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发表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历史论文怎么写 高中历史教学论文 中学历史教学期刊 历史杂志 初中历史小论文范文 如何写历史论文 初中历史教学反思论文 历史论文高中 历史有关论文 中学历史期刊 中日历史论文 国家人文历史杂志订阅

历史类毕业论文怎么写 和一甲子两座桥,见证中国的历史跨越有关论文怎么写

分类:发表论文 原创主题:历史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8-14

一甲子两座桥,见证中国的历史跨越,本文是历史类毕业论文怎么写跟一甲子和见证和见证中国相关专科开题报告范文.

举全国之力的庞大工程

   今年8月9日,武汉青山长江大桥南岸边,一节重近500吨的钢箱梁被从江面平稳吊起,与已架设梁段精准匹配后临时连接,标志着武汉长江上的第十一座大桥的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

   相关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仅宜宾以下的长江干流上,包括在建的长江大桥总量就达138座.

   不过,在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以前,在长江上修桥,曾是中国人千百年来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到了中国近代,不少仁人志士为大桥建设构想、勘测,却只停留在一纸蓝图上.

   新中国成立后,几代中国人的长江大桥梦,终于从蓝图走进了现实.

   1955年9月,23岁的刘长元(后任中铁大桥局副总工程师),刚从长沙的中南土木建筑学院领取了书,就背上行囊,来到武汉长江边的一座茶楼.不远处的江面,一项全国性的重大工程正在施工建设中.

   1950年,当时的政务院指示铁道部,筹备武汉长江大桥建设.经过一系列研究、设计、鉴定,3年后,武汉大桥工程局(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前身)成立,决定在武昌蛇山和汉阳龟山之间,建设长江上第一座大桥.

   这座设计为八墩九孔、三孔一联的桥梁,从4号桥墩以北的工程,由汉阳岸边的第一桥梁处建设(以下简称一桥处),从5号桥墩以南,归武昌岸边的第二桥梁处(以下简称二桥处)负责.

   武昌一侧较为繁华,岸边众多茶楼旅馆,为了建桥,改成了技术人员宿舍.到二桥处报到的第一天,刘长元领了两条凳子、一大块铺板、两个灯泡、一把锁两把钥匙,用凳子支起铺板当作床,装上灯泡,就在茶楼安了家,“比现在农民工生活条件差远了”.

   风华正茂的年纪,一大批土木建筑专业的毕业生,刚走出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中南土木建筑学院等院校的校门,就跟刘长元一样,奔赴长江两岸,住进了茶楼旅馆.此前,康士坦丁·谢尔盖耶维奇·西林等20多位苏联专家带着家眷,已经住进了汉阳凤凰山上的小楼房.从多个单位抽调来的33名工程师,来自湖南株洲的机电工、山东的铆钉工、东北的装吊工等技术人员,1408名复员转业军人,来自各地的铁道兵,陆陆续续赶来,组成了一支庞大的建桥队伍.

   这项举全国之力的庞大工程,终于开工建设.

送别“百岁老人”,迎接“新生儿”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连一个像样的桥梁建设机构都没有.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要建设长江大桥,其难度和挑战前所未有.

   1953年5月,我国尚缺乏建设特大桥的经验,所以请苏联帮忙鉴定把关,此后20多位苏联专家先后来到武汉,参与到大桥的建设中.

   为了培养建设人才和积累建设大桥经验,同年11月,长江大桥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水铁路桥动工兴建,次年汉水公路桥也正式施工,两项工程分别在1954年底和1955年底完成.

   然而,1954年,工程局在对长江河槽进行大规模勘探后发现,水文地质情况异常复杂,世界上流行的桥墩基础施工方法,在长江大桥建设中无法采用.

   那正是我国专家提出、苏联专家鉴定委员会通过的方法——在世界桥梁史上运用了近100年的气压沉箱法.

   一生专注于桥梁建设事业的刘长元,后来在电视上看到航天员在太空舱内穿梭的情景,总觉得“蛮熟悉的”,他总会想到当年的气压沉箱法.

   “这种方法,要先将一个大沉箱沉入江底,工人在箱内一个舱,另一个舱依照下沉深度注气加压,气压与刃脚处地下水压力平衡后舱门打开,工人下到江底在无水环境下直接施工.”

   这种方法,在长江却面临着诸多难题,采用这种施工方法水深极限是35米,长江汛期长,每年有个月水深大大超过这个极限;下沉到30米时,对工人健康威胁很大,当时缺乏专门的医疗设备保证施工;需要工人潜入数十米深的江底,开凿6400多立方米的岩石,其困难和艰巨在世界桥梁建筑史上没有先例;有一个桥墩的地质层,含有硫化物,沉箱工作室内会产生亚硫酸毒气.

   刘长元至今仍觉得,苏联专家西林对武汉大桥的建成有着创造性的贡献.老方法不能用,在所有人对桥墩施工一筹莫展之际,这位苏联专家,想起了年轻时的煤矿工作经历,大胆地提出了把煤矿上钻孔的技术,应用到桥墩基础建设中.

   西林首创的管柱钻孔法,要把一批预制好的、直径1.55米的钢筋混凝土管柱,依靠机械的威力打入江底,再在管柱内向岩层钻孔、灌注混凝土,让它们在江底岩石里牢牢地生根,然后浇灌混凝土把它们连成一个整体,桥墩就从这个基础上筑出水面.

   “气压沉箱是‘百岁老人’,关于它有上百种书;管柱结构、管柱钻孔法是‘新生的婴儿’,还没有一本书.”西林的这番话,被桥梁史专家余启新写进了有关长江大桥的书中.

   从1955年初开始,中苏两国技术人员,经过长达6个月的试验,最终验证了这种新方法的可行性.在武汉长江大桥建设中首创的管柱钻孔法,在中国后来的桥梁建设中被广泛运用,让流行了100年的老方法退出了历史舞台.

   60多年后的今天,大桥桥墩建造采用了更为先进的制造技术,曾经的“新生儿”也变成了“老人”,已经退出了建桥的历史舞台.在武汉长江大桥建设中,这种大胆尝试、敢于创新的精神,为我国后来自主设计、建造大桥埋下了一颗种子,逐渐生根发芽,变成了一股经久不衰的力量,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桥梁建设者,不断突破新的技术难题,创造一个个桥梁史上的“世界之最”.

蚂蚁啃骨头,自制新机械

   在港珠澳大桥建设过程中,风急浪大的海面上,一台台先进庞大的机械设备屹立着,推动大桥工程向远处延伸.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世界最大起重船“振华30”,具备单臂固定起吊12000吨、单臂全回转起吊7000吨的能力.我国自主研发的“天一号”3000吨运架一体船、“小天鹅”号2500吨运架一体船、“大桥海天”系列混凝土工作船等先进施工设备,成为“海上建桥利器”.大桥建设者从零开始研究攻关,完成了我国第一座外海沉管隧道的施工安装.这些我国自主研发的桥梁建设技术和机械设备,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当时间倒回至1950年代,年轻的新中国只得在苏联的专家与技术援助下,建设武汉长江大桥.那个年代,我国连一块制造机械的大型钢锭还无法生产,一台17吨震动力的震动打桩机也只能向苏联购买.

   1955年,新方法试验成功后,一号桥墩进入紧张的施工阶段.穿着蓝色工作服的建桥工人,用一大块铁皮、钢板,在水中围成一个船体,四边抛锚固定,中间留出桥墩的空间,就建成了一个钢围囹.

   刘长元描述,为了赶在枯水期建好桥墩,技术人员和建桥工人,8小时一个班,每天三班倒不停工,晚上的江面灯火辉煌,蓝色工作装在钢围囹上晃动,一刻不停地忙碌着.

   很快,第一个难关出现了.如何把一个三人合抱的钢筋混凝土大型管柱,穿过相当于四五层楼高的泥砂,平稳地落在江底岩盘上,伤透了建桥队伍的脑筋.

   为了使管柱下沉,他们在管柱外用水冲泥砂,在管柱内吸走泥砂,再加上一个26吨重的混凝土锤来击打,看似可行了,管柱却始终“倔强”地不愿下沉.

   2018年1月24日上午,96岁的钱学新,颤颤巍巍地找出一本厚厚的相册.比牌略小的黑白老照片,紧凑地挤在一张张硬纸板上.老人一手托着相册,一手指着照片里的齿轮、钢铁吊臂、打桩机,向记者讲述60多年前,那一代建设者如何用这些钢铁机械,在水深浪大的长江上建起8个巨大的桥墩,架起一条钢铁桥梁.

   1946年,钱学新从厦门大学机电工程系毕业后,到广州铁路局工作,7年后随着大桥局的成立,被调来参与大桥建设.

   由于缺乏建设大桥的机械设备,大桥局只能自行设计、研究、制造.钱学新与同事们,在汉阳一处报废造船厂里,建起了一个小的机械制造车间.

   锤打管柱的方法走了死胡同,中国就从苏联引进一个17吨震动力的震动打桩机,后来又买来一个30吨震动力的,但是桥墩的建造需要的震动力高达90吨.

   这么大的机械,中国没有,苏联也没有.钱学新和同事们,就依照苏联提供的图纸,根据小型的打桩机模拟放大,着手研制一台90吨震动力的打桩机.

   一切从头开始,当时整个国家还没有大型的钢锭,他们就从战后废弃的汉阳铁厂和汉阳兵工厂里捡废料,“用蚂蚁啃骨头的方法,将大块钢材切割成机械设备需要的形状”.在制造车间,靠找来的能工巧匠,用日本战后赔偿的几台普通的车床、刨床,把小块钢材加工成齿轮、钢板、偏心块等机械零件.

   第一台90吨震动力的震动打桩机,终于制造成功了.当时的报纸描述,这部威力强大的打桩机,放在管柱顶端开动起来时,一个巨大的管柱如同铁钉扎豆腐一样,迅速地下沉到岩盘.

   到了1955年底,用新方法、大威力打桩机建成的一、二号桥墩,已耸立在江心水面上.

   后来,钱学新又参与制造出两台单台震动力达到155吨的打桩机,两台合并起来作业,大型钻机、射水机、抓泥机、吸泥机等机械设备,也从简易的车间里被制造出来,建桥墩的难题迎刃而解,一个又一个桥墩钻出江面.

“世界上几乎没有中国人不能造的桥”

   一座桥的建成,为我国培养了一代桥梁建设人才.从大桥局成立开始,不到5年时间,各项工程培养出90名工程师、153名技术员、9名技师以及1634名技术工人.1408名转业军人,已经成为各种技术工人、技术领导人和管理干部,3年前参加工作的大学生,几乎全部成长为工程师,每个都能在桥梁建设中独当一面.

   随着武汉长江大桥的竣工,数以千计的桥梁建设者,陆续奔赴全国许多大小江河,参与修建郑州黄河大桥、重庆白沙沱长江大桥、重庆嘉陵江公路桥、南京长江大桥……

   此后半个多世纪里,中国的桥梁建设者在江河、山谷之间架起一座座大跨度桥梁,中国人建桥的智慧和力量也在走向海洋.2005年,我国第一座跨海大桥东海大桥建成通车,此后相继建成杭州湾大桥、青岛胶州湾大桥、泉州跨海大桥等多个跨海大桥工程.

   今天,中国大桥建设的技术水平和大型设备,与新中国成立之初,在苏联援建下建成的武汉长江大桥已不可同日而语.中国自主创新技术和建造的大型设备,已跟随桥梁建设者的脚步,迈过峻岭险滩,穿越百川千湖,跨过海峡深沟.在世界排名前十的跨海大桥、斜拉桥、悬索桥中,中国都已占据了一半以上的数量.世界桥梁界渐渐开始流行这样一句话:世界桥梁建设1970年代以前看欧美,1990年代看日本,21世纪看中国.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工程师林鸣曾说:“拿下港珠澳大桥,世界上几乎没有中国人不能造的桥.”回首我国半个多世纪的桥梁建设史,从在苏联援建下建成的万里长江第一桥,到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南京长江大桥,再到如今自主建造的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中国的建桥史,折射出中华民族从依靠外国援助走向独立自主的奋斗历程,书写了中国工程建设从“零”的突破到走向世界之巅的宏伟篇章.

  (摘自《新华每日电讯》完颜文豪)□

结论,此文是一篇关于一甲子和见证和见证中国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历史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历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不拒众流,方为沧海中国电视剧走过一甲子 前前后后一甲子,中国电视剧从直播到录播,从单本剧到长篇连续剧,从年产量几部到全球电视剧第一生产大国,历经了初创、停滞、发展、成熟多个阶段 正在举行的第24 届上海电视节上,多位影视工作者谈起中国电视剧.

2、 齐步走震垮一座桥 “一、二、一,一、二、一……”在阅兵场上,一队队士兵踏着整齐的步伐走过来了,响亮的口号和脚步声在广场上回响,显示出严密的纪律和坚强的意志 瞧着他们.

3、 从一座桥说开去 【创课缘起】纵观天下文章,莫不以物象表达为上 我们是通过物象来认识世界,表达世界的 引领学生掌握、认识、感悟物象的写作方法,便是认识世界、表达自我的一条根本途径,笔者称这类写作为“意象写作.

4、 汉语拼音一甲子:让中国走向世界,让世界读懂中国 时事引读 >>2018年2月11日,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颁布汉语拼音方案60周年的纪念日(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颁布) 如今,无论是小学生的识字入门,还是数据检索.

5、 桥归桥,路归路 老杭城的地名,大多以街、巷、弄、桥、里、营、园、阁、庙、寺、湾、荡、井……为名 也有以某官署的方位命名,如行宫前、察院前、贡院前、三衙前 其实,民国以前,除了十大城门内的十大直街,以及四大营门的几条直.

6、 巧克力世界,见证世界味道的融合和突破 巧克力世界是SIAL China 中食展中非常引人注目的活动,通过精心设计来呈现世界高端巧克力的产品及品牌 更好的满足中国及亚洲市场对高档巧克力的需求,以及国际一流巧克力的展示需要 包容开放、穿越中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