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职称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开放时代杂志 时代杂志封面 新教育时代是正规期刊吗 时代周刊杂志 美和时代杂志 时代教育杂志 时代杂志社 时代杂志广告 新时代教育杂志社 时代邮刊杂志 商业时代投稿格式 媒体时代杂志

时代论文范文检索 跟众媒时代学者型编辑的时代要求与培养路径有关论文范文检索

分类:职称论文 原创主题:时代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2-04

众媒时代学者型编辑的时代要求与培养路径,本文是关于时代相关毕业论文题目范文和众媒时代学者和时代要求和路径有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摘 要:媒介革命性的发展对使用媒介的主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编辑学者化到学者型编辑,对编辑从业者职业素养的探讨随着编辑出版技术手段的变化而有了更丰富的内涵.信息泛化的众媒时代对学者型编辑提出了意识思维灵活超前、知识结构丰富多元、业务能力专博相间、职业素养德才兼备的时代要求.学者型编辑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编辑通过转变传统“为他人作嫁衣”的观念,学会使用各种数字化、网络化的采编技术,提升收集、鉴别、处理信息的能力,实现从内化到外输的深度转换,逐渐完成从业务型到学者型的内化.

关键词:众媒时代;学者型编辑;时代要求;培养路径

中图分类号:G2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033( 2018 )01-0087-05

Requirement of the Times and Training Path of Scholar Editor in the Mass Media Era

MA Jun

(The Newspaper and Journal Agency,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Shaanxi Weinan 714099,Shaanxi)

Abstract:The revolutionary development of media puts forward higher requirements on the subjectsusing media. With the change of editing and publishing technology, discussion on their professionalquality from scholarly editor to scholar editor generates plentiful implications. In the mass media era,more requirements are made for scholar editor to meet, such as flexible and advancing thought, richand diverse knowledge, professional and profound ability, wise and virtuous qualifications. Thetraining of scholar editor is a long journey, which needs a lot of ways to create environment andprovide platform. The editors should not only change the traditional concept of "working for others"but also learn to use a variety of digital and network editing technology. In addition, the shouldenhance their ability of collecting, identifying and processing information, achieving deep shift frominput to output. Thus, the change from normal editor to scholar editor can be gradually achieved.

Key words: the mass media era; scholar editor; requirement of the times; training path

众媒时代是媒介高度发达、高度融合、高度智能的时代,众媒时代的媒介生态是以用户数据为核心、多元产品为基础、多个终端为平台、深度服务为延伸的全新的开放、共享、智能化的系统,它以共享化和智能化为主要特.新的媒介生态环境对信息传受双方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信息生产的参与者、守门人和传播者的编辑,在新的时代环境下要实现其角色的转变,要以编促研、以研带编,在不断提高自己常规编辑业务能力的同时更要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实现从业务型编辑到学者型编辑的转型.在2016年10月举行的中国编辑学会第17届年会上,国家新闻出版出版管理司司长周慧琳在《倡导工匠精神,做学者型编辑》的讲话中指出,在整个出版传播过程中,出什么,怎么出,何时出,出多少等环节,编辑起着设计、组织、优化、协调的关键作用.倡导工匠精神、做学者型编辑应该作为一项长期工作,持之以恒、常抓不懈.而此次年会的主题亦为“倡导工匠精神,做学者型编辑”.

一、从编辑学者化到学者型编辑

胡光清在1984年第2期《编辑之友》上发表《试论编辑的专业化与学者化》一文,认为一个优秀的编辑必须将编辑经验技能和学科专业知识集于一身,正式提出编辑学者化这一命题,后经王英志、杨焕章等的进一步论述、深化,这一关键词遂逐渐进入了编辑、学者的视野,并引发了广泛而激烈地讨论.支持编辑学者化的人认为,编辑应该在熟练掌握编辑技能和规律的基础上,逐渐向某一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看齐,既能编辑,又能研究,成为既博又专的全才.而反对编辑学者化的人认为,编辑和学者本具有不同的社会分工,应该具有各自不同的职业侧重点,编辑学者化混淆了两者的角色定位,忽略了编辑职业的内在要求;同时他们认为编辑学者化的提法有承认编辑无学之嫌,因而他们反对编辑学者化的观点.在这场论战中,如果仅从发文数量和支持人数而言,显然“支持派”占了上风,而在“支持派”中又有两个分支:一支认为编辑应该内化为其所负责学科的专业学者,另一支认为编辑应该成为编辑学者.“随着讨论的深入,作者对编辑学者化的认识也越来越理性,有的作者就提出编辑学者化要针对不同类型的编辑有不同的要求不能一概而论.”各种观点的支持者各执己见、针锋相对而又盘根错节,一争就是二十余载.

在这一论战中,支持者意识到了学术眼光、学术敏感度、学术判断力对于一名优秀编辑的重要性,反对者多是从具体的编辑实践活动出发,深刻体会到了作为编辑的艰辛与不易,而化为何种学者的不同意见又反映了对于编辑工作侧重点的不同理解.归纳分析此次论战的本质,可概括为两个关键点:一是编辑要不要学者化,二是向何转化.笔者作为数字时代学术期刊的一名青年编辑,对这两个问题有自己的看法.对于编辑要不要学者化的问题,其核心内涵就是编辑能否以专业学者的学术眼光去评审稿件,而这种学术眼光则来源于不断的学术研究,因而与其说编辑学者化还不如说编辑必须进行相应的学术研究.如果沿用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那第二个问题就是编辑要进行哪方面的学术研究,这当然不可一概而论,如果一味强调所有编辑都该成为编辑学学者,其实恰恰就是承认了编辑无学,是人尽可为之;如果强调编辑都应该内化为自己所负责学科的专业学者,那像笔者这样本是编辑出版专业,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能负责编辑学科的编辑,难道让我们放弃自己的专业而去研究自己目前负责的学科吗?再者,目前一个编辑大都负责两个以上的学科栏目,到底他们该向哪个学科转化呢?鉴于此,笔者认为,编辑学者化提法的出发点和目的都是好的,而且是应该提倡的,但其表述有欠缺之处,并且其要求不可一概而论.我们只是期望编辑能够以学者的学术洞察力和学术判断力去审核文章,作一个像学者一样的编辑,故而笔者更愿意使用学者型编辑这一提法.

基于对以上问题的分析,笔者认为,学者型编辑这一提法肯定了编辑的主体地位,也兼顾了作为一名编辑应该具备的学术能力.首先是一名编辑,这是主体、是根本、也是出发点,而学者型是对其更高能力的要求,是附加条件.学者型编辑不是学者和编辑的简单相加,而是编辑通过不断的学术研究与业务学习,使学术能力和编辑能力内化为一个编辑的业务能力.学者型编辑是高素质、高境界、有学识、有修养的优秀复合型人才.

二、学者型编辑的时代要求

编辑的工作对象是社会文化产品,任务是把优秀的文化产品尽可能广泛地传播,而能否甄别出对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具有重大影响的优秀成果,则需要学者型编辑的学术眼光和专业判断力.在信息泛化的众媒时代,这些能力也是读者、作者及社会对“学者型编辑”提出的时代要求.

(一)意识思维灵活超前

意识决定思维,思维决定行动.在“铅与火”的工业时代,编辑考虑的是如何降低工作强度和复杂度,提高传播速度;在“光与电”的数字时代,编辑考虑的是如何提高出版物的可视度和数字化,提高传播便捷度;而在“数与网”的众媒时代,编辑应该注重的是文化产品的信息量和影响力,注重传播的交互性与参与度.信息量的多少取决于文化产品的问题意识,影响力的大小取决于文化产品的前沿意识,而这些归根结底都受编辑意识思维的影响.因而,学者型编辑首先应该树立问题意识,以问题设栏,以问题组稿,以是否解决了一个现实或理论问题作为判断稿件创新性的标准.同时,学者型编辑还应该站在时代的前沿,随时关注学术前沿,了解社会前沿动态,捕捉学术前沿走向,能够及时发现学术界和社会需要解决的问题、存在争议的问题和有可能出现的问题,树立前沿意识.

(二)知识结构丰富多元

学者型编辑虽然不是学者和编辑的简单相加,但学者型编辑的知识结构应该具有编辑工作者的广度和专业学者的深度,它是学术知识、业务知识、基础知识在三维空间里碰撞摩擦而产生的智慧火花.学术知识是指在某一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它是学者型编辑进行相应学术研究的基础和前提,体现了其知识结构的深度;业务知识是指其作为编辑应具备的业务技能,包括对稿件的格式体例、行业规范、文辞语句等方面进行编辑加工的知识和能力,这是学者型编辑安身立命的本领;基础知识是指一个文化人应该具备的基础常识性知识,如语言、写作、逻辑、数学等方面的知识,而且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学者型编辑,其基础知识必须优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人.业务知识和基础知识体现了学者型编辑知识的广度.如果说学术知识、业务知识、基础知识是通过过去的实践经验对学者型编辑提出的知识要求,那么在媒介高度发达,信息海量流转的众媒时代,学者型编辑还应该拥有一种特殊的知识——获取知识的知识.信息的巨量生产和高速传播所带来的后果是信息爆炸,其表现为新闻信息飞速增长、娱乐信息急剧攀、广告信息铺天盖地、科技信息飞速递增,而其直接后果是信息泛滥、信息超载、信息浪费,进而产生信息疾病.想要在巨量冗杂的信息中获取真正有用的知识,也是一件费时、费力且不一定讨好的事情.所以,众媒时代的学者型编辑就应该具备一些能快速获取有用且权威信息的知识,如“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能快速准确地获取国内所有正式出版书籍的信息,“古诗文网”能准确查找古诗文的出处等,这些知识能够提升编辑的工作效率和质量.

(三)业务能力专博相间

学者型编辑的本位是编辑,所以业务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其称职与否,而此业务能力主要包括学者的学术判断力和编辑的业务加工能力,既要有某一专业方面精深的学术能力,又要具有专业编辑广博的稿件处理能力,既要专,又要博.这种专博相间的业务能力具体表现为感知判断能力、讯息内化能力和信息外输能力.感知判断能力是指学者型编辑应该具有的对稿件的问题意识、前沿意识、创新意识等方面的综合判断,也就是对稿件学术性的评价,其主要源于编辑在不断的学术研究中积累的学术洞察力,这是能成为学者型编辑的前提条件.讯息内化能力是指学者型编辑将外在信息转化为内在讯息的能力,也就是理解外在信息从而转化为内在知识的能力.有些人将其理解为学习能力,但学习能力主要是指提高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的能力,而讯息内化能力是通过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的过程,将外在信息完全吸收、消化,从而转化为自己行动力的能力.对于编辑而言,就是在审核、编辑、校对他人优秀稿件的过程中,理解、吸收他们的学术观点、学术方法,从而提高自己的学术能力,进而能去评判其他稿件的能力.这种能力不是把相似的两篇稿件直接进行对比,得出其优劣,而是要利用编辑的学术素养,从稿件的具体情况出发,就稿论稿,发现其优劣.这就需要编辑具有沙中淘金或金中捡沙的火眼金睛.信息外输能力是指将自己吸收内化的讯息进行实践运用或二次传播的能力.编辑学习吸收他人的优秀研究成果从而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业务技能,其目的一是为了能将这些知识技能更好地运用在自己的工作中,再则也是为了能将自己在工作和科研中的重要发现和宝贵经验与他人分享,对他人的生活和工作有所帮助,进而实现良性互动循环.

(四)职业素养德才兼备

学者型编辑是对编辑从业者提出的一个比较高的职业诉求,不仅对其思维意识、知识结构、业务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而且对其职业素养更有严苛的要求.学者型编辑的职业素养主要包括政治原则、效益原则、质量原则和自我约束机制.政治原则是指编辑尤其是人文社科编辑应该具有政治上的坚定性和敏感性,不迷失政治方向,始终保持头脑清醒,把有利于国家社会发展的优秀文化成果呈现给受众.效益原则是指学术型编辑应该坚持“双效原则”,尤其在现代物欲横流的时代,编辑作为文化产品传播过程中的“守门人”,应该发挥好检查功能和导向功能,在兼顾经济效益的同时,及时剔除文化产品中有损其社会效益的成分,通过传播社会正能量发挥积极的社会效益,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质量原则指“学术型编辑应该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实事求是,以稿件质量为取舍标准,充分尊重作者的劳动成果;坚持“双百方针”,容许在学术探讨层面的多种声音,不自以为是,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作者.自我约束能力指学术型编辑不能利用自己的职能之便行利己损公之事,不为歪风邪气铺通行之路,不给关系人情开方便之门;严于律己、自重自爱,为良好的社会学术环境尽一份力.

三、学者型编辑的培养路径

(一)传统“为他人作嫁衣”编辑观念的转变

在传统观念中,编辑的工作被认为是“为他人作嫁衣裳”,是在作者创造性劳动基础上的附加性劳动,其目的是为了使作者的稿件形式更规范、结构更合理、语言更通顺,而这些劳动的价值都会顺理成章地被读者归附于作者的劳动中,编辑无法在劳动中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因而在工作中容易产生抱怨、懈怠等情绪.所以,要成为学者型编辑,必须要转变这一观念,正确认识编辑工作的价值和性质.首先,作为编辑,要站在学者的立场上看待编辑工作.是学者就必然是一个作者,在作者的心目中,编辑可绝非只是‘‘为他人作嫁衣”,他们是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守门人”,他们能够决定什么信息可以传播,传播多少以及如何传播;他们的工作不仅具有依附性,更具有创造性和完善性;他们在信息传播中具有检查、评价、导向和桥梁功能,他们能确保稿件质量,发现并培养优秀作者.其次,要增强编辑在信息生产过程中的参与感.众媒时代人们的消费观念已从享受型消费向参与型消费过渡,人们更愿意参与到一件产品的制作或某一活动的策划中,在参与中获得满足感,而编辑活动的这种参与感就表现得尤为突出.当一个编辑根据学术动态作好选题策划,然后向相关专家约稿组稿,并同专家进行商讨、修改、规范、润色稿件后,并最终使这一信息产品与读者见面.在这一过程中,编辑其实是主导者,对这一信息产品的问世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这种深度的参与感应该能激起编辑的工作热情,获得较大的成就感.因而,就要求编辑在工作中不能只是编辑加工作者自投稿件,更要积极策划选题、组稿约稿,变“等米下锅”为“种米下锅”,在选题策划、组稿约稿及与专家讨论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素养,不断向学者型编辑迈进.另外,编辑还要转变其出版观念,将传统的纸质出版和数字出版、网络出版及域出版相结合,并且将重心逐渐向数字化、网络化靠近,利用数字技术便于传播及携带的特点,扩大其文化产品的影响力.

(二)各种数字化、网络化采稿、编校技术的使用

众媒时代,各种大型数据库、智能检测软件、辅助编校系统等已经将人类文明的成果或按类别,或按功能进行分类处理,其海量的知识和强大的功能已远远超过了人脑的存储和处理能力.因而,作为一个数字网络时代的编辑,需要获知并了解这些能解放我们劳动力的相关知识,使用这些能缩短重复性劳动时间的工具,以便有更多时间投入到对稿件主题内容的审视把握上,同时也可以使编辑有更多的空余时间投入到学术研究中,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能力.

笔者所在的《渭南师范学院学报》编辑部由于成功申请到了教育部名栏“司马迁与《史记》研究”,加之刊物变更为半月刊,稿件流通量非常大,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笔者除了处理相关栏目的稿件外,需要对所有投向我刊的社科类稿件进行下载、登记、编号并分发给相关编辑,每天至少有四五十篇稿件需要下载登记,加上部分作者不定时的重复投稿或自然科学类稿件错投等问题,每天处理这些稿件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而且不时出现重复登记或漏登的情况,如遇请假或其他原因耽误,稿件就迟迟到不了相关编辑手中,影响到稿件处理的时效性.鉴于此种种原因,我编辑部于2016年3月正式启用了中国知网提供的“期刊协同采编系统”,要求作者在投稿时必须进入我刊在线投稿系统,并进行实名注册,完整填写稿件摘 要、关键词、英文翻译、作者信息、等信息,并需要准确选择稿件类别后上传文章附件.当相关栏目的编辑利用自己的*登录投稿系统后就可第一时间看到作者的投稿,并且附有详细的作者信息和.作者投稿和编辑审稿可以实现即时化,并且省去统一登记、编号等过程,而且避免了由于作者的粗心,在用邮箱投稿时忘记附作者信息而使编辑无法联系作者的情况,而且系统对通过投稿平台投的稿件会自动进行“学术不端行为检测”,省去了编辑的部分工作.同时作者可随时关注稿件的处理情况,并且可以通过编辑的反馈随时修改稿件.还有其他专业采编系统(如三才期刊稿件采编系统)可以实现作者、编辑、审稿专家同台交流,编辑的初审意见、专家的复审意见、作者的修改情况、稿件的刊发情况等信息都可在采编系统里即时显示,尽可能公平、公正、公开地对待每一篇稿件,最大化地缩短稿件处理时间.

在稿件的编辑加工过程中,一系列大型网络数据库的使用也可进行辅助编校加工.如“黑马校对软件”覆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各领域的1000亿字汉语语料的分析,使用内嵌79个专业词库、4800万条专业词汇、450万条错误核心库等对编校稿件进行在线比对,查错准确率很高,能够很好地弥补人工校对中的知识盲点和疏漏.三才公司的“Note First参考文献辅助编校系统”可根据权威数据库自动补充参考文献中的缺失数据,可修正文献中作者、标题、年卷期、页码等数据,也可修改大小写、缩写、标点、作者姓名次序等一系列问题.这些大型网络数据库的使用可大大减轻编辑加工的工作量,并且使相关信息更加准确可靠,缩短了编校时间,提高了编校质量.随着大数据及云计算技术的完善,更多网络化的编辑加工及校对系统会运用到编辑出版的日常工作中,改变编辑工作模式.这些网络化、数字化技术手段的使用,大大减少了编辑与作者、审稿人之间的沟通障碍,使编辑能更有高效地处理稿件,并且将稿件加工的重心更多地偏向于思想内容,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修养与学术能力,不断向学者型编辑转变.

(三)收集、鉴别、处理信息能力的提升

众媒时代,就是一个大众参与的媒体时代.众媒时代,人是种子,媒体变成了土壤.在这一土壤中,每个人既是传播者,也是守门人和接受者,信息传播和接受的门槛几乎消失,进而使信息生产和传播的速度越来越快,造成了信息量的急剧增长,人们想要在海量的信息中获取有用信息变得异常艰难.在这种媒介环境中要成为学者型编辑,需要不断增强其收集、鉴别、处理信息的能力,提升信息获取的速度、广度和深度.近两年来,智能移动端量与渗透率不断攀升,移动互联网使用率持续上扬,媒体移动端入口流量大举赶超PC端,到2018年,仅智能手机的数量将达到35亿部,成为超级终端.因此,在众媒时代,想要提升收集、鉴别、处理信息的能力.必须学会有效利用移动终端.首先,能利用移动终端有效沟通.作为信息生产者和传播者的编辑,必须学会使用移动终端传收信息、进行沟通交流,例如能用手机接发邮件,能在手机上使用各种社交软件及时有效地和作者及审稿专家沟通;其次,能利用移动终端及时获取各种行业资讯.可利用编辑较强的群体性意识,创建或加入各种编辑群或微信群,关注专家或编辑部的微博及微信公众号,利用移动终端的便捷性即时获取各种信息;再次,能利用移动终端及时准确地推送自己的文化产品,实现各大数据库、网站、公众号之间的有效链接,实现信息互补、资源共享.总之,在众媒时代要成为学者型编辑,需要能利用移动媒介“拿进来”,即高效又实用,及时获取各种信息资讯,提升自己的学术判断力;也要能利用移动媒介“送出去”,即快速又准确,及时和同行专家进行交流反馈,提升自己的业务能力.

(四)从内化到外输的深度转换

学者型编辑区别于普通编辑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其具有学者的特质,学者的特质在编辑岗位上不仅表现为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和精准的学术判断力,能从学术的角度评判他人的学术成果,同时还表现为对某一专业领域的问题有自己独特的思想见解,并能进行持续地学术研究.在知识信息快速更替的众媒时代,要成为学者型编辑,首先要在审阅他人稿件时,能发现并吸收他人在学术观点、学术方法上的优点,并能将其运用到自己的学术研究中,也就是将外在信息转化为内在讯息,实现信息的内化.其次,编辑要能将内化的讯息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重新外输为信息,实现从内化到外输的深度转换,这一点对学者型编辑的培养尤为重要.基于编辑的职业特性,他们整天需要审阅和编校各种质量参差不齐的稿件,久而久之,大多编辑都会变成“鉴赏家”“评论家”,他们能够发现他人文章中的优缺点,但却忘了如何或者说不愿意自己动手写论文.造成这种问题的原因有两个:一是长期对他人稿件的编校使编辑只关注了字词语句而忽视了篇章结构,因而无从下笔;二是对一些优质稿件的加工处理使编辑变得眼高手低,不敢下笔.这种无心无力的状况从微观看会影响到编辑个人的发展,而从宏观来看则会影响到编辑队伍的职业素养.因而,新时代的编辑不仅要会编、会辑,更要会写、会著,不但能为他人作嫁衣,更能为自己做衣裳,编著相长,实现从“工匠型编辑”向“学者型编辑”转化.

四、结语

在知识和信息飞速增长和高速传播的众媒时代,作为信息生产和把关人的学者型编辑,应当具备浓郁的文化韵味、深厚的学究气质、执着的追求精神和宽宏的大家风范.因而需要其树立强烈的创新意识、强烈的主体意识、强烈的参与意识和强烈的现代意识.学者型编辑是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要求,更是编辑工作适应时代的客观需要,同时也是提升编辑自身能力与实现自身价值的现实需求.

参考文献:

[1]腾讯传媒研究院,众媒时代[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6:4.

[2]赵露丹.浅析工匠精神在出版领域的应用与学者型编辑的培养[J].新闻传播,2017(5):115.

[3]胡光清.试论编辑的专业化与学者[J].编辑之友,1984(2):76-82.

[4]王英志,学报编辑学者化略论[J].河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3):115-118.

[5]杨焕章.谈谈学报编辑学者化问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6):124-128.

[6]蒋永华.回归杂家——就“学报编辑学者化”与杨焕章先生商榷[J],学术界,2004(5):146-155.

[7]杨帆.论高校学报编辑学者化的实现路径[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6(3):101-104.

[8]詹歆睿.对“编辑学者化”论争的审视[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23(6):82-84.

[9]邵培仁,传播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61.

(责任编辑:李继高)

回顾述说:此文为关于众媒时代学者和时代要求和路径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时代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时代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众媒时代,传统纸媒如何改进文风 杨 璐【摘 要】 在人人都有话语权的 “众媒时代” , 纸媒面临着诸多挑战 在媒体多样化的冲击下, 传统纸媒必须利用自身优势, 遵循 “内容为王” ,.

2、 融媒时代微纪录片的语境重建和情境再现兼论微纪录栏目《国家相册》叙事策略 2017年12月29日,在第七届“中国纪录片学院奖”颁奖典礼上,新华通讯社的微纪录栏目国家相册获得最佳微纪录奖 该栏目自2016年9月开办以来,每周一集,已播出75期,累计点击.

3、 编辑出版行业职业人才培养路径 刘俏亮(吉林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编辑部,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本文探讨以编辑出版业职业需求为导向,寻求基于编辑出版业职业标准的人才培养新路径,基于行业职业标准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编辑出版业发展提供.

4、 融媒时代现场新闻的意义与其路径 摘要“现场新闻”是融媒时代一个重要的创新产品 与传统现场相比,这种现场是真正的现场、全面的现场、受众的现场 “现场新闻”打破了传统新闻产生模式,提升了受.

5、 智媒时代的新闻从业者角色:审视、定位和应对 摘要以人工智能技术加快进入新闻业核心领域为表征的智媒时代在改变新闻生产格局的同时,对新闻从业者也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人非万能,技术亦然,失效的真相核查、负向的“信息茧房”和新.

6、 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体系的时代特征和演化路径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学科体系;时代特征;演化路径摘要文章介绍了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体系的形成与研究内容,指出了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体系具有开放、成长与动态的时代特征,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学科体系的演化路径,旨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