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毕业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中国古代文明论文 古代文学论文题目 中国古代建筑论文 古代文学论文选题 古代文学论文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选题 古代医学家和文学论文 古代音乐文献检索论文范文 廖旗平对中国古代家庭理财文献的综述 中国古代丧葬论文公开发表 如何写古代文学论文 古代文学史1000字论文

古代类论文写作资料范文 和古代律学脉络有关论文如何写

分类:毕业论文 原创主题:古代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1-29

古代律学脉络,本文是古代类论文写作资料范文和律学和律学发展脉络和脉络方面论文写作资料范文.

许昊洋

(山东大学 威海艺术学院,山东 威海 264209)

[摘 要]本文主要介绍从黄帝开始到清代为止的古代律学的发展脉络,包括各时期的重要学者及其贡献与意义.

[关键词]五度相生律;纯律;十二平均律;古代律制

中图分类号:J60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7-0066-01

律学是研究律制构成的一门学科.研究律学首先要了解律学的起源以及律学在古代是如何发展的,并对不同时期的律学研究成果进行比对研究和分析.世界三大律制是五度相生律、纯律以及十二平均律.“五度相生律”最早是由古希腊哲学家、思想家、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的,所以后人又称之为“毕达哥拉斯律制”.简单来说就是从一律开始,隔开纯五度产生一律,再隔开相生,如此便产生了其他各律.“纯律”,是在纯八度、纯五度之外,加入五倍音而制成的一种律制,也称为“自然律”.“十二平均律”是我国明代学者朱载堉研究得出的一种采用数学方法求得的律制.

下面简要介绍我国古代律制的发展脉络.

一、起源

《吕氏春秋·古乐》篇有以下记载:“昔黄帝令伶伦作为律,伶伦自大夏之西,乃阮隅之阴,取竹于嶰溪之谷,以生空窍厚钧者,断两节之间,其长三寸九分而吹之,以为黄钟之宫,曰‘舍少’,次制十二筒,以之阮隅之下,听凤凰鸣,以别十二律.其雄鸣为六,雌鸣亦六,以别黄钟之宫,适合.”[1]这便是著名的“伶伦造律”.

二、正式产生

春秋战国时期的著作《管子·地员篇》最早记载利用数理方法求得的“三分损益律”.即把一个振动体的长度均分成三段,去其1/3,得2/3,称之为三分损一;增其1/3,得4/3,称之为三分益一.如下所示:

宫do——1;徵sol——三分之四(加三分之一);商re——三分之二(减三分之一);羽la——三分之四(加三分之四);角mi——三分之二(加三分之二).(注:所有三分之二、三分之四都是在上一个音的基础上加减)

三、发展繁荣时期

由于三分损益法求得的三分损益律存在缺陷,即仲吕不能还原黄钟的问题,各代律学家都开始寻求解决的办法.

(一)西汉时期,著名学者京房为了研究春秋战国时期三分损益律的缺陷问题,探求新律,在三分损益的基础上继续上下相生,得到后六十律,后人称“京房六十律”.其意义在于提供了可以变换音律的微小音差,供律学研究之用,但这种繁复的律制应用十分困难.

(二)魏晋南北朝时期,何承天(南朝宋)研究出了“新律”.何承天,南朝宋大臣、著名天文学家、无神论思想家.他反对京房一味增加律数的做法,提出在十二律本身内调整各律的高度,使十二律中的最后一律能回到出发律上(即仲吕能够还原黄钟).其意义为:在一定程度上创造了世界最早的十二平均律.何承天在人类历史上迈进了一大步,成为世界上用数学方法解决十二平均律的第一人.虽然从标准理论上来讲,何承天新律不是准确的十二律,但在效果上却十分接近明代的十二平均律.

(三)隋唐五代十国时期,律学又获得进一步的发展,如著名的八十四调理论.后周王朴以及应用于音乐演奏的龟兹乐人苏祗婆都对我国律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后周王朴:王朴,字文伯,东平人.五代十国中后汉、后周两朝大臣,精通律学和天文历法.他定清黄钟之长度为黄钟长度的一半,剩下各律的长度计算仍按照三分损益法进行上下相生.其后的各律虽然仍旧采用三分损益法,但因为前两律(南吕、姑洗)缩小分母以增长,所以各律的长度亦随之递增.意义:王朴之律克服三分损益律中黄钟和清黄钟不构成同律纯八度的缺点,且首创通过缩小三分损益的分母数的生律方法(时称“新律”).这种方法启发了后来的明代律学家朱载堉发明“新法密率”.

(四)南宋理学家、音乐家蔡元定在其书《律吕新书》中提到创立“十八律”理论,即在用三分损益法求出十二律为正律后,继续往后按顺序推出六变律(六变律:变黄钟、变太簇、变姑洗、变林钟、变南吕、变应钟)而形成的一种律制理论.意义:十八律采用京房六十律(即三分损益法)的生律方法,这种律制虽然不能解决仲吕还原黄钟的问题,但在当时具有一定的使用和参考意义.

(五)明代朱载堉的“十二平均律”:朱载堉,字伯勤,号句曲山人,明代著名的律学家、历学家、音乐家,发明“十二平均律”.这是我国首先采用缩小原有三分损益法分数中分母的方法,以此求得十二平均律五度和四度的比数.《律历融通》云:“先置黄钟长十寸,在位下生者,五亿乘之为实,七亿四千九百一十五万三千五百三十八为法,除之得林钟.在位上生者,十亿乘之为实,仍旧以前法除之得太簇.余律放此,乘除十二遍,则返本还原,此系新法,与古法不同.”[2]意义:是中国律学史上的一项重大贡献,朱载堉提出的数据与今日的十二平均律完全相同,彻底解决了我国古代“三分损益律”所遗留的“仲吕不能还原黄钟”的问题.

以上就是我国古代律学发展的主要脉络.由此可见,每一个研究的成果都是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研究得出的.唯有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创新,才能使结论准确且无偶然性.

参考文献:

[1]陈应时,陈聆群.中国音乐简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缪天瑞.律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6.

言而总之,此文是关于律学和律学发展脉络和脉络方面的古代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古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 中国古代作物学 摘要作物学是一门古老而又不断更新的科学,伴随着农业发展的悠久历史,作物学也在不断进步 中国古代的作物生产一直走在世界的发展前列,在历代的主要古农书中都有记载,尤其作物栽培与耕作创造了日臻成熟的技术,精.

2、 阅读社区:阅读推广视角的社群信息学实践 摘 要 虽然阅读社区是“微社群”,但同样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采用社群信息学的观点对阅读社区进行研究既有利于推动图书馆学与信息学的深度交流,也有利于深入挖掘阅读社区的全民阅读推广.

3、 中国古代动物大观园评《中华大典生物学典动物分典》 在接触中华大典·生物学典·动物分典之前,对中国古代典籍中记载的动物, 我们首先会想到诗经中“关关”叫的雎鸠和“食我黍”的硕鼠.

4、 制举津梁李元度《详注赋学正鹄集释》评介* 摘要在清代,赋学研究和创作呈现出繁荣景象,尤其是律赋成为士子应试、练习的重要文体 同时,为教课士子进行专题训练的科举辅导用书也应运而生 成书于同治十年的赋学正鹄是李元度编选的一部 "以为初学标准 "的家塾.

5、 2019年电影学术类图书盘点 口黄钟军 沈伊诺电影书籍是两种伟大媒介的奇妙结合 在我们把电影纳入艺术的殿堂之前,指向文学艺术的书籍才是让我们俯首称臣的文字的载体 后来,当电影拥有了自己的影像语法,拉近了创作者与欣赏者的距离及能指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