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职称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文学刊物投稿 文学杂志投稿 外国文学期刊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文学杂志排名 文学批评论文 怎样运用文学批评理论写论文 中国文学批评史论文题目 文学批评杂志 中国文学批评史论文 中国文学批评论文

文学批评相关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跟人物品藻和六朝文学批评有关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分类:职称论文 原创主题:文学批评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2-19

人物品藻和六朝文学批评,本文是文学批评毕业论文提纲范文跟文学批评和人物品藻和人物方面论文怎么写.

  

  摘 要:人物品藻是汉魏六朝时期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主要以人物的德行、才能和精神风貌作为评价和考量的对象.人物品藻中论人的品评语汇,常被六朝时期的文学批评者所借用,成为十分重要的理论术语和诗学范畴.此外,人物品藻所采用的具体方法尤其是意象品评法,在六朝文学批评中更是广泛运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人物品藻;气韵;风骨;意象品评法

  中图分类号:I20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7110(2018)04-0113-06

  人物品藻,也称作人物品评、人物品鉴,是对人物的德行、才能以及精神风貌等方面的考量和评价.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汉末尤其是魏晋时期,得到了最为集中的体现.从这种文化现象的最初产生来看,先秦儒家以德行与才能来品评人物,不过是对个体言行的要求和约束,是砥砺意志品格的表现.因此,相对而言,德行的高下是品评人物的重要标准.两汉时期,人物品藻和朝廷的用人制度密切相关,在与行政体系相联系的同时,社会影响力也得到了空前加强.不过,与士人的政治才能相比,这时期对士人道德层面的要求显得更为突出.汉末魏初的人物品藻则明显体现了一种当代的政治需求,社会上对人才的渴求,决定了人物品藻重才轻德的价值取向.随着政治局面的稳定,士人思想的进一步解放,人物品藻在两晋时期开始走向了审美化的道路,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时和其后的文艺批评.

  六朝时期的文学批评十分发达,在很多方面体现出汉代以来人物品藻风气对其产生的影响.曹丕在《又与吴质书》中指出:“观古今文人,类不护细行,鲜皆能以名节自立”[1](P465),但他并没有完全以德论人,而是充分肯定了作家的个性才学.他还据此评价了建安七子的作品,肯定了各自所取得的成就,指出了存在的不足.这些都是与曹魏时期人物品评中重才轻德的总体倾向相一致的.钟嵘借用人物品藻的方法,“辨彰清浊,掎摭利病”,将自汉至梁的122个诗人分为三品,以彰显优劣.具体说来,汉魏以来人物品藻中论人的品评语汇,常被文学批评者所借用,成为十分重要的理论术语和诗学范畴;人物品藻所采用的具体方法尤其是意象品评法,在六朝文学批评中则得到了更为广泛的运用.

  一、人物品藻所用的品评语汇成为文学批评中的理论术语

  首先来说一下“气”.气在先秦哲学中是指组成天地万物的物质性元素,这种元素又与人类喜怒哀乐之情的生成密切相关,如班固说“人函天地阴阳之气,有喜怒哀乐之情”[2](P1027).同时,“气”作为人的精神境界,又常被提及,如孟子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3](P62).当然,“气”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即人的血气,如《礼记·乐记》所云“夫民有血气心知之性,而无哀乐喜怒之常,应感起物而动,然后心术形焉”[4](P539);又如王充所云“精神本以血气为主,血气常附形体”[5](P875).当然这层含义与“气”为组成天地万物的物质性元素这层含义有直接关系,所谓“夫人所以生者,阴阳气也.阴气主为骨肉,阳气主为精神”[5](P946).刘劭品评人物的理论将气血与阴阳五行说结合起来,指出人的禀气不同,性分各异,所谓“温直而扰毅,木之德也.刚塞而弘毅,金之德也.愿恭而理敬,水之德也.宽栗而柔立,土之德也.简畅而明砭,火之德也”[6](P15),这便将“气”与人的性格、气质联系了起来.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的“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1](P525),便是由刘劭的理论演化而来,强调“气”作为作家与生俱来的先天禀赋,在文章写作中的重要性.这种气就是作家个性气质的来源,当然也是作品独特风格得以形成的主要因素.曹丕用他的文气理论,对建安诸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1](P524),对于孔融高妙的气质进行了肯定;又如“公干有逸气,但未遒耳.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1](P465),指出了刘祯具有超逸的个性气质,对于其文笔不够强健有力的弊端也提出了批评.刘祯也曾说:“孔氏卓卓,信含异气,笔墨之性,殆不可胜.”[7](P265-266)对于孔融的“异气”与其独特文风的关系谈了自己的认识.需要说明的是,这种带有对人的个性气质的探讨,在魏晋以后的文论中,其理论术语多为“性”所取代,如对于体性、情性的探讨,这当然与魏晋玄学中的才性之辩有诸多关系.即便如此,魏晋以后的文论中,依然还是大量使用“气”的概念来评价作家作品.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论》中论及曹植、王粲的文风,称“子建、仲宣以气质为体.”[8](P297)刘勰承认作家的个性气质也是有差别的,所谓“才有庸隽,气有刚柔”[7](P256);指出了建安文人“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7](P60)的创作态势;在谈到声律问题时强调“声含宫商,肇自血气,先王因之,以制乐歌”[7](P301);论及风骨问题时,也强调了“守气”的重要性,“是以缀虑裁篇,务盈守气”[7](P264).钟嵘称赞曹植“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9](P36);称赞刘祯“仗气爱奇,动多振绝,真骨凌霜,高风跨俗”[9](P37);称赞刘琨“善为凄戾之词,自有清拔之气”[9](P61)等等.

  与“气”相联系的另一个语汇是“气韵”.在六朝文论和画论中“气韵”是十分重要的美学概念,这是人物品评术语中的“气”与“韵”相结合而形成的.“气”之外,人物品评中也常常用到“韵”,这在《世说新语》以及许多正史的人物传记中都可见到,如“天韵”“风韵”“思韵”“高韵”“神韵”“体韵”“雅韵”“清韵”“道韵”“玄韵”等等.这里的“韵”,显然是指某种韵味、格调和气质.“气韵”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在人物品藻中极少出现,河南荥阳出土,刻于北魏正光三年的《郑道忠墓志铭》中,有“君气韵恬和,资望温雅,不以臧否滑心,荣辱考虑”的评价[10](P783).在文论和画论中对“气韵”有更加明确的表述.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云:“文章者,盖情性之风标,神明之律吕也.蕴思含毫,游心内运,放言落纸,气韵天成.”[11](P907)指出了文章的本质在于作家内在的个性、气质、才情以及精神境界所呈现出来的美感,是刻意为之者所难以企及的.这里讲到的“气韵”似乎与“律吕”有一定的关联,说明这一概念的使用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萧子显之后,谢赫在《古画品录》中也使用了“气韵”这一概念:“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12](P301)这样“气韵”的概念便不局限于人物品评和文学批评,而成为古典文艺中重要的美学范畴了.

  再来说“风骨”.《世说新语》中有关人物风神气度等仪态的记载很多,常用风姿、风流、风仪、风神、风韵、风概、风标、风轨、风度等语汇.略举如下:

  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容止》)[13](P335)

  孝武问王爽:“卿何如卿兄?”王答曰:“风流秀出,臣不如恭,忠孝亦何可以假人!”(《方正》)[13](P192)

  庾太尉风仪伟长,不轻举止,时人皆以为假.(《雅量》)[13](P200)

  (张)天锡见其(王珉)风神清令,言话如流,陈说古今,无不贯悉.(《赏誉》)[13](P270)

  孙兴公为庾公参军,共游白石山,卫君长在坐.孙曰:“此子神情都不关山水,而能作文.”庾公曰:“卫风韵虽不及卿诸人,倾倒处亦不近.”(《赏誉》)[13](P261)

  王大将军与元皇表云:“舒风概简正,允作雅人,自多于邃.”(《赏誉》)[13](P246)

  此外,风、气二字常连缀使用,如《言语》中刘孝标注引《桓温别传》称桓温“少有豪迈风气”[13](P64);《识鉴》中刘孝标注引《续晋阳秋》称褚爽“及长,果俊迈有风气”[13](P224);《赏誉》中刘孝标注引《文章志》称王羲之“高爽有风气,不类常流也”[13](P256)等.关于“骨”在人物品评中的运用,主要从秦汉时期的骨相、骨法之术发展而来.骨相本是秦汉方士和星相家相人的术语.刘劭《人物志》将“骨”与人的性格联系起来,《九征》指出“是故骨植而柔者,谓之弘毅”[6](P14);《八观》指出“是故骨直气清,则休名生焉”[6](P120).魏晋以来,“骨”逐步转向审美性的人物品鉴,与玄学所追求的超尘脱俗的风度美结合起来.《世说新语·赏誉》云:“王右军目陈玄伯‘垒块有正骨’.”[13](P262)“垒块”原指众石错落突兀,此指陈玄伯的骨骼挺拔,因此王羲之说他有“正骨”.“风骨”作为一个完整的概念,也经常出现于人物品评中,如《世说新语·轻诋》云:“旧目韩康伯:将肘无风骨.”刘孝标注引《说林》曰:“范启云:韩康伯似肉鸭.”[13](P453)韩康伯肥胖臃肿,长得象肉鸭,被人讥笑没有风骨.又如《世说新语·赏誉》云:“殷中军(浩)道右军清鉴贵要.”刘孝标注引《晋安帝纪》曰:“羲之风骨清举也.”[13](P260)说王羲之“风骨清举”,也就是说他风度清俊超逸的意思.由此可见,“风骨”在中古时期的人物品评中,主要指人的外在形貌特征.分而论之,则“风”虚“骨”实,“风”侧重人的精神超远,“骨”侧重人的躯体挺拔.

  魏晋人物画评论中关于“风骨”一词的使用,也沿用了人物品评的内涵.东晋顾恺之将“骨法”运用到绘画理论当中,虽然他的《论画》一文已佚,但据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所引“重叠弥纶,有骨法,然人形不如《小列女》也”[14](P89)等文字,可知顾恺之所谓的“骨法”“形骨”等,都是指人的骨相形体.南齐谢赫有《古画品录》中的“气韵生动是也,……骨法用笔是也”[12](301),足可见其对于“气韵”和“骨法”的重视.谢赫评曹不兴的画时说:“观其风骨,名岂虚哉!”[12](P303)有学者认为,“气韵生动”就是指“风”,“骨法用笔”就是指“骨”,如詹锳、王运熙均持此论.许多学者据此进一步指出了人物论、画论和文论中“风骨”概念内涵的一致性.如廖仲安、刘国盈指出:

  当以风骨论人的时候,风指神;骨指形.以风骨论人物画的时候,风指神似;骨指形似.以风骨论文的时候,风指文章的情志,它在文中的地位,好比人的神明;骨指文章的事义,它在文中的地位,好比人的骨骼.从论人、论画到论文,风和骨的观念都有它一脉相贯的继承性,这就是风近于形而上的道,骨近于形而下的器.[15]

  王运熙也说:

  可见风骨这个概念,魏晋南朝时原用于品评人物,风指清俊爽朗的神情态度,骨指挺拔端正的骨骼.后来即用以品评人物画,风即气韵生动,指画中人物神情风貌奕奕生动;骨即骨法用笔,指画中人物轮廓勾勒良好,线条明晰有力.再移用到文学批评上,风指思想感情表现得鲜明爽朗,骨指语言端直刚健.从人物品评到画论再到文论,三者的评论对象虽有不同,但风骨概念的基本特征却没有改变,风均指清俊爽朗的风貌,骨均指端直劲健的骨骼.[16]

  这两段文字对于文论中“风骨”概念的认识并不一致,甚至有较大差距,但却都将文论中的“风骨”与人物论和画论中的风骨联系了起来.比较而言,前一段文字说“风指文章的情志,它在文中的地位,好比人的神明;骨指文章的事义,它在文中的地位,好比人的骨骼”,通过比喻的方式来取得联系,显然不够直接,还有些勉强;后一段文字倒是将文论中的“风”“骨”从艺术风貌上较为直接地与人物论和画论联系了起来.实际上,除了画论以外,在书论中也用到了“风”和“骨”.如袁昂《古今书评》云:“王右军书如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爽爽有一种风气.”[12](P203)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云:“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12](P222)再如王僧虔《论书》云:“郗超草书亚于二王,紧媚过其父,骨力不及也.”[12](P162)

  虽然《文心雕龙·风骨》中从《诗》之六义来讲“风”的来源,同时又回避了对“骨”的溯源,但其又指出:

  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沈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清焉.……故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力也.若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则无骨之征也.思不环周,索莫乏气,则无风之验也.[7](P264-265)

  从这段对“风骨”的释义文字来看,刘勰在使用“风骨”一词时,对于魏晋以来在人物品评和人物画论、书论中广泛使用的“风骨”概念,不可能完全没有启示或借鉴,正如罗宗强先生所说:“彦和风骨范畴在风虚骨实这一点上,显然有着人物品评的风骨论的影响.”[17](P335)

  二、人物品藻所用的具体方法为文学批评所借用

  人物品藻的具体方法,如直接品评法和意象品评法,对于六朝文学批评也带来了直接的影响,尤其是意象批评法,更是在中国古典诗学中长盛不衰.

  (一)直接品评法

  当事双方以口头语言直接表达对他人或自己的看法.《世说新语·品藻》载:

  抚军问孙兴公:“刘真长何如?”曰:“清蔚简令.”“王仲祖何如?”曰:“温润恬和.”“桓温何如?”曰:“高爽迈出.”“谢仁祖何如?”曰:“清易令达.”“阮思旷何如?”曰:“弘润通长.”“袁羊何如?”曰:“洮洮清便.”“殷洪远何如?”曰:“远有致思.”“卿自谓何如?”曰:“下官才能所经,悉不如诸贤;至于斟酌时宜,笼罩当世,亦多所不及.然以不才,时复托怀玄胜,远咏《老》、《庄》,萧条高寄,不与时务经怀,自谓此心无所与让也.”[13](P284-285)

  在司马昱的追问下,孙绰先后对刘惔、王濛、桓温、谢尚、阮裕、袁羊、殷融以及自己的个性特点做出了评价.又如《世说新语·赏誉》载:“司马太傅为二王目曰:‘孝伯亭亭直上,阿大罗罗清疏.’”[13](P271)司马道子对于王恭和王忱的个性特征也直言不讳.有时这种品评还会通过比较的形式来完成,显得并非那么直接.如“支道林问孙兴公:‘君何如许掾?’孙曰:‘高情远致,弟子早已服膺;一吟一咏,许将北面.’”[13](P290)孙绰认为在超脱世俗方面,自己不如许询,但是在吟诗作赋方面则胜过他.又如“刘丹阳、王长史在瓦官寺集,桓护军共商略西朝及江左人物.或问曰:‘杜弘治何如卫虎?’桓答曰:‘弘治肤清,卫虎弈弈神令.’王、刘善其言.”[13](P286)桓伊对于杜义和卫玠的比较,得到了刘惔和王濛的认可.又如“或问林公:‘司州(王胡之)何如二谢?’林公曰:‘故当攀安提万.’”[13](P292)对于王胡之的评价,是通过与谢安和谢万的比较来完成的.

  这种通过比较来进行的直接品评法对文学批评的影响,突出体现在钟嵘的《诗品》中,先以上品中所论诗人为例:

  (王粲)发愀怆之词,文秀而质羸.在曹、刘间别构一体.方陈思不足,比魏文有馀.[9](P38)

  (陆机)才高词赡,举体华美.气少於公干,文劣於仲宣.[9](P42)

  (张协)文体华净,少病累.又巧构形似之言,雄於潘岳,靡於太冲.[9](P45)

  (左思)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谕之致.虽野於陆机,而深於潘岳.[9](P46-47)

  对于王粲五言诗的成就,通过与曹植、曹丕的比较而得出结论;对于陆机的五言诗,拈出“气”与“文”两个方面,通过与刘桢和王粲的比较来进行定位;张协五言诗的艺术价值是在与潘岳和左思的对照中来实现的;至于左思的五言诗的评判,同样也是在与陆机和潘岳的比照中来完成,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文中的“野”应为“浅”,前贤已辨,此不赘言[18](155).再看中品所论诗人,钟嵘称鲍照“善制形状写物之词,得景阳之俶诡,含茂先之靡嫚.骨节强于谢混,驱迈疾于颜延.总四家而擅美,跨两代而孤出”[9](P70);称谢脁五言诗“一章之中,自有玉石.然奇章秀句,往往警遒.足使叔源失步,明远变色”[9](P71);评价范云和丘迟诗作,“范诗清便宛转,如流风回雪.丘诗点缀映媚,似落花依草.故当浅于江淹,而秀于任昉”[9](P73);称沈约“故当词密于范(云),意浅于江(淹)也”[9](P75).当然,在各类比较中,钟嵘所选取的艺术层面是有差别的.

  (二)意象品评法

  指比喻性词语的使用,富于意象性.余嘉锡认为“凡题目人者,必亲见其人,挹其风流,听其言论,观其气宇,察其度量,然后为之品题.其言多用比兴之体,以极其形容”[19](449).《世说新语·容止》载:“有人叹王恭形茂者,云:‘濯濯如春月柳.’”[13](P342)“濯濯”指茂盛和清美;濯濯的春柳则让人觉得清新之气扑面而来,以此凸显人物的高雅脱俗之美.又如《世说新语·赏誉》中的几则故事:

  王戎目山巨源:“如璞玉浑金,人皆钦其宝,莫知名其器.”[13](P231)

  王戎云:“太尉神姿高彻,如瑶林琼树,自然是风尘外物.”[13](P233)

  张华见褚陶,语陆平原曰:“君兄弟龙跃云津,顾彦先凤鸣朝阳,谓东南之宝已尽,不意复见褚生.”陆曰:“公未睹不鸣不跃者耳!”[13](P235)

  严仲弼九皋之鸣鹤,空谷之白驹.顾彦先八音之琴瑟,五色之龙章.[13](P236)

  文中所使用的意象种类是十分丰富的,既有龙、凤、金、玉之类的自然意象,也有琴、瑟之类的人文意象.

  这种以具体的意象来品评人物的气概、风度的方式,也渐渐扩大到评论人物的学问、语言乃至于创作的风格和特色.如《世说新语·文学》载:“褚季野语孙安国云:‘北人学问,渊综广博.’孙答曰:‘南人学问,清通简要.’支道林闻之,曰:‘圣贤故所忘言.自中人以还,北人看书,如显处视月,南人学问,如牖中窥日.’”[13](P117)这是评论南北学人的治学特色.刘孝标注曰:“学广则难周,难周则识暗,故如显处视月;学寡则易覈,易覈则智明,故如牖中窥日也.”[13](P117)又如《世说新语·赏誉》:“王太尉云:‘郭子玄语议如悬河写水,注而不竭.’”[13](P241)这是评论郭象谈玄时滔滔雄辩的语言风格.

  在六朝时期的书论和画论领域,较早借鉴了人物品藻中的这种方法对书法和绘画作品进行评价.首先来看书论,梁朝袁昂的《古今书评》所评凡二十五人,上起秦代李斯,下至梁代书家,不显等级,几乎通篇都运用了意象品评的方法,既有自然意象,也有人物意象,如:

  王右军书如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王子敬书如河、洛少年,虽皆充悦,而举体沓拖,殊不可耐.羊欣书如大家婢为夫人,虽处其位,而举止羞涩,终不似真.徐淮南书如南冈士大夫,徒好尚风范,终不免寒乞.阮研书如贵胄失品次,丛悴不能复排突英贤.王仪同书如晋安帝,非不处尊位而都无神明.庾肩吾书如新亭伧父,一往见似扬州人共语,便音态出.陶隐居书如吴兴小儿,形容虽未成长,而骨体甚骏快.殷钧书如高丽使人,抗浪甚有意气,滋韵终乏精味.袁崧书如深山道士,见人便欲退缩.萧子云书如上林春花,远近瞻望,无处不发.曹喜书如经论道人,言不可绝.崔子玉书如危峰阻日,孤松一枝,有绝望之意.师宜官书如鹏羽未息,翩翩自逝.韦诞书如龙威虎振,剑拔弩张.蔡邕书骨气洞达,爽爽有神.……张伯英书如汉武帝爱道,凭虚欲仙.索靖书如飘风忽举,鸷鸟乍飞.梁鹄书如太祖忘寝,观之丧目.皇象书如歌声绕梁,琴人舍徽.卫恒书如插花*,舞笑镜台.孟光禄书如崩山绝崖,人见可畏.李斯书世为冠盖,不易施平.[12](P203-204)

  以自然意象来论书的方式形象生动,较易为读者所接受,而以人论书的方式非常新颖,虽欠明确具体,却能激发欣赏者的想象力,显然受到了人物品藻方式的影响.萧衍《古今书人优劣评》对于袁昂《古今书评》多有借鉴,但也有自己的特色,如:“钟繇书如云鹄游天,群鸿戏海,行间茂密,实亦难过.王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李镇东书如芙蓉出水,文采镀金.……王僧虔书如王、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奕奕皆有一种风流气骨.程旷平书如鸿鹄高飞,弄翅颉颃.又如轻云忽散,乍见白日.李岩之书如镂金素月,屈玉自照.……薄绍之书如龙游在霄,缱绻可爱.”[12](P222-224)其次来看画论,顾恺之《论画人物》:“顾长康好写起人形,欲图殷荆州,殷曰:‘我形恶,不烦耳.’顾曰:‘明府正为眼尔.但明点童子,飞白拂其上,使如轻云之蔽日.’”[12](P270)顾恺之用轻云蔽日来描绘殷仲堪画像的艺术效果.又如谢赫《古画品录》论姚昙度:“天挺生知,非学所及,虽纤微长短,往往失之.而舆皂之中,莫与为匹.岂直栋梁萧艾,可搪突玙璠者哉![12](P307)”对其画作给予了较高评价.

  在文学批评领域,较早的意象批评法的使用,见于曹植的《前录自序》:“故君子之作也,俨乎若高山,勃乎若浮云,质素也如秋蓬,摛藻也如春葩.泛乎洋洋,光乎皓皓,与雅颂争流可也.”[20](434)这是泛论理想的作品风格,也是对自己创作的一种自信.其后的意象批评,也多半是就作家作品的整体风格而论.《南史·颜延之传》载:“延年尝问鲍照己与灵运优劣.照曰:‘谢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君诗如铺锦列绣,亦雕缋满眼.”[21](P)鲍照在比较谢诗与颜诗优劣时,巧妙地借用了意象,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态度.南朝的文学批评家在其著作中也多采用意象批评法.钟嵘《诗品》云:

  《翰林》叹其翩翩然如翔禽之有羽毛,衣服之有绡縠,犹浅于陆机.谢混云:“潘诗烂若舒锦,无处不佳;陆文如披沙简金,往往见宝.”嵘谓益寿轻华,故以潘为胜;《翰林》笃论,故叹陆为深.余常言:“陆才如海,潘才如江.”(《晋黄门郎潘岳》)[9](P43)

  然名章迥句,处处间起;丽典新声,络绎奔会.譬犹青松之拔灌木,白玉之映尘沙,未足贬其高洁也.(《宋临川太守谢灵运》)[9](P48)

  季鹰“黄华”之唱,正叔“绿蘩”之章,虽不具美,而文采高丽,并得虬龙片甲,凤皇一毛.(晋司徒掾张翰晋中书令潘尼)[9](P57)

  范诗清便宛转,如流风回雪.丘诗点缀映媚,似落花依草.(《梁卫将军范云梁中书郎丘迟》)[9](P73)

  钟嵘将人物品评中的意象品评法充分运用到了对诗人和诗作的批评当中,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萧统《陶渊明集序》云:“玉之在山,以见珍而招破;兰之生谷,虽无人而犹芳.”[22](P8)这是对陶渊明人格魅力的高度评价.萧子显《南齐书·文学传论》云:“次则发唱惊挺,操调险急,雕藻淫艳,倾炫心魄.亦犹五色之有红紫,八音之有郑卫.斯鲍照之遗烈也.”[8](P341)以“红紫”和“郑卫”来形容鲍照诗歌的淫艳.刘孝绰《昭明太子集序》云:“若夫天文以烂然为美,人文以焕乎为贵,是以隆儒雅之大成,游雕虫之小道.握牍持笔,思若有神,曾不斯须,风飞雷起.”[8](P345)这是形容萧统的才思敏速.至于理论范畴的分析,如果借助于意象,可以简化理论本身的深奥,便于读者理解,如刘勰《文心雕龙·情采》云:“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鞟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7](P286)这里用了几个特定的意象,将文与质之间的关系说得一清二楚.再如《风骨》篇中论风骨和辞采的关系时说:

  夫翚翟备色,而翾翥百步,肌丰而力沈也;鹰隼乏采,而翰飞戾天,骨劲而气猛也.文章才力,有似于此.若风骨乏采,则鸷集翰林;采乏风骨,则雉窜文囿.唯藻耀而高翔,固文笔之鸣凤也.[7](P266)

  通过野鸡与鹰隼的比较,强调有文采而缺乏骨力和有风骨而缺乏文采都是不可取的,只有文采照耀而高飞冲天,才堪称文章中的凤凰.

  总之,人物品藻中的意象品评法对六朝时期文学批评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在其后的文学批评中依然还可以看到这种影响力的存在,如司空图的《诗品》,在其所评论的二十四种诗风中,绝大部分的篇幅都运用了意象批评的方式.

  ——————

  参考文献:

  [1]傅亚庶.三曹诗文译注[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7.

  [2]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3]杨伯峻.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60.

  [4]王文锦.礼记译解[M].北京:中华书局,2001.

  [5]黄晖.论衡校释[M].北京:中华书局,1990.

  [6]王玫.人物志[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6.

  [7]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6.

  [8]郁沅,张明高.魏晋南北朝文论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9]周振甫.诗品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98.

  [10]李泽厚,刘纲纪.中国美学史[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

  [11]萧子显撰.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12]潘运告编著.汉魏六朝书画论[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

  [13]徐震堮校笺.世说新语校笺[M].北京:中华书局,1984.

  [14]张彦远.历代名画记[M].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6.

  [15]廖仲安,刘国盈.释风骨[J].文学评论,1962,(1).

  [16]王运熙.从《文心雕龙·风骨》到建安风骨[J].文史(第九辑),中华书局,1980.

  [17]罗宗强.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M].北京:中华书局,1996.

  [18]曹旭.诗品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

  [19]余嘉锡.世说新语笺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20]赵幼文.曹植集校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21]李延寿.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22]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史教研室.陶渊明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62.

  责任编辑:潘文竹

概括总结:本文是一篇适合文学批评和人物品藻和人物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文学批评本科毕业论文,相关文学批评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我们需要怎样的文学批评 谢谢“娴院演讲”的安排,能在中国人民大学这个教室讲一次,深感荣幸 不过我要纠正主持人的一个说法,介绍我时说我是“著名作家” 这样的话我不爱听,能不能换一.

2、 现代文学批评语境下的客家文学批评 客家文学批评虽然可以依据客家文学的界定在古代找到蛛丝马迹,但真正具有研究意义的客家文学批评还是要放在现代文学批评语境下 现代文学批评语境以王国维对外来文学理论借鉴加之与传统批评话语的融合为开端,在文学.

3、 批评如何介入文学现场读李仰智《言说和现场》兼论对话式文学批评的现代建构 “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沿波讨源,虽幽必显 世远莫见其面,睹文辄见其心 ”①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的这段话被认为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论的核心,&ld.

4、 当代文学批评的困境和出路 摘要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当代的文学批评已经逐渐的趋于保守,出现了理论缺乏,滞后文学现实……的现象,严格的抑制了文学的发展,当代文学的批评和功能作用正在逐步消减,为了对相关的文学困境进行全面有力的探索.

5、 从女权主义文学批评的视角看《茶花女》 谢红秀 伊犁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摘 要小说茶花女是法国著名作家亚历山大小仲马创作的一部的爱情小说,讲述了玛格丽特与贵族男子阿尔芒斯的故事,小说通过玛格丽特传达的所表达的女权主义思想引起了人们的共鸣 本文将.

6、 恢复文学批评的活力四人谈 南 帆 谢有顺 张 莉 刘 波主持人曾念长语自从20世纪90年代“学院批评”兴起之后,文学批评日渐脱离了文学创作这个“现实” 这个发展趋势,自然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