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毕业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大学生如何培养职业能力论文 企业人才管理论文 土木工程进程与人才培养论文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开题报告简报 人才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文献综述 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参考文献 国际化人才培养论文

关于人才培养相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和公管类专业跨学科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武汉工程大学为例方面毕业论文范文

分类:毕业论文 原创主题:人才培养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4-17

公管类专业跨学科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武汉工程大学为例,本文是关于人才培养相关电大毕业论文范文和武汉工程大学和人才培养和跨学科方面函授毕业论文范文.

黄万华,王 娟

(武汉工程大学 管理学院,武汉 430073)

摘 要:随着公共领域问题越来越复杂,公共管理涉及面越来越广,重“理论”轻“实践”、重“管理”轻“技术”的传统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难以适应社会对高级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构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实现“管”“工”结合、“文”“理”交叉,在“通才”基础上培养“专才”的公共管理专业跨学科应用型人才,是符合社会对高级公共管理专业人才需求的一种有益尝试.在分析我国公共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面临困境的基础上,通过个案,从突出专业特色与明确专业方向、跨学科课程体系重构、实践教学环节的整合与多元化实现、构建新的评价体系四个方面,提出了建构公共管理专业跨学科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对策.

关键词:需求导向;公共管理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01-0182-03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公共领域问题越来越复杂,公共管理涉及面越来越广.环境污染与环境安全、药品食品安全、公共卫生、国土开发与安全、网络信息安全、城市公共交通等公共问题日益凸现,公共管理领域亟须既懂技术,又懂公共管理的高级专业管理人才.而我国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重“理论”轻“实践”,重“管理”轻“技术”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变.构建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跨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建设亟须解决的重大难题.

国外对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跨学科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相关问题的研究相对比较成熟.美国的许多大学十多年前已先后在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中,开设了医疗健康卫生、环境保护与环境安全、国土开发与安全、食品安全、城市交通、网络信息技术等领域工科课程群,制定了比较完整的培养体系,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美国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跨学科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掀起了全球公共管理类本科教育从重“理论”轻“实践”转向“管理”+“技术”并重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改革浪潮.

从已检索到的文献看,国内一些高校已经展开了试点,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国学者卢晓东、宋鑫(2002年)等人以北京大学管、工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为例,李雪强(2010年)等人以南昌航空大学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现“管”“ 工”学科交叉、联合培养为例,秦建成(2013年)以重庆理工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例,对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跨学科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展开了初步探讨.公管类与工科类两大学科之间跨度较大,依托这些成熟的传统学科群,实现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跨学科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还需进一步从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展开深入、系统探究.

一、公共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

1.人才培养偏离社会需求

公共管理专业本身一直强调复合型人才培养,其覆盖了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与法学等广泛的学科知识,但往往给人留下“大杂烩” “广而不精”的印象,甚至被称为“万金油”专业.随着公共领域日趋复杂,过分偏重人文社科专业知识而轻“技术”的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难以满足社会的需要.目前我国各类公共部门每年对管理类人员的需求,并不仅限于公共管理类专业,工科与文科其他专业对公共管理专业有较强的替代性,这加剧了工科、文科其他专业与公共管理专业的竞争.随着公共管理问题越来越复杂,公共部门对专业人才需求也呈现多样化的特征.因此,公共部门并非只有公共管理专业才能进入,非公共管理专业特别是技术性强的专业,在公共部门招聘中占有较高的比例.以湖北省为例,从最近几年湖北省各级公共部门招聘专业来看,公共部门对“技术”+“管理”型人才的需求呈逐年上升趋势.据公开信息来看,湖北省内高校已开设的公共管理类专业,除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与个别院校的城市管理专业外,绝大多数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还是单纯强调以“管理”为导向.通过走访、调查武汉市一些用人单位,发现对外公开招聘的很多工作岗位都带有较强的技术性.对于单纯的只需具备公共管理专业知识的岗位而言,由于 “进入壁垒”比较低,用人单位内部即可以解决,不需要对外公开招聘.可以看出,我国现有的公共管理学科的单纯只重“管理”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满足社会对公共管理人才的需求,这是造成近年来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因此,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跨学科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公共管理专业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

2.专业定位模糊、特色不明显

公共部门涉及领域比较广,这就要求在“通才”的基础上培养“专才”.事实上,很多高校公共管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往往是全而不专,专业定位模糊、特色不明显,过分强调 “通才”,而忽略了“通才”基础上技术型“专才”的培养.公共管理下设的二级学科专业除了劳动与社会保障、土地资源管理外,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城市管理三个专业一直被认为专业定位不准,专业没有特色.因就业率不高,在很多地区甚至被警示为限招的“黄牌”专业.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专业定位模糊,特色不明显.通过对比发现,绝大多数院校行政管理与公共事业管理两专业在课程设置、专业特色、师资结构等方面几乎没有明显的区别,专业界线模糊,也没有明确专业方向与自己的专业特色,甚至有的学校将“公务员”作为这两个专业的专业方向.学校自身的学科平台、学科优势与师资结构决定了一个专业的特色.从成本角度看,公共管理类专业办学成本明显低于理工、医学类专业办学成本,加上教师的专业进入门槛低,20世纪末我国大批综合性大学、理工院校与农、林、医、师范等专业院校都纷纷开设了公共管理类专业.很多院校一直享受着招生政策的“福利”,并没有下大力气结合学校的优势加大投入、狠抓专业建设,导致公共管理类专业特色不明显,专业定位比较模糊.具体表现在公共管理专业过分注重专业理论知识,政治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学等学科知识模块较齐全,但整个专业既没有明确的专业方向,也没有特色:学生什么都学,实际上什么都不会.即使有些学校确立了专业方向,但专业方向很少结合社会需求的变化而动态调整.很多高校公共管理专业的师资结构多年没有变化,十几年来还是那些专业教师.从专业结构看,很多学校公共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多数以公共管理专业、政治学专业、社会学专业为主.这种过于偏文科且长期固化的专业师资结构,既加剧了公共管理专业缺少特色、专业方向不明确的惯性,又导致了公共管理专业长期以来重“理论”轻“技术”的局面.因此,构建符合社会需要的既“懂管理”又“懂技术”的高级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创建方向明确、特色鲜明的公共管理品牌专业,需要结合学校自身的优势学科、整合校内资源,调整公共管理专业的师资结构.

3.重理论、轻实践

重理论、轻实践,一直是公共管理专业发展中存在的弊端,多年来难以改变.因为公共管理活动复杂、涉及领域较广,带有较强的政治性与政策性,并且很多时候涉及敏感的事项,导致公共管理专业学生缺乏足够的公共管理实践,这无疑影响到公共管理专业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长期以来,公共管理部门对人才的需求与高校对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两者之间一直是相互脱节的.作为公共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机构,高校并不清楚公共部门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专业管理人才,需要具备哪些专业技能.通过走访调查武汉市开设公共管理专业的部分院校,发现很多公共管理专业并没有与本专业相一致的实践、实训基地.很多公共部门依靠财政拨款或行政垄断,都有充足的经费来源,并且福利待遇好,即使是暂时缺人,都是通过内部消化,不愿意接收公共专业学生实习、实训.因没有充足的专业实习基地,很多学校在公共管理专业建设实践中,过分注重专业理论的课堂教学,而忽视了专业实践.公共管理专业实训基地的缺乏和实践教学环节的不足,导致了公共管理专业学生并不能接受比较系统的公共管理专业技能锻炼,专业技能难以提高,专业分析能力与动手能力明显较弱.

4.学科发展被边缘化

现在很多高校都是根据不同专业的报考率与就业率来分配各类教学资源.最近几年公共部门改革,人员招聘实行“凡进必考”, 这些因素导致了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城市管理三个专业毕业生进入公共部门就业的难度越来越大,除了少数考研与自主创业外,大量公共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并未能进入公共部门就业,无疑影响了公共管理专业的报考率.即使部分学生进入企业就业,相比其他专业而言,报酬并不算高.而公管专业毕业生大学四年所学的专业知识在企业很难发挥用武之地,而对于工作过程中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又知之甚少,对工商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得从头学习.这种情形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政府与高校而言,都是浪费资源.公共管理专业就业难,加剧了招生难,这两者又促使公共管理专业在师资配置与教学经费分配等方面得不到应有的支持,这又限制了公共管理专业的进一步发展.结合对武汉地区高校公共管理专业的调查,公共管理专业普遍存在招生难、就业难的现象.在很多院校,公共管理专业几乎成了弱势专业.

二、需求导向的公共管理类专业跨学科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需求导向的公共管理专业跨学科应用型人才,需要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及用人单位三方协同配合.作为人才培养、输出的高校,应发挥主导作用.对教育主管部门而言,应实行严格的专业准入制度.制订并细化专业评估指标,根据专业特色、社会声誉、师资力量与专业结构、学生的就业率等因素,组织第三方专业的教育评估机构对现有已开办的公共管理专业进行严格专业评估,不达标的实行停招,淘汰没有专业特色、就业率低的公共管理专业,动态调整公共管理专业的录取比例,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限制增设公共管理专业.对用人单位而言,应全面公布对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素质、技能要求,高校根据用人单位的需求实行“订单式”培养.对于培养单位而言,应从突出专业特色、课程体系的重构、实践教学环节的整合、师资专业结构优化和经费保障等方面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级公共管理专业人才.以武汉工程大学为例,构建公共管理类本科专业跨学科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对策有以下几点.

  1.结合学校优势,突出专业特色,明确专业方向

武汉工程大学以工科见长,其中环境工程、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等专业是学校优势学科,在国内地方高校中有较高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创办于2002年,专业方向先后经历了几次大的调整,但就业率与报考率并不理想.在结合本校的学科优势,经过对湖北省各层级环保、水资源管理部门人才需求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并借鉴国内公共管理专业社会声誉度好、就业率较高院校的经验,2014年5月对本专业的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与师资结构等方面进行了优化,将专业方向调整为生态环境保护与水资源管理.调整后的专业建设主要是依托本校工科背景、化工行业特色优势及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基地——“企业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中心”作为学科平台,与省、市、乡镇资源、环境管理部门合作,主要为环境保护与水资源管理部门培养高级管理人才.经过调整,实现文理交叉,“管” “工”结合,培养既懂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专业方向与课程模块重新调整后,经过广泛的宣传,本专业的报考率连续两年在全校各专业中居于前列,还有一部分其他专业的新生进校后,申请要求调剂到该专业.

2.跨学科课程体系重构

专业特色与专业方向要求有课程体系支撑.构建公共管理本科专业跨学科课程体系,实现“管”“工”无缝对接,“文”“ 理”交融,需要重组课程模块,优化培养方案.因此,在专业培养方案设计上,设计了两个高度相关的专业方向,供学生进入大二下学期后,根据自己的专业背景与兴趣进行选择,并按照专业方向的选择情况,进行小班教学.在课程优化方面,围绕“管理”+“技术”相融合,精简、压缩公共管理类重复性课程.例如,将原培养计划中的管理学原理、公共管理学、行政管理学、公共事业管理等课程,精简为只开设管理学原理、公共管理学;将公共财政学、公共经济学两门重复性的课程,调整为只开一门;将组织行为学、管理心理学两门重复性的课程,调整为只开一门;将管理定量分析、统计学、计量经济学,调整为只开设统计学与计量经济学;将社会保障学改为社会保险与精算;将课程设置偏向于公共部门实际应用,如将原来的人力资源管理改为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删除“专业进入门槛低”且过于宏观的课程如社会学、政治学、行政学等,将这些课程列为学生课后自学课程.在课程优化方面,专业基础课中增开环境经济学、水资源经济学、生态学、环境检测、环境化学、物理化学等课程.在专业方向课设置上,开设环境保护与水资源管理相关的课程.总的课程体系如下:公共管理类通识课程+1/2公共管理类专业基础课+1/2环境工程类的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所有的课程都安排在第1-6学期.其中,第1-3学期安排通识课程教学,第4-6学期安排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第7-8学期为实践教学环节.另外,为保障后期教学的顺利开展,招生时该专业全部招收理科学生,并适当降低录取分数线.

3.整合实践教学环节

构建“管”“工”结合的跨学科课程体系,培养公共管理本科跨学科复合应用型人才,需要整合实践教学环节,推动专业建设改革创新,并全方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应用能力,才能更好适应经济全球化、适应社会对高级管理人才的需要.所以,突出办学特色、优化培养方案还需要整合实践教学环节.在武汉工程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调整过程中,在重构、优化课程体系模块的同时,还整合并实施了多元化的实践教学环节.整个第7学期不再开设专业课,全部安排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如社会调查(2周)、学年论文(3周)、专业技能实训上机模拟(3周)、专业实习(8周)与认知实习(1周),整个第8学期是毕业生的毕业设计环节.第7学期的社会调查、学年论文与第8学期的毕业论文,三者构建有机联系的整体.社会调查主要是围绕资源与环境保护,通过实地调查,获取相关数据资料撰写研究报告,为毕业论文的研究提供实证支持.学年论文的任务主要是查找以资源与环境保护为主题的相关文献,撰写文献综述与小论文,为毕业论文的开题与撰写做准备.

为保障实习生有专业对口的实习单位进行专业实习,学校实现了“校府”合作,与省、地、市县等环保部门及水资源管理部门签订了合作协议,共建了一系列的专业实习基地.学校也增加投入先后采购了一批教学软件,兴建了公共管理专业电子政务实验室、公共管理专业技能模拟实验室、环境管理与资源保护模拟实验室,并同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共同组建了化学实验室.为了改变过去“重理论”“ 轻实践”的弊端,新的培养方案中,除了整合原有的实践教学环节外,还增设了与课堂教学内容相一致的实验课程,如社会保险管理模拟、公共经济管理模拟、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模拟、计量经济学EVIEWS软件应用等上机操作的实训内容.

4.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应构建注重过程评价和多元化评价的指标体系,充分重视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评价体系,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个性发展的评价,改变过去只注重结果评价和单一评价标准的传统做法.新的评价体系需要结合公共管理本科专业跨学科应用人才模式的调整与优化,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王欢芳,徐金燕.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困境——高校、政府、社会三维视角分析[J].未来与发展,2011(5).

[2]郭红玲.中外公共管理教育比较分析[J].公共管理评论,2012(2).

[3]龚会莲.中美公共管理类本科课程设置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西北人文科学评论,2012(10).

[4]秦建成.地方工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体系跨学科改革——以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为例[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

[5]鲁春阳.管理学科跨学科视阈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优化——以河南城建学院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2(7).

[6]付翠莲.社会转型期地方高校行政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青年与社会:中外教育研究,2012(1).

总结,此文为适合不知如何写武汉工程大学和人才培养和跨学科方面的人才培养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人才培养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新疆农业院校动物科学专业复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近年来,新疆畜牧业快速发展,各地区对于地方畜牧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对高层次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新疆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科本着立足新疆,发挥新疆少数民族与地域优势,以校内外教学实习基地和.

2、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以播音主持的运用为例 【摘要】“编导型”主持人一词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广播电视台……都在要求并提倡主持人能够“采编播”一体化,这也是对主持人提出的一大挑战.

3、 高校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 引言旅游行业的发展使企业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更加旺盛,要求也更加严格 我国的旅游行业发展起步晚,因此高校的旅游管理专业开设相对来说也较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发展不完备、不成熟是其主要的缺陷 旅游管理.

4、 汽车电子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成都大学为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 16871j cnki kjwha 2018 08 032摘要汽车电子产品对整车性能和技术作用巨大,汽车电子的工程人才需求,但是汽车电子工程创新型人才却十.

5、 对外汉语专业英语体验式教学模式构建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文章就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对外汉语专业英语体验式教学模式构建分为两点进行分析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对外汉语教学现状、如何构建对外汉语专业英语体验式教学模式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对外汉语专业;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