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硕士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高级武术教练论文 武术专业论文 关于武术的毕业论文 体育教育武术开题报告 武术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武术课的调查开题报告

武术方面有关专科开题报告范文 和以学校武术助力文脉传延方面开题报告范文

分类:硕士论文 原创主题:武术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2-27

以学校武术助力文脉传延,该文是关于武术方面专升本论文范文和文脉和武术和助力方面专升本论文范文.

摘 要:文章以文献资料法、逻辑推理法等科学方法对上述问题进行研究,认为学校武术主要有三种形式助力文脉传延:(1)身体力行的技术操练是文脉传延的坚定基石;(2)渊源深厚的武术文化是文脉传延的精神纽带;(3)尚武崇德的德育要求是文脉传延的永恒追求.

关键词:文化自信 学校武术 文脉传延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8)8—0009—03

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自总书记开始治国理政以来,曾多次提出发展文化产业、树立文化自信、建立文化强国的强烈意愿,并在国际大型活动中多次将中国文化推向国际舞台,使世界各国人民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学校武术是武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文脉传承的重要方式,如何使学校武术在激烈的文化交锋中助中华文化发展一臂之力,更应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和武术工作者致思的重要内容.

1 身体力行的技术操练是文脉传延的坚定基石

1.1 中国武术的文化积淀

文脉的产生需要载体,文脉的传延同样需要载体.同世界其他武技一样,中国武术的产生源自于人类同自然界的搏斗,发展于部族战争的需要,最终形成于政治、经济、文化大繁荣的时代.作为生存固本、强国保种的武技来讲,中国武术在本质上同其他武技并没有本质的区别,然而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主流意识形态的入驻为武技的发展注入了“灵魂”,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地域特色和国界特色的不同武技,中国武术的发展同样遵从这一发展形态.泱泱大国历经岁月五千年的洗礼,中国武术在发展和形成阶段正值中国文化发展的“轴心时代”和黄金时代,中国文化将其日月光华而来的深厚思想精华沉淀于中国武术的一招一式中,从文化学角度看,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中国武术是一种“和(合)拳”,以道家思想为主导的太极拳类是一种“哲拳”,以佛家思想为主导的少林拳类则是一种“悟拳”.

1.2 中国武术的践行性教育特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一个国家能否持续兴盛,一个民族能否实现复兴,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近现代以来,在强敌用船坚炮利轰开我国大门之后,觉醒的中华民族开始以教育为改革复兴的阵地,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无论是晚清西式学堂的开办、民国教育改革,还是新中国后大力发展教育事业,都为我国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科学文化技术人才,为民族发展与复兴做出了卓越贡献.中国武术作为专门的教育内容还是在近现代才出现的.以文化知识为主体的学科,主要以知识、逻辑和思维为主要特征,对于增长学生知识、培养学生逻辑能力、培养学生思维方式和文情怀具有显著作用.相较于学科而言,以技术形态出现的中国武术则往往被人们置于边角地位.然而“文可以教化,武同样可以教化,中华五千年文明的长河史,流淌着的就是一种“仁”“礼”的教化之水,从而哺育着世代炎黄子孙而成就其礼仪之邦”.[1] 以技术形态见长的中国武术最突出的教育价值在于其独特的践行性:通过身体力行的实际操练,在一招一式中感悟中国武术的强身健身价值,体悟中国武术独特的文化意蕴和先哲的智慧.

1.3 中国武术的多样性特点源自多元的中国文化

在现行的教育体系中,学校武术属于学校体育的范畴.以套路组合为主要内容的学校武术套路,由武术基本功和数个基本动作组合而成的武术组合动作以及前两者结合而来的整套技术动作,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的逻辑思维.三者的有效结合符合中国文化所倡导的整体思维观念,三者的有机结合成就了武术套路完整的技术体系,具备整体与部分、点面相生、动静相合的多元技术特点.无论是长拳中的撑拔舒展、势正招圆,太极拳的心静体松、阴阳互换,还是南拳的身气相喝、短促精悍,亦或是少林拳的刚劲勇猛,身意互通,虽然各类拳种风格多样、技术多元,无不体现历代武术先哲的思想多元性,也是中国文化多元性的具体体现.

1.4 以技术操练传延中华文脉

使学生熟练掌握数项基本技能为形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打下坚实基础是我国学校体育的教育目标之一,作为学校体育的学校武术自然也以此为己任,因此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武术动作、武术组合动作和成套的技术动作成为必然.“中国武术注重身教言传与练悟结合,属于一种实践性的教化”[2],身体力行的实际操练是学校武术的独特风格.学校武术尤为重视学生对于武术基本动作的掌握,每一个武术基本动作都有独特的技术风格特点和动作规范,动作质量和动作规范程度成为衡量每一个动作的重要技术标准,通过武术基本动作的练习强化学生对于规则意识的理解与体会,为进一步使学生学习动作组合扎牢基石,符合中国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不成规矩无以成方圆”的文化传统.因此,学校武术不仅具有文化特性和文化内涵,不仅仅是教书育人的教法手段,更是通过身体力行的技术操练,在实践中感知中国文化,在习练中传延中华文脉.空谈学校武术对中华文脉的传延,如同鸟无双翼,车无双轮,就学校武术而言,技术操练是文化传延的载体,只有通过身体力行,对中华文脉的传延才拥有更为坚定的基石.

2 渊源深厚的武术文化是文脉传延的精神纽带

2.1 漫长的民族发展与武术相伴,积淀了深厚武术史文化

言:“要了解一个民族,就要了解这个民族的历史.一个没有历史的民族是没有根的民族”.[3]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岁月的洗礼,沉淀了诸多文化精华,深深扎根于这片黄土大地上,在璀璨的民族史上形成诸多优秀文化.中国武术的发展形成,正是吸收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文化精华,使中国武术不仅只是一门技术,更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民族品牌,独特的民族性和文化特色是中国武术同异域武技的显著差异.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经历了原始社会的雏形阶段、商州礼乐阶段、春秋战国“轴心”阶段、秦汉一统阶段、三国和南北朝混乱阶段、隋唐兴盛阶段、宋元繁荣阶段、明清鼎盛阶段、近代衰败阶段和现代复兴阶段等诸多时期,每个阶段因其不同的经济水平、社会生产力水平和思想政治水平,造就了不同时期的文化发展水平,同时,中国武术在其发展中也经历了战争工具、强国保种、消闲娱乐、强身健体、文化品牌等诸多的职能转变,在不同时代着不同的思想精华,造就了中国武术渊源深厚的武术文化.因此中国文化的发展是一部历史经典,中国武术的发展是一部文化史,没有繁盛的文脉作为根基,谈文脉传延也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2 “和合”的武术理念与行为化范式

中华民族武术文化不仅是一历史文化,也是一种讲规则、讲原则的行为文化.中国武术所积淀的中国文化不同于西方文明的商贸文化、航海文化、工业文化,而是典型的独具特色的东方农耕文化.农耕经济的发展是中国文化的兴盛发展的基石,古代先民在不断探索自然,创造和发明了许多先进的农耕技术,诸如铁器的推广、犁具的更新和水车的运用等技术的发展,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强大的经济基础,生产力的发展带动了社会思想的进步.中国历代先民依山傍水而居,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尊重自然、爱护自然、敬畏自然,更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说,因此中国文化是讲求“和合”的文化.中国武术在发展过程中充分吸收了这种“和合”理念,使原本暴力残忍的格斗技巧成为了一种追求“和合”的哲学.从中国武术的十八般兵器就能见诸一斑,这十八般兵器中许多都是源自于日常劳作所使用的器具,以劳作工具为武器,加之以“农忙时劳作,闲暇时习武”的生活规律,不仅是中国武术源于生活劳动的再现,更是中国武术应时四季、遵守自然的“和合”理念的生动写照.同时,这种“和合”理念更是扎根到了每一个习武者的身心深处,无论是兵家纷战还是个人恩怨,以武相见都是最后的选择.武术是以技击为本质属性的武技,通过研究身体结构、动作技能达到杀伤来敌之目的,掌握格斗技能的习武之人如果没有行为准则的规范,没有理性的约束,其行为将会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素[4],只有将武术这一武技扎进武德的笼子中,习武者的行为才能得到规范,武德的产生是社会和谐的需要,也是武术发展的刚需.

2.3 从规范性谈文脉传延

文脉的传延不仅需要语言文字的传延发展,还需要实际的行动作为支撑,高唱文脉传延与复兴,无疑是高谈阔论,纸上谈兵,只有将深谙在中国人头脑深处的价值观念、文化理念转变为实际行动,才是中国文化真正的价值体现.当今时代,科学技术飞速进步、社会经济急速增长、思维形态日新时兴,面临的机会不断增多,但面临的选择也不断增多,只有在一定的规范中才能合理运行.教育是国家兴盛、社会富强、人民幸福的坚强基石,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的内容和理念也需要不断更新.当今的中国社会变革决定了我国教育变革的步调和需要,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培养具有热爱祖国、遵纪守法的社会主义青年是实现文脉传延和民族复兴的基础.学校武术常见的教学内容:武术套路,是中国文化独特行为意识体现的最佳范例,在武术套路中,每一个动作都有具体的规范,在习练时要求各个动作都达到与之相匹配的动作规范,在这种以规范为主要特色的武术教育中,不仅使学生能够掌握基本的规范的技术动作,同时这种规范性也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早已潜移默化于学生的头脑中,成为学生行为的指南.因此,在学校武术这种规范性教育中,规范的不仅是学生的行为,更是对学生思维形态的规范,是对学生分辨是非、明辨善恶能力的培养,也是对文脉传延质的保障.

3 尚武崇德的德育要求是文脉传延的永恒追求

3.1 武德规范塑造了中国武术的行为范式

中国武术同世界其他武技一样,在其发展传延中深受其创造主体的民族性文化所影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其历史发展中,最大的特色莫过于对于道德至上的极致追求,无论是原始儒学对于道德的追求,还是以原始儒学为蓝本、集合儒释道三家思想之精华的宋明理学,都对于中国武术的武德构建具有重要影响.这种道德追求不仅是武术文化的体现,也展现出对于习武之人的思想行为的规范,在强身健体、增强技能的同时,加强对道德品质的塑造成为中国武术的一大特色,成就了中国武术不再是以追求两两之间的格斗胜负为价值核心取向,而是成为了一种道德教化的工具和手段.[5] 因此,溯本求源,武德规范塑造了中国武术独特的行为范式,成就了中国武术止戈为武、暴力消解的独特价值和文化意蕴.

3.2 以学校教育为主阵地营造知行合一的德育环境

中华民族历来就是一个讲求道德高尚的民族,道德在某种程度上甚至高于法律,这也造就了中华民族以德治辅助法治的独特社会形式.德治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在新形势下进行道德教育必须在“以人为本”的语境下展开.学校是培育祖国建设人才的主要阵地,学校教育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事关国家发展、民族兴盛.在我国主要盛行的德育方式大多以名人典籍、国学经典等相关书籍,或以参观展览等形式进行道德教育,这种道德教育方式主要以让学生“知”为主要目的,欠缺了“行”的环节,因此这种道德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如何从“说教”转变为“行教”,做到“知行合一”成为广大教育者所致思的关键所在.武术是以基本技术为载体,以行为方式为表象展现习武技能和精神素养的民族性运动,无论是古代侠客背刀携剑行天下,还是近代武士抵抗外敌、帮扶济贫,或是当代武术运动员竞技场上争金夺银、为国争光,在展现独具东方意蕴的武技同时,其精神素养、道德品质也在其行为中得到展现.在武术教育中强化对学生的道德教育自然应成为必然.在教育理念、教育形式不断发生变革的今天,武术教育的理念、形式自然也在发生着变革,其变革主要来源于时代的变迁及新时代背景下受教者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等方面的改变,这就要求在武术教育中必须要以人为本,以受教育者的实际需求为原点,以社会意识形态为起点改变武术教育的理念及形式,在学校教育这块主阵地上发挥武术教育的“行教”优势,营造以人为本、知行合一的德育环境.

4 结语

中国武术一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窗口,在日趋激烈的文化软实力的竞争中要想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争得一席之地,必须加强文脉传延.中国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自然也肩负责任担当和使命追求,在以文化软实力竞争为主的世界大格局中,武术必须有文化自觉、自信与自强意识,这种意识必须以助力文脉传延为基本取向,以武术教育为基点,通过技术操练、武术文化和道德教育来培育这种意识.

参考文献:

[1] 王 岗. 中国武术文化要义[M]. 太原: 山西科技出版社,2009:9.

[2] 王 岗. 中国武术: 一种追求教化的文化[J]. 体育文化导刊,2007(3):30.

[3] . 一个没有历史的民族是没有根的民族[EB/OL].[2014-10-17].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4/10-17/6690403.shtml.

[4] 吴光辉. 宋明理学的道德取向对武德的影响[J]. 武术研究,2017(4):39-41.

[5] 龚正华, 石华毕. 中华武术武德的源起及基本精神[J].*学研究,2013(11).

言而总之:此文是关于经典武术专业范文可作为文脉和武术和助力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武术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武术操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意义和方法 摘 要 武术操是吸取武术与体操的一些健身精华而创编出来的一项运动 在学校中开展武术操训练,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开发学生的智力,完善学生的品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体育教师要鼓励学生进行武术操训练.

2、 不负使命砥励前行哈尔滨轴承集团公司技工学校助力中国制造2025 “中国制造2025”是在新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中国政府立足于国际产业变革大势,作出的全面提升中国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水平的重大战略部署 其根本目标在于改变中国制造业“大而.

3、 企业新型学徒制助力校企深度融合----以安吉高级技工学校开展新型学徒制工作为例 摘 要以企业为主导的新型学徒制要求企业作为主导部门开展学徒人才培养工作,需要更能体现校企主体关系的合作方式来支撑深度合作的效果 本文对安吉高级技工学校企业新型学徒制的实践与探索展开论述,以期新型学徒制.

4、 学校武术从身体技能到文化教育嬗变的人学理路 摘要文化教育是学校武术全面为人的教育新理念,是对科学思维与体育范式影响下身体技能教育的突破与超越 人学作为当代哲学的主体形态,其逻辑上学校武术文化教育所蕴含的目的论是最大限度地挖掘和调动武术文化资源和.

5、 新文学课程在民国大学开设的时间问题与其他兼和张传敏等人商榷 李占京 回溯现代文学学科史,近年来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有关新文学课程的问题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新文学课程在民国大学的开设时间,不仅仅关乎新文学进入大学教学的确切时间点,而且关乎新文.

6、 所谓细节的力量评析《民国大学的文脉》 沈卫威先生的专著民国大学的文脉从语言、学术和道德……若干方面分析了以两所民国大学———北京大学和南京高……师范学校(东南大学)——&md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