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硕士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论文计算机 计算机应用毕业论文 计算机应用技术论文 管理学基础论文1500字 计算机科学和技术专业导论论文 计算机硕士论文 中职计算机基础教学论文 关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论文 关于大学计算机基础论文 计算机基础应用论文 计算机基础毕业论文 计算机基础相关论文

计算机基础方面论文范文集 跟融合专业需求的计算机基础通识教育方面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分类:硕士论文 原创主题:计算机基础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4-15

融合专业需求的计算机基础通识教育,该文是计算机基础方面论文范文集与通识教育和计算机基础和专业需求方面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长春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吉林 长春 130022)

摘 要: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分析了课程与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的关系.提出了以通识教育理念丰富课程内涵、同时适当融入不同专业学生需求的教学主张.探讨了更好地实践通识教育与灵活进行专业融合的方法,明确了二者相互促进而非矛盾的关系.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融合

中图分类号:TP3-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4-0259-02

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本质目标在于培养“全人”、 “完整的人”.

一、计算机基础课程与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的关系

1.计算机基础课与通识教育.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基础知识宽厚、创新意识强烈、具有良好自学和动手能力的通识性人才 [1] .而计算机基础课与通识教育的关系可概括为以下两点:①计算机基础课程具有的基础性、科学性、通用性,使其成为目前高等院校本科教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通识教育课.②与同是通识基础课的高等数学、大学外语、大学语文等课程比较,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学科知识广泛,内容时代性强、知识更新快.

2.计算机基础课与专业教育.专业教育也称“专门教育”,是培养各级各类专业人才的教育.与通识教育相比,专业教育更关注则给予学生某种职业能力的训练.计算机基础课有着这样的特点:它不仅有着鲜明的面向基础的通识教育特色,同时又有着明显的需要和不同专业结合以解决相应领域问题的应用特性.计算机基础知识只有和不同专业知识相结合,才能在未来学生职业发展中发挥作用.这决定了计算机基础教学不仅应承担着各专业学生基础通识能力的培养问题,而且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应在课程中注重渗透和其专业相关的计算机学科内容,对不同专业学生的学生奠定后续专业学习与发展的基础.

目前来看,如何将不同的专业需求更好的融合在一门课程中,提供结合专业的有针对性的分层指导,是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面临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二、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践行通识教育、融和专业需求

1.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必要性.计算机基础与程序设计课在实际教学中,由于知识庞杂,容易发生以下危机:①是陷入片面的知识、技能训练或以等级考试为导向的教学,并没有最大限度实现对学生思维方式、科学素养、人文情怀等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②是没能没能很好的融入专业应用,学生体会不到该课程与本专业的联系,学习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有待提升.践行通识教育、融和专业需求的教学理念正是据此而提出.更好地践行通识教育,和课程中结合多专业特色的内容融入,这二者之间并不矛盾.通识教育可以引导专业教育.正如哈佛大学第23任校长科南特所说: “生活中这两方面不是截然分开的,臆想其中一种教育与另一种教育分开是错误的.” [2]

只有以通识教育理念指导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实践,才能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提高课程的普遍适应性;而如果能结合专业应用,把不同专业和计算机相关的内容整合到教学中,这种融合专业需求的过程,对受教育者来说,其本身也是拓展知识能力、促进其计算机通识教育的过程.“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教学目标是必要的.

2.践行通识教育、融和专业需求的教学实施.笔者所在学校开设的《计算机基础与程序设计》课为省精品课程.近年来我们以践行通识教育、融和专业需求为教学目标,做了一系列的课程改革优化.浅谈如下:(1)探索教学内容,寻找可更好地践行通识教育理念的切入点.梳理知识模块、优化知识内容,拓展计算机基础课的通识教育内涵.具体可考虑以下几方面:①内容的优化注重与时俱进,富有时代气息.计算机技术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学科技术,很多知识要紧密关注行业动态,扩展知识视角.如:计算机硬件部分,很多教材对硬盘原理的介绍停留在传统硬盘,那么我们须引入固态硬盘(SSD盘)、混合硬盘(HHD)的介绍.对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概念,或超算的进展,须紧密结合年份,把最新技术进展与应用及时分享.这样做,意义不仅在于知识本身的扩充,而是能让学生对新技术充满兴趣和渴望,引导其课后的自主性学习与探究,提升思维的活跃度.②内容的扩展渗透人文情怀.基础课不应仅是功利的,也不应仅是工具性知识的灌输.大学教育不仅在于知识和信息的传递,更在于她具有潜移默化的文化影响力 [3] ,教育的文化自觉是当代大学义不容辞的责任.科学与人文的交织,价值取向的引领,是科技基础课应担负的职责.在计算机基础学习之初,我们会有意引入“谜一样的计算机之父—图灵”, “中国芯的进展”、 “从银河到天河”、 “向中国业界翘楚致敬”、 “信息安全之白帽与黑帽”等主题,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引发对科学、社会问题的思考;明晰中科院计算所、江南计算所、国防科技大学等行业翘楚对中国计算机的贡献,提升民族责任感;理解计算机安全面临的现状,树立正向的思维与价值观.③内容的优化要注重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4] ,实际教学中我们对补码、数的表示等,从计算思维的角度去引导学生学习,直接关联内存之刷新、数之溢出等相关知识;对程序设计部分,构建以知识、技能、思维三位一体的递进式教学,注重梳理重点案例、错例,明确纯数学思维与利用计算机求解问题的冲突,强化计算思维.(2)设计专业融合教学案例,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如针对电信学院的学生的题目:模拟信号通过采集电路采集并送到AD转换卡转变成数字信号,后续可对采集到的数据编程实现对信号的分析.请设计一程序模拟对AD转换器接收到的500个数据进行数据采集与波形显示的过程(设采集到的数据符合正弦波规律,如图1所示).要求只对实际问题做模拟,设计适当的函数,其返回值代表每次采集到的数据,然后在主函数中输出数据.(3)注重一体化教学案例设计,既拓宽基础、又融合专业.如:介绍未来的计算机,会设置生物计算机、光子计算机、超导计算机、纳米计算机几个不同的学习模块,同学可根据兴趣自由订制不同的任务,课后自主查阅资料并递交相应的作业.而对规模大的学习案例,辅以网络教学手段来实施,如在Blackboard课程平台设置不同的学习模块(如图2所示),让学生自主选择入口去学习,并可结合兴趣去进行后续探究.

三、结语

这种经过精心设计的课程拓展和实施,充分考虑了通识教育需求,结合了专业融合思路,充分践行了通识教育理念的同时,也促进了后续的专业学习.而学无止境,教学亦无止境.作为计算机基础课教师,如何贯彻通识教育理念,将拓展通识教育、引导专业教育的目标有机的融合在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是值得我们继续深入探讨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朱庆之.本科教育改革的新理念与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02,(05):17.

[2] 熊庆年. 通识教育的理念与实践 [N ]. 中国教育报,2014-9-15(11).

[3]周远清.高校文化育人要努力提高“两个自觉”[J].当代教育论坛,2012,(02):1-3.

[4]何钦铭,陆汉权,冯博琴.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 — 《九校联盟(C9)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联合声明》解读[J].中国大学教学,2010,(09):5-9.

总而言之:这是关于对写作通识教育和计算机基础和专业需求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计算机基础本科毕业论文计算机基础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参考文献:

1、 通识教育、专业教育的内涵和辩证关系探析兼谈通识教育融入高等职业教育的必要性 刘 华,罗 艾,裴 俊 (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四川 成都 610101)摘要高职教育兼有高……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长期以来高职教育都较为偏重专业教育而忽视了学生通识教育知识和素养的培养 首先对通识.

2、 香港高校通识教育课程变革 摘要香港高校自2012年起推行四年新学制以及新的课程架构,其特点为(1)课程理念与目标已经超出传统学术与智性发展范畴,开始融入与共通能力、态度有关的元素 (2)课程架构以必修课与分布选修结合为主要特征.

3、 通识教育视域下高校形势和政策课程改革路径探析 摘要综观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目前存在着教学组织模式多元、教学效果参差不齐、师资力量相对不足、考核评价激励欠缺……短板,亟需进一步改革与提升 借鉴通识教育在课程目标、课程设置.

4、 慕课背景下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通识教育课程教学 摘要本文将以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为研究视角,以慕课教学法的应用为背景,针对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实施通识教育的实施现状、现存问题以及改进对策进行思考,以进一步推进通识教育课程的建设   关键词慕课应用型本科.

5、 英国艺术学科通识教育实施状况管窥以英国考文垂大学艺术人文学院为例 摘要具有交叉色彩的艺术学科是高校通识教育建设的主力,如何开展有品质、有成效的艺术类课程的通识教育,任重道远 本文以访学院校英国考文垂大学艺术人文学院为例,以小见大,分析英国通识教育在艺术学科领域的实施.

6、 构建中国模式:我国型大学通识教育理念和实践 摘 要我国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在理念上,倡导“中西结合,古今贯通,文理融汇”;在制度安排上,主要以“实验区”的模式开展通识教育,强调通专融合;在课程体系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