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毕业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工程管理概论结课论文 自然辩证法结课论文 土木工程概论结课论文 科学课杂志 大学生就业指导结课论文 结课论文 图同构算法分析硕士论文 同课异构教学论文 同课异构的文献综述 我和课改同成长论文 同济大学硕士论文模板 第4课撰写小论文

同课异构类有关论文范文 和彰显新诗教学的魅力简评三堂《乡愁》同课异构课有关论文范文

分类:毕业论文 原创主题:同课异构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3-19

彰显新诗教学的魅力简评三堂《乡愁》同课异构课,本文是同课异构类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和新诗和新诗教学和《乡愁》类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贾龙弟

(浙江省平湖市黄姑中学,314203)

摘 要:三位教师执教《乡愁》,教“新”不忘“旧”,教“诗”不忘“言”,教“读”不忘“写”,彰显了新诗教学的魅力.三节课在重视引入作者生活经历帮助理解诗歌的一致性外,又各有特色.王老师的课注重语言的品读,丁老师的课注重朗读手段的运用,潘老师的课注重写这一手段的运用,但殊途同归,都让学生走进了诗人所构建的艺术世界,读懂了诗人,也读出了自己.

关键词:新诗教学新与旧诗与言读与写

对于新诗教学,我们是不够重视的.这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是,中考和高考的阅读很少会选新诗进行考查,写作也基本是“体裁不限,诗歌除外”.虽然教材有新诗入选,但考试不考,教师也就“任性”而为,想教就教,不想教就不教了.中国是诗的国度,新诗教学走到现在这个地步,实在不该.要确立新诗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当务之急,是让教师感受到新诗教学对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有不可或缺的作用,扎扎实实地开展新诗教学.一次同课异构活动,山东师范大学潘庆玉教授和江苏省两位特级教师丁卫军、王益民分别执教《乡愁》.三位教师的课,彰显了新诗教学的魅力,让我们对此又有了足够的信心.

一、教“新”不忘“旧”

新诗不同于旧体诗,但新诗绝不是横空出世的,其产生和发展离不开旧体诗,与旧体诗有着千丝万缕的血脉联系.因此,教学新诗要教“新”,但又不能忘“旧”.

在内容上,三位教师都关注了“乡愁”这一主题的历史内涵.比如,潘庆玉老师的导入就很有意思,既是中国的,又是语文的,更是历史的——

【片段1】

师乡愁除了可以留在我们的舌尖上,还可以留在哪儿?

生心里.

师留在心里.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还可以留在哪儿?

生脑海里.

师脑海里,耳畔.总是听见一曲笛声悠悠地吹起,唤我们回去.

(板书篆书“乡”字.)

师(指黑板)大家围在一起,形成一个汉字,这个字是什么字呢?

(板书简体“乡”字.)

师所以,看到“乡”这个字的时候,我们就会想起大家欢聚一堂,大快朵颐,把酒言欢,畅叙幽情的画面—— 一种温暖、温馨的感觉.用“乡”组成的词有乡亲、乡音、乡情,还可以想到一些谚语:“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大家都有这样一个美好的想象.今天呢,我们就上一堂与乡情、乡音、乡愁有关的课.

潘老师由学生的生活体验入手,引出“乡”,并用“乡”字的篆体,形象地展示含义,让我们感受到了这首“新诗”中“乡愁”的历史感.

在艺术形式上,三位教师都关注了“意象”这一概念,让学生理解这一“化抽象为具体”的诗歌写作手段.而这一概念,又是非常中国化的,外国的“意象派”代表诗人庞德就是从中国古典诗歌中学习了这一艺术手法.因此,从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去理解“新诗”,应该是尊重诗歌史、尊重中国“新诗”特质的需要.同时,这也是对余光中这位深受中国古典诗歌熏染的诗人的尊重,是对诗人个性的尊重.请看丁卫军老师的教学——

【片段2】

师一起来读一下,看大屏幕.

生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乡愁是一方浅浅的海峡.

师把它们放在一起,你觉得读起来怎么样?

生有节奏感.

师有节奏感.你觉得呢?你也赞同她的观点吗?

生我觉得很有层次.

师把这四句话拼在一块儿,你们感觉怎么样?

生我感觉具体有力地揭示出了作者对大陆的思念之情.

师很有力量,对吧?我们再读一读这首诗,作者扩充开的会是一种怎样的感觉?

(学生齐读《乡愁》.)

师这样的节奏有什么特点,你来说说看?

生抒发了作者的情感,更加优美.

师形式上更加优美,是吧?在《周总理你在哪里》中是不是也有这样的结构啊?那个时候老师说这个是什么方法、什么特点?

生重章复沓.

师对,重章复沓.同学们还记得吗——对着高山喊:周总理……对着大地喊:周总理……他刚离去,他刚离去……能不能把这种节奏读出来?作者说他用这样的结构整齐,写得整齐,它就可以唱起来.我们唱出来就要抒情了,刚才这个同学说有力,还不够是吧?我们带着情感再读,《乡愁》,余光中——

(学生齐读《乡愁》.)

这里的“重章复沓”,是《诗经》艺术中的瑰宝.丁老师让学生在朗读中体验,又引入《周总理你在哪里》中的相关句式,促进学生对这一手法的理解,教出了新诗的“旧”味道.

当然,“新诗”教学又必须体现“新”,要能发掘出属于“新诗”的教学价值,要能“通过挖掘其有异于旧诗的种种质素而获得彰显,否则不如直接叫学生去读旧诗”.所以,三位教师又在努力地教出“新诗”的“新”.看看王益民老师是怎样引导学生从“旧”走向“新”的——

【片段3】

师对于身处战争年代的在外求学的余光中来说,亲近母亲的方法就是写信.大家学过王维的那首《次北固山下》.

生(齐)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师大家还学过杜甫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生齐背),杜甫还在一首诗中写下——“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生齐背).所以古代、现代,在条件不太便利的情况下,人们表达相思之情都是选择写信,但是余光中把这封信先是缩小到一封信,然后再缩小到“一枚小小的邮票”上.

王老师在这里引入以信寄托乡愁的古诗,以诗解诗,从“信”到“邮票”的意象转化,打通了古今诗歌的脉络,丰富了教学内容,教出了新诗的“新”.

又如丁卫军老师引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这首表现个人之思的古诗,与《乡愁》的最后一节进行比较,让学生体会“最后一小节他是把个人的遭遇和祖国的命运、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了”,进而理解这首“新诗”不同于“旧体诗”及其在情感开掘方面的突破,也教出了“新诗”的“新”.

新诗的教学要教“新”不忘“旧”,“新”“旧”相济,才是把新诗当作新诗来教,才能让新诗教学真正焕发魅力.

二、教“诗”不忘“言”

由于各种因素,新诗教学存在着简单化和泛人文化的倾向,很多教师要么只是让学生很随意地读,美其名曰“美读”,但具体“应该怎么读”“为什么要这样读”,则一概不论;或者就是抛开诗歌的语言形式,大谈诗歌的主题思想.这样的新诗教学可以归结为一点,那就是——脱离文本的言语形式,无视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教“诗”而忘“言”.“一定的言语形式实现一定的言语内容”,三位教师都能以诗歌有意味的言语形式作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文本的言语形式体会作者的情感内容.教师通过换词、转换句式等方式品读语言,由“言”走向“意”,再由“意”反观“言”,实现言意兼得的语文教学.

王益民老师是这样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音韵美的——

【片段4】

师那么我再来改一下这一句,“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的邮票”.

生“小小的”是叠词,具有音韵美,在诗歌里要有音韵美,和下面形成对偶.

师和下面形成对偶,而“乡愁是一枚小的邮票”这句话好像不对.你说“小小的”是叠词,具有音韵美,讲得太对了.大家把四节里乡愁位置的几个词读一遍给我听听.

生(齐)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

师你们发现它们在音调上有什么规律?

生(齐)都是第三声.

师都是第三声,这是偶然还是有意为之?

生有意为之,押韵.

师那我第一、第四声也可以押韵,大家再读读.

生第三声读起来可能更加委婉一点,更容易抒发乡愁的感情.

师更加委婉、更加曲折,那你读一读.

这里,王老师通过改、读,让学生体会“叠词”和“第三声”音韵表达的效果,感悟诗歌表达形式传达出的情感意味.

丁卫军老师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歌语言的时间性和空间性的艺术特点——

【片段5】

师四个小节,结构整齐,同学们读得也很整齐,节奏上变化不大.体味一下,齐读,轻轻地读.

(学生读.)

师再体会一下,小时候……

(学生读.)

师后来啊,怎么样?什么感觉?本诗涉及几个时间点: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现在”是什么时候?作者写诗仅花了20分钟的时间,就成就了这样一首经典.他1951年去台湾,1972年写这首诗,在这之间他到香港求学,又到美国求学.他1928年生于南京,离开故土已经太久了.1972年用20分钟写下这首诗,他情感怎么样?“bong”爆炸了是吧?我们再读一遍,小时候……

(学生读.)

师这里显得时间怎么样?对,漫长,有历史感,是不是?我们注意红字的部分,我在这头,要读出什么?对,空间感,是吧?来,再读.

(学生齐读《乡愁》.)

新诗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钱梦龙老师说过:“课程意识助我定向.在进入教学过程之前,我一般要问一问自己:我教的是一门什么课?为什么教这门课?怎样教这门课?这样教对促进学生的发展有什么意义?等等.后来渐渐养成习惯,‘课前自问’变成了一种自觉的意识,这大概就是所谓的课程意识.这种课程意识,看似很‘虚’,其实它关系到整个教学活动的走向,决定着教学的成败.”语文课程是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的,语文教师要有这样的意识,新诗教学“通过语言层面跨过意象的桥梁进入意境的彼岸”,才能让新诗教学真正成为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不可忽视的手段,彰显新诗教学的独有价值.

三、教“读”不忘“写”

诗歌教学离不开朗读,教学诗歌也最容易想到这种手段.但朗读要运用得得体、有效,却并不容易,三位教师的朗读运用是出色和有效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朗读”的阐述是:“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核心就是“贴着文本语言”,在对精致的新诗语言的品读中,体会作者细腻的情感.

丁卫军老师的课,没有琐碎的分析,除了必要的资料引入,就是让学生在不同形式的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情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读”贯穿整堂课,丁老师非常注重对学生诗歌朗读感觉的引导,多次强调要“轻轻读”“静静读”“轻轻地读一读”,这里的“轻轻”和“静静”不仅仅是声音的,更是心灵的.只有在这种状态下,学生的朗读才是与诗歌进行心灵与心灵的交流与碰撞.王益民老师的课,是“贴着文本语言的课”,在不断的比较品读中,揣摩语气语调,体察诗人情感.潘庆玉老师的课,让学生在写的过程中体验,在体验中朗读,走进乡愁营造的情感世界.总之,读是三位教师共同的教学手段,只是运用的方式不同而已.

除了“读”,三位教师最明显的就是对“写”这一教学手段的运用.课上,丁卫军老师这样引导:“我们静静读的时候,你的眼前会看到什么?你的耳旁会听到什么呢?选取一小节,把你所看到、听到的用你的文字描写出来.先静静地读一读,然后开始动笔.你看,作者朴素的话语中饱含深情,你的文字在描写中一定也有你的情感,人称直接用‘我’.”诗歌的理解需要想象,丁老师要求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画面,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设身处地地体察诗人的情思,在想象中写,在写中理解,既训练了学生的写,又加深了对诗歌的理解,写的过程是指向诗歌阅读的.整个写的过程围绕着“意象”进行,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意象,营造意境,获得的不仅仅是关于思想情感的静态知识,更重要的是诗歌“意象”和“意境”的实践知识,这是难能可贵的.丁老师的评价都是围绕“意象”和“意境”展开的——

【片段6】

生作者仿佛看见母亲就坐在他身边,在那里静静地、安详地看着他.一个眼神充满温情,一个笑容倾注了母亲对自己所有的爱.作者对母亲的逝去感到十分痛心,对自己没有好好照顾母亲感到后悔.

师你是着重写了母亲的眼神,母亲看儿子的笑容.还有吗?

生月光下,海面波澜不惊,只听见波浪拍打海岸的“*”声,让我心静如水.海那头,美丽的新娘在皎洁的月华下是那样的动人.看着看着,我那美丽的故乡渐渐与新娘融为一体.啊,故乡,我何时才能带着我的新娘再次走进你的怀抱.

师想到了新娘,想到了故乡的新娘,想到了新娘所在的故乡.还有吗?

……

“母亲的眼神”和“母亲看儿子的笑容”,“新娘”“故乡的新娘”和“新娘所在的故乡”这些评价,强调是“意象”以及这些意象所营造出来的意境.所以在一个学生用“美丽”来形容“海峡”的时候,丁老师的评价是“试着能不能换一个词,你把这个意境写得很好”.指出了“意象”选择得不当对意境的影响.对“意象”和“意境”这些诗歌核心概念的理解,就是在写作中不断强化的,让学生“有感觉”的.

潘庆玉老师的课,其主体就是“写”.潘老师对写的运用方式是很奇妙的,主要是填字,通过写至少取得了以下效果:还原诗歌情境,想象具体生动的画面,促进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极大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用自己的想象丰富了诗歌内容,把“想象”这一解读诗歌的手段运用到了极致;对诗歌“意象”和“意境”的运用有了实践性体验,积累了相关的诗歌写作经验;丰富了学生对诗歌写法的理解,在比较中,加深了对“含蓄委婉”和“逼真、真实、震撼人心”两种不同写法的认识.潘老师对“写”的运用是极具开放性的,填词是基于多元理解的开放,写法的理解是基于不同风格的开放.潘老师最后说:“诗到底怎么写,就看诗人在这首诗里,他是想传达更多的朦胧的美,还是想传达更多逼真的、震撼人心的细节美.”这是一种开放的诗歌教学,是基于诗歌这种文体特点的选择.诗无达诂,正是注重开放,学生的写才异彩纷呈.

从丁老师和潘老师的诗歌教学来看,我们大致可以看到诗歌教学中“写”一般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指向阅读;二是呈现开放.前者是阅读教学中的写,后者是文学作品教学中的写,对于一线教师的诗歌教学很有启发.

综观三位老师的课,在重视引入作者生活经历帮助理解诗歌的一致性外,又各有特色.王老师的课注重对语言的品读,丁老师的课注重朗读手段的运用,潘老师的课注重写这一手段的运用,但殊途同归,都让学生走进了诗人所构建的艺术世界,读懂了诗人,也读出了自己.三位教师的教学展示,让我们有理由说,新诗的魅力是“别的形式所不能替代的”!

*

三节同课异构课实录已在本刊微信公众号平台发布.

参考文献:

[1] 孙文辉.《雨巷》教学的诗歌史意识[J].名作欣赏,2010(13).

[2]钱梦龙. 我这样上语文课[J].中学语文教学,2014(9).

[3]张玉新,李金红,王春,史世峰.新诗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确定[J].中学语文教学,2011(8).

[4]李节.当前中学新诗教学的几个问题——访诗歌评论家吴思敬教授[J].语文建设,2008(6).

上文结束语:本文论述了适合不知如何写新诗和新诗教学和《乡愁》方面的同课异构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同课异构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基于课程原理确定教学目标的路径以小说《鉴赏家》为例 课程改革十几年来,我们语文人对语文教学做了大量有益的探索,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生成课堂”“翻转课堂”“共生课堂”“.

2、 让信息技术为语文课堂教学添魅力 摘要在语文课堂中适时、适量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课件,能营造富有感染力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的潜能,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语文课堂多媒体运用 提高教学效率中图分类号G622 4 .

3、 依托文体规律彰显童话教学效益摭探 童话通过丰富的想象、夸张的手法反映生活,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深入人心的形象,深受学生的喜爱 入选教材之后,童话成为了促进儿童成长的助推剂 童话教学,作为阅读教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除了一般课文教学常用的识字.

4、 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有机化学》绪论课教学 摘要有机化学课程是我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重点学科中的材料工程、冶金工程、环境工程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在培养未来工程师的大背景下,对如何教好有机化学绪论课从三个方面进行.

5、 美术教学中的合作探究一一以《广西壮族铜鼓的艺术魅力》一课为例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合作探究教学的理论介绍和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回顾,论述了将合作探究教学引入美术课,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质,培养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关键词合作探究;初中美术教学;方法探究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