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范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中学国际化办学文献综述 服装品牌国际化论文参考文献 国际化人才培养论文 会计国际化外文文献 人民币国际化开题报告 会计国际化的参考文献

国际化类论文如何写 与转型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国际化办学 路径探析以铜仁学院国际化办学实践为例有关本科论文怎么写

分类:论文范文 原创主题:国际化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3-31

转型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国际化办学 路径探析以铜仁学院国际化办学实践为例,该文是国际化有关论文范文文献与本科和铜仁和转型相关论文如何写.

[摘 要]地方本科高校转型是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和高等教育结构体系自我调适、变革与创新的必然要求,其转型的核心在于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国际化办学旨在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竞争性人才,是高校实现人才创新培养的重要方式之一.转型背景下地方本科高校积极开展国际化办学是经济进入新常态、高等教育合理化和高校人才培养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本研究结合铜仁学院国际化办学的实践成效与现实反思,基于教育生态理念对地方高校国际化办学理念、办学模式、办学体系和办学品牌等发展路径进行探讨,以期对推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和新型人才培养提供一定的理论思考和实践参照.

[关键词]地方本科:地方高校:高校转型:国际化办学;创新培养

[中图分类号]

C648.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 - 5843( 2018) 03 - 0094 - 08

[ DOI] 10. 13980/j. cnki. xdjykx. 2018. 03. 018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是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和高等教育结构合理化调整的必然结果.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和产业结构的快速升级急需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型人才.由于国内高校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同质性趋势严重,人才产出难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就高等教育自身发展而言,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高校普遍实施扩招计划,虽然高校扩招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和矛盾也十分明显.如高校毕业生的实践能力缺乏、质量低、就业难等问题凸显.2014年教育部出台《关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指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推进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水平”.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由此便从国家宏观统筹层面向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地方高校实践层面逐步推进并有序实施.地方本科高校转型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一项系统而复杂的教育革新,其转型不仅包括国家政策制度的制定、办学经费的支持,还包括省、市级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的人力和物力的协调,更包括地方高等教育办学主体,即地方高校对转型发展目标的具体定位与转型发展任务的具体落实等.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现实目标是实现地方高等教育发展的应然,即应用型,其转型的本质是转变人才培养方式.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方式的转变需要地方高校对人才培养的参与要素、结构、方式乃至过程及各要素之间关系进行调适与革新.国际化办学是教育国际化发展的必然结果,旨在培养国际性竞争人才,是高校实现人才创新培养的重要方式之一.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背景下,参照合理的教育发展理论,积极探索地方高校国际化办学的发展路径,对有效地推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和科学地实现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地方高校国际化办学的动因分析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是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和高等教育合理性发展的应然要求.国际化办学是一种国际教育活动,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深刻地促进教育跨国发展的必然结果.高校国际化办学是国际教育和教育国际化可持续性发展的具体化,具有明确的办学组织和办学模式,其根本办学目的在于培养国际性竞争人才.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系统化的教育变革活动,地方高校国际化办学不仅是构成转型发展的重要活动要素,还是地方高校实现人才创新培养的重要方式.因此,以转型发展为契机、国际化办学为纽带,合理而科学地促进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转变与刨新是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高等教育合理化发展和高校人才培养有效转变的现实需要.

(一)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的必然要求

众所周知,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其发展与经济社会的进步有着紧密的联系.一方面,经济是教育发展的物质条件,经济的发展速度、发展水平和发展结构均会影响和制约教育水平的提升、教育规模的变化、教育结构的调整、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教育手段的运用.另一方面,教育通过系统的知识、经验促进个体获取创新的思维素养和实践能力,从而反作用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以产出高层次人才为根本目的,以激活人才的生成性智慧而服务于经济社会和现代化建设为根本任务.经济全球化间接催生了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发展.经济新常态主要指“经济发展的阶段、发展的环境发生了变化,使经济发展特征从一种状态转向了另一种状态”,是“‘旧常态一非常态一新常态’的转换”[1,.经济结构更优化、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经济效率提高是经济新常态的显著特征.新常态概念意涵深刻,是一种极具影响力的发展理念与发展战略.不仅描述和规定了经济领域的发展与进步,还解释和规范了社会其他领域的合理性发展.在经济新常态发展影响下,教育领域的发展也必然进入新常态阶段,“商等教育既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也要适应自我新常态”[;l,创新驱动发展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式.由于当前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分配结构等已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与产出之间必然会出现不平衡的现象.随着经济结构的变化,跨区域、跨国际地吸取适合于行业发展的优秀人才必将成为用人单位招聘的新常态,人才的区域化流动或国际化流动必然要求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地方本科高校转型成为解决经济新常态的人才需求与高等教育进入新常态所面对的人才供给之间的双重矛盾的必然要求.地方高校国际化办学作为经济全球化影响所产生的集开放性和前瞻性为一体的办学活动,自然能够在推进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中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高等教育合理化发展的应然需要

经济进入新常态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主要外在动力,而高等教育合理化发展规律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内生动力.高等教育合理化发展规律既是高等教育科学从高校的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中所探寻与总结的理论智慧,计划也是指导高等教育科学化发展的实践依据.受国家扩招计划的影响,高校普遍热衷于追求学生人数、学科种类与专业数量.因为学科种类越齐全,即可设置更多的专业方向:专业方向越多,使可招收更多的学生.相对来说,学生数量越多,获取政府办学经费的可能性就更大.“对于专业数与学生人数的过分追求成了地方本科高校的普遍现象,地方本科高校基本都办成了学科门类齐全、专业数量多的综合性高校”.近年来,从国家重点高校到地方高校均出现学科调整、专业撤销现象.一方面说明了国家对高等教育发展进行了宏观规划,促使高等教育结构日趋完善:另一方面从更深层次的角度看,高校学科与专业的调整与规划也充分体现了高等教育合理化发展规律的规范作用.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发展虽然也涉及学科与专业的革新与整合,但其转型的首要任务是树立转型办学理念,对转型办学进行准确定位,确立转型办学目标:其次是对高校学科与专业进行调整,甚至撤销某些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与专业.因为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是地方高等教育结构系统化的转型,包括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内容、办学方式等一系列教育要素的转型与创新.“国际化、区域化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高等教育的国际交流合作、区域交流合作、跨境教育不断受到重视”.国际化办学通过探索与发展合理的、系统的跨区域、跨国际办学活动体系,意在帮助学生树立国际化视野,实现其多元的人生价值.国际化办学作为高等教育活动的一种具体化方式,离不开高等教育合理化的理论规范和实践指导.地方高校国际化办学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都从属于高等教育的合理化发展规律,同时地方高校国际化办学实践与理论的创新又是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新方向.

(三)高校人才培养有效转变的现实诉求

高校具有教育教学、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社会服务等重要职能,但其核心职能在于教育教学,基本任务是致力于人才培养.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高校扩招带来了高等教育入学率的提高,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普及化促使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也增强了各高校之间的竞争.由于“规模”成为衡量高等教育普及化的重要指标,各高校为自身利益发展最大化,盲目追求办学规模已成为普遍现象.办学规模的扩展必定会引发师资和教学条件的紧缺,从而导致办学目标的偏离和办学内涵的缺失,必然偏离人才培养之根本方向.如偏重理论、忽视实践,偏重知识、忽视技能,偏重本学科、忽视跨学科等问题,这无疑造成对人才培养质量的忽视和人才培养方向的错位.除此,高校人才培养目标趋同性明显、培养结构简单、培养模式单一,这自然制约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和特色人才的发掘.2015年教育部联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共同颁布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从4个方面对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和人才培养方向进行了规范与引导:“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和“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国际化办学是通过开展国际性的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国际素养、增强学生国际理解、拓宽学生国际视野和提升学生国际交往能力.国际化办学的水平逐渐成为衡量高校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培养开放视野的高层次人才作为高校国际化办学的根本目标,其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具有内在一致性.“教育国际化是高校适应人才培养标准国际化的必由之路”“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可以参与国际化竞争的人才是未来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因此,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背景下,地方高校国际化办学将是地方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普遍趋势.

二、铜仁学院国际化办学的实践与反思

铜仁学院是2006年经教育部批准在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升格后更名的全日制地方综合本科高校.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下,结合自身实际,该校确立了“地方性、服务性、特色化、开放态”的教学服务型高校的转型定位.2015跻身于贵州省首批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省级试点高校行列,隔年人选全国一百所应用转型示范校.在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和校领导高瞻远瞩的集体智慧的共同作用下,2016年铜仁学院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明确列为其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之一.目前该校国际化办学规模和质量均步人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已成为推动学校发展的一股不可忽视的坚实力量,也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的一种特色模式.

(一)铜仁学院国际化办学的实践成效

第一,已建立较为完善的国际化办学管理体制.国际化办学作为一种特殊的高等教育活动形式,是建立在相对完善的组织结构与管理体制等条件基础之上的.首先,该校已组建系统化的国际化办学管理机构.分管教学副校长作为国际化办学的学校级组织领导的主要负责人,对国际化办学的整体发展进行统筹安排与前景规划.学校国际合作与交流处是国际化办学的中层组织,该组织是学校根据近年国际化办学的快速发展需要,由党政办原下属机构的外事科组建升级而成.其主要职责为管理和协调学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外籍教师与外籍专家的聘请、留学生招收与培养、师生出国出境等工作.其次,鉴于国内高校国际化办学的蓬勃发展,该校紧扣转型发展背景,紧抓教育国际化的发展机遇,及时制定了《铜仁学院国际化办学水平提升计划》( 2015-2020).该计划从办学理念国际化、学生生源国际化、课程建设国际化、师资队伍国际化和校园国际化等5个方面,富有远见地对该校国际化办学的发展方向进行了系统规划.同时,该计划还对铜仁学院国际化办学目标进行了明确定位.并根据计划要求,通过强化国际化办学理念,构建国际化教学模式,培养具备国际化意识、综合素质能够适应经济进入常态发展所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预计到2020年,该校国际化整体办学水平在全省地方高校中将处于领先地位.

第二,已探索形成多条国际教育合作渠道.国际合作教育是国内高校与国外高校联合办学的一种便捷途径,是国内高校实现国际化办学的重要方式.受教育资源的限制,地方高校直接与国外高校进行联合办学并不现实,因此积极开展教育合作则是帮助地方高校实现国际化办学的最佳选择.自2014年起,该校为积极落实国际化办学计划,促使学生能够充分享有国外优质办学资源,通过学分互认、学生交换学习等方式与国(境)外高校积极开展教育合作.首先,积极开拓多途径协助学生参与“贵州省千人海外留学计划”申报工作,不断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发展.其次,借助贵州省高校考察团赴台湾考察交流平台,与台湾1l所高校成功签署了合作协议,打开了校际交流合作的新局面.除此,该校依托于“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等平台积极与国(境)外高校加强国际合作教育.截止2017年底,与该校建立合作交流关系的国(境)外大学或机构已达59所,主要集中在美国、日本、泰国、印度尼西亚、韩国、台湾等国家.借助校际交流平台,该校用3年时间累计派出出国(境)培训交流学生325人,实现派出率、签讧率100%的目标.

第三,已建构较为规范的留学生培养体系.留学生的招收与培养是国际化办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留学生的招收规模与培养质量不仅能衡量高校国际化办学的水平,而且还对地方高校的转型有着宣传与助推作用.该校在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下,积极开展留学生教育,通过整合学校优质教育资源,专门组建了国际教育系负责留学生教育.目前,有来华在读留学生375人,其中学历生171人,语言生204人:生源国别主要来自俄罗斯、乌克兰、巴基斯坦、老挝、泰国等12个国家.自2013年以来累计招收长、短期留学生达680余人.该校通过留学生教育教学实践,逐渐形成了较有特色的、规范的留学生培养体系.首先,在招生方面,学校在国家政策支持下通过与东盟国家相关政府积极交流与沟通,达成了以“校政合作”的形式培养来华留学生,同时建立了多类型留学生奖学金机制,有效拓展了东盟来华留学生培养渠道和经费资源.其次,在教育教学管理方面,主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加强教学常规工作,引导留学生自主探究:学校还通过相关调研,倡导留学生与中国学生趋同化管理的理念,逐步探索形成了“两级管理、院系为主、部门分工”的工作模式,完善了来华留学生的眚理与服务职能:同时该校联合铜仁市3所地方高校成立“基层党建+”模式,共同推动区域内国际化办学实践.再次,在生活服务方面,设立留学生工作服务站和成立“一帮一”活动组织,以便为留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在课余时间,积极组织留学生参观区域内著名非物质文化遗产,让其了解与体验中华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并定期举办来华留学生国际文化节,增进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最后,有关留学生人才发展研究方面,自2016年“柬埔寨人才培养基地”在该校挂牌成立以来,铜仁学院即成为贵州省内首个与柬埔寨教育部签订合作协议并建立东盟人才培养基地的地方高校.随后“马来西亚人才培养基地”“铜仁学院老挝研究中心”也相继设立.铜仁学院通过与东盟及其他国家以教育为主的人才培养与人文交流方式逐渐形成了来华留学生特色培养模式.这不仅有效地推进了该校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进程,同时也创建了该校国际化办学品牌,还充分发挥了该校的社会服务职能,且对国家周边外交战略做出了相应贡献.

第四,已确立较为合理的国际化师资培养机制.教师是实施国际化办学活动的实践主体,是促进国际化办学活动顺利开展与有效实施的主要力量.该校在积极引进相关师资人才的同吋着重采取优惠的政策制度加强对已有师资的培训与培养.国(境)外访学进修和留学深造是该校培养国际化办学师资的主要方式.自2013年起,该校通过丰富访学交流种类、增加外出进修名额等多渠道拓宽教职工赴国(境)外交流与学习:2014年共有12名教职工赴美国、英国、台湾访学:2015年共有33名教职工赴泰国、俄罗斯、德国、新西兰、韩国、老挝、巴基斯坦等国家进行国际交流学习:2016年该校继续加大教师国际化培养力度,派出32名教职工赴国(境)外访学交流和留学进修,足迹遍及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瑞士、马来西亚、韩国、印度尼西亚、柬埔寨、越南等多个国家.通过国(境)外访学交流与留学深造,不仅开拓了教师的国际视野、更新了教师的教育理念,也对其教学能力、管理能力和科研能力等多方面能力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系统而规范的教师培养制度引导下,该校已初步建成一支国际化、专业化、复合型教学服务团队,为国际化办学服务充实了力量、夯实了基础.

(二)铜仁学院国际化办学的现实反思

基于合理的“开放态”转型办学定位和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铜仁学院在国际化办学探索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办学成效.具体体现为学校在经济进入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下努力奋进的实践见证和地方高校转型背景下人才培养转变的创新智慧.另外,该校国际化办学发展状况虽呈良好的发展态势,已初步形成了富有地方性特征的国际化办学特色和较为系统的国际化办学结构体系,但与该校“国际化办学提升计划”的发展目标仍有较远的距离.同时,由于该校地处湘黔渝三省边界,受武陵山区特殊地理位置的限制,再加上国际化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学校国际化办学的发展规模、办学水平和办学影响力,相比国内省属及以上高校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整体上看,当前该校国际化办学实践的薄弱环节主要集中在办学内涵的理解、国际化课程和教学的开发与建设、办学评价机制与监督机制的建构等方面.

国际化办学内涵的理解有待提升.由于该校部分行政职能部门、二级学院对国际化办学的作用和价值缺乏全面的认识与深刻的理解,没能形成积极的国际化办学发展理念,造成部分管理部门之间、部门与学院之间对国际化办学发展战咯缺乏统一认识与通力合作:部分管理干部对国际化办学的事务处理停留在迎来送往的简单层面上.致使部分师生参与国际化合作与交流实践的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少部分师生出于好奇或以体验生活为目的参与到国际合作教育和国际化师资培养等活动中,致使其在具体参与过程中仅仅是应付与走过场.另外,有少数师生甚至对国际化办学持排斥态度,认为国际化办学是留学生和外语学科的事情,认为其他学科和专业参与国际化办学是一件虚渺且无意义的事.

国际化课程与教学有待开发和建设.与该校本科办学相比,其国际化办学进步较晚,且加上该校在2015年进行校址整体搬迁,实行“一校一址”办学,多重因素导致该校在国际化办学条件和教学资源建设方面相对薄弱.特别是在国际化课程开发与双语教学建设方面,成为制约学校实施国际化办学活动的首要问题.目前各专业国际性内容课程增加比例仍未全面展开,各学科前沿性课程开设还停留在理论探讨阶段,部分示范性双语教学课程在全校范围内推行仍处于酝酿阶段.

国际化办学的评价机制和监督机制有待完善.在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该校虽然富于创新的把培养国际视野的应用型人才明确规定为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同时率先在全省地方高枝中制定了“国际化办学提升计划”,但是国际化办学是一种系统化的教育活动,其不仅涉及国际化教育活动结构参与要素之间的合作与协调,更涉及到国际化教育活动过程中各种保障机制的合理运行.因此,该校尽管明确了国际化办学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参与国际化办学活动的主体职责和阶段性国际化办学的提升计划,但关于国际化办学实效性的具体评估指标和办学实施过程中的有效监督机制仍有待进一步建构.

三、地方高校国际化办学的路径选择

受地域文化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及发展过程中高校分层复杂性的影响,转型背景下地方高校国际化办学的路径探索理应在复杂的教育形态中探寻符合自身发展的理论指导.教育生态理论提倡运用生态平衡原理解释教育现象、探究教育问题,以阐明教育系统的内部结构和内在发展特征及其未来发展方向.从这一角度出发,教育生态理论能够为转型背景下地方高校国际化办学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因此,基于教育生态理论所提倡的理念基础,合理地利用高校转型发展机遇和国际化办学结构的要素特征,积极推进地方高校国际化办学理念的更新、办学模式的创新、办学体系的完善和办学品牌的塑造,对地方高校国际化办学实践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一)深化高校转型认知,树立前瞻性国际化办学理念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是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发展的影响与作用下高等教育结构体系自我合理化的革新与转型的结果.“转型,即从一种型态转向另一种型态,可能是由一种制度转向另一种制度,由一种发展模式转向另一种发展模式,或者由一种发展定位转向另一种发展定位等”.地方高校转型的核心是人才培养的转型,转型的方向是由学术型人才培养转向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势必要求地方高校持全新教育发展观念,对人才培养目标重新进行科学定位,对人才培养方式重新进行合理选择.国际化是全球化发展的直接产物,带有浓厚的时代气息.随着经济全球化对社会各领域的影响逐渐加剧,各领域的全球化发展趋势则尤为明显,国际化关系也更加紧密.由此可以看出,国际化办学是时展的必然.陈宝生部长在党的十九大记者招待会上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前景进行展望时意味深长地强调道:“2049年,中国教育将稳稳地立于世界教育的中心,引领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中国将成为世界上人们最向往留学的目的国.”这足以说明教育国际化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应然选择.从另一个角度看,教育国际化的发展趋势也充分体现了教育生态理念:世界高等教育是一个动态发展与开放融合的有机共同体,而不是某个孤立或某个单独国家的高等教育.因此,科学开展国际化办学对高校的长远发展和人才培养尤为重要.作为转型主体的地方高校有必要通过充分理解:转型背景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转变逻辑与国际化办学发展内涵的内在联系,从而树立具有前瞻性的国际化办学理念,坚持把培养具有本土情怀与国际视野的应用型高素养人才作为地方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的转型定位.当然,更新地方高校国际化办学理念会对现有办学观念、办学载体和价值表达形成挑战,学校应制定与转型发展要求一致的国际化办学定位,避免出现“全欧美化”“全外语化”的办学误区.

(二)加深教育园际交流与合作,开创多元化国际化办学模式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明确指出,高校需要坚持国际视野人才培养导向,通过“开展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办学模式是办学活动的具体结构形式与表现方式,是基于办学过程实现人才培养的形式载体.创建多元化的国际化办学模式是推进地方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得以顺利实现的重要方式.根据国际化办学发生的实际场域,可将国际化办学模式分为国内国际化办学模式和国外国际化办学模式[10].国内国际化办学模式指在国家境内通过提供国际化教育资源和学习资源的形式,让学生在国内甚至校内接受国际化教育与学习,从而获取学科国际前沿知识与技能、提升国际性应对能力.常见的国内国际化办学模式有联合办学、聘请国外专家、举办国际交流活动等.国外国际化办学模式指高校利用与国外高校或研究机构交流与合作的教育资源和学术资源让有发展需要的学生走出国门进行国际化学习.国外交换学习、国外访学、出国留学等属于常见的国外国际化办学模式.根据教育生态理念来看,无沦是国内国际化办学模式还是国外国际化办学模式,二者尽管表现为不同的地域形式和不同的人才培养形式,但都具有国际化人才培养规定的内在一致性,其办学目的都是高校通过提供有效的国际化教育资源帮助学生树立开放的国际意识、拓宽开阔的国际视野和增强灵动的国际交流能力.因此,作为转型主体的地方本科高校需充分利用转型发展机遇,不断创造并加强与国(境)外高校、研究机构、教育主管机构等的办学交流与教育合作.如创建校校合作办学、校政合作办学、校企合作办学等多元化办学模式.为学生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国际化学习机会和学习资源,支持与鼓舞学生亲自走出去参与国际化学习.创建多元国际化办学模式的目的在于凝聚多方面的优质国际化办学资源,为学生实现国际化学习提供多种选择.“国际化建设不是简单的你来我往,而是要寻找更深的交流”[11],地方高校在具体的国际化办学交流与合作中,应善于发掘自我办学的优势与特色和勇于发现自我办学的不足与差距,创建与开展更具针对性的国际化办学模式,充分发挥多元化、国际化办学模式的积极作用.

(三)优化办学保障机制,建构合理性国际化办学体系

高校国际化办学作为高等国际教育的具体表现形式,存在内在规定的办学组纫形式和结构体系.教育生态理念认为任何教育活动都是活动组成要素、活动结构体系与活动运行体系三者相辅相成的生态共同体,活动共同体内存在紧密的内在联系,活动保障机制是维持活动共同体的重要纽带.因此,优化办学保障机制是完善地方高校国际化办学活动的重要途径.第一,优化校园环境建设,营造国际化办学氛围.地方高校通过不断完善国际化办学硬件条件,设计与创建具有国际化办学灵气的教育教学环境是开展国际化办学活动的基本前提.第二,优化学习资源建设,搭建国际化学习平台.在国际化办学实践中,地方高校应积极开通国际性学习平台和数据资源库,为师生参与国际性学习与交流提供可能.第三,优化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创新国际化办学媒介与学习载体.地方高校需要根据参与国际化办学的相关学科特点或专业特征编制课程目标,依据课程目标建构课程框架并选择课程内容.在国际化课程具体开发过程中,应合理分配国际性与本土性课程内容的比例.在教学方面,积极提倡非外语学科或专业开设双语教学,双语教学开设初期不要求达到系统层面,可以逐渐由简单化向系统化过渡发展.第四,优化师资队伍建设,激发国际化办学动力.教师是高校办学的主体,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科研能力和外语能力等直接影响着学校人才培养的水平.地方高校应规范用人机制,探索优秀师资的培养途径,确保国际化师资稳定发展.第五,优化办学机制,完善国际化办学过程.办学机制是确保办学活动顺利开展的合理运行方式,贯穿整个办学过程,包括预备机制、启动机制、监管机制、评估机制和修正机制.科学地制定办学评估指标、合理地调整办学奖惩条例与有效地建构办学监督制度是确保国际化办学活动顺利实现的关键.总之,国际化办学保障机制的优化与创新是地方高校在不断完善国际化办学硬件基础之上,积极营造独特的办学文化和建立圆润的办学制度、形成国际化办学合力的重要保障.

(四)探索地域发展优势,打造独特性国际化办学品牌

办学品牌是一所高校办学理念、办学能力和办学水平的综合标志与整体象征.办学品牌源于办学特色.高校的办学特色是学校在长期办学过程中通过逐渐积累、不断创新所形成的“有别于其他学校且相财优胜并得到校内广泛认可的一种办学特征和发展方式”[12].转型背景下地方高校有必要在坚持教育生态理念的基础上将学校内部发展环境与外在环境紧密相连,创设特色的学校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式.地方高校国际化办学应体现地方性,办学特色的形成应以探索地域发展为依据,以构建高校优势学科或专业为载体.发展环节具体体现在4方面:一是确立特色办学定位.地方高校国际化办学特色定位主要体现为办学目标的特色定位,如培养具有国际视野、服务地方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是铜仁学院国际化办学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这是转型背景下地方高校将国际化办学目标定位与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特色选择和有效融合较为前卫的做法.二是建构特色办学学科或专业.地方高校国际化办学特色学科或特色专业的确立依托于本地的文化优势、突出的行业优势或产业优势.通过特色学科或特色专业的发掘,在优势专业人才培养的带动下,不仅能有效聚集区域内优质的办学条件,还能积极吸引区域外优质办学资源的加入.从而促进“产学”模式的有效融合,塑造办学品牌,为打造地方高校国际化办学特色提供有力的支撑.三是创建特色办学原则.地方高校国际化办学需将开放性和地方性有效结合,在开放性办学墓础上“立足地方、依托地方、服务地方”.四是创新特色办学方式.地方高校国际化办学的特色方式包括特色管理方式、特色教学方式、特色学习方式和特色评价方式等内容的系统化结合.如铜仁学院针对留学生的常规管理,其通过积极探索形成了“两级管理、院系为主、部门分工”的有效工作模式:联合区域内3所地方高校构建了“基层党建+”模式来共同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地方高校唯有立足于所在地域的实际发展状况和现实发展需求,利用高校的开放性职能充分挖掘地域特色文化和特色产业,形成优势学科或专业,并不断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办学方式,才能积极提升国际化办学的知名度和有效实现地方高校特色人才的培养目标,最终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综上所述,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本质是人才培养的转型,人才培养转型标志着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模式与方式的转变,但这并不意味高校的基本职能要发生转型变化.人才培养职能仍然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必须坚守的基本职能.国际化办学以培养国际素养人才为根本目的,是帮助地方高校实现转型发展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方式.教育生态理论为地方高校国际化办学提供了新的参照.基于教育生态理念,深化高校转型认知、加深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优化办学保障机制和探索地域发展优势是地方高校国际化办学合理化发展的可行路径选择.地方高校国际化办学是一种多特性、系统化的办学活动,需要从不同理论视角对其办学发展路径进行理论阐释与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4]谌晓芹,张放平.地方本科高校转型:本质、原则与路径[J].大学教育科学,2016 (2):33 -37.

[2]齐建国.中国经济“新常态”的语境分析[J].西部论坛,2015 (1):51 -59.

[3]马廷奇.高等教育如何适应新常态[J].高等教育研究,2015 (3):6-10.

[5]刘存宝,张伟.国际交流合作,经济全球化时代大学的新使命[N].中国教育报,2017 - 04 - 27( 006).

[6]王彦.高校转型发展的路径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5(3):5-9.

[7]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教育国际化纪实.以教育国际化提升学校内涵[N].中国教育报,2014 - 11 - 10(004).

[8]罗红芳,陈正府,龙金凤.西部地区地方本科院校国际化办学的实践探索[J].铜仁学院学报,2017(1):61 - 65.

[9]张应强,蒋华林.关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14(6):1-8.

[10]潘小明.高职院校教育国际化的内涵、要素和动因[J].职教论坛,2012( 33):10 - 15.

[11]徐晓凤,翁李焱.国际化不是简单的你来我往[N].中国教育报,2015 - 03 - 23( 010).

[12]吴中平.高校办学特色的内涵及建构[J].中国高教研究,2009,(9):65 -66.

(责任编辑:郭彦松)

上文结束语,上述文章是一篇关于经典国际化专业范文可作为本科和铜仁和转型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国际化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转型视域下地方本科高校特色简论基于邵阳学院特色实践 刘卫平收稿日期20160107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项目(湘教通2013223号);湖南省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湘教通2013429号作者简介刘卫平(1972),湖南桂阳人,教授,博士,主要从事高……教.

2、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本质、原则和路径 谌晓芹张放平摘要 地方本科高校之“应然”是“应用型”,但在人才培养的实践中却一定程度偏离了应用型方向 地方本科高校的转型一个现实目标是实现其&ldquo.

3、 地方本科高校转型的文化学审视 姜新生摘要 转型发展是地方本科高校顺应社会经济转型升级的历史选择,也是地方本科高校通过结构调整,确保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 从文化学的视角审视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其价值诉求就是革新原有的学校传统文化,.

4、 双一流战略背景下地方高水平大学建设路径探析 摘要“双一流”是目前国家启动建设战略之一 在国家政策扶持下打破了传统比较有名气的高校门槛限制,如985工程大学,为了鼓励更多具有特色水平的高校和学科,在发展中逐渐成为世界一流水.

5、 地方本科高校智库服务新型城镇化的困境和分析 摘 要 新型城镇化建设离不开智库的支撑 地方本科院校智库自身的局限性,以及新型城镇化的系统性与复杂性,决定当下地方本科院校智库尚不足以为新型城镇化战略提供足够的智力支持 地方本科院校智库应深耕地方经.

6、 地方本科高校创业教育的模式、问题与改进策略 县域义务教育教师主观地位认同与转岗意向关系工作满意度的中介作用①李 维,许佳宾(东北师范大学,吉林 长春 130024)摘 要关于教师主观地位认同、工作满意度与转岗意向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采用路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