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本科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人生价值观论文 人生观价值观论文 大学生价值观论文 价值观论文 大学生关于价值观的论文 关于人的价值观的管理心理学论文 关于个人价值观论文的提纲 大学生价值观论文开题报告 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论文 大学生价值观调查论文

关于价值观相关论文如何写 和论曹丕《典论论文》的文学价值观方面论文范文例文

分类:本科论文 原创主题:价值观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1-22

论曹丕《典论论文》的文学价值观,该文是关于价值观方面电大毕业论文范文和《典论论文》和曹丕和文学价值观有关论文范文例文.

论曹丕《典论·论文》的文学价值观

文/ 朱北辰

摘 要:《典论·论文》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较早的一篇专论,强调文学具有崇高的地位,重视作家文气对于文学本体和风格形成的作用,并把文体分为四声八类.在《典论·论文》中,曹丕站在文学的角度,以一种高瞻远瞩的态度品评文学,对文学依附于经史等外在功用说进行了有力的反驳,引领文学开始走向纯粹之路.

关键词:《典论·论文》;曹丕;文气说;文人相轻;本同而末异

《典论·论文》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较早的一篇专论,在我国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强调文章是“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把文学提到与事功并立的地位,并鼓励作家们“不托飞驰之势”,而去努力从事文学活动;二是认为“文 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强调了作家的气质、个性对作品风 格的影响;三是论述了各种文体的特点,指出“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四是讨论了文学批评的态度,反对“贵远贱近,向声背实”“暗于自见”“文人相轻”等陋习.特别是其中的“文以气为主”的观点和“文人相轻”的提法,对 后世影响很大.

魏文帝曹丕的《典论》是中国古代文艺美学论著,原书不传,《典论》原五卷二十篇,宋时已佚.《论文》是其中一篇,此文因收入萧统《文选》而得以保留,载《文选》卷五十二.《典论·论文》作为中国最早一篇文学美学及批评专著,主要论述了文学的价值、作家的个性、作品的风格、文学的体裁、文学批评的态度等问题.

《典论·论文》主要阐述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一)首次肯定文学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曹丕强调“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把文学与事功相提并论,鼓励作家把文学当作事业,“不托飞驰之势”,这对魏晋以后文学的发展具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二)《典论·论文》首先指出“贵远贱近”和“向声背实”这两种错误,前者在时间上推崇古人,在 空间上推崇远方的作家,轻视今人和近人.后者则人云亦云,以 名声作为褒贬标准.这些在东汉时王充就曾有所论及.(三)曹丕还批评作家们“文人相轻,自古而然”“暗于自见,谓己为贤”“各以所长,相轻所短”的错误态度,他主张采取“审己度人” 的态度.这是曹丕的新论.这些其实是古今中外文学创作和批 评中的通病,但是曹丕最早加以概括,是非常有意义的.(四) 曹丕提出“文以气为主,而气之清浊有体”.其中的“清”指才智之“清”,“浊”也指才智之“浊”.他以“元气”说来说明文学本体,提出“文以气为主”.所谓“气”,主要指的是作为创作主体的艺术家个人所具有的气质、个性、才情等.曹丕认为, 作家的个性气质,是作品特定风格的基础.他强调作家个性才情的自由抒发,认为文学应“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应“自骋 ”,以表现个体气性为主;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 对传统儒学“诗言志”说的一种扬弃.肯定了作家的气质、才 性对于创作的决定作用;又进一步分析了形成作品风格、作家 气质的根源,在于“引气不齐.”这显然承袭了东汉以来“人禀阴阳气而生”的思想.因为“气”有阴阳,体有“清浊”,作家的创作风格也就各具特色,“巧拙有素”,又“不可力强而致”,“以移子弟”.后来刘勰《文心雕龙·体性》称“才有庸俊,气有刚柔”[1]256,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论》里称“刚柔迭用,喜愠分情”[2]296,可以说都是受到曹丕的启发.(五)建立了文学文体论.对于文学体裁的划分,曹丕强调“夫文本同而末异”,也就是说,文章的基本规则是一样的,体裁的变化只是小问题.这比前人只强调文体的差别在认识上进了一步.曹丕分文体为四科八类,既指出“本同”的共性,又极鲜明地概括其“雅”“理”

“实”“丽”的特征.

曹丕所处的时代,文学观念得到确立,而《典论·论文》则是文学观念确立在理论上的初次表述.文中提出“文非一体,鲜 能备善”的问题,批评了“文人相轻”的偏见;首次列举了当 时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并且从文学创作的角度对他们进 行了评议.曹丕认为,文学作品“本同而末异”.在区分奏议、书论、铭诔、诗赋等文体时,他主张“诗赋欲丽”,明确地把审 美意义上的辞藻修饰作为文学作品的特征.他还以“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概括文学的价值,主张用毕生精力从事文学 创作.这都突破了两汉以来把文学置于附庸地位的观念,标志着中国文学理论的自觉.在论述作家与作品的关系时,曹丕强 调“文以气为主”,并把作家的个性、气质视为各种不同风格的 根源.这些问题的提出,直接启发了此后文学理论的繁荣发展.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卷十说:“《典论》辩要.”[1]428 唐李德裕

《文章论》说:“魏文《典论》称‘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斯言尽之矣.”[3]

《典论·论文》主要的理论贡献在于“文气说”之提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另一方面则是它以“丽”作为“诗赋”的本质特征,从形式美方面划开了与非文学文体的差别,这是对儒家文论的突破.诚如鲁迅所言:“他说诗赋不必寓教训,反对当时那些寓训勉于诗赋的见解,用近代的文学眼光看来,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4]还特别重视作品中的“气”之“壮”“遒”“健”“逸”的一面,表现了对以个体气性的内在力度为特征的壮美理想的追求.与“文气说”相联系,还 一反汉代美学强调诗赋之*价值的观点,提出了“诗赋欲丽” 的思想,将文学的审美价值提到了首位.突破了统治汉代的传统儒家美学的束缚,开辟了如鲁迅所说的“文学的自觉时代”,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一个新阶段的开始.但同时《典 论·论文》对于许多重要的文学问题只是略引端绪,大都没有 详细的论述,这是其不足,但文中所提到的观点,却给后人以 极大的启发和影响.

曹丕站在文学的角度,以一种高瞻远瞩的态度品评文学, 对文学依附于经史等外在功用说进行了有力的反驳,引领文学 开始走向纯粹之路.

从历史背景来看,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极为动乱的一个时期,社会政权更迭不断,又加之玄学、佛教、道教思想的流入,人们的思想获得了空前的解放.宗白华在评价魏晋时代时曾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5]秦代首次完成了大一统,为了便于统治,以法家思想为主导,秦始皇接受宰相李斯的建议,实施“焚书坑儒”,企图钳制 人们的思想.汉代秦后,经济上实行休养生息、轻徭薄赋等亲 民政策,但在思想上却奉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策略.有 所差异的是,秦始皇采用极端暴力的手段强制性迫使人民的思 想臣服,而汉武帝则采用软暴力手段将儒家思想所宣扬的* 纲常定型为主流意识形态,实则是“外儒而内法”.汉末魏晋六 朝,前代的大一统局面不复存在,人们不再遵循汉时所奉行的 儒教思想,对绝对效忠君主、服从群体这一思想产生质疑,并 试图匡正这一思想.因此,魏晋人积极地倡导个体的存在价值, 带来了“人的觉醒”和“文的觉醒”发出了对生命美学的追求 之声.

“文气说”可谓是曹丕《典论·论文》中的核心美学思想.

“气”的观念在我国古代流传已久,是中国古代哲学和美学的重 要范畴之一.先秦哲学家们认为宇宙的本源是“气”,他们所说 的“气”是自然万物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元素之一.《老子》四十二章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6]老子所阐释的“气”指的是宇宙生成的基本元素,是绝对客观化的产物.到了庄子,“气”的概念发生了质的改变.《庄子·知北游》云:“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7]到汉代,人们对“气”的理解更加主观化.《太平经》云:“夫人本生于混沌之气,气生精,精生神,神生明.本于阴阳之气,气转为精,精转为神,神转为明也.”[8]此处的“气”与“精”“神”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是人特有的一种精神气质.曹丕将“气”的概念注入文学体内,他用“气”来说明作家的气质禀赋和文学作品本体,“气”表现为创作者与生俱来的一种气质或风格.“文以气为主”这一命题开辟了从作家精神角度去 品评文学的审美趣味,此后,人们逐渐将目光放置在人类自身.魏晋人借助“气”这一生命元素,将自身对于生命的独特感悟 投入文学创作之中,引领了一代以“气”为导向的文学创作.无论是曹丕的“感心动耳荡气回肠”《大墙上嵩行》);曹植的“猛气纵横浮”(《鳝篇》),亦或是刘祯的“意气凌神仙”(《射鸢》);阮的“叹气若浮云”(《咏荆轲》);吴质的“志气甫当舒”(《思 慕诗》)等,都反映了他们魏晋人对于生命的独特理解.

鲁迅说:“汉文慢慢壮大起来,是时代使然,非专靠曹操父子之功的.但华丽好看,却是曹丕提倡的功劳.”[4]528 曹丕在“文学特征论”中提出“诗赋欲丽”,从审美的角度指明文学自身所具有的一些特性.曹丕追求辞藻的华丽将“丽”视为诗赋创作的最高境界.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9]强调文章只有具有文采,才有流传后世的可能性.曹丕以政治家和文学家的双重身份,同样意识到了文章的巨大作用,发出了“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未若文章之无穷”的慨叹.帝王将相、富贵功名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隐匿于历史帷幕之后,真正不朽于世并能够世代流传下来的却是精神性的东西.辞藻华美的文章能够产生锦上添花的效用,这样的文章才能“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是通过自己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将“声明自传于后”.唯如此,文章才能够真正达到“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至高地位.“可见曹丕所以讲求和提倡文章华美,是与他这种对人生‘不朽’的追求(世界观人生观)相联系的.文章不朽当然也就是人的不朽,它又正是前述人的主题的具体体现.”[10]这种对于诗赋“丽”的要求正是文学走向自觉的表现.可以说,《典论·论文》所揭示和阐释的审美情趣以及美学思想正是魏晋文人对生命意识的书写和生命美学的诠释.

对于曹丕创作《典论·论文》的缘由,我们可以从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和个人因素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我们应当明确《典论·论文》的批评价值.作为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学理论批评的著作,《典论·论文》开魏晋六朝文学批评之先河,富有一种威严浩大的帝王之气.其批评价值主要在于:(一)从文以致用的立场出发,把文章的社会功能提高到了“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空前地位.在曹丕看来,文章进有利于治国安邦,退可以立身传世.而在此之前,文学地位相当低下,一直是作为哲学、史学、经学的附庸而存在,没有自己独立的地位.可以说,曹丕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个将文学与治国大业与自我个体生命价值的实现连结在一起的批评家,充分体现了建安时代人的觉醒带来的“文学的自觉”,是中国文学精神的一部宣言书.(二)曹丕首创“文气”之说,他以“气”论文,而他说的“气”,就是指作家的气质、才能、个性、禀赋,这就把文学创作与作家本人紧紧联系起来.另外,作者还针对“文人相轻”的习气,提出了正确的批评态度,即“审己以度人”尊重别人的学术成果.

文学批评的发展势必要经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其是对文学实践进行概括和总结的产物.《典论·论文》的出现正是遵循着这一规律.先秦时期是我国文学的发生期,在文学上表现为百家蜂起、诸子争鸣并产生了大批的优秀散文.两汉时期社会相对稳定.文学上主要以歌功颂德、点缀升平的赋为主.宫廷御用文人司马相如、东方朔等,以创作大量的赋见长.他们讲求文辞华美,将赋的创作推向了极致.发展至魏晋,文学业 已经历了两度繁荣时期,再加之魏晋时期自由开放的品评之风, 于是以《典论·论文》为标志的文学批评著作便应运而生了.魏晋时期是中国战国之后的又一次社会变革期,这时的政治、社会、文化都发生了转折性的变化.

在建安时代,重视文人文学才能的现象已成为时代之风尚.曹丕青年时期虽然跟随父亲曹操征战,时常会过军旅生活,但是其在父亲曹操的影响下对文学创作的兴趣一直很浓厚.曹丕《典论·论文》所论之处,无不体现出他深厚的文学功底.然而作为“三曹”之一的曹丕,虽然身兼政治家和文学家的双重头衔,其文学的光芒却时常被其父乃至其弟曹植遮蔽.这使得政治和文学上均有建树的曹丕却在两方面都要面对父亲和兄弟带来的阴影.在与曹植的夺嫡之争中,曹丕获胜,最终登上帝位的曹丕在政治上已发展到极致,而在文学上他自然也不甘屈居乃弟之后,于是曹丕想借《典论》的创作来证明自己的才华.

在《与杨德祖书》中,曹植曾这样坦言自己对辞赋的看法, 他说:“辞赋小道,固未足以揄扬大义,彰示来世也.昔扬子云,先朝执戟之臣耳,犹称壮夫不为也.吾虽薄德,位为藩侯,犹 庶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颂为君子哉!”[2]26 与之相对应的,曹丕提出了“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观点,将文学提到至高 无上的地位.在这里,曹丕的用意也许远比表面看上去要深远 许多.不仅可能是出于文人的补偿心理,更多的则可能是有他 深刻的政治考量,同时也起到安抚曹植集团广大文士的作用, 抚慰他们在政治功业方面所面临的失落感,让他们认识到著作 文章一样可以是“不朽之盛事”,政治功业并非是人生仅有的选 择,减少他们对即将掌权的曹丕集团的抵触和反抗情绪.

总而言之,《典论·论文》是作为文人和统治者的曹丕写的一篇文学专论,其中论述了文学的地位,文学作品的生气、风格源于作者的文气,对具体的文学文体作了分类,批评了文人相轻的自古陋习.其对文学地位的提高,对当时文学风气的形成,对于文学批评的价值,都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6.

[2]郁源,张明高,编选.魏晋南北朝文论选[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3]周祖诜,编选.隋唐五代文论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9:303.

[4]鲁迅.鲁迅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526.

[5]宗白华.艺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19.

[6]陈鼓应.老子注译及评介[M].北京:中华书局,1984:232.

[7]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3:559.

[8]王明,编.太平经合校[M].北京:中华书局,1979:739.

[9]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1106.

[10]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99.

作者简介:朱北辰,上海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编辑:宋国栋

总结:上文是关于《典论论文》和曹丕和文学价值观方面的价值观论文题目、论文提纲、价值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参考文献:

1、 传说历史文学莫言和柳田国男与其《传说论》 于红珍1999年10月,莫言在关西日中关系学会的讲演中提到日本大学者柳田国男先生在他的大作传说论里说,“传说的一端,有时非常接近历史”,传说与神话不同,神话完全是虚构,传说则往.

2、 《百年孤独》和文学可能 伟大的文学都是开创性的,它甚至带来某种危险的灾变,在让人惊异(包括不适)的同时又感觉豁然开朗,一片新的天地被打开了原来文学还可以如此,原来小说还可以这样写!相对于某些“传统样式&rdquo.

3、 《新媒体》杂志论文投稿须知 【杂志简介】新媒体研究(NewMediaResearch)是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主办,公开发行的期刊 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ISSN20960360;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CN1013.

4、 《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人物形象分析 ■吕可昕/长沙市周南梅溪湖中学摘要曹操是三国演义这部著作当中的主要人物之一,其个性和处事方法具有多面性的特点 本文从乱世的奸雄、治世的能臣以及汉室的逆贼这几个方面出发,对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人物形象进行了.

5、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生成演变从博士论文到《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想的生成演变一从博士论文到德意志意识形态刘冬久(武汉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摘 要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是其早期理论发展的重要主题,是马克思创立历史唯物.

6、 档案学期刊论文方法应用分析以20192019年《档案学通讯》为例 本文以档案学通讯所刊载的论文为样本,以2014—2016年这三年为时间跨度,通过知网检索得到三年内该期刊共计刊载文章451篇,除去办刊人语、会议通知、征文启事、新闻和专业推荐书目,以及非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