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毕业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青春风杂志免费阅读 英语杂志在线阅读 杂志阅读 杂志在线阅读 期刊阅读 飞魔幻杂志免费阅读 疯狂英语杂志在线阅读 小学课外阅读教学论文 建筑知识杂志在线阅读 幼儿教师阅读论文 caj论文阅读 创业杂志在线阅读

阅读相关毕业论文怎么写 与文献流传史的完善和传统阅读价值的回归评《中国阅读通史》方面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分类:毕业论文 原创主题:阅读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3-13

文献流传史的完善和传统阅读价值的回归评《中国阅读通史》,本文是阅读方面参考文献格式范文与《中国阅读通史》和文献流传史和传统阅读价值有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摘 要《中国阅读通史》构建了阅读史研究的框架,确立了阅读史和阅读文化的理论体系,总结了中国的阅读理论、方法和传统,完善了生产、*和利用的文献流传史体系,挖掘了传统阅读的精神和价值,对阅读史研究和全民阅读推广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中国阅读通史阅读史阅读传统阅读推广

引用本文格式费巍,李雅. 文献流传史的完善与传统阅读价值的回归——评《中国阅读通史》[J].图书馆论坛,2018 (8):99-102,116.

A Review on Chinese Reading History Edited by Professor WANG Yuguang

FEI Wei,LI Ya

Abstract The ten- volume Chinese Reading History edited by Professor WANG Yuguang is the only generalhistory of Chinese reading. It not only establishes a theoretical system of reading history and reading culture,butalso summarizes the theories,methods and traditions of reading in China. Consequently,a framework for Chinesereading history study is constructed. Besides,its exploration of the spirits and value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readingcould be highly inspiring for nationwide reading promotion in current China.

Keywords Chinese Reading History;reading history;reading tradition;reading promotion

国外阅读史研究已经出现较为系统性的专著,如曼古埃尔的《阅读史》(1996)、费希尔的《阅读的历史》(2009)、戴联斌的《从书籍史到阅读史:阅读史研究理论与方法》(2017).关于中国人阅读历史的考察,一方面以资料集的形式散见各种史书、传记、笔记和文论作品之中;另一方面,又与出版史、藏书史、图书馆史有着密切的关系.《中国阅读通史》的编撰出版,将积累众多的阅读史料进行系统梳理,并与业已问世的出版、藏书、图书馆等通史著作形成呼应,完善了中国文献流传史体系.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阅读通史》修撰所包含的精神寄托与文化传承的理念,在阅读和文化价值观日趋多元化的今天,具有深远的意义.

1 中国人阅读的历史研究

1.1 中国阅读史研究框架的建立

梁启超指出,撰写新史是学界的迫切要求,史学的进步在于客观资料的整理、主观观念的革新两方面[1].《中国阅读通史》便是在编撰者长期关注阅读史领域,并积累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的设想.主编王余光长期在图书馆学、出版学专业任教,长期围绕“文献的生产、*和传播”进行思考.承载着人类文明的文献典籍在悠久的历史文化中如何被接受、使用和继承,为文明的发展创造价值呢?这有赖于阅读行为的存在.作为一位历史文献学学者,王余光在教学和科研实践中,以文献学的研究方法和眼光开掘阅读文献资料,逐步勾画出中国阅读史研究的新领域.1990 年王余光教授与徐雁教授合作主编《中国读书大辞典》(该书2016年出版修订版,更名为《中国阅读大辞典》)过程中,搜集了大量的中国阅读史资料,包括“名人读书录”中的“名人读书史迹”“名人读书生活”,“读书博闻录”中的“中外读书典故”等.1997 年辑录古人读书事迹和掌故的《读书四观》出版,包括祁承的《读书训》、吴应箕的《读书止观录》、陈梦雷的《读书纪事》和周永年的《先正读书诀》,编者做了注释和翻译工作,推动了先哲的阅读理念和学习精神传播.此后记录中国近代名人读书活动的丛书“中国名人读书生涯”10种出版,对阅读史中的个体阅读活动进行了考察.此外,“读好书文库” (1999)、《中国读者理想藏书》(1999)、“世纪阅读文库”(2001)等成果分别从经典阅读、推荐书目、畅销书等角度进一步丰富了阅读史和阅读文化的内容.加之一系列阅读史和阅读文化研究论文的发表,阅读史研究的资料准备已逐渐完善,研究范围初步形成.

2004年11月,《中国阅读通史》编撰会议在北京大学召开,确定了《中国阅读通史》的框架和主要内容,计划分七卷出版,第一卷绪论,第二卷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第三卷隋唐宋五代,第四卷夏辽金元明,第五卷清代,第六卷民国,第七卷1949年至2000年.王余光教授提出《中国阅读史撰写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作为“绪论”,并作为中国各阶段阅读史论述的主要框架.《纲要》分八个问题,分别是“阅读史研究的基础”“理论研究”“社会环境与教育对阅读的影响”“社会意识与宗教对阅读的影响”“文本变迁与阅读”“学术、知识体系与阅读”“中国阅读传统”“个人阅读史”.应该说,这是中国阅读史研究的开创之举,一方面奠定了阅读史研究的理论框架,涉及外部环境和内部要素,为后续深入研究提供宝贵的视角;另一方面以著阅读“通史”而非断代史,对阅读的起源、发展、转折和复兴的脉络做了整体观照,泽被后人.《中国阅读通史》编撰跨度十余年,期间《纲要》做了调整,在定稿中“阅读史研究的基础”作为国内阅读史研究的一部分并入“理论研究”;“文本变迁与阅读”提前到第二章,说明在阅读的发展过程中,文本的演变是活跃的影响因素;“个人阅读史”的内容暂且不表,这方面的案例和资料非常多,全部纳入进来内容过于庞大,可以作为后续的专题研究.最终稿扩展为十卷,时间跨度从先秦到民国,并增加第十卷“图录与索引”,提供直观的文本和阅读的相关图片,丰富资料内容.下文从社会阅读的理论体系和中国阅读史的分期两个角度具体揭示《中国阅读通史》的编写主旨.

1.2 阅读史和阅读文化理论体系的确立

阅读史是一门交叉学科,本质上属于历史学,但又涉及社会学、文化学、文学批评学等领域.阅读史与阅读文化密不可分.读者与文本是阅读研究的两个要素,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相互影响的过程,是阅读主体(读者)实践活动与精神活动的一种体现.钱穆认为“文化”是指“群体”的人生[2],阅读文化则是“阅读群体”的人生.梁漱溟将文化分为“精神生活”“社会生活”“物质生活”三个方面,在这个意义上,《中国阅读通史》将阅读文化的相关内容纳入进来,根据“文本”与“读者”两个要素,从社会环境和精神活动两个方面确立了阅读史和阅读文化理论体系.

《中国阅读通史》“理论卷”确立了阅读史和阅读文化的理论体系.首先,第一章“阅读文化和阅读史”的总论部分从民族性、时代性、区域性等空间和时间维度构建阅读文化的理论内涵.其次,关于“文本”要素,第二章“文本变迁与阅读”探讨了不同视角下文本的概念,以及文本载体的变化对阅读的影响;第五章“学术变迁与阅读”从知识体系流变、文本阐释、工具书等角度分析了文本内容的变迁和接受对阅读的影响.再次,社会环境方面,第三章、第四章、第七章分别从阅读的经济基础、出版业、图书馆事业等行业保障,家庭与教育,影响阅读的政治意识、群体意识、宗教信仰等以及阅读传统、方法、精神的继承和延续等角度进行分析.最后,关于“读者”要素,第四章中的“群体意识与阅读”分析了读者群体的特点、行为特征和影响机制;第六章“文人生活与阅读”探究中国历史上的知识分子群体的阅读特征、审美情趣和文化价值观.值得说明的是,读者群体类型多样,阅读需求也不同,可以在后续研究中进行儿童阅读史、女性阅读史、老年人阅读史等阅读的专题史研究,以填补空白.

1.3 阅读史的分期

从广义上讲,阅读行为在文字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由于“文本”的概念长期以来是指以书籍为主的纸质文献,因此文字的产生、书籍的出现开启了中国阅读史的篇章,也不可避免地与书籍史、出版史、藏书史、图书馆史相照应.不同时代的社会环境决定了文本的形制和内容,决定了读者群体和阅读风尚,后两者又反作用于社会环境,阅读环境和阅读要素在不断前进的历史车轮中相互作用,造就了承前启后、环环相扣的阅读生态.《中国阅读通史》按朝代分为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两宋、辽西夏金、元、明、清(上、下)、民国.从“文本”和“读者”两个阅读要素出发,结合《中国阅读通史》的时代划分,笔者认为中国阅读史的分期可以归纳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先秦到魏晋南北朝,文本生产力偏低,读者群体集中在贵族阶层;第二阶段是隋唐五代到两宋,印刷术普遍使用提高了文本生产力,科举制度的施行扩大了读者群体;第三阶段是明清时期,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新思潮,文本创作日趋活跃,读者群体多元化发展;第四阶段是民国时期,新出版业的诞生、新图书馆运动的开展,为文本生产、*和利用开启了新时代,阅读权利得以保障.

2 《中国阅读通史》的出版意义

2.1 完善了生产、*和利用的文献流传史体系在和“书”有关的历史研究中,出版史、藏书史、图书馆史都因研究对象相对客观而有利于研究的开展,而阅读是“一个思想与认知的过程”,阅读史是一部人与文本互动的历史,是一部文本的接受史.这种“接受”一方面由于个人阅读感受又千差万别难以穷尽;另一方面也由于人脑信息的难以采集而令研究者望而却步.因此,《中国阅读通史》编撰规划的提出是一种挑战,也是适应时代需要、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该书“绪论”中提到了编写初衷[3]:“中国是一个史学发达的国度.传统史学如正史、编年史高度发展,而专门史、专题史发育不良.近百年间,受西方学术思想的影响,专门史得到很快的发展,大多齐备.二十世纪后期,图书文化史的研究,受到学界的重视.图书文化史中的三大支柱出版史、藏书史、阅读史,研究成果逐步增多.在本世纪初,中国出版史与藏书史,均有通史出版,但阅读史的研究相对薄弱.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欧美的一些大学中,已开设阅读史的课程,并开展相关研究.有几千年阅读历史的中国,还没有加以系统的叙述与总结,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

“绪论”提到的藏书通史和出版通史,分别是指2001 年由宁波出版社出版的《中国藏书通史》(上下册)和2008年由中国书籍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出版通史》(九卷本).而在《中国阅读通史》即将杀青的同时,《中国图书馆史》也于2016 年由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推出.这些研究成果围绕图书的生命周期及社会化历程,从生产、*、传播和使用的不同角度入手,共同构成了一部完整的文献流传史,为相关学科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了一个考察“书文化”史的一个全面的视角.《中国阅读通史》的问世从某种程度上形成了对以往研究内容的一种反馈,出版史、藏书史和图书馆史的考察对象主要是“文本”,阅读史的考察对象是“文本”与“读者”及其互动过程,尤其关注读者在获取文本载体、阅读文本内容和接受文本思想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和心理状态,以及由此形成的阅读方法和文化传统.这也是《中国阅读通史》的问世和构建完整文献流传史体系的学术价值.

2.2 总结了中国的阅读理论、方法和传统

历史研究的目的是“以史为鉴”,当代的社会实践能够从中吸取有用的经验.中华民族长期以来保持着良好的阅读习惯,历史上涌现出了许多勤学苦读的事迹,也总结出了独具特色的阅读方法.进入信息时代,人们阅读的内容和方式越来越多元化,但能够获取的知识和有用信息却越来越少.在全社会号召建设书香社会,呼吁阅读价值回归之时,公共图书馆等阅读推广机构究竟应该如何开展阅读推广服务?古人的经验和方法能够给予启示.

《中国阅读通史》各卷中有专门探讨阅读理论、阅读方法和阅读传统的章节,将其摘录出来便能够成为独立的阅读学史和阅读文化史.《中国阅读通史》认为中国汉文阅读学产生于先秦时期,表现为经典阐释学,从学术上看经学的出现标志着阅读学的开始[4].汉代知识体系的形成使读者突破原有的阅读限制,实现了自主性阅读.魏晋南北朝时期阅读理论与方法逐渐形成,出现了阅读知音论、阅读滋味说、阅读功能论等相关理论和读书法,推荐书目初见端倪.隋唐两宋以降,出现中国传统文化发展鼎盛时期,印刷术的发明和科举制度的推行开启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盛世阅读风尚,系统阅读理论诞生,读书方法百花齐放,名人阅读事迹层出不穷,其中朱熹对读书理论和读书方法进行的系统研究,总结为“朱子读书法”.明清、民国时期,读书理论和方法更加丰富,读书名家阅读方法为私人阅读提供了很好的范式,女性阅读与大众阅读等群体性阅读特征显现.而民国进入传统和现代的阅读转型时期,传统经典的选择和推荐书目成为阅读领域继往开来的焦点.《中国阅读通史》中的阅读理论、方法和传统能为当代的阅读推广和书香社会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经验借鉴,值得相关人员学习和应用.

3 全民阅读时代传统阅读的价值回归

3.1 文化软实力建设需要以史为鉴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党的十九大作出了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重要部署,文化自信的重要性达到新的高度,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是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是增强文化软实力和文化自信的根本所在.加强文化软实力建设应充分借鉴历史经验,在重视优秀文献收集整理工作的同时还应加以宣传推广,既要有广博厚重的内容,又要有因时制宜的推广方式.我国历朝无论是官府还是民间,皆有重视修书的传统,继而有书目作为大规模修书的“衍生品”,当然也会相对纯粹地编撰一些引导学子及世人读书的推荐书目.这其中固然有统治者加强集权的因素,但客观上也为后人保留了大量的历史文献——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因此,现今要增强文化软实力,一方面应加强优秀文化的整理和编撰,并以丰富的形式出版发行,以满足多样化的需求,如纸质图书、电子图书、听书、数据库;另一方面,要以适当的手段和方式加以推广,如制定推荐书目、提倡家庭藏书、宣扬亲子共读等,推进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进家庭、进社区.促进和提升全民阅读是文化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党和政府对文化建设的重视对推进全民阅读、构建书香社会而言也是一重要历史契机,推进全民阅读应综合考虑出版、藏书和阅读等三方面的因素,文献资源的生产、传播和使用三位一体,应是高质量的内容生产、便捷高效的传播途径和个性化的内容消费.

3.2 传统阅读内容和方法是阅读史研究的意义所在

网络时代,文献资源迅猛增长,获取手段便捷,在提供便利的同时却容易让人们经常陷入信息迷失的状态,就如网络搜索引擎的使用一般,点击检索按钮后返回的结果往往会成千上万,使用者如果没有丰富的经验和科学的训练,想必是很难知晓哪一条是其想要的结果.这就如同莱辛说过的,一本大书就是一桩大罪.所以读什么,怎么读是需要指导的.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读者的性格、家庭、教育、所处的环境都对其选择文献资源产生影响,但阅读在一定的时代又具有共性,即时代性,受政治制度、阅读内容、传播方式、教育理念等因素的制约.阅读史的研究旨在为社会提供优秀的阅读内容和适合的阅读方法.传统阅读内容应是经过历史长期传播被普遍接受的经典著作,阅读经典对提升人文素养和塑造个人精神具有重要的意义,是跨越时空的界限与作者的交流与共鸣,读书应该读经典好书.人的一生不可能读完所有的书,因此要阅读和体悟经典就需要一定的方法,《中国阅读通史》中提到“读思结合、读习结合、读行结合”就是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速读、精读、熟读、抄读等传统的阅读方法都是在不同环境下可采取的阅读方式.

3.3 全民阅读的进步和发展需要立足传统

推进全民阅读已成为各界共识,政府高度重视,已连续5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为持续深入开展全民阅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全民阅读促进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公共图书馆法》实施,全民阅读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美好发展时期,有着良好的法律和制度保障.每年“”期间也有关于设立全国阅读节(日)的提案,且各地政府部门也越来越重视全民阅读,每年在“4·23世界读书日”前后都会举办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以倡导全民阅读.图书馆界更是不遗余力地宣传全民阅读,引导民众走进图书馆,全民阅读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不过,不少的阅读推广活动关注点还停留在数字记录层面,而忽略了阅读的内在价值和精神.因此,提倡和推进全民阅读,更应注重阅读效果,如《中国阅读通史》提到应明确“志”与“趣”,以明了阅读的方向与动力.《中国阅读通史》讲到古人的读书情怀对当下的阅读推广工作也有积极的借鉴意义,文本尊重情结不正是告诉读者要珍惜书本和敬畏知识吗?精心构建阅读环境不正是时行的阅读空间构建吗?所以,传统的阅读价值、阅读精神、阅读情怀对目前的全民阅读具有重要的价值,应加以弘扬和传承.

本文汇总,这是一篇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中国阅读通史》和文献流传史和传统阅读价值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阅读本科毕业论文阅读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故乡》和国文(语文)教科书之关系评《鲁迅〈故乡〉阅读史》 蒋杨 天津师范大学摘 要鲁迅故乡阅读史一书,是日本学者藤井省三从事鲁迅研究的总结性学术著作 著者通过对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阅读史料的整合,透视了现代中国知识群体的阅读概况,指出了故乡阅读史与国文(语文).

2、 油画史里的文化博弈和民族复兴评《中国油画本土化百年(19002000)》 口胡一峰这几年,20世纪艺术史颇受关注 2017年岁末,人民出版社推出了李昌菊著中国油画本土化百年(19002000) 该书为“中国文艺评论青年文库”首批五种之一,也是本批唯一.

3、 伦理传统视域下的文学道德之维高楠《文学道德论》评介 □ 张永杰道德这一古老的人性品格作为人类得以生存和延续的根本,深深镌刻于文学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进程当中,面对现代社会中艺术生产方式的变革与道德意蕴的缺失,重拾文学的道德属性理应在当下成为文艺学认真思考的.

4、 展卷阅千年《中国阅读通史》解读 摘要中国阅读通史是我国阅读史研究领域第一部通史著作,在广泛吸收中外阅读史研究成果、全面搜集我国阅读史史料的基础上撰写完成 该书从文化研究视角出发,将阅读视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梳理阅读的时代变迁,关注不.

5、 《中国阅读通史魏晋南北朝卷》撰述 摘要文章分析中国阅读通史这套大型学术著作出版的意义,阐述对其中通史观念和研究范式的理解和认识,介绍中国阅读通史·魏晋南北朝卷的撰述思路和撰述体会 关键词中国阅读通史通史观念研究范式撰述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