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硕士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大学生就业创业论文 当代大学生就业和成才论文 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论文 大学生就业论文1500字 大学生就业指导结课论文 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指导论文 大学生就业力分析论文 大学生就业外文文献综述 大学生就业困局论文 大学生就业困难论文 大学生就业期望论文 有关大学生就业指导的论文

关于大学生就业论文写作技巧范文 与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司题类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分类:硕士论文 原创主题:大学生就业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3-23

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司题,本文是大学生就业大学毕业论文范文跟高等教育和大众化和就业方面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摘 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和平民化阶段,由此导致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多,而社会环境所需要的毕业生人数有限,这与毕业生的就业需求形成了矛盾,高校毕业生正面临着严峻的就业难问题.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信息,以此对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进行实证分析.参考发达国家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经验,并将其与我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分析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深层原因,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可行性较高的建议.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众化;大学生就业;现状;问题;对策

就业是经济最好的“底色”.如今,就业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而作为社会团体中的特殊群体———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不仅仅反映当前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也直接关系到人们对高等教育改革和价值的判断.根据网上能查阅到的最新信息,高校毕业生的数量由扩招前1998年的108万人,增长至扩招后2017年的795万人,涨幅超过了7倍,而且这一数字还在不断上升,就业难题显得更加严峻.

近年来,毕业生人数不断攀升,社会整体就业形势愈发严峻.作为宝贵的人力资源,大学生能够实现充分就业,并在社会中发挥出其人力资源的优势,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拥有巨大的积极作用.

一、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一)扩招后大学生就业概况

1.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状况日益凸显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加.与此同时,其他类型的待业人员数量也越来越多.一是体现在社会青年劳动力数量每年都在上升.

二是由于我国产业转型,导致许多原本在业的人员下岗变成待业人员.三是由于城市待遇与农村待遇的差异,导致农民工进城数量每年新增约1000万人.这些待业人员与毕业生共同给就业形势带来了巨大压力.

国家统计局“十二五”的数据显示,在经济发展速度减缓的情况下,就业总量不但未下降反而上升.截至2014年底,全国就业总人数达7.7253亿人,比2010年底多就业1148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数增加到3.9310亿人,占全部就业人数的50.9%,比2010年底上升了5.3%.2014年,农民工人数为2.7395亿人,比2010年增加了13.1%,年均增加3.1%.在如此迅猛发展的就业规模中,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难”状况日益凸显.

2.结构性和摩擦性的就业矛盾在毕业生中也同样突出

在从“塔”踏入社会的就业压力下,许多毕业生避开就业高峰,选择考研.社会出现的“人才高消费”现象又使硕士、博士毕业生不再具有以往的优势,导致部分学校就业率偏低,不同层次的学校就业情况差距巨大,地方院校专科层次的大学生毕业后更难找到工作,就业形势不容乐观.

从就业市场来看,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就业困难主要表现在:毕业生想找到理想工作不容易,企业想找到合适的毕业生也不容易.广大的农村地区和基层单位渴望接纳人才,而在大城市里却挤满了前来应聘的毕业生,“有业不就”与“无业可就”现象并存,[1]这是结构性与摩擦性的矛盾.出现种矛盾,许多人把它归因于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过快.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的毕业生人数是太少,而不是太多了.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本身存在结构性问题和产业结构不合理,合力导致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造成了人力资源无法得到有效配置,形成了资源浪费.从表面上看,高校毕业生人数好像很多,这是因为大多数毕业生过于集中在发达地区,但企业需要的劳动力相对来说较少,这就导致了毕业生数量的局部过剩,同时西部欠发达地区却有大量的岗位空缺,形成了这种“有活儿没人干、有人没活儿干”的局面.

(二)新形势下就业难的成因分析

1.高等教育与就业结构的矛盾

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制度大致分为三个阶段:一是1985年以前的国家统招统配时期;二是1985—1999年向自主择业的过渡时期;三是2000年之后的自主选择与双向选择时期.这三个时期的就业制度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从招生体制改革来说,扩招改革使得高等教育的主体从“少数人”转为“多数人”;从就业体制改革来说,就业制度改革由一开始的“计划就业”,转为“市场就业”;从劳动力市场来说,就业市场从“卖方市场”,转为“买方市场”.国家不再采取统包统配的就业方式,而改成以市场为基础来分配人力资源,把就业、选人的自主权完全交给了毕业生和企业.这种改变使得毕业生获取了择业的自由,但同时毕业生也失去了统包统配的保障性就业.

目前,我国的就业形势越发严峻,主要是因为毕业生的数量与社会需求之间不匹配、专业方面不对口、区域就业之间不平衡.

2.高等教育与产业结构的矛盾

我国第三产业的人力资本结构与第三产业的产出结构不协调.一是在于第三产业的人力资本层次过低,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二是对第三产业来说,如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还不高.据教育部2017年发布的数据显示,2016年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到42.7%.为了满足第三产业的发展需要,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应提高到50%左右,也就意味着我国的高等教育应由大众化向普及化迈进.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与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之间仍然处于经济增长的低级期.受全球经济环境的影响,高等教育结构调整滞后期较长,高等教育活力较低,不利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2]

二、新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

1.从劳动力供给的角度来看

我国自高等教育大众化之后,高校毕业生人数急剧上升,劳动力的供给量迅速增多.同时,我国的经济发展规模并未达到可以完全容纳这么多新增毕业生的程度,仅靠现有企业根本无法完全吸收知识型人才,因此大学生的就业问题更加突出.究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体制、高校的培养模式和专业设置的滞后性,以及大学生就业观念不合理与当前的经济体量对劳动力需求错位形成的有效需求不足.

大学生的劳动力供给数量近几年来不断上升,会使劳动力供给曲线右移,但此时经济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并未改变,所以,要想达到就业市场的出清状态,则工资水平将会比之前要低.同时,刚毕业的大学生因为涉世不深,缺乏实际工作经验,虽然在四年本科学习中掌握了一定程度的专业知识,但是因为实践经验不足、动手能力不强,无法做到学以致用.总体上说,无法给企业带来显著有效的利润增长,所以企业给出的工资水平往往较低.也正是这种情况造成了许多大学生选择自愿失业,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2.从劳动力需求的角度来看

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的攻坚阶段,大量国企改革导致企业裁员,而大量农村劳动力往就业岗位转移,高校毕业生不断增加,以及由于经济体制改革和产业优化升级导致的就业岗位的调整.在三重压力之下,劳动力需求变得越发减少,劳动力需求曲线则会向左移动.此时,想要达到均衡水平,则是以一种更少的劳动力数量和更低的工资水平,这又进一步加剧了由于工资水平不达预期的毕业生自愿性失业,使得就业问题愈发严峻.

从这里体现出来的就是我国的经济结构、就业结构,使得市场对高校毕业生的有效需求不足.这是一种结构性的劳动力过剩,是由于高等教育发展速度超过了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从而产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劳动力过剩,也是高等教育急于扩招所带来的有数量没质量的必然结果.

(二)劳动力市场分割现象严重

由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有差异,且市场经济处于发展阶段,还有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就业市场的信息不对称,使得劳动力市场具有分割的特点.[3]由于劳动力市场分割具有固定性特点,毕业生更加看重初次就业的劳动力市场,这会进一步加大竞争.例如,由于东、西部地区的差异,许多西部地区的毕业生会往东部,尤其是“北上广深”等经济发达地区发展.但由于一线城市的职位有限,许多劳动力涌入该地之后,必然会造成一部分人失业或不得不选择低于自己教育程度的职位,这就进一步加剧了就业问题.

三、基于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调查与实证研究

(一)基于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的调查

基于劳动力市场分隔理论,对现阶段大学毕业生就业意向的调查,选择2018年即将毕业的全国各地区部分大学生.共发出调查问卷101份,回收101份,回收率为100%.

1.毕业生的就业意向地区分布

从表1可看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意向有地区差异.有89.1%的毕业生选择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区,仅有10.9%的毕业生选择中、西部经济欠发达区.根据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主要劳动力市场的就业条件、福利条件都比次要劳动力市场好,导致大量毕业生都停留在主要劳动力市场,从而形成主要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最终失业问题显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和不平衡,这是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之一.所以,我国应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推动地区经济往平衡、互通的方向发展.这样或许能极大地缓解毕业生就业压力,也能使国家经济保持一个科学平衡的发展状态,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

2.大学毕业生对城乡的选择意向

从表2可看出,大学毕业生对城乡的选择差异十分明显.有93.1%的毕业生选择了城市就业,仅有6.9%的毕业生选择了农村就业.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毕业生认为城市的就业机会比农村要多,且前景也比农村要广.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城乡地区的基础设施差异、企业集聚效应的差异.这也是由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比农村要高所导致的结果.

因此,我国要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大农村对毕业生的吸引力,提供良好的就业岗位,从而形成一个经济健康发展、人力资源丰富、缓解城市就业压力的良性循环.

3.毕业生所在地与就业城乡选择

为了调查毕业生所在地与就业意向地区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将原假设设置为无显著性差异.由表3中的P值0.010可得知,P小于显著性水平α=0.05,从而拒绝原假设.从F值也可得到相同的结论:表3中F值为6.881,明显大于F0.05=3.13,从而拒绝原假设.说明毕业生所在地与就业意向地区存在着显著性差异,也就是说,毕业生所在地在东部地区与西部地区对未来就业意向地区存在着明显差异.这可能与东、西部地区的一些生活习惯养成、水土差异、生活节奏适应有关.

为了调查毕业生所在地与就业城乡选择之间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将原假设设置为无显著性差异.从表4中的P值0.149可得知,P明显大于显著性水平α=0.05,不拒绝原假设.从F值也可得到同样的结论:表4中F值为2.110,明显小于F0.05=3.13,不拒绝原假设.说明所在地在东部或西部地区的毕业生,对选择城乡就业来说是基本没有差异的.由于不管是西部地区还是东部地区,城市作为地区的经济中心,就业机会、晋升前景、福利水平、基础设施完善程度,都比农村地区相对来说要多、要好,从而导致了毕业生的这种选择结果.

(二)实证研究结论

由以上实证分析结果可看出,目前我国的确存在着明显的劳动力市场分割现象,特别是东、西部地区与城乡地区差异极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就业难题,也是许多大学生都向往东部经济发达区,宁愿持续在主要劳动力市场等待就业机会,也不愿意去中西部地区尝试就业的原因.

东部地区的劳动力市场供给远远大于需求,而西部地区却无人就业,却在东部地区产生许多自愿性失业.这种现象从侧面反映出大学毕业生择业观的不科学、不合理.也表明东、西部地区、城乡之间的发展极不平衡,需要政府兼顾各地区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

四、发达国家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经验与启示

(一)发达国家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经验

1.英国———提供就业咨询服务

英国的高校通常都设立“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部”.这个服务部是学生就业的“信息库”,用来帮助毕业生解决困难,做心理辅导.服务部拥有许多企业需求状况,以及奖学金和教育基金支持的深造机会.服务部的工作人员会常年与企业保持联系,除了帮助毕业生择业之外,高校的就业辅导老师也会对毕业生进行个性分析和职业生涯设计.

英国还有一个民间组织,联合各高校编写就业辅导书,发布权威性的评估和就业率统计数据.[4]

2.美国———普及“就业圣经”理念

美国的劳动服务机构,按照性质分为政府机构、高校就业指导机构、民间服务机构.美国大学生就业市场,主要靠高校和人事部门共同为毕业生服务.其中,政府机构是人事部,主要工作是收集美国就业市场的需求状况.同时,负责开发就业渠道、信息的统计分析和发布,美国当局则负责投资.人事部的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在全国各地采集就业数据,并发布10年内的就业环境预测,分析各行业的需求变化,并每两年微调一次.就业统计局依据上述数据编撰的《岗位需求手册》成为每个美国大学生必备的“就业圣经”.

高校就业指导中心除了收集供求信息以外,还开设了大学生就业指导必修课.而民间服务机构的职责,除了向社会及时提供求职信息以外,还提供职业培训、传授求职技巧.

3.德国———人事局统筹规划

在德国,是以政府为主导,国家人事总局及各州联邦政府人事局共同负责大学生的就业工作.人事局专业指导委员会也负责就业指导工作,并派遣相关专业人员到学校授课.人事局下设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附属信息中心,信息中心建立全国网络信息平台,企业和学生都可通过电脑登录,免费共享资源.

大学设立就业市场学院,专门负责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以外的职场基本素质和职业能力培训.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涯和职业生涯,以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和基本素质为根本目标.同时,企业界还常年为大学生提供就业实习基地,并且负责实习生的培训和考核.

(二)发达国家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经验的启示当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大学生的就业需求也出现了多样化趋势,大学生就业存在职业定位难和专业能力欠缺的问题.因此,大学生就业指导必须个性化和分类化.

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应贯穿于大学生涯和职业生涯,持续跟踪大学生的就业情况,从而可适当优化指导计划.一是对大学生就业进行全面指导和自我定位,根据毕业生的性格特点和习惯,推荐相应的岗位.二是提供充分准确的就业信息,包括学生就业信息反馈、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动和专业设置调整等方面的意见.

五、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一)政府———推进产业升级,弱化市场分割

1.推进产业升级,深化高等教育结构改革

从高等教育总量上来看,还应继续提高毛入学率,提高劳动力整体素质,积累人力资本.高等教育改革应处理好各种结构的比例关系,如专科生和本科生招生规模的确定,重点大学和普通大学的确定,以及地区之间教育资源分配的确定等.

这种调整实质上会为大学毕业生带来更多的就业岗位,因为我国的产业结构已发生了很大改变,如今的产业结构是以第三产业为主导的.而第三产业对就业的带动力是最强的,尤其是高端服务业对高端知识型人才的需求很大.相对来说,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就较小.但由于第二产业一直占产业结构中比重较大的部分,第三产业中的低端服务业也较多,所以容纳毕业生的能力较为滞后.这就要求政府需要以创新驱动发展,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抓紧淘汰落后产能,充分利用资源,不断增大传统产业对大学生的吸纳容量.

高等教育结构改革应提高灵活性、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出更多合适的知识型人才,为我国的经济转型和增长作出贡献.[5]

2.弱化市场分割

从短期角度来看,逐步消除就业歧视观念.这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建立公平的竞争体制,宣传就业平等权利;简化就业手续,降低就业门槛,从而减少就业成本;建立统一的社保体系,将有地区差异的劳动力纳入体系;规范劳动关系,出台就业法,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给与就业补助,尽量平衡福利待遇.

从长远角度来看,政府应积极推动户籍制度改革.现有户籍制度拥有许多附着利益,需要慢慢消除.许多单位在应聘过程中会使用户籍作为选择标准,这就完全违背了户籍原本的社会意义,而变成了一种具有功利绑定的东西,会引起社会资源分配不公,甚至是就业歧视.

(二)高校———完善专业设置,注重能力培养,产学研相结合

1.完善专业设置,注重能力培养

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学科专业设置,直接影响到大学毕业生之后的就业.所以,高校的专业设置要贴合市场需求,人才培养模式要具有极强的灵活性.高校应根据社会需要,从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研究教学.结合高校的具体情况,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改善教育环境,科学合理地调整学科分布,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6]高校应明确自身定位,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学生的就业观念和职业操守,避免毕业生出现眼高手低、盲目追求过高岗位而产生的失业现象.

2.完善人才培养模式,产学研相结合

发达国家的就业改革模式,如“订单式培养”“产学研相结合”具有高度的可行性.“订单式培养”,就是学校与企业共同培养学生,根据企业的要求和标准,制定具体的教学计划,也就是人才定向培养模式.这是一种提高企业对就业需求的有效手段,可以很好地适应企业需求,与市场相结合,极大地拓展就业门路,降低部分结构性失业.

高校应主动与企业进行联合,培养并形成一种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深入交流人才培养、人才需求状况.双方都积极参与整个过程,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理论水平,也能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将这种培养模式覆盖到高校的各个专业,面向整个劳动力市场,从而实现“精准就业”.

(三)企业———树立科学用人观,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我国目前地区经济发展差异较大,许多大学生毕业之后大都留在东部发达地区或大城市,也就是所谓主要劳动力市场.许多用人单位就利用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这一特点,挑选不同“层次”的毕业生,造成了人力资源大量浪费.因此,要使劳动力在劳动力市场起到一个基础性的作用,只有规范劳动力市场,才能减少人力资本的浪费,才能使大学毕业生这种知识型人才得到合理的分配.

1.企业应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念

大学毕业生作为一种经过系统知识培训的专业知识理论人才,如果能为他们提供一个创造价值的平台,不仅能让他们得到实践锻炼,还能为企业带来成倍的规模效益.

2.企业应提供对称、公开的就业信息

企业应充分利用计算机、手机等现代网络工具,实行网上招聘面试、网上签约就业,这在一定程度上可削弱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摩擦性失业,促使大学生就业进入信息化轨道.[7]

3.企业招聘应确定较合理的学历门槛

企业招聘设置的学历门槛应遵循科学原则,不能“一刀切”地把所有低于设置门槛的毕业生拒之门外,而应根据岗位的实际需要,确定一个较合理的学历门槛.例如,知识含量较高、专业性较强的岗位,对毕业生的学历要求应相对严格,而对一些知识性较弱、专业性含量较低的岗位,可适当放宽准入门槛.

4.企业应与高校进行合作

企业为充分利用不同条件的大学毕业生资源,应主动与高校进行合作,积极地为大学生提供实践岗位,充分挖掘适合企业发展的储备人才.这样既能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又能为企业输送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四)大学毕业生———树立学习意识,加强实践锻炼

1.树立学习意识

大学毕业生经过几年系统的理论学习,掌握了大量相关的专业性知识,但不能就此停下学习的脚步.因为经济在不断发展,社会也无时无刻不在变化,如果不能主动适应社会,那么最终造成失业的,就是这部分停止学习的大学生.

学历只能证明一个人的过去,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未来.因为一个人具体掌握的知识并不能直接从学历上完全体现出来,一个人的动手实践能力也无法从学历高低作判断.一个人不断地学习、不断地主观努力,这些都比学历文凭重要得多.所以,大学毕业生应树立强烈的学习意识,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并且持之以恒.[8]

2.加强实践锻炼

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不能忽略实践的重要性.企业之所以选择部分毕业生,就是因为他们的实践能给企业带来收益,所以大学生应不断地提升实践能力,自觉接受实践培训和就业指导,准确定位自己,不断完善自我认知水平,提高寻找岗位、获得岗位的综合能力.

在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大学毕业生每年都在增多,企业拥有绝对的自主权,而较为被动的大学生则占据下风.所以,大学毕业生要对自己有个正确的认识,方能在就业和职场中脱颖而出.

参考文献:

[1]王迎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探析[D].济南: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2]马力.高等教育结构与就业结构、产业结构关联性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6.

[3]武佳文.大学生就业的困境与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4]文中.国外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N].四平日报,2007-01-17.

[5]付剑兰.大学生就业问题原因分析与建议[J].职业,2015(25):100-101.

[6]杨才兴.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的探讨[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4(7):80-81.

[7]方春平,刘步平.高校毕业生摩擦性失业分析[J].药学教育,2012(2):1-3.

[8]余国林.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与对策[J].教育探索,2013(9):139-140.

此文结束语:上文是一篇大学硕士与大学生就业本科大学生就业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高等教育和大众化和就业方面论文范文.

参考文献:

1、 斯时代背景下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和 2018年9月,教育部党组在关于认真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各高校要加强需求、招生、培养和就业的全链条统筹,推动就业与招生计划和人才培养的有效联动 ”由此可知.

2、 新常态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风险防范司题 ■田红彬/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摘要新常态下,我国经济进入了中高速发展阶段,经济结构的转型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改革和发展,我国实行大学毕业生“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体制 随着近.

3、 女性大学生就业问题 摘要面对女大学生就业问题难的问题,国家采取了新的就业政策以及补贴政策,但是从高校每年扩招的现状来看,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 从社会排斥视角下分析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为解决女大学生就业问.

4、 生涯理论下高校大学生就业能力体系构建 黄喆诚(广州工商学院,广东 广州 510850)摘要探讨了当下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概述生涯发展理论的内容,对构建大学生就业能力体系提出一些建议,并给出相应的例子,进而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提供参考意见 .

5、 论政府在促进大学生就业中的职责和 摘要伴随着我国高校招生人数不断增多,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 在促进大学生就业问题中,政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政府如何正确的履行大学生就业中的责任和义务,对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解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

6、 构建大学生就业创业法律服务体系的有效路径 陈鹏悦(吉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吉林 长春 130062)【摘要】大学生就业难是我国现阶段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之一,我国对这一问题也十分重视,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来扶持大学生进行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