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专科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班组文化建设论文 现代企业文化期刊 企业文化期刊 中国文化论文 企业文化杂志社 企业文化的论文 传统节日的文化传播论文 我国跨文化传播的文献综述 跨文化传播论文 文化传播论文选题 湖湘文化传播论文 印刷和文化传播论文

关于文化传播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和主体间性教育理念下的学生社团参和高校馆文化传播类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分类:专科论文 原创主题:文化传播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2-14

主体间性教育理念下的学生社团参和高校馆文化传播,本文是文化传播方面有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与理念和学生社团和性教育理念相关专科开题报告范文.

摘 要 文章从主体间性教育理念视角,以实证研究方法,分析高校学生以社团形式主动参与图书馆文化传播的实践.研究表明:在主体间性教育理念指导下,创建馆属特色学生社团,将学生与图书馆馆员放在同等主体地位,能够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根据学生社团特色开展文化传播活动.

关键词 主体间性教育 高校图书馆 学生社团 文化传播 华侨大学图书馆

引用本文格式 刘君霞. 主体间性教育理念下的学生社团参与高校馆文化传播[J]. 图书馆论坛,2017(7):116-119.

The Role of Student Societies in the Cultural Communica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ies under the Concept of Inter-subjectivity Education

LIU Jun-xia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subjectivity education,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actice of college students participating in the library culture communication in the form of societies. Several university libraries are investigated through empirical research methods,in hope of exploring the practice and the theory of student societies involving in the cultural communication of university library. Research shows that creating special student societies which belong to the library,under the guidance of inter-subjectivity education,and putting students on the same subject status as librarians can give full play to students’ initiative,thus carrying out relevant cultural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effectively according to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 societies.

Keywords inter-subjectivity education;university library;student society;cultural communication

高校图书馆(以下简称“高校馆”)在培养创新性专业技术人才中发挥着“第二课堂”的教育功能,起到了传播文化知识的作用.但在传统主体性教育思想影响下,高校馆的教育与文化传播工作忽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主体间性理论由拉康提出[1],认为主体与主体间是共在和谐关系,相互理解与沟通,主体间是自我主体与对象主体的交互活动.20世纪90年代末主体间性理论被引进我国教育领域.对高校馆来说,馆员与服务对象学生是两个主体.主题间性教育理念强调从单一主体性转换到交互主体性,即从馆员主体对学生的教育引导转到与学生主体的能动互.本文基于主体间性教育理念,以华侨大学图书馆为例,探索高校学生以社团形式主动参与图书馆文化传播的实践.

1 主体间性教育理念下的高校图书馆文化传播职能

1.1 高校图书馆的文化传播职能

图书馆系统是由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各个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整理、提供信息载体的信息服务、教育、文化传播功能的有机整体.图书馆文化传播职能是指图书馆通过不同的工作方式,把馆藏文化、图书馆文化及其社会文化扩散至读者和社会,从而发挥自身的功用和效能的过程.高校馆的文化传播职能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实现:一是面向学生开展文化教育活动传播文化;二是通过文献*借阅传承人类文化.文献*借阅是图书馆的基础工作,不再赘述.图书馆的文化传播影响人的思想、增进人的文化知识和技能,体现了教育理念,表现出教育的行为.

1.2 基于主体间性教育理念的高校图书馆文化传播职能

高校馆独立的文化形态与文化意识赋予高校馆主体间性的地位.高校馆文化具有传承性、自律性、自觉性和动态性.高校馆的文化传播自觉性决定了图书馆本身的主体性.主体论意义上的高校馆作为文化传承的工具,在方法方式上的机械化、程序化造成图书馆在文化传播中文化品质内涵的缺失、人文关怀的失落,缺乏以人为本的向度,在组织与实施过程中多为单向式传递及对象化处理,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自觉能动性.

1990年代末,教育领域逐渐以后现代主义视角主体间性教育理念对主体性教育进行修正[2].主体间性的依据在于人的生存本身,作为存在的关系是一种“我—你”关系.人与他物的关系不再被认定是“主体—客体”二元对立关系,主体间性教育理念消解了主客体对立和主体中心的片面性[3].馆员与学生作为文化传播的两方主体,彼此间的“我—你”关系,以图书馆资源为*,通过文化教育活动来实现高校馆的文化传播职能.主体间性教育理念下的图书馆文化传播重视馆员这一主体的教育引导作用,同时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重视学生的精神成长.以主体间性教育理念沿承并超越主体性教育理念是高校馆文化传播职能的价值取向与诉求.

2 主体间性教育理念下学生社团参与图书馆文化传播实践探索

2.1 以主体间性教育理念为指导组建学生社团开展文化传播工作

高校馆作为学校的文化资源中心,不像各院系与学生具有从属关系,图书馆组织各种文化活动无法要求学生必须参加.学生社团是学生中的先进代表和活跃力量,但大多数学生社团为非馆属社团,与图书馆是离散的合作关系.学生社团参与图书馆的文化活动没有形成常规化的组织模式,与图书馆之间的合作具有随机性、随意性.学生社团以自己的兴趣爱好为主题组织文娱活动,与图书馆的文化传播工作不能很好地契合,这一直是高校馆难以常规性开展文化教育活动的主要原因.为更好地开展文化传播活动,实现图书馆文化传播工作的系统化及常规化,华侨大学图书馆结合主体间性教育理念,成立文化传播部,组建馆属初醒文学社、初醒读书会、读书俱乐部、迩雅汉服文化社等特色学生社团.图书馆将学生视为文化教育活动的主体,馆员充分调动社团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图书馆的文化传播活动.在此过程中,文化传播部馆员作为主体之一,结合馆里的工作规划,充分发挥馆属学生社团特长,根据社团特色组织相关文化活动;既鼓励支持学生的创造性,实践学生在文化传播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又使其工作具有图书馆文化传播意义,形成系统化、常规化、长效性的文化传播工作模式.

2.2 主体间性教育理念下学生社团参与高校图书馆文化传播工作实例

2.2.1 依托文学社团开展文化传播工作

初醒文学社是华侨大学图书馆成立的文学社团.在主体间性教育理念下,馆员进行规划指导,由社团学生具体组织实施,充分发挥社团学生的主体作用.初醒文学社设立管理部、宣传部、编辑部、创作部等部门,开展征文赛、《初醒》杂志编辑等活动.每学年组织一次读书征文赛、一次文学征文赛.读书征文赛旨在引导 读者阅读经典,撰写书评或阅读感悟.文学征文赛征集读者的原创文学稿件,鼓励学生创作,培养独立思考和写作能力.初醒文学社宣传部同学制作征文赛海报,张贴在学校宣传栏及宿舍门口,并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将征文赛的宣传工作深入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充分带动师生的阅读与写作热情.征文稿件由初醒文学社同学收集、整理、组织初审,图书馆文化传播部馆员联系专家终审,评出获奖作品,授予证书及奖金.活动经费由图书馆文化活动专项经费支持.如此,由馆员带领初醒文学社,活动深入有序,形成长效机制,成为图书馆常规性文化传播工作之一.

华侨大学图书馆创办《初醒》杂志,主要刊登征文赛获奖文稿和日常原创来稿.在主体间性教育理念下,文化传播部馆员负责文稿把关和指导,由初醒文学社编辑部同学负责编辑、排版、发行等事务.学生积极踊跃,主动想方法、找问题.比如,在每期杂志中附上调查问卷,题项设计以开放式问题为主、选择题为辅,通过分析读者反馈的问卷来发现问题、调整工作.指导馆员根据初醒文学社同学的要求改进工作方式.比如,每学年新生入学时,吸收有兴趣的新同学入编辑部,安排编辑排版培训;为《初醒》编辑部提供办公场所,设置《初醒》杂志编辑室,方便同学进行征文审稿和编辑排版;印刷费用由图书馆专项经费支持,免费向校内师生赠阅,为文学社常规化开展相关文化活动提供了保障.

2.2.2 依托读书会社团开展文化传播工作

阅读推广是图书馆文化传播工作的重点.文化传播部组建初醒读书会,纳入学校原有的读书俱乐部.基于主体间性教育理念,文化传播部馆员进行顶层设计,以经典阅读推广为重点,从学生角度考量,指导初醒读书会同学开展读书沙龙、书目推荐、图书导 读、书评等阅读推广活动,鼓励初醒读书会同学组织创新型读书活动.每学期组织6场主题读书沙龙,以经典图书为阅读目标,馆员与初醒读书会同学共同商讨主题.为了让读者提前阅读相关书籍,每期主题读书沙龙海报由初醒读书会同学提前一周做好,海报体现沙龙主题及推荐书目,通过网络媒体及纸媒宣传.读书沙龙由初醒读书会同学主持,邀请相关教授或学者指导.主题读书沙龙活动充分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主动性,初醒读书会同学不仅是活动的组织者,还是主要参与者,要求初醒读书会同学提前做好发言准备,在他们带动下,其他同学积极发言,交流阅读心得.在主题读书沙龙活动中,文化传播部馆员这一主体成为活动的规划者,图书馆作为场地、经费以及文献资源的提供者,通过读书沙龙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推广阅读.高校馆以自身为主体面向全校读者开展阅读推广活动,与以馆员、社团学生为主体开展的阅读推广活动,最大区别在于教育理念不同:前者是传统的主客体教育理念,把学生作为接受阅读引导与教育的客体对象,阅读推广往往流于形式,无法收到良好的效果;后者重视馆员、学生主体的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自觉参与到阅读推广活动中来.

2.2.3 依托汉服社社团开展文化传播工作

华侨大学图书馆组建迩雅汉服社,以传统服饰文化为载体,以传播传统文化为目的,与图书馆文化传播中的传统文化传播有着密切的契合点.迩雅汉服社的常规性活动“汉韵展”是一个集传统文化图片展与汉韵文化表演于一体的文化活动.在主体间性教育理念下,文化传播部馆员指导汉服社同学选定展览主题、选取图片、组织展览.比如,为举办中华传统汉服展,学生查找历史资料,整理代表性汉服图片.“汉韵展”开幕式活动中,汉服社同学身着汉服表演汉舞、古曲演唱、古筝演奏、茶艺表演.图片展览加形象的文化表演很好地展示了传统文化,所有参与者都受到生动的传统文化熏陶.“汉韵展”是一项有文化内涵、有创意的文化活动,成为图书馆文化传播工作的经典活动.如果没有汉服社同学的主动组织参与,仅靠图书馆作为主体,很难调动学生积极性,达不到文化教育作用.

3 建议

3.1 重视馆员的教育引导作用,回归主体地位

为了提高馆员为读者服务的思想境界,“读者中心”“读者第一”“用户永远都是正确的”“读者是上帝”等提法广泛流行.这种理念下的“读者中心”论在实践运作中引起读者与图书馆馆员间权利的冲突,将图书馆与馆员工具化、边缘化.在主体间性教育理念下,馆员主体地位不能忽视,需回归本身价值,重视馆员的服务及教育职责.馆员对馆属学生社团进行图书馆常识、文化教育活动策划、社团管理传承等方面的教育与指导.馆员在文化活动中积极的态度、得体的言行举止、渊博的学识、良好的管理能力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图书馆文化教育活动的重要因素,在图书馆文化传播工作中体现馆员的主体性地位和教育职责.高校馆的文化传播工作具有多样性,学生社团创建时有其自身的兴趣倾向性.馆员要因势利导,把握方向,鼓励学生发挥特长,体现图书馆文化传播工作的特色与高效.

3.2 创建馆属学生社团,明晰社团主体地位

为实现图书馆文化传播工作的系统化及常规化,华侨大学图书馆突破高校馆与学生社团合作的传统模式,在主体间性教育理念下,以文化传播部为指导部门,先后成立多个特色学生社团.图书馆创建特色馆属学生社团,便于开展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明晰了学生在文化传播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社团成员来自学生,会以学生的立场和角度来组织活动,使活动更具吸引力和影响力.社团成员来自不同院系,由学生社团配合图书馆组织开展文化传播活动,能将活动宣传深入到师生之中,促进校园整体文化建设,实现图书馆的文化传播职能.馆员作为文化传播活动主体之一,有义务对活动进行规划指导.但是,图书馆主导作用的发挥并非强迫或干涉学生活动的自由,而是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提供建议、方法、指导和服务,鼓励学生社团结合自身兴趣开展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3.3 发挥社团主观能动性,在活动中提高素质

主体间性教育理念下的文化传播活动中,馆员与学生同是文化传播活动的主体,不再是传统的主体与客体间的关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可使图书馆的文化传播工作深入影响到全校读者.大学生参加学生社团是为了完善自我的需要,希望通过参加或组织社团活动提高实践及创新能力、提升综合素质,实现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图书馆开展的文化传播活动既迎合他们热爱读书的需求,又满足他们锻炼自己的心理,对学生有吸引力.图书馆通过组织文化教育活动,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鼓励同学参与策划、讨论活动方案,促使学生自我激励、自我锤炼,激发了学生共同成长的愿望.参与组织活动的社团同学通过实践锻炼,使其组织协调能力、交际沟通能力、实践动手能力等综合素养都得到很大的提升.

3.4 响应社团反馈,提升馆员的文化传播能力

在主体间性教育理念下,社团学生与馆员在文化教育活动中的互动,学生成长及需求信息的反馈,促使馆员主动提高综合素质与业务能力.馆员应广泛阅读人文经典,提升人文底蕴,增强在文化传播工作中对学生的感召力;注重自身的心理健康,以积极的情绪感染学生;及时完善知识结构,为学生社团提供更高层次的文化活动指导;主动提高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教育能力,以便更好地组织规划文化教育活动.馆员作出表率,才能对学生有感召力,学生才会积极参与图书馆的文化传播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如此,通过社团学生与馆员的互动反馈,促进馆员综合素养的提升,提高馆员的文化传播工作能力.

参考文献

[1] Shontz M L,Parker J C,Parker R.What do librarians think about marketing?A survey of public librarians` attitudes toward the marketing of library services[J]. The Library Quarterly,2004(1):63-84.

[2] 徐妹,张雪艳. 论后现代视阈下高校图书馆文化功能的定位与发展[J].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2(2):12-15.

[3] 冯建军. 主体教育理论: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115-121.

作者简介 刘君霞,硕士,任职于华侨大学图书馆.

收稿日期 2017-01-16

(责任编辑:刘洪)

归纳总结,本文是关于文化传播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理念和学生社团和性教育理念相关文化传播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主体间性思想品德课堂的构建 四川省丹棱县教学研究室 周宗俊有人说,当前中国教育的一个主要问题——很少能让学生与教师交流,结果,再好的学生也 一台知识考试的机器 要改变这一现状,在教学中构建主体间性课堂.

2、 主体间性: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的教育视角 摘 要高校学生管理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教育载体 传统学生管理在主体性理论关照下正逐渐陷入主客二元对立、过程管理决定论、教育主体模糊……困境,使管理的教育功能不断弱化 主体间性学生管理以后现代.

3、 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转向的原则与路径探析 摘要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单一主体模式过分强调以教师、课程与课堂为本位,却忽视了本应作为教育主体的受教育者拥有的自发能动特性,最终导致教育效果不甚理想 加快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间性转向步伐,可以创造更加平….

4、 主体间性教育视域下的师生对话 傅 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0)摘 要频发的对话阻隔、主体间性缺失危机与低效的教学课堂话语模式的“错配”引发了交际能力缺失危机,危机的缓解和解决正需要在对话.

5、 在自然中构建和谐从生态主体间性解读《艾米莉三部曲》中的人和自然 摘要艾米莉三部曲是加拿大作家露西·莫德·蒙哥马利继绿山墙的安妮系列之后出版的又一系列少女成长小说 作品不仅包括主人公的身心成长,更内藏了丰富的生态知识,还融入了作者对人与自.

6、 论传播学分众理论和翻译学主体间性理论的异曲同工之妙 摘 要本文以传播学的分众理论和翻译学的主体间性理论为基础,首先从宏观角度讨论了传播与翻译的关系并指出其内在的统一性,然后阐释了在传播和翻译两大领域中这两大理论的主要内容,最后探讨了在快速发展的今天,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