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毕业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关于发展相关论文怎么写 跟试析德里克 主义批判论有关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分类:毕业论文 原创主题:发展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4-17

试析德里克 主义批判论,该文是关于发展相关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和德里克和批判和主义类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杨生平

摘 要:作为当代有影响的左翼思想家,德里克通过对当今全球经济与社会发展问题的分析,认为无限制追求发展已带来全球空前的不平等与环境恶化等诸多矛盾,并对此进行了批判.他认为要克服发展主义意识形态,就必须以社会主义为导向重新构想另类发展道路,并呼吁中国以科学发展观影响和改变全球发展模式.德里克提出的问题是十分重要的,其建设性构想也是有启迪意义的,但由于限使之难以变成现实.

关键词:德里克;发展主义;意识形态;科学发展观;客观规律

基金项目:北京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重大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五大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与实践逻辑研究”(16ZDAL01)

中图分类号:B7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54X(2017)08-0043-06

阿里夫·德里克(Arif Dirlik)是当代西方著名的后殖民理论批评家和社会历史问题研究专家,其《跨国资本时代的后殖民批评》和《全球现代性:全球资本主义时代的现代性》等著作对现代性、全球化、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等核心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有着较大的国际影响.德里克也是一名中国问题研究专家,在《革命与历史: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起源(1919—1937)》和《后革命时代的中国》等著作中对中国现代革命史与社会主义发展等问题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些深刻而独到的见解.本文主要就其对发展主义的批判作一简要分析与评论.

一、德里克对发展主义的批判

1. 发展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

通过对当今世界现状特别是经济现状的分析,德里克认为“全球化”与“发展”这两个关键词已成为当今世界历史发展一体两面的称谓.在马克思及其后相当长一段历史时期,“全球化”还明显以资本为龙头而带有剥削与殖民性质,二战以后它似乎离开了剥削特别是殖民的轨道而与“发展”紧紧捆绑在一起.在全球化可以带来发展和发展进一步促进全球化的双重逻辑作用下,发展主义成为发达国家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同追求.整个世界似乎已陷入追求发展的游戏之中而不能自拔,除了国家职能与经济发展方式之外,连知识结构安排与生活方式设定等都与发展密切相关.可在德里克看来,发展显然不是最终目的,只有合理的生活方式以及人、自然与社会的协调和谐发展才应是人类的永恒追求.因此,发展主义显然是一种意识形态.他说:“我采用的术语是‘发展主义’(developmentali),以区别‘发展’一词,并强调,这是一种意识形态导向,其特征是对发展的拜物教.或者说,这是崇拜某种自然(甚至可以说是‘神圣’)力量发展的拜物教;但凡有人要抵抗或质疑这种拜物教,就会被贬低为鼓吹社会停滞或贫困.这种意识形态遮掩了形塑‘发展’理念的诸多历史力量,而且还掩盖了始终支撑着人类意识的诸多社会、政治力量”.“我们已经不再谈论单纯的‘发展’,而是谈论一种名为‘发展主义’的意识形态,也即卡尔·曼海姆所说的‘世界观’,或者更恰当的说法——‘宇宙观’.”① 曼海姆曾指出:“‘意识形态’概念反映了来自政治冲突的一个发现,即统治集团可以在思维得如此强烈地把利益与形势密切联系在一起,以致它们不再能看清某些事实,这些事实可能削弱它们的支配感.在‘意识形态’一词内含着一种洞悉,即在一定的条件下,某些群体的集体无意识既对其本身,也对其他方面遮掩了真实的社会状况,从而使集体无意识得到稳定.”② 也就是说,德里克明显是在否定意义上使用意识形态概念指称发展主义的.

2. 发展主义的十大危害

若要追问发展主义带来的问题,德里克认为这自然是不胜枚举,可他还是尽力列举了其中危害最大的十个问题.第一,环境问题.德里克认为,发展与环境的矛盾是人们最关注的问题,因为它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更影响着发展的限度.尽管可持续发展思想改变了资源的利用方式,但它只是暂时缓解了资源的利用压力,使其从一些领域转向了另一些领域.资源的滥用和技术革新不仅引发了资源大战,还导致了诸多动植物灭绝,影响了生态环境和人类生活质量.第二,经济问题.随着新自由主义政策在全球的推行,金融资本获得了支配权,这使资本市场变得束手无策,生产以及商业活动变得不可控制,从而使整个社会处于贝克所讲的“风险社会”与马克思所讲的周期性经济危机之中.与此同时,随着消费主义的盛行,国家与资本联手推动商品生产与商品消费,结果是许多经济活动与决策远离人们的日常生活,形成了数十亿人的失业、受剥削和被边缘化,导致了人类学家胡佩霞(Patricia Uberoi)所谓的阶级、性别和种族的“竞争性消费”.第三,城市化和农业社会问题.德里克认为,伴随着现代性发展带来的声势浩大的城市化运动,许多第三世界国家急速扩建“巨型城市”,从而导致了连政府都无法解决的环境、治理、健康和人类生存等紧迫问题.此外,快速城市化还引发了农业社会的破坏或边缘化,使大量农业人口流入城市和包括食品生产在内的农业生产被追求垄断利润的农产品工业所支配.他认为,尽管中国成功地遏制了贫民窟增长(这只是一个特例),但其可利用的耕地面积已经逼近食品供应安全的红线.第四,殖义问题.德里克认为,与19世纪不同,当今世界已经进入尊重主权与平等的后民族国家与后殖民时代.尽管此时在某种意义上说已不再存在国家之间的帝国主义或殖义,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由资本在全球的流动又形成了国际性的新阶级结构.它往往以项目合作的名义得以形成,并以发展的必要性来为自己辩护.此外,此时的殖义不仅表现在空间上,更表现在生活上.网络在成为人们使用的工具的同时,也成为日常生活殖民化的最有效手段.第五,战争与霸权问题.冷战结束后世界并没有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和平阶段,在“文明”取代社会主义成为新的假想敌的过程中,“恐怖主义”作为隐秘的敌人被发明了出来.在他看来,随着社会主义阵营的解体,新兴权力中心以发展之名又引发了新一轮冲突.其中,资源战争成为地区冲突的主要原因.第六,民族国家问题.德里克认为,当今世界民族国家不仅没有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而消亡,反而在全球化、文明融合的考验下得到加强.随着世界人口流动与移民现象的不断增强,民族国家认同与治理的难度不断加大.面对这一状况,相当多的国家都采用了从人群监控至限制公民权力的压迫性措施.由此,公民身份以及与此关联的制度陷入危机.第七,不平等问题.德里克认为,尽管发展主义不是全球不平等现象加剧的结果,但它却使全球化所带有的极度不平等变得难以治理.财富越来越集中于少数人手中,贫富分化日益加深并不断向全球蔓延.尽管作为政治语言现象的阶级由于意识形态的设计从政治话语中消失,但妇女、少数民族和原住民等问题不断凸显.全球化产生了新的不平等,数以百万计的人口迫于生存需要被迫离开家园去他国寻找生机,可结果却在新家园被剥削和污名化.最严重的是在新自由主义全球化政策影响下出现了“无保障阶级”,他们原是一批有稳定生活的中产阶级,正是全球化的发展让他们渐渐过上岌岌可危的生活.另外,新自由主义释放出的贪欲和社会契约的断裂,共同促使腐败在全球蔓延.第八,教育问题.德里克认为,全民教育本是民族国家振兴与发展的需要和产物,可在资本需求主宰下正经历商业化转型,高等教育渐渐转变为全球增长产业.不少争创世界一流的大学都在其网站上标注“全球化大学”等词语,以此表明其关注的是公共责任,培养的是“全球化公民”.第九,文化问题.德里克认为,当今全球化发展已不同于以往,相当多的国家已认识到本土文化对现代性发展的重要性,并试图以本土文化诠释发展且给发展输入内在动力,以此寻求“另类现代性”.可在他看来,尽管不同文化对现代性发展给予了不同理解,但从总体上看这些文化并没有完全按自身的价值诠释发展,反而以发展的逻辑诠释它们自身,目前在相当多发展中国家甚至比发达国家更盛行消费文化就是例证.第十,普遍主义问题.德里克认为,尽管西方国家是现代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龙头,可当前世界却对欧美国家预设的科学、和人权等价值的普遍性提出了质疑与挑战,不同国家在批判西方价值普遍性的同时又纷纷用本土方式解读现代性,因而助长了一种相互冲突的特殊主义.全球世界难以达成一种更高的普遍主义,唯一共享的价值观就是追逐财富、权力以及无休止地扩散消费文化,由此导致了、公共性与人类的危机.

二、德里克对全球现代性出路的思考

1. 发展主义既跟资本主义有关,也跟现代性发展有关

在德里克看来,对于发展主义存在的问题光揭示与批判显然是不够的,更需要找出其中的原因,并以此为据寻找到现代社会正常发展的另类路径.对于发展主义产生的原因,德里克显然不同意把它简单归结为资本主义.在他看来,发展主义跟资本主义关系自然十分紧密,甚至可以说是资本主义推动了发展主义.但从目前来看,仅仅抓住这一点显然是不够的.他说:“这些问题可以说是资本主义的产物,或至少是受到了资本主义的影响.另一方面,我们也很难肯定,一旦资本主义被废除、改造或去全球化,这些问题就会自动消失.因为,其社会、政治和文化力量已经深入各个地区,成为自主性力量.”③ 而要真正抓住问题的要害,自然要转换到比资本主义更根本的现代性及其问题的考察上来.他认为现代性是人类追求自主与发展的表现,其实质具有进步意义,可现代性的发端却与欧洲中心主义及资本主义联系在一起.“现代性”一词是欧洲人的发明,显然带有欧洲中心论色彩与资本主义性质.西方国家用它们的军事、经济与文化力量打开了世界市场,开启了全球化进程,但同时也带来了大规模的世界战争,形成了殖义.可到了二战以后,随着第三世界反抗运动的加强,殖义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现代性与全球化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全球现代性.德里克认为,当代全球现代性可以被理解为一种后欧洲中心的秩序.在某个层面上,全球现代性是殖义的终结,是促使先前被殖民的地区走向现代性的那种去殖民化活动的产物,这种现代性是殖义现代性的替代者.除了摆脱殖民现代性的殖义外,德里克认为全球现代性还表现为不同国家都力争从本土视角诠释现代性的特征,现代性步入本土化的过程之中.在此,他批评了后殖义者强调文化多元化与混杂性的观点和多元现代性理论.他认为全球现代性表现出的文化多样性只是其表面特征,实质上它背后潜藏着更深的一元性——资本主义与消费文化.表面上看欧洲价值观已普遍受到批评,但其消费文化价值观却深深地影响着全球.发展中国家所强调的文化多样性实际上只是西方消费文化发展自身与资本牟取利润的一个筹码.另外,全球现代性不仅没有消灭资本主义,还使资本主义进入一个更高阶段——跨国资本主义.尽管现代性并非与资本主义永恒地捆绑在一起,但从现代性起源特别是现状——全球现代性来看,它与资本主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尽管当前的资本主义采用了更公平的财富分配等形式缓和了其内在矛盾,还在上个世纪70年代后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思想,但资本追逐利润的本质使资本主义无法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相反,资本借助高科技手段使发展主义问题在当前表现得更加突出.因此,要真正克服发展主义意识形态,就必须从对资本主义及其现代性的批判中去寻找出路.

2. 发展主义的克服需要社会主义支撑

对资本主义及其现代性的批判,就自然会让人们想到社会主义.因为社会主义虽然也重视发展,但它更根本的关怀却是人类的福址,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为解决当前资本主义社会包括发展主义在内的内在矛盾提供最合适的另类思想.但德里克明显对社会主义前途又表现出某种担忧,因为当前社会主义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苏东社会主义演变的事实让他明确提出了回到“现实存在的社会主义”既不合适又不可能的思想.不过,尽管如此,他认为围绕社会主义构想现代性的另类路径还是十分必要的.为此,他特意介绍并分析了印度发展研究中心创始人拉吉尼·科达利(Rajni Kothari)的相关思想.科达利认为当今世界的诸多问题归根结底可以追溯到发展的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基于对科学与技术的盲目信仰并使之成为全球意识,由此将整个世界推向一条抛弃人类福址、不可持续的道路.他指出:“所有这些(问题)背后的根本缺陷是思想:如果这个世界是按照某种方式构造的,那是因为这种已经主宰世界上百年甚至更久的思想观念是错误的.多年来,整个世界都笼罩着一种思想,以为一切社会最终都要实现这样一个终极目标——富裕的城市化、工业化国家,由专家通过‘理性的’官僚机构管理世俗事务,并以资本密集型技术作为支撑.即使在今天,尽管这种模式已造成数十年的灾难与剥削,但赶超‘发达’国家和走相同道路的观念仍顽强地坚持着.”④ 为了从根本上克服发展主义意识形态,科达利认为仅仅寻找“另类现代性”是不够的,需要寻找并建设“另类发展”——“现代性之外的另类道路”.为此,他特意从三个层面提出了自己的构想.首先,需要生活方式转变.为了克服消费文化带来的无限制消费与资源浪费的局限,他提出了节制以满足人类基本需求的方法.其次,需要空间重构.为了克服全球现代性带来的集中式大都市化倾向,他设想国家可以建设若干地区,让每一个地区围绕在一个中型城市周围,最终使社会各阶层在平等进行经济交往的过程中都能从现代社会生活中受益.再次,需要生产体系与技术重组.为了克服资本主义现代性陷入的不能自拔地追求发展的游戏,他设想通过对生产计划与技术配套支持的方法重构生产体系.他建议把国家发展作为一个整体,生产与管理权力下放到中型城镇和乡村内地,就地发展教育和解决就业,让医疗卫生机构普益大众,使经济增长活力发源于广大人民的购买力,而不是中产阶级的消费产业及其出口导向经济.对这些观点德里克没有作深层分析与评价,但从其引证过程可以看到他显然是赞同的.

也许科达利的思想是深刻的,但它毕竟只是一种构想,并没有变成现实.于是,德里克把目光转向了现实中的中国.面对国际上关于中国是走社会主义道路还是资本主义道路的争论,他首先面临一个如何给中国社会定性的问题.显然,他不认为当代中国正在走传统的社会主义道路,也不赞同不少西方学者认为的那样当代中国已走向资本主义道路.就此,他特意发明了一个新概念——“后社会主义”,以此来定位当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对于所谓“后社会主义”,他这样解释说:“它来源于这样一种历史形势:(1)社会主义作为一种政治元理论失去了自身的统一性,这是因为社会主义信念在其历史发展中逐渐被削弱,也因为社会主义国家觉得有必要把‘现实存在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世界秩序的要求结合起来,还因为社会主义在实践中因国情不同而带有各国的特色;(2)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结合受到各国‘现实存在的社会主义’结构的制约,这种结构是所有此类结合的一个历史前提;(3)这个前提要对结合的过程保持警惕,确保不会导致资本主义的复辟.后社会主义也必须是后资本主义的,这并不是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是一个后于资本主义的历史发展阶段意义上说的,而是在社会主义代表着一种对资本主义经验的反应和一种克服资本主义发展缺陷的尝试的意义上说的.这种对资本主义在历史上的缺陷的意识不仅决定了后社会主义自身的缺陷,也制约了它诉诸资本主义方法来消除这些缺陷的努力.因此,无论在多大程度上利用资本主义来提高‘现实存在的社会主义’的表现,后社会主义都试图避免回到资本主义.”⑤

在他看来,正因为中国坚持了“后社会主义”道路,所以它可以一方面充分吸收与借鉴资本主义的发展优势,在融入全球资本主义之中壮大自身,另一方面又不陷入发展主义意识形态,而是坚持自身独立的带有社会主义内涵的发展观.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与世界地位和影响力的提升,德里克建议中国应该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多的作用——重建全球经济的基础,有效改变全球经济发展方向.他认为,鉴于中国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力,中国有可能影响这些国家经济发展的方向并从根本上改变它们的发展观.尽管中国暂时难以改变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主义意识形态,但由于这些发达国家继续发展需要消费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多种资源,若这些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观有所改变,将最终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发达国家的发展观.他说:“中国在此作为发展中国家也可以扮演领导者角色,仍然有可能区分开消减贫困和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中产阶级生活的效仿.然后,要做到这一点,不仅必须质疑全球资本主义的幻想,而且还要批判社会主义观念中那些使社会主义的可能付给资本主义的发展主义的历史遗产.在人类历史这个特殊的关头,尽管社会主义继续从未来那里汲取诗意的想象,但是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它还必须从过去中寻找创造未来的线索.”⑥

3. 发展主义的克服需要现代性改造

至此问题还没有完结,德里克认为对发展主义意识形态的批判与全球现代性出路的寻找,还应该进一步从对资本主义现代性与其他现代性关系的剖析中推进.在他看来,尽管欧洲现代性开辟了全球现代性的先河,但越来越多证据表明现代性并不是欧洲人的专利,欧洲现代性实际上是多种全球互作用的产物,只是欧洲现代性用殖义方式扼杀了其他可能的现代性.尽管殖义现代性已经结束,但以欧洲为核心的与资本主义相结合的现代性又使殖民性问题继续存留并变得更加复杂.要想彻底抵制殖义及其发展主义意识形态,光批判与抵制资本主义是不够的,还应该进一步强化与认同全球范围内的本土意识与原住民(indigenous people)意识.德里克认为,现代性最终是要实现人类福址的,这一目的就决定它不能不关注并解决本土与本土意识问题.因为,在他看来,土地与在土地上劳作的人们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既是精神的,又是物质的;让土地与在土地上劳作的人们分离不仅会导致共同体的解体,还会导致其文化的灭绝.更为重要的是,本土意识和原住民意识还与克服发展主义意识形态的另类发展思想一脉相承.他说:“原住民的知识观与构想另类发展观所需要的那种知识是同调的…….原住民社会当然展现了各种各样的文化实践.但在这些差异背后也有着某些共同的预设,这些预设决不只限于原住民,也是许多传统所具有的特征,即重申文化、社会存在和自然环境之间有着紧密的、有机的联系(中国的道家即是现成的一例).这些预设必然会对我们的认知方式提出质疑,并要求一种不是服从于资本或国家的目的、而是追求人类生存与正义的知识.由于‘文化、求知与生活是环环相扣的’,所以这些信念是没有什么知识与*的区别的.这种建立在‘地方生态学’基础上的认识论,同样也假定了一切现象——因而也就是知识本身——都有着整体的相关性.”⑦

三、德里克发展主义批判论的贡献与局限

1. 德里克发展主义批判论的贡献

从理论上说,自人类产生以后就一直面临着生存与发展问题.只是人类早期主要面对自然的异已压力与外民族入侵,后来就渐渐变成自身的需要与发展需求.客观上说,只是人类进入现代社会后,发展问题才成为真正主题.哈贝马斯曾这样说过:“黑格尔发现,主体性乃是现代的原则.根据这个原则,黑格尔同时阐明了现代世界的优越性及危机之所在,即这是一个进步与异化精神共存的世界.因此,有关现代的最初探讨即已包含着对现代的批判.”⑧ 由于现代性确定了主体性原则,因而它就必须通过发展的方式确定并推动主体发展.正像德里克所说的那样,现代性是由欧洲人发明的,因而当它推向世界直至全球时就明显带有欧洲中心论色彩.可欧洲现代性是与资本主义同时起步的,因而欧洲人推进现代性在带来自身发展的时候也把世界带进了殖义统治阶段.经过第三世界国家若干年反对殖义、争取民族解放与独立的斗争,特别是世界范围内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终于于上个世纪中叶基本结束了殖义.独立以后的民族国家自然会把发展问题急切提上议事日程,于是一次大规模追求发展的浪潮又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上个世纪90年代前后,随着苏东巨变以及西方资本主义内部改革与调整,新一轮追求发展的浪潮在全球范围内再次兴起.其实,追求发展本无可厚非,这是人类改造自身与改造社会的需要,但当发展走向片面甚至成为唯一目的的时候,它就可能成为一种需要批判和纠正的意识形态.公允地讲,德里克对发展主义的分析与批判是很深刻的,开出的药方也十分有效.若要总结他对此的主要贡献,自然要谈到他对现代性、全球化、资本主义与发展主义关系的分析.与其他研究发展问题的思想家不同,德里克既反对把现代性与资本主义彻底统一起来又反对把它们完全分割开来的研究方法.在他看来,若只看到现代性与资本主义的统一,那就难以解释全球现代性中种种对现代性的不同理解与做法;可若只看到现代性与资本主义的分离,那就会忽视全球现代性中潜藏的统一趋势与霸权力量.在此,他曾专门批评了以斯皮尔瓦克等后殖义理论家提出的“混杂性”理论.在这些理论家看来,西方会用自己的价值观对东方国家进行殖民宣传,进行后殖民渗透.为了反对与抵制西方国家的殖民与后殖民统治,他们主张东方国家应该有自己对现代性独立的价值理解,以多元性抵制西方现代性的一元性.与此类似的观点还有以艾森斯塔德等为代表的多元现代性观点.可在德里克看来,这些后殖义理论家只看到现代性的多样性一面,而忽视了现代性的统一性一面.这种统一性不但是指现代性有其共性,还指当前全球现代性受到了资本主义的统帅性影响.表面上看,混杂与多元现代性抵制了欧洲现代性的霸权影响,实际上它最终被资本发展所需要的文化多样性收编而纳入资本主义发展体系.正因为现代性有自身的共性以及受当前资本主义影响的统一性,所以德里克在寻找克服发展主义意识形态的全球现代性出路时才把更多注意力放在社会主义理论特别是实践上.

2. 德里克发展主义批判论的局限

当然,德里克关于发展主义批判理论也存在如下局限:首先,未能弄清现代性及其发展本质.尽管德里克对全球现代性及其与发展关系的分析有一定深度,但他似乎未能深刻揭示现代性及其实质.在他的论著中能够清晰地看到现代性与发展的关系(似乎发展是现代性题中应有之义),现代性与人类福址的关系,以及现代性与人、自然及社会的和谐关系等等,但似乎很少看到他对这些关系现实矛盾的辩证处理.事实上,从理论上分析与处理它们之间的关系还是相对容易的,可一旦面对现实问题就会变得异常复杂与艰难.且不说西方国家的发展主义,单就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主义来说(如果它们的确存在德里克所说的发展主义的话),问题就不像他所想象的那么简单.现代性要解决主体发展问题,而主体发展问题既包括物质需要,又包括精神需要与交往需要等多个方面.有时为了解决一种需要,可能就不得不暂时牺牲其他方面的需要.让一部分人或某项事业先发展起来,并不等于否定其他人和其他事业的发展,更不能说就是一种德里克所说的发展主义.因为,只有一部分人或某些关键事业先发展起来,才可能有力量去解决其他人和其他事业的发展.看一种发展观是不是德里克所说的发展主义,既要看其暂时目的,更要看其长远目的.德里克在不认真分析发展观具体状况的情况下,只凭现象就下结论,显然过于轻率.更为重要的是,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曾经深受殖义统治与剥削的国家)而言,民族国家现代性比个人现代性的实现更加重要与迫切.因为,只有民族国家强大,个人发展才有可能和保障.而民族国家要强大,唯有走发展之路.当然,民族国家发展之路也要确立发展红线,若触碰了这些红线,导致生态破坏、资源枯竭或两极分化,那就会适得其反.那时不仅民族国家得不到发展,还可能出现严重的社会动荡,导致民族国家分裂,甚至再次滑向被殖民的危险境地.

其次,忽视历史发展规律的研究.尽管德里克在分析全球现代性中的本土主义时多次谈到应该走向一种更高层次的普遍主义,但这种更高层次的普遍主义究竟是什么,他并没有明确说明.尽管他曾明确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全球现代性中发展主义意识形态问题,但对于社会主义究竟如何具体解决这一问题,他似乎也没有提出具体可行的建议.虽然他高度认可中国的发展观并在某种意义上把克服发展主义意识形态的希望寄托在中国的发展上,但他似乎对当前中国的发展状况又不很满意甚至忧心忡忡.他说:“中国人民享受着过去20年来高速发展的果实.不过,人们的喜悦之情同时伴随着愈发剧烈的焦虑——发展开始失控,似乎摧毁了它所创造的成果,并对未来造成了同等深刻的不确定性.”⑨ 社会主义在他心中似乎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只具有某种乌托邦的寓意.他在论述中国“后社会主义”性质时曾说:“为了把‘现实存在的社会主义’结构合理化,后社会主义竭力保持未来的社会主义是人类的共同目标的模糊信念,同时又否认它在当前的社会政策中具有任何内在的决定作用.”⑩ 究其原因,德里克并不承认历史发展有其客观规律.虽然我们也充分肯定历史发展中人类行动选择性的作用,但这一点并不以否定历史发展有客观规律为前提.尽管当前现代性发展有更多各国政府的选择性因素,但资本主义对当今全球化的实质性影响是不能否定的.当今世界的主要矛盾仍然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冲突,只是这种冲突已从以前的战争与革命演变为今天的和平与发展.在和平与发展中,我们又不得不承认目前世界还处于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占主体、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占从属地位的阶段.全球化发展的未来必然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渐渐增强并逐步取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过程.但就目前而言,社会主义力量还不够强大,它只能在充分借鉴与吸收包括资本主义在内的人类一切优秀成果的基础之上,通过融入全球经济来发展壮大自身.只有社会主义在全球经济与综合事务处理上的能力真正增强了,才能通过其控制力与影响力改变全球发展模式,让全球经济与社会发展真正步入健康的轨道.在社会主义还没有具备这一实力之前,试图改变全球发展模式也许只是一种奢望.尽管如此,包括中国在内的社会主义国家一方面要不断确定与巩固科学的发展观,防止滑入发展主义陷阱,另一方面又要积极地以自己的科学发展观影响全球.

总之,作为一个严谨的思想家,德里克对发展主义问题的剖析与批判是深刻的,其中不少地方值得我们警醒,其另类发展的构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观有着积极的参考与借鉴价值.

注释:

①③⑦⑨ [美]阿里夫·德里克:《发展主义批判论》,朱新伟译,载王晓明等主编:《热风学术》第7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② [德]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黎鸣等译,商务出版社2000年版,第41页.

④ Rajni Kothari, Rethinking Development: In Search of Humane Alternatives, New Delhi: Ajanta Publications,1988, p.5.

⑤⑥⑩ [美]阿里夫·德里克:《重访后社会主义:反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吕增奎译,《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第5期.

⑧ [德]于尔根·哈贝马斯:《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曹卫东译,译林出版社2011年版,第19—20页.

作者简介:杨生平,北京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100089.

(责任编辑 刘龙伏)

此文评论,该文是关于德里克和批判和主义方面的发展论文题目、论文提纲、发展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 论《罗克珊娜》中女性主义的崛起 内容摘要笛福所著罗克珊娜中的女性形象一直是各界学者研究的热点 多用来对比同时期不同时期,同作者不同作者其他文学作品里的女性形象 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细读英文原著,进一步深入分析论证罗克珊娜的.

2、 东方主义批评话语视阈中的鲁迅国民性批判 摘要特定的时代氛围以及萨义德的相关学术观点,致使“东方主义”批评话语与鲁迅国民性批判发生必然关联 “东方主义”批评话语在两个方面促进了鲁迅国民性批判研究.

3、 异化的拯救:体育和人主体性的现实困顿和本体超越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批判视角 摘要运用马克思主义主体性哲学思维,在人与自身、自然及社会三重维度中,探讨主体“窘迫”的实践状态与体育“复归”的现实路径 研究认为,主体因人类逐渐膨胀的功.

4、 觉醒和消弥:琳达诺克林和女性主义艺术史 琳达·诺克林(Linda Nochlin,19312017)无疑是女性主义艺术史的开创性人物 早在20世纪70年代,她的论文为什么没有伟大的女艺术家(1971)就轰动了整个艺术批评与艺术.

5、 非理性主义思潮对黑格尔理性主义的批判考辨 摘要从古希腊哲学开始,西方哲学一直重视理性 而作为西方理性主义的集大成者,黑格尔哲学由于对体系完整性的追求和对历史意义的终极性理解使得其对理性的自由本质的界定和辩证法的革命性形成了内在的矛盾,这也遭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