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职称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中国近现代史论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文 近现代史论文 天津近现代史论文 关于近现代史的论文 大学生近现代史论文 近现代史论文题目 中国近现代史本科毕业论文 历史系论文题目近现代史

近现代史方面论文怎么写 与论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有关论文如何怎么撰写

分类:职称论文 原创主题:近现代史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2-18

论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中反对历史虚无主义,该文是关于近现代史相关论文如何怎么撰写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历史虚无主义和教学相关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王斌

(长沙医学院 思政部,湖南 长沙 410219)

摘 要: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沉渣泛起,因其披着“档案解密”“还原真相”的外衣,同时借助网络媒介煽风点火,流毒至深,对大学生亦影响甚广.“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兼有历史课和政治课双重性质,是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主阵地、主课堂.“纲要”课教学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筑牢防线、夯实基础、明确重点、把准关键、完善策略,扫除历史虚无主义对高校和大学生的影响.

关键词:历史唯物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历史观;“纲要”课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5884(2017)04-0087-05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以下简称“纲要”课)具有历史课和政治课的双重性质.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的规律性,深刻领会历史和人民怎样做出“四个选择”是其基本要求.懂得珍惜中国人民英勇奋斗的历史,提高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和评价历史问题、辨别历史是非和社会发展方向的能力是其根本目的.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甚嚣尘上,特别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历史虚无主义改头换面,极具迷惑性和煽动性,流毒甚广,危害至深.“纲要”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课堂,必须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敢于发声亮剑,营造风清气朗、严肃活泼的教学空间,扫除历史虚无主义对高校和青年的影响.

1坚定立场,筑牢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防线

立场,指认识和处理问题时所处的地位和所抱的态度.立场坚定与否直接关系到能否抵御历史虚无主义的渗透与攻击,去从事“纲要”课的教学,去指导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的重要宗旨就是通过教师的引导,对客观历史和历史规律的把握,坚定在中国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坚定的立场,是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防线.

1.1马克思主义阶级立场

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点和无产阶级学说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也是唯物史观的核心观点.列宁曾明确指出:“只有承认阶级斗争、同时也承认无产阶级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者.”[1]32唯物主义阶级立场就是工人阶级及劳动人民的政治立场,代表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一切从他们的利益出发,一切依靠他们,一切为了他们.“纲要”课教学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唯物主义阶级立场,用阶级的观点观察、分析、认识阶级社会的社会现象,同时帮助学生坚定阶级立场.坚定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立场,才能坚定政治立场,掌握唯物史观、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形成思想武器,有效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阶级中立论”和“抽象人性论”.

1.2人民立场

历史虚无主义通过歪曲人民群众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来否定人民群众,其实质就是否定人民革命.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构成了社会发展中的“动力”部分,是历史的创造者.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2]103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不仅体现在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同时体现在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更是变革社会制度的决定力量.历史虚无主义虚无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干扰的是人民群众对自身历史使命的认识.“纲要”课教学必须坚持人民立场,用辩证的、历史的、实践的观点讲述人民在推动社会变革中所起的重要作用,让学生深入领会“四个选择”不仅是历史的选择,也是人民的选择.

1.3民族立场

民族立场是对本民族历史的认同,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可,对中华文明的尊崇.德国总理勃兰特曾说过:一个忘记历史的民族是会消亡的,而一个歪曲历史的民族是不可能有前途的.中华民族悠久辉煌的历史文化孕育了中国精神,涵养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历史虚无主义通过贬损黄土文明,毁灭民族记忆,“解构和戏谑”民族英雄,戕害我们的民族价值,伤害我们的民族记忆,其险恶用心在于瓦解民族精神支柱,意欲让我们无所适从,进而失去安身立命的心灵根基.“纲要”课教学必须坚持民族立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信.一部近现代史,既是中华民族的抗争史,也是中华民族的奋斗史,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历史.

2正视历史,夯实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基础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历史总是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存在于我们今天的生活之中,融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通过历史记忆的传递,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民的思想、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历史虚无主义者深明其义,亦深知“欲灭其国,先去其史”的重要作用,故挖空心思歪曲、编造、解构历史.“纲要”课具有直面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的武器”的功能,教学中必须正视历史.

2.1实事求是

历史是人类社会经历过的客观存在的过程,是独立于历史认识者主观意识之外的客体,历史研究必须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实事求是原则要求历史教师从历史的总体、相互联系去把握事实,在唯物辩证法的基础上使历史叙述证据确凿.在“纲要”课的教学中,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敢于在课堂上引出历史虚无主义的一些质疑与诬陷,然后用铁的历史事实和真相对其进行无情的揭露.例如针对历史虚无主义对狼牙山五壮士的诽谤,我们通过采访狼牙山五壮士的亲属[3]、整理当时报刊的有关资料,梳理“狼牙山五壮士”的史实[4],以及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法院的宣判[5],全面客观地还原历史,历史虚无主义谎言不攻自破,也在客观的辨析中用事实教育了学生.历史虚无主义利用网络,肆意造谣中伤成为新的动向,网络流传的署名罗冰的所谓《〈选集〉真相》诬称《选集》一至四卷由执笔起草的只有十二篇.针对这一情况,如果“纲要”课教学中一味回避,学生不明真相,就会产生迷茫.教学中就应该树立这个靶子,将历史档案馆研究员齐得平的编辑手稿和盘托出,以铁的事实将历史虚无主义打回原形,以正视听[6].

2.2历史主义

“历史同认识一样,永远不会在人类的一种完美的理想状态中最终结束.”[7]19一切历史事物都处在某一具体的历史发展阶段上,都是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因此,必须从具体的历史事件的发生时代条件出发,分析其特殊的历史联系,才能接近事实的理解和认识.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义的重要特征,就是把历史现象个别性、独特性的研究与历史规律性的思想统一起来,真正尊重历史发展的辩证法,从历史发展、上升的趋势去理解和评判历史.历史虚无主义则恰恰相反,把历史事物的独特性与历史发展的规律性对立起来.他们从其政治目的出发,或刻意拔高已经有了历史结论的一些人物的地位,如把李鸿章的卖国行径视为“客观条件下的历史必然”,对袁世凯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作用赞誉有加.而另一方面,或对英雄人物故意贬损,或对伟人肆意攻击,如对刘胡兰的诬陷,对邱少云的“解读”,对的攻击等.“纲要”课教学必须坚持历史主义,必须把具体的历史问题提到一定的历史范围内,从具体的历史环境出发考察问题,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重视基本的历史联系,既要把问题放到历史发展的时间脉络中考察其前因后果,还要注意其与周边事物的联系,特别是与一定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社会制度的联系.

2.3阶级分析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最直接的动力.历史虚无主义却用抽象的人性论取代阶级论,以客观主义姿态掩盖其阶级立场,推行“普世价值”“自由主义”.因此,“纲要”课的教学必须坚持阶级分析方法,以阶级分析方法分析历史,在阶级社会中,用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观察和分析历史人物、事件、问题.唯有如此,才能透过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认识事物的本质,掌握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认清历史发展的趋势,不被历史虚无主义所蒙蔽.要历史地看待历史上的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注意把某一时代的阶级和阶级斗争问题置于其所在的具体的历史环境中考察,得出符合历史实际的结论.对各个阶级在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要有贴近其所处的历史阶段和历史场景的评价,既不苛求古人,更要防止缺乏学术批判精神的片面“弘扬”.掌握了阶级分析方法,就掌握了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理论武器.

2.4整体研究

在历史学习中坚持整体性原则,就是要在历史过程各种因素的普遍联系和相互作用中,把握历史发展的脉络.历史虚无主义往往只取一点,不及其余,甚至无中生有,他们割裂新中国两个30年的历史,甚至相互否定.列宁对这种割裂历史的现象给了精辟的总结:如果不是从整体上,不是从联系中去把握事实,如果事实是零碎的和随意挑选出来的,那么,他们就只能是一种儿戏,或者连儿戏都不如[8]364.因此,“纲要”课的教学必须从整体出发,把握好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和主线,实现两大历史任务构成中国近现代史的主题,“中国人民在中国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主线.坚持整体研究原则,在时间序列上,要把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发展,看成一个有内在脉络的连续的过程,不因为后来的偏见而割裂历史.例如在抗战历史的教学中,针对历史虚无主义对中国领导的敌后战场的偏见,罔顾事实对政府的“颂扬”的现象,就要从整体上把握,从抗战思想、政治路线、世界影响等全面比较.

3讲清危害,明确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重点

历史虚无主义善于伪装,或以“还原真相”为幌子,或以“档案解密”为借口,或以“范式转换”为噱头,质疑已成历史定论的事实,戏谑民族英雄形象,解构历史价值判断.在网络空间里,以学术争鸣的姿态曲解历史,以恶搞的形式冷嘲热讽英雄.历史虚无主义影响人们的意识形态,侵蚀人们的精神健康,是和平演变的理论帮凶;消解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是腐蚀中华民族的精神;瓦解人们对中国的信任和对社会主义政权合法性的认同,是否定党和党的领导的舆论武器.

3.1产生虚无倾向,消弭使命但当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传播和蔓延,使得一部分学生在碎片化、表面化的历史信息传递中接受甚至认同其观点.在强烈的好奇心驱使下,往往更容易接受非主流的所谓新观点,而历史虚无主义却刻意迎合广大青年的“窥探欲”,罔顾事实真相,以新奇的观点吸引眼球,以扩大其影响,达到其目的.历史虚无主义是有备而来的,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而大学生却鲜有戒备之心,在“戏虐”“调侃”之中落入历史虚无主义精心设计的陷阱.一切民族英雄,历史虚无主义都不遗余力地攻击,他们攻击禁烟英雄林则徐“不识时务”,讥讽谭嗣同“不知变通”.凡是英雄形象,他们都挖空心思贬低,质疑雷锋日记,诽谤狼牙山五壮士,怀疑邱少云,贬损刘胡兰.非但如此,历史虚无主义信誓旦旦,其所言均为“档案解密”“生理解读”“还原真相”,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价值判断.纳粹头目戈培尔曾说: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是真理.在历史虚无主义的狂轰滥炸下,一部分大学生就会产生“虚无”倾向,附和、认同错误历史,失去对英雄的敬仰,就会变得缺乏独立思考,心灵麻木,忘记了自己的使命担当.

3.2消解主流观念,影响是非判断

主流价值观是维系本国本民族发展的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根与魂.是非判断标准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本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下中国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历史虚无主义通过各种渠道,强化影响,对现代大学生进行思想渗透,缺少历史教育,没有坚定立场,就有可能被“洗脑”,向往西方模式,主流价值观念就会受到质疑.长此以往,就会丧失对本民族政治文明的自觉,滋生民族虚无主义,甚至在历史面前无所适从,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瓦解.在历史虚无主义的“虚无”下,既往的英雄形象似乎也不是那么伟大,甚至带有“历史的污点”,而李鸿章、袁世凯之流却是历史漩涡的“务实主义者”,甚至被冠以“近代化的有功之臣”.众多的历史虚无主义言论充斥世界,不禁让人生出“到底谁是历史的英雄”的疑问,是非对错难辨,善恶美丑难分.

3.3失去固有信任,腐蚀执政之基

历史虚无主义否定当代中国基本政治制度的历史根基,否定中国对民族独立解放、国家的富强所做出的历史贡献,抹黑中国的领袖,放大中国在实践探索中出现的失误,逐步瓦解人民群众对中国的信任和对社会主义政权合法性的认同.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时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绩,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举世惊震,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愈发凸显,国家综合国力明显提升,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理论自信、文化自信逐步提高.历史虚无主义却以各种所谓的“历史解密”来抹黑领导人,特别是同志,甚至杜撰各种“历史”以诽谤,妖魔化,意欲通过否定来否定中国.以重写抗战史为国民党做翻案文章,为的不抵抗政策寻找各种开脱理由,意欲制造不抗日的“历史”,否定中国执政的历史必然性.质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美化资本主义制度,试图引导青年大学生向往西方制度与.历史虚无主义不遗余力,以各种手段制造弥天大谎,引导大学生失去对党和国家的固有信任,动摇执政基础.

3.4动摇道路信心,丧失理想信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9].理想信念是一个政党治国理政的旗帜,是一个民族奋力前行的向导,也是大学生奋发向上的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功为理想信念增添具体内容,理想信念为道路自信提供精神支柱.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带来了思想文化多元变化,对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历史虚无主义趁机煽风点火,放大改革开放中出现的失误,夸大贫富差距的意义,否定社会主义改造,认为改造操之过急,应该补“资本主义的课”,刻意放大社会矛盾,干扰公众视听,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信心.在质疑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让缺少历史教育的青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伟大复兴中国梦信心不足,甚至丧失理想信念.

4发声亮剑,完善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策略

面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攻击,“纲要”课作为意识形态的主课堂、主阵地,在教学中必须改变以往的反制方法,改守为攻,打牢基础,优化方法,改善途径,主动发声亮剑,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4.1打牢基础:强队—铸魂—修史

“纲要”课教学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必须要打牢基础,包括在强队、铸魂、修史三个方面下功夫.第一,强队.就是要建立一支信念坚定、素质过硬、能力出众的教师队伍.教师是教学和课堂的主导者,其态度直接决定了其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也直接体现其在教学中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能力.第二,铸魂.一是铸教师的魂,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教师,让历史唯物主义牢驻教师心中;二是铸学生的魂,培养坚定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历史观,让爱国主义永驻心头,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第三,修史.一是深入研究历史,指出:“中国的历史是一部丰富生动的教科书.用党的历史教育党员……,尤其是教育青少年,是党史工作服务党和国家大局的重要内容.”[10]二是认真学习历史.历史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历史的学习,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升华人的精神、启迪人的智慧.梁启超曾言,历史是爱国主义的源泉.一部中国历史,是我们民族自信力的根据,学习历史,可以增强我们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力,增强我们对社会主义祖国的前途的信心.

4.2优化方法:树靶—讨论—批判

意识形态领域,我们不主动去占领,敌人就会去占领.在与历史虚无主义的斗争中,我们应该主动出击,要有目的地树立靶子,在讨论和辩论中进行批判.树靶就是主动把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观点、卑劣行径、反动实质予以具体化、明确化,从而实现对历史虚无主义批判的有的放矢.例如,树好“历史虚无主义的前世今生”的靶子,我们就能更明确具体地弄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来龙去脉,也能更好地揭发其实质和危害,进而更好地批判.又如面对历史虚无主义对中国抗战贡献的质疑与诘难,提出重写抗战史的主张,我们树好“中国抗战史真的需要重写吗”的靶子,然后从国共双方的抗战路线、思想、两个战场的关系进行深入讨论,得出国民党片面抗战的危害,从而批判历史虚无主义.

4.3改善途径:课堂—网络—社会

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不仅要发挥“纲要”课主课堂、主阵地的作用,更要重视网络这个新媒介,同时辅以社会的实践,增强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效果.第一,充分发挥课堂的作用.课堂是最重要的阵地,通过课堂叙事和历史的梳理,以事实胜于雄辩的自信引领学生,在学习历史的同时认清历史虚无主义的本质和危害,坚定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信心.第二,针对历史虚无主义在网络的泛滥,结合大学生信息交流的特点,借助互联网,通过微信、微博、网络平台加强大学生的引导,主动设置议题,打好英雄保卫战,争夺话语权,赢得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话语体系.第三,通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增强大学生的体验感,以有形的历史加强对历史的理解,例如通过组织学生瞻仰烈士陵园,参观抗战纪念馆、党史馆,重走长征路等系列活动,从而自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参考文献:

[1] 列宁全集(第3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 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 李芳.从真实史料中还原狼牙山五壮士形象[EB/OL].(2015-07-23)[2016-10-13].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7/23/c_128052607.htm.

[4] 梳理“狼牙山五壮士”史实,驳斥抹黑言论[EB/OL].(2015-08-12)[2016-10-14].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5-08/12/c_128118238.htm.

[5] “狼牙山五壮士”后人起诉洪振快侵害名誉案宣判[EB/OL].(2016-06-27)[2016-10-13].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16-06/27/c_1119120271.htm.

[6] 齐得平.所谓的《〈选集〉真相》究竟是真相还是捏造的谣言——我所了解的手稿管理工作和为编辑《选集》第四卷提供文稿档案的情况[EB/OL].(2012-01-16)[2016-10-13].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12-01/16/c_122590315.htm.

[7] 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当代史学主要趋势[M].杨豫,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8] 列宁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

[9] .在庆祝中国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J].新华文摘,2016(18):1-9.

[10] .在全国党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0-07-22(02).

(责任校对龙四清)

本文点评:这是适合不知如何写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历史虚无主义和教学方面的近现代史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近现代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体验式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韦建益(河池学院政治与历史文化学院,广西宜州546300)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体验式实践教学坚持以人为本、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指导思想,体现遵循教学大纲及时代性的原则,依托课堂、校园和社会三个平台,.

2、 体育院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模式 当前,各体育院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采用的教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是在全国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统筹安排下进行的 在内容上贯穿了自1840年战争到今天近200多年的历史,由于教学内容.

3、 北京党史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探究 摘 要充分发掘和运用好教育教学资源,把地方党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建强建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要求的重要体现,是讲好城市型应用型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应有之义 北京党史融入&l.

4、 民族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协同教学 摘要针对民族院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从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育途径……方面进行改进,从而最大限度发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协同教学效应,整体上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实现.

5、 基于网络综合教学平台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摘要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缺失,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开展思维训练和价值认同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方面,灵活的教学方式提升了学生对中国.

6、 乡土历史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就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中有较多的文化知识,但是还是需要对其进行完善,使得教学内容更加广泛 乡士历史资源的应用能够使得学生的学习思维得到扩散,强化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乡土历史资源在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