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职称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关于英语教学的论文 科学教学论文 教育教学论坛杂志 外语教学期刊 教学论文范文 教育教学论坛期刊 课堂教学模式开题报告 教学模式论文 体育教学模式论文 网络教学模式的参考文献 教学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开题报告

教学模式类有关论文如何写 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教学模式相关论文如何写

分类:职称论文 原创主题:教学模式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3-0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教学模式,本文是关于教学模式相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教学模式和专题有关论文如何写.

田革

(济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济南250022)

摘 要:自《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开设以来,济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对课程专题教学模式不断进行探索与完善,逐步形成了较为系统且具有自身特色的专题教学模式.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专题;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9-0205-02

自《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课开设以来,济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学习、借鉴其他高校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不断对《纲要》课专题教学的指导思想、教学思路及内容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完善.经过几年的探索,已经初步形成了较为系统且具有自身特色的《纲要》课专题教学模式.

一、《纲要》课专题教学模式指导思想

1.明确课程定位.《纲要》课是教育部规定的全国高等学校本科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纲要》课本中明确阐明了教学目的: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了解国史、国情,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是怎样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就课程内容而言,《纲要》课毫无疑问是一门历史课,但其教学目的中又蕴涵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也就是说,《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是以历史课为载体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标,因而具有较为特殊的双重属性.这就要求在专题教学中做到两者兼顾:首先,《纲要》课是一门历史课.因此,每个专题的设置与讲授都要遵循历史教学的规律,教学内容必须围绕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和主线展开.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遵循历史课的教学规范,尊重历史的客观性、整体性、必然性原则,避免为了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而断章取义、片面解读历史.其次,《纲要》课是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面向包括文科类、理工类、医学类、体育类、艺术类等各专业学生的公共必修课.鉴于课程性质的不同以及教学对象的多样性,《纲要》课与历史专业的中国近现代史课程在教学内容与方法上都应有所区别.在教学内容上,《纲要》课的专题内容应概括而精炼,更加侧重讲授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人物及社会发展状况,而非全面深入的学术性探讨;在教学方法上,要注重史论结合,使学生能够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规律,了解历史的基本经验.总之,在专题教学中应将历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者合理、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纲要》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近现代中国革命发生、发展的历史进程,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树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想.

2.处理好两个关系.首先,处理好《纲要》课与中学历史课的关系.由于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经初步掌握了中国近现代史的基本内容,因此在《纲要》课专题教学中应有所取舍.中学阶段历史教学总体来说是“知其然”,学生所学的是基础性历史知识.那么,《纲要》课应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知其所以然”上.这需要在《纲要》课专题教学中转换教学思路,变换认识的角度,加强对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内在规律的解读.所以,每个专题的重点要更加突出,围绕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深入分析,并进行理论升华,以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其次,处理好《纲要》课与《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的关系.《概论》课着重讲授中国把马克思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历史进程,是以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尽管两门课程在中国成立后的部分历史内容上有重叠的情况,但《概论》课主要是围绕着中国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展开的,倾向于理论性总结.《纲要》课则是对中国近现代社会历史发展的综合性阐述,并从中国的发展进程、历史地位和指导作用的角度加以分析的,侧重于诠释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规律性.

3.注重历史与现实的联系.《纲要》课专题的内容应注重与现实的紧密联系.每个专题讲授一个主要问题,并力求纵贯整个中国近现代史.专题内容既要紧扣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主线,同时又要结合学生所关注的热点问题,联系中国当前的实际发展情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十八大以来,中国全面推进法制建设,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综合国力迅速提升,国际地位空前提高.中国已经成为国际社会重要的成员,中国的经济总量世界第二,中国的科技、军事等快速发展,中国的政治影响力、文化影响力在世界范围内日益扩大.“中国梦”的提出,为中华民族展示了更加恢弘灿烂的发展蓝图.因此,在每个专题的设计上,除了要求主题明确、重点突出、脉略清晰,还要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作为专题的最终落脚点.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从而实现《纲要》课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标.

二、《纲要》专题教学的内容设置

在把握上述指导思想、原则的基础上,济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新构建了《纲要》课专题教学体系框架,分别从政治、经济、国防军事、外交、历史人物等角度设置了五个专题.每个专题既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又紧紧围绕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主题,深入阐析历史发展规律.

专题一:政党政治与近现代中国社会

(1)效法西方———中国政党制度的产生和发展;(2)国民党专制———国共两党的合作与斗争;(3)历史的选择———中国领导的合作制.本专题以中国近现代政党政治的发展演变为线索,阐述中国人民探寻适合中国的政治发展道路的艰难历程: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并效仿西方国家实行议会政治和制.但在中外各种反动势力的冲击下很快归于失败;国民党统治时期,由于坚持,打击、迫害进步力量,违背政治发展潮流和人民意愿,最终难逃被历史抛弃的命运;中国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奋斗.在领导新主义革命过程中,中国确立了在各种革命力量中的核心领导地位.各党派、无党派人士在长期实践中经过比较,自觉地选择了中国的领导.总结:中国的政治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盲目照搬外国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模式是不可能成功的.中国合作制度的形成和发展,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体现了中国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符合时展的潮流.

专题二: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与发展

(1)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艰难起步;(2)社会主义建设在曲折中前进;(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本专题以近现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主线,深入分析在的领导下,中国人民走上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中国的现代化是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被迫开启的.由洋务运动拉开序幕,经“戊戌变法”、“辛亥革命”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中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屡受挫折.向西方学习,走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无法实现中华民族的与富强;新中国成立后,在的领导下,经过几十年的艰难摸索,终于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之路.总结: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畸形状态下,中国试图实现现代化的努力难以获得成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道路,是引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专题三:从战争到出兵亚丁湾

(1)战争———有国无防;(2)抗日战争———落后就要挨打;(3)出兵亚丁湾———大国崛起.本专题分三个阶段阐述中国近现代国防军事的发展历程:清王朝长期执行闭关锁国政策,国力衰微、国防孱弱,面对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只能被动挨打,开启了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程;国民党统治时期,中华民族虽经八年抗战最终取得了胜利,但却为此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和代价;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综合国力迅速提升,中国的国防力量更是令世界瞩目.出兵亚丁湾正是中国大国崛起的一个强有力的体现.总结:国防力量的强大与否直接反映着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同时,强大的国防力量也是国家经济稳定发展的必要保障.

专题四:从“闭关锁国”到“大国外交”

(1)“闭关锁国”———“结与国之欢心”;(2)艰难的抗争———弱国无外交;(3)“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大国外交”.本专题主要阐述近现代以来中国外交的发展历程:战争后,中国屡遭外敌入侵,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均遭到严重破坏.弱国无外交.由于国家实力不济,无论是清王朝还是国民党统治时期的中国外交都难以切实维护国家利益;新中国成立后,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随着国力的日益强大,中国政府提出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念,在全面保障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同时,在国际事务中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总结:外交的基础是国家综合实力.以强大的综合国力为后盾,中国外交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同时,在国际舞台上充分展示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形象.

专题五:历史人物评述

(1)李鸿章———大清“裱糊匠”;(2)孙中山———革命先行者;(3)———新中国缔造者;4. ———改革开放总设计师.本专题主要介绍在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重大影响的四位历史人物:首先,简要介绍历史人物的生平.其次,分析历史人物在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中的影响和作用.第三,对历史人物进行评价.对历史人物要依据其所处时代和社会的历史条件,根据他们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总结:大学生只有把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相连,把握时展的脉搏,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才能充分体现自身的价值,为祖国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结论,此文为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教学模式和专题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教学模式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模式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环节 【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改革,实践教学尤为重要 本文阐述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自身特点,深化实践教学环节的必要性,论述了该课实践教学模式,进而总结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 《国际贸易实务》案例教学模式 涂娟四川绵阳西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620101) 【摘要】国际贸易实务是涉外经济与贸易专业必修的一门核心课程,实践性很强 传统的教学已经不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动,在充分认识和把握这门课的性质和特点.

3、 体育院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模式 当前,各体育院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采用的教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是在全国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统筹安排下进行的 在内容上贯穿了自1840年战争到今天近200多年的历史,由于教学内容.

4、 民族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协同教学 摘要针对民族院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从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育途径……方面进行改进,从而最大限度发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协同教学效应,整体上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实现.

5、 基于网络综合教学平台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摘要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缺失,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开展思维训练和价值认同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方面,灵活的教学方式提升了学生对中国.

6、 面向艺术设计类专业的《陶瓷材料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摘要当前,在我国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战略目标,大力倡导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背景下,面向艺术设计类专业开设的陶瓷材料学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本文分析了目前陶瓷材料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从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