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范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激励机制论文 碳金融市场运行机制的论文 学生自我防御机制论文 薪酬激励机制文献综述 认证机制论文 阿里巴巴员工激励机制参考文献 中小企业激励机制开题报告

机制论文范文资料 跟西藏纳木错湖区土地沙化机制和生态恢复措施方面毕业论文怎么写

分类:论文范文 原创主题:机制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4-11

西藏纳木错湖区土地沙化机制和生态恢复措施,该文是机制方面大学毕业论文范文与土地沙化和纳木错和生态恢复措施类论文范文数据库.

摘 要 :根据西藏纳木错湖泊生态环境保护退化土地生态修复试点工程,结合恢复试验区所处纳木错湖区自然情况,对土地现状进行调查,为纳木错退化土地恢复找到该地区沙源及土地沙化形成原因,为纳木错土地退化生态恢复试点工程提供基础依据.

关键词 :土地现状;沙源;沙化机制;纳木错湖区;生态恢复措施

.浅析西藏纳木错湖区土地沙化机制与生态恢复措施 [J].农业工程技术,2018,38(23):37-39.

一、自然及社会环境概况1、地理位置

纳木错位于藏北高原的东南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当雄县和那曲地区班戈县县境内,包括当雄县纳木湖乡,班戈县的新吉、德庆、保吉三个乡镇和青龙、尼玛乡的部分行政村(见图1),距拉萨市210 km,湖区地理坐标为东经90°16′-91°03′,北纬 30° 30′ -30°35′,湖水面积为 1940 km 2,湖面海拔4718 m,湖水最深深度 33 m,总蓄水量为 768×108 m 3,湖中半岛及岛屿 5个.纳木错湖东边和南边是高峻的冈底斯山脉和雄伟的念青唐古拉山脉,北边是起伏较小的藏北高原丘陵,整个区域形成一个封闭性较好的完整的内流区域,是青藏高原最典型的高原内流湖泊.

纳木错湖盆区属藏北亚寒带半湿润-半干旱过度地带气候,表现出寒冷多风等显著特点.

(1)气候寒冷干湿分明

受高原季风环流和海拔的制约,属高原寒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纳木错湖区气候具有大陆性强、气候干燥、低温且温差大,气候变化剧烈以及干湿分明等特点.纳木错年平均气温约为0-2.5°,年平均降雨量约为 400-420 mm,蒸发量约为 1900-2000 mm.流域内雨、旱季分明,每年6-10月为雨季,少有晴日,雨季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 87%左右,且夜雨率高.每年 11月至翌年 5月为旱季.光照时间长,年均日照时数 2880.9 h,年均太阳辐射总量 187.9 kcal/cm 2;年均温度 1.3℃,≥ 0℃积温1800℃,无霜期仅 62天,牧草生长期仅90-120天.地表温度平均为5.9℃,从头年11月至翌年3月份有五个月的土地冻结期.

(2)湖区多风且风力强劲

多风是纳木错流域及其附近地区气候的显著特点,纳木错湖区的主导风向为西南风.对比当雄和班戈的气象资料,多年平均8级以上大风(瞬时风力大于17.0 m/s)日,当雄73.8天,班戈 85.5天.大风天气主要集中在 12月至翌年 5月,该时期湖区大风日占全年的 79.4%,大风出现在冬春季下午和傍晚,纳木错湖区风力尤为猛烈 [1].

3.纳木错湖区流域社会现状情况

纳木错流域共有人口约1.7万人.按照流域面积10998 km 2计算,人口密度为 1.55人 /km 2;按照区域陆地面积 8089.6 km 2计算,实际陆地居住人口密度为 2.10人 /km 2.

纳木错整个区域内无种植业和林业,以牧业为主要支柱产业,约占全部经济的 87.57%,居第二位的是以旅游为主的第三产业,约占全部经济的 9.99%,其他经济成分很少,约占全部经济的2.44%.

4.纳木错湖区草场现状

(1)单位面积草场内载畜量过大,草场长期处于超载过牧状态

近年来,随着纳木错湖区流域内牧户增加,单位面积草场内载畜量过大,草场长期处于超载过牧状态.由于突出的草畜矛盾,牧民对草原实行掠夺式放牧,不仅对一片草场一年多次利用,而且对十分脆弱的沙地植被也进行无序利用,致使草地植被发生恶性变化,超越了草地能够自我修复的临界点,从而加速草原退化和沙化.

(2)草原鼠害严重

纳木错流域草原受到大量鼠害破坏,据湖区草场现场调查,草场鼠患达到0.3-0.5只/m 2.害鼠大量窃食牧草根系,对草场挖掘土丘打洞,严重破坏草原土壤结构和原有植被,从而加快草原退化,致使草场单位面积出草能力下降,连同过量载畜形成草原生态系统恶性循环.

二、湖盆区地貌及区域地质构造1、湖盆区地貌

纳木错湖盆区地理坐标为东经 89° 30′-91°25′,北纬 30° 00′-31° 10′,呈南西—北东走向,西宽东窄,长轴约70-80 km,短轴约 30-40 km,周长约 318 km,纳木错流域面积近 10998 km 2.纳木错北面是起伏和缓的藏北高原,海拔约5000-5500 m,地势较平缓,其南面和东面是冈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因此纳木错形成了一个高原盆地.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一线的东南方的谷地海拔高度约 4000-4300 m,自南向北逐渐增高,念青唐古拉山脉高约 5500-6000 m以上,其主峰高达 7100多米,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所以尽管纳木错水面高出念青唐古拉山脉以东的谷地约 400-700 m,但由于念青唐古拉山脉的阻隔而形成内陆湖(见图2).

2.湖盆区区域地质构造

纳木错湖盆是新生代第三纪末和第四纪初经喜马拉雅运动凹陷而成,区域上属于藏北构造区,包括班公错—东巧—怒江断裂带和冈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皱系,为不对称构造区,从遥感图片中反映出来,纳木错是念青唐古拉山西北侧大型断陷洼地中发育的断陷构造湖泊(见图3).

图3 纳木错流域遥感影像图

3.纳木错流域水文特征

汇入纳木错的主要河流有波曲、昂曲、测曲、尼亚曲等河流,这些河流均发源于冈底斯山及念青唐古拉山,其中波曲、昂曲、测曲等三条河流均从纳木错西-南方注入,流域面积占全湖总流域面积的 50%以上,是纳木错湖水主要的补给来源(见图 4).纳木错南岸平行的大小河流 20多条,其流域面积占全湖总流域面积的 14%.这些河流均发源于念青唐古拉山的冰雪前缘,依靠高山融水和降水补给,水源较丰沛.各条河流长度在 10-15 km之间,其流向近垂直于山脊,河流呈梳状排列,汇入纳木错湖内.

纳木错是一个封闭式湖泊,湖水补给途径为河流注入和湖面降雨,湖水排泄途径为湖面蒸发.纳木错湖区年降雨量在400-420 mm,但其蒸发量却达到 2000 mm,虽有湖周边高山冰雪融水和地表水补给,但湖水水量仍如不敷出之势,造成湖区面积不断缩小.至今湖周围留有 8-10道古湖岸线,最高一道古湖岸线距现湖岸线约有80 m,加之汇入湖水河流在雨季带入大量的泥沙,加快湖面面积不断退缩.

三、湖区土地类型

纳木错流域由于气候寒冷,土壤矿物物理分化强烈,土壤形成过程中的化学作用和生物过程较弱,加之湖面面积不断退缩,因而山地残积坡积物、山前洪积物及河湖低地堆积物发育的土壤具有明显的粗骨性特征,土壤发育程度低.

湖区从上新世末期以来,在青藏高原隆升过程中,纳木错湖区接受大量由高山冰雪融水和冰川、河流及湖泊等携带、搬运的大量松散物质沉积,如残坡积物、冲洪积物、冰碛物和湖积物等.在地势高亢空气稀薄缺氧、气候寒冷干操的情况下,这些沉积物质形成的土壤往往富含沙物质,质地松散,内聚力差,具有较强的易碎性和不稳定性.

在修复试验区及湖区周围近 3 km 2范围内内供取土壤样12组,取土样品位置在地表下 5-30 cm深度.通过取样分析样品中细砂含量平均为 90.85%,粉砂含量平均为 9.15%,土壤成分主要为细粉沙质土壤,土壤中 pH值 8.49-9.30,含盐主要是 K 2+、Na+、Ga2+、SO42-型为主.通过现有对纳木错地区土壤监测结果分析,土壤中 pH值达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的Ⅲ级标准,其他指标呈现盐碱化趋势.

四、湖区退化试验区土地沙化分析

从西藏高原特别是藏北高原看,河谷、湖盆地区地表沙物质十分丰富,现代风成沙主要有3个来源:一是河流、湖泊输沙;二是土壤风蚀起沙;三是古沙丘活化供沙.

1.纳木错湖区退化试验区土质

纳木错退化土地修复试验区选择位于当雄县纳木湖乡政府嘎矣村以北至班戈县公路边的典型土壤沙化区.从纳木错湖区以退化土地试验区及周边土壤成分取样分析,纳木错靠近东边纳木湖乡区域地表沙物质十分丰富,主要物质为细粉砂土壤,既有尼亚曲带入大量沙物质,又有湖区退缩形成的沙物质,还有由于大风作用对浅湖区将河流带入的湖区物质,在湖岸浪蚀作用下将大量沙物质随着主导风向推向湖岸,形成丰富沙物质.

2.风力作用形成土地沙化的动力机制

根据纳木错湖区水文和气象资料分析,试验区内风、水两种营力都非常活跃,结合土地退化土壤沙物质和高山向湖区补水河流所带物质在湖区平坦地势地段沉积下来的沙物质,在冬春季节强劲的风动力作用下造成沙物质集中,土地沙化出现,形成沙丘.

11月至翌年 5月是湖区的风季,风力蚀积过程强而频繁,是风沙地貌形成的主要过程期.湖区地貌受到湖面退缩形成的地面存在一定的起伏,在主导风向上,当气流受到起伏地形阻挡后风速减小,气流中所运行风沙流在减速区沉积的风成沙成为风沙流向坡上运动的“台阶”,后续风沙流沿“台阶”不断向坡上搬运、沉积,最终形成具有顺坡向或逆坡向层理的爬升沙丘(片).

3.湖区试验区土地沙化驱动机制的定性分析

纳木错湖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及湖区在水及风营力作用下,为土地退化及沙化发生发展奠定了基础;当地植被稀疏低矮加之退化严重,植物生长时间短(每年生长期为 90-120天),成片土地处于半裸露状态,为地表风蚀起沙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试验区土地沙化的内在危险性高,并存在有原生的常态自然的风沙过程,同时受到藏北高原历史时期以来就有的干旱期愈来愈长的旱化趋势,加之受全球气候变暖大趋势下,藏北高原作为环境变化敏感区域,该地区气候变化明显,主要体现在气温呈上升趋势,气温倾向率> 0.3/10a,上升幅度近 50年达到 1.89°,年日照量表现为由较大的年际上升变化.

特别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各气象要素的年际变化比较明显.随着气温升高,降水偏少,湖区蒸发量增大,风蚀侵蚀破坏迅速提高,地表径流带来大量松散物质沉积于退化湖区周围,加之湖区水面减少形成的土地含水率降低,抗风蚀能力减弱,土壤风蚀强度增强.伴随气候、土壤条件变差,植被退化,强劲风力直接作用于地表沙物质的状况更加严重,地表风沙活动得到进一步加剧.

另外随着湖区周边沙化土地面积的扩大和程度加剧,地表土体积温条件和反射率等发生变化,导致地表冻土解冻周期变短,土壤含水率降低,植被退化等问题.从而进一步激化风沙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常态自然风沙过程被激化和加剧,致使湖区周边土地风蚀、风沙活动范围扩大,强度增强,导致湖区周边土地沙化趋于严重.

土壤中存在的沙物质和在风力作用下造成土地沙化形成的沙丘与过度放牧、植被退化形成恶性循环,导致湖区周边形成连片沙化和荒漠化.

五、湖区沙源的形成和建议措施1、湖区沙源的形成

根据湖区周边土地形成和土壤成分分析,结合气候条件,通过上述土地退化定性分析,可以得出湖区试验区形成沙丘的沙源是湖区周边土地自身退化形成.

2.生态恢复措施建议

减少对湖区周边草场过度放牧,对出现较严重土地退化草场进行封育禁牧,延缓因人为因素造成土地退化;对湖区周边草场人工植草,选择适宜当地的草种和本地草种进行人工植草,延缓植被退化,逐步提高土壤有机质物质含量,确保湖区周边土地自身恢复能力;对土地退化严重沙化区域进行工程治理,采取适当的工程措施降低风蚀破坏作用和结合自然恢复的方式,提高退化土地自身恢复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 森,杨 萍,董玉祥,等 . 西藏土地沙漠化及其防治 [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该文结束语,这篇文章为一篇关于土地沙化和纳木错和生态恢复措施方面的机制论文题目、论文提纲、机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 教育社会生态视角下西藏农牧区三包政策的合理性 内容摘要“三包”政策是给予西藏的一项特殊优惠政策,亦是西藏基础教育发展中最为重要的教育政策,历经几十年的脱变完善,为西藏教育的跨越式发展作出巨大贡献 在强调生态化的今天,在教育.

2、 梁平区土地储备现状、问题与 梁平区土地储备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邱雪茹 梁平区委党校摘要建立土地储备制度是土地制度改革的一个创新,本文在分析梁平区土地储备的现状、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梁平土地储备制度发展的思路及.

3、 商水县产业集聚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项目通过验收 9 月 20 日,由河南省测绘工程院承担的商水县产业集聚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项目顺利通过验收,标志着河南省测绘工程院在利用测绘地理信息资源和技术助力自然资源管理工作上迈出了新步伐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河.

4、 破损山体生态恢复 摘要在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今天,如何控制对为数不多山体的继续蚕食以及如何对现有山体进行保护,将优美的自然山林景观打造成为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并且成为城市发展重要的生态环保标志是一个重要议题 从生态修.

5、 山区高速公路路域生态恢复技术 1 山区高速公路路域生态系统概述高速公路路域生态系统是在自然生态系统的基础上,融合人工生态系统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是一个特殊的有机整体 人工生态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又都可以划分为生物和非生物部分 .

6、 棕地生态恢复和再生方法探究以北京园博湖人工湿地为例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发展过程中遗留了大面积的棕地 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反作用于城市规划,限制了城市的发展 从1980年始,欧美一些国家开始致力于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改善生活质量,许多棕地被再开发和二次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