等于20). EG conducted 8 weeks of functional strength training and CG conducted traditional antiresistance training. FMS and physical performance was tested before and after the training. It showed that functional strength training could enhance the score of FMS, but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strength training, it had no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of FMS test results. However, the effects of biomechanics on lower limb movement was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that of the traditional strength training (P<0.05). Functional strength training could significantly enhance the ability of speed, coordination and flexibility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strength training, but its effects on the lower limb´s jumping ability was far less than that of the traditional strength training. The jumping ability still needed to be improved by high intense resistance training. Furthermore, functional strength training could not replace the traditional resistance strength training for improving the muscle strength, explosive power and ability of balance. Therefore, in the later training of strength, the different influences between traditional resistance training and functional strength training for physical performance should be distinguished.

Key words:functional strength; traditional strength; 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 (FMS); physical performance; training

1前言

功能性力量训练(Functional Strength Training)[14]和功能性动作筛查(FMS,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3]是当代体能训练领域内的热点内容,该训练方法倍受专家学者和教练员的青睐,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竞技体育和大众健身等体能训练中.FMS由Gray Cook和Lee Burton在2001年正式提出的一套功能动作筛查系统,能够对身体的对称性、稳定性、灵活性以及功能动作质量和人体的基本运动姿态进行有效的检测[3].FMS测试的总分为21分,据Kiesel等人[11](2007)的研究,FMS总分14分可以作为一个及格分数线,总分低于14分表明协调稳定性较差,容易引起运动损伤,得分高于14分则要加强对薄弱部位和不对称肌肉的练习.黎涌明等人认为核心肌群对于人体运动中身体姿势的保持、身体平衡的控制以及充分发挥专项技术动作起着重要作用[4].Behm等人研究得出功能性力量训练动员肌肉群协调发力,可以提升核心肌群在稳定重心、整合上下肢衔接发力的能力[7].功能性力量训练更加强调在不稳定条件下的小肌肉群以及核心肌群的训练,更加注重神经肌肉的支配能力以及对身体的控制能力;而传统力量训练则更多的是在稳定条件下进行的大力量负重抗阻训练,片面的追求大力量、大肌肉群的训练,往往忽视了不稳定条件下深层小肌肉群训练对于人体的平衡能力、灵敏性所产生的促进作用[4],而功能性力量训练恰恰弥补了传统力量训练在这方面的短板.

目前,虽然功能性力量训练和FMS测试广泛应用在众多运动项目上,但理论研究相对较为匮乏,特别是以生理机能角度出发,从功能性动作筛查(FMS)和人体基本运动能力等视角上揭示功能性力量训练与传统力量训练区别的基础性研究更为匮乏.

因此,本研究以下肢运动生物力学指标、功能性动作质量以及运动能力为切入点,对功能性和传统力量训练两种训练手段的实践应用效果进行进一步研究,以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两者训练的相互关系,为大学生更科学合理运用此两种训练方法提供借鉴意义.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测试对象

测试对象为40名男性大学生(未进行系统训练的非体育专业大学生),实验组20人,对照组20人.实验对象的年龄、身高以及体重等指标符合正态分布.40名大学生近一年内无骨折、拉伤或其他身体病理问题,在测试前一周无失眠情况,实验前一天未参加剧烈性运动,大学生均积极参与了本次实验,付酬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测试对象的基本身体形态特征如表1.

表1受试者基本特征

组别年龄

(年)身高

(cm)

体重(kg)

实验前实验后

实验组

(N等于20)19.80&plun;

0.75174.45&plun;

3.9269.85&plun;

5.5769.65&plun;

5.73

对照组

(N等于20)19.65&plun;

0.73173.55&plun;

3.5868.55&plun;

5.4669.05&plun;

5.71

2.2实验设计与流程

本研究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了为期8周功能性力量训练和传统力量训练.本实验测试的流程:在实验干预前后,依次分别进行了下肢生物力学测试、FMS测试[3]以及运动能力测试[1,10,12,22],其中运动能力测试包括30 m冲刺跑、800 m耐力跑、立定跳远、1 min仰卧起坐、闭眼软踏单足站立测试、后抛实心球、T测试[22](Ttest,图1)和六边形障碍跳测试[6](Hexagon obstacle jump,图2),为避免测试时运动疲劳的累积影响,每个项目的测试之间均有充分的间隔休息时间.通过这些测试能够检测大学生的神经肌肉支配能力、本体感觉控制、下肢爆发力、耐力以及灵敏平衡等运动能力等.

2.2.1训练干预方案

(1)实验组:第一阶段为3周,每周3次,每次安排练习时间30 s(静力性动作)或20次(动力性动作),间歇30 s,训练3组,此阶段为适应期.第二阶段为5周,每周的训练次数、分布时间和训练手段数量均同第一阶段,每次练习时间增加到45 s或30次,间歇时间为60 s,练习组数仍为3组,此阶段为提高期.用polar心率仪监测运动负荷,靶心率控制在为135次/min(表2).

表2功能性力量训练方案[1,7,10,11,17,19,20,23,28]

训练

安排练习手段组数

训练量(s/次)

适应期提高期

周一

平衡垫上侧桥330 s45 s

平衡垫上深蹲330 s45 s

滑动盘上弓箭步330 s45 s

柱桥330 s45 s

单腿平衡垫上站立330 s45 s

仰卧升降腿330 s45 s

障碍侧跳320次30次

周三

换手俯卧撑320次30次

障碍侧跳320次30次

侧桥330 s45 s

平衡垫上深蹲330 s45 s

仰卧升降腿330 s45 s

滑动盘俯卧撑320次30次

平衡垫上负重深蹲330 s45 s

周五

垫上升降腿330 s45 s

瑞士球上柱桥330 s45 s

滑动盘上弓箭步330 s45 s

平衡垫上侧桥330 s45 s

障碍侧跳320次30次

柱桥330 s45 s

注:功能性力量训练安排依据前人研究改编[1,7,10,11,17,19,20,23,28].

(2)对照组:传统抗阻力量练习选用徒手、哑铃、杠铃等器械以及组合训练器械训练,用polar心率仪监测运动负荷,靶心率控制在为135次/min,训练安排与功能性力量训练保持一致,适应期和提高期练习组数均为3组,但练习次数在提高期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见表3).

表3传统力量训练方案[15]

训练

安排练习手段训练

组数

训练量(个/次)

适应期提高期

周一

仰卧起坐接转体340个60个

俯卧撑320个30个

高翻杠铃20 kg315个20个

10 kg哑铃提拉320个20个

半蹲40 kg315个20个

周三

俯卧背挺325个40个

仰卧交替举腿330个40个

卧推杠铃30 kg315个20个

深蹲50 kg310个15个

俯卧撑315个20个

周五

俯卧两头起325个30个

俯卧挺身15 kg320个25个

杠铃俯卧提拉20 kg320个30个

高翻杠铃30 s~40 kg320个30个

连续蛙跳310次15次

注:传统力量训练安排依据前人研究改编[15],由遥测polor心率仪控制负荷强度,使其与功能性力量训练保持一致,间歇靶心率控制在为135次/min.

2.2.2下肢生物力学测试

运用三维生物力学分析平台(ThreeDimensional Biomechanical Analysis)对大学生进行了膝关节落地时的内外翻力矩进行测试.通过一个8摄像头的Vicon三维动作捕捉系统(Vicon Motion Analysis Inc.,Oxford,UK),与三维测力台(1 000 Hz,Kistler Instruments AG Corp.,Winterthur,Switzerland)同步,协同采集大学生的三维运动轨迹以及起跳和落地时的地面反作用力,Vicon频率控制在200 Hz,三维测力台频率为1 000 Hz.实验动作选择了下落纵跳(DVJ,Drop Vertical Jump).DVJ测试有较高的组内和组间的信度[1516].

在测试前,用marker点对大学生进行标记和静态建模(marker点标记在髋部两边的大转子、大腿的中部、膝关节的内外侧(结合线)、小腿的中部、脚踝的中部和外侧、脚背第二、三跖骨中间位置),额外的一个marker点固定在左髂后上棘处用来区分下肢左右侧数据.在正式DVJ测试时,大学生首先站在高度为30 cm箱子上,跳下箱子并立即进行一个最大纵跳,共测试三次,通过逆动力学(inverse dynamics)来计算膝关节内翻和外翻扭矩[27].

2.2.3FMS测试

FMS测试目前广泛应用于康复和体能训练领域,通过7个基本的功能性动作(包括深蹲、主动直腿上抬、肩关节灵活性、过栏架、前后分腿蹲、核心稳定性俯卧撑、躯干稳定性俯卧撑)筛查来评定人体动作的功能,以此来分析人体运动链中的两侧不对称、不稳定、不灵活等薄弱环节,可为制定康复体能训练计划提供一定依据.本研究正式测试时,每个动作做3次,由具有一级认证的评分员进行现场动作质量评价,动作评分为4档(分别为0分,1分,2分和3分).测试时在距离5 m处,从正、侧面两个角度进行录像,便于后期分析[3].

2.2.4运动能力测试

运动能力测试包括30 m冲刺跑、800 m耐力跑、立定跳远、1 min仰卧起坐、闭眼软踏单足站立测试、后抛实心球、T测试[22](Ttest,图1)和六边形障碍跳测试[6] .

T测试开始时,运动员站在A点处,听到开始信号后,迅速跑向B点,并触及B圆锥体,并向左侧跑5码(4.6 m),并触及C圆锥体,再向右跑10码(9.2 m),触及D点圆锥体,再向左侧跑5码(4.6 m),并触及B点的圆锥体,再后退跑回A点,秒表计时停止.共进行2次测试,取最好成绩.六边形跳测试开始时,运动员站在六边形的中间.听到开始信号后,按照顺时针方向,双脚从中心跳到每个边上,再跳回中心,直到在每边来回跳三次(绕三圈),最后跳回原点,在整个测试过程中,要求运动员始终面向同一方向.共进行2次测试,取最好成绩.30 m冲刺跑[4]测试前,所有运动员进行准备活动和拉伸活动,进行次最大强度跑步热身,测试开始运动员站立式起跑,以“各就位—预备—跑”为信号,冲过终点时,记录员记下成绩,精确到0.1 s,共测试两次,运动员充分休息后进行第二次测试,取最好成绩.800 m跑测试,共测试一次.闭眼软踏单足站立测试时,受试者在平衡垫上自然站立,当听到“开始”后,受试者抬起任意一只脚时,测试员开表计时,当受试者抬起脚着地或支撑脚移动时,停表.测试两次,取最好成绩,记录以秒为单位.背抛实心球测试时,受试者握球后,两脚开立,两手自然置于身体前下方,背对投掷方向,眼看前下方.两手握球用力积极将球掷出.测试两次,取最好成绩.1 min仰卧起坐测试时,受测者全身仰卧于垫上,屈膝呈90度角左右,两手贴于脑后,测试员压住其踝关节固定其下肢.受测者起坐时两肘触及或超过双膝为完成一次.仰卧时两肩胛必须触垫,记录1 min内完成的次数.立定跳远测试时,受试者两脚自然开立,站于起跳线后.丈量起跳线至最近着地点的距离.共测试2次,取最好成绩.

2.3数据处理

用SPSS18.0对测试数据进行处理,采用2(组间因素:功能性力量训练组、传统力量训练组)*2(组内因素:训练前、训练后)对数据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3研究结果

3.1两组训练对下肢运动生物力学的影响

通过对下肢运动生物力学测试的数据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组间差异性显著P<0.01;实验组的组内差异性显著,P<0.001,其中左侧膝关节内翻力矩差异性显著,P<0.05,右膝的外翻力矩差异性显著,P<0.01;对照组的组内差异性不显著,左右侧的膝关节内翻力矩和外翻力矩均不显著,P>005(见表4).

表4两组训练前后左、右膝关节内翻

和外翻力矩测试成绩

功能性力量训练传统力量训练

训练前训练后训练前训练后

左膝内翻力矩(N·m)33.3&plun;2.431.4&plun;1.3*32.7&plun;3.132.9&plun;2.6

左膝外翻力矩(N·m)82.3&plun;3.973.1&plun;3.5**80.9&plun;4.778.7&plun;4.5

右膝内翻力矩(N·m)34.6&plun;2.529.6&plun;3.8**35.2&plun;2.933.5&plun;2.6

右膝外翻力矩(N·m)80.1&plun;4.464.9&plun;3.6**79.4&plun;4.477.3&plun;5.2

3.2两组训练对功能动作质量(FMS)影响

对FMS测试的数据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FMS深蹲测试组间差异性不显著;组内差异性显著,P<0001,两组的前后测差异显著,P<0.05.FMS过栏架测试的组间差异性不显著;实验组前后测差异非常显著,P<001.FMS前后分腿蹲测试的组间差异不显著,实验组前后测差异非常显著,P<001.FMS肩关节灵活性测试的组间、组内以及交互作用差异性均不显著.FMS主动直膝抬腿测试的组间和组内差异均不显著.FMS躯干稳定性俯卧撑测试的组间差异性不显著;实验组前后测差异显著,P<005.FMS躯干旋转稳定性测试的组间差异性不显著,实验组前后测差异性非常显著,P<0001.FMS总分的组间差异性不显著,组内差异性显著,P<0001,实验组前后测差异性非常显著,P<0001,对照组前后测差异性显著,P<001(见表5).

表5两组训练前后FMS测试成绩

功能性力量训练传统力量训练

训练前训练后训练前训练后

深蹲2.1&plun;0.452.5&plun;0.51*2.2&plun;0.702.5&plun;0.51*

前后分腿蹲2.0&plun;0.462.3&plun;0.47**2.1&plun;0.552.2&plun;0.41

过栏架2.1&plun;0.312.4&plun;0.50**2.0&plun;0.652.1&plun;0.55

主动直腿上抬2.2&plun;0.702.3&plun;0.662.3&plun;0.732.3&plun;0.73

肩关节灵活性2.7&plun;0.472.7&plun;0.472.8&plun;0.522.8&plun;0.52

躯干稳定性俯卧撑2.7&plun;0.472.9&plun;0.31*2.8&plun;0.412.9&plun;0.31

躯干旋转稳定性1.7&plun;0.472.4&plun;0.50**1.9&plun;0.552.0&plun;0.56

FMS总分15.5&plun;0.9517.5&plun;1.28**16.1&plun;1.7416.8&plun;1.94**

注:*表示P<0.05,**表示P<0.01.

功能性力量训练8周后,大学生FMS测试部分指标出现了显著性的变化,FMS测试总分提高了2分(P<001),深蹲提高了04分(P<005),过栏架提高了03分(P<001),前后分腿蹲提高了03分(P<001),躯干稳定性俯卧撑提高了02分(P<001),躯干旋转稳定性提高了07分(P<001),需要指出的是,本次测试中,肩关节灵活性在训练前后无变化.传统力量训练8周后,大学生FMS测试部分指标亦出现了显著性的变化,FMS测试总分提高了07分(P<001),深蹲提高了03分(P<005),从表7可以看出,虽然其它子项在训练后有一定程度的提高(过栏架、前后分腿蹲、躯干稳定性俯卧撑和躯干旋转稳定性分别提高了01分),但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肩关节灵活性和直膝抬腿在训练前后无变化.

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可以发现,FMS的7个测试组间差异性均不显著(P>005),说明8周的功能性力量训练与传统力量训练相比,并没有对FMS成绩的提高(功能动作质量、人体运动姿态)带来更显著的效果.

3.3两组训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对运动能力测试的数据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表6),T测试的组间差异性显著,P<0001,实验组前后测差异显著,P<0.001.六边形跳测试的组间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前后测差异显著,P<0.001.单足站立测试的组间差异性不显著,两组的前后测差异性非常显著,P<0.001.后抛实心球测试的组间差异性不显著,两组的前后测差异性显著,P<001.立定跳远测试的组间差异性显著,P<0.05,对照组前后测差异性显著,P<0.01.1 min仰卧起坐测试的组间差异性不显著;实验组前后测差异性显著,P<001,对照组前后测差异性显著,P<005.800 m跑测试的组间差异性不显著;实验组前后测差异性显著,P<0.01.30 s米跑测试的组间差异性显著,P<0.01;实验组前后测差异性非常显著,P<0.001,对照组前后测差异性显著,P<0.05.

功能性力量训练8周后,实验组大学生的部分运动能力指标出现显著性的变化.训练前后30 m跑成绩提高了0.47 s,800 m跑成绩提高了5.19 s,1 min仰卧起坐成绩提高了6次,软踏闭眼单足站立成绩提高了4.51 s,背抛实心球成绩提高1.29 m,T测试成绩提高0.77 s和六边形障碍跳成绩提高1.95 s(P<0.01).传统力量训练8周后,对照组大学生的部分运动能力指标亦出现了显著性的变化.训练前后对照组大学生的30 m跑的成绩提高了0.16 s(P<0.05),1 min仰卧起坐成绩提高5次(P<0.05),软踏闭眼单足站立成绩提高3.04 s(P<0.01),立定跳远成绩提高了006 m(P<0.01),背抛实心球成绩提高1.27m(P<0.01);然而800 m耐力跑、T测试和六边形障碍跳测试成绩与训练前相比均不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可以发现,T测试(P<0.01)、30 冲刺跑测试(P<0.01)、立定跳远测试(P<0.05)以及六边形障碍跳测试(P<0.05)组间差异性显著.

表6两组训练前后运动能力测试成绩

功能性力量训练传统力量训练

训练前训练后训练前训练后

30m跑(s)5.22&plun;0.364.75&plun;0.24**5.38&plun;0.485.22&plun;0.34*

800m跑(s)159.19&plun;6.64154&plun;6.29**159.04&plun;8.76160.79&plun;6.91

1min仰卧起坐(次/min)47.00&plun;7.0053&plun;7.00**47&plun;5.0052&plun;5.00*

立定跳远(m)2.59&plun;0.102.63&plun;0.102.60&plun;0.082.66&plun;0.06**

背抛实心球(m)15.88&plun;2.4017.17&plun;1.54**15.17&plun;2.7116.44&plun;1.71**

软踏闭眼单足站立(s)10.76&plun;1.6015.27&plun;2.76**11.52&plun;1.7314.56&plun;1.44**

T测试(s)11.5&plun;0.4810.73&plun;0.53**12.14&plun;0.5011.86&plun;0.44

六边形障碍跳(s)15.66&plun;1.5113.71&plun;1.15**15.61&plun;1.0515.48&plun;1.02

4分析与讨论

4.1两组训练对下肢生物力学的影响

大量的研究表明[1011,17,20,2628],在运动过程中,膝关节内、外翻力矩过大,更加容易造成下肢的运动损伤.本研究的实验组在进行8周的功能性训练干预后,大学生在DVJ测试落地动作中的下肢生物力学变化显著,在落地时膝关节内翻力矩(P<0.05)和外翻力矩(P<0.01)显著降低(见图3).对照组在进行传统力量训练干预后,DVJ前后测试无显著性差异,P>005.并且两组间差异性显著,P<0.01(见图4).

P<0.05).Paterno 等人[20]研究发现,功能性训练显著提高了运动员的单腿稳定能力.Caraffa等人[11]研究表明,在不稳定条件下的功能性训练能够显著降低无接触膝关节ACL的损伤机率.这种本体感觉和平衡训练能够显著提高人体的姿势控制能力,并能够有效减少踝关节损伤[26].Boden 等人[10]通过生物力学分析表明,大量的膝关节ACL损伤几乎都发生在跳跃落地以及进行剪切动作时的伸膝瞬间.Yeow 等人[29]研究发现,通过改变膝关节的屈曲角度和角速度,能够缓冲落地时的地面冲击力,潜在的运动损伤预防和改进的运动力学表明,膝关节屈曲练习应纳入日常的运动训练中.

在本研究中,功能性训练的安排主要集中于核心区的稳定肌群的训练以及不稳定条件下的平衡训练.这些练习手段可以显著提高本体感觉能力和关节控制能力,能够为大学生提供更好的核心稳定性和平衡能力,使其在运动时能够表现出更好的下肢运动生物力学特征,更好地降低关节力矩,维持身体平衡和身体姿势,从而提高其在所需运动方向上的再次发力能力,并且有效减少了运动损伤的发生.

4.2两组训练对功能性动作质量(FMS)的影响

根据Kiesel等人[18](2007)的研究,本实验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大学生的FMS前后测总分均高于14分,说明大学生的平衡能力、协调稳定性较好.功能性力量在某种程度上说,不是一种力量能力,而其实是一种核心躯干的稳定能力[4],其主要是在不稳定状态下进行训练,对身体稳定能力和协调能力都能达到训练的作用.在本研究中,进行了8周的功能性力量训练之后(表5),实验组的大学生FMS测试总分、深蹲、过栏架、前后分腿蹲、躯干稳定性俯卧撑以及躯干旋转稳定性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P<0.01),然而肩关节灵活性和主动直膝抬腿在训练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功能性力量训练对于提高大学生的平衡稳定能力、协调能力具有显著效果,但是对于人体柔韧以及关节灵活性没有显著性作用.

在进行了8周的传统力量训练之后,对照组FMS测试总分和深蹲动作测试显著性提高,P<0.05(表6),虽然其它子项在训练后显著性提高(P<0.05),肩关节灵活性和直膝抬腿在训练前后无显著性变化(P>005).传统力量训练之所以仅仅提高了深蹲功能动作的质量,这可以解释为传统力量训练内容中进行了8周负重深蹲和半蹲的抗阻力量训练,并且对深蹲动作着重强调臀肌发力,并对深蹲时*的距离[2]、脚尖的方向[14]、视野范围[13]以及深蹲最大深度[25]提出了规范要求,强调臀大肌发力,膝关节不超过脚尖,因此,在传统力量训练过程中强化了深蹲的发力模式,因此,深蹲动作质量提高.

本研究将功能性力量和传统力量训练的训练效果进行比较,目的就是为了探究更加注重功能动作质量、平衡与协调的功能性力量训练与传统的大负荷抗阻力量训练相比,是否对于人体的功能动作质量和人体运动姿态的提高更有显著性效果,但是从本研究结果来看,功能性力量训练并不能取代传统抗阻力量训练对于FMS测试的影响,因此功能性力量训练与传统力量训练相比,对于提高FMS成绩并没有带来更显著的效果.

4.3两组训练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运动能力是指运动时的力量、下肢爆发力、耐力水平、灵敏性等素质.本研究选测了力量素质(立定跳远、1 min仰卧起坐和后抛实心球)、速度与耐力素质(30m冲刺跑、800 m耐力跑)、灵敏和平衡性素质(T测试、六边形障碍跳和软踏闭眼单足站立)共8项测试指标.

4.3.1对力量的影响

立定跳远主要反映跳跃时下肢肌肉快速收缩的快速力量能力以及下肢爆发力能力[3].与训练前相比,训练后两组大学生的立定跳远成绩均有所提高.实验组的前后测差异性不显著,对照组测试成绩显著提高0.06m(P<0.01).这可以解释为立定跳远是下肢爆发性用力项目,与下肢的快速力量相关,传统抗阻力量训练中的蹲杠铃训练、深蹲训练、以及连续蛙跳训练能够显著提高下肢的快速力量及下肢爆发力,而功能性力量训练通常只是以克服自重的身体练习及静力性的练习动作为主,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能够提高核心区肌群用力的协调性、神经对于肌肉的支配能力,为上下肢的发力建立稳固支点,提高上下肢发力过程中能量传递的效率[14],但对肌肉的横截面积的刺激并没有杠铃训练的效果明显.此外,由于功能性力量训练的训练特点并不强调大负重训练,因此大肌群的最大力量无法显著提高,所以,传统的大负重力量训练对于下肢的最大力量以及爆发力有显著性影响,立定跳远成绩得以显著提高.

本研究选取的1 min仰卧起坐测试主要反映大学生腹部肌群和腰背肌群的力量与耐力.经8周的功能性力量训练后,实验组的1 min仰卧起坐增加6次(P<0.01);对照组亦增加5次(P<0.05).这可以解释为功能性力量训练是专门针对核心区肌群的训练,包括腹部肌群和腰背肌群等都能得到很好的训练,并且能够提高核心区肌群用力的协调性、神经肌肉系统的的灵敏性,因此腹部肌群和腰背肌群的发力能力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和改善[5].而传统的抗阻力量训练中的仰卧起坐接转体、俯卧背挺、俯卧两头起、俯卧挺身15 kg练习也均提高了腹部及腰背部的肌群发力能力[13],并且两组间的差异性不显著,因此,在训练中要有选择地进行功能性力量训练和传统力量训练,两者均可以起到提高腰腹部力量的训练效果.

后抛实心球主要反映核心区腰腹部的核心爆发力以及背部肌肉的力量能力[12].测试时则要求大学生背对投掷方向,预摆,蹬腿,送髋,腰腹迅速发力,拨指压腕将球抛出[12].与训练前相比,实验组的背抛实心球成绩提高了1.29 m,对照组成绩提高1.27 m,且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究其原因主要因为功能性力量训练注重核心肌群的协调发展,为身体的发力建立支点,提高了上下肢发力的传递效率,减少了动作代偿[1,4].传统力量训练同样也起到了显著性的效果,大负荷的抗阻训练对于肌肉力量的提高具有显著性作用.组间差异性不显著,表明不稳定条件下的功能性力量训练与传统抗阻力量训练相比并没有更显著性的效果.徒手或轻负重的力量训练方法无法有效的提高肌肉的横断面积,进而无法有效地提高大学生的力量能力.注重非稳定、协调和平衡能力的训练(功能性力量训练)尽管可以提升肌群的协调配合能力即肌间协调,却不利于单一肌肉的力量发展,尤其是表层大肌肉群(如臀大肌、股直肌等)的快速募集能力以及神经冲动的募集频率即肌内协调.因此,仅仅注重非稳定、协调和平衡能力的训练也不利于快速力量和爆发力的进一步发展.鉴于此,进行功能性力量训练绝不是对传统的抗阻力量训练的否定,突出不稳定条件下的功能性力量的训练也并不是对负重训练的忽视.需认识到,运动员力量的增长与否依旧取决于单个肌肉力量的增长(横截面积增粗)以及神经募集能力的提高、肌群间协同募集发力(肌间协调)的提高.对于快速力量而言,神经支配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神经冲动的募集频率、肌群间的协调程度、神经兴奋和抑制能力的提高均对快速力量具有极大的影响.因为力量提高的效果很大程度取决于肌群的募集程度以及肌群间协调发力的能力,不稳定条件下的功能性力量训练可以为肌群的协调发力提供一个较好的发力条件,而传统的大负重力量训练则能使得运动员在此基础上提高单一肌肉发力的能力,找到该两种训练方法的平衡点,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决定了力量能力发展的高度.

因此,将发展表层大肌肉群力量(传统抗阻训练)和发展肌群间协调能力(功能性力量训练)的训练结合起来,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机体的整体力量水平.

4.3.2对速度与耐力的影响

速度主要反映中枢神经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运动神经支配肌肉的能力和下肢肌肉的爆发力水平[22].训练后,实验组的30m冲刺跑成绩显著性的提高0.47 s(P<0.01),对照组成绩亦显著性地提高0.16 s(P<0.05),组间差异性显著(P<0.05),说明8周的功能性力量与传统力量训练两种训练方法都能提高大学生的速度能力,功能性力量训练的效果要优于传统力量训练.说明采用不稳定条件下小负荷、多次数的功能性力量训练明显地提高了大学生的速度能力,参照前人研究发现,在不稳定支撑条件下,运动神经系统受到强烈的不稳定刺激后会导致神经-肌肉的募集和动员程度提高,神经肌肉系统应答外界刺激及完成动作的速度会加快[19,23].大学生在其快速奔跑阶段需要身体具备良好的稳定性作为基础和保障[3],实验组在进行8周的不稳定条件下的功能性力量训练之后,大学生在跑动过程中人体重心的动态稳定性提高,核心部位大小肌肉群(特别是深层小肌肉群)的肌肉力量有所改善,因此提高了肌肉的协同发力能力,实验组的速度能力有所提高表明,不稳定条件下的功能性力量训练对速度能力的提升具有显著性的影响.

耐力素质反映了人体抵抗神经、肌肉、筋膜以及关节疲劳的能力[3].与训练前相比,实验组800 m耐力跑成绩显著性地提高5.19 s(P<0.01),对照组800 m耐力跑成绩降低1.75 s,但不具显著性,两组间亦无显著性差异,这表明对于提升耐力素质,功能性力量与传统抗阻力量训练相比,并不具备优越性.功能性力量训练之所以能够提高800 m跑成绩,很可能是因为大学生的核心稳定性提高,降低了跑动过程中身体的重心晃动,提高了跑步的经济性,从而提高了跑步成绩[1,4].

4.3.3对灵敏与平衡的影响

灵敏性是指在突然变换动作中,快速协调地完成所需动作,及时改变身体运动状态、方向以及随运动条件随机应变的运动能力[6,22].灵敏素质一般来说,与运动员的力量水平、下肢快速力量以及协调性密切相关[1],在众多动作多变、环境复杂、技巧动作强、快速反应的运动项目中灵敏素质尤为重要[1].本研究则采用了T测试和六边形障碍跳的运动能力指标.T测试和六边形障碍跳主要反映大学生的急转急停和快速变换动作与方向的能力[1,22].在进行了连续8周的功能性力量训练后,实验组T测试成绩提高0.77s,六边形障碍跳测试成绩显著提高1.95s(P<0.01);对照组T测试成绩和六边形障碍跳测试成绩虽有一定程度提高,但不具有显著性差异;且两组间差异显著(T跑测试,P<0.01;六边形障碍跳测试,P<0.05),说明功能性力量训练对提升灵敏素质的效果要优于传统的抗阻力量训练.实验组通过不稳定条件下的功能性力量训练,核心区的力量得到增强,使上肢力量更有效的传递到下肢,且这种不稳定条件下的“不稳定刺激”有利于提高运动神经系统的募集能力和激活程度,神经-肌肉系统协调配合能力会显著性的得到提高,其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灵敏性增强,使得动作速度加快,从而促进灵敏性改善[6,19,23].依照前人研究,长期的功能性力量练习可以提高核心小肌肉群的发力能力,尤其是脊柱周围的小肌肉群,从而提高身体的核心稳定性,身体运动时可以为上下肢力量的传递提供更好的发力条件,从而使得灵敏性以及完成动作的速度提高[8,24].

平衡能力是指在运动时受到外力干扰失去稳定性时,使得身体快速做出调整并保持原有身体姿势的素质能力,本研究采用了评价效度较高的软踏闭眼单足站立测试作为检测身体静态平衡的方法[22].实验组在训练后发现,软踏闭眼单足站立保持时间提高了4.51 s,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这可以解释为功能性力量训练中很多练习都是在不稳定的刺激条件下完成的,这种不稳定刺激能够提高维持身体平衡的难度系数,在稳定条件下的肌肉发力模式已经不能维持身体的平衡,使得神经系统高度兴奋,维持身体平衡的核心肌群及深层的小肌肉群募集活性的提高,肌群间的发力关系得到改变,使得身体在最大程度上维持平衡,原本未发力的一些肌肉亦被动员起来[1,4],使得平衡性及躯干的稳定性得到发展.传统的抗阻力量训练之后,对照组的闭眼软踏单足站立成绩显著提升了3.04 s(P<0.01),传统的抗阻力量训练虽更着重于在稳定条件下的大肌群训练(如股直肌、臀大肌和臀中肌等),但依据影响人体平衡的3个基本条件:人体重心到足底支撑面的垂直距离(重心的高度)、足底接触面的大小以及人体重心垂线到足底支撑面外缘的距离[21]可以得知,稳定条件下的自由负重练习(如肩上杠铃蹲)提高了人体重心到足底支撑面的距离.因此,该练习手段加大了身体保持平衡的难度,这对于发力肌肉亦是一种“超负荷”刺激[5].

传统的抗阻力量训练虽然没有直接给予不稳定条件下的平衡训练,但是由于负重所导致的人体重心的提高,无形中给予身体的维稳能力提高了挑战,所以传统的自由负重练习同样可以提高人体的平衡能力[5],但这种平衡能力的练习效果并不包括在保持固定轨迹的力量器械上的力量练习.经进一步的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发现,实验组与对照组的两组间差异性不显著(P>0.05),说明不稳定条件下的功能性力量训练和传统的自由负重练习,对于提高闭眼软踏单足站立测试成绩的效果差异性不显著(P>0.05),这说明不稳定条件下的功能性力量训练与传统的自由负重练习同样可以提高人体的平衡稳定能力.

5结论

(1)持续8周的功能性力量训练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功能动作质量(FMS),但与传统力量训练相比,并没有对功能动作质量的提高带来更显著的效果(P>005);然而对下肢运动生物力学的影响要显著优于传统力量训练(P<0.05).

(2)持续8周的功能性力量训练与传统力量训练相比,更能提高大学生的速度能力、协调能力以及灵敏素质(P<0.05),然而其对于下肢的弹跳能力的影响却远不如传统力量训练,弹跳能力仍需要进行大的抗阻力量训练才能得到显著性提高.

(3)功能性力量训练不能替代传统力量训练对于肌肉的力量、爆发力以及平衡能力的影响,因此,在力量训练时,应当考虑传统抗阻力量训练和功能性力量训练对运动能力的不同影响,有选择地进行训练.

参考文献:

[1] 刘瑞东,陈小平.功能性力量训练对肌肉募集特征和身体素质的影响[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6,40(5):7379.

[2] 刘瑞东,洪扬,陈小平.稳定与多级非稳定条件下徒手与负重深蹲的肌电特征研究及其对当前力量训练的启示[J].体育科学,2015,35(8)4551.

[3] 刘瑞东,陈小平,陆亨伯.功能动作筛查在青少年动作与姿态中的应用及其与身体素质表现的相关性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5,49(8)8286.

[4] 黎涌明,于洪军,陈小平,等.论核心力量及其在竞技体育中的训练一起源.问题.发展[J].体育科学,2008,28(4):1927.

[5] 黎涌明,曹春梅,陈小平.非稳定支撑面上自由负重练习的肌电分析[J].体育科学,2012,32(6):3943.

[6] ANDERSEN R E,MONTGOMERY D L,TURCOTTE R A.An onsite test battery to evaluate giant slalom skiing performance [J].J Sport Med Physical Fit,1990,3(30):276282.

[7] BEN KIBLER W,PRESS J,SCIA A.The role of core stability in athletic function[J].Sport Med,2006,36(3):189198.

[8] BERGMARK A.Stability of the lumbar spine:A study in mechanical engineering [J].Acta Orthop Scald,1989,(230):2024.

[9] BEHM D G,ALLISON M,LEONARD,et al.Trunk muscle electromyographic activity with unstable and unilateral exercises [J].J Strength Cond Res,2005,19(1):193201.

[10] BL*EY J G,SOUTHARD D.The Combined Effects of Weight Training and Plyometrics on Dynamic Leg Strength and Leg Power[J].J Strength Cond Res,1987,1(1):1416.

[11] CARAFFA A,CERULLI G,PROJETTI M,et al.Prevention of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injuries in soccer[J].Knee Surg Sport Traumatol Arthroscopy,1996,4(1):1921.

[12] DUNCAN,MJ,AL N*EEB Y.Influence of familiarization on backward,overhead medicine ball explosive power test.Res Sport Med,2005,13:345352.

[13] DO NNELLY D V,BERG WP,FISKE D M.The effect of the direction of gaze on the kinematics of the squat exercise[J].J Strength Cond Res,2006,20:145150 .

[14] ESCAMILLA R F,FLEISIG G S,ZHENG N,et al.Effects of technique variations on knee biomechanics during the squat and leg press[J].Med Sci Sports Exe,2001,33:15521556.

[15] FLECK S J,FALKEL J E.Value of resistance training for the reduction of sports injuries [J].Sport Med,1986,3(1):6168.

[16] FORD K R,MYER G D,HEWETT T E.Reliability of dynamic knee motion in female athletes[C]//American Society of Biomechanics Annual Meeting.Toledo,OH.2003.

[17] HEWETT T E,STROUPE A L,NANCE T A,et al.Plyometric training in female athletes decreased impact forces and increased hamstring torques[J].American J Sport Med,1996,24(6):765773.

[18] KYLEB K,PLISKY P J,VOIGHT M L.Can serious injury in professional football be predicted by a preseason functional movement screen?[J].North American J Sport Physical Thera,2007,2(3):147159.

[19] MARSHALL P W,MURPHY B A.Core stability exercises on and off a Swissball.Arch Phys Med Readily,2005,86(2):242249.

[20] PATERNO M V,MYER G D,FORD K R,et al.Neuromuscular Training Improves Postural Stability in Young Female Athletes[J].Med Sci Sport Exerc,2004,36(5):S188.

[21] POLLOCK A S,B R DURWARD,P J ROWE,et al.What is balance? [J].Clin Rehabilitation,2000,14:402406.

[22] PAUOLE K,MADOLE K,GARHAMINER J,et al.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the Ttest as a measure of agility,leg pwer,and leg speed in collegeaged men and women.[J].J Strength Cond Res,2000,14:443450.

[23] STANTON R,REABURN P R.The effect of shortterm swiss ball training on core stability and running economy.[J].J Strength Cond Res,2004,18(3):522528.

[24] ROETERT,PAUL.Complete conditioning for tennis[M].Florida:HumanKinetics Publishing,2007.

[25] SCHOENFELD B J.Squatting Kinematics and kinetics and Their Application to Exercise Performance [J].J Strength Cond Res,2010,24:34973506.

[26] TROPP H,EKSTRAND J,GILLQUIST J.Stabilometry in functional instability of the ankle and its value in predicting injury[J].Med Sci Sport Exerc,1983,16(1):6466.

[27] WINTER D A.Biomechanics and motor control of human movement[M].JOHN WILEY & SONS,2009.

[28] WILLARDSON J M.Core stability training.Applications to sports conditioning programs.[J].J Strength Cond Res,2007,21(3):979985.

[29] YEOW C H,LEE P V S,GOH J C H.Sagittal knee joint kinematics and energetics in response to different landing heights and techniques[J].The Knee,2010,17(2):127131.

[30] MCCAW ST,MELROSE D R.Stance width and bar load effects on leg muscle activity during the parallel squat[J].Med Sci Sports Exe,1999,31:428436.

上文总结,该文是一篇适合功能性和力量和比较研究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运动本科毕业论文,相关运动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功能性力量训练理念下高中业余田径训练优化 于碧雯(绍兴鲁迅高级中学,浙江绍兴312000)收稿日期20170105作者简介于碧雯,中教一级,本科 研究方向田径训练 随着功能性力量训练理念影响力的不断扩大,其在各项目体育运动训练中得到了广泛地应.

2、 青少年篮球运动力量训练 摘要青少年的篮球力量训练是指在全面发展青少年篮球运动中的力量素质的基础上着重提高与篮球专项技术特点相关的力量素质的训练,专项力量素质的提高有助于促进青少年篮球运动的技术、战术及其他身体素质水平的提高,.

3、 运动视觉训练效果的最新进展 摘要运动视觉训练一直是运动视觉研究的热点问题,探索运动视觉训练的效果,对进一步推广运动视觉训练,提高运动成绩具有重要意义 采用文献资料法,以近10年来有关运视觉训练的文章为研究对象,系统综述了运动视觉.

4、 功能性力量训练对高水平男子散打运动员速度素质的实验 摘要运用问卷调查、实验和数理统计……研究方法,就功能性力量训练对高水平男子散打运动员速度素质发展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目的在于检验功能性力量训练干预是否能提升散打运动员的速度素质 结果显示16周的功能性.

5、 高强度力量训练对青年男性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与其机制 摘要目的观察高强度力量训练(HST)或中……强度力量训练(MST)对淋巴细胞凋亡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 方法20名青年男性分别进行一次急性HST和MST,分别于训练前、训练后即刻、训练后3h以及训练后.

6、 运用策略,提升学生篮球训练效果 摘要篮球是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 在体育教学中,活跃课堂氛围、教师示范讲解、合理安排教学、学校沟通协调……策略,能有效提升学生篮球训练的效果,使学生的体质得到增强,从而有力保障了学生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