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硕士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民俗文化论文 关于民俗文化的论文 企业文化期刊 中国文化论文 企业文化杂志社 企业文化的论文 福清端午民俗文化开题报告 中国民俗文化论文1500 庆阳民俗文化论文 中国旅游和民俗文化论文 旅游对民俗文化的影响论文 回族民俗文化论文

关于民俗文化类专升本论文范文 和国际汉语教学中级阶段民俗文化的导入方式以《新实用汉语课本》(5/6)册为例方面专升本论文范文

分类:硕士论文 原创主题:民俗文化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2-03

国际汉语教学中级阶段民俗文化的导入方式以《新实用汉语课本》(5/6)册为例,该文是民俗文化类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与《新实用汉语课本》和民俗文化和汉语教学相关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国际汉语教学中级阶段民俗文化的导入方式研究

——以《新实用汉语课本》(5/6)册为例

许 衍

(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海外教育学院,江苏 扬州 225127)

摘 要:文章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对外汉语教材中的民俗文化是如何导入的?导入的原则是什么?研究表明,教材所用的导入民俗文化的方式是怎样引起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兴趣,使他们能更有效地学好汉语,从而获得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关键词:国际汉语教学;民俗文化教学;跨文化交际

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或地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体现.外国人到中国必然生活在我国民俗文化的环境之中,它不但影响着学习者的汉语学习,也对他们的跨文化交际有着深刻的影响.因此,认真研究教材中的民俗对国际汉语教学有着重大的意义.

文章所说的《新实用汉语课本》是由刘珣教授主编,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一套丛书,以下简称《课本》.

一、《课本》中民俗文化的导入方式

中国民俗文化浩如烟海,博大精深,合理地将其融入教材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怎样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呢?赵贤州首次提出文化导入说,他认为:“文化导入必须纳入语言教学体系.”

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依据,只有将教材研究透,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课本》中的教材体例分为课文、生词、语法、练习、阅读、会话和听力七大块.编者是如何将中国的民俗文化导入到教材中的?现以《课本》第5册为例,就其中的民俗文化因素的导入方式作具体分析.

(一)课文中直接反映民俗文化

课文是教材的主体,课文中直接导入民俗文化是文化导入的主要方式.

《课本》第5册,第五十三课《五味》一文,通过具体介绍全国各地不同地方人的口味,来反映中国人的饮食文化.

第五十四课《让我迷恋的北京城》中有这么一段:

虽然生活水平提高了,可北京人还是那样热情好客,这也许是北方人性格豪爽、开朗的体现吧!就拿我这次到北京来说吧,我拉着大箱提着小包,一出首都机场大厅就坐上了出租车.司机师傅知道我是留学生,就跟我聊上了,用北京人的话来说,是“山南海北的乱侃”.他以为我是第一次来北京,所以就主动给我介绍北京城.他的话里透着北京人的热情,先聊中轴路上的鼓楼,再侃景山上的老槐树.然后是世界闻名的故宫博物馆,一直谈到北京的小吃,比如豆汁.他还很幽默地跟我说:“很多外地人觉得豆汁儿一点儿也不好喝,有种怪味儿,可是我们老北京人就好这一口儿.

……

从课文中的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北京人的热情好客、爱热闹和北京的哥侃大山的功夫,这些民俗事象反映的都是北京这个地方的风土人情.

(二)语法点中的例句蕴含民俗文化

《课本》中的语法点由短语组合、词语例解、句子结构和复句与句群四个部分组成,每个知识点中的例句中必有一句来自课文.用例句导入民俗文化有利于将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比如《课本》第五十三课后面语法里“词语例解”中第6语言点解释“大体”的含义:副词“大体”表示从多数情形或主要方面来看.例如:北京人说南甜北咸东辣西酸,大体不错.由此可知,在中国地域的饮食特点是南方偏甜、北方偏咸、东部偏辣、西部偏酸.

这部分第7语言点解释“大多”的含义:副词“大多”表示大部分或多数,也说“大都”.例如:福建菜大多很淡.学习者从这个句子就可以了解中国的福建菜大多数是很淡,这样的饮食特征.

在这部分“句子结构”中第1语言点解释“不……不行”的含义:是用双重否定表示肯定,有“必须……”,“一定要……”的意思.也可以说“不……不成”.例如:做麻婆豆腐不放花椒不行.从这个例句学习者可以了解到“做麻婆豆腐一定得放花椒”这样的饮食做法.

笔者认为这种将民俗文化和汉语语法点的具体用法融合起来是很不错的一种教材编写方式,让学习者既学会了语法点又了解了中国的民俗文化.

(三)生词中的民俗文化因素导入

例如,《课本》第五册,第五十二课听力部分《牛郎和织女的故事》后面的补充生词:“天将”、“天帝”、“天宫”、“牛郎”、“织女”.五十九课会话部分《梁山伯与祝英台》后面的补充生词:“书童”、“女仆”、“相公”、“仁兄”、“结拜”.这些生词在平时的交际过程中用到的机会较少,教师稍作介绍即可,不必让学生作为学习的重点.

第五十三课《味》后面的生词“说亲”,在课文中的例句是:“有人来给姑娘说亲,当妈的先问,那家有几口酸菜缸.酸菜缸多,说明家底厚.”其实,要将“说亲”的民俗解释清楚并不容易,况且中国各地“说亲”的风俗各异.教师可以举几个地方说亲民俗的例子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汉语中的词汇是民俗文化的集中体现者.对外汉语教师要做有心人,要善于发现汉语中词汇所蕴含的民俗,平常要积累民俗方面的知识,真正用到的时候才能得心应手.课文中若是有些生词就连中国人平时都不大用到,教师完全可以将它们仅仅作简单的介绍即可.

(四)练习中的民俗文化因素导入

课后练习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手段之一,以《课本》(第5册)第五十三课《五味》后面的练习为例:

(五)根据课文内容判断下列句子的对错

(1)山西人爱吃醋,所以姑娘们都不愿意嫁给山西人.( )

(2)春节的时候,商店里的东西会比平时多.( )

(3)不光是山西人,苏州人也爱吃酸菜.( )

(4)北京人过去只吃大白菜,现在也吃苦瓜了.( )

(六)根据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在山西,如果有人给一个姑娘说亲,她妈妈会先问什么?为什么?

(2)除了山西人,还有哪里人喜欢吃酸的东西?请举例说明.

(3)“我”为什么受不了鱼腥草的味道?哪里的人吃这个东西?

(4)川菜的特点是什么?

由此可以看出,编者提供了山西人、苏州人、北京人和四川人的饮食习惯,让学习者可以了解中国这些地方的饮食文化,体现了教材编写的实用性原则.

二、《课本》中民俗文化的导入原则

民族语言必然是处于民族文化氛围之中,想离开民族文化去精确地掌握一个民族的语言是不太现实的.怎样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结合起来,是学界努力思考一个问题.对外汉语中级阶段的教材应该怎样选取民俗文化呢?笔者认为可以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一)适度原则

1988年,国家汉办发表的《1988-1990年国际汉语教学科研课题指南》将“文化因素在国际汉语教学中的作用”作为科研项目明确提出.1994年底召开的“国际汉语教学定性、定位与定量问题座谈会”,重申了国际汉语教学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学科性质,明确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由此界定了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位置及应该承担的教学任务.这次讨论成了文化教学研究理清思路、走向平稳发展的一个转折点.

1995年以后的对外汉语文化的定量研究,进一步确定了文化教学在国际汉语教学中的地位,明确了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在围绕文化教学在语言教学中的地位等问题展开多角度的讨论,其中主要观点之一就是文化教学应该有“度”,而且必须受语言教学总目标的指导和制约.

张英在《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一文指出:“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不同的教学阶段,语言和文化的比重不同,这就需要在不同的教学阶段,给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确定一个合理的‘量’.具体来说,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比重,在初级阶段约为5:1,中级阶段约为4:1,高级阶段则要上升到3:1.”

对于教材的编写方面,赵金铭认为:“思想内容适合外国人、成年人的口味,与学习者的文化品位相切合;要有中国当代社会的生活信息,要有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新鲜有趣,使学习者喜闻乐见,给予学习者以发挥想象的余地,增加学习兴趣.”从这个意义上讲,《课本》第5册和第6册在文化编写方面符合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的口味.

(二)对比原则

吕必松先生曾经指出:“不同民族语言中的交际文化差异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可以把这样的规律叫做文化差异规律,只有通过文化对比研究才能把它揭示出来.”国际汉语教学的中级阶段,文化对比的重点应该是中国文化和学生母语文化的差异.比如,在中国文化当中,“孝道”是儒家文化所大力提倡的,中国人也都普遍“重孝”.

《课本》第五册,第一课阅读部分的《背起瘫痪的父亲读大学》,讲的就是一名来自农村、家境困难自强不息的大学生背着瘫痪的父亲读大学的故事,编者将这篇文章放在第一课意义很耐人寻味,因为这篇文章不但体现主人公的自强精神还体现了他对父亲的孝道,文中有这样一句话透露了这层含义:“记者采访了这个孝顺而又坚强的学生.”

《课本》第五册中的第五十八课《背影》一文,是朱自清回忆父亲的一篇经典散文,虽然全篇没有一个“孝”字,但读过之后却能体会到作者为人子想尽一份孝心的情感,就是因为有这种深藏于心情感才使得这篇没有华丽辞藻的散文成为了经典.教师在讲授这些课文的时候可以将中国的“孝道”文化加以发挥,学习者就能体会中国文化中“孝”的内涵.西方一些国家则崇尚“个人主义”,认为个人利益至上,这种文化根源于中世纪基督教文化所提倡的勤劳和创造以及古希腊文化所推崇的“以人为本”的自我意识.

(三)实用原则

第二语言学习者学习汉语其主要目的就是要能和中国人进行交际,所以,教材中所选的内容要让学习者学有所用.这样不仅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他们也会认为学习中国民俗是很值得的.

民俗文化中有些反映的是中国人的饮食文化.比如《课本》第5册,第五十四课《劝酒太热情》,其中的部分会话是这样说的:

马:中国的酒文化,厉害呀!

陆:你怎么会有这样的看法呢?

马:我刚看完一篇《劝酒》的文章.

陆:有什么感想?

马:跟中国人喝酒,我是有亲身体验的.所以我说中国的酒文化厉害.

……

陆:是啊!尽管喝酒是为了高兴,甚至也可以稍稍多喝一点,但不能喝得太多.他劝你喝,你可以不喝或少喝嘛.

马:那是你在这儿说,真到了酒桌上,你不想喝也得喝,不能喝也得喝,甚至就算是,你也得把它喝下去.你说,我喝了钱经理的酒,不喝张经理的,行吗?人家祝你身体健康,祝你全家幸福,祝你万事如意,你能不喝吗?

陆:应该喝,但不要喝一杯,喝一点儿就行了.

马:我是这样想的,可是他们不答应,说什么“友情深,一口清,友情浅,喝一点儿.”你说我该怎么办.我只好一口把一杯酒喝完.

陆:难怪你喝醉了.

马:我觉得喝酒也应该自由,自己喜欢喝什么就喝什么,能喝多少就喝多少.

笔者认为,通过学习这部分的会话,外国人对中国的酒文化会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可以使他们了解中国人劝酒的习俗,避免以后在类似的场合产生不必要的误会.深入地讲,这里边涉及到中国人的“面子”文化——喝我敬的酒就是给我面子.而在西方人看来这是强人所难.教师可以对这两种截然不同的酒文化做个比较,也可以让学生参与讨论这个话题,这样他们对中国的酒文化会有更深刻的印象.

衣食住行、礼仪、节庆等这些实用性很强的民俗,对到中国学习、生活的外国人来说是他们所迫切需要的.

综上所述,教材中导入一些民俗内容有助于第二语言学习者对中国社会的了解,能够帮助他们更快、更好地融入中国.

参考文献

[1] 赵贤州.关于文化导入的再思考[J].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2(03):31.

[2] 国际汉语教学的定性、定位、定量问题座谈会纪要[J].世界汉语教学,1995(01).

[3] 张英.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J].汉语学习,1994(05):47.

[4] 赵金铭.对外汉语教材创新略论[J].世界汉语教学,1997 (02).

作者简介:许衍,男,扬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海外教育学院,助教,研究方向:国际汉语教学.

该文汇总:该文是一篇关于经典民俗文化专业范文可作为《新实用汉语课本》和民俗文化和汉语教学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民俗文化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课本剧教学在文言复习课中的运用以《走近柳宗元》专题复习为例 一、初中文言复习课的困境文言复习是初三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内容,复习时如果停留在反复地学习那些所谓的知识点,除了做题就是背诵,就会导致学生思维能力下降,很难使他们做到融会贯通 中考考纲要求掌握的文言基本.

2、 汉语教材的科学性分析以《汉语教程》(第三册)为例 胡哲瑜 李柏令摘 要教材的科学性是汉语教材编写的最重要原则 本文根据科学性的内涵,以汉语教程(第三册)为例,分析了该教材在贯彻科学性原则方面存在的某些不足,并围绕如何确保教材的科学性展开讨论,提出了.

3、 现代汉语语音教学中的中国文化 【摘要】本文从非中文专业大学生学习语音的角度出发,结合中国文化的一些元素,就语言的腔调、字母的发音、语音的节奏……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每一种语言或方言都有自己独特的腔调,在歌曲、戏曲、小品、相声中都有体.

4、 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分析美国电影《舞出我人生》 【摘要】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自成一派,分属不同的体系 然而,从哲学层面分析,东西方文化殊途同归 无论是东方文化还是西方文化,都具有强大的包容性,这也是文化的共性 虽然电影舞出我人生是以西方的视角讲述西方.

5、 《羿射九日》(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课前分析】这是统编新教材二年级下册的一篇神话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历史故事,感悟祖先创造文明的伟大,感受古人丰富神奇的想象力,激发学生阅读和探寻远古知识的兴趣 教学中,要紧扣语用,以读代讲,.

6、 《滴水穿石》(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江苏如皋市安定小学 (226500) 特级教师 姜树华摘 要 滴水穿石的启示 是一篇说理性文章 教学这篇文章, 教师确定了让学生感受说理文观点表达理性、 叙事概括的教学目标 在课堂上, 教师通过朗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