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本科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哲学类论文 哲学杂志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哲学论文范文 世界哲学杂志 马克思哲学论文 庄子哲学论文 庄子和惠子的英语论文 孔子哲学思想论文 梁启超哲学思想论文选 政治哲学论文 西方哲学概论论文

庄子哲学方面论文范文素材 跟庄子哲学的三重境界有关论文如何写

分类:本科论文 原创主题:庄子哲学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2-06

庄子哲学的三重境界,该文是庄子哲学方面论文如何写与庄子哲学和境界和重境界方面论文范文素材.

庄子是继老子之后中国道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他留下的著作《庄子》一书展现了玄远高妙的思想、汪洋恣意的想象以及生动瑰丽的文字,被称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对中国哲学史和文学史均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国哲学的主体部分主要是宇宙论和人生哲学,其中宇宙论部分由老子《道德经》起始,至汉代《淮南子》得到了更为完善的发展.而人生哲学部分,庄子的伟大成就是空前绝后的,其中创造性地融汇了“游世与游戏”的人生态度、“自然与自由”的人生价值和“审美与创造”的人生境界,可以将之视为庄子哲学的三重境界,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融入了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与人格理想,并极大地丰富和提升了中国文化的精神境界.

一、游世与游戏

通常而言,儒家思想被认为偏于入世,佛家思想被认为偏于出世,道家思想处于入世与出世之间,仔细研究庄子哲学就会发现,正是庄子开创了不同于单纯入世或出世的第三种处世哲学,我们可以称之为“游世”或“问世”.要理解庄子所开创的这种对中国人的人生哲学影响深远的思想,必须从《内篇·养生主》的一个著名故事讲起: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触,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经首》之会.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释刀对曰:“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瓤乎!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

文惠君曰:“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这个“庖丁解牛”的著名典故的精华在于庖丁说的那段话:他说初学解牛时看见的是一头整牛.三年以后,牛体已不再是浑然一体的庞然大物.而今,他无须用肉眼观看,仅凭超越表象的高超直觉,刀锋就能在牛体中辗转回旋,畅行无阻.由于依循牛体的天然生理构造,行于宽广的正道,一头牛分解下来,庖丁的刀锋连牛的筋腱都没碰到,更不用说与牛骨头硬碰硬了.优秀厨师一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锋割开牛的柔软筋腱.普通厨师一月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刃猛砍牛的坚硬骨头.他的刀软硬不吃,用了十九年,解牛数千头,刀刃还像刚在磨刀石上磨过一样锋利.牛体的每个关节都有空隙,刀的锋刃却没有厚度——以无厚入有间,筋腱骨肉之间的狭小空隙,就是自由遨游的广阔天地.

在上述这则寓言中,庄子将普通厨师隐喻为入世者,将优秀厨师隐喻为出世者,将至人庖丁隐喻为游世或间世者.他认为,人世或出世,游方于内或游方于外,就是计出入,辨小大,都是执于一偏,而非中道.因此,他在《内篇·养生主》的首段中就点出:“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督即中,缘督就是遵循中道,这样才能保护生命,保全天性,养护新生,尽享天年.也只有“游刃有余”的庖丁式游世或间世,才是不分内外、出入自由的逍遥游,才是“缘督以为经”的中道.在《内篇·人间世》和《外篇·山木》中,庄子又以树木作为隐喻,反复阐明自己的这一中道思想,他分别写道:

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此果不材之木也,以至于此其大也.嗟乎神人,以此不材.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不材之散木,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

庄子主张,游世或间世者的定位应该“处乎材与不材之间”.如果一棵树长得笔直,成材以后就会被砍下来,造房作具,这便成了器,成器对用器者有益,对树木却有害.成器意味着树木的丧生和天性的扭曲.反之也不好,如果一棵树长得歪歪斜斜,那么不仅没人给它施肥浇水,而且没等长大,就会被砍下来当柴禾烧掉.如果把有智慧的人比做一棵树,那么这棵树就应该处在成材的“文木”(喻人世者)、不成材的“散木”(喻出世者)之间,一开始似乎能够成材,人们浇水施肥,盼着树赶快成材.但这棵树长到老大,仍然不能令人完全称心,砍下来派上大用场还不行;砍下来烧掉又舍不得,或许再长两年就会成材,于是这棵树就能不受干扰地自由生长,终其天年.因此,《人间世》之“间”,并非名词,而是动词,既是“间”于“世”,又是“间”于“人”.间于世,就是独立于世界的不同力量之间;间于人,就是独立于人的不同定型之间.庄子的一切思想和终身履践,都以此为根本.

值得一提的是,庄子由游世思想又引申出游戏精神,这种游戏精神亦深刻地烙印上游世或间世思想.一方面,庄子以“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逍遥游舍弃了目的性和功利性的追求,以一种自由的游戏精神超越世间的苦难,抵达了审美人生的彼岸.另一方面,庄子又强调独立于世界不同力量和人的不同定型之间,不倾向和偏袒任何一方,这又为他的游戏精神注入了公平公正的思想.正如裁判不直接加入游戏,公正执法是他加入游戏的方式,然而裁判也是整个游戏的组成部分,而且是确保游戏正常进行下去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而庄子作为一个独立的文化批判者,既身处游戏之中,又在游戏之外,这正是“游”或“间”的真正奥义.

二、自然与自由

“自然”是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道法自然”简洁地概括了老子思想的精髓.这个“道”一方面是指天地万物大化流行的“自然”之样态,一方面也指具体事物存在的“自然”之样态.庄子哲学的特点在于,他善用极为形象的语言阐发和延伸老子哲学的许多思想.对于其之小,求穷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乱而不能自得也.”

个体所知的领域往往小于未知的领域,存在的时间远远短于不存在的时间,以有限的心智去探究无限的宇宙,往往内心迷乱而难有所得.显然,庄子认为人生的价值另在他方,而非知识的探求.庄子对于知识的态度有待商榷,但他对知识局限性的洞察却是意义重大.两千多年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在《论科学》一文中写下了举世皆知的格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西方世界在经历了数百年对于知识的探究之后,忧伤地发现知识和理性的局限,如果庄子泉下有知,定将会心一笑.

三、审美与创造

庄子的人生哲学起于游世的人生态度,行于自由的人生价值,最终化于审美与创造的人生境界.换言之,庄子哲学的终极归宿乃是一种基于审美观照的创造境界.因此,有人称庄子为古今第一艺术哲学家,他对中国后世美学思想和艺术创造的深远影响无人能及.国学大师徐复观在其代表作《中国艺术精神》中鲜明地指出:“他们(指庄子的修养功夫)所达到的人生境界,本无心于艺术,却不期然而然地会归于今日之所谓艺术精神上.”

的确,庄子将审美之境寓于自由游世的人生态度和价值,“游”本身是一种审美过程,过程就是一切,目的是无须预设与达到的.“游”是人之心灵的自由状态,无拘无束,一种无偏执于“心”的自由.此“心”乃功利之心、认知之心、敬畏之心.破斥功利、认知与敬畏之“心”,便是审美.正如西方大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的名言:“美是一种无目的的快乐.”审美的本质在于精神自由,它可以超越时空的界限,做无穷无尽的想象,审美心理活动当然也有它的目的性与规律性,但它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无规律的合规律.有一次,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两人展开了一场堪称中国文化史上最精妙的辩论,精彩的论辩过程将庄子的美学思想展露无遗,之后他将这段对白记录了在《外篇·秋水》中:

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面对同一对象——出游从容之鱼,庄子能体会到“鱼之乐”而惠子不能.前者的心灵是审美的,后者则是认知的、功利的.从审美角度看,物我浑一,主客同体,“鱼之乐”即我之乐,此之谓“游”;从认知功利角度看,鱼之游动无所谓乐与不乐.显然,惠子是在谈对鱼的科学认识,庄子在谈对鱼的审美体验.对此,著名美学家李泽厚先生有一句精辟的评论:“在这个著名的论辩中,惠子是逻辑的胜利者,庄子却是美学的胜利者.”

庄子认为审美的极致乃是一种观照,但这种“无为”与“不作”背后却蕴含了创造的基因.他在《外篇·知北游》中写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他认为天地的无言之美才是美的极致,这与老子的“道法自然”是一脉相承的,圣哲之人探究天地之美并通晓万物生长之理,对世间万物采取一种观照的态度,这是对老子“自然无为”思想的深化.与早期人类对自然或恐惧或崇拜的心理判然有别,庄子以审美关系观照自然,深刻洞察到了人与自然的一种新的关系,我们可以在《内篇·应帝王》“混沌凿窍”的著名故事中更深刻地加以体味: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庄子以“混沌”隐喻自然原本的规则与秩序,在“倏”与“忽”凿通“七窍”的干涉之下,失去本原而死.庄子认为,天地间的大美是在人为地进行审美判断之前所“存在”的那一种美,是“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无美之美”,亦即“混沌”之美.值得一提的,庄子所开启的混沌之门直通两千多年后当今科学前沿——混沌学.在这则寓言中,南与北可以视为事物对立的两极,倏和忽都是形容事物运动非常快的形容词,“中间地域”好比处在一张纸正反两面之间的中间面.“混沌”既是一个形容词,也是一种状态,用于描述那个“中间地域”的不确定性和客观存在,这相当于数学中的极限概念.庄子以这个精妙的故事,无意间直指确定性与非确定性之间难以跨越的鸿沟,把非线性现象摆在了线性思维的面前,二十世纪物理学的第三次革命正是与此有关.

若论审美与创造,庄子哲学对于后世影响最大的还是中国艺术领域.他认为美的创造过程就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过程,他在《外篇·田子方》中写道:“宋元君将画图,众史皆至,受揖而立,舐笔和墨,在外者半.有一史后至者,檀檀然不趋,受揖不立,因之舍.公使人视之,则解衣般礴赢.君曰:‘可矣,是真画者也.”’在庄子看来,画家“解衣般礴”,坦然自若,不为世俗陋习所拘囿,以奋振、自然和率真的态度进入艺术创作的自由境界,这样才能艺与道相通,画出符合大美要求的作品,这一思想对于中国艺术的创作和欣赏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

摘自《书屋》2018-1

汇总,该文是一篇关于庄子哲学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庄子哲学和境界和重境界相关庄子哲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秘书换位的三重境界 换位思考知之非难、行之不易, 往往说的时候没有设身处地, ……意识到要做时又错失了良机 苏轼有句名诗“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讲的就是常人很难在恰当的时机跳出主观.

2、 校园建设的三重境界 我觉得校园建设有三重境界 以四川国际标榜职业学院为例,其校园外观内饰非常美观,且与学校的教育教学特色相结合 学院设有环境艺术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专业,精美的校园不仅是对全体学生无声的熏陶,而.

3、 议论文中心突出的三重境界 在通行的高考作文……级评分标准中,中心是否突出一直是一个最为基本的衡量尺度 更有命题组专家指出,“今年的作文题中有‘阐明你的观点’这样一句话,基本确定了要写论述类文.

4、 校长工作的四重境界 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工作境界,校长的工作境界是什么多年的工作实践,我体会到,校长的工作境界就应该是把教育当事业来追求,把学校当家庭来经营,把教师当亲人来关爱,把学生当子女来呵护 把教育当事业来追求把工作当.

5、 力量、主体性和生命----以米歇尔亨利的生命哲学对话《庄子》 姜丹丹【摘要】本文从米歇尔·亨利(Michel Henry)的思想中提炼出力量、主体性与生命三组命题,由此出发梳理与剖析米歇尔·亨利在从当代文化批判与对传统现象学的反思扬弃.

6、 做一个让学生瞧得起的老师教师的四重境界 朱永新朱老师 人们常常说老师要做红烛、要做春蚕 可我觉得,事实上这是一个非常高的标准 我给自己树立的标准是做一个让学生瞧得起的老师 在我的周围,有一些老师,连学生都瞧不起他 我觉得,这些人其实根本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