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职称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辩论文格式 政论文范文 毛概论文格式 高被引论文 心脑血管病防治杂志 政论文 文心雕龙风骨篇论文与参考文献 建苑文心建筑评析论文集 文心雕龙的论文题目 正确著录文后参考文献的重要性是 心外科护理论文 毛中特概论文档

关于文心雕龙类论文范例 和《文心雕龙》征圣宗经篇对申论写作方面论文如何写

分类:职称论文 原创主题:文心雕龙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1-09

《文心雕龙》征圣宗经篇对申论写作,本文是文心雕龙有关论文范文例文和宗经和申论和启示方面论文例文.

周葵葵

【摘 要】《文心雕龙》“征圣”“宗经”篇强调论文明道要向圣人学习,向经典学习,“论文必征于圣,窥圣必宗乎经”;强调文章为政教服务.主要推崇儒家学说.申论,作为政治录用考试科目,渗透着传统的“征圣”“宗经”思想.本文结合申论试题,试分析《文心雕龙》征圣宗经理论对申论写作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文心雕龙征圣宗经申论

申论是国家公务员招考科目,与封建科举考试科目有本质区别,但谁也无法否认它们之间的历史渊源.都是按照一定的程式纵论“家国天下”,为国家政权机构选拔人才;选拔的标准,具有很强的政治性.除了专业素养,是否具备相应的政治知识、正确的政治态度、政治情感甚至是 更重要的考量——当然,新的时代,“征圣”“宗经”亦有新的内涵.

传统的“征圣宗经思想”在《文心雕龙》中表现明显.刘勰思想体系主要是儒家,孔子是他特别推崇的圣人之一,被尊为“素王”.“征之周、孔,则文有师矣”.儒家学说成为刘勰《文心雕龙》所说的“恒久之至道,不刊之鸿教”,亦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治国安邦的政治思想.

《文心雕龙》总论中的两个重要篇目“征圣”“宗经”,其与“原道”一脉相承,统领全书.研读“征圣”“宗经”说,思考其对申论写作的启发,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从中华经典中汲取养分,对我们提高申论写作品质,引导更多年轻人以端正的政治态度、雅正的行文风范来作文、做人,应有裨益.

刘勰说:“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所以论文明道就要“征圣”,向圣人学习.“征圣”即以儒家圣人从事著作的态度为证验,说明儒家圣人的著作值得学习.圣人的思想观点是通过经典呈现出来的,所以要想学习圣人就必须学习经典,向圣人学习写作也必须通过经书.“征圣”“宗经”实为一体.刘勰强调文章为政教服务.政治教化、记录历史乃至个人的言论行动,都要倚重文章.是谓“教化贵文”“事迹贵文”“修身贵文”.

刘勰推崇“五经”,认为经书是阐述世间最根本的、亘古不变的道理,提出“文能宗经,体有六义”.重视文章内容和形式的和谐,推崇从圣人经典中学习为文之道,由“征圣”过渡到“宗经”,“宗经”就是效法经书,写作以儒家的经书为标准.“论文必征于圣,窥圣必宗于经”.因为圣人的文章雅正得当,内容充实,语言有文采.“圣文之雅丽,固衔华而佩实者也”.刘勰以此反对当时浮靡的文风.

从《文心雕龙》征圣、宗经的理论内涵中汲取合理的养分,结合新的时代精神,我们可以在申论写作方面有更多思考和尝试.

一、着力研读中华文化经典,领会先哲圣贤的思想

学习作文方法,善用大家之作.有助于在申论的材料理解和作文立意上精准而有高度.

公是政治录取,儒家思想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经典所传递的“家国情怀”,也正是申论考试中的主旋律.考生应该潜心中华文化典籍,不仅仅是知识层面、更应该是价值认知、文化认同上“征圣宗经”.以拿来主义的姿态,汲取修齐治平的精义.这样,在阅读给定资料、确定文章立意时,不会耽于肤浅.

2016年国考申论题目(省级以上),引用了《论语》中的话:“不学礼,无以立.”,要求以这句话为中心议题,联系社会现实,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有的考生此将“礼”理解为礼仪、文明礼貌.显然,这些考生没有研读经典.他可能有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时代记忆,却不能体会孔子“是可忍孰不可忍”的深意,不明白周礼不仅仅是个人的行为规范,同时还是当时国家政治规范,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代表.“礼”不仅事关个人素养,还事关大国意识的塑造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礼”在涉及国家层面时实质上是指“政治规范”,而非仅指“道德”.

申论命题越来越注重文化维度,从文化的源头和经典选取素材.下面是2017国考申论试题(省级以上).

资料3(节选)汉代许慎《说文解字》中说,“儒,柔也”.一个“柔”字,切中要义,味道全出.宋词专家叶嘉莹先生在一档节目中就特地提到了中国文化的“弱德之美”.她由“儒”字的“柔”这一本义出发,加以阐释,把儒家所代表的中国文化性格多维度地彰显出来了.

“儒”字中含一个“需”字,“需”有“等待”之义.孔子就说过:“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何不利之有?”孔子这里说的其实就是“需”的意思,它体现的显然是一种等待的姿态.……老子认为,“天下莫柔弱于水”,但是“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这正是“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的道理所在.俗话说的“水滴石穿”,就是“以柔克刚”的一个十分典型的例子.

(三)“给定资料3”中划线句子写道“我们只有通过‘水’的意象,才能最真切地体味到‘儒’之‘柔’.”这句话内涵丰富.请你根据“给定资料3”,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15分)

这样的阅读材料和命题设置,人文气息浓厚.如果考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民族性格中刚柔相济的智慧有深入体悟,就不会简单地强调个人的性格、坚持的力量,而上升到我们国家和平崛起、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思考.大量的经典研读,也能助力考生作文中旁征博引,纵横捭阖,衔华佩实,雅正得体.

我们的思维、视野还可以更开阔,征圣宗经,不仅仅是对我们自己国家民族的文化,要善于汲取人类一切文明之精华.近几年的命题明显有此趋势.2016国考申论(省级)材料中引用了孔子的话,也介绍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蒙田、古希腊哲学家西塞罗和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的思想.东西方的思想先哲们一起给我们指引.

二、关心社会发展、关注国家大政方针,熟悉相关政策法规,领会党和国家领导的重要讲话精神

申论写作中更能明确方向,高效解决问题.

这是“征圣宗经”的合理“变体”.这里的“圣”,是为国家民族的独立、繁荣、富强做出巨大贡献的伟大领袖、英雄志士,为人类幸福文明谋取巨大福祉的卓越人士,是最广大的人民;这里的“经”,是在历史进程中经过检验适合中国发展的理论、学说,是体现人民意志、国家意志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

申论写作者,应该积极主动地去学习、了解这些杰出人士的思想,了解上述的理论、政策、法规.2008年发布的《国家公务员通用能力标准框架》第一条就明确指出要“有相应的政治理论功底,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当前,对于党和国家重大的决策,关于总书记的系列重要讲话,都应该研读,领会.事实上,申论的背景材料,经常出现这方面的材料,作为阅读和写作对象.

在2016年国考申论题(省级以上),就引用了当年的讲话、总书记的讲话,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新的“旅游法”的相关规定等等.2015年国考申论试题(地市级)材料比较详细介绍了在2014年6月9日召开的中国科学院第十七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上的发言,介绍了党的十八大作出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咯的重大部署.这些,考生应该有所关注、有所了解.

参考文献:

[1]范文澜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2]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侯吉永申论写作要贯彻政治精神——从古代科举考试“征圣”“宗经”谈起[J].中国考试(研究版),2009(05):52~56.

[4]李钊申论文章写作中的用典[J].时事报告,2017(02):60~62.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基金项目:本文系湖南省教育厅基金项目“《文心雕龙》应用写作理论与申论写作研究”(项目编号:12C023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周葵葵(1970-),女,湖南新邵人,文艺学博士研究生,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文艺理论.

综上资料:此文为一篇关于宗经和申论和启示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文心雕龙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文心雕龙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论《文心雕龙》的写作理论体系 摘 要 对文心雕龙一书的性质,我们应当从文心雕龙本身的组织结构和理论体系出发,实事求是地在原著内证中寻找坚实的证据,基于此,可以说文心雕龙以宏大的宇宙意识和厚重的人文意识为写作出发点,包含写作哲学、写.

2、 佛家三藏和《文心雕龙》 摘要佛家经、律、论三藏,卷帙浩繁,源远流长,一入东土,广心域,变世界,引人神游八极之表、思至幽妙之境,胸扩万仞之远,心怀穷理之志 及至南朝,释教广弘宇内,经卷敷于四海,诗文遍染禅风 观文心雕龙,立意高.

3、 《文心雕龙》当代以文体文理视域融合为视角 一、文心雕龙文理与文体在刘勰的生平考据中,大多学者参考范文澜文心雕龙的考证推论 王元化先生在刘勰身世与士庶区别问题中引“刘勰一生跨宋、齐、梁三代,约当宋泰始初年(公元465 年)生,至梁普.

4、 用《文心雕龙》六观法论析嵇康《声无哀乐论》 摘 要本文将以黄维樑先生提出的“情采通变体系”为思路,并以其中重新排序的“六观”法为框架,对三国时期曹魏文学家嵇康的论作声无哀乐论进行论析 关键词文心雕.

5、 论《文心雕龙》与《诗品》之楚辞观 文心雕龙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独一无二的一部旷世文论宝典,鲁迅先生曾对其文论史地位有过这样的评价“篇章既富,评骘遂生,东则有刘彦和之文心,西则有亚里士多德之诗学,解析神质,包举洪纤,开源发流,.

6、 新世纪以来《文心雕龙》的经典化 王军【摘要】文心雕龙作为中华传统意识形态唯一一部“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著作,因其文本本身所规定的属性,决定了其与文学经典化问题不可脱离 进入21世纪后,关于经典化问题的研究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