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职称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大学生如何培养职业能力论文 企业人才管理论文 土木工程进程与人才培养论文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开题报告简报 人才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文献综述 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参考文献 国际化人才培养论文

人才培养方面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和人才培养的中医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观基于12所中医药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的分析类论文写作技巧范文

分类:职称论文 原创主题:人才培养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3-30

人才培养的中医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观基于12所中医药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的分析,本文是人才培养方面论文写作参考范文和人才培养和中医药大学和高等教育方面论文写作技巧范文.

摘 要:本文以12所中医药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研究目标,通过对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历史分析,总结了中医药人才培养的一般规律,明确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内涵,提出了创新实验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思路,设计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方案,并建立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管理及运行机制,最终形成有利于多样化中医药创新人才成长的培养体系,为培养中医药创新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中医药;创新实验区;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29-0217-03

一、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内涵

人才培养模式是指学校为学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及实现这种结构的具体方式,包括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以及培养方式,从根本上规定了人才培养的特征,集中体现了高等教育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从2007年实施“质量工程”项目以来,全国先后有500多个实验区应运而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内容是“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6种:通才教育模式、学科大类培养模式、专业教育试点班模式、基地培养模式、复合人才培养模式、创业教育模式.比较符合中医药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是后三种,另外,最有特色的应该是“院校+师承”的培养模式.

通才教育模式.通才教育作为培养目标,是将通识教育的教育理念作为传统大学育人的核心价值观,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通过前期自然科学和人文社科类课程的学习,巩固学科基础;通过后期构建多规格、模块化的培养方案,旨在对学生进行心智训练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强化学生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

专业教育试点班模式.打破按照学科逻辑设置课程系统的传统,同时进行系列课程的整体优化,将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并设置综合课程,增强学生知识的横向联系,提高学生的综合研究能力和实践能力,学生将学习到更多的实质性的教育课程,掌握更多的实践知识,培养更强的应用能力和经验能力,懂得并且善于运用新技术、新方法,进而成为某一领域的专家.

基地培养模式.加强基础科学和教学的人才培养,注重中医经典课及人文素养课程的学习,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奠定坚实基础,造就出基础宽厚、综合素质强、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够置身于国际化背景下具有持久竞争力的领军人才.如长春中医药大学围绕着“现代中药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积极探索现代中药人才的培养途径,组建了基地创新人才培养实验班,通过构建“两段双向型”人才培养模式以及综合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行之有效的改革与实践.

创业教育模式.培养目标侧重于培养创业型人才,以创业带动就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应“坚持能力为重”,“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江西中医药大学的中药科研实践班以培养创新型、实践型、创业型人才为指导思想,培养创新型、实践型、创业型人才.其课程设置上增加了创业内容,培养方式上做到教学体系的设计多样化、模块化,注重培养学生的素质和技能,创设了一定的创业环境.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则根据中药学专业的学科特点及创业教育的要求,将“知识过硬、志向远大、能力突出”作为创业型卓越人才的基本特征,通过多层次多方位的教育形式,旨在培养具有突出时代使命感、社会责任感和探索精神的“敢创业”、“能创业”的时代精英.

“院校+师承”的培养模式.中医药学科具有浓厚的东方文化属性,中医药高等教育以现代高等教育的形式,实现中医药学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具有极其鲜明的特殊性.构建现代中医院校与传统师承教育的模式,对现代中医教育是有益的尝试.天津中医药大学开设了本科五年制中医传承班,辽宁中医药开设了七年制中医传承班、研究生中医特色班,湖北中医药大学在中医学专业中开办了“教改实验班”,以上均突出了中医素质教育与能力培养,探索学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由此可以看出,以院校教育为主体,师承教育为特色的中医药教育新格局正在形成.

二、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设计的思路

为了进一步巩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建设成果,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我们重新审视现行的人才培养方案,树立中医药特色的人才培养理念,立足于思想引领,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在科学规划的指导下,设置教育管理学生的组织,努力培养满足于社会需求的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中医药人才.创新实验区在联动培养的探索与实践中,要不断秉承教育原则,体现教育内涵.

三、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方案设计

1.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和培养目标.深刻认识中医药发展的基本特征,进一步明确专业的教改方向,提出中医药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制定了科学实用的并能够体现时代特征的人才培养体系,以体现培养目标的创新性、培养内涵的整体性、课程设置的综合性、知识结构的合理性以及专业设置的合理化.“高素质、强能力、具有创新精神”业已成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总目标.中医药院校创新实验区的人才培养目标必须以创新能力培养为基调,围绕中医药教育的自身发展规律,在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设计上体现“厚基础、宽口径、精技能、重实践、多临床”等取向,强化以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课程体系为主的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从知识培养向能力培养的转变;从专业对口型向社会适应型转变;实现单纯由学校培养向产学研结合的教育转变.“院校+师承”模式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遵循着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规律,不断实现科学与人文相融,传承与创新并重,以及知识、能力与素质三者的协调发展.

2.完善“师带徒”的培养方式,实行双导师制.对于创新实验区的学生,入学即为学生配备学业指导教师,专门指导学生研读专业书籍、培养中医辨证思维,并且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指导学生进行专题设计、论文答辩.一方面,通过学生参与指导教师的课题,尝试独立承担部分科研任务,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科学精神;另一方面,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学生通过轮转实习或者是专业定向学习进入实践教育基地———附属医院时,为学生配备专门的实习指导教师,能够对学生进行一对一的指导,可以借助传统的中医教学病房与名老中医工作室的跟师活动,要求学生开展名老中医的医案整理工作,并可以由附属医院的专家定期为学生开办专题讲座,补充临床实践的知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并建立培养创新与实践能力为重点的实践教学模式.

3.依托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教育基地联动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创新实验区可以利用各种知名的中药制药企业和医疗行业对高校科研技术的需求,结合学校的教育功能、社会服务功能带动企业和医疗行业的创新发展,与多家中药制药企业或是医疗行业创建实践教育基地,一方面能够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另一方面也为学生的实践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其中与天津天士力集团有限公司合办的中药实践教育基地就是成功合作的典型事例,实践教育基地设有专门的管理区域,可以根据不同需要和不用阶段对学生进行规范、完整的实践训练.

4.建立适合中医药类人才创新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

(1)构建具有中医药院校特色的通识课程体系.中医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具有明显的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双重内涵.因此,在人才培养方面要注重传统文化与专业素质相结合,培养中国传统医学和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和传播者.开设中医特色的人文教育课程,通过不断强化传统文化的作用,培养学生学习继承中医精髓的能力,形成更加深厚的文化底蕴.

(2)优化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核心专业课程群.新的课程体系要以培养中医辨证思维为主线,加强中医经典的学习,增加医学流派以及中医理论的发展过程的学习,形成较为完整的中医专业基础课程体系.重点建设内经、金匮、伤寒、温病四大经典课程,实现经典课程在教学环节的全面覆盖,着力建设中医学交叉学科课程群,例如开设中医信息学、实验针灸学、中医外语等经典课程.

(3)引进与中医药国际发展相配套的课程群.通过全英课程的建设,形成全英教学模式的基本规范和标准,可以为留学生全英语专业的建设提供示范,并且加大了国内外学生交流力度.

(4)建立中医药探究学习模式.推进探究性学习和启发式教学,给予“教学的学术”新的尊严和地位.博耶认为,学术包括探究的学术、应用的学术、整合的学术和教学的学术.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区以新的学习理念为指导,探索研究性教学模式.所谓“教学的学术”是指教师行之有效地将学科知识呈现给学生,并根据一定目的把不同领域的知识体系有条不紊地组织起来,使学科对学生来说更易接受,更易掌握等.探究性学习可以促进学生更加深入、系统地学习知识,在学生向老师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也在向学生学习,激励了学生的主动学习性.通过选择某些课程进行PBL教学改革,以问题为导向,通过PBL教案设计,不断探索符合中医学特点的自主学习方法,并且可以尝试将网络教学与PBL教学改革相结合.

(5)建立人才培养精品课程建设.精品课建设是实验区建设的重点.实验区要坚持评建结合、以建为主,努力建设成一批师资梯队结构合理、教学方法科学、教学内容先进、教学手段现代化的精品课程.

(6)重视教材建设.在创新实验区,应大力鼓励支持教师主编出版各类本科教材以及教学参考书,在教材与教参的编写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自身承担的国家级和省部级中医药领域重点研究课题,将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融入到新教材中,将本学科的基础知识与当前国内外的学科发展前沿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强化学生的基础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5.建立完善有效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1)认真抓好考试环节.不断加强课程试题库的建设,进行有效的考试方法改革,对部分课程施行“统一考试”“教考分离”“学术论文”“实践操作”等考试形式,有利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2)建立校、院二级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由学校主管教学的校长担任组长,由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组成教学工作小组,成立专门的教学指导委员会,负责学校的专业定位以及培养方案的制定等;由主管教学的院长担任组长,由系、教研室和教学管理人员组成教学工作小组,负责常规的教学安排及教学管理工作,形成校、院二级教学督导组,负责教学质量的监督工作,对教师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3)加强教师课堂教学评价.通过教学管理干部评教、同行评教、教学督导评教、学生评教等多方式对课堂教学进行客观、综合的评价,以便更好地指导教学工作.

(4)建立课程评价机制.建立科学的考评评价体系,要突出创新目标和能力的考核,按照培养目标的要求,认真评价每门课程.包括课程的必要性、教学大纲的修订、课程开设的顺序是否合理、课程是否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等.对需要调整的课程进行定期调整、撤换或增加.

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管理及运行

在创新人才培养实验区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材管理、实验大纲、实习大纲、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管理、教学质量评价、学生考勤、毕业生论文设计管理手册以及毕业答辩方案,以便使每个环节都有章可依.要不断探索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的管理体制与方式,比如创新实验区建设依托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某个学院,有一些实验区并无专门的管理机构与管理人员,影响了创新实验区的建设效率.因此,应该成立专门的创新实验区的管理机构,不断协调创新实验区与所在学校、学院中各个职能部门的工作,进而保障创新实验区建设的纵深发展.

五、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

1.强化创新人才培养的中医药特色.如何提高中医药人才的创新能力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应该结合中医药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拓宽多种渠道和形式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突出与强化学生在中医药领域创新思维与能力的培养.

2.合理配置教学资源.各个院校在承担创新实验区建设的同时,可能同时承担着实验示范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的建设,因此创新实验区应特别处理好这些项目建设时涉及的资源共享问题,既要保证创新实验区建设的需要,同时也要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的问题,合理地配置教学资源,大力提升对创新人才的培养条件.

综上而言,这篇文章为一篇关于人才培养和中医药大学和高等教育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人才培养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人才培养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三个精细化人才培养模式与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以湖州师范学院化学(师范)专业为例 摘要根据实际情况和专业特点,针对化学师范生提出三个精细化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目标式分类培养的设计,确定了三个精细化的具体方向定位、培养目标和实训内容,构建了实施路线、教学数据分析平台及质量保障体系 经.

2、 高职药学类专业型应用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我国从20世界中后期便开始提倡创新性应用人才的培养,与培养研究型药学人才不同,高职类院校的培养重点则是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人才,这就对高职院校的药学类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基于此,通过.

3、 基于校企合作实践的建筑装饰专业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基于“校企合作”实践的建筑装饰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王 峡(海南科技职业学院,海南 海口 571126)摘 要随着建筑装饰行业的迅猛发展,人们对其的关注也越来越高 通过建.

4、 人工智能时代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和 摘 要人工智能时代的来袭,各高职院校面临的实际问题就是相关专业毕业生无法满足企业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文章基于人工智能时代对人才的需求进行了分析,并对高职院校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提出一些想法.

5、 高校流行音乐人才培养模式 摘要流行音乐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高校要重视流行音乐人才的培养 具体来说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养和能力;强化专业课程建设,提高人才核心竞争力;加强实践能.

6、 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人才跨界培养模式的 摘要媒介融合时代,新闻传播教育面临着传媒人才市场供不应求,而传媒人才培养却供过于求的悖论 对此,新闻传播教育应从“专业新闻人才”向“跨界新闻人才”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