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硕士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plc控制交通灯论文 智能交通灯开题报告 舞蹈秦俑魂论文 交通灯控制系统设计开题报告 基于单片机的交通灯开题报告 智能交通灯控制系统设计开题报告 外文文献翻译交通灯

关于大河灯魂方面论文例文 跟大河灯魂(节选)类论文例文

分类:硕士论文 原创主题:大河灯魂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1-06

大河灯魂(节选),本文是大河灯魂类学年毕业论文范文与大河和大河灯魂和节选方面本科论文怎么写.

灯 线——“千里淮河一条线”陈敬芝

有关“灯线”陈敬芝厚重和高超的艺术成就,盖世无双的花鼓灯“兰花”的绝技,以及丰富的艺术表现力,整个淮河流域乃至全安徽省,甚至是全中国的舞蹈行家无不众口一词,俯仰无愧.而一直在民间流传的顺口溜和谚语,更使人觉得即直白憨实又妙不可言,即超轶绝尘,又朗朗上口:“一条线一走,栽倒九十九.回头一看,又起来一大遍.听了‘小蜜蜂’无被管过冬.看了‘一条线’三天不吃饭!’”可见,有时,那些土的掉渣的民间的口头文学,竟比那些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文豪们更接地气.

陈孝功,号敬芝.民国8 年(1919 年9 月)生于凤台县王集乡陈巷村.父亲陈志怀,母亲曹氏,祖籍河南省虞城县,是随家人逃荒到陈巷村落户的.陈敬芝兄弟姊妹八人(有两个弟弟早殇),弟兄中他排行老二.陈敬芝一生最大的喜好就是玩灯.三四十年代中,他是凤台花鼓灯承上启下的灯圣.解放后,他的花鼓灯“兰花”表演艺术已炉火纯青,被安徽著名剧作家那沙称为:花鼓灯表演艺术的大师.民间称其为“天下第一兰花”.1988 年,从未进过任何学校,全靠自学文化的陈敬芝,被评定为:副研究馆员,即国家副高级技术职称,为他一生不懈追鼓灯艺术所取得的成就,做出了实事求是的学术鉴定.

民国21 年(即1932 年)大旱之后,凤台县的瘟疫流行,病尸如山,饿殍遍野,死人不计其数.当时,有一种传说,花鼓灯可以压瘟气.于是陈巷村,也和其他庄子一样“操”起花鼓灯来.这一时期全县性的花鼓灯“热”, 引起了不知多少人的迷恋,竟使孩童时的陈孝功也着了魔. 灯班晚上演出,他总是挤在前面一看就是半夜,把饥饿和寒冷都忘了个精光.到了白天,12 岁的陈孝功同挎草筐的小伙伴们,在野地里、荒滩上学着大人们的架势,拿着自制的“八根柴”(白纸扇),也扭起了花鼓灯.

为了练习翻筋斗,他们把几个草筐垒在地里,一个接一个地从草筐上蹿来跃去.在草地头、干沟里练“靠顶”, 也不知摔过多少跤.腿摔疼了踝子骨摔肿了也全然不顾. 陈孝功身体轻巧,在伙伴中动作最为敏捷.一个多月后,他的“虎跳”、“过山”、“扫堂”、“站肩”等动作居然都能做了.盛夏,他们选择有陡坡的水塘,时而后翻入水, 时而双人叠罗汉往下跳,象“童子拜观音”、“懒老婆裹脚”等高难技巧,也都是在池塘里练出来的.孝功的姐夫家住在胡家岗(现属王集乡单岗村),这里的人祖祖辈辈喜欢玩灯.“兰花”胡贵明、张德功(别名:得胜子)、胡彦胜(艺名:蹿条鱼)及花庆洪等人的花鼓灯表演技艺,在陈孝功的心里都留有深刻的印象.

当时,族人中有些人认为玩花鼓灯的壮男扮女,丧风败俗,因而极力反对.联保主任陈金亭把陈志怀找去连打带骂,逼他找回儿子不准他再学玩灯.父亲无奈对他说:“你不能再去玩灯了,族人都不愿跟俺家一个姓了.”母亲却慢声细语地劝解:“那是几个小孩在一起闹着玩,人家喜欢看,那有什么.”母亲这话正对孝功的心思,可见, 天下只有母亲才能最理解自己的儿子.

一天,父亲带着孝福、孝功下地耩黄豆,兄弟俩前面拉,父亲摇耧,孝功身体瘦弱,晚上玩灯睡的又迟,力气不如哥哥大, 耩豆子时向一边歪.父亲联想起族人反对玩灯之事,一时性起,脱掉草鞋就打.孝功连躲带闪,直向西淝河边跑去.晚上,孝功被大哥从放“鱼焐子”(木制捉鱼工具)的河湾里拖回家.他趴在床上委屈万分,村头上欢腾的锣鼓声,把他的心敲得乱成一团.得想个法子让父亲回心转意,他望着豆油灯的火苗一闪一动,一个“鬼主意”竟冒了出来.他把火柴放在水碗里沾了一下,把火柴头剥了一小堆放在面前,母亲走过来,看见了他的举动,慌忙把火柴头扫落在地,泪水簌簌地流了下来.嘴里不住的讲:“孝功啊,你大(指父亲)打你骂你也是为咱家好.叫你玩灯就是了,叫你玩灯就是了.”这时,一家人全围了过来,父亲默默地低垂着头.孝功坐在那一声不响,等他们都走开了,他又匆匆跑向灯场.

花鼓灯表演没有严格的师承关系.小孩子们想学玩灯,加入灯班之中和艺人一起“下场子”便是,在玩灯中互相观摩学习、锻炼提高.有时,老艺人对小孩子的表演也做些指点.直至建国之前,花鼓灯表演艺术的传播方式一直如此.在西淝河沿岸,这块穷乡僻壤的土地上,历史上盛行着粗犷、质朴的花鼓灯歌舞.在这里,年轻的陈孝功如饥似渴地“汲取”着前辈人的艺术“营养”,技艺长进很快.为了争取家庭的支持,玩友们主动帮助陈孝功种麦耪地,农活做得又快又好,父亲见他对花鼓灯已经走火入迷,久而久之也就不再阻拦了.

在玩灯中,陈孝功是个有心人.别人每一个优美的动作、每一首好听的花鼓歌他都牢记在心,回去后,细心地模仿.如拐弯转身时用手巾捂嘴(刻画女子怕羞的姿态), 是受胡家岗老艺人的影响.看了周开国的右脚上转身,他发展成双脚,无论那只脚先上均能转身.在夏集玩灯,他向刘雁明学会花鼓歌《绣荷花》,在关店他向崔宏宾学会演唱《绣兜兜》.有些动作学会后,他还加以改革.比如老艺人演唱时用扇子遮脸,实践中他觉得这样做,虽表现了古代女子见人羞答答的神态,但是扇子也挡声音,影响与观众的感情上交流.以后,演唱时他就不用扇子遮脸了. 另外,其他艺人的“遮脸羞”的明珠很长,齐整整的遮住了脸的上半部.在此基础上,他把中间几串明珠做短些,两边的珠串也不超过鬓角,额头上勒有“假刘海”.经过这样一改,既美观又不影响表演.

在丰富表演动作方面,他溶百家之长为一炉,化自然界万物形态与舞蹈.看到两只斑鸠的头一伸一点“脉脉含情、卿卿我我”,便体会出“兰花”与“鼓架子”那“凤凰三点头”的动作内涵.在春风里,当他看到河边柳丝飞舞,他即能形象地舞出“风摆柳”这一优美的舞蹈动作, 又看到小燕子飞上飞下,轻盈灵巧地用翅膀尖掠过水面,他就双臂张开,“大撤步”地疾走,创造了“燕子驶水”;双臂后撤,颤步飞旋,创造出“燕子驶风”等形象化的花鼓灯动作.

陈孝功不但忠实地继承了凤台花鼓灯流派,老一辈艺人创造的“上山步”、“缠头转身”等步法动作.自己在演出中,花鼓灯“下场锣鼓”那热烈欢腾的情绪,强烈而多变的节奏,及欢快的民间器乐曲牌《游场》,便创造了“跳步转身”、“颤抖步”、“颤颠步”、“颤点步”、“云颤步”等步法,和“贴翻扇”,“外八字”等多种扇花.他肩部、腰部、腿部可作波浪形抖动.耸肩时,肩胛可以上下前后颤动,身上其他部位的肌肉都能活动.这些特点逐步形成了他的表演风格.有位陈姓老人曾自豪地说:“你看俺孝功玩灯,哪块肉不动弹,你请拿刀割了它.”1935 年,西陈集十月十五日(农历)逢会,陈孝功这班灯应邀在集上玩灯.他那优美的身段,细腻的表演、委婉动听的歌声引起了同行们的注目.艺人宋廷香别具慧眼, 发现了陈孝功是一位非常有前途的“兰花”, 便主动上前攀谈,对孝功表示了十分友好的兄弟情谊,为他们在以后几十年间的艺术合作中,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陈孝功有几个艺名,分别产生在不同时期.1936 年间, 他在王集玩灯,与宋廷香俩表演的《推小车》,是最受观众欢迎的剧目之一.陈孝功扮村姑“坐”车,他左手端一盏油灯,右手打一把油纸伞.运用花鼓灯的平足疾步如风, 上身纹丝不动,一场灯舞后油不泼,灯不熄.小车“打滑上坡、下坡、过泥窝”等动作,都做的非常地道真实,与宋廷香的表演可谓珠联璧合,天衣无缝.陈孝功演唱的小车灯与花鼓灯,竟能让观众如痴如醉.灯主鲍继罗夸赞道:“陈孝功唱得好,嗓子就跟‘小蜜蜂’一样”.有的观众赞叹:“没想到陈巷子,还有个‘叶里藏’呢.”从此,王集一带观众称他为“小蜜蜂”或“叶里藏”.

同年,唐郢孜的营少斋孩子办满月,他让宋廷香一班灯上四顶山还愿,要求请的“红角”,要盖过凤台有名的“兰花”陈学昌.当时峡山口附近有三班灯,陈孝功、宋廷香参加了营姓的灯班.在当地俗称灯班与灯班大竞技的“抵灯”中,营姓的灯班始终占上风.看了陈孝功的表演,观众纷纷议论“这个‘兰花’是从那里请的,玩的就跟油线扯的一样.”宋廷香向大家介绍说:“这就是凤台县西南方有名的兰花,艺名‘一条线’.”从此,玩友们就亲昵地喊他为“线子”了.

关于“一条线”的由来,还有一种说法.民国26 年秋(1937 年),全县有好几班灯到县衙门里去演出.陈孝功跑《大场》时用的是平足步、大颠步、涛步,行走一条线,疾如一阵风.三步转弯时,动作轻盈妩媚,配合使用的扇花有贴、翻、怀中抱月等.他手巾轻捂嘴唇,一个妙龄少女的形象,便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了.演出中有人议论说:“这孩子(指陈孝功)玩的就跟油线扯着的一样!”其他人也复合着:“是像一条线扯着的一样.”从此,“千里淮河一条线”便成了陈敬芝的艺名.

1937 年秋,宋廷香与陈孝功商量要下南乡去“唱门子”(玩“讨饭灯”),据说那里的日子比这强.他俩先到白塘乡胡镇集,在那儿又约了李学洪、刘青银、张凤彩等玩友,向岳仲豪、岳希平学了《劝戒烟》《劝戒赌》《穷汉歌》《四黑四白》《四哭四孝》《四老四少》(古人名)等花鼓歌,又排练了一些舞蹈节目就上路了.

出门卖艺可不是件容易的事,远远看到村庄了,他们便放下行李,头上扎气球花、架花、穿上玩灯的衣服.打着鼓锣,没到一家门口便唱几首花鼓歌,人家随便给点米.灯班辗转来到新店埠,陈家埠一带.这里花鼓灯歌舞、戏曲盛行.戴张集有个名艺人白玉山(艺名:白穗子,1892 年——1942 年)玩灯、唱戏、打锣鼓样样精通,常来插班演出.陈孝功与他一见如故,结成了忘年之交.他们同场演出,同锅拉勺子,一同睡稻草铺.陈孝功十分留心观摩他的表演,向他学唱《观花调》、《二姑娘害相思》、《拾棉花》等民间小调.以后上演的后场小戏《游春》、《拾棉花》等民间小调及舞蹈片段“游场”皆受其影响.

白玉山在《渔舟配》一剧里反复演唱的[ 清音]调,引起了陈孝功等人的极大兴趣,这个小调好听易学,四句一反复,喜怒哀乐,什么情绪的台词皆可填进去唱.陈孝功、宋廷香学会[ 清音] 调后,增加了四个过门最后把它传给凤台艺人梁金传、韩运辉等.陈孝功用这个[ 清音] 调演出了《白海棠割肝救母》、《安安送米》、《白玉楼讨贤》等许多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故事.用它塑造善良、娴熟的庞三春、白玉楼、白海棠等诸多妇女形象.他就是运用这个[ 清音] 调,把凤台、颍上、寿县等地的观众“迷”得如醉如痴.后来,群众称这个调为“一条线调”.这个[ 清音] 调,后经众多艺人反复传唱,丰富发展,形成了以后的“四句推子”.

陈敬芝在霍丘学了[ 清音] 调之后,他们的花鼓灯班子,在演出形式上就有了较大变化.首先吸收了民间弦管的伴奏,改变了过去单一依靠锣鼓伴奏的形式.另外,为了满足观众对演出时间的要求,上演节目除了花鼓灯舞蹈以外,他们从一些民间鼓词唱本,章回小说中截取章节演绎故事,分扮角色,开始摸索运用一些花鼓灯舞蹈表演方法唱起戏来.

陈敬芝还擅长扮演青衣花旦,在表现剧中人物上场、下场、上楼、下楼、观花、看景、挑水、推磨等情节时,都使用“游场”.他的步履轻盈,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环境选用云步、俏步及涛步、上山步等多种不同的步法.“游场”中他的扇花丰富,已定名的扇花已有30 多种.“三指夹”拿扇是他的独创,凤台及其他各地艺人均是“虎口拿扇”扇子舞动起来花团锦簇,如彩蝶纷飞.但他的手巾花也非常别致,常从胯的后侧手心朝外,弧形伸出,后抓住手巾瘦面朝外再打出去,连续三次,看上去像三朵盛开的莲花.

他演小花旦翻身拐弯轻快活泼,恰似蜻蜓点水.他嗓音甜润,演唱时运腔婉转,吐字清楚.这些表演方面的技巧,为陈敬芝成功地塑造《游春》中的余香女,《小货郎》中的小姐,《送香茶》中陈秀英以及渔姐、白海棠等角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由于他们灯班在花鼓灯歌舞后加演小戏,并以民间丝弦、吹奏乐器伴奏,故人称“弦子灯”.由于陈敬芝、宋廷香、詹乐亭及玩友们经常在凤台、寿县、颍上等地农村小集镇演出,“弦子灯”这种艺术表演形式,很快在这些地区流传开去.

一次,玩友们邀他赶四顶山庙会.到山顶后,赶会众闻听“一条线”来了.马上把他们的灯班里三层外三层的围了起来,动弹不得,要求看“一条线”表演.人拥挤得打不开场子,陈敬芝只好在鼓架肩上即兴唱道:

庙堂庙堂好庙堂

姑嫂二人来降香

大嫂降香求儿女

奴家有话不好讲

众神灵你细想想

保佑我奴家有一个好夫郎

围观的人齐声喝彩.灯班子走下山去,群众跟着下山, 走一段,停下来玩一回灯,唱几首歌.下山的路,到凤台不过三十里,他们竟走了一整天都没有走到家.“‘一条线’一走,栽到九十九,回头一看,起来一大遍.”便在群众口中广为流传了:“听了‘小蜜蜂’无被管过冬;看了‘一条线’三天不吃饭.”便从那时,就众口相传开去了.

有次,殷家庙逢会.陈敬芝他们的灯班子刚到山下,只见山上万头攒动,摩肩接踵,到处是人的海洋.拉洋片的、打彩套圈的、锣鼓声、卖小吃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此起彼伏.上山的路早已被人堵塞,他们只好停在山下打锣鼓.有人发现了陈敬芝,高呼“‘一条线’来了!”一传十,十传百,山上诸多灯班及赶会的人蜂拥下山,把他们围起来.玩友连忙把陈敬芝顶在肩上坐着.拥挤中有人把陈敬芝的一只绿哔叽呢绣花彩鞋(此鞋系夏集一位热心观众赠送)抢在手中,他高兴的如获至宝,高举彩鞋呼喊:“一条线!”、“一条线!”彩鞋在群众中传来传去,最后竟不见了踪影.

1940 年,清泉乡丁毓铭等人请陈敬芝他们玩灯,演至半夜后,灯班要散场,观众不愿走,还是要求陈敬芝上台表演.他只好上台致谢,即兴唱道:

俺叫唱歌不费难

舌头打滚嘴动弹

唱到半夜三星落,

唱到五更明了天

花鼓歌子没唱完

观众连声叫好,灯班子一直演至天明……

同年八月,陈敬芝与詹乐亭、岳廷洪等人在王集、岳张集演出现代戏《破除迷信》(蔡德俊编剧).剧情揭露巫婆、神汉装神弄鬼坑害病人,当时在农村中演出很有现实意义.另外,陈敬芝还与宋廷香等,根据真人真事编演了现代戏《阎王不嫌鬼瘦》,揭露保长彭某某乘人之危,企图强占郑某之妻一事.由于陈敬芝表演朴实,唱腔委婉, 两个女性人物都塑造的非常成功.演出虽便装,条件简陋,但获得观众一致好评.1944年,叶家荒小学校长董振东、1945 年鲁口孜的施永香,为表达自己和广大观众对陈敬芝的热爱,特赠他银盾、银牌各一块.

说到“一条线热”,不可不提起“弦子灯班”演唱的《贤良女劝夫参军》.这个花鼓歌对唱的唱词,是霍丘县邵岗乡的一个家庭教师张化渊所写.由于这个节目的编写和演出,皆顺应了抗战的大局,从而赢得了大量的观众听众.陈敬芝、宋廷香等艺人将这个节目,从霍丘沿淮河一直演到淮南,处处都受到热烈欢迎.为此而给陈敬芝、宋廷香挂银牌、送匾额的事也曾多次发生.

对“一条线”花鼓灯表演艺术的评价,民众中有口皆碑.凤台人吴竹樵撰对联曰:“一条线牵珠盘转,半粟分明玉尺量”.凤台人朱洪鼎有诗赞:“灯歌陈孝功,技艺妙无穷,轻移莲步稳,缓急场规合,低昂节奏工.蝶飞园圃内,莺转柘桑丛,舞使双瞳乱,歌声悦心胸.一跃身矫健,半吐字轻松,赵后金盘里,杨妃银阙放歌中……”

1945 年,为庆祝抗日战争胜利,陈敬芝到县城进行庆祝演出.届时街道上挤满了歌舞灯班和观众.晚上,陈敬芝等人先“踩街”(着装沿街表演),后为县常备自卫大队官兵演出.表演《游场》时,他运用了艺术上的绝活,形体上的“三道弯”和颤、颠、抖步法等动作.演唱时他舒展歌喉,润腔自如.看演出的官兵“迷”得如醉如痴,有个士兵竟忘记了站岗,遭长官处罚.

从抗战胜利到凤台解放这一阶段,陈敬芝曾携家迁居颍上县龚集,并从事经商活动.花鼓灯演出多在龚集一带农村集镇上进行,他很少在凤台露面.五十年代初期.他曾因为被划为“工商业兼地主”而被排除艺人行列.在那时,陈敬芝也未忘掉文化艺术工作.他一边经商,一边和原凤台新华书店干部张岚一起,整理“弦子灯”传统节目《送香茶》(1957年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1953年因同样的“问题”,使他失去了参加全国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的机会.时隔五年后,重登文艺舞台表演花鼓灯歌舞的一天,终于让他盼来了.

1958 年,陈敬芝随凤台代表队,到阜阳参加业余文艺会演.阜阳地委宣传部副部长钟音,看了他精彩的表演后,明确指示:“凤台县的‘一条线’不能埋没,应安排在门工作.”陈敬芝立即关了小店,辞去了县工商联棉布业理事长的职务,真正成了一名文化馆的工作人员.但专业文艺工作者没有文化知识可不行,在工作中陈敬芝深深地认识到这一点.他随身带有一本扫盲识字课本,利用搞群众文艺辅导、排练节目的空闲时间,他就掏出来阅读.半年后,他终于认识了一些字,凑合着能看报纸了.在此基础上,他先后与方庆长、定坏亮、来斌、王西河等人合作,整理了《送香茶》(1981年再版)、《小货郎》《倩女游春》《庞三春》等戏曲剧本,陆续在本省《乡音》等刊物上发表.

1962 年8 月5 日——8 月20 日,陈敬芝应安徽省文化局的邀请,参加了在岳西县举办的花鼓灯舞蹈研究班.凤台艺人还有田振起、万方启、李学洪以及省内外的舞蹈界人士、专业文艺表演团体及艺术院校也派员参加.这次活动是建国后第一次,对花鼓灯歌舞艺术进行系统研究.陈敬芝就自己所知,把凤台县花鼓灯的历史沿革、服装化妆、演出形式、演出节目及“兰花”行当的动作、姿态、步法、唱腔歌词等问题,向专家及同行们做了全面的介绍,为提高凤台花鼓灯,在民族舞坛上的知名度,做了大量的宣传工作.

这次研究活动,也是陈敬芝艺术表演生涯中一次大的转折.从前,他玩花鼓灯可以说全是即兴表演,千百个动作组成无数优美的舞姿.同一个节目,这次这样演,下次可能就与这次不同.玩友互相配合得好就有好的表演效果,互相配合不协调,演出就不顺手.这样演出时间不固定,艺术上不好反省积累,不利于发展和提高.在研究班上,由于学院(皆是专业舞蹈工作者)解剖式的询问,促使他对自己表演上的一招一式,都进行了系统的回顾.陈敬芝从表演的角度上分析出凤台、怀远、颍上三县花鼓灯风格流派的相同处与不同处.把“兰花”的表演分成步法、姿态、拐弯、转身、扇花手巾等几大部类.把每个具体动作又根据伴奏,分解出从产生到到结束的全部过程.

通过这次研究班,他对花鼓灯歌舞艺术有了理性上的认识,个人的表演技艺也基本稳定下来.有次示范表演,他即兴做了个身体倾斜动作,北京舞蹈学院教师刘友兰、马力学等连声赞美.他们共同把这个动作命名为:“倒塔”(也称:“斜塔”).教学中,舞蹈家徐淑瑛指着陈敬芝习惯身段说:“大家来看,陈老师形体上有几道弯哪!”这一姿态大家就把它命名为“三道弯”.另外,陈敬芝在步法上的“单磋拔泥步”、“绣步”;扇花的“外八字扇”、“遮阳扇”、“反阳扇”;动作的“鹭鸶拿鱼”、“燕子驶水”等动作,都是在这次研究班教学中命名的.

在岳西,陈敬芝也十分注意观摩其他老艺人的示范教学,以便总结经验提高自己.在研究班上,他以李学洪的“波脚转身”为基础,发展成为“单跳转身”、“双跳转身”,后又发展为“单双跳拧”.这期研究班结束时,北京舞蹈学院的教师马力学代表全体学员,赠送陈敬芝铜牌一枚,以感谢陈老师的辛勤栽培,感谢他对继承发展花鼓灯事业所做的贡献.

从岳西返回之后,陈敬芝又应安徽省艺术学校的邀请,担任为期两年(1962——1964)的花鼓灯舞蹈教师.陈老师即兴表演了一段“游场”,他走动如同“燕子驶风”,轻快活泼;舞起来像“风摆杨柳”,轻盈妩媚.学生们想模仿陈老师的舞姿,但是,那无数令人眼花缭乱的动作一闪即逝,拿着扇子却不知从何学起.一连几堂课,都是这样.陈老师急得吃不下饭,睡不好觉.舞蹈科主任董振亚得知后,马上派来了青年教师高倩帮助他备课.

陈敬芝结合在岳西花鼓灯研究班时的教学方法,进行示范表演,高倩一边询问一边记录,初步整理出适合中等艺术学校学生学习的扇花、手巾、步法、身段四类动作.每类动作又进行细分,形成单一动作.这些单项动作,陈敬芝都让助手高倩、桕发轫按音乐图分解出来,有的还绘制成动作图.教学时,先把动作的生活来源给学生们进行介绍,然后一招一式,举手投足,按照动作图协调动作.学生们循序渐进,从扇子、手巾的集中拿法,到某种动作要领在那;某身段上身需要旁侧还是右侧;是松胯、出胯,还是需要吸胯、收胯;某些动作是要梗、要僵,还需要放松、要颤抖都一一写成教案,边示范、边讲解.通过试教,效果比较明显.两年中,学生程贤淑、孔焕春、王斐若、陆忠河、郭淑玲、滕莉莉、陈梅梅等几十名学生,都从陈老师那里得到真传,后逐步成长为国内外舞蹈界著名人士.通过教学实践,陈敬芝积累三十年来的花鼓灯表演技艺逐步系统化、规范化了,自己表演上的风格特点更鲜明突出了.省艺校教学的两年,是他花鼓灯事业上的一个飞跃,对继承发展凤台流派的花鼓灯表演艺术也具有重要意义.

1978 年6 月9 日,刚办完落实政策手续的陈敬芝,回到了阔别了几年的县文化馆.他摸了摸已经花白了的鬓角心中无限感慨.他惋惜艺术青春白白的流逝,深感在事业上自己贡献的太少了.他暗下决心,在自己有生之年多做工作,努力把损失的时间补回来.在此之前,他还根据“兴修水利”、“实现大地园林化”活动中发生的事情为素材,调动了多种花鼓灯传统表现手段,如:三抢(即抢手巾、抢扇子、抢板凳).“上盘鼓”中的造型技巧,运用生产工具(经过美化)代替女角手中几百年沿用的道具(手巾、扇子),运用“岔伞”替代生活真实中的树木,编排了三人舞《挣锹》、群舞《采种》.《挣锹》这个舞蹈在县、地、省专题会演中均获好评,1988 年间,被淮南电视台摄制成电视艺术片.1983 年2 月——8 月,他应北京舞蹈学院邀请,任舞蹈系特聘教师,向舞蹈家徐淑瑛、方青、刀美兰等传授花鼓灯表演技艺,为他们代表中华民族的经典舞蹈出国演出.

经过县委及门领导、群众的一致努力,1984 年7 月1 日全省第一个花鼓灯艺术培训班成立了.学生年龄较小,陈敬芝早晨喊他们起床,晚上催他们休息,夏天为他们挂蚊帐,冬天为几个小学生穿棉衣.为能让学生吃上热饭,他帮助食堂批煤、买粮,安排伙食.个别学生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学习训练不安心,陈敬芝跑几十里外进行家访,配合家长做好思想工作.为了提高教学水平,使学生德、智、体得到全面发展,他主持制订教学计划,开设文化、音乐、舞蹈基础知识、毯子功等多项课程.假期中,他带领艺训班老师到省艺校观摩学习,帮助青年教师备课,像他们讲解花鼓灯歌舞教学的规律与方法.每个阶段的教学任务,他都和老师们进行研究,做出合理的安排或调整.并定期检查教学效果.在教师宿舍未落实的日子里,他风里来雨里去,一天跑六趟,约四十华里,从未误过一分钟、缺过一堂课.

有校舍后,他吃住在艺训班,一年零两个月未回过家,连春节都是在培训班里度过的.辛勤的耕耘,获得了艺坛哈桑的硕果累累.1985 年3 月,艺训班的学生在淮南市首届花鼓灯艺术节上演出的《踏青》等节目获优秀创作奖、优秀表演奖.

1986 年元旦,艺训班学生表演的《大花场》等舞蹈由安徽省电视台摄制成专题片,作为向安徽五千万人民祝贺新年的节目播出.报载评论:“这组节目风格各异,多彩多姿.”“这些少年演员的表演,惹人喜爱,显得生气勃勃.”同年二月,陈敬芝及艺训班的师生参加了电视艺术片《花鼓灯》(安徽电视台摄制)的拍摄工作.记者采访了陈敬芝,艺训班的办学情况通过荧屏传向全省.

陈敬芝虽早已过耄耋之年.但他又为淮南电视台、电视台分别拍摄了花鼓灯电视艺术片《游春》.对他表演艺术的评论,现有方庆长的《兰花赋》为证:“一块罗帕,一把锦扇、织满台虹霓,绣遍天奇葩.莲步轻盈,柳腰玲珑,似飞碟如飘纱.舞悲欢离合,唱酸甜苦辣.百姿千态妙传神,莺声燕韵凝流霞!”为表达对陈敬芝的敬慕,北京舞蹈学院、上海舞蹈学校、广东舞蹈学校、总政歌舞团四个单位,联合向他赠送锦旗一面.文曰:一条线委婉再芳华.

这位花鼓灯艺术承上启下的灯圣,却于几年前,在他的家乡溘然长逝.所有热爱这位将全部的生命都献给了花鼓灯的老人的人们,对陈敬芝之死,无不锥心痛惜,唏嘘不止.都说:杨三一死无苏丑,“一条线”断了无敬芝.

灯眼

——“瞎子”宋廷香

宋廷香,1905 年3 月10 日生于白塘乡一个农民家庭.三岁患眼疾,无钱医治,遂使左眼失明,大家喊他“宋瞎子”.宋廷香的家乡,是凤台县花鼓灯歌舞的盛行地区,历史上出过王贤、陈万发、王老五、田振起等许多著名艺人.宋廷香因受丰占文(艺名:水萝卜)、陈二麻子等花鼓灯艺人的影响,自己也想下场学玩灯.1918 年,他与盛文武、张凤堂每人凑一块银元,到怀远县买了锣鼓与两件玩灯衣服,开始学玩灯.当时,他主要向顾桥北童郢孜的童傻子(别名:童老侉),学玩“文伞”“跑大场”,在农闲或阴雨天,宋廷香家里多数只吃两顿饭.就是请人教灯,家里也只能烧个稀饭、贴个秫面馒头,父母心里觉得不过意,就劝他算了吧.宋廷香坚持要学,一次两次上门去求学.童傻子看宋廷香学艺心切,便主动在晚饭后上门来教灯.在稻场上,他俩一练就是大半夜,直到回家睡觉时才感到饥饿与疲劳.宋廷香白天干活歇息时,便在水塘边、垡子地里练习翻筋斗,把晚上学的“二马分鬃”“掰莲花”、“乌龙摆尾”等十多种图形在老坟滩上操练. 老艺人曹开盛,会玩花鼓灯、唱花鼓戏,在岳张集一带颇有名气.宋廷香在盛家楼打长工期间,常请曹开盛前来教灯.他模仿力很强,学谁像谁.一年之后,玩灯、唱花鼓歌加上《推小车》(民间灯舞)等表演技艺,与一班玩友相比都胜人一筹.在演唱花鼓歌及“领伞的”舞蹈艺术方面,宋廷香还得到过刘集乡艺人刘佩德(别名:刘端公)的影响和指点.

青年时代的宋廷香嗓子好,声音洪亮.他略通音韵,根据见到的听到的事情,触景生情能即兴编词,并会唱很多民间小调和花鼓歌.参与表演《大场》时,他多是担任“领伞的”.无论演员多少,他总能指挥调度的合理,使图形变化得逼真好看.每当转换队列时,他打招呼(呼喊)叫的恰到好处,使玩友不紧不忙.《大场》跑到时,他那几声响亮的口哨声,更增添了场子上热烈烘火的气氛.

宋廷香是个有心人,在玩灯的过程中,特别注意从生活中提取素材去创作节目.针对观众在看灯时,经常要求延长演出时间的要求,他与田振起、盛文成、戴小旺子等人,根据农村中小姑娘与男孩子嬉戏玩耍,争坐一条板凳的农家生活,创作演出了儿童三人舞《盘板凳》.这个节目开始的情节比较简单,后经艺人们你加一点我添一点,逐步形成了独具凤台花鼓灯艺术特色的儿童舞蹈.宋廷香等通过这个舞蹈,开创了花鼓灯情节舞蹈的先河,改变了过去花鼓灯只有情绪舞,演出节目单调的旧格局,推动了凤台花鼓灯歌舞艺术的发展.

三十年代中期,宋廷香在西陈集玩灯中,结识了比自己小十几岁的陈敬芝.花鼓灯歌舞艺术把他俩的命运联系到了一起,在以后的玩灯唱戏中,他俩互相帮助,互相配合,结成了莫逆之交.后又与詹乐亭、李学洪等人一起,同时驰名于颍上、寿县、凤台一带.他玩灯时,宋廷香是陈敬芝(扮“兰花”)最亲密的搭档.他俩经常在一起表演《小花场》,宋廷香扮“鼓架子”,他面部表情丰富,善逗趣,与陈敬芝配合默契.他们合演的《推小车》独具特色.陈敬芝端灯持伞盛装“坐车”,宋廷香双手攥住腰带两头,把腰带扁担似的横担在肩,在陈敬芝身后“推车”.他根据“坐车”的步法上的变化,分别运用花鼓灯“鼓架子”的紧歩、碎步、漫步等于其配合.上坡、下坡、过小桥、陷泥窝等动作,都做得即真实又夸张.他唱的《小车歌》词语幽默风趣,常逗得观众捧腹不止.

在生活中,宋廷香则是陈敬芝的兄长.出门玩灯像待亲弟弟一样照顾她.怕草鞋磨脚,帮他打双布草鞋留着赶路;在灯场中,陈敬芝那时玩灯已经很“红”了,扮个“兰花”围观的人很多,甚至有拥挤现象,宋廷香总是连说带劝,想办法替陈敬芝解围.陈敬芝上场以前喜欢喝茶,宋廷香总是给他准备得好好的,茶杯送到他手上.在陈敬芝父母的眼里,宋廷香也是他家的成员之一.为解决儿子的婚姻问题,也找他来商议.宋廷香大包大揽,一手操办.婚事简单而又迅速地办妥了,除却了陈敬芝父母的一桩心事.他们为了丰富[ 清音] 调,所组建的“弦子灯”班,也是宋廷香、陈敬芝等在玩灯中的一大创新.

1937 年,宋廷香、陈敬芝等人从霍丘学得[ 清音]调后,宋廷香凭着组建的记忆口授音调,请民间乐手梁金传、韩运辉在自制的板胡上摸音试奏.宋廷香唱一句,他们学着拉一句.不准确的地方,宋廷香随即给予纠正.几天下来,[ 清音] 调终于在部分凤台艺人中传播开来.宋廷香又根据[ 清音] 调的落音规律,每句唱腔后都给他增添了一个鱼唱腔落音相同、与唱腔相呼应的一个过门.有了伴奏和过门,演员演唱有了依托,结构更趋合理,表现力也就更强了.接着,宋廷香与陈敬芝等从《宣讲拾遗》《廿四孝》等书中提取章节、演绎故事、分扮角色,编演了《安安送米》《白海棠割肝救母》《白玉楼讨饭》等剧目.由于这些戏故事情节扣人,具有抑恶扬善的鲜明倾向,角色搭配得当,人物形象鲜明;加之[ 清音]调很快在凤台及毗邻的几个县农村中流传开来.因为他们的灯班演出这些戏用“弦子”(民乐拉弦乐器)伴奏,故人称“弦子灯”.

宋廷香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演员,改演“弦子灯”后多演老旦.他平时很注意生活积累,能将自己对社会中,各个阶层中老年妇女的认识和理解搬上舞台,他扮演的角色,着力追求变化舞台的内心世界.眼睛虽有残疾,但是他面部表情准确(俗称:脸上有戏),唱腔中常运用停顿换气表现抽泣,尤其擅长塑造悲剧角色.一次,在寿县茶庵集演出《白海棠割肝救母》,观众被宋廷香等人的表演所倾倒,对剧中的白海棠表示无限同情.台上台下一片饮泣之声,观众中突然跑出一妇女,冲上台去一拳就把扮演婆婆的宋廷香打到在地,并哭喊:“白海棠把心肝都割给你吃了,你还要打她,要你这样的人干什么?”通过大家再三解释,那妇女才明白过来这是在演戏.这一观众的“入戏”,便从那时便在他的粉丝中广为流传了:“看了‘宋瞎子’,哭了一家子”.

在凤台叶家荒演出期间,小学校长董振风赠他银牌一块,上嵌文字“如同春雪”.称赞他的演唱音调清脆圆润,表演技巧高超.另外,宋廷香在扮演彩旦行角色的表演中也颇见功力.《白玉楼讨饭》中的李三姐,他演的、险恶;《安安送米》中的婆母他演得愚昧、狠毒,《游春》中的王干妈他演得泼辣、诙谐.每个人物都表现得性格鲜明,绝无千人一面之嫌.一次,在武集演出《白玉楼讨饭》,他扮演的李三姐正与奸夫周大来吃酒调笑,暗地庆贺陷害侄媳白玉楼已得手的时候,台下突然闯上一人,持扯住“李三姐”,一直把“她”拖下舞台,准备将“她”一打死.观众顿时哗然,齐围上去劝阻:“人家这是在演戏呀!”“他是玩灯的宋廷香”直到此时, 持人方才恍然大悟,连忙向宋廷香赔礼道歉.

由于“弦子灯”的出现和流行,一些著名的花鼓灯艺人如:刘传山(艺名:盖淝河)、冯金辉(艺名:白菜心)、“小铜锣”、“白菊花”、“假貂蝉”等都逐渐偃旗息鼓,退了下来.故“一条线”、“宋瞎子”、“盖九江”等几位艺人随即异峰突起,名声大振.

建国初期,在县文化馆的领导下,以西淝河南北岸的两个“弦子灯”班合并一起,成立了“弦子灯”专业演出团体,即凤台县地方戏大众剧团.宋廷詹乐亭、苏秀礼等任剧团负责人.他们那时的演出、住宿、生活各方面条件都很差,经济上自负盈亏.三个铜板一张票,每天两场戏,收入二至三元.散戏后几个人盒盖一条被子,睡在芦席棚子下面的土台子上.演职员二十来人,有走有来,人数还不能固定.当时就有一首顺口溜,生动形像地反映了他们的窘况:

弦子灯真可怜

大褂当做蟒袍穿

头上戴顶破礼帽

身披红布当大官

破锣烂鼓敲不响

竹竿根子当鼓板

一共不会十台戏

还有几处不管演

要是演个武打戏

杈把扫帚扬场掀

像这样的演员阵容、经济状况、演出设备,当个剧团的领导有多难?可想而知.但宋廷香是个犟种,工作认真负责,且能吃苦耐劳.为了解决演职员吃饭问题,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挑水和泥做土坯卖,以补贴职员菜金.他常在后台放个烟匾,发动小演员在池座里,拾烟头留给有烟瘾的演员下场时吸(而他却一辈子不吸烟).剧团流动到八公山,雇了一艘小船坐人装道具,为了争取时间节约开支,他带头脱掉鞋在雪地里背绳拉纤.每天早晨,他烧好洗脸水再喊演职员们起来练功练唱,上午还带领他们参加区里组织的政治学习.宋廷香根据当时的形势,随时做演职员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眼光要放远,不要叫家里二亩地缠住腿,要团结起来渡过暂时的困难.

1951 年8 月,宋廷香代表这个新生的剧种,参加在省会合肥召开的皖北戏曲研究会.他演唱的[ 清音] 调,被工作人员高光照、朱禹、梅薇等人取名为:四句推子.

由于眼睛残疾等问题,宋廷香五十年代中调入商业部门.1986 年间,年逾八十高龄的宋廷香与老玩友陈敬芝、詹乐亭,应安徽省民间舞蹈集成办公室的邀请、拍摄了他们的保留节目,花鼓灯歌舞的后场小戏《游春》.在这个节目里“戏里有舞、舞里有戏”,即能“闻”到花鼓灯的气息,又能看到推剧的雏形.为研究民间歌舞与戏曲的关系、探讨地方戏的起源与发展,以及它的艺术特色与规律,提供了珍贵材料.鉴于宋廷香在民族民间舞蹈方面的突出贡献,1987 年,中国舞蹈家协会民间舞蹈研究会发展他为会员.

责任编辑:何 睿

本文评论,上述文章是关于大河和大河灯魂和节选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大河灯魂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大河灯魂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安黎:回望耀州(节选) 安 黎1耀州最为显赫的,不是戏坊,不是杀坊,亦不是铁匠铺,而是瓷坊 瓷在中国文化里是一个标志性的符号 西方人把中国称作瓷器国,显然不是空穴来风 中国人则捏一把泥土就能将其烧制成各种各样的器物 西方人烧.

2、 另一种美(节选) 【波兰】亚当·扎加耶夫斯基 著 李以亮 译亚当·扎加耶夫斯基,波兰著名诗人、随笔散文家和小说家 一九四五年出生在利沃夫(今属乌克兰),毕业于雅盖沃大学哲学系 波兰&ldqu.

3、 眉州映像:经卷嵌忆,瓦当缀光(节选) 第三帧风华修远明月之镇,温婉隽秀 我抵达,和虚构的红颜 我漫步,和虚无的青丝 我感喟,和斑斓的星光 吊脚楼上,看夜色连绵,风华镌刻的气息里,谁引领一场幕布,徐徐升起,又缓缓落下 曾家园里,现代理念,古.

4、 天涯万物是你(节选) 1孤灯下,一遍遍重读与你相爱的每个细节,它们会争先恐后冒出来,按捺不住 不要问我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爱我无法用语言来表述 何时,你才能穿越冰冷的距离,带着仆仆风尘,站在我面前在我眼里,你就是一棵树,一棵能.

5、 黑暗之眼的秘密(节选) 第一章 开篇苏帕西,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岛屿 它远离城市、远离陆地、远离人类 岛屿上有成千上万高大魁梧的树木,有高高低低的灌木丛,还有紧贴地面的黄绿色的苔藓,以及穿行于百年树木上的大大小小、长长短短不知.

6、 四季的美(节选) 春天的日子多雨,常常淅淅沥沥地下着 只要琴声一响,雨点就轻松活泼起来,轻轻细细地洒在树叶上,洒在马路上,洒在行人的雨伞上,也洒到人家关着的玻璃窗上……洒得长长的胡同里湿漉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