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硕士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风景纪录片论文 关于纪录片的论文题目 纪录片评析论文 环保纪录片文献综述 纪录片论文题目 纪录片创作参考文献

关于纪录片论文范文 和纪录片对社会的关注和从《流浪北京》到《歌舞中国》相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分类:硕士论文 原创主题:纪录片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1-24

纪录片对社会的关注和从《流浪北京》到《歌舞中国》,本文是纪录片方面论文范文数据库与《歌舞中国》和《流浪北京》和纪录片有关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张晓嫣

摘 要:当代纪录片要想赢得观众,必须把目光投向当下的社会生活,生活是纪录片生存的基石.本文选择的这两部纪录片分别从选题立意、风格、画面处理方面践行着这一理念,让观众由纪录片感受到了主人公在当时、当地的精神和思想内涵,从而引发他们对这些人生存状态和他们所处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关键词:纪录片选题立意传播

近年来,一批大型纪录片亮相荧屏,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认可,然而这一片繁荣的背后,却掩盖不了现实类题材长期缺席的尴尬.笔者发现,历史人文、自然地理类纪录片占了大部分,在很多观众的印象中,纪录片的类型不是历史建筑就是考古发掘,不是山水风光就是野生动植物.难道纪录片就不能拍点儿观众身边的人和事让观众对现实生活进行思考吗?回顾纪录片在我们国家的发展历程,人们发现纪录片人也不是没有对现实进行思考,从最早期的《流浪北京》开始,到《藏北人家》《远在北京的家》,再到《老头》《铁路沿线》《歌舞中国》……笔者就以《流浪北京》和《歌舞中国》作为范例来探讨纪录片对于社会的思考.

《流浪北京——最后的梦想者》记录了改革开放后五位自由职业者怀着各自的梦想来到北京,追求自己理想的故事,代表着中国独立纪录片的开山之作,虽然没有公映过,但仍被业界认为是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歌舞中国》则是台湾广告导演彭文淳执导的一部极具主观色彩的纪录,它完全颠覆了人们对纪录片的认识,以广告导演的独特思维方式,对画面和节奏拿捏得特别精准,把爵士舞、上海滩和那群有舞蹈梦的年轻人彻底融合在了一起,让纪录片更具有可看性.这两部纪录片看似没有太多交集,但是在选题、主题、立意、画面处理等方面有许多共通之处,从不同侧面对社会有着思考,值得纪录片创作机构和创作者探讨.

选题立意接近

拍纪录片是为了什么?归根结底,就是为了反映创作者对于生活和社会的态度,通过所记录的人物或者事件来展现社会的变革.

《流浪北京》拍摄于上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正值我国当代史上意蕴丰富的年代.大量的西方思潮涌入国内,被压抑了很久的人们贪婪地接受着外来的一切,向往一种独立的生活.在那个时候“流浪”是一个浪漫的字眼,成为主动从体制内脱离出来追求理想的人的代名词,人们都在为了自己的理想奋斗.吴文光敏锐地感受到了时展的脉搏,通过记录几位流浪在北京的自由职业者的共同命运,进而让人们感受到了整个时代的变迁.

只要是人,只有活着才能从事他喜爱的活动.片中的艺术家大部分还都在为明天吃什么,在哪里吃而犯愁,也就不可能有更多的精力搞艺术了.生存下去成了他们急需解决的问题,于是他们纷纷选择了出国,以为到了国外便能解决这个问题,但显然国外也并不是天堂(在吴文光后来拍的《四海为家》有所展示).《流浪北京》提出了边缘艺术家生存与发展的问题.

时隔十多年之后《歌舞中国》于2003年11月上映,是台湾广告片导演彭文淳拍的第一部纪录片,“有梦最美,希望相随”的主题贯穿全片.从梁一、扬扬再到李川,“梦工厂”里的三代人物的梦想不同、信念不同,但都在为实现各自的梦想做着最大的努力.

全片看不到完整的故事,但那些零散的碎片却为人们勾勒出了一个巨大的现实——“艺术确实需要经济的支持”.扬扬的话很真实也很无奈,在肚子能填饱的前提下才能去谈艺术,只有经济和精神自由的艺术家才能创造出有灵性的艺术.片中的小人物在大的时代环境中很伟大,也很弱小.在他们身上,人们看到了艺术家生存的艰难,他们没有选择逃避,在一个开放的时代通过迎合社会的发展改变现状,让人们看到了时代的变化和活力.

纪录风格创新

《流浪北京》摆脱了当时主流意识下纪录片的拍摄风格,舍弃了当时较为时髦的解说词,让摄影机作为旁观者真实客观地反映身边的人的生活,运用了同期声和长镜头,同时大量使用了采访,让人们互相谈论,展示他们的思想和观点,给人很强烈的冲击.因为之前的中国专题节目一直遵循格里尔逊模式,解说词压倒画面,思想代替感情,到处都是国家、民族、人民的群体概念,很少有个人的影子.但在《流浪北京》中人们看到了一个个鲜活的人,关注了边缘人群,体现了纪录片的一个很重要的价值衡量标准——人文性.

和《流浪北京》一样,《歌舞中国》也没有使用解说词,并且采访也只占了极少的部分,通过人物交代一些必要的背景.没有采用当今大热的纪实风格的拍摄手法,而是有着广告片一般的美感,黑白的色调展示了青春亮丽的色彩,流动的爵士乐把上海这个充满着怀旧和现代的城市刻画得越发清晰.片中有学员们席地而坐谈论各自梦想的片段,摄影机在他们的旋转拍摄,镜头的转动让观众有种无可奈何的不确定感,对他们的未来不禁隐隐担忧,整个影像给人一种晃动、跳跃和不稳定的感觉.人们发现原来纪录片也是可以充满诗意的,大量短镜头和蒙太奇的加入丰富了纪录片的表现手法,给观众带来了全新的感受.

画面处理独特

传统构图是把主体安排在画面中心位置或黄金分割点上,但是在《流浪北京》中,观众会发现有很多超越常规的构图画面,会把采访者放在画面的一个小角落,故意偏离中心,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这些人处在社会非主流的位置;大量近景和特写的运用影射了当时国内封闭的状态,被拍摄者的一举一动特别是面部表情都能反映出人物复杂的心理状态;在进行人物采访时,人物也不再是端坐在某个特定座位上,被采访的人物有的席地而坐,有的靠在床头,有的反向侧坐在椅子上,他们的表情和神态都很自然和生活化;在灯光设置上,人物处在他们本身所在的空间中,有时灯光亮度不太够,只能刚刚满足拍摄要求,但是编导没有为了拍摄效果而刻意增加人工光源,保持了生活原貌,这样做恰恰符合了纪录片低光调的要求.这种昏暗色调的处理更容易反映人物当时的处境.

《歌舞中国》在短短72分钟里集中展示了音乐、舞蹈、青春和梦想,同样用单纯的黑白影像展示了生活的本质.片中呈现出来的画面让人感觉惊艳,展示了现代上海外滩的风光、黄浦江、公路、街边景色等,配合着爵士乐,每一个精美的画面都能定格成一幅幅照片.片中用了大量上海的环境空镜头来进行转场,当一个慢节奏的画面结束,音乐渐弱后会出现一个环境镜头,再用音乐和音效的起伏来进行前后两场的组接.在画面处理上导演用了大剪影、不平衡构图、逆光、超广角等广告片常用的手法,再加上特技的使用,为观众献上了一场视觉盛宴的同时营造出了浓浓的艺术氛围.

虽然《流浪北京》的拍摄题材距离今天已经过去二十多年了,尽管它技术上的质朴让人看起来很简陋,但是在当时它构建了一个空前的真实感,引领了中国新纪录运动的发展方向——关注现实、关注人,特别是生活在社会底层和边缘中的人.“梦想与希望相伴相随”是《歌舞中国》这部片子的核心,在追求梦想与希望的征途中,有欢乐也有痛苦,但不管是什么,都为生命抹上了绚丽的色彩,也许这就是这部作品的价值所在.它的出现拓展了当代纪录片的表现形式,也为人们如何定义纪录片提出了新的问题.

《流浪北京》和《歌舞中国》在当时都是具有开创性的纪录片,人们能从中感受到它所记录的那个时代、那个地区的人的精神和内涵,从片子当中也都能体现出对人的关心和对社会的关注,给纪录片从业者和爱好者们提供了广阔的思考和学习的空间.

(作者单位:山西传媒学院)

参考文献:1.梅冰,朱靖江编著:《中国独立纪录片档案》,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版.

2.吕新雨著:《纪录中国:当代中国新纪录运动》,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7月版.

3.方方著:《中国纪录片发展史》,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3年版.

本文评论:这是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歌舞中国》和《流浪北京》和纪录片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纪录片本科毕业论文纪录片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的《环境规划和管理》课程教学改革 耿春香,安慧,卢磊(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化学工程学院,山东青岛266580)摘要环境规划与管理是我校环境工程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限选课程,针对“环境规划与管理”课程的特点,提出.

2、 曲靖团市委圆满完成《魅力中国城》复赛曲靖助威团海选初赛工作 “我的口号是魅力中国城,曲靖一定行 ”“我爱这座城市的山山水水,我要通过魅力中国城复赛更好地展现曲靖美好形象 ”10 月13 日和14 日上午,团市委在.

3、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和学校体育改革施策(一) 摘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第四节提出了“青少年熟练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清晰可量化目标 让学生熟练掌握一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是一个看似简单却很.

4、 俯瞰时代,我们究竟丢失了什么?读《品中国文人》有感 当我们随着潮流的飓风摇摆身体,虚妄地自信,你是否想过,这个时代,我们丢失了什么很喜欢那时慢, “那时候,时间很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o "只是,当可乐雪碧裹挟着刺激灌入咽喉,谁还会花上一两个.

5、 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和中国化后的马克思主义关系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从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进程来审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实践活动更是相继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也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自19.

6、 微信如何在大型活动中充分发挥作用以微信参和《魅力中国城》活动为例 微信如何在大型活动中充分发挥作用——以微信参与魅力中国城活动为例□刘书芳【摘要】微信虽然成为新媒体中最具影响力的传播工具之一,但常常被认为是“只管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