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硕士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现代企业文化期刊 生活和数学论文 企业文化期刊 中国文化论文 企业文化杂志社 企业文化的论文 城镇老年人的文化生活论文 政治文化生活论文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论文 中学生休闲文化生活论文 高中文化生活政治小论文示范 文化生活政治论文800字

文化生活类论文范文例文 与历史地理空间视角下的文化扶贫六盘山地区陕西回族后裔文化生活考察类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分类:硕士论文 原创主题:文化生活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1-24

历史地理空间视角下的文化扶贫六盘山地区陕西回族后裔文化生活考察,该文是有关文化生活论文范文例文和历史地理和六盘山和回族方面学术论文怎么写.

马光华,滑小莉,党晓红,刘 艳

摘 要 六盘山地区生活着大量陕西回民后裔,受地理、历史空间以及经济结构、人口结构、教育结构等因素制约,其在自身文化形态、文化建设、文化消费等方面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宗教文化、民族文化与公共文化缺乏协调发展,外在的改善“文化贫困”能力和内在的改善“贫困文化”动力不足.研究六盘山地区陕西回族后裔“文化致贫”原因和治贫策略,需要从地理历史空间视角探讨文化模式形成的诸多自然、社会因素,研究宗教文化、民族文化和公共文化协调发展问题,重点解决文化“扶志”和教育“扶智”两大关键问题,引导回族群众走出历史文化和地理空间的局限.

关键词 六盘山民族地区 陕西回民后裔 贫困文化 宗教文化 文化扶贫

引用本文格式 马光华,滑小莉,党晓红,等. 历史地理空间视角下的“文化扶贫”研究——六盘山地区陕西回族后裔文化生活考察[J]. 图书馆论坛,2016(12):24-31.

Research on Cultural Poverty Alleviation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Geography Space

—— A Survey of the Cultural Life of Hui Descendents Originated from Shaanxi Province in Liupanshan Area

MA Guang-hua,HUA Xiao-li,DANG Xiao-hong,LIU Yan

Abstract In china,a large number of Hui descendents originated from Shaanxi Province are now living in Liupanshan area. With constraints of geography,historical space,economical structure,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educational structure,many problems still remain for those Hui descendents in terms of cultural pattern,cultural construction and cultural consumption,as evidenced by un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ligious culture,national culture and public culture,weak external capacity of improving“culture poverty” and insufficient internal impetus improving “poverty culture”. To study the causes of culture-related poverty and the strategies for fighting poverty of Hui descendents in Liupanshan area,one needs to,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eography historical space,explore the natural and social factors of the formation of cultural patterns,and to study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religious culture,national culture and public culture,mainly focusing on two key issues about building ambition with culture and improving intelligence with education,thus guiding local Hui people to break the limits of historic culture and geographic space.

Keywords ethnic minority area in Liupanshan;Hui descendents from Shaanxi;poverty culture;religious culture;cultural poverty alleviation

为了探索特定地理历史空间中文化变迁的内在逻辑和文化“精准扶贫”的新思路、新方法,构建一种既具历史纵深又充分结合现实环境的研究范式,课题组选择六盘山地区陕西回民后裔作为研究对象.六盘山地区包括宁夏、甘肃、青海、陕西的61个区县,属于我国11个集中贫困地区之一.2012~2016年,课题组多次从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经济带深入甘肃平凉、宁夏固原和六盘山镇等民族地区,对当地地理环境、历史变迁、经济结构、公共文化设施以及回族群众文化生活进行实地考察,其中甘肃平凉、宁夏固原的陕西回民后裔村落是考察的重点.对六盘山地区的实地考察主要借鉴了文化生态学研究的方法:一是了解该地区自然环境和地理地貌特征,分析自然与经济结构、生产生活方式的关系;二是研究人口结构,特别是人口教育结构与闲暇消费结构、信息形式结构、信息内容结构的关系;三是研究民族文化、宗教文化与公共文化的关系.课题组阅读了大量史料,探究了当前国家公共文化建设,特别是推动“老少边穷”地区公共文化建设的政策文本和相关的财政制度,重点参考了《图书馆论坛》“贫困地区图书馆发展研究”栏目刊发的研究成果,吸收和借鉴了有关贫困地区公共图书馆财政保障制度设计、农村文化“自组织”能力建设、农村文化“内生性重构”、社会力量“对口帮扶”以及公共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创新理论和创新观点.

1 六盘山地区陕西回民后裔的来历与生活环境

1.1 陕西回民迁入六盘山地区的历史原因

1862年(清同治元年)陕西爆发历时16年的回民起义.回民起义似乎是由几个并不关联的“小事”引发:在渭南大荔,羌白镇回族姑娘放养的羊群吃了汉人“返青的麦苗”;在临潼雨金镇,汉人出钱请来剧团演秦腔,镇北回民十三村(包含今雨金镇以北至阎良地区)的老人与年轻女村民前来看戏,遭到几个汉人的驱赶,事后县衙判“回民女村民及老人前来汉族居住区滋事……”;华州(含华县、华阴两县,华县今称华州区)发生“圣山砍竹子事件”,在打官司过程中,回人以县太爷及衙役多为汉人、处理不公正为由,砸了县衙门;华洲发生“凌晨三时,团练(地方武装)血洗秦家滩、乜家滩事件”.清末民初刘东野所著《壬戌华洲回变记》记载:“渭邑赵权中曾……经圣山村(砍)竹,瓜皮斗殴,回勇赴州控诉,濮公询其理屈,堂谕‘向后回伤汉民一以十抵,汉伤回民十以一抵’.快头秦英回民也,忿忿下堂,谋变益亟待.……华阴‘议和’各团行至下庙,闻回族北渡状,且望见迤北烟火,遂烧秦家村……”[1]237-238,由此爆发起义.关于此次回民起义的研究文献较多,其中重要的著作包括白寿彝的《回民起义》、马长寿的《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

据《陕西人口志》统计,回民起义前,关中地区人口约有300万,回汉比例为“三汉一回”,可推测回族人口约75万;回民起义后,关中地区人口减少100多万,回族人几乎全部离开陕西(西安城墙内的回族人因守城军队关闭城门没有参与).其中,大约6万放下武器的回民被左宗棠安插到甘肃平凉、化平(今宁夏泾源县)、张家川等地,另外一些回民则在沿途安插到宁夏、青海、新疆等地,被安插到宁夏的回民多数集中在六盘山地区.“平凉现在是个专区,包括17个市、县.……有15个市、县住有回民,(其中)许许多多回民的祖先都是‘陕回’,是自同治年间回民起义以后,由‘八百里秦川’被迫离开原来的居住地而安插在平凉专区的各县里的.”[1]372

1.2 陕西回民迁入的六盘山地区的自然人文环境

清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迁入时,六盘山地区大多属于“穷山恶水”.据马长寿的《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叙述:(1)当时该地区回族人口约6万多人;(2)截至1956年7月8日,平凉回族共11万多人口,分属402个坊,阿訇有353人(有的阿訇开两个坊的学),满拉有1300多人,社首有1200多人;泾川县有7个坊,人口830人;华亭县共43个坊,人口13984人[1]376-378.1956年泾源县(先为甘肃平凉地区之一县,后划归宁夏,又名化平县)总面积1100万亩左右,其中80%以上是山地,森林40万亩,耕地21.65万亩;全县人口5789户36462人,其中汉人108户494人,其余是回民,清真寺共123所[1]417.

1.3 共和国初期的民族政策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确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制度.1952年8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要》第二章规定:“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依据当地民族关系,经济发展条件,并参酌历史情况,得分别建立下列各种自治区……”从1952年到1954年,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境内,先后建立了泾源回族自治区、西海固回族自治区、惠农县宝丰回族自治区、惠农县灵沙回族自治区、河东回族自治区和18个回民自治乡.1958年建立宁夏回族自治区.1953年至1986年,相继建立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甘肃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在保护民族群众宗教信仰自由方面,1954年9月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一章第三条规定:“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版又作了更明确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宗教信仰自由.任何人或团体不得强迫个人相信某宗教信仰;也不得强迫个人不相信某宗教信仰.”除了制定相关政策和法律之外,国家还向少数民族地区派驻“民族工作队”,开展宗教改革、经济建设、普及文化教育等.

原任宁夏回族自治区妇联主任及民委主任的回族女干部海涛年青时曾经到六盘山地区上山进川,动员回族孩子们上学,劝慰妇女放缠足:“1950年,回族女干部海涛被调到回族群众较多的宁夏省(当时还未成立宁夏回族自治区)继续主持妇女工作,先后历任省委妇女工作委员会副书记……等职.在任职期间……,组织群众对‘包办婚姻’‘缠足’‘妇女不出门’‘女人不读书’‘女子无才便是德’等腐朽愚昧现象进行批判……按照党的指示精神,海涛组织了民族工作队下基层,到少数民族村庄,同少数民族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了解少数民族群众生活疾苦,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2]

2 当前六盘山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课题组实地考察发现,六盘山地区属于严重干旱地区,年降雨量仅200~700毫米,但年蒸发量高达1000~2400毫米,水资源奇缺,水土流失严重,自然灾害频发.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该地区人口长期处于“高出生、高增长”状况,人口与土地、人口与粮食、人口与水资源的矛盾十分尖锐.为了维持基本生存需要,当地对土地和资源采取掠夺式开发,长期陷入“人口增加-开垦土地-破坏生态-贫困-人口增加”的恶性循环中.

2.1 人口教育结构与劳动力素质结构失衡

进入21世纪后,国家加大了对六盘山地区的教育经费投入,2006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除学杂费,2007 年免费提供国家课程教科书,中小学贫困生得到政府资助,中小学校舍条件全面改善.不过,中小学布局结构还不太合理,师资力量还比较薄弱,大多数农村家庭对子女教育还不太重视.加上土地承载力不足,回族青壮年外出打工比例较高,导致农村留守人口年龄结构、性别结构、教育结构和劳动力素质结构全面失衡.据段小虎对西吉县玉丰村的调研表明,该村912个调研样本中,“年龄处于19-50之间的外出务工人员112人,文盲率为26%.而19岁以上留守人口文盲率超过了58%,其中男性文盲率45.69%、女性文盲率67.92%,均远远高于该村35%、全国4.1%的平均水平”[3].

自“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实施以来,国家加大了对六盘山地区的扶贫力度,特别是随着退耕还林、禁止放牧、移民搬迁等政策的实施,六盘山地区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农民收入显著提高,但是仍然存在自然资源匮乏、产业结构单一、教育结构和劳动力素质结构失衡的问题,这反映出当地民众自主改变贫穷状况的能力非常有限,并严重“影响到该地区少数民族人口闲暇消费结构、信息形式结构、信息内容结构”[4].

2.2 多元文化协调发展的内在动力不足

六盘山地区是一个多元文化的交汇点.一方面,宗教文化氛围浓厚:“清真寺是穆斯林履行宗教功课、虔诚礼拜、联络感情、互通经济信息、进行文化交流和社会交往等活动的中心场所,每个清真寺都将周围的穆斯林自然地凝聚在一起,形成回族社区.”[5]陕西回民后裔村落居住条件整体较差,不少村寨至今还使用窖水池储存饮用水,但清真寺一般都比较漂亮.在泾川县泾河以北,也有一些汉族、藏族的佛教寺庙.另一方面,图书馆、文化馆、农家书屋等公共文化设施相对齐全,但知晓率和利用率很低.宗教文化的影响力与公共文化的吸引力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在多元文化背景下,公共文化服务与产品供给存在严重的结构性缺陷.该地区的陕西回民后裔喜欢关中民俗文化,比如喜欢面食、牛羊肉、辣椒,说关中话,听秦腔剧,反映出一种文化传统一旦形成,就会保持较强的传承能力.

2.3 贫困性思维特质鲜明

课题组在六盘山民族地区进行的大量深度访谈表明,在该地区的农村人口中,贫困性思维特质表现得十分鲜明,仅举一例:课题组在甘肃平凉调研中遇到一位20岁的回族姑娘,原籍为陕西渭南人,以下是笔者与她的一段对话,□为笔者,◎为回族姑娘.

□你们这里有农家书屋吗?

◎啥叫书屋?

□就是读书看书的地方.

◎不知道,读书跟我有啥关系?

□你上小学、中学时没读书吗?

◎在镇上读完小学,去市里上中学时,有几个汉族同学一直追求我,干脆就不上了.

□你现在去干什么?

◎我去清真女寺冲洗(沐浴)一下后去礼拜.

□你每天都去清真寺吗?

◎天气好了,要“赶主麻”“赶帮步哒”“赶撇深”①,有时赶这几个时辰就不回家了……

□你家离清真寺多远?

◎俺村就有清真寺,但没有女寺②.镇上的女寺离家大概10多里,从山里出来要走两个小时.

□每天这么多时间到清真寺里礼拜,不能抽出一半时间去农家书屋读点书吗?你还是小学毕业.

◎去清真寺礼拜的时间哪敢受影响,再说女子读书干啥?只要我每天去清真寺礼拜,真主就会降福于我!

这位穆斯林姑娘每天翻山越岭去镇上的清真女寺礼拜,但问到农家书屋时,她不仅不知道,还有抵触情绪.为了避免“回族女子外嫁汉民”,她还放弃了学业.在民族地区的青年一代中,仍然存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等观念,一方面说明经济扶贫的必要性,另一方面也说明文化扶贫的紧迫性.

3 六盘山民族地区“文化扶贫”的历史追溯

为了找到一条符合六盘山民族地区实际的“文化扶贫”之路,首先需要回顾该地区历史上“文化扶贫”的经验教训,主要包括清末陕甘总督左宗棠、民国时期甘青军政府司令马步芳及国民政府、西北大学边政学研究机构等的扶贫策略和方法.

3.1 左宗棠的教化式扶贫策略

镇压回民起义后,左宗棠在给杨石泉的书信中写道:“从前无饷而多所征调,于是扰掠不堪,逼民为贼.”③ “‘乱民’二十余万,回民少而汉民多,其原因在此.”[6]为此,左宗棠考虑对安置的回民进行以教化为核心的“经济扶贫”“文化扶贫”.据张玮介绍:“清代左宗棠从同治六年(1867年)督办西北军务、兼陕甘总督起至光绪六年(1880年)的十余年时间,对河西地区进行了全方位的开发,涉及经济、环境、文化教育、政策建设等多个方面.”“左宗棠……深刻理解教育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到了清代,河西文化已经衰落.左宗棠从长治久安考虑出发决定发展文教事业.……对于回民,左宗棠更是饬令修建专门吸收回民子弟的书院和义学,希望以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回民进行思想教化,……主张对孩童进行儒家经典的启蒙教育,……对幸存的回民,设法将其安插于甘肃各地,并编制户口,拨发耕地种子、农具等.……允许回民修建清真寺.”[7]

3.2 马步芳的鼓励读书政策

马步芳是回族,在甘青两省军政府任职时(约1938-1949年),为提高回民的知识水平与文化素质,专门设立回族中小学,招收回族青少年免费读书,课本有汉语识字本、阿文学习本、《古兰经》等.这个举措一开始并没有得到老百姓的积极响应,原因是当时回族群众生活普遍艰难,让孩子们干活可以有直接的经济收入.马步芳下令:阻碍孩子读书的家长可“关起来教育”;孩子不想来读书的“可用鞭子抽、板子打”……这相当于民国时期甘青两省地方版的“教育法”.此故事源于回族民间传说,我国台湾版《马步芳传》中有详细记载.另据杨才林介绍:“(战时)国民教育制度原系将儿童义务教育及成年社会教育齐头并进实施,以期普及教育.然而战时物价日生月涨,成人虽对识字抱有热忱,无奈为生活所迫,未能大量入学.政府除订定强迫入学条例外,并订定种种实施办法,以期补救.”[8]

3.3 抗战时期的文化教育改革

抗战爆发后,面对日本侵略及边疆民族地区潜藏的分裂形势,国民政府加强了对民族地区的管理和文化、宣传、教育.1938年发布的《订定之战时各级教育实施方案》指出“教育部对于蒙回藏各级学校教育应加以切实整理与改进”,强调使用以中华传统文化及数理化等自然科学为基本内容的“国家基本统一教材”[9].1942年11月27日,国民党五届执委会十次会议强调:“对于边疆各地之一切政务设施,因继续遵照八中全会之决议‘培养其自治能力,改善其生活,扶植其文化,以确立其自治之基础.’”[10]

3.4 西北大学边政学研究机构的“文化考察”

西北大学边政学研究机构成立于抗战初期(时称“西北联大”).边政学系成立于1944年(时称“国立西北大学”).在边政学系成立前后,西北大学边政学研究人员多次奔赴六盘山及新疆、四川、西康等地开展边疆考察活动.1938年3月,西北大学(时称“西安临时大学”)派出李书田、袁敦礼、张汉文等赴甘肃、青海考察,“相度地宜、衡量人事,并探察天然资源”[11].“1939年7-9月,西北联大组成教授考察团,对甘肃、宁夏、青海三省进行了文化、教育及历史、地理考察,由徐褐夫、殷祖英、杨其昌等教授具体筹备负责.”[12]“1940-1944年,以王子云任团长的教育部西北艺术文物考察团,对陕西、甘肃、青海等地进行文化与艺术等方面的考察.”[13]“西北联大通过对边疆地区的考察、研究及组建边政学系等措施,不仅促进了社会稳定、国家发展,而且加强了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文化认同与归属的自觉认知.”[14]

4 六盘山民族地区“文化扶贫”的基本思路

周伟洲认为:“西北少数民族多元文化,特别是这些文化与西部大开发的关系问题,不仅是我国如何发展和解决少数民族多元文化向现代化转型的理论和实践的深层次问题,关系着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甚至关系着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15]段小虎从文化生态角度对西部基层公共图书馆考察后提出新观点:“一方面,西部复杂的地理环境、落后的经济条件以及相关的体制性障碍、制度性缺陷、观念性误区,严重制约了基层图书馆服务资源的有效供给;另一方面,西部又是一个多民族聚集地和多种文化的结合部,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农村人口结构、闲暇消费结构、信息形式结构又严重制约了基层图书馆服务资源的有效需求”,因此,“将文化建设与文化生态建设相结合,形成文化建设与文化生态改善之间的良性互动”[16]应该是西部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就六盘山陕西回民后裔集中居住区而言,公共文化建设或文化扶贫要在“以史为鉴”“面对现实”的基础上,利用好三种手段:一是充分利用当前国家西部大开发、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和经济扶贫政策,迅速提高民族群众物质生活水平,克服物质对教育、文化发展的制约;二是加强对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经费、人力投入力度,优化教育资源、合理调整中小学布局结构,让民族地区的青少年能够通过教育获得上升发展的通道,而不是将改变贫穷命运的希望仅仅寄托于外出打工上;三是充分利用国家《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补助地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政策法规,处理好公共文化建设与宗教文化、民族文化的关系,构建相互包容、和谐发展的新型文化关系,并以此为基础探索出一条适合六盘山民族地区发展的道路.

5 六盘山民族地区的“文化扶贫”思路

5.1 重构民族地区“文化扶贫”的观念体系

六盘山陕西回民后裔生活的地区大多属于黄土高原的干旱地带,从回族群众内在的精神文化生活角度看,历史上的战争、自然灾害④和长期的贫困生活形成了独特的贫困文化思维特质,如用高生育率对抗贫穷和自然、不重视教育、“基于艰难生活环境的顺天应命思想”[17]、不愿谋划长久未来.然而,从外在的公共文化建设角度看,“除自然条件、经济环境和人口结构等客观因素外,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观念体系落后、价值取向混乱也是重要的主观因素”[18].特别是在经济、人口、生态三个系统之间已经形成恶性循环的情况下,总结贫困文化形成的地理历史空间原因,反思贫困文化现象背后的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和以往扶贫的经验教训,自然涉及如何重构当前“文化扶贫”观念体系的命题.思考这个问题主要有三个维度:一是如何处理好经济扶贫、教育扶贫和文化扶贫的关系,确立文化扶贫的基础性地位,防止出现“脱贫返贫”;二是如何处理好民族文化、宗教文化和公共文化的关系,构建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协调发展的新型民族文化关系;三是如何处理文化“他组织”与“自组织”的关系,在扩大供给规模、改善供给结构、提升供给效率的同时,鼓励穆斯林群众拿出当年“上山进川、战胜猛兽、拓荒种地、开拓家园”的气概,把战胜贫困的志气“扶”起来,把脱贫的外在动力与内在活力激发出来,“培养贫困群体的自主意识,树立人生价值目标,提升认知能力”[19].

5.2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与产品的供给结构

“一个国家的公民无论身处何地,都有平等享受国家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权利……就基本服务均等而言,由自然与社会因素导致的不均等既不可能通过市场机制自发解决,也不可能在区域经济、城乡经济二元格局的基础上由贫困县自行解决.”[20]因此,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建设需要在制度安排、财政支持和产品供给等方面给予一系列的特殊支持.

首先,贫困不仅是一个经济尺度,也是政治、社会、文化和自然的尺度 [17].如果说发展经济、发展教育和改善生态环境是间接的文化扶贫,那么增加公共文化服务与产品供给——消除信息贫困、提升民族群众闲暇生活品质和质量,则属于直接的文化扶贫.在这个过程中,优化供给结构、实现供给与需求的有效对接是文化扶贫成败的关键.

其次,受地理历史空间、特别是文化生态的制约,六盘山民族地区的文化扶贫需要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其中.特别是在该地区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服务能力、服务水平和服务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拓展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空间,构建“以项目合同制管理为手段,以智力支持为内容,以提升基层文化机构服务软实力为目标”[21]的精准扶贫新机制,同样是公共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

5.3 以史为鉴、因地制宜制定对策

解放前六盘山民族地区的文化扶贫主要采取以强制力为基础、以文化灌输和渗透为手段、以教化为目的的扶贫策略,这些策略有的缺乏对民族传统文化、宗教文化的理解、尊重和包容,难以得到回族群众的积极配合;有的仅从狭隘的民族利益出发,缺乏对其他文化、特别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兼容并蓄,故也难以持久发展;有的只是抓住了教育环节,而对于作为教育物质基础的经济和作为教育外部环境的文化却欠缺改善,因此也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相比而言,尽管当前六盘山民族地区的发展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但却处于公共文化建设最佳历史机遇期,这是因为:首先,国家实行的民族自治制度和一系列特殊扶持政策对维护民族团结、消除文化对抗、文化冲突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其次,自“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实施以来,扶贫理念更加成熟,扶贫方法更加实际,扶贫效果更加突出,特别是近几年六盘山集中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有了明显起色,为改善地区文化生态注入了新的活力;再次,从2004年开始国家大力加强了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工作,2006年以来出台了一系列旨在推动公共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顶层设计,其中《“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等更是对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作了全面规划,为全面推进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建设奠定了政策基础.

从制度设计角度看,周伟洲认为:“应在西北少数民族多元文化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在文化的内容和形式上发展和创新,如坚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发展现代的教育和科学事业,不断提高本民族的文化素质,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充分发掘各民族的文化资源,繁荣文艺创作……加强和完善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公益事业和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繁荣农村和牧区的文化生活,建立有创新特点的基层文化基础……”[15]310.

段小虎指出:“西部特别是西部农村地区、民族地区基层图书馆建设的核心问题,实际上是一个涉及自然、经济、人口与社会制度环境在内的文化生态问题.西部需要构建基层图书馆与文化生态一体化建设新思路,为西部基层图书馆建设制度设计提供新的理论基础.”他强调“任何地区的文化生态都是由相对不变量(如地理环境、人口宗教结构、文化传统)和相对可变量(如经济政策、文化政策、教育资源配置)构成的.从构成地区文化生态的可变量入手,仍可为西部基层图书馆建设找到一条具有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生态多重意义的独特的发展道路”[20].

从地区文化生态的“相对可变量”入手开展制度设计,需重点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加强“老少边穷”文化扶贫理论研究,通过观念创新、体制创新、制度创新推动实践发展;二是培育民族地区“文化‘自组织’能力”[22],支持民族地区“文化‘内生性重构’”[23],鼓励社会力量开展“对口帮扶”;三是结合西部“山不同脉、水不同源”的自然现实和“语不同音、俗不同形”的人文现实,探索特殊地理历史空间中特殊的文化模式.

总体而言,六盘山陕西回民后裔居住的地区既是多种特殊地理空间——贫困山区、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的结合点,也是多元文化空间——民族文化、宗教文化、贫困文化、丝路文化、移民文化和公共文化的交汇处,从这种独特视角出发,探索该地区“特殊的文化模式”、形成与特定地理文化空间相适应的文化“精准扶贫”观念、思路与方法,对与推动西部其他民族地区、贫困地区、革命老区公共文化建设和文化“精准扶贫”具有借鉴意义.

注释

①虔诚的穆斯林每天要到清真寺做三到五次礼拜:帮步哒(4时到6时)、撇深(什)(13时10分)、彼得(16时到17时)、萨姆(18时或20时)、胡福丹(天黑以后);主麻日(每周五的14点)即“赶主麻”.

②因为要沐浴,清真寺分男寺和女寺,男寺在任何穆斯林居住区都有,而女寺通常只在较大的居住区有.

③详见:左宗棠.答杨石泉[M]//左宗棠.左文襄公全集·书牍(卷十):29.

④1920年12月16日晚上8时许,宁夏南部海原县和固原县(当时属甘肃省管辖)一带发生里氏8.5级特大地震,造成28.82万人死亡,约30万人受伤,是人类有史以来最高烈度的地震.

参考文献

[1] 马长寿. 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录[M]. 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

[2] 马光华. 西安市第一位女副市长——海涛[M]//陕西回族史话. 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0.

[3] 段小虎. 西部基层图书馆建设研究之二:人口结构与文化(信息)需求[J]. 图书馆论坛,2015(8):77-83. [4] 段小虎. 西部基层图书馆建设研究之三:农村信息消费群体的聚类细分[J]. 图书馆论坛,2015(9):60- 66,88.

[5] 张新月. 清真寺图书馆的可持续发展研究[J].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5(9):68-71,102.

[6] 董蔡时. 左宗棠评传[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100.

[7] 张玮. 浅论左宗棠对河西的开发[J]. 兰台世界,2016(4):87-89.

[8] 杨才林. 民国社会教育研究[M].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83.

[9] 中华民国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 第二编:教育[M]. 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

[10] 荣梦源. 中国国民党历次代表大会及全会资料[C]. 北京:光明出版社,1985:789.

[11] 本大学派员赴甘青两省考察[J]. 西安临大校刊,1938(11).

[12] 本校组织甘宁青暑期考察团[J]. 西北联大校刊,1939(17).

[13] 西北大学学人谱编委会. 西北大学学人谱[M]. 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7:194.

[14] 梁严冰. 西北联大与边政学研究[J]. 西北大学学报(哲社版),2016(2):26-31.

[15] 周伟洲. 西北少数民族多元文化与西部大开发[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6] 段小虎. 西部基层图书馆建设研究之一:文化生态视角下的生态设计[J]. 图书馆论坛,2015(7):21-26.

[17] 李晶,刘洪. 结构性贫困中的文化——公共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研究[J]. 图书馆论坛,2016(8):20-24,36.

[18] 边晓红. 贫困地区公共文化供给侧改革:观念构建与价值选择[J]. 图书馆论坛,2016(10):1-6.

[19] 孙咏梅. 中国农民工精神贫困识别及精准扶贫策略[J]. 社会科学缉刊,2016(2):76-84.

[20] 段小虎,谭发祥,赵正良,等. 西部贫困县图书馆“跨越式”发展的财政保障研究[J]. 图书馆论坛,2016(1):1-9,41.

[21] 段小虎,张惠君,万行明,等. 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制度安排与项目制“文化扶贫”研究[J]. 图书馆论坛,2016(4):2-5.

[22] 边晓红,段小虎,王军,等. “文化扶贫”与农村居民文化“自组织”能力建设[J]. 图书馆论坛,2016(2):1-6.

[23] 李晶. 贫困地区文化“内生性重构”研究[J]. 图书馆论坛,2016(6):27-33.

作者简介 马光华,回族,西北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滑小莉,陕西省图书馆馆员;党晓红,西北大学地质系资料室馆员;刘艳,西北大学图书馆副馆长.

收稿日期 2016-09-14

(责任编辑:刘洪)

本文总结:上述文章是关于经典文化生活专业范文可作为历史地理和六盘山和回族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文化生活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视角下中西文化 摘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相互关联的 文化以一种社会意识的形态而存在,是在长时间的发展和进步过程中积累下的一种精神财富,更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内在支撑 文化的形态会收到社会存在形式的影.

2、 闲暇教育视角下网络文化建设探析--从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负面影响谈起 摘 要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发展与普及的背景下,探索网络文化对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影响和冲击并引导大学生合理安排闲暇时间越来越迫切和必要,从而提高闲暇时间的生活质量、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文章通过.

3、 中国梦的形成和意义试析: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视角 中图分类号 D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39(2017)0318202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催生的近代工业革命,使“历史日益转变为世界历史” 各民族、各个国.

4、 精准扶贫视角下图书馆文化扶贫工作路径以黑龙江省图书馆为例 摘要文化扶贫是实现精准扶贫任务的重要手段和必要条件,建立健全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以公共图书馆的资源和重点文化工程网络建设为基础,通过技术手段和平台建设,保障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提升贫.

5、 基于新农村建设视角下的文化旅游以广东省珠海市斗门南门村为例 珠海市斗门区南门村,入选“中国十大最美乡村”,是一个拥有百年历史文化的古村落,在打造新农村旅游新名片、创新发展模式的进程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以其为研究对象,围绕乡村旅游业发展展.

6、 消解和超越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看环境伦理学的两种范式 摘要 "人类中心主义 "和 "自然中心主义 "的争论一直是环境伦理学的发展主线,但是理论前提预设的矛盾和混乱导致其并不能对环境问题作出科学的回答,因而只能对人类行为进行道德层面的要求 在反对环境破坏上,马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