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职称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论文 马克思主义投稿 马克思主义论文 马克思主义杂志 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论文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硕士论文 马克思主义哲学问题论文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论文 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题目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改革开放论文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论文

马克思主义开题报告范文 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缘起与其历史方面硕士论文范文

分类:职称论文 原创主题:马克思主义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2-1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缘起与其历史,本文是马克思主义论文写作技巧范文和马克思主义和缘起和历史启示相关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殷倩

(广东省行政管理学会 ,广州 510031)

摘 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人在长期艰辛奋斗中探索出的宝贵思想方法,是中华民族对世界现代化大潮做出的历史回应.走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原初现场”,从现实需要、理论探索、国际背景、社会思想基础四个维度回顾其酝酿、萌芽、发展、破茧而出的历史过程,重新解读其理论特质与本真精神,可以得出其所蕴含的深层方法论启示:一是把握时代脉搏,紧扣“中国问题”;二是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地运用,与时俱进地推进;三是切实推动政界学界双向互动,加强新型智库建设.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问题;实事求是;历史启示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16)07-0067-04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价值虚无主义思潮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冲击与应对研究”(16CKS040)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殷倩(1986-),女,山东济宁人,广东省行政管理学会助理研究员,党校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缘起的多维解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缘起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逻辑起点.回答这一重大理论问题,必须循着其酝酿、萌芽、发展和提出的脉络,回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缘起的历史现场,阐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缘起的社会历史背景、理论基础、国际背景、社会思想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缘起的历史因素

纵观波澜壮阔的中国近现代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萌芽、发展和提出无不与“中国问题”息息相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缘起的“中国问题”包括:一是宏观层面的救亡图存的历史任务,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缘起的历史前提;二是中观层面的中国革命道路探索,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萌芽发展的历史际遇;三是微观层面的制定和贯彻抗日战争战略战术的需要,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破茧而出的直接因素.

1救亡图存的“中国问题”.20世纪前半叶,近代中国在西方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浪潮冲击下,在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打击下,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外无主权,内无.“中国问题”突出地表现为救亡图存、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正是为解答这一“中国问题”,许多仁人志士进行了艰辛求索,各种主义与思潮相互激荡,最终马克思主义以其真理魅力成为中国历史与人民的选择.

2探明中国革命具体道路的“中国问题”.中国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救亡图存的思想武器,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这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缘起的第二层次性“中国问题”,又为其缘起提供了萌芽与发展的深厚土壤.在革命初期实践中,党内先后出现了一系列“左”倾和右倾错误路线,导致中国革命遭受巨大损失.与此同时,以为代表的一批人,在革命过程中,坚信“认清中国国情,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根据”,[1]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迈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中国革命道路第一步.不同的政治路线带来的革命结果显而易见,但是甚至遵义会议后,部分领导人还坚持认为党的思想路线并不存在原则性错误,仅仅是策略上的失误.这就使得从思想原则的高度讨论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道路,显得十分必要.

3认清抗日战争形势和策略的“中国问题”.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抗日救亡上升为最突出的“中国问题”.国内出现了“速胜论”和“亡国论”等错误论调.“速胜论”认为抗日战争在国际盟国的帮助下会迅速取得胜利,易产生轻敌心理.“亡国论”认为中国军事实力弱,会迅速灭亡,易产生投降心理.两种观点对中国抗战形势的认识都是偏颇的,对抗战百害而无一利.与此同时,党内出现了过分相信国民党、倾向于将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活动公开化,对国民党的干涉、排挤甚至迫害政策一味迁就退让,少数人以任国民政府官员为荣等右倾错误思想.在救亡图存历史紧迫感空前突出之时,迫切地需要提出正确的思想方法和路线,正确地分析抗战形势,制定正确的抗战方针.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现实需要,直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缘起的理论探索

中国人自建党伊始就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武器,“将其视为理论与方法统一的世界观,致力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结合, 将其作为观察和改造国家的工具”,[2]分析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其中一些理论探索蕴含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因子,为此后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了理论准备.

一是初步分析了中国社会阶级状况.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中国人聚焦于无产阶级的地位和作用,历经了由不明确到逐渐明确,由分歧到逐步统一的过程.建党之初,中国认为中国革命可以依靠无产阶级独立完成,提出“独立的、攻击(其他政党)的政策”.在三大宣言中指出,“国民党更应立在国民革命之领袖地位”,表明党内关于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出现了动摇.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不仅明确了无产阶级的革命领导权,而且回答了争取和实现路径.他指出:“工业无产阶级是我们革命的领导力量.一切半无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是我们最接近的朋友.那动摇不定的中产阶级,其右翼可能是我们的敌人,其左翼可能是我们的朋友——但我们要时常提防他们,不要让他们扰乱了我们的阵线.” [3]

二是初步探索了中国革命基本问题.中国人对中国革命对象、动力、性质、前途的理论探讨,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一方面,人对这些问题的探讨,蕴含着立足中国实际,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的思维逻辑;另一方面,探索中得出的真知灼见则直接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理论成果提供直接的理论资源.

三是初步奠定了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指导中国正确认识中国社会、改造中国社会的思想武器,是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实际的理论依据.中国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阐释与宣传,回答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实践论》和《矛盾论》两部著作将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与传统中国文化创造性结合,展示了中国革命的历史与逻辑的有机统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汲取与创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哲学依据.

四是初步确立了正确的理论态度.早期人注重探索如何对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问题,提出反对教条式理解、运用马克思主义.瞿秋白提出“革命的理论永远不能与革命的实践相离”,[4]李达也提出“缺乏独立见解的、足以窒息生机的教条主义态度,是与生气勃勃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精神根本抵触的”.[5]发表《反对本本主义》,明确提出具体地、实事求是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反对本本主义.党的早期领导人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反对教条主义,为后继人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做出表率,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缘起的社会文化氛围

在救亡图存的历史主题下,各种社会思潮异常活跃,理论论争迭起.特别是“中国化”思潮的兴起,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作了直接的思想理论准备.

中国化思潮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社会文化底蕴和有益的思想氛围.中国化思潮是对五四运动以来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民族文化同世界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的关系的思考.它在文化界兴起,逐渐扩展到历史、科技、哲学领域,形成中国化的学术热潮.从某种程度上说,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化思潮的组成部分之一,是中国化思潮由学术向政治实践的扩展,对其提出起到了直接推动作用.

一是中国化思潮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营造了良好的思想氛围.1920年后,中国化思潮蓬勃发展,社会各界都表达了“中国化”的主张,形成了广泛社会共识.教育界,中国基督教教育调查会提出:中国教育要想更有效率就必须中国化.[6]文化界,从先贤指出“要使我们的文化运动中国化”.[6]420陈唯实、张申府等先后提出“科学中国化”“辩证法之实用化与中国化”.艾思奇指出:“现在需要来一个哲学研究的中国化、现实化的运动.”[6]387陈序经、瞿秋白、孙本文等人也都曾公开使用过“中国化”的说法.[8]这些都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营造了良好的思想氛围.

二是中国化思潮中蕴含着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的理论逻辑.很多中国化主张都表达了外来思想要同中国情况相结合的观点.庄泽宣指出:中国教育多为舶来品,故不符合中国实际,“要把新教育中国化”.胡绳在《辩证法唯物论入门》中说:“用现实的中国的具体事实来阐明理论,这应该是所谓‘中国化’的意义的另一面.”[9]以上这些主张虽没明确提出“中国化”内涵,但明确提出要立足中国的特殊性与时代性,已涉及其本质内涵,为其提出提供了借鉴.

三是提出注重民族形式,将民族文化同外来思想文化相融合的观点.艾思奇在《关于形式论理学与辩证法》中指出:其前提是精通马克思主义,同时“第一要能控制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熟悉其表现方式;第二要消化今天的抗战实践的经验与教训”.[6]420这些中国化思潮,无论是从兴起的本质还是具体表达上,都体现了注重民族形式、民族特点的主张,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涵中的中国作风、中国气派提供直接的借鉴与参考.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缘起的国际背景

共产国际和联共(布)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与其自身的发展历程密切相关,大致经历了一个“两头好、中间差”的流变过程.在这一过程的中间阶段,共产国际和联共(布)不顾中国革命实际,通过中国的教条主义者强推苏联经验,实行严密而僵化的组织控制和思想禁锢.这些做法不仅没有使中国找到解决中国问题的正确道路,反而使全党陷入了严重的实践和理论危机.另一方面,共产国际和联共(布)通过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帮助中国建党以及对中国革命的正确指导推进了中国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的进程,客观上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提供了前提.特别是共产国际帮助中国实现从国民革命向土地革命、土地革命向抗日战争两次路线的转变,启发和强化了中国人的一个认识,即革命重心和策略应随着革命形势、社会矛盾的变化而变化.共产国际七大前后,出于对建设世界范围的反法西斯主义联盟的考虑,不仅联共(布)调整了苏联的外交政策,共产国际也调整了领导方式,开始鼓励各国独立决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提供了组织保障、外部环境条件和支撑.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缘起的历史启示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缘起过程是中国革命实践史、思想史、学术史的交织与互动,回顾其波澜壮阔的历程,可以带给我们诸多启示.

(一)树立强烈的“中国问题”意识

马克思指出:“一个时代的迫切问题,有着和任何在内容上有根据的因而也是合理的问题共同的命运: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10]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只有深入时代深处,揭示时代问题,才能把握时代逻辑,最终解答时代问题.纵观波澜壮阔的中国近代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萌芽、发展和提出无不与“中国问题”息息相关.1840年战争后,“中国问题”体现为寻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思想武器,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缘起的历史前提;选择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救国救亡的真理之后,中国问题演变为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中国在探索中国革命道路的过程中总结了正反两方面经验,得出了必须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论,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萌芽发展的历史际遇;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统一抗战思想、制定正确战略的现实需要,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破茧而出.

不仅是暴风骤雨式的革命战争年代,在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时期,强烈的“中国问题”意识,也一直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创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前提条件与现实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以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正是在解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性“中国问题”过程中,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明确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论,最终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进到一个全新阶段.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党正是抓住了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提升执政能力这一“中国问题”,从而成功地将党和人民的事业推向21世纪,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蒸蒸日上.新世纪新阶段的“中国问题”,主要表征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在矛盾日趋突出.中国人着力解答“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提出以人为本、统筹兼顾、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十八大以来,以为总书记的党,抓住党风廉政建设、中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中国问题”,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突破利益固化藩篱,进而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阔步前行.

由此可知,认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面临的实际问题,增强“中国问题”意识,才能把握时代逻辑,用马克思主义之“矢”射准“中国问题”之“的”.没有强烈的“中国问题”意识,中国人就难以厘清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逻辑与内在趋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会失去现实根基,最终导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遭遇重大挫折,甚至失败.历史发展的逻辑启示我们,只有深入时代和社会发展的深处,准确把脉当代中国问题,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问题相结合,才能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也才能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全新境界.

(二)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

恩格斯曾明确指出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条主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1]对于“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12]回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过程,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程就是探索如何运用、对待马克思主义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过程就是不断去除错误的马克思主义观,确立并坚持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观的过程.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革命实践,这是建党之初人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难题.在探索中,党内出现了截然不同的两条路线:一条是经验主义与本本主义的思想路线,主张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原理、经验;一条是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主张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解决中国问题.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我们党深刻地认识到:实事求是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自六届六中全会以来,全党思想逐渐统一于“善于应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善于应用列宁、斯大林关于中国革命的学说,进一步地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做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创造”.[13]在科学马克思主义观的指导下,我们党根据情况变化,在抗战时期实行减租减息的土地政策、建立爱国统一战线;在解放战争时期,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建立人民统一战线等,最终取得了新主义革命胜利.

那么,怎样才能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呢?具体来讲就是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问题,同时推进实践总结,与时俱进地推进马克思主义.正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态度,党才带领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由新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但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由于错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个别结论,党对国情作了错误判断,试图通过发动“无产阶级下继续革命”,用生产关系急剧变革的方式,肃清资本主义因素,给党和人民造成了不可挽回的重大损失.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总结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经验教训,与时俱进地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态度,从而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党带领中国人民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表明,我们党只有遵照实事求是的路线,与时俱进地推进马克思主义,党和人民的事业才能取得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充满生机,不断向前.

当下,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面临着严峻的社会问题.一方面是贫富差距、党内腐败、道德规范缺失、利益集团固化、经济结构调整难度大、环境污染、法治不健全等国内问题;另一方面是世界经济发展不稳定,地区紧张局势不断升级,恐怖主义等复杂而多变的国际形势,给中国发展带来了不确定性影响.中国发展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迫切要求我们立足中国实践,科学地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构建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

(三)推进学术层面与政治层面的双向互动,加快新型智库建设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的历史进程中,延安时期所形成的学术层面与政治层面良好互动局面,值得我们认真回顾与借鉴.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背负着救亡图存的历史使命,兴起了尊重民族文化、民族历史的“中国化”思潮.学者们提出了辩证法“中国化”“科学中国化”“世界文化中国化”“哲学中国化”等主张,为政治层面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思想氛围,启发了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思想.[14]此命题提出后,在学术界也引起了广泛反响.诸多理论工作者对其理论依据、内涵本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探索,再次掀起了一场学术中国化的热潮.以艾思奇为代表的理论工作者,从矛盾的“一般性”与“特殊性”角度论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理论依据,同时还具体阐释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概言之,学术层面与政治层面的双向互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提出与深化.

但是,当下学术层面与政治层面之间的良好互动局面尚未形成.这主要源于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前瞻研究不足,事后论证过多,前期轻视实证调查,后期注重逻辑推演、理论阐释.第二,成果转化制度保障不足、渠道不畅,出现检验学术成果转化效能标准“过度市场化”及学术研究机构过度政治化两种倾向.第三,商业性智库与政府咨询类智库发展失衡.

加强政治层面与学术层面的双向互动,加快推进智库建设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关键.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着手:

一是完善智库发展支撑体系,加快新型智库建设.按照服务决策、适度超前的原则,引导各级智库坚持中国问题、中国立场,树立立足当下、放眼未来的长远大局意识;引导智库在充分调查研究,加强前端论证,多深入调研、解决问题的对策意识;健全法律法规体系,推进知识产权法律法规的完善和健全;构建选贤任能的人才机制,建立激励机制重用优秀智库人才、重奖优秀智库研究成果,增强智库的凝聚力、吸引力和竞争力.

二是畅通智库成果转化渠道,强化旋转门效应.强化智库成果与政府之间的转化渠道,智库机构参与到决策依据、思路和框架建构中,优化其公共决策咨询权,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强化智库成果与市场之间的转化渠道,增强市场预测性,优化资源配置,引导行业发展,提升行业国际市场竞争力.

三是推进智库产业化发展,实现智库平衡发展.建立智库产业化发展战略,形成产业格局和产业规模效应,为国家社会发展提供强大智力支撑.建立智库发展专项基金,强化基金对智库资金支持,为第三方智库提供更多的资金扶持,鼓励智库、半智库、民办智库多头并举、公平竞争.构建智库发展交流合作平台,包括课题开展、调研合作,探索人才轮岗交流机制.制定专业化、制度化、标准化的智库评价机制,引导智库产业化、高水平合理健康有序发展.

三、结语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解决中国问题的思想方法、思想源泉.其缘起于1921-1945年的中国历史进程,是中国的追求和中国革命的客观要求、国内因素与国际影响、政治发展与学术思潮推动等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缘起,可以得到许多启示:要有强烈的“中国问题”意识,只有以问题为主导,才能有针对性地推进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要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要真学真懂真信马克思主义,更要真用会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问题;要实现学术层面与政治层面的互动,形成社会共识与社会合力推进理论与实践.过去,我们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思想方法,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就;今后,仍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当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缘起研究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术界需全面地立体地考察、分析1921-1945年的历史,包括实践史、思想史、学术史,要有敏锐的眼光和深邃的洞察力来*复杂的历史,将前人的智慧凝炼成深刻的思想,推动“中国梦”的实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33.

[2]石仲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J].理论研究,2006,(6).

[3]选集(第1卷)[M].人民出版社,1991∶9.

[4]瞿秋白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11.

[5]李达文集(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519.

[6]艾思奇文集(第1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7]李初梨.十年来新文化运动的检讨[J].解放周刊,1937,(24).

[8]张静如.论中国化[J].党史教学与研究,2006,(5).

[9]胡绳.胡绳全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62.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03.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76.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48.

[13]选集(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1∶820.

[14]张正光.延安知识分子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67.

【责任编辑:闫生金】

综上资料:上述文章是适合不知如何写马克思主义和缘起和历史启示方面的马克思主义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马克思主义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背景下的分析 张春杰摘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教育中最为关键的课题之一,在大学的教育中,知识教育尤为重要,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却是其基础 马克思主义是我国中国发展的一大政治背景,而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必须结合当下中.

2、 我国当代社会思潮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协调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我国经历了三个阶段,发展过程中一直与我国各阶段的思潮融合发展 文章重点研究我国当代社会思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协调发展,主要从四方面展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进程;我国当代社会的主.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个重要基础 本刊编辑部马克思主义与人文学术研究,是一个历久弥新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或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立足于两个基础一个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基础,一个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

4、 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进展兼论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的定位 涂小雨1,2(1 河南省委党校,郑州 450000; 2 国家行政学院,北京 100089)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执政环境面临深刻变化,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和中国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矛盾风险挑战,新一.

5、 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以完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相互联系有相互区别两者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存在中国化的对象及内容的差别,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又内在的包含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更.

6、 马克思主义传播到中国和中国化后的马克思主义关系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从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进程来审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很大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实践活动更是相继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也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自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