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职称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云南大学生论文格式 云南大学权威期刊 云南财经大学论文答辩难不难 云南财经大学毕业论文 云南财经大学论文模板 云南农业大学期刊目录

关于云南论文范文数据库 和云南边境民族地区学生辍学的现状、原因与类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分类:职称论文 原创主题:云南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1-08

云南边境民族地区学生辍学的现状、原因与,本文是关于云南专科开题报告范文和民族地区和边境和辍学类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摘 要:调查发现,近年来云南边境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因贫辍学”现象逐渐减少,“非贫辍学”现象却逐年增多.具体来说,辍学呈现非贫辍学日渐凸显、隐性辍学比例增大以及地域、性别、学段特征明显等特点.辍学对学生身心发展及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社会治安等带来消极影响.造成辍学新问题的原因涉及社会环境、家庭环境、政府管理、学校教育及学生自身等诸多方面.对此,应通过夯实主体责任、加强教育精准扶贫、提高基础教育质量等方式,确保“控辍保学”目标的有效实现,为云南边境民族地区学生成长和家庭幸福打下坚实的教育基础.

关键词:边境民族地区;义务教育;辍学;非贫辍学;控辍保学

中图分类号:G75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129(2018)05-0044-07

一、问题的提出

我国于1986年开始实施六年义务教育,2011年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2015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3%,实现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中期目标.云南作为西部边疆省份,地理环境复杂,少数民族众多,教育发展相对落后,因贫辍学在一定程度上仍然存在.更为严重的是,非贫辍学大量出现且呈蔓延和扩大趋势,“控辍保学”的任务非常繁重.云南边境的深度贫困地区、“直过民族”地区、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等特殊困难地区,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少年失学、辍学现象尤为突出,已经成为中国义务教育工作的短板和重点攻坚地区.边境民族地区辍学学生的产生直接影响了云南省义务教育普及水平的提高和均衡发展,影响了边境劳动力队伍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稳定,也影响了我国的对外形象.如何切实解决云南边境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学生辍学的问题,做好义务教育精准控辍保学,确保2020年与全国同步实现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的目标,是摆在云南省面前的重大现实问题.为此,笔者深入云南边境25个县进行调研,在掌握丰富的第一手材料的基础上,对边境民族地区学生辍学的原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促进云南边境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二、云南边境民族地区学生辍学的现状

(一)辍学的类型分析

1. 因贫辍学

随着义务教育的深入推进,国家和省、州(市)经费的大量投入,贫困似乎不再应该是学生辍学的主要原因.然而,义务教育新政只解决了学生个人的上学和生活补助问题,学生家庭的贫困仍然存在,加之“两免一补”“困难学生补助”的申请和发放程序、手续需要较长时间,相关费用不能及时发放到学生手中,学生没有往返家与学校之间的交通费用和在学校的生活费,致使部分学生因此辍学.在此值得一提的是,调研中发现各学校的“营养餐”多为牛奶和面包,与学生的饮食习惯不一致,因而常常被大量丢弃在垃圾桶中,造成了巨大的浪费.此外,外出打工是大部分边境民族地区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也是孩子最主要乃至最终的就业目标.贫困学生往往会利用寒暑假打工来提高家庭收入,有的学生在体会到打工的艰辛后,开学时会返回学校继续学业,但经常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无故旷课现象时有发生,成为隐性辍学生,而多数外出打工的学生则是不再返回学校,选择彻底放弃学业.

2. 非贫辍学

“非贫辍学”是指在家庭经济条件有保障甚至是在家庭经济富裕的情形下,由于受到若干因素(社会环境、家长观念、宗教习惯、个人意愿等)的影响,自愿或被迫离开学校,没有完成义务教育或进入高一层级学校学习.非贫辍学包括自愿辍学、因富辍学、学困辍学等.非贫辍学主要表现为:一是在边境三、四线城市的城郊结合部,大量的进城务工人员和流动人口子女因生计方式改变、社会认识影响,产生“教育成本高,不经济”“读书无用”的思想,自愿选择辍学;二是随着沿边25个县的口岸贸易、旅游、特色产业的发展以及城市建设拆迁,一些家庭经济收入提高,家长觉得孩子读不读书无所谓,从而导致孩子“因富辍学”;三是不少学生因为学习成绩差,逐渐丧失学习的信心,从而离开学校回到家庭或者进入社会,导致学困辍学.非贫辍学逐步规模化并不断扩散、蔓延,成为阻碍边境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突出问题.

(二)辍学的特点分析

1. 非贫辍学日渐凸显

访谈中发现,云南边境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学生辍学具有明显的降低机会成本的考虑.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对于一些家庭来说,孩子辍学不再是因为上不起学,而是机会成本增加.他们认为,“与其上学找工作,不如退学找门路”.例如在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调查时发现,该州橡胶种植区的初中适龄学生,家中大都有橡胶林,每天割胶收入至少300元以上,一个村(寨)子的学生因此常常相约着不去上学而去割胶.他们对来家中劝返复学的老师说:读书有啥用? 你的收入那么一点点,不如来我家帮工,这样挣得还更多.

2. 隐性辍学比例增大

“隐性辍学”是指学生呈现出的“人在校内,心在校外”的未受教育状态,是一种实质意义上的辍学.有的学生离开学校后,因政府及学校的反复要求和做工作,不得不返回校园,但常常游离于社会(家)和学校之间,他们有学籍,也正常参加考试,但直至毕业也没有完成规定课程.调查中发现,目前这种隐性辍学现象不但在辍学中占有较大比例,而且呈现居高不下甚至增长的态势.

3. 呈现明显的地域特征

调查中发现,越是距离乡镇远的边境民族地区,由于自然条件非常恶劣,交通极其不便,经济社会发展更为落后,学生的流失率就越高,有的地方学生年流失率甚至达到20%以上;而乡镇中心及周围学生流失则相对较少,年流失率为10%.这种情况表明,学生流失呈现出明显的地域特征.

4. 呈现明显的性别特征

云南边境民族地区辍学学生中,女生明显多于男生.调查发现,小学毕业是辍学的一个高峰期,初中二年级以后,女生辍学现象更加明显.究其原因,一是农村家庭不重视女童教育,不少家长认为女孩子没有学历出门打工反而更容易找到工作,导致女生对学习意义产生怀疑;二是与少数民族地区早婚习俗有着直接关系,如拉祜族、傣族等少数民族,其认定的适婚年龄一般是12、13岁,因而女生小学未毕业退学回家结婚生子成为常见现象;三是一些地区女性外出务工后多数不再回来,选择在外结婚生育,导致当地适婚男女性别比例严重失衡,一些大龄适婚男青年转而将目光投向年龄尚小的女学生,导致一部分女生由此辍学.

5. 呈现明显的学段特征

在云南边境民族地区,初中辍学率远远高于小学,并且初中阶段辍学率随着年级的升高而逐步上升.如在瑞丽、勐腊、西盟等地调查发现,某些学校的学生辍学率呈现出初一5%、初二10%、初三15%~37.2%不等的逐步上升现象.在瑞丽一学校,初中入学时有6个班(每班55人左右),到毕业时只剩下了2个班.辍学具有学段特征,主要是因为进入初中阶段后,学习压力加大,学生学习困难,不适应初中课程和环境.初三辍学的学生多,则多是因为升入普通高中有一定的困难,不愿继续学习.

(三)辍学的影响分析

学生辍学,对社会治安和社会发展均会造成一定的危害.辍学学生作为一个特殊年龄群体,思想状态不稳定,社会认知较为片面,容易受到外部环境消极因素的影响,甚至被不法分子和不良团伙教唆、利用、拉拢而走上犯罪道路,成为潜在的高危犯罪人群.据了解,盗窃、抢夺、抢劫、寻衅滋事等侵财型、暴力型案件中,涉案人员多有辍学经历,辍学———失业———犯罪,形成一个恶性循环.部分学生辍学后回家务农或踏入社会,其劳动能力和素质普遍较低,难以从事技术性劳动,导致生活贫困.部分学生辍学回家早婚成立家庭,因为不具备独立的生存能力,容易形成家庭贫困,陷入贫困代际传递的恶性循环.辍学不仅影响边境民族地区青少年自身及其家庭的生计和发展,更影响边境民众整体素质的提升和发展.

三、云南边境民族地区学生辍学现象的归因

(一)社会不良风气及传统习俗影响

一方面,高校扩招后收费提高,大中专毕业生找一份理想工作也并不容易;另一方面,云南边境民族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一些辍学学生外出打工能够赚钱养家,社会大环境导致部分家庭和学生个人认为读书无用,不如早日赚钱[1].同时,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不良传媒、不良团伙以及学校周边违规设立的娱乐设施、网吧等,也使得是非观念淡薄的中小学生容易受其影响,进而沾染上不良习气,无心学习,走上从厌学到逃学最终辍学的道路.此外,边境民族地区还存在着早恋早婚、重男轻女的传统观念与习俗,这也不同程度地导致了学生尤其是女生辍学.如傣族、拉祜族等少数民族就有早婚习俗[2],孩子13岁就举行成年礼,并开始婚配.另有一些少数民族地区在传统宗教信仰的影响下,也有家长和学生产生辍学回家的思想.如傣族等信仰小乘佛教的少数民族,一些家庭会选择让孩子退学后回归寺院学习.

(二)地方政府控辍保学不力

国家关于控制辍学的相关政策法规虽已颁布并实施,但部分地区由于宣传不到位,加之缺乏有效的监督指导,使这些政策法规不能得到很好的落实.一些县、乡政府为了尽快提高政绩,多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而学校教育由于投入大,成效不显著,不能很好地凸显业绩,于是常常只做表面文章.如虽也对学校周边环境进行治理和规范,取缔了一些非法营业点,但实际上因为减少了对“控辍保学”工作在人力、财力方面的投入,仍然导致中小学生辍学得不到有效控制.政府“控辍保学”不力还体现在不断增加的隐形辍学上.学校的运转主要依靠生均拨款,一些学校为了拨款不被减少,在学生辍学后仍将学生姓名挂在学籍网上,造成了很大的“隐性辍学”数据.当上级部门督查时,一些有高中部的学校会将身高较矮的学生抽调到初中部,没有高中部的学校则花钱到社会上聘请适龄学生对付检查.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因政治和经济原因导致基层学校和政府在教育统计中难免有夸大学生人数的动机[3].

(三)学校方面存在不足

1. 课程脱离生活实际

义务教育阶段,全国统一的教学大纲和课程主要是以城市学生的发展特点为基础编制的,农村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许多知识在广大农村地区常常缺乏用武之地,学校教育与社会需要严重脱节,“长期未能满足民族地区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需要”[4].另外,双语教师和适合少数民族学生使用的教材的缺乏,也成为影响边境民族地区学生上学积极性的重要因素,导致学生学习质量不高,从而加剧了学生辍学的现象.在云南边境少数民族集中连片地区,孩子从小一直讲本民族语言,不会说普通话,上小学后,他们需要一边学习普通话一边学习课本知识,但绝大部分教师不会讲少数民族语言,学校只能请高年级的学生在课间来教低年级的学生,或者由本班少数几名会讲普通话的同学转译和帮助.以上这些因素导致学生从进入小学之日起,“学困”问题就开始困扰他们.

2. 师资水平普遍较低

由于城乡差异、地区差异的存在,云南边境民族地区优秀教师外流严重.农村教师资源薄弱,师资水平普遍较低,且教师老龄化严重.新教师、年轻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现象普遍[5],师资水平低导致不少学生因学习困难而辍学.同时,部分地区的教师缺乏教育常识,教学方法简单,态度粗暴,片面追求升学率.一些教师怕影响有升学希望的同学,甚至直接让学习差的同学离开学校.

3. 教育成本较高

前些年,针对农村学校生源少、办学规模小等问题,国家实行了“裁、撤、并”政策,对其进行重新调整和布局.但是部分地区乡村学校撤并程序不规范,导致学校布局不合理、学生上学不便,教育成本的增加造成了一部分学生的辍学,“带来了学生的流失,产生了新的教育排斥现象”[6].而且在“裁、撤、并”过程中,让学生集中住宿虽有助于教学管理,但也无形中增加了农村家庭的负担,长时间与家长分离也不利于学生的成长.

(四)家庭及学生缺乏远见

1. 家长的“实用”思想

尽管在国家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后,因交不起上学费用而选择不上学的学生数量减少,但家庭经济贫困依旧是导致云南边境民族地区学生辍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有的家庭因为经济困难,不得不让孩子较早地投入到生产劳动中,甚至成为家庭经济的支柱,孩子由此不得不放弃学业.此外,由于社会就业形势日益严峻,部分家长出于家庭经营或扩大生产规模的考虑,对孩子的学业不但不重视、不支持,而且还选择让孩子辍学回家或务农或经商.特别是随着云南边境贸易的进一步发展,不少边境地区的家庭为经营边贸生意而让孩子放弃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

2. 学生的“务实”行为

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尚不成熟,看待问题往往比较简单.如部分学生就因看到读书毕业并不一定能带来稳定的高收入而轻率地选择辍学,忽略了教育对促进人的能力、素质和全面发展的价值.加之“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使边境民族地区学生很容易丧失学习动力而选择辍学.此外,调查结果显示,学业困难是学生辍学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云南广大的边境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多由老人和亲戚照管,部分留守的单亲家庭学生由于家长工作繁忙也无暇管教,造成孩子或被溺爱或被放纵,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就一味逃避,进而产生厌学情绪最终导致辍学,这样的留守儿童并不少见.而那些随父母进城的流动家庭的孩子,则因为家长在社会各地流动,不得不一次次地转学,一次次地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不同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风格等,当无法适应累积到一定程度时,往往也会产生厌学情绪从而辍学.

四、云南边境民族地区控辍保学的对策建议

针对上述导致云南边境民族地区学生辍学的原因,笔者认为控辍保学的主要工作应放在压实政府和学校的责任上,通过加大教育扶贫力度和切实提高教育质量,来降低辍学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增强对学生就读的吸引力,为学生安心接受义务教育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一)夯实主体责任,健全控辍保学联动机制

1. 夯实各级政府控辍保学的主体责任

云南边境民族地区要严格落实《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要以县为主,全面落实“控辍保学”目标,特别要加强对辍学高发县的工作指导.各县(市、区)政府要认真履行控辍保学主体责任,将控辍保学的目标和责任明确到各具体职能部门.要完善控辍保学考核问责机制,将控辍保学工作纳入地方政府主要领导考核重要指标.建立控辍保学主要指标通报制度,对问题突出地区和学校的主要负责人、直接责任人进行约谈、限期整改.要认真执行免费义务教育和教育资助政策,确保农村留守儿童不因贫困而失学、辍学.要把建档立卡贫困家庭适龄子女、残疾儿童、留守和流动儿童、少数民族女童等特殊群体,作为全省义务教育控辍保学的重点对象.同时将组织儿童少年入学、采取措施防止辍学、积极引导升学等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控辍保学链条.

2. 健全各部门控辍保学联动机制

教育部门要加强普法宣传和教育,向家长普及义务教育的相关法律知识,敦促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依法送适龄儿童少年入学;司法部门要积极配合教育部门进行法律宣传工作,依托属地乡级人民政府,落实辍学学生登记、劝返复学和书面报告制度,采取措施劝返复学;工商部门和门要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治理工作,禁止在学校周边开办任何不利于儿童少年身心健康的娱乐活动场所,严禁辖区娱乐活动场所向未成年人开放;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大对违法招用未成年人的单位或个人的查处力度,情节严重的由工商部门吊销相关单位和个人的营业执照;民政部门要将符合条件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纳入社会救助政策保障范围,并将提高补助对象扩大到云南省8个人口较少民族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学生.通过各部门通力配合,形成控辍保学的合力与联动机制.

在控辍保学联动机制中,要特别关注控辍保学动态监测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各地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全面精准掌握行政区域内适龄儿童少年的基础信息,依法确保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应入尽入,接受义务教育.要进一步加强学籍管理,充分利用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做好辍学学生标注登记工作,由专人负责管理;将未入学的适龄儿童少年纳入学籍管理中,积极对学生的辍学情况进行动态监测,定期核查;确保学籍系统信息与实际一致,不虚报、谎报学生辍学数据,及时、定期将辍学学生情况上报主管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相关部门积极配合工作.通过动态监测抓实细节,确保适龄儿童少年“应入尽入、应返尽返、应保尽保”.

(二)加大教育精准扶贫力度,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要将扶贫政策与义务教育扶贫工作结合起来,切实提高扶贫成效.按照“省负总责、县抓落实、扶持到校、资助到生”的教育扶贫工作要求,把教育扶贫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和总体规划,加大云南边境民族地区教育扶贫工程的实施力度.各级党委、政府要建立上下联动、多部门合力推进的教育扶贫机制,尤其是要推进教育的精准扶贫.要着力推进建成一批教育扶贫示范学校,加强扶贫示范校的教师队伍建设,加快扶贫示范学校和贫困地区学校教学改革,建立扶贫示范学校教学评价体系,确保建档立卡贫困家庭所有学段的孩子都能接受更高质量的教育,切实提升贫困人口素质.要建立完善各级各类教育贫困学生资助体系,进一步完善资助政策、扩大资助范围、提高资助标准.构建覆盖云南省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助学工作机制,把已建档立卡的447.6万贫困人口(其中70%左右为少数民族)中的贫困学生和非建档立卡的残疾学生、农村低保家庭学生、农村特困救助供养学生作为脱贫攻坚重点对象,尤其要把残疾儿童、残疾人子女、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留守儿童、直过民族地区适龄儿童作为重中之重,坚持优先帮扶、精准扶贫.针对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学生,按照“一家一案,一生一案”制订扶贫方案,在保障入学复学、安排学校寄宿、资助救助、学困帮扶、表彰奖励等方面给予倾斜,做到特殊群体适龄孩子一个都不辍学.要以造血式扶贫替代输血式扶贫,通过教育提升边境民族地区贫困家庭的自我发展能力,到2020年全面完成“发展教育脱贫一批”任务,切实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三)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强化控辍保障

1. 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从源头控制学困

要加大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规范办学标准,加快发展边境民族地区的学前教育.根据贫困村的自然环境、适龄人口分布等情况,优先利用闲置校舍改建、新建幼儿园,多渠道增加公办幼儿园数量,支持每个贫困村建立1所普惠性、低收费幼儿园,对建档立卡户学前儿童减免保教费.

2. 统筹学校规划布局,缩小教育差距

要构建与常住人口增长趋势和空间布局相适应的边境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学校布局建设机制,做到“三不、一小、双便利”.“三不”指不建设超大规模学校、不建设豪华学校、不盲目和强行撤并乡村学校;“一小”指因地制宜,建设“小而美”的学校;“双便利”指通过扩大学校寄宿规模、完善学校校车服务,在人口集中、交通便利、公共服务成型的乡镇建设寄宿制学校;在人口稀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民族地区妥善保留或设置教学点.实施义务教育质量提升计划,启动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1+1”城乡结对帮扶,通过以强带弱,联合带动等多种教育对口帮扶形式,带动贫困乡村学校发展,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3. 增强课程内容针对性,增强课堂吸引力

要积极开展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针对边境民族地区教学的特殊需求,组织教研团队改进教学工作,增强教材适宜性,拓展本土课程资源,增强课程内容和教学方式对乡村学生的针对性.实施国家、地方、学校课程,开辟沿边小语种教育、开发富有民族特色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将职业教育、民族教育、双(多)语教育融入其中,丰富具有民族地方特色和民族工艺特色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提供多种成才渠道.在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的同时,加强双(多)语科普资源开发,健全双(多)语教育督导评估和质量监测机制,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4.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实施“本土教师培养计划”,创新边境民族地区教师培养模式.采取“县来县去”和“乡来乡去”的定向培养模式培养本土教师.适当降低门槛,鼓励有志于从事教育的本乡本土的知识青年献身家乡教育事业.要建立“民汉双语”教师培养培训基地,培养双语教师,推行双语教育.有条件的高校在民族地区选拔懂民族语言的优秀毕业生定向培养,为边境民族乡镇以下小学培养5年制大专学历“全科”本土化教师.积极扩大和完善“特岗教师计划”实施规模,解决农村学校教师师资总量不足和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完善农村教师队伍补充机制,确保特岗教师与在职在编教师同等待遇,加强配套政策方案的调整和完善.优化职称结构,在教师的继续教育、评优评先、选任调动上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开展优质学校对口帮扶贫困村学校工作,通过优秀教师到贫困村学校支教、走教,贫困村教师到优质学校跟岗等途径,结成相对稳定的对口帮扶关系,提高贫困村学校办学水平.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重点向条件艰苦的山区、村小学及教学点倾斜,解决偏远地区教师的周转房建设,切实“改善校际物质生活环境”[7].在农村地区不再强制实行校长5年轮岗和教师6年轮岗的制度,让这些校长、教师扎根家乡,安心工作.

5. 改革教育评价,促进初中与普职教育融合

要改革只注重升学率、考试成绩的片面做法,从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考评学校的办学成绩和师生教与学的水平.坚决制止根据考试分数给教师、学生排名次的做法,坚决杜绝为保证升学率而对学生进行分班.坚持“立足脱贫,着眼致富,对接产业,服务地方”,通过在普通初中开设职业技术课程、组织普通初中学生到当地中等职业学校(含技工学校)选修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等多种方式,积极促进农村初中与普职教育融合,将职业教育、民族教育、双(多)语教育融入其中,丰富具有民族地方特色和民族工艺特色的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确保初中学生完成义务教育,为中职招生打下基础.提供多种成才渠道,使初中生升学有基础、就业有能力,有针对性地防止初中生辍学.

此文点评,此文是关于对写作民族地区和边境和辍学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云南本科毕业论文云南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参考文献:

1、 从问题关注的视角民族地区学前双语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摘要学前双语学生学习能力的增强除了有效的自我反思以外,还需要教师的引导,学生问题关注的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提升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螺旋式上升模式,学生可以沿着“筛选一调节一再关注”这个.

2、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现状和 摘 要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不仅是提高民族劳动者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更是推进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关键 结合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详细分析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现状,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 词.

3、 云南边境口岸地区新型城镇化路径 【摘要】由于历史因素和地理位置的特点,一直以来,云南的经济发展相对落后于其他东部沿海地区 云南拥有129个县市区的,县域经济相对落后,然而近几年云南凭借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不断开拓创新,优化产业链,不断变.

4、 中西部高校人才流失的现状、原因与 于琦 河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我国中西部高校普遍存在着人才流失的现象,人才流失已经成为了制约中西部高校发展的瓶颈,任其发展会影响到高校的正常运行、生存及发展 如何有效地减少中西部高校人才流失,稳定人.

5、 9+3学生文化适应现状、特征与促进策略以四川省广元市某职校为例 摘要 本文从生活环境适应、习俗适应、同伴交往及求助倾向……方面着眼,采用Likert五点计分量表收集数据,探讨认识四川省藏区“93”学生在内地学校学习、生活期间的适应状况,并.

6、 驻场演出必将成为龙岩地方戏曲的出路龙岩市地方戏曲的现状、原因与 摘要2015年在的统一部署下,各地对所属地区的地方戏剧剧种进行全面普查 现根据龙岩市地方戏曲的现状,寻找龙岩市戏曲发展落后与濒危的根本原因 找出了促进龙岩市地方戏曲发展的对策—驻场演出在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