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硕士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毕业论文答辩自我 自我成长分析论文 论文答辩自我 大学生自我意识论文 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分析论文 大学生认识自我论文 就业中的自我定位英语论文 论文答辩的自我陈述李华的 结合弗洛伊德自我写论文 自我意识分析报告参考文献 论秘书的自我心理调适的开题报告 健康自我管理论文

自我类有关毕业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跟农村留守少年自我认同困境的小组工作介入方面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分类:硕士论文 原创主题:自我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3-26

农村留守少年自我认同困境的小组工作介入,本文是有关自我论文怎么撰写和少年和小组工作和农村留守少年有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摘 要:针对农村留守少年的自我认同困境,以社会心理发展为理论依据,将自我认同概念操作化为身体形象、父母期望、成败经历、目前状况、现实环境、未来展望.在此基础上,从社会工作的优势视角切入,沿着“需求评估—服务介入—服务成效—专业反思”的路径展开小组工作实务干预.最后立足发展趋向,提升留守少年生涯规划的生命指向性;从整合视角出发,构筑留守少年自我认同的支持网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小组服务指向个体需要三个方面,对于小组工作介入农村留守少年自我认同困境提出了有效建议.

关键词:农村留守少年;自我认同;小组工作

中图分类号:C91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07(2017)05-0126-06

收稿日期:20170219DOI:10.13968/j.cnki.1009-9107.2017.05.17

基金项目:陕西省软科学项目(2016KRM067);陕西省社科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2017Z113)

作者简介:张红(1968—),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村社会工作.

一、研究缘起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大量的农村成年劳动力如潮水一般涌向城市,造成乡村中一个特殊群体的出现——留守少年.他们的特殊性在于:要同时面对成长中“自我认同”的心理危机以及家庭结构残缺、学校教育乏力、社区资源匮乏的双重困境.自我认同的探索,对于留守少年而言是一个独有且艰难的阶段性发展任务.鉴于此,2015年7-8月,课题组前往山西Z村开展了小组社会工作实务研究,意欲探究小组工作在澄清留守少年自我认同困境方面的作为空间以及如何协助留守少年看清自己与面对现实,以期探索出将社会心理理论及优势视角与小组工作过程有机结合的本土化服务模式.

山西Z村位于永济市西南部,共有306户1 094口人.该村产业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和棉花、苹果经济作物.由于农产品低迷且种植成本高,种地仅能维持温饱而无法解决有钱花的问题,因此,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村中青壮劳动力倾巢外出务工.与此同时,留守少年的数量与问题也与日俱增.目前,村中年龄在13~18岁的少年中50人正在留守.因此,具有留守经历且存在自我认同困境的少年成为小组工作对象.

二、农村留守少年自我认同困境的

小组工作实践

(一)小组工作前期:留守少年自我认同的需求评估与优势分析

1.自我认同的需求评估.小组工作介入首先需要了解留守少年的自我认同需求,以便为设计小组服务方案奠定基础.黄慧真在埃里克森社会心理发展理论的基础上指出,青少年对于自我的思考主要基于六个方面:身体外貌、父母期望、成败经历、自己目前状况、现实环境的条件、对未来的展望[1].本次小组工作依据黄慧真的概念操作,通过问卷调查与个案访谈,了解留守少年的自我认同需要.

第一,建立自我意象的需要.留守少年在身体外貌上与同龄少年相比存在一些差异,如身高偏矮,皮肤黝黑,穿着随意,不注重卫生.调查中,20%的留守少年对自己体貌特征表示“不满意”,严重者影响到自尊、自信甚至出现自卑的倾向.

第二,探索自身特质的需要.由于农村社会环境及社区资源为留守少年探索自身特质预留的空间极其有限,他们对于自己的性格特征、兴趣能力等不甚了解,更谈不上将兴趣转化为职业并终身为之追求.

第三,澄清自身价值观的需要.调查中一些留守少年表示,当面对心理压力、青春期烦恼等困惑难以从父母及老师那里得到答案时,自然就会转向朋辈求解.因为辨别是非能力不强,极易造成交友不当而误入歧途的结局.

第四,实现自我成长的需要.留守经历是农村少年成长中所发生的重要事件,但调查发现,绝大多数少年对于以往的成败经验及其对现今自我的影响缺乏检视,他们不知道怎样学习过去的经验而使今天的我健康成长.

第五,规划未来发展的需要.留守少年成长中由于缺乏生产和生活体验极易导致职业目标不明和生活意义丧失,进而形成较为严重的焦虑.调查中很多留守少年对自己初三毕业后是继续求学还是外出打工和应该怎么努力均表示模糊且茫然.

第六,确定自我肯定的需要.留守少年日常生活中缺失来自成人世界的建设性指导意见,以至于遭遇挫折后变得冷漠消沉,或随波逐流,或自暴自弃.既不知道自身的不足,也不了解自己的长处,更谈不上确立可行性的改进目标并身体力行.

2.家庭学校社区的工作优势与资源.社会工作强调“人在情境中”,留守少年生存的“情境”具有工作优势且充满资源.优势视角理论关注人的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认为应把人及其环境中的潜在优势和资源作为社会工作助人的焦点.图1中Z村的调查显示,“留守少年的社会环境”具有三大优势与资源:一是留守少年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及良好的人际关系;二是家庭关系稳定并对子女具有较高期望;三是社会组织与社会政策的大力支持.本次小组工作从优势视角出发,立足留守少年自我认同需求,相信面对挑战和机遇留守少年自我认同困境具有重塑性.

图1基于优势视角的评估

(二)小组工作中期:服务设计与行动介入

1.组员招募与小组目标设计.在工作形式上,因青少年阶段同辈群体对留守少年的影响非常重要,因此,考虑将留守少年放到同辈小组中去体验,通过小组活动让组员明了什么样的自己让人喜欢,如何成为自己满意的自己.

通过社区宣传,我们从50名留守少年中招募有意愿参加小组工作且通过面试环节的组员.面试内容围绕自我认同的主题来设定:(1)你目前遇到的自我认同困境是什么?(2)该困境对你目前造成了什么影响?(3)问题存续期间支持你继续生活下去的是什么?(4)如果自我认同困境消失了,个人的生活将有什么不同?问题1:欲了解组员目前所面临的自我认同问题;问题2:与组员一起探讨问题产生的后果;问题3:用于了解组员解决问题的资源及其曾尝试的解决方式;问题4:协助组员构建出问题解决后的状况,而这也正是我们为其提供服务的目标所在.最终,10名留守少年参加了小组团队.

留守少年的概况见表1.性别结构:男生5人,女生5人;年级结构:初中7人,高中3人;居住情况:父亲单方外出打工的少年有2人,父母双外出的8名少年都与祖父母或外祖父母同住.通过与10名组员的深度访谈,进一步了解到他们共同面临的自我认同问题:缺乏明确目标,不知道将来可以做什么,前途渺茫;生活学习压力大,常常对自己感到失望,自信心逐渐降低,陷入烦躁情绪且无从释放;遇事总觉得别人瞧不上自己,而自己也总处于“防范”状态;长相一般,学习也不好,觉得自己无能无用.

本次小组工作运用团体动力解决留守少年的共同性问题并促进组员潜能的发挥(见表2).介入目标为:(1)增强组员对自我的了解,提高自我信心;(2)教授其优势视角的思维方式,在小组凝聚力和小组的推动下,实现组员间的互帮互助;(3)组员的自我认同困惑均能朝着满意、希望的方向改变.

表2留守少年自我认同困境的小组工作介入大纲

服务主题服务目标服务内容

第1节

相见欢(1)加强熟识度,引导组员互相信任;(2)明确小组目标,订立小组规范;(3)增进组员对小组的认同感与归属感,形成小组动力(1)我是小记者;(3)说出自己对小组的期待;

(3)活动分享:背后支持你

第2节

我是谁(1)协助组员了解并接纳自己的体貌;(2)协助组员了解自己的需要及特质;(3)反省自身态度及行为是否有利于目标达成(1)游戏:我的自画像;(2)组内分享自己所拥有的特质,并说明这些特质对自己产生的影响;(3)朋友眼中的我;(4)给父母写封信

第3节

我从哪里来(1)协助组员了解自己的兴趣和能力;(2)协助组员了解过去事件对现在的影响;(3)将兴趣、能力与期望的生活类型结合,帮助组员辨析什么最重要(1)我的成长史;(2)我的兴趣;(3)写出过去5年所达成的事及其造成的改变;(4)组内分享自己的问题,并通过小组寻找问题解决的方法

第4节

我往哪里去(1)协助组员认识自我价值观;(2)协助组员进行职业规划;(3)通过义工经历获取自我满足感(1)价值大拍卖;(2)我的抉择;(3)写出今后5年、10年或20年想从事哪些活动,怎样达成该目标;(4)做一天村庄义工,分享收获

第5节

我最好(1)澄清及探索他人认同,发现自我价值;(2)协助组员面对自身问题,并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法;(3)通过认知的改变,达到改变行为的目的回答并分享:(1)觉得自己最棒的是什么?(2)我想要改变的是什么?(3)我应当怎么做?(4)如何克服可能遇到的困难;(5)情境中的我们,邀请组员与留守亲友共同参与

第6节

与你同行(1)回顾小组收获,检视自我成长;(2)增强组员面对未来的信心;(3)评估小组效果(1)优点大集结,写出对自己的欣赏;(2)幸福起点,写出想对父母说的话

2.小组类型与性质.(1)小组类型.属于结构性自我成长小组,10名组员均有各自的认同问题.成长小组以个人的健康发展为宗旨,让组员有机会探索自我和发展自身目标.(2)小组性质.本次活动中10名留守少年在文化背景、社会阶层、家庭结构、生活经历等方面具有较大的相似性,面临的自我认同困惑基本一致.因此,小组性质总体上讲属于同质性.(3)小组节数.小组活动共开展6次小组聚会.工作流程主要包括强化熟识、小组建设、自我探索、历程回顾和成效评估.

3.小组工作实施.在为期6天的活动中,小组介入的核心理念是将留守少年视为行动者一起参与服务方案设计;小组介入的核心概念是体验,通过体验式学习协助留守少年探索自我;小组介入的核心内容是协助留守少年寻求“我是谁”的答案;小组介入目标是形塑留守少年的自我认同.

(三)小组工作后期:服务评估与成效

本次小组工作分为三个阶段.10名成员来自同一个村,本身就相互认识,但因年龄年级各不相同,平日彼此交往不多.因此,小组活动可省去相识环节直接进入加强熟识度环节.

第一阶段,营造小组氛围.实务活动中小组氛围经历了一个由低到高的变化过程.小组活动开始时,由于组员间处于“熟悉的陌生人状态”,表面上看似进展的非常顺利,但参与者明显处于一种完成任务的被动状态,气氛不太融洽甚至有些低沉.特别是由于小组成员年龄上的特殊性与差异性,使得理解能力相异、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都开始显现.采取的策略:一是灵活调整活动方案,更加注重小组活动内容与具体情境设计的多样化与新鲜感.二是社工与留守少年共同制订小组规范并遵照执行.接下来的小组活动不仅有效地吸引了留守少年的参与并利于我们迅速地摸清服务对象的目标,而且将组员由一般认识发展到相互熟识,进而相互信任,一环扣一环地将小组由“权利与控制期”导向“亲密期”.

第二阶段,从第2节到第5节进入小组工作的实质性阶段.其中,第2节协助组员接纳自己的生理外貌及了解自身特质;第3节协助组员理清自我了解的程度,思考在生涯中已做了什么?今后想做什么?可以做什么?第4节为组员提供价值观探索的体验,使其了解自己的价值取向;第5节引导组员分享自己的问题,提升自我了解的程度.总体而言,从第2节开始,自我成长的小组动力已经形成.社工开始从原来的带领者角色向引导者角色转变,不断地引导留守少年通过共同讨论,籍由自身经验构建出符合自身需要的答案;运用体验学习中的经验传递法,将其构建的目标转移到实际的生活和学习中[2].

第三阶段,对小组工作流程进行总结分享并评估小组成效.第一,在小组参与度方面,组员G曾因闹情绪以“大家不了解我”为由欲退出小组,社工希望各位成员表达意见同时又要尊重小G的决定,最终,团队成功地留住了小G.小组参与度达到100%.第二,在目标达成度方面,从组员的前后测试问卷中发现(表3),小组工作开展前,组员在目标制订、身体外貌、自我特质等方面的自我评价水平相对较低,而小组活动结束后,组员的自我评价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10名组员在6次小组活动中深化了自我认识,提升了自信心,明确了改进认同问题的方向和目标.第三,在小组规范方面,订立规则由组员选举1名班长,2名小组长,班长角色是固定的,小组长则可以根据成员特长、不同活动性质随机调整.这一规则让组员意识到肩负的责任,自己不仅是一名服务对象,还需要尽其所能帮助其他成员,成功地由“自助”转向“助他”.

三、反思与建议

(一)反思

美国学者埃里克森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将人的一生分为8个阶段,每一阶段都面临一项重要的心理危机,而留守少年所处的青少年期,面临的则是自我认同和角色混乱的社会心理危机[3].本次服务介入将埃氏理论融入小组工作,针对留守少年的需求,归纳出了意象、特质、兴趣、能力、价值观和未来规划6项影响自我认同的重要因素,循序渐进地与留守少年共同探讨关注的议题,在小组内为组员营造一个互相支持与帮助的资源平台.具体实施中,非常关键的一环首先是与服务对象建立专业的助人关系.传统青少年行政工作拘泥于寻找留守少年认同问题产生的根源,容易将二者关系定格为治疗者与被治疗者的关系,如此一来,无疑会标签化留守少年行为.而小组社会工作重视留守少年的天赋和能力,强调找寻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模拟现实情景及经历实践过程,留守少年在形成自我认识的同时也拓展了心理素质.即每个人都有一个安舒区,身在安舒区的留守少年往往较难发现自身问题.只有面对新的环境才会有新的感受和经验,才会不断地去发现自我认同问题并尝试改变.

在优势视角理论指导下,我们充分发掘了留守少年的内外部资源.基于乡村社区的优势评估,利用乡村社会资源营造留守少年的亲情体验,利用农村社区活动培养留守少年的乡村情感,利用留守少年的较高独立性实现自我导向,利用“熟人社会”场域发现留守少年的自我价值.当然,最重要的优势资源还在于留守少年自身.优势视角理论的代表人物丹尼斯·塞勒伯认为,每个人都有优势,即便在遭遇困难和逆境后受到一些伤害,也是一种挑战和资源[4].留守少年身心发展的特殊性注定了其“生产问题”的能力,他们自身所拥有的“力量”也注定了其拥有消解问题的潜力.小组工作中,采取了改变以往从问题视角看待留守少年的做法,而是把目光投向他们的可能性.即助人的焦点立足于服务对象环境中的资源,并利用组员的优势来获得成长经验,达成自我改变.

小组工作在介入留守少年自我认同困境时也存在一些局限.小组活动只是针对所有组员设计介入目标、行动方案、工作内容与进度安排,无法满足每位组员的差异性需求;研究中只是在现实环境的规则下消解留守少年自我认同问题,欠缺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合作.长远来看,农村青少年社会工作实务模式需要整合理论、整合方法、整合资源,唯有此才能保证服务的持续性和有效性.

(二)建议

1.立足发展趋向,提升留守少年生涯规划的生命指向性.小组社会工作介入服务包括预防型、治疗型和发展型三类.本次小组工作属于短期的治疗型支持服务,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不足以应对留守少年长期发展的需要.因为不确定“我能做什么”“我适合做什么”“我将怎么做”,对于未来的迷茫造成了留守少年自我认同困境的主因.青少年社会工作应陪伴留守少年度过整个青少年期.今后努力的方向:首先,协助留守少年在认清个人与社会需求的基础上,做出适合自己的生涯规划并为之奋斗.留守少年正处于个人生涯发展的抉择阶段,选择外出务工、继续升学或就读职校都将对其一生产生深远影响.因此,以兴趣为基础,以人格特质为依据,确定长期发展目标当为上策.其次,根据情况变化或原有目标已提前实现等实况适时进行动态调整.职业抉择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通过及时提供与分析市场供需信息,帮助留守少年认识当前的职业世界,增强与就业环境的适应程度.第三,协助留守少年了解家庭和重要他人对其生涯抉择的影响.父母和重要他人对职业的期待可能是一种助力,也可能会成为一种阻力,因为各自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父母可能更看重职业地位与声望等工具性价值,而孩子看中的则是职业兴趣方面的本体价值.面对分歧,社工促成的有效沟通能够很好地整合代际间的价值差异与生活型态.

2.从整合视角出发,构筑留守少年自我认同的支持网络.针对小组工作侧重组内技术性辅导的局限,改进的策略是:从整合视角出发,链接家庭、学校、社区和社会多方资源,构筑一个有利于留守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首先,构建家校合作的支持网.学校通过开办教育工作坊向留守少年父母及监护人传授有关青少年身心发展特征、青少年权益保护的知识以及应对孩子成长问题的方法,提升家长和监护人的教育意识与能力.给予留守少年正向的情感支持,营造富于关怀气息的校园人文环境,增强留守少年的安全感、融入感和价值感.其次,针对社区文化环境和教育环境的欠缺,动员不同团体组织及居民广泛参与,通过公益活动及建立学习生活辅导中心等措施,使得留守少年在参与群体活动中感受到身心安全,知道自己被关怀并保持一种和社区之间的联系感情[5].再次,家庭学校社区与父母务工企业之间的断裂也是造成留守少年自我认同困境的原因之一,务工企业也应成为留守少年支持系统中的一员.以融合为切入点,以“流动式”的教育探访服务为途径,在社区活动中、在人际交往中、在义工经历中逐渐明确自我的职业认同、道德认同与角色认同.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小组服务指向个体需要.结构性小组工作在开始前,需要依据小组性质与组员需求设计完善的活动方案,其中,理论依据是整个小组实践的重要支撑.本研究探讨性建议:一是理论联系实际,将社会心理发展理论、优势视角理论与留守少年自我认同困境的小组实践有机结合.社会心理发展理论属于心理学范畴,主张促进服务对象心理的改变,而优势视角理论则大量应用于社会工作实务领域,注重青少年的能力与资源.二者的交叉点在于强调服务对象本人的经验,主张以经验改变引导服务对象改变.依据两个理论的异同点,将其整合应用于留守少年自我认同困境的实务干预是一种有益的尝试.需要注意的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并实现创造性转换的关键节点应是长期深入一线从事专业社会工作,成熟的理论模型只可能来自大量的基层实践.如,通过定量研究,优化被试者前后测试的各项指标,促进研究成果的客观性等.目前来看,源于西方的理论契合于在地的历史脉络与文化传统.作为一种舶来品,社会工作理论介入和嵌入中国农村留守少年小组服务领域,必然存在一个本土化的调适和创新过程[6].二是小组服务应指向个体需要.我们应该认识到,社会工作服务最终指向的是微观层面的“人”.因此,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都应关注个体的需要,真诚的理解和接纳案主,陪伴其度过“暴风骤雨”般的青少年期,可能比小组工作所运用的理论本身更重要.

参考文献:

[1] 谢丽红.团体咨商:方案设计与实例[M].台北:五南文化出版社,2009:118.

[2]卢煜钧.焦点解决取向:历奇活动在青少年小组工作中的运用研究——以广州市C街为例[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5:44.

[3]埃里克森.同一性:青年与危机[M].北京:编译出版社.2015:62.

[4]丹尼斯·塞勒伯.优势视角——社会工作实践的新模式[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4:3274.

[5]石兰月.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成效、问题与对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91:95.

[6]张红.西部农村空巢老人的社会工作服务模式研究[J].社会工作,2016(1):86.

本文汇总:上述文章是关于少年和小组工作和农村留守少年方面的自我论文题目、论文提纲、自我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 农村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在我国农村中,很多人为了生计而选择了进城务工,将自己年幼的孩子留在家中,和爷爷奶奶在一起生活 在这类儿童中,存有很多的不良习惯,如对人情世故冷淡,对获得的帮助不知道感恩…… 这些孩子入学后,这些不良的.

2、 农村留守儿童感恩教育的现状与 摘要留守儿童虽然不是“问题儿童”,但是其成长过程中身心发展也遇到了许多问题 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感恩教育不容乐观,家庭、学校和社会要在关爱留守儿童行动中,加强对其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

3、 农村留守儿童英语口语学习现状调查以山东省华晨学校为例 摘要本论文从留守儿童问题产生的社会背景及其原因入手,以山东省华晨学校留守学生为研究对象,重点对留守学生自身的英语素质情况、家庭教育环境、学校的英语口语教育环境及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并提出相应对策,给予留.

4、 浅究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与 摘要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以及城乡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农村留守儿童这一边缘群体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而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也成为一个不容忽视且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本文拟在研究这一问题的表现及其成.

5、 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教育的有效途径 内容摘要由于农村劳动能力向城市转移,留下一大批农村留守儿童,儿童是家庭的希望,国家的未来 父母的离开导致农村留守儿童缺乏监管,致使安全事故频发 关健词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教育途径留守儿童,其所指向的是那些.

6、 论新时期初期作家启蒙认同困境 王 金 胜(青岛大学 文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摘 要随着“写真实”话语蕴涵的调整和“人学”话语的浮现,“新时期&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