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范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产业经济学论文选题 科技和产业杂志 文化产业管理论文 中国卫生产业期刊 农村文化产业概论论文 产业经济学论文 国内外网络游戏产业文献综述 文化产业的参考文献 文化产业概论论文 产业经济学论文参考文献 产业转型升级文献综述 体育产业管理论文

关于产业方面毕业论文题目范文 跟2019-2019年中国内地电影产业状况和重要焦点事方面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分类:论文范文 原创主题:产业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3-08

2019-2019年中国内地电影产业状况和重要焦点事,该文是关于产业类毕业论文提纲范文和2016类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摘 要】从2015年中国电影市场高速跃进,到2016年不尽如人意的大幅降速,再到2017年下半年发力而最终进入市场稳步发展趋势,中国电影的市场状态需要深入的剖析和认知.抓住整体发展态势变化,剖析这两年焦点性市场问题,是中国电影成熟发展的必要.我们期望认真思考创作走向和艺术文化精神的价值,站在文化自信的角度来看待中国电影的发展问题,对于市场跃进的期待及其在文化自有性基础上的长足发展,端正看待创作时代精神与传统审美之间的关系,更为妥当地把握艺术的核心价值观与时代变化的协调适应.

  【关键词】中国电影;2016-2017年市场;产业状况;文化走向;艺术观念

  [中图分类号]J90[文献标识码]A

  一、2016-2017年中国内地电影产业状况

  考察中国电影的发展,从2016到2017年两年的跌宕起伏,忽低忽高的升降改变以往高歌猛进的状态,才是值得分析其中的*的问题.

  2016年中国电影不尽如人意的发展速度令人忧虑,延续到来年上半年;但2017年下半年中国电影改变了上半年的疲软趋势而有了亮眼的趋势,截止到7月1号,上半年中国电影市场上映影片共221部,其中国产片169部,进口片52部,影片数量比去年同期增长36部,总票房共计271.59亿元,同期增长10.34%.而到9月3日,中国内地电影市场综合票房已经突破400亿票房大关,比2016年提前了74天.2017年国庆档名副其实的成为“超级国庆档”,因为中秋假期延长成为8天,全国票房首次达到26亿,其中前7天位23.8亿元,将前年国庆档历史记录的18.63亿元大幅提升了近3成.[1]到了年末,人们终于松了一口气,中国电影回归到稳步增长的路径上.不过,考察这一切都要拉长时光来*才值得思考.将视野放到2015-2017接续年度来考察中国电影,起落的超常令人惊讶,其实2015的迅猛发展已经超越以往,但2016年的整体增速迅猛下滑却让人大跌眼镜,相比起2015中国电影市场高速跃进,2016中国电影市场的表现平平令人深思.增速大大减低,平均票价、单放映场次产出、单影院产出、单银幕产出等都出现了下滑的态势.端正看待其中的缘由和时代背景,从一年间跌宕起伏的变化和档期失常,以及包括资本侵入、票房、票补得失、大众趣味变化、批评的尺度等角度来看,冷静下来不被所谓的高速度裹挟,并且认真研究推动其真实发展的阶段,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2016年带来停歇认真思考创作走向和艺术文化精神的机会.我们需要站在文化自信的角度来看待中国电影的发展问题,这包括对于市场跃进的期待及其在文化自有性基础上的长足发展,包括看待创作时代精神与传统审美之间的关系,包括如何把握艺术的核心价值观与时代变化的协调适应等.

  如果将2015年中国电影市场高速跃进看成意外奇观的话,则2016年中国电影市场的表现平平,与大众期待之间的反差,就构成另外一个令人惊讶的奇观,而2017年在起伏中走上常态增长的道路,改变了前一年令人担忧的状态.许多人此前预期中国电影刚性增长的必然性,却都没有料到其大起大落的幅度如此巨大.2016年457亿元的市场票房,让前一年期望600亿元,年中期望500亿元渐次低落的预期跌到谷底.虽然总体票房与2015年相比依旧保持了增长,但3.7%的增速与过去几年相比大大减低.在其他指标都大幅增长的同时,票房增速的放缓也导致了平均票价、单放映场次产出、单影院产出、单银幕产出等都出现了下滑的态势,人们几年来第一次感觉到中国电影的并不乐观的意外景象.中国电影的多侧面发展问题在这一年凸显.市场跌宕起伏的惊人景观,越来越减低的增长率,被吐槽争议的创作无处不在,档期的既定规律都被打破,资本侵入与偷票房的出格,互联网促进和消减市场创作的效能凸显,优秀创作的批量和顶尖创作的下降,等等,均为2016年中国电影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2016年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首先改变了高速增长才是王法的认识.我们自然期望有不断的增长轨迹,而且也欣慰于大跳一般的跃上新台阶的2015年取得的市场成绩,但2015年接近50%的增长显然是意外的超速,2016年的数据变化则值得玩味分析.根据国家新年发布的消息:2016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457.12亿元,同比只增长3.73%;城市院线观影人次为13.72亿,同比增长8.89%;*票房为266.63亿元,占票房总额的58.33%.*海外票房和销售收入38.25亿元,同比增长38.09%.2016年共生产电影故事片772部、动画电影49部、科教电影67部、纪录电影32部、特种电影24部,总计944部;故事影片数量和影片总数量分别比上年增长12.54%和6.31%.全年票房过亿元影片84部,其中*43部.[2]此外,全国新增影院1612家,新增银幕9552块.2016年中国银幕总数已达41179块,成为世界上电影银幕最多的国家.在以上发布的数据中,有意味的比照是:2016年银幕块数高速增长依旧,但票房原本期望的刚性增长却让人大跌眼镜;生产数量增长量居高不下,但和过亿影片量增速停滞形成反差;国产影片票房占比依然是优势,但国产片票房总量却减少;海外票房和销售收入大涨,而国内市场外片占比却不高;观影人数增多,但场均人数下降等.由上面的数据,形成2016年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状貌:

  (一)2016年中国电影银幕块数高速增长依旧,2015年只有31627块,2016年12月20日,中国的电影银幕数为40917块,而北美当时拥有电影银幕43531块,2017年6月,中国银幕数超越4.5万块,超越了北美,转眼之间成为世界第一,这显示了中国电影市场刚性需求的增长,这自然为市场容量扩大奠定了良好基础.但与这一年过亿影片量增速停滞却形成反差:比照2015年票房过亿影片共81部,其中国产影片47部,2016年过亿影片仅仅增加3部,而国产过亿影片还减少了4部.“年度票房前十榜单中,国产片多达7部,远超进口片表现(《功夫熊猫3》按国产片统计),而国产片前十的123.09亿元的总成绩也远远超出进口片前十的94.53亿元.——5亿以上影片27部,但同时又有近三百部影片的票房成绩在1000万以下.显示了当下电影产业竞争之激烈,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更加明显.”[3]银幕数量量增之多却没有导致票房高速增长,只能说明其受电影可观性的影响,*获得大众高度关注的机会也随之减低,2016年初除了创造33亿元票房的《美人鱼》外,乏有大吸引力的电影.此外,根据统计:“年度票房前十甲中国产片共5.5部(《功夫熊猫3》为中美合拍),总票房共130.10亿元,较2015年前十影片总票房达到的152.65亿元缩水明显.票房在13亿元以上的影片2015年共有7部,而2016年仅有3部.”[4]这些数据都令人对中国电影市场无法乐观,也是这一年度总体状况相一致的减缓趋势的反映.放眼来看,2016年全球银幕数增加了11260块,增速为8%,全球银幕数达到15.2万块,而中国银幕增加占比近70%.从这两年的变化看来,中国银幕数在全球的占比大约在20%到25%之间,2017年中国院线继续维持增长的趋势,而显然创作难以满足市场银幕放映需求的难题也将愈加凸显.但无论如何我们值得自豪的是,自2012年开始,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与美国市场的差距,从2012年我国市场为美国的25%,是第三大市场的1.125倍,到2016年则达到美国的70%,是日本的3.3倍.2017年我国银幕数超过4.5万块,超过整个北美地区,从市场容量上成为世界第一大电影市场,2017年10月已经逼近5万块.中国率先全面实现数字化放映,其中3D银幕38377块,占银幕总数的86.26%.IMAX、中国巨幕、ALPD激光放映、中国多维声、杜比影厅等技术的应用,使这些影院在放映技术上居于世界领先位置.巨型银幕(IMAX和中国巨幕)总数已达616块,其规模世界第一.在2015年我国已经实现了县级城市数字影院全覆盖,县级影院银幕数已达17720块,占总数的39.83%,影院建设实现了大中小城市全面覆盖.[5]

  (二)国产影片票房占比依然处于优势地位,但国产片票房总量却减少.2016年国产影片票房为266.63亿元,占票房总额的58.33%,占比显然还是超过半壁江山,这一方面说明海外片还没有大规模压过国产片,另一方面虽然比起2015年占总票房的61.58%而言占比降幅不大,但比起2015年国产影片票房271.36亿元,却下降了4亿多元,个中微妙值得玩味.总体而言,2016年少量增长的票房来自于国外影片票房的增加,这一增加并没有导致整体票房的大幅度增长.2016年*和海外电影票房的前十名数据相比(前十名电影排列:《美人鱼》《疯狂动物城》《魔兽》《美国队长3》《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湄公河行动》《澳门风云3》《盗墓笔记》《功夫熊猫3》《奇幻森林》),国产片还是略占优势.不过需要思考的是,进口片平均每部票房收入为2.12亿元,单片表现接近国产片的三倍,平均产值远高于国产片,其质量感召力的确不能不令人反思.[6]

  2017年起伏不定状况也有些令人意外吃惊,上半年全国电影票房收入共计271.7亿元,其中进口影片票房累计167.17亿元,国产影片票房104.56亿元.2017年上半年进口影片票房占国内票房的61%.其中,票房过亿的影片达到41部,国产片17部、进口片24部.显然,上半年国产影片数据并不如意.媒体有这样的标题报道:“2017上半年电影市场盘点:国产片超预期低迷”[7],也有这样极而言之的行文:“*基本沦陷.”[8]但8-9月的中国电影却迅速改观,由于以《战狼2》为代表的影片出击,拯救了暑期档,也带来国产影片的市场逆袭:“《战狼2》的上映可谓是拯救了持续处于低迷状态的暑期档,据统计2017年6月1日至2017年7月26日中国内地票房报收73.29亿,与去年同期下降5.24%,在所有人都在唱衰暑期档之时,《战狼2》的上映整体提高了全国大盘票房走势,上映首日全国大盘报收1.75亿,相比前日涨幅178%,随后连续保持25天大盘单日票房在亿元以上.截止目前2017年暑期档票房已报收150.17亿,较去年同期涨幅31.89%.”[9]延伸到2017年10月2日,全国票房已达434.8亿元(含服务费26.93亿),较去年同期增长20.7%,不含服务费的分账票房同比增幅也达13.3%.而因为《战狼2》的卓越收获,使得中国电影从上半年只占市场38%反超为53%,几乎凭借一己之力在整个暑期档弥补了国产片和进口片之间半年的“亏空”.[10]到2017年11月中国电影第一次突破500亿令人欣喜!最终,2017年全国电影总票房为559.11亿元,同比增长13.45%,其中,*票房301.04亿元,占票房总额的53.84%.票房过亿元影片92部,其中,*51部;城市院线观影人次16.2亿,同比增长18.08%.[11]

  (三)海外票房和销售收入大涨,而国内市场外国片占比却不高.2015年国产影片海外销售收入27.7亿元,同比增长48.13%,2016年*海外票房和销售收入38.25亿元,同比增长38.09%.可以看出,这两年海外票房稳步增长,虽同比增长也下降,但增幅还可观.相比较,其增幅占比和整体票房增幅不高形成反差.可以理解为:2016年似乎是电影“小年”,不只是国产片,进口片的票房未能反向巨幅高涨.借用评论报道来见证:“2016年,进口片与国产片之争仍在继续.90部进口片的数额也创下了新高,190.49亿元的票房成绩也让国产片占比较去年出现了小幅下跌.”实际上,这既有市场整体走缓的共同因素,也是相对的观众选片理性意识上升的结果,无论对国产片还是外片都多了观众审慎看待因素在起作用.还是要感谢《战狼2》一举打入全球电影前60名,也是少有的挤入好莱坞占据前100名的唯一非好莱坞电影.在2017年全球前15部影片中,14部都是好莱坞电影,《战狼2》排名第5.但需要看到中国电影走出去的艰难,就世界角度来看中国电影的影响也许是令人遗憾的,一个比较令人担忧的事实是:“从近两年的数据来看,目前印度的电影出口量仅次于美国,且在北美和英国的影响力高居进口片第一.以2016年的北美市场举例,在票房过100万美元的46部外语片里,印度电影就占到29部,中国电影才只有3部.而在TOP10的榜单上,印度电影更占据了6席,第一名就是目前在国内热映的《摔跤吧!爸爸》,中国票房最高的《美人鱼》也只排在第七位.印度的海外票房已达到了本土票房的10%-13%,而中国平均每年只有5%左右,中印电影的出口差距还是相当明显的.”[12]在印度电影的出口优势面前,除了语言外,独特性无疑是值得中国电影反思的,事实上,企图按照世界潮流去露脸,混同于一般的所谓世界性,往往是适得其反.2017年*海外票房和销售收入42.53亿元,同比增长11.19%.[13]但我们相信中国电影会逐步总结经验做好自己来推动对外影响.

  (四)观影人数增多,但场均观影人数下降.2016年城市院线观影人次为13.72亿,同比增长8.89%,对比来看,2015年全年观影人次12.6亿,同比增长51.08%.这里的刚性增加人次显示了观影总量还值得欣喜,但比起2015年同比增长的幅度降低,这也是在与其他数据同步产生降幅,依然说明电影市场到了一个暂时走缓期.而在场均人次上,2016年是18人,而2015年则是23.2人,观影人次有所下降,根据统计,2016年较前一年多放映2000多场,但票房增加数量也就十几亿元,加上银幕数扩大因素,则观影人次没有大规模上扬,的确是和质量因素相关.显然,再和2015比,2015年同比升1.5人,2016年却下降了5人次,这一反差依旧可以理解为:银幕多了,导致观众分流;但也可以理解为:市场需要多银幕,但这些银幕却没有能在多样观影选择中发挥作用——因此,观影人次必然下降.此外,就相关票房数据比较而言,单放映场次的收入从2015年的810.39元减少到2016年的614.03元,下降了24.2%;单影院产出从2015年的720.32万元减少到2016年的591.35万元,同比下降了17.9%;平均票价从2015年的34.97元下降到2016年的33.31元,同比下降了4.61%.票价下降是大众的期望,但也要考虑其与3D影片爆发期能够抬高票价,以及商业吸引力下降等因素的关联.但2016年度观影人次约13.8亿,同比增长9.5%,使得人均观影人次达1次/年.换一个角度看,因基数较大,观影总人次首次超越北美.而观影人次的不下降,说明电影观众仍在,需要提高质量借助人口红利助推影市提升.而2017年观影人次上升是无疑的,相比2016年全年城市院线观影人次13.72亿,2017年上半年的观影人次已达7.79亿.而到8月19日根据国家电影专资办数据显示,《战狼2》总票房在超过50亿元人民币时,《战狼2》还以1.4亿+的观影人次超越《泰坦尼克号》勇夺全球单一市场冠军![14]

  二、2016-2017中国内地电影产业重要现象

  2016年不少关切中国电影发展的主要问题在产业表现上聚焦呈现,主要有:

  (一)重要档期的意外滑坡现象

  2016年开年以来,2月春节档成为票房急速增长的高峰期,单月全国电影总票房高达约69亿元,其中国产片收入66.3亿元,占当月总票房的96.3%,单是春节档累计票房就高达36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2%.2月8日刷新单日票房纪录,整个2月也打破多项纪录,其中《美人鱼》当月一举斩获超过33亿元,成为主要功臣.从3月到5月,每月平均票房维持在30亿元到40亿元左右,票房增长趋势放缓.其中,3月过亿影片仅有6部.但2016年虎头蛇尾的奇异现象才引人注目,在延续2015年超高速发展的威风的春节档期,中国电影为直逼世界第一市场增添了信心,第一季度内地市场票房为144.7亿元,同比增加51.2%,观影人次达到4.2亿元,同比增加57.9%,再次创造新高.而贺岁档、春节档以及情人节档期的强势依然不减,7天36亿元让“史上最火春节档”名声大振.2016年第一季度三个月的票房分别为:1月38.4亿元,二月68.8亿元,三月37.5亿元,同比分别增加49%、67%、30%.2月因为是春节档,票房占比48%,为1月的2倍.而3月则环比下降46%.2016年的影片上映数量普遍增加,第一季度共上映106部电影,比2015年同期增加19部,其中票房前三甲分别为《美人鱼》《疯狂动物城》《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分别获得票房33.9亿元、13.3亿元、11.9亿元.票房前十名累积为112.5亿元,市场份额季度占比77.7%.不到十分之一的影片捞走了近八成票房.本季度共有20部影片票房过亿,其中4部影片票房破十亿.2016第一季度排名前十的国产影片累积票房94.7亿元,同比增长95.1%;进口片前十名票房累积38.2亿元,同比增长18.5%.第一季度国产片票房的收获也令人抬高增强了再一次超速的期望.

  但第二季度开始,市场畸变却打破了预期,尤其是三大吸金档期——暑期档、国庆档、圣诞档纷纷下跌,让开局良好局面逆向改观.2016年第二季度的中国内地市场电影票房累积为100.6亿元,同比下降5.8%,环比下降43.8%.观影人次达3亿人次,虽同比有小幅6.5%的上涨,但环比下降36.6%.2016第二季度三个月票房分别为:31.11亿元、31.38亿元和38.1亿元.4月票房比去年同期缩水近十亿元,同比下降约25%,5月较去年同期出现约2%的小幅跌落.6月份,进口大片“轮流坐庄”,使票房出现逆转,单月38.1亿元的票房达到近五年来同期最高,较去年同比上涨13.6%,比4月、5月份别高出6.9亿元、6.7亿元,这一季度也呈现惯常状态.第二季度电影票房不及第一季度的回落,呈每一年的常态,但第二季度的票房低潮导致上半年只报收246亿元,同比增速只为21%.真正的失落在于暑期档.2016暑期档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0.38%,其中,国产影片票房为63.36亿元,比去年同期减少30.82%,国产影片份额比去年同期减少22.42%.暑期档收官后看,95部电影涌入,比2015年的86部增长11%,但平均票房比去年减少9%,*整体表现却差强人意,比较2015年的72%下跌至52%,其中的因素在于因票房不振而改变了国产片保护月的惯例,让更多进口片进入.暑期档总票房为125亿,与去年的124.31亿元基本持平,但票房增幅却创近9年来新低,口碑质量也遭到普遍质疑.市场表现平淡还包括没有一部国产片票房过10亿元,票房最高的电影为《盗墓笔记》,达到9.87亿元.但市场增长减速似乎不止是国产片,进口片也只有《魔兽》过10亿元,超过14.6亿元,而其后上映的《X战警:天启》《惊天魔盗团2》《独立日:卷土重来》3部影片票房之和几乎与之相当.8月票房月报收40.545亿元,排映场次686万场,观影人次达1.257亿.至此,暑期档(6月1日至8月31日)总票房达到124.29亿元.受暑期以来的整个电影市场寒潮的颓势影响,9月份电影市场依然没有改变下跌态势,这一个月以23.18亿总票房成绩收官,同比2015年的34.3亿元重挫33%,不仅超过4月份24%的跌幅纪录,也是2016年第4个同比下滑的月份.历史资料显示,触目惊心的票房四连跌的情况还是在五年前——2011年前4个月曾连续低于前一年同期表现;而2016年则是从高处一路下挫,第二季度延及7月份中国电影数据增长远没有达到人们的期望,走低似乎明显.但如何看数据确实需要角度:2015年暑期档,中国电影票房以创纪录的124.31亿元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15年7月份就超过了50亿元.相比之,2016年7月电影总票房达45亿元左右,同比的确减少近10亿元,也是近5年国内票房首次出现下跌,没有一部*过10亿,票房最好的《绝地逃亡》也不足8亿元,人们看到的这个成绩连去年的三甲也进不去.即便放低了增长率,到2016年10月份,中国电影票房已经达到380亿元,比2015年同期增长20亿元,银幕数从上一年的32000块增加到37817块,观影人次12.5亿人次,已经超越2015年全年11.21亿人次,而上一年同期则是9.98亿人次.国庆档票房15.8亿元,比2015同期下跌2.7%,跌幅14.6%,是近十年这一档期第一次下跌.12月收入41亿元,较2015年负增长,下跌2.3%.按照1905电影网数据,第三季度票房108.69亿元,第四季度为100.65亿元,都低于第一季度.

  延续到2017年端午档电影票房超7.4亿元,比2016年低了不少.2016年,电影《魔兽》的火热带火了整个档期票房,端午档票房达到8亿元,冠军《魔兽》豪取其中6亿元票房.截止2017年6月30日,上半年国内总票房为271.75亿元,与去年同期245.94亿元总票房相比,增长10.49%,但扣除互联网购票产生的服务费等,2017年上半年实际票房产出仅为254亿元,涨幅不足4%,延续了自去年开始的“低速”增长趋势.

  (二)资本极端介入创作导致东窗事发

  2016年造就中国电影连锁影响的事件中,《叶问3》无疑是不可回避的对象.随着电影市场一度高涨局面的形成,资本开始进入电影市场进行规模化的运作,其中3月份快鹿集团资本打造的梦幻,形成极端恶劣的市场异动状况,当时正在上映的功夫电影《叶问3》被揭因涉嫌票房,形成一个揭开资本强势介入操纵票房的舆论漩涡,导致了中国电影局面的改观.3月5日起,有网友及媒体称《叶问3》的售票异常,人为推高票房.自3月4日公映以来,《叶问3》票房一路走高.3月6日19时,该电影取得4.43亿票房,牢牢把握单日票房冠军的位置.而多位网友在社交网络上发出截图,质疑《叶问3》片方涉嫌票房.问题集中在三个方面:一、存在“幽灵场”现象,即*场、早场等冷门时段电影票却告售罄;二、高价票超出正常票价范畴,最高票价达到203元;三、电影院边角位置告售罄,中间黄金位置反而空出.幽灵场早已有之,但这一次被抓住却引出了根本性的资本求急切回报肆无忌惮的问题.高价票的超于常态,显然是操纵者无视一般守则的故意而为.售票的意外也是资本越来越无法无天的表现.在美国纳斯达克上板的控股公司快鹿集团,试图建立物联网和电影与金融的巨大全产业链,于是电影上映前,快鹿集团实际控制的两家上市公司先后以保底发行的名义对外公告投入了近1.6亿元的资金,对影片保底的目标票房为10亿元.根据资料披露,H股上市公司十方控股与合禾影视订立电影投资协议,以约1.1亿人民币收购《叶问3》中国大陆地区55%票房收益权.随后上市公司公告,拟以自有资金出资4900万元,认购上海规高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人(LP)份额,投资标的为《叶问3》票房收益权投资基金.根据公告,该项投资预期年化收益为8%,若电影票房超过10亿元,投资可获得超额收益.票房保底公告发出后,神开控股股价当天涨停,但后三天暴跌22.77%.于是资本介入操纵票房的风波,将以往此片票房的传闻变成了事实,也引发各界对《叶问3》资本操作的关注.2015年以来,多项关于《叶问3》的融资类产品在市场上出现.其中苏宁众筹平台以众筹形式融资4000余万元等,以及当天财富等在线平台均以不同形式的产品为《叶问3》项目融资.而根据自媒体“察影”称,影片投资方上海快鹿集团还透过实际控制公司渠道为电影募集资金.[15]如果不是此时披露,其实《叶问3》是一部不错的电影,主创人员也做了积极努力,对武侠片的探索也有可圈可点的贡献.但资本介入运作不加控制的危险的确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三)票补涨落影响电影市场的严峻问题突显

  2016年的市场增幅大幅度锐减原因何在?有归咎于创作质量问题、与责罚制度开始严谨有关、是新一代观众的需求变化,等等,不一而足.但显然,直接原因之一和当下电影摆脱不开的票补息息相关.“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也表示,今年暑期档乃至整个上半年的影市因票补减少等因素导致增长乏力.”[16]所谓票补是互联网时代观影形成的一种新模式,而票补是与近年电影行业基于互联网+电影的发展趋势密不可分的,即“一般是影片与在线选座网站合作,形式上大都是举办9.9元看电影等活动,贴补方为发行方或片方.票补大大刺激了票房,但随之也产生了巨大泡沫:一张面额为30元的电影票,消费者掏9.9元,片方和票务平台出20.1元,但票房仍以30元计算.一位业内人士估算,去年中国电影的440亿元电影票房中,有30亿到50亿元来自票补.”[17]从商业模式发展来看,一般而言,推行了行业的基本模式和使受众形成消费习惯后,销售方总要适时开始减少补贴而寻求盈利,专车等行业就是如此,从赔钱吆喝开始,占领了市场、培育了习惯、付出到一定限度就要回归商业本性.票补在一定程度上虚高了市场,制造了虚假繁荣,导致出现急功近利的票房猫腻,损害了电影业的正常运营秩序,也扭曲了观众对于电影的理性认识,一旦停止票补,一定会产生观影市场的变化.“票补大战虽然给电影市场带来了红火的一面,也吸引了不少观众,但是也给行业带来了利用票补钻空子买票房的假象.中投顾问文化娱乐产业研究员蔡灵表示,针对这种乱象,政府开始对票补行为有所管制,去年下半年,国家下发了《电影票务营销销售规范》通知,要求票务电商进行规范经营,电商等代销的电影票零售票价、活动票价均不得低于发行放映合同中的协议票价.在监管层面的规范以及院线抵制的背景下,今年电商对电影的票补减少了很多,这影响了暑期电影市场的表现.”[8]实际上,2016年明显的票补退潮——因商业因素导致票补减少、资本介入创作被喝止也挡住了票房等因素,绝对影响着年度票房的涨落.“猫眼电影完成了在资本层面上与光线传媒的融合,淘票票完成了17亿元的A轮融资,微票儿完成了30亿元的C+轮融资.2016年上半年,资金充裕的三大在线选座平台都进行了战略调整,票补从源头上得以减少.”“2016年,院线也开始拒绝票补.北京时间从中影星美院线旗下位于北京的多家影院获悉,按照院线11月底的指令,各影院经理不得接受发行方提供的票补方案,该权限此前由各影院一级掌握,现在收归院线所有.”[18]但实际上不少有识之士都认为票房下降,票补起了作用,但理性常态才是更为重要的.“对于票补退潮,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均表示支持:虽然票补减少,电影票房数据短期内难免下滑,但从长远来看,‘票补’减少意味着票房水分减少,这对于行业的健康、理性发展大有好处,更有利于促成中国电影由规模速度型向质量效率型的转变.而这一变化,是符合电影行业高度依赖内容的发展规律的.”[4]

  (四)垄断拼争的异常市场动向

  2017年元月过半,《我不是潘金莲》尚未达到保底的5亿票房,而关于保底、关于院线排片利益博弈、关于垄断市场的话题却不绝如缕.这是一个一度激烈最后不知因什么原由偃旗息鼓的相争,却关涉到中国电影不能回避的一些问题.2016年上映的影片《我不是潘金莲》,公映首日以39.4%的排片斩获超7045万元票房,狂揽当天全国票房的62%,登顶当日票房冠军,成为1月*首日票房最佳片.一开始它在票房、排片、上座率、场均人次等方面均遥遥领先于《奇异博士》《勇士之门》,超出大导演李安的新片《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许多.数据显示,《我不是潘金莲》上映首日在国内的排片率占比为39%,不少院线将自身40%以上的排片率均给了《我不是潘金莲》.问题出在万达院线的排片上,《我不是潘金莲》在该院线的排片只占其市场的1/3左右,上映首日的排片占比只为13.5%.于是上映首日,冯小刚于中午12时30分在微博上发布《潘金莲致王健林先生的一封信》,直指万达集团因华谊兄弟当初挖走公司高管而不满,才减少对《我不是潘金莲》的排片,指责全国其他院线排片平均值为40%以上的情况下,万达院线该片的排片率仅为10.9%,文中于是称“10.9%的排片,反映贵集团10.9%的胸怀”.文章一出,顿时议论纷纷,[19]随后引发王思聪的反击,认为排片高低是市场行为云云,顿时掀起了媒体的议论纷纷.按照当下一般规律,市场依然是一窝蜂地趋利齐刷刷排新片,没有出现过意外避开新片的现象,院线放弃趋同的可能性只能是主观选择,而且最大院线公司的放弃显然有故意动机,牵扯到挖角的报复也未必不是动机.但作为市场行为如果显然要公报私仇,则就牵扯到市场公允与否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牵扯仗势而垄断的问题,则不能等闲视之.

  这一事件还牵扯出市场的一种公司运作基本动向.据媒体报道,华谊兄弟(含东阳美拉)、北京文化、耀莱影视对《我不是潘金莲》的投资比例为5:3:2,这其中耀莱影视通过对影片5亿元的保底从华谊手中“换”到了20%的投资额,而相应的,华谊兄弟(含东阳美拉)的投资份额从70%变为50%.这4家制作公司中,东阳美拉是上市公司华谊兄弟的子公司,耀莱影视是上市公司文投控股的孙公司,摩天轮文化是上市公司北京文化的子公司,这三家子孙公司被上市公司收购均发生在最近两年,且都处于业绩承诺期内.于是如何收获市场盈利和回报显然是创作之外首当其冲的考虑.根据各种报道显示:除了业绩承诺之外,耀莱文化还为“潘金莲”的票房进行了独家保底发行,票房如果低于5亿元,耀莱按影片票房收入总额人民币5亿元支付投资方2亿元票房净收益;票房5亿元至8亿元部分,票房净收益由发行方耀莱独享;票房超出8亿元部分,发行方耀莱影视文化获得票房净收益的50%,[20]也就是说,电影还没上映,华谊兄弟和东阳美拉已经有1亿元收入入账,摩天轮文化也入账6000万元.以票房3.5亿元的票房收入来计算,抛除5%的电影专项基金以及3.3%的营业税,票房约40%也就是1.4亿元会回流到电影的投资公司,根据公开消息,《我不是潘金莲》的制作发行费用在6000万到8000万之间,如果没有保底的话,电影的制片发行方基本可以赚钱了.但是由于该片带入了耀莱的5亿元的保底发行,那么对于耀莱来说盈亏就变得有点复杂了.如果票房最终只有3.5亿,耀莱需要拿出2亿的票房净收益支付投资方,除了1.4亿的收益,耀莱仍需补足6000万的缺口.不过在耀莱保底的5亿票房、2亿收入中,由于耀莱占到了20%的投资,因此有4000万收入将直接回到耀莱手中.[21]从上述回顾中和梳理这一企业运行规则,我们看到的是支撑电影业运营规则的复杂性.保底是一种越来越多见的协议行为,但2016年的保底显然实现不了《美人鱼》的大赚.当初《心花路放》《后会无期》《港囧》等都有保底发行,发行方获益颇丰.2016年2月8日上映的《美人鱼》,该片的五大发行方中影、龙腾、联瑞、和和、光线5家影视公司为《美人鱼》签下20亿元的票房保底协议.最终收获近34亿票房,发行方获利无疑巨大.但2016年的其他影片就未必这般幸运,还有,因对赌(1)保底的功利性也不断产生偷票房之类的幽灵场等等事端,伤害着常态市场的安全.根据各种资料揭露,为了实现利益,快鹿集团在电影《叶问3》的投资和发行中采用了比票补更粗暴的买票房手段——同影院签订包场协议,制造0观众的“幽灵场”,推高票房.一旦电影能够达到票房预期,相关的金融产品的对赌协议都会兑现.(2)而买票房的做假痕迹太过明显,票补和保底发行并存则是推高票房的隐蔽路径.保底发行方会主动砸钱做票补活动,吸引观众入场,促使票房超过对赌线.有业内人士描述这种现象表面上看票房和上座率高涨,实际上是发行方自掏腰包,进而利用超过保底预期的“高票房”在资本市场对赌中获利.

  2017年中国电影发展中引发关注的重点现象还有:《战狼2》创造了中国电影超高票房56亿元,其对于英雄和爱国主义主题的开拓性得到大众社会的极大关注,对于中国电影而言不仅仅是票房重要,而且是创造性主题的价值值得肯定.《冈仁波齐》《二十二》等一批纪录片获得市场的高度关注,引发人们的赞誉,预示着观众对于似乎不动声色记录生活的表现质量的肯定.2017年底的冯小刚的《芳华》创造了文艺片的最高票房,延续到2018年突破14亿元票房,“《芳华》票房14亿,刷新了文艺片票房的记录”[22].对于艺术片创作如何表现历史、如何抒发情感、如何表现青春美好和生活复杂性,提供值得借鉴参考的例证.

上文总结,这是一篇关于2016方面的产业论文题目、论文提纲、产业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 2019领秀之夜成立中国商人美丽产业促进会刘晓庆出任首届会长 2013年11月20日,首届领秀之夜暨2013中国商人美丽产业促进会成立仪式在杭州温德姆至尊豪廷大酒店隆重举行,一百多位社会名流、商业精英齐聚于此 浙江省文化产业处处长、浙江省浙商文化促进会秘书长何蔚.

2、 罗曼蒂克消亡史2019年中国电影创作状况分析 2015年中国电影440 69亿的票房总量与48 7的增长速率,使得人们对2016年的电影票房产生了突破600亿的“罗曼蒂克”式的乐观想象与期冀,但457 12亿的年度票房与3.

3、 年龄对农观生活质量的影响一一基于2019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摘要利用2013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数据考察农民的年龄对其主观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控制变量的加入,年龄对于农观生活质量始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中老年农民的主观生活质量显著高于年轻的农.

4、 2019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技术和生态大会召开 本报讯5 月12 日, 中国电子信息行业联合会在北京召开2017 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技术与生态创新发展大会暨首届中国电子信息行业优秀创新成果“ 盘古奖”发布会 会上发布了首届中国.

5、 2019-2019年伊朗电影产业和创作 黄 含2016—2017年,是伊朗电影发展较为平顺的一个阶段,出彩的电影作品数量与过往相比稍显不足,但作为后起之秀的创作人才数量越来越多,并纷纷获得国际肯定,这成为目前伊朗电影发展的常态 .

6、 立足当下,才能通向文化的未来2019年度中国文化图书盘点 文化研究是20世纪中后期波及全球的研究思潮,是有着现实关切和人文关怀的知识学术实践,是政治热情在笔尖的跳动 文化研究学者从来都不只满足于知识的生产,而是力图通过知识来参与现实,激活危机诉求,进而改变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