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范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法律和道德的关系论文 思想道德论文 有关道德的论文 法律和道德论文 关于道德的论文 道德的力量论文 道德经论文参考文献 道德经读后感参考文献 道德经的论文 参考文献道德经 写一篇道德经论文 1992年花莲师院道德教育论文集

关于道德经类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跟身体的真相《道德经》漫谈之十七相关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分类:论文范文 原创主题:道德经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2-08

身体的真相《道德经》漫谈之十七,本文是关于道德经类毕业论文提纲范文与《道德经》和漫谈和身体类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文/大路

第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为身于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以寄天下.(末句根据帛书修订)意思是:受到宠爱或受到侮辱就一惊一乍的,把荣辱这样的大患看得与自己的生命一样重要.什么叫做“宠辱若惊”?得宠本是卑下的事,得到宠爱就惊喜,失去宠爱就惊慌.这就叫做“宠辱若惊”.什么叫做“贵大患若身”?我之所以有大患,是因为我有身体;如果我没有身体,我还会有什么祸患呢?所以,把修养自身看的比治理天下还重要的,天下就可以托付他了;爱惜自身胜于爱天下的,天下就可以依靠他了.

这一章可以算是《道德经》中最众说纷纭的一章了,特别是最后那句“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据不完全统计,版本有十四个之多.

这一章是接着上面的内容说的,核心就是谈我们的“身”与虚名的关系,这个“身”大致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生命”一词.

宠辱的真相

前面一章,老子告诫我们不要放纵自己的感官而戕害自己宝贵的生命,要“为腹不为目”.随后,老子在这里谈起了“宠辱”.

美国心理学马斯洛谈到过人的需求层次理论学说,说人的需求从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前面的老子所说的“五色”“ 五音”“五味”之类只是低层次的生理需求,宠辱就是属于接近顶峰的尊重需求了.所以明代文人陈眉公从本章的“宠辱若惊”化出一句著名的格言——“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空云卷云舒.”

似乎是说境界高的人可以超越荣辱,任性的生活在这个世界里.宠辱真的可以超越吗?又如何超越呢?

道家认为,无法超越宠辱,那是我们没有认清宠辱的真相,没有找到真正自我.

老子郑重地说:“宠为下.”得宠本来就是卑下的事.

汉文帝的宠臣邓通,得到了用铜矿铸钱的赏赐,富可敌国,可以说被宠上天了,结果景帝一即位,首先便把邓通革职,追夺铜矿,没收家产.宠臣邓通穷苦潦倒,最后被饿死了.杨贵妃当年在唐玄宗李隆基那里非常得宠,“三千宠爱在一身”.结果当安史之乱发生后,皇帝在逃亡四川的路上,为了自己的利益,还是让他的爱妃“宛转蛾眉马前死”了.归根结底,是恩宠让他们死于非命.

因为受宠而得杀身之祸的或许只是少数,但平常的受宠还有这样一种情况.明代高僧憨山大师在注解本章时说:得宠就是下贱的事.比如那些通过谄媚得到宠爱的人,虽然一杯酒、一块肉皇帝都会赐给他共同享用,用来表示对他的宠幸,但是当接受赏赐的时候,那宠臣一定得点头哈腰、叩头谢恩才能吃,不受宠的,傲然自立,不是很自在吗?所以受宠对于独立人格的人来说,实际是一种大辱.(宠乃下贱之事耳.譬如僻幸之人,君爱之以为宠也.虽卮酒脔肉必赐之.非此,不见其为宠.及其赐也,必叩头而啖之.将以为宠.彼无宠者,则傲然而立.以此较之,虽宠实乃辱之甚也.)

受宠就是一种侮辱,有时还会带来杀身之祸.

所以老子认为,受宠就是大祸患,没必要把宠辱这种大祸患看得比自己的生命还重要.

认清了宠辱的真相,就能够超越宠辱了吗?

看来不能, 我们还有去认识“身”的真相,也就生命的意义.

人只属于自己

老子认为,宇宙之中有四种存在是最为伟大的,那就是道、天、地,还有人.(第二十五章: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人是能够和道、天、地相提并论的存在.

人应该有独立的人格,人的价值由自己决定,更不应该成为他人的工具,把外界的宠辱毁誉看得过分重要.受到宠爱或受到侮辱就一惊一乍的,这就是把自己的重心完全放在了外界,自己的价值要靠外面的人来评判了.

《庄子》中提到了一个叫宋荣子的人,哪怕全世界都来赞美他,他也不受到鼓舞;哪怕全世界都来指责他,他也不感到沮丧.在他那里,能够认定自我和外物的分际,辨别出光荣和耻辱的界限.我是我,物是物,内外有别.光荣耻辱看得很淡漠,所以他的心态稳定,不受外界影响.( 《庄子· 逍遥游》:(宋荣子)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这不是中国古人的孤鸣,德国的著名哲学家康德有一个著名的观点:“人是目的.”

在他看来, 人不应该像物一样被当作工具或手段,而应该被视为目的.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不过是工具或手段;只有人,方才是唯一的目的.物只有相对的价值,因而永远只能作为手段;而人作为自由的、理性的行动者,人的存在本身就是目的.

宋人陆九渊说:“东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上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年之下有圣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

陆先生此言不虚呀!

真身与凡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宋代的司马光这样解释“身”和“患”:因为我们毕竟有身体,难免各种牵挂,既然我们摆脱不了身体,就应当珍视身体、爱惜身体,顺应自然的道理来应对事物,尤其不能放纵自己的,不让身体成为祸患.(“有身斯有患也.然则,既有此身,则当贵之爱之,循自然之理以应事物,不纵,俾之无患可也.”)也就是要顺应规律来养身免患.

《庄子》则用寓言阐述其中的深意——

尧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不接受.又让给子州支父,子州支父说:“让我来做天子,那还是可以的.不过,我正患有很深、很顽固的病症,正打算认真治一治,没有空闲时间来治天下.”统治天下是地位最高、权力最重的了,却不能因此而妨碍自己的生命,更何况是其他的一般事物呢?只有忘却天下而达到无为境界的人,方才可以把统治天下的重任托付给他.

生命至重, 没有什么比生命更重要.

这能让我们更深切地理解孟子说的“守孰为大,守身为大.”《诗经》中讲的:“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古人为什么那么看重身体呢?

世外高人黄元吉先生曾讲过,不仅是自己的性命要依靠身体而存在,扩展开说,“为天地立心,为万物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也要靠身体做主宰.道不能凭空而独立,必须靠人来以承载.所以说:“身存则道存,身亡则道亡.”

因此,必须“贵身”.因为人的身体是修真养性的凭藉.如果只把衣服饮食、富贵荣华作为养身的关键,那就错了,因为这名闻利养只是在养我们的“凡身”,人的“真身”往往因此而受到损耗,最终是“爱其身而竟丧其身”,什么是“真身”呢?我们的“先天元气”才是我们的生身之本.

说到这里,我们可能会感觉到,儒家与道家在这里相通了.《大学》中不是也讲过,天地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开始和终了,能够明白本末、终始的那个更关键,就能接近懂得根本规律了.(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又说:“上至国家领袖,下至普通百姓,人人都要把修身作为根本.如果这个根本被弄乱了,其他事情要做好是不可能的.”(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

这就是我们中华传统的文化的根——修身.

总而言之,此文为关于对写作《道德经》和漫谈和身体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道德经本科毕业论文道德经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参考文献:

1、 《道德经》漫谈之十四(上)不可思议的一 文 大路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民治国,能无知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为乎生之畜之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道德.

2、 《道德经》我的生命之书(下) 编者按近期白岩松作客“乌镇文化讲堂”,结合自己的心灵体悟,分享了道德经的文化魅力和诸多启人深思的人生智慧 道德经里的博大智慧道德经第四十一章把人分成了几种,“上士闻.

3、 伦敦地铁口写着《道德经》 2018 年1 月1 日,新年的钟声刚刚响起,在伦敦欧维尔地铁站出口,出现了一块醒目的记事白板,白板上秀丽的文字吸引了无数路过的行人 白板上写的是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老子的一句名言“千里之行.

4、 《道德经》里的宇宙观、人生观、社会政治观 老子著五千言,距今两千四五百年,其间注释、疏解、立说,不可胜数 然而同时一书,有人看来是争权夺势,设陷布险的政治秘笈;而有人看来却是清净自在,无为逍遥的出世宝典;有人看来是诡谲某策,决定胜败的武学兵书.

5、 《道德经》英译文本多样化原因探析 中图分类号H315 9 文献标识码A DOI10 16871j cnki kjwha 2018 10 077摘要道德经是我国古代的经典著作,代表了东方文化的主流 不同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下,译者创作出了.

6、 《道德经》:德行天下,道传万家 子不语慢,才能保持生机道德经中说“不知常,妄作凶 ”人不能妄动妄作 许多人忙碌了一辈子,究竟是为谁辛苦为谁忙到头来自己都搞不清楚 道德经又言“孰能安以久动之而徐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