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范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管理心理学论文3000字 犯罪心理学论文3000字 设计心理学论文 设计心理学论文3000字 大学心理学论文 社会心理学论文 记忆心理学论文 心理学论文学术期刊 领导心理学感想论文 心理学电影分析论文 心理学本科毕业论文模板 婚姻和家庭心理学论文

关于心理学研究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和中国锻炼心理学演进的可视化分析方面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分类:论文范文 原创主题:心理学研究论文 发表时间: 2023-12-31

中国锻炼心理学演进的可视化分析,本文是心理学研究方面有关论文范文素材和心理学和可视化分析和锻炼方面论文范文.

摘 要:为了解中国锻炼心理学的研究现状,探究其演进路径与发展脉络,更好地发展我国的锻炼心理学,本研究借助CiteSpace Ⅲ软件对CNKI收录的1 335条中文文献信息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20年来我国锻炼心理学研究起步较晚、发展较快,科研数量一直处于不断发展的上升趋势.研究热点主要包括体育锻炼、心理健康、锻炼动机、运动处方、抑郁;研究对象主要是青少年和老年人.研究前沿主要表现在体育锻炼行为、精神卫生、自我决定理论、干预性研究、执行功能和认知功能、*作用和*效应研究等方面,并从理论层面、方法层面、应用层面等多视角对锻炼心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锻炼心理学;研究热点;研究前沿;CiteSpace Ⅲ;可视化分析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20X(2018)07-0075-07

Visual Analysis of Evolution of Chinese Exercise Psychology Research

DAI Shengting1,2 , YANG Jian1,2 , LIU Wei3, et al

(1. Key Lab of Health Evaluation and Sport Intervention, Ministry of Education, East China Normal Univ.,

Shanghai 200241, China;

2.School of Sport and Health, East China Normal Univ., Shanghai 200241, China;

3.Xuzhou Kindergarden Teachers College,Xuzhou 221004, China)

Abstract: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current research situation of Chinese exercise psychology, and explore its development, this study used CiteSpace software to analyze the 1335 Chinese literature information collected by CNKI.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search focus in Chinese exercise psychology mainly included physical exercise, mental health, exercise motivation, exercise prescription and depression. The research objects were adolescents and the elderly. The research development mainly manifested in nine aspects: students, physical exercise behior, mental health, self determination theory, intervention research, executive function and cognitive function, intermediary effect and intermediary effect.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exercise psychology in the future was discussed from the aspects of theory, method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exercise psychology; research focus; research development; CiteSpaceⅢ; visual analysis

1问题的提出

锻炼心理学是一门由心理学和体育学交叉形成的分支学科,是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来描述、解释、预测乃至干预锻炼行为,促进个体参与并坚持体育锻炼,探究锻炼心理前因、锻炼过程中心理体验及锻炼心理效益的一门学科[1].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生活压力与日俱增,一系列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也使得人们对身心健康更加关注.自1995年中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中国健身事业发展如日方升.2016年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全民健身成为热门研究领域,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健康行为和身体锻炼等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化,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此外,《“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健康上海2030”规划纲要》等诸多文件,都将全民健身行动作为重要章节,从行动战略、指标、实施方针等进行了布局,突出了身体活动在促进个体健康中的重要地位.

厘清锻炼心理学研究现状、热点及前沿,一方面,可以使学者更好地了解中国锻炼心理学的发展脉络,推动锻炼心理学理论研究和学科发展;另一方面,锻炼心理学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指导锻炼者进行体育锻炼,对体育锻炼促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本研究对CNKI数据库中收录的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并借助CiteSpace Ⅲ可视化分析软件 ,以量化的方式来了解上述问题.

2研究方法

2.1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自CNKI,文献类型主要是期刊和会议论文.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以及咨询专家经过筛选后确定了24本核心期刊和四大会议数据,保证了所选期刊和会议的全面性与权威性.在进行数据检索时,如果仅以锻炼心理学为检索词,只能检索到107篇核心期刊文章,为尽量保证收集信息的全面性,本文以华东师范大学杨剑教授2016年出版的《锻炼心理学》一书中的章节关键词作为检索词来源,时间跨度选择1995—2016年,共检索出1 650条记录,通过咨询专家剔除无关记录,最后共保留1 335条文献记录.

2.2数据分析软件与方法

本研究运用CiteSpace Ⅲ软件,该软件最初专门针对文献的共引进行分析,并挖掘引文空间的知识聚类和分布.随着CiteSpace Ⅲ的不断更新,它不仅仅提供引文空间的挖掘,而且还提供其他知识单元之间的共现分析功能,如作者、机构、国家、地区的合作等[2].本文通过知识图谱中的共词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对中国锻炼心理学进行研究,并结合文献法,梳理出近20年来中国锻炼心理学应用发展状况,展示中国锻炼心理学研究的总体图景、发展态势与结构特征等,并对中国锻炼心理学未来研究趋势进行探索.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中国锻炼心理学研究分布特征

3.1.1文献信息量分布特征

研究成果数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代表某个领域的研究水平和发展趋势.20世纪90年代,中国锻炼心理学研究进入缓慢发展阶段,1995年《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显著推进了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1995年锻炼心理学研究成果有14篇,这与中国广泛推广《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政策有一定的关系.2000年是锻炼心理学研究的一个转折点,2000年以前锻炼心理学研究一直处于不断发展中,2000年较1999年有所降低,但2000年到2009年锻炼心理学研究成果数量又出现了不断上升趋势.从图1中可以看出,2009年发文量最高,达到82篇,2002年和2008年增长速度最快.而从2009年到2012年出现了一次低谷,2012年发文量只有44篇.2013年到2016年基本上保持增长态势,其中2015年研究数量有小幅度下降.总体来说,中国锻炼心理学文献量从1995年发展至今一直处于不断增长中,2009年是中国锻炼心理学文献量研究的一个关键转折点,使整个锻炼心理学研究呈现一个冰山状.

3.1.2核心作者分布特征

对作者的研究成果数量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得出该领域中的核心作者及其学术影响力[2].利用CiteSpace Ⅲ软件,通过聚类分析获得本研究的作者分布信息图(如图2).图2为部分研究者信息图,由于研究者数量众多,本文选取了发表锻炼心理学研究成果≥5篇的学者进行聚类分析.从图2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锻炼心理学研究的作者主要有季浏、毛志雄、杨剑、颜军、陈善平等.其中以季浏、杨剑为中心的研究团队对锻炼心理学研究最多.就作者来看,锻炼心理学研究成果最多的是季浏,他是中国较早从事锻炼心理学研究的学者之一,近20年时间共合作发表锻炼心理学文章52篇,其中最早的一篇是1997年发表的《身体锻炼心理学的研究现状和未来方向》.从第一作者发文量来看,发表成果最多的是杨剑,共发表14篇锻炼心理学研究成果.在作者机构里面,排名前14位的作者都是高等院校教师,如华东师范大学、北京体育大学、武汉体育学院、扬州大学等.从地域来看,研究者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江苏、湖北等省份.

3.1.3学术期刊分布特征

通过CNKI检索,绘制出锻炼心理学期刊分布情况图(如图3).从1995年到2016年期间,体育类核心期刊发表相关研究成果873篇,从图3中可以看出,《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发表成果152篇,占首位,《体育科学》居次,发表93篇,《武汉体育学院学报》紧跟其次,发表78篇.

此外,心理学类期刊也发表了一系列锻炼心理学研究成果,其中对锻炼心理学刊登最多的是《心理科学》,占整个心理学类期刊的46%,其次是《心理科学进展》,占总体的13%.除体育类核心期刊和心理学核心期刊以外,《中国学校卫生》和《中国运动医学》也对锻炼心理学研究成果进行了刊登,其中《中国学校卫生》发表57篇,《中国运动医学》发表17篇.

总体来说,中国锻炼心理学刊登的体育类核心期刊主要包括《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体育科学》、《武汉体育学院学报》;心理学类期刊主要包括《心理科学》和《心理科学进展》,此外,《中国学校卫生》也是中国锻炼心理学成果发表的一个重要期刊.

3.1.4研究机构分布特征

本研究统计了发表锻炼心理学论文在15篇以上的研究机构9所,如表1所示,北京体育大学发表64篇,华东师范大学发表52篇,扬州大学发表41篇,其后为武汉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等.总体来看,北京体育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是锻炼心理学发文量最多的高校,也是中国锻炼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基地.

3.2中国锻炼心理学研究热点分析

由表2可见,关键词“体育锻炼”、“大学生”、“青少年”、“心理健康”等具有较高的频次和中心度,成为中国锻炼心理学研究的关键节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中国锻炼心理学研究的热点内容.“体育锻炼”是出现频次最多且中心性较高的热点关键词.与之相连接的关键词包括学生体育锻炼、体育锻炼习惯、锻炼人群、锻炼方式、锻炼时间、运动处方、锻炼者、影响锻炼的因素等,锻炼人群主要针对青少年、大学生和老年人.

(1)体育锻炼与大学生.“大学生”是频次第二且*中心性排第1位的关键词,反映了我国锻炼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大学生”与“锻炼动机”、“心理障碍”、“体育态度”、“体育社团”、“课余体育锻炼”、“健美操”、“心肺功能”等关键词直接相连,反映出“大学生”研究所关注的重点内容.“锻炼动机”是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推动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心理动因,主要包括锻炼动机量表[3-4]、锻炼动机与情绪效益[5-6]、锻炼动机影响因素[7-9]、锻炼动机理论[10]研究等.心理障碍研究主要针对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等进行体育干预治疗[11],以及运动处方对矫正大学生心理障碍效果的研究[12].体育社团主要针对锻炼行为[13-14]及影响因素[15]进行研究,此外,张铁明等对农村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成员参与锻炼的群体心理学进行了分析[16].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研究主要包括调查分析[17-20]、影响作用研究[21-22]、对策研究[23-24]等.大学生锻炼项目研究较多的是健美操,研究主要是通过健美操锻炼改善大学生的身心健康[25-29].心肺功能是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后改善效果较明显的一个指标,不同运动方式如有氧运动[30]、太极拳[31]、健身快走与慢跑锻炼[32]、12min跑[33]等都能达到改善大学生心肺功能的目的.

(2) 体育锻炼与青少年.“青少年”是锻炼心理学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关键词.在图谱中,跟青少年直接联系的关键词有“课余体育锻炼”、“身体自尊”、“基本心理需要理论”等.课余体育锻炼作为体育课的补充、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教育的手段,在世界上已成为一种教育制度,且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新的发展.课余体育锻炼是提升青少年健康体质、实现学校体育目标和任务的重要途径之一.中国儿童青少年学业负担过重是一个十分沉重的话题,它不仅长期困扰和阻碍着中国教育改革的深化,影响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真正实现,而且严重损害了儿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34].学校体育教学应加强对儿童青少年锻炼兴趣的培养,激发其锻炼动机,使青少年形成终身锻炼的意识和习惯,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身体自尊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和个性形成有着重要意义.青少年身体自尊研究主要针对体育锻炼参与与身体自尊[35,36]、身体自尊的跨文化研究[37]及身体自尊的调查研究[38]等.基本心理需要理论是自我决定理论的一个重要子理论,该理论认为自主、能力和关系三种基本心理需要是满足个体成长的滋养品,这三种基本心理需要缺一不可,否则个体将不能生存和发展[39].关于基本心理需要理论对青少年影响的研究表明,自主性支持、三种基本心理需要、课外锻炼两两变量间存有正相关;而且自主性支持、三种基本心理需要均可正向预测课外锻炼[40].

(3)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以应激、情绪等为主题的“心理健康”研究是锻炼心理学研究的另一个热点领域.关于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研究的文章,在中国知网中直接以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作为主题词进行检索,能够检索到近400篇核心期刊文章.众多研究表明,心理应激可能是导致身心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应激处理不当,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产生消极影响.尹剑春等学者指出,体育锻炼和心理应激具有交互作用,较高水平的体育锻炼能够减缓心理应激对健康的负面作用[41].体育锻炼与情绪体验研究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体育锻炼可以改善消极的情绪体验,促使儿茶酚胺释放水平提高,从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个体的心境状态;体育锻炼还可以降低个体的焦虑水平.研究者指出,对于不健康、高焦虑的个体,锻炼的缓解效应可能会较大,而对于健康的、焦虑水平较低的个体,缓解效应就会相对较小.并且个体在进行体育锻炼时,运动方式[42-43]、运动项目[44-45]、锻炼强度[46]及持续时间[47]的不同所产生的锻炼效果也会不一样;此外,体育锻炼还具有抗抑郁功效[48-51].另一方面体育锻炼可以促进积极的情绪体验.主观幸福感[52,53]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是心理自我良好感觉的表现,与情绪有着密切的关系.

3.3中国锻炼心理学研究前沿分析

一个领域的研究前沿可以通过突发性检测来确定.本文将CiteSpace Ⅲ节点类型选择关键词,Top N设定为50,Pruning 网络修剪类型选择Pathfinder,运行软件得到可视化突发探测结果,将频次变化率高的词从大量的关键词中探测出来,如图5所示.

从图5中我们可以看到在1995—2016年期间共出现了26个突发性关键词,它们代表着在某一时间段内由于锻炼心理学领域中比较有影响力的背景事件所激发出的话题聚焦,从该关键词突发时间一直持续至今的则为该领域目前的研究前沿.“体育锻炼行为”、“精神卫生”、“自我决定理论”、“干预性研究”、“执行功能”、“*作用”、“认知功能”、“*效应”、“学生”是持续至2016年的9个突发性关键词.因此,认为它们代表着目前锻炼心理学研究的前沿话题.

3.3.1研究对象方面

国内锻炼心理学研究人群主要集中在对学生的研究上.关于“学生”的研究主要表现为对中学生和大学生的研究.通过分析发现,以“学生”这一关键词为主题进行研究的文章一共有287篇,其中对大学生进行研究的一共232篇,对中学生进行研究的一共55篇.大学生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例如付文灿探索体育锻炼在心理应激层面上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体育锻炼与心理应激、身心健康有关,可通过强化体育锻炼,减缓大学生心理应激,改善身体健康状况,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54].刘海燕和孔庆祥等探索运动对情绪、自我效能感和心理健康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运动能直接影响心理健康,又能通过改善情绪、提高自我效能感间接促进心理健康,即情绪、自我效能感在运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均起部分*效应.该研究为制定缓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体育运动干预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55].此外,付奕[56]、任波 [57]、江陆平[58]、王从江[59]、李焕玉[60]、潘施伊[61]等也对体育锻炼与大学生身心健康关系进行了相关研究.

中学生相关研究主要体现在心理健康、锻炼行为促进等方面.丁维维基于自我决定理论对中学生体育锻炼的动机机制及其对锻炼行为的促进作用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基于SDT构建的锻炼行为模型适用于中学生群体的锻炼行为,并建议在对行为进行干预时可以采用环境因素和个人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干预方式,能够更有效地提升中学生的锻炼行为[62].2014年丁维维等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371名高中生样本数据(年龄:16.5岁&plun;2.5岁)进行了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结构检验,结果发现,锻炼环境因素、人格特征和锻炼目标的追求这3个因素提升了个体的锻炼自主性动机并促进外部动机内化,进而促进了个体锻炼行为的产生[63].此外,晏妮[64]、袁贵勇[65]分别以上海和河南中学生为研究对象,对体育锻炼与幸福感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均表明体育锻炼对幸福感有促进作用.

3.3.2研究内容方面

研究内容方面主要包括体育锻炼行为、精神卫生、自我决定理论以及执行功能和认知功能相关研究.体育锻炼行为理论模型相关研究主要包括动机理论模型研究[66-67]、生态学模型研究[68]阶段变化模型研究[69-70]、分层线性模型研究[71-72]、健康信念模型研究[73]等.体育锻炼行为影响因素研究主要针对中小学生和成人,影响中小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因素主要包括学生个人因素、家庭因素以及学校因素三个方面[74-75];影响成人体育锻炼行为的因素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家庭经济实力、阶层地位、城乡差异[76-77]等.

随着社会竞争不断加剧,各种心理应激问题急剧增加,精神和心理卫生问题日益突出.因此人们开始寻求通过体育锻炼的方式来改善个体的精神和心理卫生问题.2016年陈开梅等探讨了不同课外体育锻炼方式和项目对大学生自卑心理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集体锻炼项目学员的自卑心理水平明显低于个体锻炼项目学员[78].集体锻炼项目能够使锻炼者在身体练习中和技术交流中更充分地释放心理压力和负担,增强社交能力与自信心,提升心理因素,健身效果,更有利于从身体向心理扩散,增进锻炼的积极情感和社会联结,而积极情感和社会联结具有良好的心理锻炼效益,对学员自卑心理的治疗具有明显的效果,而个体锻炼项目容易使锻炼者产生孤独感和无助感,形成自卑心理[79].精神卫生研究目前处于锻炼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的前沿问题,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学者可以加强对精神卫生的研究,为群众身心健康服务.

自我决定理论早期主要针对实验室研究、学校体育教学及运动竞技等领域的应用,后期随着世界大众体育的蓬勃兴起,研究者将目光投向了自我决定理论在锻炼情境中的可行性研究.孙开宏等以自我决定理论为基础,对242名女性初中生进行测试以考察体育课上学生自主支持感、行为调节与课外锻炼意向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创设自主支持的体育课堂气氛具有重要意义,自主支持感可以促进自主性动机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的意向[80].丁维维,毛志雄(2014)关于自我决定理论在中学生锻炼行为促进领域的应用研究中指出,自我决定锻炼行为预测模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解释中国文化背景下中学生的锻炼行为,促进个体规律地参与体育锻炼[62].此外,靳明[81]、项明强[82]等也进行了相关研究.

关于“执行功能”的研究共有15条记录,研究主要集中在不同运动方式、不同运动强度[83]和不同持续时间[84]对执行功能的影响.例如殷恒婵等2014年发表在《体育科学》上的两种运动干预方案对小学生执行功能影响的追踪研究,该研究采用武术+跳绳和花样跑步两种运动干预方案对小学生执行功能各个维度的效果及其随时间变化的特征进行研究,武术+跳绳和花样跑步均对小学生执行功能具有促进作用,且随干预时间增加效果更为显著[85].认知功能与体育锻炼的研究对象主要为老年人,运动方式主要采用太极拳、五禽戏.例如梁东梅等对太极拳锻炼促进老年人认知功能的研究综述中指出,体育锻炼可提高老年人认知功能,太极拳尤为适合老年人参加,并对延缓老年人认知功能衰退有积极作用[86].太极拳作为一种身心运动,对中老年人的整体认知和记忆功能有改善作用,其中对于记忆功能,尤其是词语工作记忆的改善有长期作用[87].此外健康生活方式也有助于改善老年人认知功能[88].

3.3.3研究方法方面

研究方法方面主要介绍干预研究和*研究.研究发现干预性研究主要针对有网瘾肥胖以及焦虑抑郁症状的学生,例如王军、谢翔的研究表明,不同方式的隔网对抗项目体育锻炼可不同程度改善大学生抑郁焦虑水平,其中排球运动抗抑郁效果最佳,持拍单打抗焦虑最佳[89].石韬[90]、李立[91]对网瘾肥胖大学生的干预研究表明,运动干预对网络成瘾大学生戒除网瘾和减肥,获得合理体成分具有很好的效果.此外,研究发现少数民族干预性研究相对较多,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运动干预的研究主要表现为对维吾尔族[92]、羌族[93]、哈萨克族[94]、壮族[95]、藏族[96]等地区的学生进行运动干预,通过运动干预达到改善他们的身心状态的目的.近年来,*相关研究越来越多,主要包括基本心理需要的*作用[39,79]、自尊的*作用[97]以及社会支持的*作用[98,100].陈善平《基于运动承诺视角的大学生锻炼坚持机制研究》一文,通过3个心理决策过程的*作用,调节了对坚持锻炼的承诺程度[101].此外,刘微娜等的研究表明了运动氛围对运动坚持性的重要作用[102].“*效应”研究主要包括情绪的*效应[103-104]、自我效能感的*效应[105]、人际关系的*效应[106-107]、健康信念的*效应[108]等.

4中国锻炼心理学研究演进分析

为了更加有效地揭示中国锻炼心理学研究的演进趋势,在CiteSpace Ⅲ中将网络节点设定为关键词和主题词,运行程序,可视化结果选择“Time Zone”,得到1995-2016年中国锻炼心理学研究演进的可视化知识图谱(如图6).从图中可以看出,自1995年以来中国锻炼心理学研究的动态变化与内容热点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本研究表明,随着国家和社会对身心健康领域研究的不断重视,促使锻炼心理学相关研究得到了较好的发展.通过分析发现,中国锻炼心理学研究已由早期的身体素质、运动项目等研究逐渐向身体自尊、自我效能、生活满意感、精神卫生、认知功能等方面过渡.

从理论层面来看.锻炼心理学发展至今,出现了很多不同的理论,如内啡肽假说、胺假说、自我效能理论、自我决定理论、合理行为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阶段变化理论模型、健康信念模型、生态学模型等.锻炼行为理论模型可以有效地解释和预测个体锻炼行为,提高个体锻炼水平,促进健康发展.为丰富锻炼心理学的理论体系,更好地指导人们参与锻炼,提高个体的身心健康水平,锻炼心理学理论需要更加科学的完善和发展.随着社会环境对人类生活产生的重大影响,生态学模型将成为未来锻炼行为理论模型研究的一个新方向,此外锻炼行为理论的研究对象可以向中年人群发展.未来研究中应注意加强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更好的为实践服务,让更多的群众能够体验到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的益处.

从方法层面来看.元分析、问卷调查、干预研究、实验研究等一直是中国锻炼心理学常用的研究方法.当前的研究方法主要以量化研究、横向研究为主,未来中国锻炼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应更加多元化,应该要注重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横向研究与纵向研究相结合.同时要善于借助各种先进的科学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科学研究,以使研究更加科学、高效.

从应用层面来看.科学的指导大众参与并坚持体育锻炼是锻炼心理学研究的意义所在.锻炼心理学研究对大众锻炼参与动机、锻炼过程中的体验及锻炼后的效益各个方面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随着各种心理疾病的出现,锻炼心理学研究在注重体育锻炼带来的积极心理效益的同时,也更加关注体育锻炼对消极情绪状态的改善作用,与此同时,体育锻炼对疾病的预防、治疗以及不良生活方式所导致的久坐行为等有一定的预防和改善作用.加强锻炼心理学的实践应用,是践行中国锻炼心理学行为理论的基础.此外,未来研究中应加强中国锻炼心理学学科建设,只有走出复合型专业课程建设的新路,培养出真正合格的专业人才,更好地建设中国的锻炼心理学课程,才能更好地发展中国的大众体育,为大众身心健康服务.

5小结

本文通过CiteSpace Ⅲ可视化分析软件绘制1995—2016年CNKI收录的有关锻炼心理学的科学知识图谱,得出如下结论:

(1)中国锻炼心理学研究成果从整体上呈现出发文量逐渐递增的特征.对中国锻炼心理学研究较多的学者有季浏、毛志雄、颜军、杨剑等.研究机构主要分布在北京体育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和扬州大学三所高校.

(2)中国锻炼心理学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体育锻炼对青少年、大学生和老年人的研究,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心理健康、锻炼动机、运动处方、抑郁等方面.

(3)中国锻炼心理学研究前沿主要表现在体育锻炼行为、精神卫生、自我决定理论、干预性研究、执行功能和认知功能、*作用和*效应以及青少年相关研究方面.

(4)通过对我国锻炼心理学进行研究,了解到我国锻炼心理学研究已经从早期的身体素质、运动项目等研究逐渐向身体自尊、自我效能、生活满意感、精神卫生、认知功能等方面过渡.从理论层面、方法层面、应用层面等多视角对锻炼心理学将来发展的趋势进行了探讨.未来研究中应注意加强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更好的为实践服务,让更多的群众能够体验到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的益处.

参考文献:

[1] 杨剑.锻炼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2] 戴圣婷,杨剑,邱卓英,等.中国ICF的研究与发展——基于CiteSpaceⅢ文献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7,23(10):1137-1144.

[3] 陈善平,王云冰,容建中,等.锻炼动机量表(MPAM-R)简化版的构建和信效度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3,36(2):66-70,78.

[4] 陈善平,闫振龙,谭宏彦.锻炼动机量表(MPAM-R)中文版的信度和效度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2006(2):52-54.

[5] 朱从庆,董宝林.人格特质与大学生锻炼动机:情绪调节方式的*效应[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50(1):94-100.

[6] 姜媛,张力为,毛志雄.人格、锻炼动机和锻炼取向对体育锻炼情绪效益的作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5,30(2):147-151.

[7] 朱宏,李英奎,何英.整体自尊、自我同情对大学生锻炼动机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6,39(5):52-57.

[8] 王振,胡国鹏,蔡玉军,等.拖延行为对大学生体育锻炼动机的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效应[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4):71-77,104.

[9] 潘秀刚,陈善平,张中江,等.体育社团对大学生锻炼动机的影响[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0,33(7):71-74.

[10] 张平,陈善平,潘秀刚,告示.锻炼行为和锻炼动机的跨理论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4):58-61.

[11] 宋海燕,李志清,余世和,等.大学生心理障碍(抑郁症、焦虑症、强迫症)的体育干预治疗[J].体育学刊,2010,17(7):51-55.

[12] 丁庆建,范方.运动处方对矫正大学生心理障碍效果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0(4):468-470.

[13] 潘秀刚,陈善平,张中江,等.体育社团大学生锻炼行为及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27(3):375-378.

[14] 张戈,吴洁,钱俊伟.体育社团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促进的研究——基于社会生态模式的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4,33(1):59-62,74.

[15] 潘秀刚,陈善平,张中江,等.大学生体育社团参与现状及其影响作用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5,34(5):130-134.

[16] 张铁明,谭延敏,陈善平.农村非正式结构体育社团成员参与锻炼的群体心理学分析[J].体育与科学,2014,35(4):67-73.

[17] 王华倬,刘玫瑾,于秀.我国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20(1):89-91.

[18] 宗雪飞.民族大学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调查与分析[J].民族教育研究,2009,20(1):68-72.

[19] 高建磊.农村留守儿童课外体育锻炼特征的调查研究——以广东西部欠发达地区为例[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9,29(1):9-13.

[20] 毛晓荣,林祥芸,.四川省贫困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现状调查[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33(4):46-48.

[21] 刘俊一,张强.课余体育锻炼对大学生睡眠质量的影响[J].体育学刊,2009,16(9):74-77.

[22] 刘继志.课余锻炼对中南区高等农业院校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6(5):93-96.

[23] 高山青.高职院校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对策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0(2):64-67.

[24] 吴家琳,吴维娜,蔡永健.广州市中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1(4):505-507.

[25] 颜军,马山山,陈爱国,刘海燕,周武宫.不同持续时间健美操锻炼对大学女生执行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2,33(6):88-91,96.

[26] 颜军,陈思,陈爱国,陈剑锋,陈作松.健美操锻炼和团体心理训练对大学女生心理压力和皮质醇的影响[J].体育与科学,2013,34(6):81-86.

[27] 王霞,颜军.中、小强度的健美操和跑步锻炼缓解女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实验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10):69-73.

[28] 殷晓旺,余锡祥,尹国昌,邱达明.篮球、健美操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验干预[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3):338-339,347.

[29] 李慧敏.健美操锻炼对缓解女大学生抑郁倾向的试验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5):450-452.

[30] 王智慧,彭春政.有氧运动对女大学生身体形态、成分及心肺功能影响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7(1):44-45,48.

[31] 郏孙勇,王美丽.长拳、太极拳练习对男性大学生心肺功能的影响[J].中国体育科技,2008(6):51-55,78.

[32] 马楚虹,钱永东,田仙花.大学生健身快走与慢跑锻炼的心肺负荷动态观察[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32(08):96-98,101.

[33] 杨炯.12min跑对大学生心肺机能影响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4):50-52.

[34] 章建成,张绍礼,罗炯,周成林,平杰,周里,吕万刚,唐炎,殷恒婵,金亚虹,雷震,陶萍.中国青少年课外体育锻炼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报告[J].体育科学,2012(11):3-18.

[35] 陈斐斐.少年儿童身体自尊与体育锻炼参与的关系[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2,38(10):73-76.

[36] 张强,吴家荣,张丽彦.初中生体育锻炼参与和身体自尊、体育锻炼感觉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3,32(2):70-73.

[37] 杨俊敏,郭振东,宁新辉.维、汉大中学生身体自尊的跨文化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0,27(1):53-57.

[38] 王志鹏.聋哑青少年学生身体自尊的调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10):1410-1413.

[39]Deci E L,Ryan R M.The “what”and “why”of goal pursuits:Human needs and the self-determination of behior[J].Psychological Inquiry.2000(11):227-268.

[40] 项明强,丁华丽.体育自主支持感与青少年主观活力:基本心理需要的*作用[J].体育学刊,2014(3):31-35.

[41] 尹剑春,季浏,王坤,等.体育锻炼对大学生心理应激的调节作用:来自纵向研究的证据[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4,29(1):38-41,46.

[42] 李秋利,关尚一,张少生.有氧运动对抑郁女大学生抑郁状态、单胺递质的影响[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9,26(1):121-124,128.

[43] 余文斌.不同锻炼方式对大学生焦虑和抑郁的影响差异性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10):1386-1387.

[44] 李慧敏.健美操锻炼对缓解女大学生抑郁倾向的试验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8(5):450-452.

[45] 杨茜.瑜伽对女大学生抑郁倾向影响的实验研究[J].体育学刊,2007(6):75-78.

[46] 王霞,颜军.中、小强度的健美操和跑步锻炼缓解女大学生抑郁情绪的实验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10):69-73.

[47] 何颖,季浏.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对大学生抑郁水平、身体自尊水平的影响及验证*模型[J].体育与科学,2003(4):58-60,66.

[48] 符明秋,周喜华.大学生抑郁与体育锻炼、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研究[J].体育科学,2004(6):49-51.

[49] 何颖,季浏.体育锻炼影响大学生抑郁水平的*变量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5(1):6-8.

[50] 刘青,姜琨,杨丽.聋人大学生体育锻炼、身体自尊和抑郁的关系[J].中国特殊教育,2017(6):43-48.

[51] 江玉华.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身体自尊与抑郁水平影响的调查[J].体育与科学,2009,30(5):80-82.

[52] 徐雷.身体活动对主观幸福感影响的元分析——来自实验研究的证据[J].体育科学,2014,34(10):29-38.

[53] 陈作松.身体锻炼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综述[J].体育科学,2005(5):65-68,82.

[54] 付文灿.大学生体育锻炼心理应激与身心健康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6(9):1421-1423.

[55] 刘海燕,孔庆祥,吴新雷.大学生运动情绪自我效能感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0(7):792-794.

[56] 付奕,于芳,刘定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体育锻炼的相关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6(5):120-122,125.

[57] 任波.体育锻炼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模型的分析与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8(5):644-646.

[58] 江陆平,罗喜教,李希斌.传统保健体育训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16,37(8):1187-1189,1192.

[59] 王从江.体育锻炼对我国普通大学生抑郁症影响的Meta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4,40(3):75-79.

[60] 李焕玉.体育锻炼与大学生体质弱势群体情绪状态的关系[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27(1):80-84.

[61] 潘施伊,吕志刚.有氧体育锻炼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影响的性别差异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37(8):91-94.

[62] 丁维维,毛志雄,王旭.中学生体育锻炼的动机机制及其对锻炼行为的促进作用:基于自我决定理论的研究[A].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中国心理学会:,2013:3.

[63] 丁维维,毛志雄.自我决定理论在中学生锻炼行为促进领域的应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5):84-91.

[64] 晏妮,孙珂,黄聚云.上海市中小学生体育锻炼对幸福感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15,36(10):1517-1520.

[65] 袁贵勇,张美玲.中学生体育锻炼对自我效能感自尊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15,36(3):442-443.

[66] 吕慧青,王进.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动机冲突解释模型研究[J].体育科学,2011,31(12):30-37,72.

[67] 阳家鹏,向春玉,徐佶.促进青少年有氧体适能和体育锻炼行为的路径:动机理论的观点[J].体育与科学,2015,36(04):115-120.

[68] 张戈,钱俊伟.体育社团促进北京大学学生体育锻炼的调查与基于生态学视角的分析[A].中国体育科学学会(China Sport Science Society),2011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 要汇编(1)[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China Sport Science Society),2011:2.

[69] 徐梓轩.基于阶段变化模型理论的大学生锻炼行为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14(5):118-124.

[70] 郭新艳.体育锻炼行为转变的阶段非连续性检验及干预启示[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42(3):42-47.

[71] 宁科,马云霞,李晓天.基于分层线性模型的我国城市居民体育锻炼行为研究[J].体育学刊,2012,19(2):49-54.

[72] 李骁天,潘金峰,李博.家庭效应对中国城市社区居民体育锻炼影响的研究——基于分层线性模型的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4,31(4):419-424.

[73] 陈英杰,王红雨.大学生健康行为知识、健康行为动机与体育锻炼行为的研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1(2):63-68.

[74] 张绍礼,宋学岷,门传胜,陈秀琴,马立志.辽宁省青少年生活方式和体育锻炼行为成因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1,30(3):106-110.

[75] 盛昌繁,王洪妮,解毅飞.山东省农村中小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因素调查研究[A].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 要汇编(一)[C].中国体育科学学会,2007:2.

[76] 徐建清.成年国民体育锻炼行为影响因素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0,22(5):93-96.

[77] 王富百慧,江崇民,王梅,张彦峰.中国成年女性体育锻炼行为代际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J].体育科学,2015,35(9):24-34.

[78] 陈开梅,盛岗,董磊,等.大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方式对自卑心理的干预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16(3):358-360.

[79] 项明强.体育自主性支持与青少年课外锻炼之间关系: 基于心理需要的*作用[J] 体育与科学,2014,35(2):96-100.

[80] 孙开宏,季浏.体育课上自主支持感、行为调节与课外锻炼意向之间的关系[J].体育学刊,2010,17(2):64-68.

[81] 靳明,王静,及化娟,等.体力活动促进自我决定理论模型的拓展:建成环境支持的增值贡献[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7,36(4):84-91.

[82] 项明强.促进青少年体育锻炼和健康幸福的路径:基于自我决定理论模型构建[J].体育科学,2013,33(8):21-28.

[83] 陈爱国,殷恒婵,颜军,等.不同强度短时有氧运动对执行功能的影响[J].心理学报,2011,43(9):1055-1062.[2017-09-18].

[84] 颜军,马山山,陈爱国,等.不同持续时间健美操锻炼对大学女生执行功能影 响的实验研究[J].体育与科学,2012,33(6):88-91,96.

[85] 殷恒婵,陈爱国,马铮,等.两种运动干预方案对小学生执行功能影响的追踪研究[J].体育科学,2014(3):24-28,75.

[86] 梁东梅,唐文清,骆聪,等.太极拳锻炼促进老年人认知功能的研究综述[J].体育学刊,2014(4):61-65.

[87] Yin Wu,Yongtai Wang,Elisabeth O.Burgess,Jerry Wu.基于Meta分析太极拳对中老年人认知功能的影响[J].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2013,2(4):193-203,260.

[88] 徐畅,周成林,马阳.生活方式对延缓老年人认知功能衰退的研究[J].体育科学,2014,34(5):35-44.

[89] 王军,谢翔.不同隔网对抗体育项目对大学生焦虑抑郁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6(1):93-95.

[90] 石韬,李小东,李妍.羽毛球教学与饮食干预对网瘾肥胖维吾尔族女大学生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7,38(2):289-291.

[91] 李立,陈玉娟,胡艳华,等.网络成瘾肥胖大学生健身运动处方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4,35(6):894-896.

[92] 徐苗,张婷,徐疆勇,等.麦西来甫健身操对维吾尔族肥胖女大学生减肥效果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5,36(9):1382-1384.

[93] 李梦园,刘磊,米热古丽,等.体育运动干预对羌族小学生感觉统合能力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15,36(12):1868-1870.

[94] 杨俊敏,马业康,武杰,等.新疆牧区哈萨克族初中生身体自我概念体育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3):357-358.

[95] 马明坤.不同锻炼项目对壮族抑郁焦虑大学生干预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17,38(1):112-114.

[96] 杨建军.内地藏族初中生身心健康运动干预效果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7,38(1):115-118.

[97] 戴群,姚家新.体育锻炼与老年人生活满意度关系:自我效能、社会支持、自尊的*作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35(5):67-72.

[98] 叶绿,王斌,葛艺,等.运动员感恩对心理疲劳的影响——社会支持与心理坚韧性的链式*作用[J].体育科学,2016,36(11):39-49.

[99] 杨剑,陈开梅,季浏.锻炼时间对青少年运动承诺的影响机制——锻炼满足感和社会支持的*作用[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38(4):69-73.

[100] 曹立智,迟立忠.群体凝聚力对运动员网络成瘾的影响:社会支持的*作用[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6,24(02):302-306.

[101] 陈善平,李树茁,闫振龙.基于运动承诺视角的大学生锻炼坚持机制研究[J].体育科学,2006,(12):48-55.

[102] 刘微娜,周成林,孙君.青少年户外运动动机对运动坚持性的影响:运动氛围的*作用[J].体育科学,2011,31(10):41-47.

[103] 卢敏,殷恒婵,薛红.情绪在运动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中的*效应[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33(01):51-55.

[104] 朱从庆,董宝林.人格特质与大学生锻炼动机:情绪调节方式的*效应[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6,50(01):94-100.

[105] 王振,胡国鹏,蔡玉军,张蕾.拖延行为对大学生体育锻炼动机的影响:自我效能感的*效应[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38(04):71-77+104.

[106] 陈章源,於鹏.体育锻炼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同伴关系的*效应[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27(02):165-171.

[107] 卢敏,殷恒婵,郭建富.人际关系在运动影响心理健康中的*效应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44(06):654-658.

[108] 张春雷,张守伟,肖坤鹏.运动干预对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影响:健康信念的*效应[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6,42(04):103-108.

结束语:此文为一篇关于对写作心理学和可视化分析和锻炼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心理学研究本科毕业论文心理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参考文献:

1、 国外开放空间演进和前沿热点的可视化分析 摘要开放空间研究对我国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本文以Web of Science 数据库为文献搜索引擎,运用Citespace和VOSviewer 这两款科学知识图谱可视化软件全面梳理国外开放空.

2、 淘宝文化产业数据的可视化 1 引言科学可视化发展主要集中在两个研究方向,一个是信息可视化,一个是数据可视化 而复杂网络可视化,将大量复杂数据变化为浅显易懂的图表的技术,作为信息可视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其所属的研究从20 世纪90.

3、 龟类变身谭中日比较中国神仙思想在日本的本土化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基于变身谭的中日文化差异研究”(编号17WWC002)和苏州科技大学人才引进科研启动项目“中日古典文献变身谭的比较研究&mda.

4、 基于文献计量可视化的高校保密工作现状分析 【摘要】本文基于文献计量可视化方法,从文献历年发文数量变化、文献主要发文机构分布、主要作者、主要期刊源统计……方面,对近几十年来高校保密工作进行研究分析,并提出研究展望 【关键词】高校;保密;文献计量.

5、 中国网络版权产业正在崛起正版化率大幅提高 用户付费目前支撑起网络内容产业的“半壁江山”在北京一家IT 公司上班的王骁最大的业余爱好是网络追剧,从早期追美剧到后来追英剧,直到最近迷上了国产剧 他的手机装了6 个视频应用,.

6、 Altmetrics进展的可视化分析* 摘要Altmetrics是在开放的科研环境下,通过收集互联网上社交媒体和其他数据平台的数据来计算学术产出的影响力的一种不同于传统引文分析的计量方法 利用CiteSpaceⅤ可视化分析工具对Altm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