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硕士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城市建设杂志 城市建设期刊 城市建设杂志社 城市建设理论杂志社 城市建设理论期刊 城市规划杂志社 城市建设杂志社 城市建设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是什么期刊 城市建设理论杂志社怎么样 城市建设杂志社网站 城市建设理论论文

有关城市建设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和我国推进低碳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建议以武汉市为例方面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分类:硕士论文 原创主题:城市建设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3-27

我国推进低碳城市建设存在的问题与建议以武汉市为例,该文是有关城市建设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对策建议和城市建设和武汉市方面论文范文集.

吴怀志1

(社会科学院 城市经济所,湖北 武汉 430019)

摘 要:总结了武汉市推进低碳城市建设取得的五大成绩:一是促进了全市经济转型升级;二是树立强化了地方政府低碳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三是推进了各项低碳试点项目建设;四是通过碳排查和碳清单等夯实了武汉经济低碳发展的基础;五是营造促进低碳发展的制度环境.研究认为武汉市低碳城市建设中主要存在下列问题:经济发展需求仍将导致一段时间内碳排放量上升;生态环境与群众诉求存在一定差距;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体制机制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在总结经验、查找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加快推进低碳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进一步加强低碳制度设计;进一步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推进工业、交通、建筑、商业和农林五大重点领域低碳发展;推进低碳试点项目建设;发挥智库关于低碳城市建设的对策研究作用;加强低碳发展立法等法制保障;加强低碳生活舆论宣传教育.

关键词:低碳城市;低碳发展;问题;对策建议;武汉

中图分类号:X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6)05-0091-08

作者简介:吴怀志(1981 - ),男,湖北红安人,硕士,武汉市社科院城市经济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城市经济、生态文明和发展战略.

“十三五”时期,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时期和建设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阶段,经济“供给侧”改革新旧增长动能转换期,能源需求还将继续增长,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同时,如何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妥善应对气候变化,是一项全新的课题.“十八大”我国提出了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低碳城市因其遵循低碳的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大力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统筹兼顾低碳经济、低碳建筑、低碳交通、低碳生活,所以低碳城市建设成为我国探索走低碳发展道路应对气候危机的主要途径.本研究以武汉市为例,对低碳城市建设的主要路径、存在问题以及解决对策进行研究分析.

一、武汉建设低碳城市的主要路径

武汉市是国家低碳城市建设试点之一,低碳城市建设各项改革试验工作取得不少成绩,实现经济增长与节能减排融合发展,现将低碳试点城市阶段性成果归纳总结如下:

(一)低碳试点对经济转型升级发挥了促进作用

武汉市2012 年底获批国家第二批低碳城市试点以来,市委市政府充分认识到低碳发展对促进武汉经济结构转型、提升城市竞争力的重要意义,从顶层设计、政策导向、行动部署、责任分解等方面系统性、创新性推动低碳试点工作,取得积极成效,达到了低碳城市试点建设预期目的.

综合经济实力实现跨越.“十二五”期间,武汉市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GDP 年均增长10.4%,从2010 年的5565.93 亿元升至2015 年的10905.6亿元,增加0.96 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第3、全国城市第8.2015 年,武汉市人均GDP10.28 万元,比全国平均水平(5.2 万元)高97.7%.

节能减碳目标圆满完成.湖北省下达 “十二五”节能减碳目标分别为“单位GDP 能耗、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8%、19%”.2010–2015 年,武汉市地方单位GDP 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从0.8614 吨标煤/万元、 2.09 吨二氧化碳/万元下降到0.69 吨标煤/万元、 1.55 吨二氧化碳/万元,分别累计降低19.4%、25.8%,分别超额完成省下达目标的7.94%、36.0%.

武汉市“十二五”期间正是从5000 亿元跨入10000 亿元时期,与同发展阶段的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相比,虽然产业结构最重,但CO2 累计增幅为23.72%,是最低的;人均CO2 排放年增速2.68%,仅高于广州,低于其余三个城市.

(二)低碳发展理念已融入市委市政府重大战略决策

1.组织领导体系健全,发挥了指挥棒和协调员作用

武汉市成立了由市人民政府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各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市低碳城市试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研究制定武汉市低碳城市建设的重大战略、方针和政策,协调解决低碳城市建设工作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委.领导小组成立以来,先后印发了《武汉市低碳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武政[2013]81号)、《2014 年武汉市低碳城市试点建设工作要点》(武政办[2014]71 号)、《关于下达2015 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碳排放及能源总量控制目标计划的通知》(武节办[2015]1 号)等,将碳排放目标纳入市区级绩效考核.

2.开展了低碳发展系列重大课题研究和低碳发展规划编制工作

连续三年启动低碳重大课题公开招标工作,从基础研究入手,夯实低碳政策支撑能力.开展了“武汉市碳排放峰值预测及减排路径研究”、“武汉市2015 年及‘十三五’节能减碳形势研判”等26 余项重大低碳绿色发展课题研究,部分课题成果已形成政策文件.已编制完成《武汉市低碳发展十三五规划》(全市47 个专项规划之一),进入报批程序.

3.积极探索城市低碳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

突出创新引领、动力转换,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出台支持创新“1+9”政策.新建工程技术中心、企业研发中心等各类科技创新平台139 个,新引进世界500 强、中国500 强和跨国公司研发机构23 个,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人才390 名.发明专利授权量6003 件,增长55%.

转方式、调结构,推动城市从高碳依赖向低碳支撑转型.2015 年全市结构调整呈现“两升两降”新态势.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升,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提高2.7 个百分点,重化工业比重下降,占比下降3.2 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单位能耗下降9.5%左右.服务业结构持续升级,“互联网+”产业创新工程率先发力,122 家互联网金融企业、工程设计、旅游等产业收入保持两位数增长.

绿色与低碳融合,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园博园金口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项目荣获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0 城市奖.新增绿道233.7 公里,修复破损山体4333.5 亩.实施拥抱蓝天行动计划,从污染源头做减法.针对工地污染源、企业排放污染源、机动车排放源、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源等四大污染源头,重点开展整治工作,努力实现“两个30、两个20”的既定目标,即2016 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2013 年增加30 天,重度以上污染天数比2013 年减少30 天;PM10、PM2.5 年均浓度分别比2013 年下降20%.

4.提出并优化碳排放峰值目标

在《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低碳城市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武政[2013]81 号)文中明确提出:到2020 年武汉市能源利用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经深入研究,多情景分析,在2015 年中美气候峰会上,武汉市提出将于2022 年左右实现二氧化碳排放达峰.为落实这一目标,武汉市将实施碳排放“达峰计划”写入《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现已启动“达峰计划”制定工作.

(三)圆满完成低碳城市试点项目任务

1.产业结构调整取得较好成效

“十二五”期间,武汉市启动“服务业升级”计划,重点打造现代物流、商贸、金融、房地产、会展旅游等十大产业,并配套出台鼓励政策.服务业总规模连续突破3000 亿元、4000 亿元大关,2015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5564.25 亿元,在2010 年基础上年均增长14.6%,占GDP 比重达51%,总量规模在全国15 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6 位,增速排名第6 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7701 亿元,在2010 年基础上年均增长23.89%;战略性新兴产业2015 年产值较2014 年增速9.8%,高于全市工业增速3%;武汉市六大高耗能行业工业总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为22.5%,比2010 年降低8.24 个百分点.

2.能源结构得到一定优化

武汉属偏重型经济结构,能源资源消耗量大,同时又面临着“缺煤、少油、乏气”的天然制约,各类能源对外依存度极高.煤炭的对外依存度达到100%,电力为48%,成品油为100%,天然气为100%,其他能源高达80%.“十二五”期间,武汉市能源消费总量从2010 年的4794 万吨标准煤上升到2015 年的6448.5 万吨标准煤,年均增幅6.11%,增幅低于GDP 的增幅10.8%,实现了能源利用效率的不断提高.

“十二五”期间,能源消费结构有一定程度改善,同2010 年相比,武汉市2015 年煤炭的消费比重从占比67.52%下降到59.41%,油品从20.87%增加到25.55%,燃气从2.9%增加到4.74%,非化石能源从8.71%增加到10.3%.电力消费从2010 年的353.63 亿千瓦时增加到2015 年的464.28 亿千瓦时,占全社会能源消费总量的比例从22.86% 到22.32%,占比基本持平.

另外,通过实施燃煤锅炉节能环保综合提升工程,“十二五”累计完成756 台高污染燃料锅炉的综合整治.印发《武汉市改善空气质量行动计划》,提出2017 年全市煤炭消费总量和2012 年相比实现零增长.2016 年将全市煤炭消费总量下降2.6%明确纳入市政府十件实事.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目前已建成投产的洪山创意天地天然气分布式能源项目为国家发改委评定的四个示范项目之一,全市已有规模近60 兆瓦光伏发电项目已建成开始发挥示范效应,太阳发电装机容量60 兆瓦,生物质年发电量8.5 亿千瓦时,占全市能源消费总量的0.59%.

3.节能和提高能效任务顺利完成

扎实开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2013 年至2015 年,全市完成节能评估和审查项目4062 个,提出要求和建议3600 余条,核减能耗11.76 万吨标准煤,占总能耗的3.99%.基本完成了《武汉市低碳节能智慧管理系统市级系统》建设,系统于2015 年11 月通过市级验收并上线运行;完成“武汉市节能评估和审查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工作,系统于2015 年6 月通过验收,并上线运行.全面完成对“万家企业”年度节能目标完成情况考核工作,在“万家企业”中积极推行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和能源在线监测系统建设,通过能源管理体系认证或评价的企业数量达到20 家.制定了年度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实施方案,累计淘汰落后产能炼钢40 万吨,水泥45 万吨,造纸35 万吨、制浆13.26 万吨,印染5011 万米,蓄电池组装20 万千伏安.组织实施电机能效提升计划,出台了《武汉市提升电机能效项目支持办法》、《武汉市注塑机行业千台电机改造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十二五”期间,共支持电机能效提升项目20 个.武汉市规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累计降低30.67%.

4.建筑和交通领域低碳建设任务全面完成

建筑领域.出台《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的意见》,中建三局在阳逻投资建设的建筑产业现代化工业园(一期)被国家住建部授予国家建筑产业化示范基地.联合下发《关于政府投资项目、大型公共建筑以及保障性住房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的通知》,政府投资的公益性建筑和保障性住房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武汉建设大厦综合改造工程和武汉光谷生态艺术展示中心分别获住建部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一、二等奖.利用法国开发署贷款对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项目加快实施,计划利用2000 万欧元贷款对武汉市图书馆等25 个共135 万平方米既有公共建筑项目进行节能改造,目前已全部签订合同,该项目被法国政府列为2015 年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主题项目之一.“十二五”期间,中心城区的新建居住建筑全面施行节能65%的低能耗居住建筑节能标准,共建成节能建筑12100 万㎡,标准执行率达100%;共建设绿色建筑136 个,建筑面积1738.93万㎡,其中获国家绿色星级评价项目80 个,省级认定项目26 个,试点示范项目30 个;新增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2796.2 万㎡;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面积95 万㎡.

交通领域.以建设绿色低碳交通城市区域性试点城市为契机,推动建设绿色循环低碳交通基础设施、发展绿色低碳交通运输装备、优化交通运输组织、推进绿色循环低碳交通能力建设等四大重点领域的节能减碳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14 年10 月,武汉市重启武汉市公共自行车系统建设,2015 年4月正式启动试运行.该系统采用高效率、智能化、扁平化的运营服务管理方式,通过智能化管理降低一线运营人工成本,现从事自行车项目的人员仅120 人,只有同行业中同等规模城市运营人员的五分之一. 目前,已开通运营站点806 个,投放车辆2 万辆,单日最高租还量达3 万次,累计骑行量达600 万次.到2015 年,武汉市公交出行分担率为46.2%;使用天然气等清洁能源出租车在出租汽车行业中比例达到90%以上;新增混合动力车700 辆,新增纯电动公交车1000 辆.

5.废弃物处置能力显著提高

目前,武汉市生活垃圾处理形成“五焚烧、两填埋、一综合” 的格局,日处理生活垃圾9000 余吨.2015 年,中心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新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85%以上.2013 年,组织编制了《加快推进武汉市大宗固体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三年行动方案(2014—2016)》,为配合该方案的实施,出台了《武汉市工业副产石膏综合利用项目支持办法》, 2014-2015 年,33 个项目年脱硫石膏磷石膏综合利用量117.33 万吨.出台了《武汉市餐厨废弃物管理办法》,全面启动了餐厨废弃物收运系统、餐厨废弃物集中处理项目和餐厨废弃物全过程信息化监管系统建设.目前主城区餐厨废弃物集中收集率达到20%,收运体系区域覆盖率达到50%,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达到15%,设施正常运转率达到20%.探索开展废旧电池回收工作,初步建成了“政府补贴、企业运作、市民参与”的回收系统,全市建立逾200 家中百超市废旧电池有偿回收点,并优选100 个便民公共自行车站点作为废旧电池有偿回收点,全市平均每天收取废旧电池达0.5 吨、约25000 个.

6.不断引领绿色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积极推进全市公共机构节约能源资源工作,大力开展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先后有5 家和8 家单位被评为国家级和省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公共机构人均能耗累计下降35.01%.认真办好一年一度的全国节能宣传周暨低碳日活动.大力宣传节能减碳的法律法规和基础知识,提倡重拎布袋子、菜篮子,倡导节约简朴的餐饮消费习惯,引导选择低碳环保产品. 积极主动开展高效照明产品推广工作,累计推广数量达到592.82 万只,超额完成省下达推广任务;在商业场所累计安装节能灯具200 万只.

为引导全民践行低碳生活,启动了“碳积分体系”的创新研究.市民在乘坐公共交通、践行“光盘行动”、参与垃圾分类回收、使用节能家电和低碳产品等同时,可根据减排贡献获得等量“碳积分”.用“碳积分”养育“碳宝宝”,或在有“碳中和”需求的商业机构使用,得到实惠.

为推进武汉市低碳试点城市建设,面向全国开展了征集“低碳生活 你我同行”公益宣传片活动.共征集到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品27 件,从中评选出9件获奖作品.制作了专题宣传片,将专题宣传片和获奖作品在武汉电视台、地铁和江滩媒体进行循环播放,宣传普及低碳相关知识,提高公众低碳意识,扩大低碳社会影响.

7.增加碳汇有效改善了生态环境

彰显城市滨江滨湖特色,着力推进山、水、森林自然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全面增强碳汇能力.编制了《武汉市主城区绿地系统规划(2011-2020)》、《武汉市都市发展区绿地系统规划(2011-2020)》和《武汉市都市发展区1:2000 基本生态控制线规划》等规划,确定了武汉市“两轴两环、六楔多廊”的生态框架结构.到2015 年底,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可达到40%,全市林地面积达到221 万亩,全市活立木总蓄积量达到570 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到28%,城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1.12 ㎡.

(四)基础工作与能力建设不断完善

1.将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纳入年度工作

2013 年,武汉市启动武汉市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工作,目前已经完成2005 年、2010 年和2012年温室气体排放清单;并已启动武汉市2014/2015年度温室气体清单编制续编工作.

2.建立了温室气体排放数据统计与目标考核机制

初步完成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研究,完成武汉市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的统计报表,制定武汉市温室气体统计核算方法;完成温室气体排放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完善碳强度下降指标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考核体系的考核标准及内容.

3.建立了温室气体排放数据报告制度

依托湖北省作为全国碳交易试点省份的重大机遇,武汉市认真落实湖北省发改委参与温室气体排放数据报告与核查制度,2014 年度和2015 年度分别完成17 家和20 家工业企业年度温室气体监测、量化、报告和核查及履约工作.目前正着手做好武汉市纳入全国碳交易企业名单编制、温室气体报送、能力建设等相关工作.

4.将温室气体排放纳入目标责任制考核

印发了《武汉市“十二五”时期节能降耗与应对气候变化综合性工作方案》(武政[2011]56 号),将“十二五”及年度节能和能源消耗总量控制及二氧化碳排放目标分解到各区和重点用能单位.定期召开节能和二氧化碳排放目标调度会议,研究分析节能碳减形势,部署节能减碳工作;对各区年度节能减碳目标完成进行现场考核评价,对超额完成和完成节能减碳目标的单位予以表彰奖励.每年对105 家“万家企业”分解下达了年度节能量目标任务并进行考核.2015 年,对纳入碳交易试点的17家重点企业100%的进行了履约.

5.将低碳城市试点所需经费纳入财政预算

武汉市低碳试点城市获批后,经市政府研究,设立低碳发展专项资金.将低碳发展专项资金列入市级财政预算,从已成立的市循环经济发展引导资金中列支,主要用于课题研究、能力建设及宣传等方面,截止2015 年,累计1240 万元.

6.积极探索低碳发展市场激励机制

推行合同能源管理.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武汉市合同能源管理的实施意见》,《武汉市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支持办法》、《武汉市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税收优惠政策认定管理办法》、《武汉市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未来收益权质押贷款操作指引》等3 项配套政策,在操作层面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支持、税收优惠、信贷融资等方面政策予以了细化.配合人行武汉分行营管部开展了合同能源项目未来收益权质押贷款试点工作,北京光桓锦业节能科技有限公司以合同能源管理项目未来收益权质押在武汉农商行贷款230 万元;对亚非节能公司开展的2 个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实施了企业所得税优惠认定;累计支持24 家企业通过合同能源管理的方式进行节能改造.

推进城市矿产交易平台发展.出台了《关于支持武汉市城市矿产交易发展的意见》,将报废汽车、工业废钢、磁材、橡胶、建筑废弃物等纳入交易范围,提高城市矿产资源的循环利用、规模利用水平.2015 年,线上交易量达3.2 亿元.

7.积极推动低碳产业园区及低碳社区试点示范建设

国家、省级试点示范.武汉青山经济开发区被、国家发改委确定为国家首批低碳试点工业园区;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和百步亭社区分别作为低碳园区、低碳社区获批湖北省第一批低碳试点示范地区(单位).通过试点工作,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光电子信息、生物、环保节能、高端装备制造、高技术服务业等低碳产业比重超过90%;百步亭社区通过绿色交通(包括慢行)系统、万树工程系统、水环境治理利用系统、健康运动系统和管理信息化系统等八大类项目的建设,逐步建立起社区居民节电节水、垃圾分类等低碳行为规范.

市级试点示范.2014 年,市发改委等8 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组织申报武汉市低碳城区、低碳社区市级试点的通知》,确定硚口区和蔡甸区偧山街星光社区为武汉市第一批低碳试点城区和试点社区.

(五)创新机制体制营造促进低碳发展的制度环境

1.实施节能和减碳总量控制

2011 年,以武政[2011]56 号文印发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十二五”时期节能降耗与应对气候变化综合性工作方案》,明确了全市“十二五”期间节能和减碳的总体要求和工作目标,并将武汉市“十二五”期间和年度节能、碳减排及能耗增量控制目标分解到各区人民政府和市直相关职能部门,每年进行考核.

2.实施了项目能评碳评制度

出台了《武汉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办法》,坚决遏制“两高一资”类项目上马.截至2015年底,全市完成节能评估和审查项目6397个,总能耗590.61 万吨标准煤,核减能耗19.55 万吨标准煤.印发了《在武汉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中增加碳排放指标评估的通知》,创新性地在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工作中增加碳排放指标评估.2014 年12 月至2015 年12月,全市完成节能评估和审查项目项目1514 个,总能耗92.32 万吨标准煤,年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为521.96 万tCO2,核减二氧化碳排放量为15.37 万tCO2.印发了《关于在武汉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中增加非化石能源消费量计算指标的通知》,及时掌握新建项目的非化石能源消费量.

3.搭建推进低碳发展的管理平台建设

重点推进低碳发展三大平台上线运行.基本建成“武汉市低碳节能智慧管理系统”,通过构建“1+4+17+N”体系,实现实时掌握全市及各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能耗和碳排放数据,并进行分析预警;基本完成“武汉低碳生活家平台”,运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拟搭建公益性、实用性低碳生活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低碳商品交易与兑换、节能补贴产品网上申购、低碳基金服务、低碳志愿者联盟、低碳出行倡导、二手商品寄售与交换、低碳企业家俱乐部等七大服务功能;基本建成“武汉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信息管理系统”,依托项目能评,实时掌握新建项目的能耗及碳排放情况.夯实低碳发展能力研究支撑.在低碳技术专业研发机构方面,武汉市成立了武汉循环经济研究院和武汉新能源研究院;2010 年,中美清洁煤技术研究的中方枢纽落户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4 年,武汉市遴选了包括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武汉分中心等17 家单位作为武汉市开展低碳城市建设基础研究的支撑力量.在碳捕捉技术方面,华中科技大学建成了国内首套3MW 规模的富氧燃烧二氧化碳捕捉中试示范平台.在碳计量工作方面,2011年武汉市发布了《温室气体(GHG)排放量化、核查、报告和改进的实施指南》,成为国内首个地方性碳核查执行标准,并被国家标准化委员会批准作为省标发布实施.

4.出台了循环经济促进法实施办法

《武汉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办法》顺利通过省人大常委会批准,于2014年1 月1 日起施行.《办法》明确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专项资金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并逐年增加.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发展循环经济的下列事项:包括国家、省循环经济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的推进.

5.积极参与省碳交易试点工作

积极推进碳交易走向现实操作,编制完成《武汉碳交易所组建方案》和《武汉碳交易所筹建可行性报告》,为湖北省碳交易试点推进工作提供了支撑;配合省发改委启动碳交易政策体系建设,积极推动17 家(目前为23 家)重点企业纳入碳交易试点工作,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同时,配合湖北省发改委和国家发改委做好武汉市纳入全国碳交易企业名单编制、温室气体报送、能力建设等相关工作.

6.主动开展碳认证工作

根据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认监委联合发布《关于印发低碳产品认证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发改气候[2013]279 号)要求,2014 年联合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武汉分中心在全市开展第一批产品目录内低碳产品认证宣贯工作,选取长利玻璃作为低碳产品研究试点企业.经核算,该企业浮法玻璃类产品符合低碳产品限值要求,企业于2014 年6 月27 日获得国家发改委和认监委颁发的首批低碳产品认证证书.

二、武汉市低碳城市试点工作中取得的几点经验

(一)强化支撑低碳发展的重大课题和政策研究

2013~2014 年开展了低碳规划、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峰值研究、统计体系建立、低碳交通、武汉市典型行业碳减排潜力和成本分析及政策研究、利用电子商务平台与碳币兑换机制引导低碳消费与生活方式的模式设计等16 个课题研究,目前已验收完毕,部分课题准备转化为政府政策文件.2015年,包括节能量交易等相关内容在内的10 个课题招投标程序完毕,已经启动研究工作.

(二)发挥平台功能,提升政府管理能力,发挥市场作用

充分利用基本建成的“武汉市低碳节能智慧管理系统”和“武汉市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实时掌握全市及各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能耗及碳排放数据,实时掌握新建项目的能耗及碳排放数据,据此进行分析预警,提升政府的管理能力;利用“武汉低碳生活家平台”,发挥市场作用,充分调动企业和全体市民践行低碳生活,推动低碳消费,打造低碳城市的积极性.

(三)利用国际低碳交流平台提升城市影响力

2013 年10 月,武汉市启动中法碳值评估项目,选择百步亭社区、武汉建管大楼、武汉华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3 个类型试点单位;2014 年该项目顺利完成,并召开了项目验收会,受到了专家和国家发改委气候司领导的充分肯定,并被推荐参加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中法生态武汉示范城项目进展顺利,组建了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工作推进委员会,启动了生态城选址区域的规划控制和周边生态环境保护,基本完成了区域现状摸底调查和“双登”工作,已着手编制建设规划.参加了第一届中美气候智慧型/低碳城市峰会,签署了《中美气候领导宣言》,承诺2022 年左右碳排放量达峰;举办了0城市可持续发展论坛以及0 年度专题研讨会,这也是0 研讨会第一次走进亚洲,走进中国;参加了第21 届巴黎联合国气候大会,武汉市申报的金口垃圾填埋场生态修复项目获得0 城市奖,成为武汉市应对气候变化领域获得的第一个国际奖项;在2015 年中国城市可持续发展国际论坛上,武汉市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授予“中国可持续发展城市奖”.

三、武汉低碳城市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经济倍增式增长对低碳发展的压力加大

经济倍增式发展仍将导致一段时间内碳排放量上升.武汉市正在实施“万亿倍增”计划,预计到2021 年GDP 将突破2 万亿,GDP 年均增幅需达到10.3%,经济发展需要一批重大项目作为载体.虽然武汉政府大力推进“创新驱动”战略和经济“供给侧”改革,但新旧增长动能转换处于较长的换挡期,特别是武汉市产业重工业化趋势没有改变,能源消耗量和碳排放量仍将在较长时间维持一定增幅,对低碳城市建设的压力还将会加大.

(二)生态文明建设与群众需求存在一定差距

“十三五”时期加强生态文明与经济发展协调发展,但当前生态环境与群众诉求还存在一定差距.“十二五”以来,武汉市生态环境有一定改善,东湖等六湖连通水生态修复工程和江滩以及城市绿道建设优化了城市沿江、滨湖生态环境和美华了生态景观,但长期积累的生态环境问题正在集中显现,人民群众对优良环境的诉求越来越强烈.特别是大气污染问题成为焦点,大面积严重雾霾天气时有发生;水环境污染、水生态退化问题仍然较为突出,总体水质改善任重道远;城市内涝治理还有许多欠账需要弥补,地下排水管网改造和“海绵城市”城市建设还需要进一步科学规划扎实推进.

(三)促进绿色低碳发展的体制机制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全市合同能源管理、碳交易、绿色信贷市场规模偏少,节能减排市场化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强化;个别大项目中仍然存在着承接产业转移的同时也承接了高能耗和环境污染的问题,从源头预防污染的体制机制仍然有待完善;生态补偿机制、自然资源资产确权等虽已破题,但离发挥实效还有一定差距;有利于低碳发展的、财政、税收、金融等经济政策还不完善,政策制度体系尚未建立,监督管理机制实施乏力,企业低碳发展内生动力不足.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和对策建议

(一)下一步工作主要思路

1.进一步加强低碳制度设计

建立和完善项目碳评、合同能源管理、碳交易、绿色信贷、碳排放量统计考核、“互联网+”低碳宣传等机制;实施能效领跑者制度;推行能效标识和节能低碳产品认证等;启动实施好武汉低碳生活家平台建设.

2.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力度

优化产业结构.充分发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基金的作用,支持节能环保、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严格项目准入制度,把好能评、环评等关口;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继续实施服务业提档升级计划,全面推进服务业升级“15511”工程,打造重点产业集群.

优化能源结构.大力发展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深入实施交通行业能源清洁化工程,加快推进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体系建设;加大秸秆沼气、新型生物质炉推广力度,稳定好已建成的秸秆气化供气站,做好管网延伸工作.

3.进一步推进重点领域低碳工作

工业领域,继续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节能低碳监管,强化能源审计力度,进一步完善统计体系建设及能源监管平台建设.

建筑领域,推动建筑产业现代化发展,支持建筑产业园区建设,研究制定配套标准规范,修订《武汉市绿色建筑管理试行办法》.

交通领域,全力打造“公交都市”,加快推进公共交通智能化建设,做好清洁能源和新能源车辆推广应用,进一步加大CNG、LNG 等清洁能源车辆在交通运输行业的应用推广.

商业领域,继续推进“绿色饭店、绿色餐饮”创建工作,以节约餐饮、减少浪费作为餐饮行业的准则,继续创建国家级绿色餐饮企业.

农林领域,坚持增加绿色植被面积以及提升单位面积碳汇能力并重,通过加强生态保护、植树造林、科学管理,加快提升碳汇建设水平.

4.进一步推进低碳试点建设

推进以集中展示低碳绿色发展为特色的园区、社区、企业、碳交易四级试点示范,在体制机制、低碳产业、低碳生活、低碳理念、典型示范等多个方面,支撑平台和服务体系等相关领域,加快武汉市重点示范区建设,形成一批可看可学可推广的典范.配合做好碳交易试点企业的资产管理、能源管理、碳排放计量等基础工作;创新低碳城区、社区建设管理模式,探索城区社区低碳建设标准,完善基层碳排放量计量及管理工作;加快推进中法武汉生态示范城、花山生态新城、四新生态新城等示范项目建设和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百步亭社区等省级低碳试点建设.

5.进一步发挥低碳智库作用

继续公开征集一批低碳发展重大政策和课题研究,开展政策评估工作,加强低碳课题转化为政策的实施力度.利用0 国际气候领袖群平台,加大国际合作交流力度,吸收国际国内各方面低碳发展先进经验.

6.进一步加强低碳舆论引导

在报纸、电台、网站等开辟“低碳城市建设”宣传专栏,制作“低碳生活”系列公益宣传片,让低碳城市理念进家庭、进学校、进工厂、进机关,通过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宣传普及低碳相关知识,提高公众低碳意识,引导低碳消费,鼓励低碳产品的生产和推广,为公众选择低碳消费提供良好的供给市场,建立低碳产品与低碳消费的良性互动机制;推进政府,商务部门低碳化办公,为低碳消费提供表率和先行作用.

(二)进一步推进低碳城市建设的对策建议

1.制订更加完善的低碳法律体系、财税激励制度

国家应该尽快制订颁行《应对气候变化法》等低碳法律,并对现行《循环经济促进法》、《煤炭法》、《电力法》、《可再生能源法》、《节约能源法》等法律进行修订完善,健全更加完善的低碳法律法规体系以更好地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健全完善对低碳经济的财政投入制度、税收优惠制度、政府定价及采购制度.

2.完善低碳发展试点示范政策体系

加强对低碳试点示范地区的统筹协调和指导,制定并完善支持试点示范的产业、财税、投资、金融、技术、消费等方面配套政策,加大对试点示范工作的支持力度;制订低碳城市、园区、社区和商业等试点示范建设的规范和评价标准,并以国家省市财政以及社会资金合作建立低碳项目奖励基金,对国内各地评选出的优秀低碳示范项目开展“以奖代补”的激励措施.对低碳试点示范总结评估和经验推广并组织相互学习;加强运用绿色债券支持低碳试点城市建设的政策指导.

3.加强低碳试点示范地区能力建设

组织开展低碳试点示范地区能力建设专项行动计划,加强对地方政府主要领导、低碳发展主管官员、智库研究人员以及企业高管等多层次的能力培训.支持地方的国际双向合作交流,包括在低碳技术、低碳政策等方面切实加大合作交流力度,积极吸收国外好的做法与经验学习和借鉴,促进我国低碳经济的持续发展,推进低碳城市建设.

责任编辑:葛政委

文字校对:向华武

汇总,这篇文章为一篇大学硕士与城市建设本科城市建设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对策建议和城市建设和武汉市方面论文范文.

参考文献:

1、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低碳城市 摘要推动低碳城市发展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推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实现长远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低碳城市发展在“三废”排放、建筑节能改造、植被绿化……方面取得了较大的.

2、 生态伦理视域下低碳城市的建设路径 生态伦理视域下低碳城市的建设路径研究孙 莹,孟 杰(锦州医科大学,辽宁 锦州 121000)摘 要城市是人口、资源……高度集中的地区,城市经济发展会带来相应的生态问题,建设低碳城市成为协调经济发展与保.

3、 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的难点和关键问题 摘 要全面推行低碳经济是现阶段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而加强低碳城市规划建设又是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本文围绕低碳城市规划建设的难点与关键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低碳城市规划建设;难点.

4、 加强湿地保护工作,推进生态城市建设 蔡芳芳上海园林绿化建设有限公司 上海 长宁区 200051【摘要】本研究通过对上海青西湿地郊野公园、崇明东滩鸟类保护区、炮台湿地公园的湿地进行考察,收集相关的数据资料,总结了湿地对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介.

5、 低碳壁垒对我国产品出口的影响与应对 摘要欧美发达国家为了迎合国内民众绿色低碳的需求,也为了遏制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的低价优势,纷纷设置低碳壁垒以保护国内产业 而全球经济低碳化又是不可逆转的发展潮流,对于尚处在产业转型期的中国产品出口体系而.

6、 我国低碳经济探析 吴永贺1,周平根2,周莎3(1应天职业技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46;2南京审计大学金审学院,江苏南京210023;3三江学院,江苏南京210012)摘要低碳经济就是低耗能、低排放和低污染的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