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范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研讨有关论文范本 跟高校文科课模式与策略相关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分类:论文范文 原创主题:研讨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1-25

高校文科课模式与策略,本文是关于研讨相关论文范文素材跟文科和探索和策略有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赵 娜 王思宇 叶梦燃

内容摘 要:研讨课作为近年来不断发展的一种新型授课模式,对于提升学生的探究、合作及表达等能力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在广泛查阅中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对文学院低年级①五百多名学生的调查、文学院多位一线教师的访谈以及教学课堂考察,从课前准备、课程实施以及课后反思三个维度对研讨课的合理模式进行探究,以期能为师生提供可行的教学策略及学习方法.

关键词:高等教育 研讨课 文学课程 教学策略

研讨课,是一种综合了“研究”与“讨论”的课堂模式,是“由具有较强专业素养与学术能力的教师主持,以本科生为授课对象,采用小班教学为主要形式,教学内容由师生双向选择、着重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表达能力和学术写作等学术研究能力的课程”[1].目前在国外,研讨课发展较为成熟,例如美国哈佛、耶鲁等高校均十分重视研讨课的发展;反观国内,研讨课发展历史较短,在本科生中开设数量不多,效果也差强人意.经过对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低年级学生的调查,笔者发现在有效的408份问卷中,对目前研讨课持满意态度的学生仅占21.7%,访谈中部分教师也坦言没有必要开展研讨课.

华中师范大学自2013年9月发布了开设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为主、以问题为导向、以任务为驱动的研究型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研讨课的通知,至今已有三个年头.笔者以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低年级为例,利用文献分析法、调查法、访谈法、现场调研法、参加座谈会等多种方法,借助现代数据分析工具问卷星、SPSS等手段,在深入分析文献资料和数据、实地考察研讨课堂、认真倾听教师及学生反馈的基础上,总结出一些可供师生教学参考的模式及策略,主要分为课前准备、课上实施、课后反思三部分.

一、课前准备

课前是研讨课的准备阶段,课前的准备是否充分合理,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学效果.笔者将课前准备主要分为学校、教师、学生三方面.

(一)学校的准备

学校作为教学政策的制定者,决定了研讨课开设的频率规模及教学辅助设施条件.研讨课要取得预期效果,学校必须要科学安排研讨课的频率和规模,同时应加大对教学辅助设施的投入.问卷调查显示,现行的研讨课两周一次的占51.9%,然而认为两周一次比较合理的学生仅占29.5%,说明目前研讨课的开设频率与学生的期望不太相符;同时在对教师的访谈中,很多教师表示研讨课开课频率应该灵活一点,不应机械的安排.在研讨课规模方面,调查结果显示,现行的研讨课在20-60人之间的占61.6%,然而80.1%的学生都认为研讨课人数应该少于60人,其中有34.8%的学生认为应该应少于20人.在教学辅助设施方面,不少教师认为辅助设施不足也是班级学生过多的一个原因.综上所述,要想做好研讨课的课前准备,学校在广泛听取广大师生心声的基础上,设置科学合理的研讨课开设频率、开设规模,同时应该加大对研讨课教学设施的的投入.在减小课堂规模基础上,使得每位学生在研讨课上有充分的表现机会.

(二)教师的准备

教师在教学中“传道授业解惑”,是课堂全局的把控者,也是课堂的主导者.教师的准备主要包括教学心态准备、课程材料的准备、课程模式的设置等等.

1.教学心态的准备.首先,教师必须认识到研讨课是促进学生学习发展的一种有效教学形式,其开设具有必要性,从而形成积极的教学心态;其次,教师对阅读应当有正确的认知.在访谈中,部分教师认为现今的研讨课学生缺乏足够“阅读量”的支撑,因此研讨课无异“空中楼阁”,对师生来说意义都不大.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教师对于学生阅读量的要求不能全然建立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实际上非常需要教师的引导.因此,研讨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授课模式,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措施,教师们应该认识到这一点,进而及时更新自身教学观念与教学手段.

2.课程材料的准备.教学材料是一节研讨课充实、成功的必要条件.调查结果显示,31.2%的学生认为教师教学准备不足,教师辅导不够“给力”,32.7%的学生持中立态度.由此可见,部分教师的课前准备还存在不足之处.对此,有学生谈到,“优秀的教师能够常教常新,在教学中不断更新材料,整理讲义,使得教学内容愈来愈丰富.”而通过访谈一些研讨课反响较好的教师,笔者了解到部分教师会在假期已将教学材料准备好,避免临阵磨,会提前将下学期要研讨的话题和相关文本传至公共邮箱,并在假期抽空修改讲义,做到常修常新.

3.课程模式的设置.中西方学者对于课程设置的模式有不少理论上的探究,结合调查结果,可以总结出以下几种模式:一是传统的讨论模式,又分为命题讨论和自由讨论,前者话题集中,学生的思考多较为深入,后者话题自由,与当前的课程内容配套,学生的思路开阔,讨论积极,但是又欠缺深入,二者有利有弊;二是“圆圈讨论”,即按照圆圈顺序发言,参与者必须同时总结前面人的观点并提出自己的观点,这种做法能使学生认识到集体智慧比个人“偏见”要简洁深刻的多;三是一对一的交流,这是许多学生所推崇的模式;四是采用趣味方式开展研讨课,例如知识竞赛、话剧表演等,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但在规定课堂时间内难以深入.可以看出,不同的教学模式均有其利弊,只有实事求是,从每个学校、每个班级出发,综合运用各种模式,才能真正发挥研讨课的作用.

此外,虽然学校按照教学计划规定了研讨课课时,但笔者认为教师也应结合自身的授课科目和授课进度灵活安排授课时间.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风格,只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才能发挥模式的积极作用.

(三)学生的准备

学生在研讨课中起主体作用,充当着学习者和接受者,同时也充当着“隐形的教学效果评判者”角色,教师的教学效果是否突出、教学方式是否合理、教学模式是否科学,都需要通过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客观评价来进行反馈.就学生的准备而言,首先学生应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2%的学生认为自己还未脱离高中模式,还不能很好的适应研讨课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56.1%的学生表示对研讨课兴趣不足,目标不明,积极性不高,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在对研讨课的态度还不太积极;其次,学生的课前准备尚不充分.46.4%的学生认为研讨课时间太紧,准备时间不充分,35.2%的学生保持中立态度,由此可见,学生的准备还存在不充分的现象.因此,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使学生尽快适应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另外学生也应该积极地改变自己的学习习惯,更新自己的学习观念,在课前加强预习,阅读相应的文学作品,主动适应这种学习模式.

二、课程实施

课程的实施作为研讨课的重要环节,也是研讨课的中心部分,除了按照课前的教学设计来推动讨论实施外,笔者发现在问题设置、应对沉默等方面也有一定的策略可供参考.

(一)巧设问题,注重回应

巧设问题.一方面教师在提问时应该根据讨论的进程和学生发言的情况,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美国学者布鲁克菲尔德、美瑞斯基尔都曾提出一系列较为系统的提问方式,如要求“进一步澄清的问题”,即教师为发言人提供扩充个人观点的机会,使其答案更加完整,例如设问“你能对你的观点做出另外一种解释吗?”“假设的问题”,学生从反方向设想问题,例如美国教师在讲灰姑娘的故事时,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启发学生思维;“因果相关的问题”,即激发学生探究因果相关的问题;“进行概括总结的问题”,锻炼学生的归纳能力.而具体到以文学为代表的文科课程,教师在提问时可以化抽象为具体,积极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和学习经历.

注重回应.在研讨课中,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应贯穿课堂的始终.学生发言结束后,教师也应该给出相应的回应.这一方面消除了听众的疑虑,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发言人的自我反思和提升.同时“趁热打铁”往往会收到较好的效果.有时教师提出的问题较大较深,使得学生理解出现困难.这时作为回应,教师应调整提问方式,对问题进行分解或简化,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再次表达,从而让学生能相对独立的完成思考过程.

(二)正视沉默,灵活应对

研讨课中的沉默是指在讨论一开始或讨论进入到一定阶段后,出现的暂时性停顿.沉默的时间一般来说都会有1-2分钟,这是极其宝贵的一段时间,因为在这一段时间中,学生在进行思维的整合酝酿.然而很多教师都忽略了沉默的重要性,将学生的这种沉默视作胆怯和无知.在研讨课中,教师必须要正确认识沉默.首先,教师不要误解沉默,应该认可沉默的价值.沉默不是逃避,适当的留白,更加符合学生的思维规律,思维在放松的条件下才会最活跃;其次,教师不要苛责学生,避免加深学生的畏惧感,可以采用赞美沉默的方式,或者讲讲笑话缓解紧张的气氛;最后,对于长时间的沉默,教师可以采取同伴交流的方式来化解,即让学生在独立思索之后进行短暂交流,这样既可以充实自己的观点,也可在发表自己的观点之前,给其他讨论者思考的机会.

(三)同伴学习,合作双赢

同伴学习又称合作学习.研讨课与传统的讲授课相比,更能锻炼学生的协作能力.以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为例,大多数课堂采用分组学习的方式,每个课堂分为6-10组,每个组大致在8-10人,组内由学生自主选出组长,由组长带领组员完成学期任务.组内一般分为组织者、讲解者、资料搜集者几类角色.由问卷数据可以看出,当问及在研讨课中希望扮演的角色时,希望当“旁观者”的仅有9.1%,说明绝大部分学生还是乐于积极投入研讨课的,有意识地在研讨课中承担更多的任务;但81.5%的学生认为在以往的小组学习经历中,存在着人员分工或任务分配不合理的情况;78.5%的学生认为在以往的学习中存在过组员之间互相推诿的情况.由此看出,同伴学习仍然存在进一步发展的空间.组内分工不合理、组员相互推诿等因素容易导致同伴学习的效果受挫,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建立一支高效合理的学习团队,同时应向学生传授合作学习的相关方法,提升合作学习的效率;而学生应该清晰地认识自己,找到自身的长处,在组内扮演合适的角色;同时应该培养自身高度的责任感,自觉完成组内任务,做一个合格的组员.组内之间互相学习,各负其责,合作双赢.

(四)平衡发言,学会倾听

平衡发言.在研讨课中,发言不平衡存在两种情况:一是发言时间的不平衡,二是发言者性别的不平衡.某些学生或是认为发言可以得到教师的赞许,或是由于他们本身性格外向,热衷发言,或是因为他们具有较强控制欲,并把自己假定为课堂权威,常常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发表“长篇大论”,剥夺了其他成员的发言机会.虽然这可以活跃课堂气氛,缓解课堂的沉默与尴尬,但同时也会造成“独尊”的局面,导致发言失衡.此外,由于男女性别的差异,导致男生比女生更加活跃,或者由于女生数量过多,而男生不好意思发言,也会导致发言的不平衡.为了维持发言平衡,教师应提前制定发言规则,并为如何参与讨论做示范,在学生发言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打断学生.而学生在发言时也应有意识的做到精炼、简洁、中心突出,形成一定的分享意识与时间意识.

学会倾听.在尊重中求进步、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也是研讨课重要的一部分.在目前的研讨课中,部分学生在其他同学发言时以一种“事不关己”的态度心安理得地扮演着“低头族”的角色,这在无形中会失去很多学习的机会.因此,在研讨课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形成倾听的习惯,在倾听的过程中,可以拿出纸笔,记下重要的观点,在尊重他人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发展;同时,学生自身也应该自觉主动地去倾听,还可与演讲者形成眼神上的互动,让对方体验到一种被尊重的感觉.

(五)创新批判,体验入手

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是当代大学生较为欠缺的.在访谈中,多位教师表达了自己对学生形成创新意识和批判精神的期待,希望看到不一样的,有学生自身见解的东西.一位教师曾提到:“研讨课上提出的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争议性,要能引起学生之间的共鸣,锻炼学生的批判思维,加强学生思维的碰撞”,另一位教师也认为学生不应该固着于一些惯性思维,而要经常问“为什么”.从问卷数据上看,40.7%的学生认为研讨课能锻炼自身的创新和探究能力,同时75.9%学生希望在研讨课中教师能成为学生思维开拓的训练者.然而,创新精神的培养和批判思维的锻炼并非易事.在课堂发言中,首先教师应该营造和谐轻松的课堂氛围,只有在轻松的氛围中,学生才“敢想敢说”, 其次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采取批判性辩论等具有创新性的发言方法,在辩论中锻炼思维;最后,教师应该把握好评价的度,对思想太过偏激的学生,教师应该及时加以引导纠正,对思想比较古板的学生,教师同样要进行鼓励锻炼,培养联想能力,锻炼思维的发散能力.

除了注重批判性的创新思维外,在分享发言时,学生也可以从自身体验入手有意识地带入自身的社会经验和生活经历,采用“体验式的发言”,即“讲述来自战壕的故事”.“体验式发言”具有其优越性,一是体现在它可以迅速激发听众的兴趣,并且在某些方面形成共鸣,激发听众心中的情感,;二是可以拉近发言人与听众之间的距离,在发言者袒露胸怀的同时,发言者与听众之间的隔膜被打破;三是可以缓解发言人自身的紧张情绪,慢慢调节自身情绪,组织语言,使得表达更加清晰.

三、课后反思

(一)教师的反思

教师的反思对于改进教学工作,提升教学质量,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来说是极其重要的,教师反思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评价体系与评分主体

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是在师生的共同合作下构建起来的,其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教学公平具有重要的意义.问卷结果显示,28.2%的被调查学生认为研讨课打分不够公平,评价体系还不完善,另有41.7%的学生持中立态度,说明在当下,研讨课的评价体系仍存在不合理的地方.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的设计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体系规则明细化.本科阶段,研讨课的开设不仅仅是锻炼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也作为一项考核的办法,与学生的期末成绩挂钩.在考核中,笔者提倡教师应多注重过程性的评价,例如小组准备是否充分,态度是否端正,分工是否合理,发言是否积极,展示形式是否多样.在实际调研一个班级的外国文学课上,教师在开学第一周就制定出了详细的评价体系,具体评价标准包括:小组合理分工占20%,展示形式多元化占20%,发言人得体的仪表着装占20%,丰富的展示内容占30%,充足的参考文献占10%.在这堂课中,教师注重了评价标准的多元化,较好的结合了展示的过程和结果.评价标准的多元化有利于充分发挥每一位参与者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发现自身的亮点,扬长避短.同时也有利于促进教学公平,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2)教师打分与学生互评相结合.“教学”是研讨课教学的准则,也是目标.在的基础上,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采用教师和学生评价相结合是“教学”的一种表现.问卷结果显示,目前的研讨课评价中,12.1%为无需打分,45.6%为由教师打分,40.9%为教师和学生结合打分,5.7%的为学生互评,而在论及学生所青睐的评价体系时,8.8%的学生认为无需打分,60.4%的学生认为由教师打分,只有5%的学生支持由学生和教师结合打分的方法.由此可见,学生对教师有着较高的信任度,并且比较支持由教师打分的制度.教师在评价中起到主导态度,而学生在评价中也应该起到辅助作用.研讨课大多是分组形式进行,所以又分为组内和组间互评.组内成员承担不同的责任,采用组内评价的方式可以进一步实现公平,也可以形成某种组内监督机制和竞争意识,防止相互推诿现象的出现,对此可以采用组长评价的方式.除了组内评价,组间评价也是必不可少的.每个组所负责的任务各异,组间评价可以促进组间的相互学习,加强组间的联系,同时也促进评价的公平合理.在实际调研的外国文学课堂上,教师在制定出详细的评价标准的基础上,采用组间相互评价,一组的展示完成后,请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并为其打分,然后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取其平均值,受到很多同学的推崇.

2.布置作业与课后辅导

(1)作业布置.作业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一个好办法,也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手段.对于研讨课来说,作业布置应注重保质保量.首先是要注重作业的质量,教师应看重学生自我思考的能力,即批判和创新思维,反对照抄照搬、千篇一律,同时应该注重规则的制定,例如写论文,就必须按照严格的论文格式来写,促进学术规范;在质量保证的前提之下,也要注重作业数量的衡定,不可一味求多,也不可完全不布置,教师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时间安排来安排作业.

(2)课后辅导.课后辅导对于学生学习具有重要意义.问卷结果显示支持“教师答疑”的学生比例在每一类课程中均超过50%.课堂上由于人数的限制,教师无法了解到每位学生的想法和存在的问题,并加以引导,“一对一”形式的课后辅导就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教师可利用辅导课的一定时间走到每一个学生身边挨个辅导,做到因材施教,这样对于学生个人的提高效果更为显著,也能促进教学效果进一步提升.

3.利用网络平台课下交流.

当今时代是一个数字化的时代,网络技术空前发达,只有把握住信息时代的脉络,才能争取到进步的机会.因此,为了推进研讨课向着更高层次发展,教师在教学中应该自觉利用网络资源,与时代接轨,同时加强与学生的课下联系.

以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为例,“云课堂”作为一种课程支撑,其“论坛交流”功能为学生课下相互交流以及师生互动提供了全新的平台,学生可以在网上针对教师发出的帖子自由表达观点,同时也可以自己发帖,与其他同学共同讨论疑点和盲点.除了云课堂之外,、微信平台、微博、Edmodo等都是以网络为支撑的教学平台,不少教师也利用这些平台实现和学生的课下交流、学习指导和资源分享等,很多时候,不少教师甚至将学生发表帖子的数量和质量作为评价的标准.然而,单纯以网络平台为教学依托是不科学的,以网络发言来作为学生的评价标准也有其弊端.例如在论坛发言中,不少学生喜欢从网上直接粘贴复制文本,这是学术失信的表现,也会形成恶性竞争,这是教师将线上交流纳入评价体系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二)学生的反思

学生不仅要把握课堂,也要把握课下,课下除了加强自学、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之外,还应该加强自我反思,反思自身的收获、自身的不足,自身的态度、自身的能力等.

美国学者布鲁克菲尔德和美瑞斯基尔提出了“课堂关键问题调查问卷”这一自我反思的方法,它是一种对全班进行总体评价、对自我进行个人评价的简单工具,也是一种自我发现的工具,简单地说就是以问题的形式探索自己的内心,了解自身的收获和不足.例如:从这次研讨课中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通过讨论,对问题产生了什么不同的看法?讨论后,对问题还有那些疑点?在讨论中,是否做到了认真聆听,尊重他人?学生的自我反思可以以课程总结报告的形式呈交,也可以以交流的形式进行班级分享,还可以闭上眼,自问自答.学习和反思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学生只有在不断的反思中,不断改进自身,才可以获得进步.

四、总结

研讨课作为高校教学的一种有效方式,在锻炼学生各方面能力上都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笔者以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为例,通过对课前准备、课程实施以及课后反思三个部分的解析,提出了一些帮助研讨课更加顺利有效开展的策略,以期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些具体可行的建议,促进研讨课朝着更加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布鲁克菲尔德、美瑞斯基尔.实用讨论式教学法[M].罗静、褚保堂、王文秀,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年版.

[2]龚明红、姜秋璐等.《高校研讨课历史回顾与现状探析》[J].文学教育,2015(11)

注 释

①低年级:主要指大一、大二年级,该文以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2013、2014级学生为样本.

该文系华中师范大学创新创业项目(项目名称:《高校文科研讨课模式与策略探索——以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低年级课堂为例》)研究成果.主要参与成员有:叶梦燃、赵娜、王思宇、龚明红、姜秋璐.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综上所述:上述文章是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文科和探索和策略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研讨本科毕业论文研讨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慕课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 一、引言慕课,外文名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简称MOOC或MOODS,是近年来快速发展的一种教育模式 与传统课程只有几十个或几百个学生不同,一门MOOC课程动辄上万人,最.

2、 高校钢琴分层教学的策略 摘要为了促进我国教育的发展,各个高校都在进行扩招,而钢琴专业的学生数量也在不断提高,这给我国高校钢琴课堂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教师的数量和学生的数量形成了一定的矛盾,加大了教学压力 针对这种情况,多数高校.

3、 英语复习课的优化策略 摘要当下的英语复习课存在着形式单一、偏重读写、重复训练的现象,机械式的操练淡化了英语学习的趣味性和探究性,学生疲于应付,学习兴趣逐渐降低,影响了英语复习课的教学效率 因此,教师必须优化复习形式,创设有.

4、 法制类报纸信息舆情应对模式与策略探析以《法制日报》为例 随着我国法治社会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法制类报纸因其较强的新闻性、时效性、权威性、综合性……特点,越来越受到重视 与此同时,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也引发越来越多的舆论事件,甚至舆论危机 对此,法制类报.

5、 MOOC热潮下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转变的冷 关键词MOOC;服务模式;策略摘要MOOC的到来推动了高校教学模式的改革,同时也给高校图书馆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文章阐述了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转变的必要性,并提出MOOC热潮下高校图书馆应加快服务模式.

6、 基于读者需求的高校图书馆采访模式 关键词读者需求;高校图书馆;采访模式摘要文章重点阐述了当前高校图书馆采访工作的内容、原则及面临的困境,提出了创建基于读者需求的高校图书馆采访模式及相应的保障措施 中图分类号G258 6文献标识码A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