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硕士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大学生网络安全论文 大学生毕业论文格式 大学生投稿 大学生小论文范文 大学生时间管理论文 大学生职业和就业指导论文 大学生网络消费参考论文 大学生网络购物论文 大学生网络成隐的相关论文 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与论文 关于大学生网络消费的论文 大学生网络消费心理论文

大学生网络类有关毕业论文范文 和大学生网络多元社会思潮引导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分类:硕士论文 原创主题:大学生网络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1-22

大学生网络多元社会思潮引导,该文是大学生网络类有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思潮和对策研究和引导方面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刘铁英

【摘 要】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研究网络社会思潮传播的规律和特征,并提出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对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引导策略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根据网络多元社会思潮具有现实关照性以及具有与社会心理相契合的特点,结合网络多元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的存在规律、传播规律和互动规律,从方法论角度来分析如何有效进行大学生网络多元社会思潮的引导策略.

【关键词】网络;多元思潮;引导策略

【基金项目】本文系上海市阳光计划项目“虚拟网络社区背景下高校德育生态化的实践路径研究”(编号:12YG19)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02-0028-04

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在《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 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影响.”

2012 年11 月,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强调:“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社会思潮是社会存在的产物,是一定时期内反映一定阶级、阶层利益和要求,得到广泛传播并对社会生活产生一定影响和作用的思想倾向、思想潮流.”

社会思潮属于意识形态领域,是一定阶级、阶层的利益和要求有一定影响力之后而形成的一股思想倾向或者潮流.每一社会思潮都有其存在的原因及存在价值,我们应该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原则,对其进行有选择性的吸收和利用.

然而,在网络信息传播日益便捷的今天,网络社会思潮传播呈现出虚拟性、快捷性、粗糙性、无选择性,多元化和复杂化的社会思潮极容易被网力军——广大青年学生所获取.思想文化在这里快速集散,正确的、错误的交融、交织,积极的、消极的交战、交锋.

网络作为现代人的一种新的生存方式,触动着人的精神价值世界的变化,对人们的思想与行为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尤其对于伴随网络互联网成长的大学生而言,在网络时代“去中心化”、信息传播“扁平化”的现实背景下,网络的“互动性”使得大学生在方便快捷获取各类信息的同时,也难免受到网络、文化产品等更为“隐蔽化”包装的多元社会思潮的冲击.

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我们身上肩负着时代赋予的重任,研究网络社会思潮传播的规律和特征,并提出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应对多元化社会思潮的引导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网络多元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的条件分析

1. 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性

自20 世纪90 年代以来,互联网迅速普及.截至2014 年12 月底,中国网民规模突破6 亿,达到6.49亿,全年新增网民3117万人.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5.57 亿,网民以10~39岁年龄段为主要群体,比例合计达到78.1% .其中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31.5%.其中当代90后大学生是20~29岁网民中的主力军,他们都是伴随着网络成长的一代.调研结果显示有55%的调研对象对网络存在一定的依赖现象,甚至其中有15%的调研对象认为“对网络有心理与行为依赖”.以上数据表明,总体来看,网络对于伴随其成长的新一代大学生的影响状态并未如预想的那么严重,依然是一个较为合理和正常的状态,但是我们也决不可忽视网络对大学生的影响力.

2. 网络多元社会思潮的直观现实性

网络多元化思潮是现实思潮在网络上的一种反映和体现.如当代社会思潮一样,其理论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大多从对元理论的研究转向对当下具体问题的关注,试图从不同视角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风格各异.

例如,西方的“左派”“”和“第三条”道路.“左派”和“”二者争论的焦点就是政府能否干预社会经济生活.前者主张国家干预经济、实行社会福利政策.后者主张充分发挥市场自身的作用,主张财产私有化,完全市场化,贸易自由化,减少国家干预.与西方相对的,我国的一些社会思潮也是紧紧围绕人们关心的社会问题进行争论,如新自由主义主张迎合全球化趋势,财产私有化,完全市场化,迅速与国际接轨,采用西方的方式解决国内现实问题.

此外,网络多元社会思潮表现为它具有直观现实性,是针对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部分或某些层面的不和谐状况的过度解读.如网络上“普世价值”的兴起,很多人认为当代中国社会缺乏公平,极力倡导将其适用于一切社会的共同标准来解决国内的公平问题.而事实上,如恩格斯所言:“公平始终只是现存经济关系的或者反映其保守方面,或者反映其革命方面的观念化的神圣的表现.希腊人和罗马人的公平认为奴隶制度是公平的;1789年资产阶级的公平要求废除封建制度,因为据说它不公平.在普鲁士的容克看来,甚至可怜的行政区划条例也是对永恒公平的破坏.所有关于永恒公平的观念不仅因时因地而变,甚至也因人而异,这种东西正如米尔伯格正确说过的那样,‘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理解’”.

3. 网络多元社会思潮的间接能动性

所谓思潮必定具备一定的社会影响力,这种影响力表现为通过对受众的渗透于拉拢使其助力思潮的宣传与扩展,尤其是借助大学生群体,大学生既是社会思潮的接受者,也是积极参与者,还是传播者.如果一些来自其他阶层的社会思潮一经传播到大学生这里,引起他们的共鸣,就会进一步扩散和放大,令这些思潮通过对“精英阶层”的培植,以更快的速度扩散到大众视野并混入主流.

4. 网络多元社会思潮的社会心理性

社会思潮具有与社会心理相契合的取向.这主要表现在感性认识高于理性认识的情况下,特别是对网络、影视、“权威”解读等的出现,让原本理论基础不够扎实、处于理性思维发展中的大学生抱着对历史、对现实过于感性化的理解,从而纵容社会思潮的渗透.如以《走向共和》电视剧(后被禁播)为例,便是历史虚无主义渗透的案例.这部电视剧中将已经被历史证明了的反面人物,如慈禧、李鸿章等变成了爱国和革命的先驱,被描述为忧国忧民的“悲剧英雄”,而对于洪秀全、谭嗣同和孙中山则极力非难和贬低.这种“否定历史”“颠倒黑白”让很多历史知识不够扎实的大学生产生同情甚至认可.

二、网络多元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的规律研究

1. 网络多元社会思潮的存在规律反映了客观现实要求与大学生群体现实需求

我们需研究社会思潮之所以能够得以生存并通过网络载体不断扩散传播的内外部影响因素.

从社会思潮流行的内在条件看,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社会思潮时尚是表述人们思想愿望和利益要求的方式.任何一种社会思潮时尚,都是由许多人的思想观点、感情意志、愿望要求等诸多因素汇合而成,它既是一种人们自发地表现自己的愿望和要求的方式,又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地达到某种愿望和要求的途径,或是两者的统一.”这说明社会思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种客观现实要求和人们利益的需求,或代表一定阶层的愿望诉求.

研究表明,大学生热衷的网络“泛娱乐化”倾向对大学生有一定影响.一方面由于网络“泛娱乐化”内容影响学生追求肤浅的娱乐与快乐,这种快乐是“建立在放弃意义追问和现实思考的前提下的”,它使得学生不愿对需要深究和思辨的理论思潮感兴趣,另一方面则由于SNS交互网站以及以博客、微博、微信、百度贴吧、论坛、BBS等网络社区为主要形式的自媒体平台的开放性、良好的互动性、资源的丰富性,从而能够更好地迎合年轻的大学生的愿望需求.尤其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之所以能够赢得大学生的青睐,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因素在于其内容来源于生活,贴近学生实际,因此其对年轻的大学生存在着较强的吸引力.

此外,网络多元化社会思潮同其他社会思潮一样得以流行的外部条件还得以其表现方式的迷你化、多样化、生活化、通俗化和大众化的特征.话语形式是话语内容的外现和表征,话语内容是话语形式的内核和灵魂.这种短小精悍、生动活泼、灵活多样、贴近学生的表现方式包装的内容显然贴近大学生的审美心理,符合其欣赏习惯,从而能够引起大学生的关注.

2. 网络多元社会思潮的传播规律体现为“化大众”与“化小众”传播相结合

如前所述,网络多元化思潮是现实思潮在网络上的一种反映和体现.其传播辐射角度来分析也同当代社会思潮一样,网络多元社会思潮影响也是一个“化大众”与“化小众”传播相结合相统一的过程.一方面,其企图影响社会公众,即“化大众”;另一方面,其影响传播兼具有分众特点,如借助未来的社会精英,诸如大学生群体,他们是中国网民的主力军,借助这一可塑性较强的群体将其影响扩散到更为广泛的社会公众.

此外,网络多元社会思潮的传播还借助多种传播路径多样化媒介,诸如通过网络影视作品、网络文化产品等极为“隐蔽化”包装的形式影响受众.特别是当下新媒体崛起和普及的过程,也是社会生活及网络文化相互渗透、相互激荡的过程.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跨时空的网状信息传播模式、开放且动态的互动交流方式、多元化的传播载体和传播形式,使得大学生从网络主动感知外部世界和获取信息比传统的书籍、报刊、课堂获取更具有明显的快捷性和经济性.尤其是集信息、评论、交流于一体的网络论坛和更加开放自由的微博、微信等已经成为大学生思想行为的主要途径.这些多元化的表现形式深刻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等.

3. 网络多元社会思潮的互动规律表现为社会思潮与大学生间复杂微妙的关系

如上所述,大学生群体是社会思潮小众化关注的主体之一,社会思潮的发起者也势必会积极培植和借助这股力量.社会思潮与大学生之间存在着复杂而微妙的关系.

一方面,社会思潮对大学生具有双重作用,能够对大学生思想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如社会思潮能够反映当前大学生关注的普遍问题,从而影响其思想行为.如正确积极的社会思潮为大学生了解社会提供一个窗口,使大学生关注社会,关注国家现实与主流价值观形成互补关系.不可忽视的是,错误消极的社会思潮也会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尤其是当大学生对西方社会思潮一知半解的时候,他们感觉很时髦,人云亦云对社会带来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大学生对社会思潮也有重要影响.如前所述,由于大学生好奇的独特心理,某些社会思潮传播到大学生群体中,如果引起大学生的共鸣,就会进一步扩散、放大、发酵.尤其借助网络新媒体,每个人都是信息的发送者、传播者和接收者,还可以将信息借助微博、微信朋友圈等在同辈群体和更大范围的网络互动空间进行传播.在更大范围内集结了数量庞大的对某种社会思潮认同态度的受众,造成一定的社会不安定性.因此,大学生作为社会思潮的主要载体,反映出当前社会转型期存在的矛盾和焦点.

三、大学生网络多元社会思潮的引导策略

大学生是网力军,大学生同时也是网络多元社会思潮的利用对象.因此,我们要重视大学生网络多元社会思潮的引导策略.根据网络多元社会思潮具有现实关照性以及具有与社会心理相契合的特点,结合网络多元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的存在规律、传播规律和互动规律,从方法论角度来分析如何有效进行大学生网络多元社会思潮的引导策略.

1. 理念上,坚持大学生建构性引导与交互性主体地位

网络多元社会思潮的存在及其影响引发我们对于转变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反思.网络为师生提供了自由、活跃、平等、互动的双向交互平台.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有发言权,人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因此,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应是学生的引导者.

现代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有意义的学习讨论离不开情景、协作、会话、意义建构四要素.而在这种自由、活跃、平等、互动的网络情景中,师生拥有同等的参与论语论证的权利,其平等话语构建模式在态度、情感、思维以及语言表达上都能体现出尊重、爱护、、合作,一定程度上契合大学生追求平等、渴望尊重的心理需求.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前提.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就是要尊重他们的个性和思想,并在尊重的前提下加以引导.

因此,网络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向式灌输教育,更重要的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同参与其中,进行双向互动交流.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应该回归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生态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二者的互动性.

2. 内容上,坚持核心价值引领和整合网络多元社会思潮

网络多元社会思潮的流行,通常与人们的思想觉悟、理论水平有密切关系.许多大学生在对西方思潮的认识上,并没有稳定的思想倾向,而只是局限于社会心理层面,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始终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

当然,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也不等于排斥其他思想的存在.以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往往采取唯我独尊和硬性灌输的形式,强调一元化解决问题,忽视多元化背景的社会现实,也没有考虑大学生的实际特点,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陷入尴尬境地.因此,当前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加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宣传教育力度,继续拓展和加深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的同时,也要以一种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整合和正视多元文化并存的现实.用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活动去逐步替换对社会思潮的简单批判,并借助遗忘规律而逐渐淡化人们对社会思潮有些观念的印象,更力图防止人们运用“挑战——应战”规则去强化某些西方思潮或观念的影响.

3. 方法上,运用多种媒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鲜活力

如前所述,网络多元社会思潮的传播借助多种传播路径多样化媒介,诸如通过网络影视作品等文化产品以“隐蔽化”形式影响受众.因此,我们也要一改以往对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正襟危坐的刻板形象.通过有效运用多种社会媒介,善于运用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扩展其教育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重视思想政治教育“两课”以及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等显性教育内容,更要重视网络产品、校园文化、社会心理、人际关系等隐性教育因素的影响,要做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有形教育与无痕教育匹配.

此外,改善和丰富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也显得尤为重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生动性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改善和丰富话语体系.如前所述,网络多元化社会思潮得以流行的外部条件还得以其表现方式的迷你化、多样化、生活化、通俗化和大众化的特征.这方面对我们转变思想政治教育话语形式提供了借鉴意义.思想政治教育如何避免使用苍白无力的,毫无新意的宣传教育陈词,又如何借助“美”的形式传输“真”和“善”的内容?这就需要借助网络多种媒介,在传承现有话语体系内容精华的基础上对网络环境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话语资源进行提炼整合,接受网络流行话语,构建出体现时代特点、贴近生活、朗朗上口、通俗易懂的话语体系.将融合了“形态之美”“逻辑之美”“语言之美”和“媒介之美”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真理的“真和善”传输于大学生,才能真正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鲜活力,增强其实效性.

4. 形式上,坚持思想政治教育生活性表达与实践性融入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不是一种脱离现实生活的“纯思想”活动,它更要关照现实问题.当今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新媒体之所以能够赢得大学生的青睐,其中最主要的一个因素在于其内容来源于生活,贴近学生实际,因此对大学生有较强的吸引力.

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要做到接地气,亲近当代大学生,融入其学习、生活和实践中去,结合其关注的热点、焦点,融合网络新媒体内容,有的放矢解决大学生的思想困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外在的话语形式必须与时俱进、灵活多样.因此,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新观念,主动触网,融入网络化生活,充分重视和发挥网络新媒体的作用,努力学习运用网络话语实现与大学生有效沟通,掌握大学生网上交流特点,敏锐把握其思想心理动态,运用学生的语言,贴近学生实际,实现传统语言的转换,使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工作更加接地气,有实效.

参考文献:

[1] 邱柏生,韩巍.试论当代社会思潮影响的内在方式[J].思想政治教育,2009,(11):27-32.

[2] 邱柏生,左超.从社会思潮的影响特征看如何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J].思想政治教育,2010,(1):53-58.

[3] 王易,许慎.当代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的规律与对策研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4,(2):167-171.

[4] 陈伟,胡德平.新媒体语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话语体系的转变[J].思想政治教育,2015,(1):88-91.

(编辑:郝 婵)

本文评论:该文是适合不知如何写思潮和对策研究和引导方面的大学生网络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大学生网络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大学生网络创业中客情维护探究 孟瑾1,苏春法2,宋其林1(1山东医药技师学院,山东泰安271000;2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职业培训中心,山东泰安271000)摘要互联网技术发展迅速、手机软件开发、互联网配套服务……为大学生创业提供了.

2、 高校大学生网络信贷风险和问题把控 摘要随着网络银行的快速发展,一些微小金融网络信贷平台进入大学校园,部分大学生因消费观念膨胀,又对网络信贷认识不清,在不法网贷公司的诱惑下掉进 "网贷陷阱 ",逾期无力偿还便遭到粗暴逼债 文章从多角度分析了.

3、 大学生网络表情包和侵权问题的关系--以南京仙林大学城为例 摘 要目的了解大学生网络表情包的使用现状,分析大学生网络表情包的使用带来的侵权问题,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表情包 方法选南京取仙林大学城高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对学生进行线下访谈与线上问卷填答 结果大学生.

4、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探究以动漫学子微信公众平台为例 摘要 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填补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空缺,扩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符合“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的要求 本文通过“动.

5、 农村籍大学生返乡创业社会融入策略探析 摘要现如今,高校招生的规模逐渐扩大,在普及了高……教育的同时,大量的大学生在毕业进入社会后对就业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压力,而最需要被全社会关注的则是农村籍大学生就业的问题 他们在毕业后由于就业难的原因,不.

6、 网络虚拟社会的法律治理问题 摘要网络的快速发展应用,在带给人们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导致网络安全及犯罪问题频发 因此,亟需进行顶层法律规制设计,统筹规划网络社会的司法实践活动 主要包括在加强和规范网络传播秩序方面,需要政府及各相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