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毕业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形势和政策论文开头 政策论文 时事政策论文 大一形势和政策论文 形式和政策论文怎么写 形势政策论文格式 2018形势和政策课程论文 亚投行形势和政策论文 2018形势和政策论文 形势和政策论文两岸关系 大学生形势和政策论文3000字 十八大形势政策论文毕业发表

关于政策研究方面函授毕业论文范文 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就业政策有关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分类:毕业论文 原创主题:政策研究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1-15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高质量就业政策,该文是政策研究类函授毕业论文范文与就业政策和供给和高质量方面论文写作资料范文.

【摘 要】“十八大”以来,以为核心的党心系民忧、心系民生、心系民愿,致力于推动高质量就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谆谆告诫全党“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立题正是基于高质量就业促进政策研究,辅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调节各行业劳动力顺利转岗就业,缩短转岗空窗期.通过美国奥巴马和特朗普两任总统上任伊始都以强推减税和就业促进法案,增加就业岗位,作为施政突破口的实践行动,不难发现,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促进就业的宏观调控力度并不比我国弱,其经验启示值得我们研究借鉴.

【关键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业;促进政策

【中图分类号】F7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0166(2018)10-0032-05

党的十九大确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了以新发展理念为主要内容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提出了坚持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快产业升级,减少无效供给,处置僵尸企业,妥善安置好下岗、转岗职工的社会保障,应该是重中之重的政治工作.据统计全国钢铁和煤炭行业化解产能过剩,涉及煤炭系统约130万人.钢铁系统约50万人.共计180万职工转岗、分流和二次就业.最新数据显示,仅2016年在各地区、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全国去产能过程中,完成安置职工煤炭行业72.6万人,钢铁行业18万人①.但是,2017年以来又增加了煤电行业的去产能,安置就业的任务.由于化解过剩产能的区域分布不均衡,去产能职工安置的工作依然繁重.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更加繁重;因此,地方各级政府肩负着安置职工转岗就业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服务.体现着社会政策要托底.为此,借鉴国际有益的经验启示,研究出台促进就业政策,辅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调节各行业劳动力顺利转岗就业,缩短转岗的空窗期,其意义重大.当然,企业应该是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体,其承担着社会主体责任,而劳动者个人更要加强知识储备.提高工作技能,以实现再就业.

1 对我国劳动力就业的学术研究的梳理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劳动力就业经历了被计划安排全员就业,到被分流下岗待业、自谋职业的过程,政府职能部门积极研究出台政策应对职工下岗.期间我国专家学者的学术研究发挥了一定作用.梳理归纳如下:一是从劳动力市场出发,研究探讨劳动力主体行为特点、供需状况及市场结构的变化对就业的影响.二是从强调制度完善和改革出发,探讨就业促进法对建立就业长效机制、保障就业公平的积极作用.三是从政府实施的人口政策角度.探讨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及刘易斯拐点的到来,劳动力红利逐渐消失,通过提高劳动者工资、保障劳动者权益,宏观经济形势萧条下的失业问题会随经济的恢复得以解决[3].四是从劳动力属性角度.将马克思主义就业理论与中国就业实践相结合.探讨在马克思再生产模型中引入就业规律模型,在劳动就业增长率方程中引入劳动密度、劳动资本弹性等.说明计算参数结果与促就业的关系,证明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公平有效的就业机制.对促进就业起到巨大推动作用[4].

上述专家学者的学术观点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但是,不具有针对性.面对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矛盾转变的要求,提出有针对性的研究结论和观点是该论题的意义所在.尤其是自“十八大”以来,应对经济新常态,三期叠加的压力,党提出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探索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域下劳动力创业就业的难题又一次摆正了面前.作者认为,目前我国劳动力资源具有更明显的特质:他们的法制意识较强,视界更开阔,思想更激进,适应市场更游刃有余;因此,提出创业带就业不仅是适应大学生人群,对年富力强的中年人同样具有吸引力,关键是如何处理好他们的后顾之忧.

2我国就业促进政策的实践过程

2.1建国至改革开放之前,政府实施全员就业制度安排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安置好农民是最大的政治任务.在农村推行耕者有其田.保障农民生活安定.而在城市,我国工业基础薄弱,实行公私合营,没收官僚资本,实行劳动力全员就业计划安排,保障工人有其业,政府实行“统包就业”和“高就业、低工资”计划安排,以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等特殊做法.在农村,实行“自然就业”,农村新增劳动力自然而然地成为农业大军.在当时由于经济封闭、城乡分割,农民很少向城市流动;因此,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我国实行的是全员就业而非充分就业.

2.2改革开放初期,企业改制,职工下岗分流

随着改革开放推进,1988我国进行了企业股份制改造,依照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国有企业成为了“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法人实体,到1996年,除了100多个特大型国有企业外,全国几十万个国有企业和上百万个集体企业基本完成股份制改造.为减轻国有企业的包袱,实施减员增效,开始工人下岗制度,数千万工人被下岗分流.企业职工被推向社会,可以自谋职业.1992年以来,我国进行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确立市场经济主体地位.允许农民工进城打工.加大了就业者竞争的总量,出现了城市劳动力就业总量过剩的局面,为此,我国政府出台了积极的促进就业政策.实施下岗职工再就业工程,解决了数亿下岗职工的再就业.2.3 2000年至“十八大”召开.响应国际劳工组织倡议,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推动包容性发展

1999年国际劳工组织提出“体面劳动”倡议.制定和实施《体面劳动议程》,2008年国际劳工大会通过《国际劳工组织关于促进社会正义、实现公平全球化宣言》,将“体面劳动”从倡议上升为国际劳工组织所有成员国都必须实现的目标任务.2007年4月,我国签署了“体面劳动与中国国别计划”.时任国家主席在“2008经济全球化与工会”国际论坛作主旨发言指出:“让各国广大劳动者实现体面劳动.是以人为本的要求.是时代精神的体现,也是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内容”.2010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上,再次指出:“要切实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建立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完善劳动保护机制,让广大劳动群众实现体面劳动”.《“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千方百计扩大就业.要把扩大就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位置,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强调:“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发展和谐劳动关系.”“十七大”进一步部署:“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政府引导,完善市场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足以证明推动就业,实施就业促进政策的重要性.

2.4自“十八大”以来,推动高质量就业

“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应对经济新常态,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出了“三去一降一补”这一具有指导性、针对性的经济工作部署.“十九大”针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情况.又提出了推动质量、效率、动力三大变革,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无论是“去产能”做减法.还是提质量转型升级做加法.市场、企业、个人都面临劳动力资源的二次选择问题,在过去的3年“去产能”的过程中,政府下发了财税、金融、职工安置、国土、环保、质量、安全、奖补资金等8个配套文件,财政拨付1 000亿元的专项奖补资金,也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仅2016年完成去掉煤炭行业产能2.8亿吨,安置员工72.6万人:去掉钢铁行业产能4 500万吨,安置员工18万人,彰显了国家对去产能过程中安置分流职工的高度重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处置僵尸企业,疏解过剩产能这是中国经济必须跨过的坎、必须闯过的关,2018年促进就业的任务将更加艰巨.

3美国两任总统强推就业促进法案实践及启示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将维持最大限度的就业、生产和购买力的责任置于政府肩上的国家,在20世纪的30年代爆发了世界性经济危机,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劳工失业,最高失业率达到30%以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无一幸免,面对危机提出有效需求理论的凯恩斯脱颖而出,确立了凯恩斯主义有效需求理论.走出危机后,1946年服务于就业援助的国际劳工组织正式成为联合国的专职机构.美国联邦政府也于1946年出台《就业法案》将充分就业作为联邦政府第一个宏控目标,实施政府干预经济,促进就业的财政支持政策.

3.1奥巴马《就业法案》②的核心内容及其特点

2008年号称自由市场经济典范的美国又一次遭遇金融危机,转年伊始总统奥巴马走马上任,其第一件公务就是推出了一揽子财政刺激援助计划.先后签署了《雇佣激励以恢复就业法案》《小企业就业法案》《2010年减税、恢复失业保险和创造就业法案》、涉及总额1 80亿美元的控制失业、促进就业的一揽子计划方案,简称《就业法案》.

3.1.1《就业法案》的核心内容

奥巴马签署的《就业法》的核心是“就业即减税”.一是为私营企业提供总额130亿美元的税收优惠.以改善失业人员的就业状况.雇主雇用符合工薪税豁免资格的新员工,并连续支付其工资超过52周.雇主就有资格获得一笔针对相应员工的税收抵免.二是鼓励发行“建设美国债券”,如新的可再生能源债券.能源保护债券.区域教育债券,学校建设债券.并且,在《就业法案》中增加了新的条款:对于符合税收抵免条件的债券.发行人可以从联邦政府直接获得与该债券所能得到的税收抵免数额相当的款项.

3.1.2《就业法案》的特点

一是该法案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为了保证减免税法律的实施效果,《雇佣激励以恢复就业法案》规定企业的雇员需要至少连续工作52周以上,避免雇员被辞退:另外,对企业并不是单纯的实施减免税收政策,而是企业获得税收优惠直接与雇佣工人薪资相挂钩,即企业按所付工资的6.2%抵免公司所得税.避免了定额优惠刺激企业只追求就业数量,忽视就业质量.二是该法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为了保证工薪税豁免政策的落实.为企业的薪酬部门和美国税务局留出数周的落实时间,强化了计划的可操作性.另外,在直接实施减税政策促就业的同时,鼓励发行创新就业的建设美国国债促就业.可以说是运用财政与金融双管齐下的政策刺激就业.

3.2特朗普《就业法案》③的核心内容及其特点

2017年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于当年12月22日,特朗普总统签署并发布了促进产业回流和创造就业的《减税和就业法案》,简称《就业法案》,是美国30年来最大的税改计划.

3.2.1《就业法案》的核心内容

特朗普签署的《减税和就业法案》的核心内容就是“全面减税”.即通过减税等一系列措施为美国工人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也为美国公司创造了更宽松的竞争环境,以促进美国经济增长,提高工人薪资收入.

1)对个人实施减税.

一是维持对个人所得税征税的7档纳税级次不变,但针对第2、3、4、5和7共五个级次的税率全面下调,并且相应档次的计税额也进行了调整,尤其是适用第2、3、4这三个级次的纳税人群较为集中,算是普惠性减税政策.(见表1).二是,提高了个人所得税的标准扣除额,尤其是对单身个人扣除的免税额由6 500美元提高到1.2万美元接近一倍(见表2).三是废除了《病人保护和经济适用医疗法案》,即奥巴马医改法中要求必须购买医疗保险的强制性条款,并且,取消和调整数十项税收抵免和扣除,有儿童税收抵免额翻倍(从每人1 000美元提高至每人2 000美元),建立新的家庭税收抵免制度,增加慈善捐款的税收扣除额度.提高医疗费用扣除占应税收入的比例上限,简化税制,增加遗产税的免税额度等.

2)对公司实施减税.

一是下调公司所得税率由35%下调为21%.使美国企业所得税税率水平由发达国家的最高水平将为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平均水平以下.二是推行美企境外利润所得税收全面抵免原则.即美国公司的海外利润只需在利润产生国,交纳所得税,回流美国后,全部抵免不再纳税.三是增加惩罚性条款,对美国公司留存海外的利润一次性征税,利润征收15.5%税收,非流动性资产征收8%的税收,并且,取消和调整数十项税收抵免和扣除,包括:取消工作机会税收抵免等.四是增加报复性条款,规定税基侵蚀与反滥用税,若跨国公司与其海外分部或总部之间进行交易,降低了该公司在美国的纳税义务,美国政府将对此类交易补征税.新法案中规定了公司税基侵蚀与反滥用税的税率是逐步上提的,2018年为5%;2025年调到10%;2026年调到12.5%.而且公司所得税的税改条款适用期是永久的.

3.2.2《就业法案》的特点

一是该法案具有较宽的普惠性.个人所得税税率和计税额级次的下调部分主要集中在年薪3万美元及以上的中低产阶层.并且增加了个税扣除项目.减轻了供养家庭的负担,具有减税的普惠性.二是突出“美国优先”原则.一方面是对企业所得税的税率下调到经合组织与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以下,美国优先原则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的地步.另一方面是对美企资本外流增加了惩罚性和报复性条款,凸显美国优先原则.

3.3两任总统强推《减税和就业促进法案》启示

一是美国两任总统强推的减税和促进就业法案,充分反映出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自由市场经济运行的不充分和不平衡的矛盾同样较为突出.这一矛盾必然导致劳动力就业市场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同样无法依靠自由的市场运行加以解决.

二是美国运用财政手段实施促就业的制度安排,政府不仅对雇员实施就业促进政策.而且对企业同样实施减税政策,鼓励企业雇佣新员工.虽然是以签署《法案》形式实施的,但是,究其实质还是政府干预市场经济运行.三是两任总统强推的减税和促进就业法案如出一辙,减税的重点人群都是集中在中高收入人群,而非低收入人群.从表面上看,对低收入人群更适合财政补贴和救济,减税的意义不大.但究其实质还是为了争取中高收入阶层的选民服务.四是崇尚自由市场经济的美国政府干预经济运行促进充分就业的制度安排通过立法完成.

4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

4.1研究结论

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和发展中劳动力市场供求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源于我国是人口众多的大国,并且依然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低端劳动力受限于知识技能,就业机会和适用岗位较少,加之我国劳动力和人才市场还存在不完善、不规范的地方,将劳动力完全视为商品,依靠市场的力量解决就业,必然存在着就业不完全性的总量矛盾和就业不充分的结构矛盾的双重叠加.二是我国就业促进政策的实践证明,一直以来,我国促就业支持政策和就业制度倾向影响的重点人群主要是老(4 050人员)、弱(低技能无学历)、残(残疾人口)劳动力的就业,对于结构性失业、周期性失业人群,还需提供必要的促进劳动力转岗就业的制度设计加以解决.三是随着信息化、智能化的发展需要高技能人才,加剧了人才市场的竞争,进一步推动了高技能人才的流动性,就业矛盾不仅表现为供需矛盾,更是劳动力之间的(竞争)矛盾亦或是企业之间的(竞争)矛盾.如各地纷纷出台吸引高端人才的补贴政策.四是推进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府必须把创造就业作为核心政策目标,对政府来说,主要不是资本投入而是政策投入,要实行高就业率导向的财政金融政策,才符合中国的国情.

4.2对策建议

进入新时代,踏上新征程,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民生领域最大的挑战是脱贫攻坚战.民生领域最大的短板就是解决好群众就业这一难题.

4.2.1杜绝粗放的财政支持政策,出台细化的减税和促进就业的制度安排

以新时代经济思想为指导,落实全面依法治税战略部署.一要,杜绝粗线条的财政补贴奖励政策,鼓励专业研究机构提供详实的调研报告,供职能部门参考,研究出台细致、精准的减税和就业制度,尤其对我国个人所得税在税率和计税级次的设计上要体现细致和精准.二要,按照党促进就业的方针政策,抓好促就业任务的落实,尤其是经济新常态下惠民生、保就业的落地工作.三要,摸清“去产能”中过剩劳动力分流转移就业具体情况,分析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对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影响程度,通过现状归纳、先进经验及案例分析,针对不同就业群体所存在的就业困难,建立不同减税政策.四是,搭建各种类型就业信息平台,分类不同就业群体,研究财政支持政策,完善社保制度体系,研究具体的实施措施和进行预期效果评估.

4.2.2创新就业支持政策构建促就业政策体系

一要以就业思想为指导.立足于我国劳动力人口就业的现实国情,把以创业带就业作为核心政策目标,提供精准的促就业政策,完善就业政策体系.对政府来说,创业待就业的政策支持不是资本投入而是精准的创新就业的政策投入,以创业带就业作为政府职能部门绩效考核评估指标,更加符合中国的国情.

二要构建促就业政策体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构建促就业政策体系.一是贯彻新发展理念,引领经济新常态.做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去产能”背景下的再就业促进政策安排和后期指导.二是信息化智能化时代实现就业的各种知识技能培训的支持政策.三是做好大龄职工二次就业的支持政策安排.四是出台鼓励高学历年轻人下岗的创新创业支持政策.

4.2.3紧紧围绕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要求.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高质量就业

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做好“三去一降一补”重点工作,在“破”“立”“降”上下功夫.一是在转型升级破除无效产能处置僵尸企业过程中.预测掌握劳动力市场供求变化.观察劳动力资源配置的政策效应.如建立宏观政策对就业影响的评估指标体系及体系机制,重大投资、重大项目带动就业的评价机制.二是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发的过剩劳动力分流、转移就业的促进政策及其政策效果.深入实地进行调研,尤其是对去产能重点省市的重点企业,加强监控管理,追踪下岗分流职工就业状况,评估促就业政策的落地实效,加以改进.

本文总结:这篇文章为一篇适合不知如何写就业政策和供给和高质量方面的政策研究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政策研究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突破海南旅游产业瓶颈 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五部分“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中明确指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其中第一.

2、 关于深化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现代渔业是现代化大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同步推进 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就是提高水产品质量、满足消费者越来越高的水产品消费需求,同时,做强渔业产业、提高渔.

3、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路径和政策措施 摘要当前,以增产为导向的农业发展方式与国内农产品需求严重脱节,使我国农业供给侧面临着供给相对过剩和国际竞争力不足两大突出问题 消费需求是农业供给侧系统结构的基础 促进农业供给侧的改善,关键是构建与消费.

4、 以吉林大米品牌建设为先导引领推动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7 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粮食产业经济的意见,为新时期推动粮食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提供了基本遵循 “吉林大米”品牌建设,是推进农业现代.

5、 深化供给侧改革推动高质量 文,本刊评论员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供给端入手,提高供给质量,是解决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系列结构性矛盾的必由之路 创新驱动则是供给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