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硕士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关于颜真卿的论文论文格式正确 哲学论文真 颜志平论文 真如集浙江考古学会学术论文集 关汉卿文献综述 硕士论文真难写

关于颜真卿方面论文范本 与颜真卿书法本源、文本考辩与书风对比分析相关毕业论文怎么写

分类:硕士论文 原创主题:颜真卿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2-25

颜真卿书法本源、文本考辩与书风对比分析,本文是关于颜真卿方面毕业论文怎么写跟颜真卿和书风对比分析和本源方面毕业论文怎么写.

摘 要:本文从颜真卿书法本源、颜真卿书法文本真伪考辩及颜真卿书风对比这三个方面,进行了相关分析评述,期为广大颜真卿书法研究者提供一些思路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颜真卿;书法;本源;考辩;对比

作者简介:万晓咏,书法出版社副编审.

[ 中图分类号] :J29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2-2139(2018)-05-165-02

“颜体”书法的创造者——颜真卿是我国唐代书法大家, 被称为继王羲之之后我国书法史上的第二座高峰.颜真卿所代表的具有大唐法度的、气势恢弘的楷书备受历代书法爱好者的喜爱和推崇,已成为后世书法研习者学习的典范,泽被后世.下文就结合近年来对于颜真卿书法的相关研究展开论述.

一、颜真卿书法本源浅述

颜真卿能取得如此高屋建瓴的成就,是其自身天赋能力与后天努力紧密结合的产物,但也不可忽视其生长环境、教育背景、前人法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一)颜氏家族和殷氏家族的双重影响

颜真卿生于儒学、官宦世家,家庭学术氛围非常浓烈,以训诂及书法闻名于世.颜氏家族世代精于书法,且均获得很大成就.浓郁的文学、书法世家氛围,耳濡目染和亲人们的言传身教,给颜真卿的书法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母亲那边殷氏家族的浸染,也功不可没.

颜真卿母亲殷氏与颜氏家族门第相当,且都有严谨的门风及深厚的家学根基,书法底蕴深厚.两家世代联姻,在书法上携手并进,使颜家和殷家均出现了很多有名的书学大家.殷氏的曾祖令言、闻礼与父亲子敬均是儒学名士及书法大家.殷家书法以殷仲容为代表,唐人张彦远曾记载殷闻礼、令名、仲容等均精通书画,其中尤以仲容名望最高.仲容是令名的儿子,精通隶书及篆书,特别擅长题署.朱长文也曾提到过仲容精通大书、擅长题额,武则天曾安排仲容题榜资福寺.殷氏自幼受家族文化的熏陶,受到了良好的文化教育,且其书法得到了殷令名的传授,熟悉楷书笔法.颜真卿年少时是和母亲在其舅父及外祖父家里度过的,因而颜真卿的书法学习,母亲殷氏是启蒙老师,而舅父践猷对其书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颜真卿书法学习从年少时期受到了母亲、舅父、外祖父的亲自指导,汲取了殷氏书法的精华养分.所以颜真卿擅长书写大字,其在62 岁时写的“逍遥楼”刻石,赫赫三个楷书大字,书体端庄大气,章法茂密,气韵浑厚雄强,是迄今所见的最大颜体书法.

(二)得书法家张旭亲自指导

张旭精擅草书及楷书,且以草书名世,被人们称作“草圣”.颜真卿曾两次拜张旭为师,向其学习书法.后承继并实践其书学观点,书写创作了《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在这份笔记中,张旭融合以往的书学观点,以钟繇笔意为基础,阐述了书法美学创作实践的“平、直、均、密、锋、力、转、次、补、损、巧、称”这十二个字,并传授了陆彦远“如锥画沙”的用笔之法.张旭的言传身教点化了颜真卿,鲁公深得张旭书学真知之精髓.

(三)习名家法帖,融各家所长

颜真卿书法来源丰富,他遍阅名家法帖,并将之融会贯通,自成一派.鲁公生活在唐朝初期,彼时太宗崇尚二王书风.颜真卿少时在家族环境中研习书法,多取范于二王与初唐四大家等法帖,兼得其书艺特点,并活用于自己的书法创作中.鲁公法度谨严,关键在于用笔,其基本笔法是以“二王”为核心,同时学习褚遂良,取其华美又不失法度,又规避了褚遂良的讨巧手法,故境界更高.

二、颜真卿文本真伪考辩

颜真卿著作等身.据宋代蔡倏《铁围山丛谈》记载,仅徽宗一朝,宣和内府*的颜书就有八百件之多,可谓洋洋大观.相比同时代别的书家首屈一指.惜流传下来的书迹仅七八十种,仅占宋藏的十分之一.因时代久远,这些现存作品的真伪问题,难免引发质疑.《颜勤礼碑》《自书告身》《王琳墓志》等,均引起过不少学人的质疑和辩论.

近年学界多把焦点集中在《颜真卿自书告身帖》的真伪问题上.鲁公写这篇帖时已七十二岁高龄,笔法已瑧炉火纯青之境.此帖流传有录,又经历代丛帖刻入及部分书画典籍著录,历来被人视为颜真卿真迹.但当代学者中启功、曹宝麟、朱关田等先生相继提出质疑.启功先生从常理判断,“自书己告,实事理之难通者”(《启功论书绝句百首》之四十九首自注),认为此帖属政府所颁官员身份凭证,必当为省吏钞手所为;曹宝麟先生从帖本身、跋文、异体字等方面去考证,也认为此帖为省吏钞手所为.朱关田先生指出此作“所署时间”“所提官阶”“典制不合”等问题,亦断定伪作,但与前两位学者不同,朱先生认为此帖是颜氏后人假托所作.日本有学者也赞同朱先生的观点,认为《自书告身》应当是颜氏家族后人为了适应南宋时期推崇忠臣而伪作的.

针对上述学者的观点及其推论过程,刘启林先生深入研究,历时数载,以扎实的文献基础,丰富的文字学、历史学知识,先后撰写了三篇文章,对曹宝麟等人的观点进行辩驳,肯定了此帖就是颜真卿自己所书.刘启林先生从鲁公书法本身的特点出发,结合古代典章制度,结合古文字学和历史文献资料,撰写了《颜真卿自书告身墨迹考辨》《颜真卿< 自书告身墨迹> 书法续考——与曹宝麟先生商榷》两文,否定了朱关田和宝麟先生的提法,提出了《告身》是特定历史条件中的特殊产品.随后,刘启林先生还撰写了《关于颜真卿自书告身墨迹作者的再思辨》,对之前所写的文章再做补充.刘先生论证条分缕析,过程严密,观点鲜明,非常精彩,堪称文献研究方面的典范.他严谨的学术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三、颜真卿书风对比研究

研究任何事物,以自我孤立的角度,如雾里看花,难得全貌.如将其与其他事物进行对比,更便于突出其独特性.我们不妨把颜鲁公放在纵横交错的历史坐标里,从中找到对应的着眼点.

(一)以鲁公自身发展为纲进行纵向比较

过去学者一般从鲁公青年、壮年、晚年的不同阶段,来分析其不同书法风格.刘启林先生以文本为中心,从审美角度,总结颜体风格演变当分四期.发轫期,特点为紧密方正;形成期,特点为高耸、疏朗、圆劲;成熟期,特点为方正、宽博、质朴或紧密高耸、雄厚.回归期,特点为方正峻厚,雄秀疏朗.这一评论可谓既中肯又全面.

(二)与前代书家纵向与横向结合比较

学人常从传承角度,纵向与横向相结合,将鲁公与之前的书家进行比较.

与前代的王羲之进行对比.二人家庭环境、生活经历比较相似,但笔法却大不相同,王羲之以柔婉秀美取胜,颜真卿则以阳刚博厚为长.

与欧阳询对比,二者相距时间不长,但书风各异.欧体清凌,高绝秀美;颜体大气,雄浑开阖.二者在法度谨严的基础上,走向了不同的审美方向.

(三)与同时代书家横向比较

柳书与颜书形象地被称为“颜筋柳骨”.在给人的直观感受上,颜体肥中有筋,柳书筋中露骨.二者并立高峰,各有所长,共为历代学书者之范本.二者之异,笔者不再赘述.但这种比较不能建立在一两篇孤立的作品上,而是要以发展的眼光,比较这二位书法大师在不同创作时期书风的变化,才能得出比较全面的结论.

无论从哪个角度进行比较,一定不能离开对于创作者性格气质、家风家教等方面的综合比较分析.从“字如其人”这种说法,可以看出每个书法家的创作,和其自身的性格、气质是分不开的,甚至和其父母、兄弟也都如出一脉.鲁公的从兄颜杲卿在安史之乱时,瞋目怒骂安禄山,最终遇害,其忠节不屈的精神,是颜氏家族的精神命脉.这种刚直不屈的忠烈之气在鲁公壮年的书法中,一览无余.览其书而知其人,信矣!

结束语:

颜真卿书法气韵沉雄,千古无二.其书法泽被深远,至今依然大放异彩.对颜真卿书法的研究,既要从其本身的出身经历出发,与其家庭环境和时代风貌相结合,也要将之放在时代的长河中,与其他书家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多维度研究.如此方能全面掌握其艺术价值和审美风貌.

本文结束语,这是一篇关于颜真卿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颜真卿和书风对比分析和本源相关颜真卿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字如其人颜真卿的书法艺术 文张洪倩“字如其人”,是出自西汉文学家扬雄之口的一句话“书,心画也”,书法的创作者通过线条的勾勒来抒发自的情感表达自己的心绪变化,“意谓人与.

2、 血泪史诗颜真卿《祭侄文稿》 摘 要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叛军首领安禄山起兵造反,唐代的盛世由此转折 颜真卿……老臣效忠朝廷,作为忠烈一门的颜氏家族为此次事件做出了巨大牺牲 无论是中西方,伟大的艺.

3、 北京图书馆藏赵之谦致魏锡曾、九札真伪考辩(上) 笔者于赵之谦手札研习有年,心摹手追,不能自已 临习之余,兼事考鉴,于焉赫然发现传世赵之谦手札出版物多阑入伪作,真赝错杂,鼠璞溷淆,真迹因之蒙垢 思之怃然,慨焉欲有所作 近来翻阅赵之谦信札墨迹书法选①,.

4、 感性、理性和悟性谈怀素的狂草书法创作 摘 要唐代书法家怀素的狂草书法独具一格,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 他的狂草艺术是情与理、灵与神的融合,是感性、理性与悟性的统一 感性确定了他狂草书法基调与个性,理性构建了他狂草书法的内.

5、 啤酒三大方向:高端、高颜值、多口味 前十年,完成并购与布局,后十年呢如今啤酒业的竞争方向,正在从体量之争,过度到价值与颜值之争 以往就地建厂降低成本的传统策略在追求高附加值目标的冲击下正逐步瓦解,形象更新、颜值更高、口味更多元、更高的新.

6、 理论缝合、文本勘探和多元对话 口庞弘“沉默的先锋”与“多元的后现代”伊哈布·哈桑的后现代文学批评研究,毛娟著,商务印书馆,2016自20世纪下半叶以来,“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