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发表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论文 小学信息技术论文 生物信息学论文 电子信息工程毕业论文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论文 移动信息期刊 信息需求开题报告 测绘和空间地理信息期刊 保险信息2000字小论文 会计信息系统参考文献 电子信息自考论文提纲 信息技术德育论文

信息需求方面有关论文写作资料范文 和精准扶贫中的信息需求与其服务策略相关论文范文检索

分类:发表论文 原创主题:信息需求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2-14

精准扶贫中的信息需求与其服务策略,本文是有关信息需求论文范文检索跟精准扶贫和服务策略和需求有关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摘 要 文章采用参与式评估法和问卷调查法,对四川省X县7个村、233户贫困户进行调研.分析扶贫工作在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退出、精准评估环节中的信息需求及服务问题;基于信息生态理论总结扶贫中信息服务的主要制约因素;从信息、信息人、信息环境视角提出服务策略.

关键词 精准扶贫 信息需求 信息服务 服务策略

引用本文格式 郭蕾,余波,张妍妍,等. 精准扶贫中的信息需求及其服务策略[J].图书馆论坛,2018(4):39-48.

Information Demand and Service Strategy in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

GUO Lei,YU Bo,ZHANG Yanyan,WEN Liangming

Abstract In this paper,the participatory assesent method and the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were used to study 233 poverty households in 7 villages of a specific county in Sichuan Province. Firstly,the paper analyzes the information demand and information service problem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n terms of accurate identification,support,exit and evaluation. Secondly,based on the theory of information ecology,the paper summarizes the main constraints of information service in poverty alleviation work. Finally,a service strategy is propos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information,information user and information environment.

Keywords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information demand;information service;service strategy

0 引言

与扶贫对象不确定、扶贫项目不聚焦的粗放式扶贫相比,精准扶贫是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程度的农户状况,运用科学的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扶贫工作“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1],扶贫工作中各级干部之间精准信息的提供是实现精准帮扶的前提.因此,户—村—乡(镇)—县各级工作环节中的精准信息对精准扶贫的落实具有重要意义.已有学者对精准扶贫展开研究,邓维杰[2]、葛志军[3]、唐丽霞[4]、马尚云[5]等分析了精准扶贫的重点难点;刘解龙[6]、郑瑞强[7]、王国勇[8]、赵武[9]等提出了精准扶贫的创新机制;黄承伟[10]、李鵾[11]等从国家层面构建了精准扶贫治理体系;谭英[12]等探讨了贫困地区不同类型农民的信息需求差异,并提出了信息扶贫和科技扶贫建议;苗冠军[13]等基于宁夏中南部地区农民科技信息需求现状,提出改善科技信息服务的对策;曾咏梅[14]等从农业高校图书馆视角出发,提出了以信息需求为导向、构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的设想;樊振佳[15]等基于政策解读和天津郊区农村的调研,提出了面向农村创业的信息服务完善体系.

以上研究均对精准扶贫及其信息服务展开了不同程度、不同方向的探讨,为精准扶贫工作提供了理论、实践指导.但总体而言,这些研究多以帮扶对象——农户的信息需求为切入点,鲜有学者研究扶贫工作人员的信息需求及信息服务问题.扶贫工作主要由帮扶者和帮扶对象这两大群体构成,所以,在研究精准扶贫工作的信息流时仅仅关注帮扶对象的信息需求与服务是不全面的.据此,笔者从帮扶者——扶贫工作人员角度出发,分析扶贫工作各环节的信息需求及服务问题,归纳扶贫中信息服务的主要制约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服务策略.为准确了解精准扶贫实施情况,笔者选取四川省X县为样本源.X县位于四川盆地北缘,辖39个乡镇、803个自然村,总人口79万,其中农业人口66万,是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因此该县的脱贫工作具有代表性.2016年12月,笔者作为第三方评估组成员参与该县脱贫攻坚工作,随机选取5个贫困村和2个非贫困村(非贫困村中亦存在贫困户)共233户贫困户,采用四川省统一格式的问卷展开调查并逐户走访,了解农户家庭的受教育程度、收入来源等情况.

1 精准扶贫各环节的信息需求及信息服务问题

目前对精准扶贫的工作流程尚未形成统一认识,比较主流的提法有: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退出[16]或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考核[17]或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精准考核[18]等.鉴于四川省在精准扶贫过程中引入第三方评估考核机制,笔者结合主流提法和四川省扶贫工作实际情况,将扶贫工作流程划分为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退出—精准评估四个环节.下文具体分析扶贫工作人员在这四个环节中的信息需求及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

1.1 精准识别环节

1.1.1 信息需求

精准识别是整个精准扶贫工作的开端,它不仅包括对贫困户(村)的识别,还包括对贫困原因的识别.在具体实践中,各级干部会根据实际工作情况的变化提出不同的信息需求.

(1)贫困县对贫困村的精准识别.一方面需要各乡(镇)向县政府提供可反映各村情况的资料,具体包括公示资料、审核资料、贫困村初选名单复印件等;另一方面需要各乡(镇)提供代表性、精准性的数据,以真实反映各村情况,协助县政府识别贫困原因.

(2)村干部对贫困户的精准识别.一方面需要贫困户提供申请书、台账、户卡等显性信息,协助村干部精准识别贫困户;另一方面需要工作人员挖掘各户家庭数据背后的隐性信息,撰写分析报告,助力村干部精准识别贫困原因.

在精准识别环节,信息提供者既需要对信息进行分类管理,又需要随时关注扶贫工作人员的信息需求变化,从而为各级扶贫工作人员提供各个阶段的精准化信息,助推精准识别工作.

1.1.2 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

精准识别过程中各级干部和农户提供的信息或数据,大体上可满足精准识别工作的需求,但仍存在以下不足:

(1)基于工作机制,各级部门的扶贫信息或数据仍以纸质文献方式存储,缺乏统一的信息共享网络.各单位之间存在的“信息孤岛”,造成识别遗漏和人力、物力、财力的二次浪费[19].

(2)下级干部在向上级主管部门或领导汇报扶贫工作时,出于政绩考虑,会虚报、篡改、阉割部分信息,无法保障上级部门所获信息的真实性、完整性,由此造成的信息污染给精准识别和决策制定带来影响.

(3)后台系统对数据的管理工作不到位,信息重复、冗余等问题严重,导致数据处理、分析、存储成本增加,加大了精准识别环节的信息运用难度和工作量,降低了信息服务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

1.2 精准帮扶环节

1.2.1 信息需求

精准帮扶是精准扶贫工作的关键.本环节中工作人员需对农户家庭信息进行全面识别,小到种养殖业每笔资金的流向,大到家庭全部收入的来源,具体的信息需求依实际情况而定.

(1)贫困县对贫困村的精准帮扶.县政府需要全面、真实地掌握贫困村信息,进而制定适宜的专项村级规划.在具体实践中,政府官员需要借助村内台账等资料了解贫困村劳动力构成情况以及农户对培训、就业等各类基础民生信息的需求状况,进而确定农户的主要信息需求并据此有针对性地开展帮扶工作[20].

(2)贫困村对贫困户的精准帮扶.村干部基于自身对农户贫困原因的掌握,需分析每家农户特定的信息需求并为其联系合适的帮扶单位.信息交流应该是双向的,所以在帮扶过程中扶贫工作人员不仅要关注信息从帮扶单位到农户的传递情况,还要关注农户对帮扶信息的吸收、运用情况,以便村干部及时调整帮扶策略.

1.2.2 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

(1)村干部在帮扶前期搜集农户信息时,需要保障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和信息的真实性,尤其是各家农户的帮扶台账和“五个一批”帮扶措施等信息的真实性.但在实际操作中,受信息搜集人员专业素质限制,最终所获信息的真实性和精准性难以保证.

(2)在具体措施落实过程中,少数村干部把完成精准扶贫工作当成“评先评优”和晋升的砝码,出现了伪造数据、浮夸数据等恶性事件.

1.3 精准退出环节

1.3.1 信息需求

精准退出是精准扶贫工作的最后环节,主要实现贫困村、贫困户的退出.是否退出由村民代表、上级干部、第三方评估组共同决定.

(1)贫困村精准退出.一方面,需要村干部提前准备村民代表大会会议记录、村退出申请书、村退出小结等资料;另一方面,需要评估组人员查看贫困村“硬化路、卫生室、文化室、通信网络”四项指标是否达标,是否有相应单位对其进行了考核验收和公示,同时在了解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情况的基础上核实贫困村台账,核算人均集体经济收入是否达标.但是,这些硬性指标达标只能反映贫困村物质生活已脱贫,并不能表明精神生活已脱贫,而真正意义的脱贫包含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因此,工作人员还需挖掘可反映贫困村接受帮扶后精神需求变化的隐性信息.

(2)贫困户精准退出.村干部不仅需要脱贫户提供脱贫成果表、脱贫感言、脱贫申请书等材料,还需要在精准退出前与贫困户沟通交流,了解其家庭的真实情况,并对已提交脱贫申请和已达脱贫标准但未提交脱贫申请的贫困家庭展开核查,以判定其是否真正达到脱贫条件.

1.3.2 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

(1)贫困户退出不仅需要村干部提供上级审批文件、公示资料,还需要贫困户提供其签字认可的脱贫成果表、脱贫感言、家庭人均收入等资料,同时保证这些材料的全面性和真实性.但在实践中,工作人员往往只关注资料的全面性,鲜有人去求证资料的真实性和自愿性.贫困户是否真正达到脱贫条件、脱贫是否真的出自贫困户意愿值得商榷.这一工作疏漏导致精准退出环节中出现村干部在向贫困户通知扶贫相关会议、政策时故意漏掉“钉子户”、情况复杂户和难缠户等情况,使村民代表大会沦为形式主义.

(2)贫困村或贫困户的精准退出实质上是一场信息战的胜利.信息给贫困户、贫困村注入了强劲的发展动力,使脱贫成为可能,但在精准退出环节,各级干部存储、提取、共享信息的方式较为传统和单一,信息流中缺乏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的运用.

1.4 精准评估环节

1.4.1 信息需求

精准评估是第三方评估组依次对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退出进行评估的环节,主要目的是监督和掌握各级干部精准扶贫工作的落实情况.

(1)精准识别评估环节.评估人员既需要所有关于贫困户家庭的零次信息,又需要数据分析人员在运用数据挖掘、数据分析等技术梳理零次信息后形成的一次、二次信息.

(2)精准帮扶评估环节.针对不同的评估对象,评估组有不同的信息需求:贫困县需要提供县脱贫攻坚规划、县扶贫专项计划和各行业部门脱贫攻坚资料等材料;贫困村需要提供村级规划、“五个一”驻村帮扶资料以及交通水利电力建设等材料;贫困户需要提供针对其贫困现状开展的一系列帮扶规划、措施以及扶贫手册和帮扶台账等资料.

(3)精准退出评估环节.该环节比其他环节更注重对零次信息的搜集和分析,对一次、二次信息的需求较少.

综上所述,在评估环节中各级干部及农户需要向评估工作人员提供全面详细、及时准确的信息,以满足评估组对信息广、专、精的需求.

1.4.2 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

(1)评估组成员多是第一次接触贫困村和贫困户,主要依靠村干部和农户提供的资料熟悉被评估对象.由于这些资料多是一次或二次信息,而且在搜集过程中存在行为不规范等问题,因此评估组接收的信息难免失真和被伪造,使信息交流系统出现类似“牛鞭效应”的情况.

(2)评估组在开展实地访谈之前应注意各级干部涂、改、删等破坏信息完整性的行为,每家农户和各级干部对信息的真实反馈是保证评估结果客观、公正的首要前提.但在具体评估中,常出现农户因缺乏信息公平意识而忽略自身发言权的情况,他们与评估组人员的交流流于形式,并未真实反映其信息需求和信息接收情况,大多贫困户只是迫于村干部的压力而盲目跟风地“被脱贫”.

2 精准扶贫中信息服务的主要制约因素

在上文中,笔者结合实地调研经历分析了扶贫工作特定环节中的信息需求及信息服务存在的问题.由于扶贫工作既涉及到贫困户、贫困信息又涉及到社会整体扶贫环境等一系列要素,因此,可借鉴信息生态理论来研究扶贫工作.信息生态理论是利用生态学理论与方法探讨人与信息环境关系的理论,主要研究信息、信息人、信息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实现信息生态系统的平衡为目标,促进人、信息、环境乃至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21].下文中,笔者将结合上述各环节信息服务问题和实地调研数据,从信息、信息人、信息环境三个角度总结精准扶贫中信息服务的主要制约因素.

2.1 信息不对称

人们对信息接受和运用能力的差异,造成精准扶贫工作中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发生.(1)村干部常年与村民接触,对农户家庭情况的掌握较全面、精准;乡镇干部一般通过村干部汇报等途径获知辖区内各村情况,但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一些村干部可能会因一己私利“阉割”信息,导致乡镇政府与村干部之间出现信息不对称.乡镇政府无法通过村干部的汇报获知农户完整、真实的贫困状况及信息需求,无法精准识别贫困原因,从而无法为农户提供精准的信息扶助.(2)与一般农户相比,村干部在社会阅历、社会威望、教育程度、组织管理经验等方面具有优势,有更多的渠道获取外部信息,他们所拥有的信息量也保持在较高状态,属于信息“精英”群体.这使得村干部与农户在信息获取、信息甄别以及信息运用和政策理解方面存在偏差.具备绝对信息优势的村干部可能会出于自身利益而选择性、片面性地宣传和执行相关政策,导致农户对某些政策存在认识盲区,所获信息量与村干部实际掌握量不对称.(3)除了村干部与上下级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之外,农户之间也存在信息不对称.文化程度较高、思想观念先进、人缘较好、与村干部保持密切联系的农户往往成为消息灵通的“信息优势”群体,与之对应的则是“信息劣势”群体.“信息优势”群体时常在一定程度上抢夺“信息劣势”群体的资源,使“信息劣势”群体的自身权益无法得到保障,导致真正需要帮助的“信息劣势”群体未得到相应的信息扶助,从而加剧“信息劣势”群体被服务边缘化.

2.2 农户信息素养欠缺

本次调研中,贫困户的受教育程度见表1.由表1可知,抽样贫困村农户的受教育程度主要集中在文盲/半文盲、小学和初中;非贫困村中的贫困农户大部分为小学和初中学历,几乎不存在文盲/半文盲.虽然非贫困村中具备大专及以上文化水平的人数较少(数据样本中非贫困村贫困户较少),但非贫困村整体受教育程度明显高于贫困村.受教育程度在一定层面上决定着人的知识面、眼界、思维能力等,进而影响人对信息的理解和吸收能力.调研发现,文化程度较低的贫困村农户群体对手机的要求仅限于打电话,老年机是他们的“标配”,不善于操作智能手机和电脑,基本没有信息甄别、遴选、运用能力.由于农户信息素养欠缺,不能吸收和运用帮扶信息解决生产、生活相关问题,因此必须重视农户群体信息素养的培养,使农户具备一定的信息意识和信息技能.

2.3 农村信息供需失衡

在调研地贫困户收入来源中,务工所占比重最大,为53.07%;种养殖业次之,为34.08%;低保、粮食直补、退耕还林补贴等转移支付收入最少,为12.85%.贫困户收入来源间接反映其信息需求[22].结合农村经济现状和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得知,贫困户目前对信息的需求处于保证生活稳定、不致失业的生理、安全需求层,所需信息主要包括农业科技信息、教育医疗信息、就业信息、政策法规信息、生活用品信息、金融信息、市场供求信息.除需要“吸收”信息外,农户还需要将农产品信息、劳动力信息等“释放”出去.如果这些信息不能及时准确地传递出去,会在某种程度上阻碍农民增收.由于条件限制,人际间的交流互动是农户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因此,信息的“引进来”和“推出去”存在一定难度.通过对X县相关职能机构网站所提供的信息服务内容进行整理、归类,发现该县提供的帮扶信息大多与国家政策和种养殖行业资讯有关,务工方面的招聘信息较少,几乎没有介绍特色农产品的相关信息,而且大多数信息更新速度缓慢.总体而言,该县提供的信息缺乏时效性和针对性,信息服务无法及时满足贫困户的信息需求.

3 精准扶贫中的信息服务策略

根据上述精准扶贫过程中信息需求及信息服务问题的分析,笔者结合信息生态理论,构建了精准扶贫工作信息服务系统(如图1所示).图1中,该系统在纵向层面按照信息生态理论的三要素展开,在横向层面则自上而下分为四个层次,分别是理论基础、信息生态理论三要素、精准扶贫信息服务的主要制约因素和精准扶贫信息服务策略,最终实现信息服务的优化.其中,精准扶贫信息服务策略是基于信息服务主要制约因素提出的.

3.1 优化信息传播系统

上文分析可知,信息不对称使得信息传播受限,要解决此问题就需要优化整个信息传播系统,即改革原有的信息传播模式并丰富信息传播渠道.

(1)革新信息传播模式.香农(Shannon)的信息传播理论认为,一个完整的信息传播过程至少要包含信源、信道和信宿这三个要素.在精准扶贫工作中,政府职能机构、企业用工单位等是信源,电视、网站、报纸、人际关系网络等扮演着信道的角色,而贫困户则是信宿.对于精准扶贫工作而言,要革新信息传播模式,就要思考如何重构信源、信道、信宿三者之间的关系,改革传统的信息传播形式与途径.具体而言,可从两个方面入手:①在基层村委会构建村内资讯平台,通过后台数据管理系统锁定农户信息关注点,为农户定期推送相关信息,实现信息的单向主动传递,提高信息传递的精准度.②村委会借助即时通讯工具构建村民信息交流网络,从而将传统的一对多传播模式转变为一对一传播模式,将每位农户转化为信息传递中的一个信息节点[23],使农户通过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及共享获取所需信息,实现信息传播的去中心化,降低信息不对称的发生率.

(2)丰富信息传播渠道.在笔者调研过程中,贫困户普遍表示患病、缺技术、缺资金是他们的主要致贫原因.因此,可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在信息传递过程中的作用,主要解决农户在医疗救治、技能培训、资金支持这三方面的问题.①在医疗救治方面,政府机构可搜集各大医院的电子病历和主流医学站点中的医疗信息,构建医疗知识库[24],为患者提供疾病介绍、本地专家资源、本地医疗设备资源、本领域专家资源等信息.此外,还可结合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协助病人完成对常见疾病的初步自诊并提供相应的治疗方案[25].这有助于优质医疗资源向偏远地区辐射,降低农户重大疾病发生率.②在技术培训方面,文化服务部门可为贫困村农家书屋提供养殖、种植、创业、经营等方面的书籍,也可将这些书籍的电子版存储于村内数字平台上,供农户阅览和下载,还可邀请领域专家在线辅导农户或录制技能讲座视频.在实际生产活动中,农技员再对农户提供全程指导.③在资金支持方面,可运用大数据技术整合农业产业链中的信息流、资金流、物流,形成完整的信息共享机制,降低金融机构获取贫困户信用信息的搜寻成本[26];政府部门则借助互联网平台、社交工具、自媒体等媒介,牵头成立众筹平台,发布融资需求信息并搜集投资信息,降低资金供需双方信息不对称的发生率,帮助贫困地区快速找到合适的投资方.

3.2 提升农户信息素养

农业和农村中蕴藏的人力资源潜力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驱动力量和重要保证之一,因此提升农民信息素养是一项战略性任务,也是造就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关键[27],更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28].要培养贫困村农户的信息素养,首先要培育他们的信息意识,然后待时机成熟时向信息能力提升迈进.

(1)培育农户信息意识.根据“使用与满足”理论可推断:当周围环境提供的信息能满足用户信息需求时,用户就会产生满足感并对信息提供方产生良好印象[29].由于教育程度和知识结构不同,农户信息意识和使用通信设备的能力有所差异.信息意识薄弱的群体即使遇到所需信息,也可能因为缺乏认知而不会发生信息使用行为[30].对此,门可邀请信息专家对农户开展一系列信息培训,培养他们对信息的敏感度,提高其信息主体意识、信息公平意识、信息安全意识,使他们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进而重视自身发言权、表决权和获得完整信息的权利,在扶贫工作调查时能如实反映自身信息需求,在面对电信诈骗时能准确甄别,在面对自身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时能想到运用信息寻求解决方案.另外,信息意识培养也有助于农户发现所在地区的信息不公平现象.例如,当村级事务信息不公开、不透明时,农户有要求公开的勇气,并对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提出完善意见,这将有助于缩小城乡之间的信息差距.

(2)提升农户信息能力.蒂奇纳(Tichenor)等人提出的“知识沟”假说认为,要实现一个完整的信息传递过程,信息接收者必须具备理解信息内容、识别信息符号、探索信息背景等信息“解码”能力[31].信息意识决定人们在面对问题时利用信息的自觉程度.通常情况下,农户受教育程度越高,其信息意识越强,信息能力也越高,对信息的需求程度也就越强烈;相反地,受教育程度越低,其信息意识越弱,信息获取手段和能力也就越匮乏.文化服务部门应在成功唤起农户信息需求和培育农户信息意识的基础上着力提升他们的信息能力[32].首先,摸清农户目前的信息能力,将他们分为“初级信息者”“中级信息者”“高级信息者”等级别,然后依据其生产领域、知识水平等情况制定对应的培育方案[33].培训人员需深入农户生活,想农户之所想,急农户之所急;培训内容要紧跟实际,重点提升农户对医疗、技术、资金等信息的检索、识别、运用能力;可采用文字宣传、视频演示、技能比拼、经验交流、情境模拟等培训形式,让大家听得懂、学得会、摸得着.除了培养农户急需的信息技能之外,还可培养他们的市场经济判断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使农户真正意识到提升能力的重要性,喜欢并积极参与这些培训[34].

3.3 构建信息服务环境

上文从信息和信息人角度提出了优化信息传播系统和提升农户信息素养的具体策略,但这些策略的落实离不开信息服务环境的支撑.因此,下文将构建完善的信息服务环境来确保具体策略的顺利实施.

3.3.1 构建精准扶贫信息服务体系

目前,我国一般通过实地查看、文档浏览、听取汇报等方式收集扶贫工作进展情况,但这种管理方式容易造成信息反馈不及时、监管措施不到位、扶贫效果不理想等现象的出现[35].因此,精准扶贫工作信息化成为大势所趋.2015年,甘肃建成了全国首个精准扶贫大数据管理平台,以跟踪管理扶贫对象、帮扶落实进展情况、帮扶效果评估等信息;2016年,广西建成了脱贫攻坚大数据平台,该平台包含脱贫大数据信息智能处理系统、脱贫攻坚指挥中心、共享交换系统等[36];2017年期间,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上海市委主委郑惠强提出了加快扶贫信息系统建设的建议[37].借鉴现有的信息化扶贫研究成果[38]以及扶贫信息化平台实践经验,结合扶贫工作实际情况,笔者构建了精准扶贫信息服务体系(见图2).精准扶贫信息服务体系由应用体系、硬件保障体系和要素保障体系三部分构成.

(1)应用体系立足于实际运营层面,由“五位一体”战略平台构成.①大数据管理平台.该平台面向决策层,用大数据方法管理贫困户信息、科学安排驻村帮扶、监控扶贫项目实施、监管扶贫资金使用、评估脱贫成效等.②驻村干部管理平台.该平台面向驻村干部,既可快速上报相关数据,又可链接其他系统为农户申请帮助,还可自动记录干部的工作量.③公共服务平台.该平台以贫困户为主体,同时汇聚政府和社会力量.帮扶单位可在此发布通知、公告、数据等,贫困群体可在此发布帮扶需求,社会人士也可参与其中.④APP应用平台.该平台是驻村干部管理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的移动版,主要面向领导干部、扶贫部门、贫困户以及社会公众.各类人群均可使用该平台参与扶贫工作.⑤综合管理平台.该平台是上述四个平台的后台管理系统,是信息交互处理的核心中枢.扶贫部门可利用它对其他平台的所有业务进行大数据综合管理.

(2)硬件保障体系为应用体系提供硬环境支撑,主要包括基础数据中心、网络和移动终端三大内容.国家统一部署基础数据库系统,省—市—县则部署本地数据中心,各贫困村既要实现宽带网络“村村通”,又要加强对贫困户和驻村帮扶人员进行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应用的普及.

(3)要素保障体系是应用体系和硬件保障体系的软环境支撑,具体包括组织保障、政策保障、资金保障、人才保障以及法律保障.以上三个子体系不是彼此独立的,它们彼此融合、相互协调,共同支撑起精准扶贫信息服务体系.

3.3.2 完善信息服务方式

当前,部分地区虽然已实现了精准扶贫工作的信息化,但在具体操作环节却由于信息传递缓慢、信息失真等原因使得信息服务工作刻板、僵化.因此,可充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以移动互联网和计算机为信息载体,针对精准扶贫信息化建设中的重点领域进行政策设计、制度设计和工程设计,对整个扶贫信息平台数据实施动态化存储和管理[39].信息服务提供方要具备“数据信息先行”的思维,实时监控、分析和预测农户信息需求变化[40],运用大数据挖掘技术实现快速查询、精准锁定等功能,根据各阶段的实际情况为农户提供动态化的信息服务,帮助决策者适时调整政策、配置资源,最大限度发挥大数据价值[41].此外,当前的帮扶大多仍是以政府保障性救助、社会力量帮扶等依靠外在力量的形式为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使贫困户真正脱贫,就要使他们具备“自我造血”功能.在农村现有条件下,要实现农户完全独立的自我救助还存在一定难度,比较可行的方式是借助农村信息“精英”形成非正式信息机构平台,以此来拓宽信息获取渠道,该平台的工作流程如图3所示.

非正式信息机构平台由线上和线下两股力量形成.线上,搭建一个可使农户随时随地展开信息交流的虚拟社交网,通过智能推荐分组等引导措施激活该网络,在农户之间形成线上信息互助社区,降低信息获取成本,提高信息的可获得性[42];线下,通过人际关系网形成信息互助小组,运用社团闭包、会员闭包等原理开展线下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提高线上信息互助社区活跃度、黏度,促使农户间迅速建立起强、弱联系,促进现实社会中人际关系网的构建,推动线下信息互助小组的形成.村民内部非正式信息机构平台的构建不仅可丰富互助小组的运作模式,还可使农户在互惠中改善自身处境,提升自身能力[43].

4 结语

近年国家加大扶贫力度,实施多种形式的扶贫开发举措.本文基于精准扶贫大环境,从信息角度分析了精准扶贫工作人员的信息需求及信息服务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服务策略.扶贫工作人员通过信息扶“贫”到信息扶“智”,使农户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较强的信息能力,最终借助信息实现脱贫致富,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追求共同富裕的优越性.笔者选择四川省X县为研究对象,样本数量较少,但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西南地区乃至全国贫困地区的现状;虽然信息问题是扶贫过程中遇到的众多问题之一,但却是最基础、最关键的问题;从信息生态理论三要素来分析这些问题也不失为一种合理的研究视角.当然,由于数据样本量以及研究视角的限制,文中关于信息服务问题模型变量的选择可能存在较大的主观性,后续研究将对该理论模型进行完善,力争选取更多的贫困地区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得出更加精确的研究结论,为精准扶贫提供更多的决策支持.

参考文献

[1] 精准扶贫[EB/OL].[2017-04-01]. http://baike. so. om/ doc/7851572-8125667.html.

[2] 邓维杰. 精准扶贫的难点、对策及路径选择[J]. 农村经济,2014(6):78-81.

[3] 葛志军,邢成举. 精准扶贫:内涵、实践困境及其原因阐释——基于宁夏银川两个村庄的调查[J]. 贵州社会科学,2015(5):157-163.

[4] 唐丽霞,罗江月,李小云. 精准扶贫机制实施的政策和实践困境[J]. 贵州社会科学,2015(5):151-156.

[5] 马尚云. 精准扶贫的困难及对策[J]. 学习月刊,2014(19):24-25.

[6] 刘解龙. 经济新常态中的精准扶贫理论与机制创新[J].湖南社会科学,2015(4):156-159.

[7] 郑瑞强,曹国庆. 基于大数据思维的精准扶贫机制研究[J]. 贵州社会科学,2015(8):163-168.

[8] 王国勇,邢溦. 我国精准扶贫工作机制问题探析[J]. 农村经济,2015(9):46-50.

[9] 赵武,王姣玥. 新常态下“精准扶贫”的包容性创新机制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11):170-173.

[10] 黄承伟,谭志敏. 论精准扶贫与国家扶贫治理体系建构[J]. 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2015(1):131-136.

[11] 李鵾,叶兴建. 农村精准扶贫:理论基础与实践情势探析——兼论复合型扶贫治理体系的建构[J]. 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15(2):26-33,54.

[12] 谭英,王德海,谢咏才,等. 贫困地区不同类型农户科技信息需求分析[J].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3):34-40.

[13] 苗冠军,张庆霞,刘艳华. 宁夏中南部贫困村农民科技信息需求分析——基于45个贫困村325位农民的调查[J]. 农业科学研究,2016(3):79-82,85.

[14] 曾咏梅,余成,郭晓彬,等. 基于精准扶贫的农业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研究——以四川农业大学图书馆为例[J]. 晋图学刊,2017(1):46-48,58.

[15] 樊振佳,程乐天. 面向农村创业的信息服务体系:政策分析和田野调查[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17(3):87-103.

[16] 王晓静. 连片特困地区精准扶贫政策执行过程中的张力及其消解[D]. 济南:山东大学,2017.

[17] 唐丽霞. 精准扶贫机制的实现——基于各地的政策实践[J]. 贵州社会科学,2017(1):158-162.

[18] 陈文文. 我国农村精准扶贫困境研究[D]. 合肥:安徽大学,2017.

[19] 张爱琼. 农村精准扶贫问题研究[D]. 昆明:云南财经大学,2016.

[20] 应届生就业网. 最新精准扶贫帮扶措施[EB/OL].[2017 -04-09]. http://www.yjbys. com/gongw-yuan/show -515399.html.

[21] 卢金荣,郭东强. 信息生态理论研究进展[J]. 情报杂志,2007(3):82-84.

[22] Unchasa Seenuankaew. Information behiors in value adding of farmers’ production and marketing in Thailand [J].New Library World,2015(3):227-242.

[23] 孙红蕾,钱鹏,郑建明. 信息生态视域下新市民信息贫困成因及应对策略[J]. 图书与情报,2016(1):23-28.

[24] 袁凯琦,邓扬,陈道源,等. 医学知识图谱构建技术与研究进展[J/OL]. 计算机应用研究,2018(7):1- 11.(2017-08-18)[2017-08-25].http://kns.cnki.net /kcms/detail/51.1196.tp.20170818.1709.086.html.

[25] 刘强.“互联网+医疗”中外患者服务模式探析[J]. 中国卫生信息管理杂志,2015(4):335-337.

[26] 刘祚祥,杨密. 精准扶贫、信息共享与贫困农户金融服务创新——以张家界金融产业扶贫为例[J]. 长沙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2-102.

[27] 傅饶. 新农村建设中提升农民信息素养的途径[J]. 图书馆学研究,2015(16):97-101.

[28] 刘丽. 农民:信息素养研究领域被忽视的群体——对国内研究现状的思考[J]. 情报科学,2012(10):1572-1578.

[29] 马振. 安徽农户信息需求与获取途径的实证研究[D]. 合肥:安徽大学,2010.

[30] 胡胜男,乔珊珊. 武陵山贫困片区农村居民信息消费现状及其能力提升策略[J]. 图书馆论坛,2017(9):33-39.

[31] Tichenor P J,Donohue G A,Olien C N. Mass Media Flow and Differential Growth in Knowledge [J].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1970,31(2):159-170.

[32] Kursat Demiryurek. Analysis of information systems and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or organic and conventional hazelnut producers in the Samsun province of Turkey [J].Agricultural Systems,2010(7):444-452.

[33] 黄吉,钟婷,朱荪远. 国外文化精准扶贫案例研究与借鉴[J]. 图书馆杂志,2016(9):18-24.

[34] 兰泽隆. 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农村新型职业农民素质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 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15.

[35] 赵婷婷. 精准扶贫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长春:吉林大学,2016.

[36] 范小俊,范晓静,马土金. 广西贫困地区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探讨[J]. 经济与社会发展,2016(5):109-113.

[37] 吕途. 全国政协委员:精准扶贫亟须构建扶贫信息系统[N]. 中国商报,2017-03-03(03).

[38] 杜萍. 基于信息化发展视角下精准扶贫的策略研究[J].学术论坛,2017(2):161-167.

[39] Did PM Zaks,Christopher J Kucharik. Data and monitoring needs for a mor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J].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2011,6(1):14017 -14026.

[40] Antonio M. Saraiva,Carlos E. Cugnasca,Andre R. Hirakawa,et al. An infrastructur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istributed service-oriented Information systems for precision agriculture[J]. Computers and Electronics in Agriculture,2007(58):37-48.

[41] 冯献,李瑾,郭美荣.“互联网+”背景下农村信息服务模式创新与效果评价[J]. 图书情报知识,2016(6):4-15.

[42] Ugwoke,Ben Uwadum. Promoting Nigerian agriculture through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 [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2013(3):564-566.

[43] 向德平,黄承伟.中国反贫困发展报告(2016)——社会组织参与扶贫专题[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6:12.

作者简介 郭蕾,西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余波(通讯作者,yubo@swust.edu.cn),西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张妍妍,西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温亮明,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博士研究生.

收稿日期 2017-07-28

(责任编辑:何燕;英文编辑:杨继贤)

本文结束语,本文是一篇大学硕士与信息需求本科信息需求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精准扶贫和服务策略和需求方面论文范文.

参考文献:

1、 精准扶贫干部信息素养和工作引领能力探要 翟晓岩【摘 要】精准扶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的国家发展战略,关系到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的脱贫、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 精准扶贫的核心在于精准,精准的效用关键在于扶贫干部的工作能力,本文就精准扶贫干部能力.

2、 农村电子商务在江苏省精准扶贫中的需求和制约因素 陆 剑(江海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扬州 225001)摘 要 近年来,伴随着我国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逐渐进入了“互联网”时代,电子商务是“互联网&.

3、 优势视角下农村精准扶贫模式路径 摘要精准扶贫是我国当前扶贫攻坚战的战略导向 社会工作的优势视角关注个体及社区的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注重激发案主的主体能动性和抗逆力,与精准扶贫强调参与各方的能动性、注重脱贫效果的持续性……理念具有内在.

4、 县级图书馆在精准扶贫工作中的角色定位--以西平县图书馆为例 张 敏(西平县图书馆,河南 西平 463900)摘 要精准扶贫是当前我国发展规划重点之一, 而文化是精准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最基层的县级图书馆在扶贫工作中如何找准自己的位置, 彰显图书馆的优势笔.

5、 公共图书馆文化精准扶贫策略 王方园(辽宁省图书馆,辽宁 沈阳 110167)摘 要目前, 我国已进入文化精准扶贫时代 在总结概括辽宁省文化扶贫现状的基础上, 提出各级公共图书馆应以提供各类型文献、 盘活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方式参.

6、 精准扶贫背景下留守儿童阅读推广长效机制构建 关键词精准扶贫;留守儿童;阅读推广;长效机制摘要文章分析了当下农村留守儿童阅读的总体环境以及构建面向留守儿童的阅读推广长效机制的意义,指出了精准扶贫背景下图书馆留守儿童阅读推广长效机制的实现路径,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