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职称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堂吉诃德论文 德彪西论文 纳兰性德文献综述 六西格玛参考文献 德伯家的苔丝女性主义参考文献 立德参考文献 德国史论文题目

关于德彪西论文范文检索 跟德彪西和拉威尔的创作特征比较与钢琴演奏技巧分析类论文范文检索

分类:职称论文 原创主题:德彪西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1-17

德彪西和拉威尔的创作特征比较与钢琴演奏技巧分析,该文是德彪西方面论文如何怎么撰写跟德彪西和拉威尔和钢琴演奏有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肖博闻[1]

[内容提要] 德彪西和拉威尔是20 世纪法国杰出的作曲家,其代表作品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德彪西和拉威尔都是印象派音乐的代表,作品都充满印象派主义风格.但是二者的创作特征有一定的区别,德彪西是印象派音乐的开拓者和先驱者,拉威尔继承了德彪西的一部分印象派风格,但是拉威尔的音乐除了具有印象派风格之外,还具有古典主义风格的严谨,后期的作品也比较接近于新古典主义风格.为了更加深入了解德彪西与拉威尔的音乐创作风格,本文对德彪西和拉威尔的创作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比较,并借助于两位大师的代表作品分析总结出钢琴的演奏技巧.

[关键词] 德彪西/拉威尔/创作特征/钢琴演奏技巧/分析比较

中图分类号:J6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736(2016)01-0207-3

肖博闻(1980~)女,沈阳音乐学院大连分院教师.

在19 世纪末到20 世纪初,印象主义流派逐渐兴起,从绘画领域逐渐影响到音乐领域,由此产生了许多杰出的印象主义风格的音乐家,德彪西和拉威尔就是两位具有代表性的印象主义风格作曲家.德彪西与拉威尔作为印象主义音乐的先驱和继承者,后人对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对于德彪西的研究多集中在对其印象主义风格的分析上,而对于拉威尔的研究则主要着眼于研究其古典主义风格和其艺术精神.德彪西与拉威尔在创作风格上既具有相似性,又体现了各自的艺术创作特点,通过对二者进行分析比较,才能更加明白其不同的创作特征,并从中获得钢琴演奏技巧和经验.

一、德彪西的创作特征分析

1.生平经历与创作风格

艺术家的创作风格都与其生平经历有关.德彪西的幼年生活动荡不安,其父亲曾因为参与巴黎公社运动而入狱,这使得德彪西较早地具有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充满了反叛和革命精神.后来进入音乐学院学习之后,德彪西并不信奉当时主流的古典主义风格,而是经常加以创新,追求更加奇特的钢琴旋律以及一些新的和声方式.德彪西创新旋律与和声,在他的音乐中,色彩、节奏和音色等因素与旋律、和声同等重要,他运用更加不拘一格的方式,结合逐渐流行起来的印象主义画派的风格特点,成为印象主义作曲的代表.后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德彪西深感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苦难,创作风格有了一定的改变.

2.创作特征与代表作品

从创作特征上来看,可以将德彪西的艺术生涯分为两个时期.一是19 世纪末期,二是20 世纪初期.在这两个时期,德彪西的音乐作品有着较为明显的差异.前期作品中受到前人的影响体现的较为明显,还没有完全具备后期的印象主义风格,但是也有着一种创新与结合的特点;而后期德彪西的印象主义风格较为成熟,乐曲有了非常明显的个人艺术特征.

前期的代表作是《牧神午后》和《夜曲》,二者均为管弦乐作品;钢琴代表作有《波西米亚舞曲》、《两首阿拉伯风格曲》、《小组曲》、《贝加摩组曲》等.《波西米亚舞曲》可以明显发现柴可夫斯基、肖邦等人对德彪西创作的影响,而《两首阿拉伯组曲》则开始体现德彪西的创作随意性;到《贝加摩组曲》则可以德彪西的飘忽梦幻的音乐意境.

在20 世纪初期,德彪西的作品以管弦乐作品《大海》和歌剧《佩列阿斯和梅丽桑德》为代表;钢琴曲方面则以包含12 首标题小品的前奏曲集为代表.在这一时期,德彪西的创作风格逐渐成熟,后期的代表作品都具有了较为鲜明的德彪西的艺术特征.德彪西追求创新与改革,其创作风格学习了当时印象主义美术以及印象主义文学的思想,尤其是诗歌、戏剧作品对德彪西的作品风格有较为明显的影响.

德彪西在音乐上不拘泥于形式,更加追求一种象征的意境,音乐结构自由,创作更加随意.德彪西在创作中甚至避免使用一些常用的重复、扩充等技巧,而是用一些小片段进行组合,甚至有时这些片段之间并没有非常严密的结构;在调式上偏好喜欢全音阶、五声音阶和中古调式;在和声语言方面打破了传统和声方式的影响,削弱其功能性,更多地使用九、十一、十三和弦,增强和弦的色彩效果,体现更加自由的创作特征.德彪西在音乐创作中淡化了逻辑结构和功能性,更加追求超脱飘忽的意境表达,重视音乐本身带给人的愉悦感受,从简单和愉快中追求艺术美.

二、.拉威尔创作特征分析

1.生平经历与风格变化

拉威尔与德彪西不同,他有一个较为幸福的家庭和童年,这使得拉威尔在思想上与德彪西有一定的差异.拉威尔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之后,注意到了和声的色彩性,并在后来受到了与德彪西同样的印象主义思潮的影响.此后,拉威尔接触到了许多印象主义风格的艺术家,受到了更多思想上的影响,并且在观看了德彪西的歌剧《佩列阿斯与梅丽桑德》之后深受感动.在这一时期,拉威尔与德彪西一样,在作品风格上有着明显的印象主义风格,但是拉威尔并不像德彪西一样一味追求改革与创新,他将印象主义风格与古典主义风格更多地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但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战争让拉威尔受伤,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拉威尔的思想,后期的音乐创作具有更加明显的古典主义风格,作品曲风回归朴素与严谨.

2.创作特征与代表作品

拉威尔的创作同样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同样受到了印象派艺术家以及印象主义风格的影响,这为拉威尔的创作奠定了风格基础.并且在前期,拉威尔多描述一些自然景观,以自然、人文风情等为题的作品较多,作品范围较窄,缺乏一些描写社会现实的作品.而在后期,拉威尔的作品风格逐渐回归传统,作品更加严谨.

拉威尔前期的作品主题主要是自然、异国风情、舞蹈等,自然方面有代表作品《水中倒影》、《镜子》、《夜之幽灵》等,运用较有印象主义色彩的风格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感受;在异国风情方面则主要描写了西班牙、阿拉伯等国家,有代表作《哈巴涅拉舞曲》等;拉威尔有许多作品具有舞曲体裁,运用了舞蹈音乐节奏,代表作有《波莱罗》等.在后期,拉威尔更多地强调了朴素的作品风格,代表作有《库泊兰舞曲》等.

拉威尔的作品有着较为明显的创作特征.在和声方面,用复杂的全音阶法构成的和声语汇是拉威尔的音乐中最独特的风格特征;在旋律方面,拉威尔注重旋律的功能作用,使用宽广的旋律形态,旋律幅度开阔但是每一个细节之处又显得精致仔细;在调性上保留了古典主义以调性为中心的原则,调性基础和色彩都更加鲜明.总的来说,拉威尔的作品特征更加精致高雅,既追求色彩性的音乐表达,又保留了古典主义风格的一些严谨特色.拉威尔在艺术上认为具有独立个性最重要,将音乐发展看成一种“进化”,在音乐上有着自己的见解,所以既不会一味学习创新的印象派风格,又不拘泥于传统的古典主义风格,形成了鲜明的艺术特征.

三、德彪西和拉威尔的创作特征比较

通过对德彪西和拉威尔两位作曲家的风格分析可以看出,二者都具有印象主义风格特色,同为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德彪西与拉威尔在创作特征方面有着一定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主要体现在色彩性音乐表达上,二者都用自己的方式对传统的和声和旋律进行了创新,更加突出和声色彩性体现.他们都喜欢利用音的创新组合方式,例如平行和弦、加音和弦、全音阶等.不论是在作曲技巧的使用方面,还是作品的艺术风格方面,二者都有一定的相似性,具有重要的印象主义风格.

尽管德彪西和拉威尔同为印象主义作曲家的代表,但是二者的创作特征在细节上还是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例如,以德彪西和拉威尔以类似主题创作的代表作《水中倒影》和《水中嬉戏》为例,可以看到德彪西和拉威尔在技巧和意境方面的众多区别.

从创作技巧方面,通过对《水中倒影》和《水中嬉戏》的章节进行分析比较,可以看到二者在创新演奏技法时的区别.在德彪西的《水中倒影》中,可以大量看到全音阶的使用,这是德彪西鲜明的创作特征,德彪西更喜欢使用短小的全音阶短句,打破了调性的稳定性,更加灵活多变,使得作品能够更加贴合德彪西想要表达的艺术意境;而在拉威尔的《水中嬉戏》中,虽然同样使用了全音阶,但是传统调性仍然占据主要的地位,拉威尔使用一定的全音阶为乐曲的旋律增添更多色彩性,使其与传统的乐曲有了一定的区别.在和弦方面,德彪西和拉威尔同样重视和弦的色彩性,但是德彪西的创作更加自由奔放,非常重视色彩性的体现,展现其缥缈的艺术风格;而拉威尔尽管也突出了和弦的色彩性,但是拉威尔也同样重视其功能性,拉威尔的曲调全曲协调统一,更加具有清晰明朗的风格.

从作品的艺术风格方面分析,也可以看出德彪西与拉威尔在音乐审美方面的差异性.同样以《水中倒影》和《水中嬉戏》为例,《水中倒影》的意境更加缥缈,没有直接对水进行刻画,而是通过光与影的色彩来展现对水的描写,是主观性较强的一种风格,更重视想象作用,给人以朦胧的作品意境感受;而《水中嬉戏》则是对水的各种形态,流水、瀑布、喷泉等进行了详细的描写,作品更加明朗欢快,整体具有较为明显的画面性.德彪西和拉威尔的这种艺术风格差异广泛体现在两人的多部作品中,是二者在创作特征方面非常直观的差异.

四、从德彪西和拉威尔的创作中分析钢琴演奏技巧

德彪西与拉威尔都是非常伟大的印象主义作曲家的代表,其作品风格与创作技巧都对后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他们的创作中,有非常宝贵的技巧和经验,通过对二者的钢琴曲目进行分析研究,可以发现一些重要的钢琴演奏技巧.

1.音阶与分解和弦的练习

在钢琴的演奏学习中,音阶练习和分解和弦练习都是基础内容,也是演奏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练习内容.首先,在音阶练习方面,音阶练习的目的是训练手指用力的均衡程度,这会影响实际演奏的情况,因此音阶练习应该两手分别进行练习,如果双手练习会因为无法区分而达不到练习的效果,应该单手分别进行练习.在练习分解和弦方面,首选七及减七和弦,可以重点使用一些带有分解和弦的曲调片段来进行练习,例如拉威尔的《水的嬉戏》曲中就有大量七和弦的运用,可以用44-47 小节等进行练习.和弦分解练习可以借助于落滚动作向上或者向下换指,可以使用手指甩向键盘这一技巧动作来帮助保持手指的平衡.

2“. 非连奏”和“断奏”的演奏方法

在钢琴演奏中,“非连奏”是指在弹下一个音的时候,要把前一个音放开,不要造成连奏的效果;“断奏”则是指两个音不仅要分离,而且要短促.在早期的钢琴作品中,大多需要使用非连奏方式进行演奏,非连奏是利用关节的自由落键方式完成的,演奏时手指固定,上臂要放松.在古典主义时期出现了许多断奏乐段,需要采用断奏方式进行演奏,较小的乐段的断奏可以固定手指、甩动手腕进行演奏,在大篇幅的断奏中,可以通过固定手指、甩动上臂的方式进行演奏.《水的嬉戏》曲第15 至17 小节标有左手断奏符号,可以用于练习技巧.

3.震音及滑奏技巧

震音与滑奏是钢琴演奏中较为困难的演奏技术,但是在许多钢琴曲的演奏中都需要使用到这种有难度的技巧.例如《水的嬉戏》第48 小节就出现了震音、滑奏以及双手交替的演奏要求.在弹奏震音时,需要手指不离开键盘,要完整地传递手臂的震颤力量,有时可以借助于肩部力量进行补充,双手交替震音时要保证均匀弹奏,不能过快或者过慢;滑奏则是指要弹奏的音并不是单个的,往往需要用掌部通过滑过整个键盘来进行演奏,进行滑奏时,手掌用力要均匀,不能过于僵硬,可以借助于拇指的力量进行辅助.

4.和弦的演奏技巧

和弦的演奏是每一首钢琴曲中都会涉及的,但是根据作品风格的不同,对于和弦也有着不同的演奏方法.总体来说,进行和弦演奏时应该固定手指和手腕,借助于肩部和整个手臂的力量来进行演奏.例如,在想要获得“ff”的音量时,就要连接琴键和手臂,整体发力.通过把握作品的风格和要求,有助于练习和弦技巧.

结束语

德彪西和拉威尔是20 世纪印象主义风格作曲家的两位代表人物,二者的创作特征既有印象主义特点,又有各自的艺术风格.通过对比分析可以了解两位音乐家对钢琴演奏技巧的熟练运用,可以从中感受不同风格的创作特征,理解两位印象主义风格的作曲家对于同一艺术象征的不同表达以及带给人们的不同艺术感受,从中学习大师的演奏技巧,这对于我们学习钢琴演奏和音乐艺术都有着重要的帮助,能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接触音乐作曲和钢琴演奏艺术,学习并创造自己的艺术特征与风格.

参考文献:

[1] 沈琼.德彪西和拉威尔的创作特征比较及钢琴演奏技巧分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

[2] 聂沙沙, 李蜀果. 浪漫主义音乐衰败之际的一朵奇葩——浅析德彪西钢琴音乐的主要创作特征[J].北方音乐,2013

[3] 戴娱. 精巧的瑞士钟表匠——析拉威尔的音乐创作特征[J].大舞台,2011

[4]毛煜珊.拉威尔钢琴曲<水之嬉戏>创作特征及演奏风格[J].大观,2014,

[5]高艺.从钢琴音诗<夜之幽灵>探析拉威尔音乐创作风格[J].音乐创作,2014

(责任编辑白丽荣)

上文点评:此文为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德彪西和拉威尔和钢琴演奏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德彪西本科毕业论文德彪西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迷惘一代的代表菲茨杰拉德和海明威 曲正 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摘 要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是美国文学的第二次繁荣期,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为文学作品带来新颖的题材和文体 作为迷惘一代的两个典型代表,海明威的战争题材小说真实、坦白,菲茨杰拉德的美.

2、 莫奈《睡莲》和德彪西《牧神午后》印象派绘画和音乐形式的相似性 一、印象派绘画与印象派音乐的起源十九世纪的法国艺术经历了各种艺术思潮和思想启蒙 诞生了印象派绘画和音乐两种艺术形式,在西方近现代艺术史中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从感知上来看印象派绘画和音乐的不同表现形式是画.

3、 亲历西蒙拉特三次率柏林爱乐访沪 文任海杰长久以来,中国乐迷只要一听到柏林爱乐,就有如雷贯耳、肃然起敬的感觉 其实,柏林爱乐成立之初,就是一个普通的交响乐团,在经历了汉斯·冯·彪罗、阿尔图·尼.

4、 昆德拉小说《身份》的主题变奏 作者简介韩依言(1986 7),汉族,沈阳人,工作单位于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研究方向法国文学 中图分类号 I1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39(2018)3310203在音乐中,完.

5、 施托克豪森的瞬间结构观念在德彪西作品中的表现 一、关于施托克豪森与“ 瞬间结构”卡尔海因茨· 施托克豪森(Karlheinz Stockhausen,1928 8 —2007 12 5)是20 世.

6、 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 F 斯科特·菲茨杰拉德(F ScottFitzgerald,1896—1940),美国20世纪著名小说家,主要作品有天堂的那一边(This Side of Paradi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