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硕士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中国近现代史论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论文 近现代史论文 天津近现代史论文 关于近现代史的论文 大学生近现代史论文 近现代史论文题目 中国近现代史本科毕业论文 历史系论文题目近现代史

近现代史类有关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政策变迁分析有关学术论文怎么写

分类:硕士论文 原创主题:近现代史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2-25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政策变迁分析,本文是近现代史类有关论文范例与成立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新中国类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摘 要:目前,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政策的研究在学术界有一定的理论成果,但具体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一学科,则鲜有人深入研究.基于此,本文对该门课的课程政策变迁进行了分析,认为改革开放以前的课程政策带有浓重的时代烙印,政治色彩明显,政策的制定更多地是适应当时政治任务需要,体现国家主体意志,强调社会价值,因而对学生自身发展的关注有时存在不足.改革开放以后的课程政策导向发生明显变化,即逐渐弱化了该门课的政治说教色彩,在强调该门课程的政治性与思想性的同时,更多地是关注该门课程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学术性,注重学生素质的提高,政策的制定亦更加科学.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政策;政策变迁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2-0161-04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名称曾经历“新主义论”、“社会主义教育”、“马列主义基础”、“党史”、“中国革命史”、“思想概论”等,直至现在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等变化.每一次课程名称的变化,都与党和国家制定的相关政策紧密有关.依据中国社会、中国高等教育以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等宏观政策变化过程,可以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发展大致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过渡时期的新主义教育(1949—1956)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这一规定为相关部门制定新主义的教育政策提供了法律依据.1949年10月8日,华北人民政府高等教育委员会颁布了《华北专科以上学校一九四九年度公共必修课过渡时期实施暂行办法》,将“新主义论”列为文、法、教育(或师范)学院的公共必修课之一.此后,“新主义论”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前身,正式进入大学课程体系.

事实上,1949年10月8日颁布的《办法》只是一个指导性的文献.例如,它对“新主义论”的教学目的及重点并没有详尽的规定,对政策如何实施也缺乏规划.这种情况到了1950年有了改变.1950年,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全国高等学校暑期政治课教学讨论会情况及下学期政治课应注意事项的通报》,强调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针和任务,详细说明了新主义论的教学重点,应包括中国革命的历史特点等七个方面.

但是,各高校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所以,1953年6月,高教部下发了《关于改“新主义论”为“中国革命史”及“中国革命史”的教学目的和重点的通知》,正式将“新主义论”调整成为“中国革命史”.这一做法与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密切相关,新主义社会理论已经不适应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需要,将课程内容扩展为“中国革命史”是一种必然趋势[1].为了提高教学质量,1956年9月,高教部颁布了《关于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程的规定(试行方案)》,这是对以往课程政策的进一步发展与完善.其中规定了“中国革命史”课程的开设学期、学时以及课堂讲授与讨论的学时比,以及课程的考核要求等等,较为详细.

总之,自1949年到1956年这段时间,高校“新主义理论”(后改为“中国革命史”)属于初创时期.这一时期相关部门在制定课程政策时基于以下背景:一是对学生进行政治与思想教育,决定了高校“新主义论”课程的开设.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开设“新主义论”课程,结合政治运动开展教育,使学生的政治认识有明显的提高[2].二是国家的政治任务及全国高校教学实际情况的发展和要求决定了该门课程政策的调整和变迁.三是在课程目标上,突出强调革命性.有的文件中就强调要让学生树立和巩固革命的人生观.因此,这一时期,反映在历史教育方面的政策有以下特点:一是对于历史教育而言,更多的是基于政治需要的视角而制定政策.至于“新主义论”课,在教学目标教学任务上往往也是围绕着国家政治任务而展开.例如,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前文提到的高教部于1953年6月颁布的《通知》中指出“中国革命史”的教学目的:要“特别着重说明帝国主义是中国人民最凶恶的敌人,以加强学生的反帝爱国主义思想.”[3]二是历史教育一直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点,这个指导思想也一直持续到“98方案”出台以前.“新主义论”(后改为“中国革命史”)在全国各个层次的院校都要开设,在排课顺序上也经常排在其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首位,一般情况下,课时也最多.

二、加强社会主义教育的十年(1956—1966)

1956年底,中国开始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阶段.国家制定课程政策时也从“以新主义革命的理论和政策”为主,开始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和政策”为主的转变.与之相适应,高教部、教育部等相关部门下发了一些文件,根据这些文件,高校开设了“社会主义教育”课程,取代了“中国革命史”.后来“社会主义教育”又被‘马列主义基础’取代.1959年以后,“党史”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之一在高校逐步开设.1964年10月,下发了《关于改进高等学校、中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和过去的政策相比,该文件对“党史”的教学任务,教材教学方法以及教师队伍建设、教学体制方面都有更加详细的规定.

总体上来说,这一时期的高校历史课属于曲折发展时期.首先,相关部门在制定政策时也是基于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以及课程自身发展的需要.但相较于第一阶段,该阶段的政治倾向性更加明显,这在当时党的教育工作方针中有明确反映,1958年9月19日,、国务院在《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中指明:党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当然,从课程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也是相关部门进行课程政策调整的原因.例如,鉴于“中国革命史”教师无一人是从大学本专毕业的,所以教育部主张建立专门培养和提高高校政治课教师的学校,要求中国人民大学设立“马列主义基础”系或专业[4].和以往政策比,在培养师资方面,这是一个进步.总之,这一时期围绕历史教育方面的政策有如下特点:一是党和国家依然重视历史教育.从1957年到1958年,高校其他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一律停开,只开设“社会主义教育”课程,虽然这一做法并不科学,但足以看出党和国家对历史教育的重视.二是这一时期历史教育方面的课程政策随着国家政治气候的变化而有时摇摆不定.例如随着国际国内政治形势的变化,课程名称亦曾频繁变化.课程名称变动大,内容变动也大.所以历史教育的教学内容在这一时期缺乏相对稳定性.但总的来说,“党史”基本保持了正常教学,取得了一定成绩.

三、时期一度停开“党史”课(1966—1976)

“”是一场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高校也是个重灾区.“”开始后,从1966年到1969年,高校在校学生被停开所有课程.1970年秋季恢复了高校招生,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也得到了恢复.“党史”即为当时开设的政治理论课之一.

“”时期党和政府制定政策时的特点依然是以政治为中心,受其影响,“党史”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政治特性,在政策的制定上“无视大学生群体的特殊要求,无视教学规律的特性,完全与当时政治气氛的变化相结合.”[5]尽管从1970年开始,高校恢复了“党史”课程,但是在林彪和“”的“政治可以冲击一切”的口号下,以“革命大批判”取代了课堂教学,政治理论课完全成为政治运动的附庸.”[6]属于历史教育的“党史”课程仅仅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作用.

四、“三大课改方案”:从“中国革命史”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1977—2015)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包括历史教育在内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重新得到了高度重视,到目前为止,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经历了三次改革,产生了三个课程改革方案,包括:“85方案”、“98方案”和“05方案”.

(一)“85方案”中的“中国革命史”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要求,1985年8月,在《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中指出:对高校大学生要“进行以中国革命史为中心的历史教育”.所以,这一时期,从课程设置上看“党史”又改回到了“中国革命史”,该《通知》也被称为“85方案”.

与改革开放前比,该阶段在政策制定上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首先是制定政策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1978年以后,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所以,政策制定时不但强调以政治为中心,而且也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体现在教学内容上就是从时期的“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制定的课程政策更加符合实际.其次是对高校“中国革命史”课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有了深刻认识.国家相关部门的文件中也曾多次重点强调了这一点:早在1979年5月的《高等学校政治理论课的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中就曾明确“必须明确肯定每门政治理论课是一门科学.”[7]三是政策制定更缘于提高课程的教学时效性的需要.例如,突出对实践教学的重视,根据相关资料统计,从1985年到1995年,涉及到历史教育方面的政策文本大约有十个,其中至少在七个文本中都强调要重视学生的社会实践.四是政策制定上注重中国革命史教师学历层次的提高.强调“要通过多种形式培养、培训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师资.”[8]在政策实施上除了和过去一样,在一些高校开设“中国革命史”本科专业外,更鼓励肯定试办“中国革命史”研究生班,这在以往的文件中是没有明确提到的.应该说,“85方案”中关于历史教育政策的指导思想是正确的,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在政策实施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主要是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往往忽视思想性,影响了教学实效性.针对“85方案”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国内国际形势的变化,国家出台了“98方案”.

(二)“98方案”中的“思想概论”

“98方案”出台的背景之一是为了积极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以及规范“两课”课程设置,1998年6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意见》,该文件被称为“98方案”.为了加强中国革命史教育的理论性,“98方案”用“思想概论”取代了原来的“中国革命史”,目的是为了加强对思想的学习,该政策使得高校历史方面的教育从理论层面上得到了提升.

这一时期,国家对历史教育课程政策进行了相应的调整,具有创造性的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政策导向发生明显变化,浓厚的政治色彩降低.最主要的表现就是一度以“德育”这一名称代替原来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概论”即为德育课程之一.二是在政策制定上重视历史课程和其他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课程名称的调整即为证明.在“85方案”中,将“中国革命史”课调整为“思想概论”课,这一调整突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从“思想概论”到“理论概论”的课程逻辑[9].可见,该阶段的政策在强调历史知识的同时,更突出了对历史理论的重视.三是历史教育课程不再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核心课程,取而代之的是“理论”.

(三)“05方案”中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为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2005年3月, 、教育部下发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史称“05方案”.“05方案”规定开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

与其他阶段比,这一时期课程政策的制定有一个突出的背景:那就是中国高校的教育指导思想有了根本性的变化,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受苏联“三中心”教育思想的影响,即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10].进入21世纪以后,开展素质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在政策导向上,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开始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政策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出台的.“05方案”及其以后有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政策有以下几个明显特征:一是提倡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制定的政策更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价值取向上,则突出以人为本,强调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二是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时会充分考虑一线任课教师及学生的建议及需求,重视实地调研,制定政策.三是将教材建设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集全国之力编写“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改变了过去历史教育课程“一纲多本”的现象,全国高校使用统一教材,这在历史上是没有的.四是重视课程建设.首先是出台相应课程建设标准.如2010年提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指标具体细化,易于高校操作,如课堂规模一般不超过100人,鼓励小班教学等等.其次是在有条件的高校推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目前为止,较典型的有华中师范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以及武汉大学等等.最后是结合实际需要,多次修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大纲,使得教学目标更加明确.五是抓学科建设.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的二级学科已于2008年增设,使得“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研究对象明确,功能定位更加科学.

综上,改革开放以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政策的变迁受国际国内政治形势变化的影响较深,政治性比较明显,体现出了该学科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的属性,对于帮助大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革命的人生观具有重要作用,但这一时期的政策变迁充分体现了国家主体的意志,对大学生个体需求的关注略显薄弱.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对思想政治教育认识目标的进一步深入,以及学科地位的确立,“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政策除关注其政治性和思想性之外,更关注该门课程的理论性、实践性和学术性,尤其是拓展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育的有效途径,更关注大体素质教育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刘辉.中国人民大学与建国初高校“新主义论”、“中国革命史”课程的开设[J].教学与研究,2008(11):92.

〔2〕〔3〕〔4〕〔7〕〔8〕教育部社会科学司组.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文献选编(1949-2008)[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6、16、34-35、76、120.

〔5〕姬丽萍.新中国成立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内中国近现代史教育的演进[J].党史研究,2010(11):33.

〔6〕曹开华.建国以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地位的嬗变[J].党史文苑,2007(18):62.

〔9〕顾海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演化及其基本特点[J].教学与研究,2007(2):7.

〔10〕林全民,张伟良.在牢记历史中把握未来—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研究综述[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9(5):131.

(责任编辑 赛汉其其格)

Analysis on the Policy Change of the Course of Outline of Chines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History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New China

Feng Yunying Song Juncheng

(Eastern Liaoning University, Dandong, Liaoning, 118001)

Abstract: At present, there are some theoretical achievements on the research of the curriculum policy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academic circles, but there are few in-depth studies on the specific subject of "the outline of Chinese modern history". Based on this,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curriculum policy befor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has a strong brand of the times. The political color is obvious, and the policy formulation is more adapt to the political task at that time.It reflects the national volition and emphasis the social value. Therefore, it is lack of atten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s themselves .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the curriculum policy orientation has changed obviously, which gradually weakened the the course of political preaching color, and emphasize the political and ideological of the course an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course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al in the meantime. The policy pays attention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tudents. The policy formulation is also more scientific.

Keywords: The Outline of Chines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History; Curriculum Policy; Policy Change

上文点评:上述文章是关于近现代史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成立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和新中国相关近现代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教学环节 【摘要】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改革,实践教学尤为重要 本文阐述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自身特点,深化实践教学环节的必要性,论述了该课实践教学模式,进而总结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2、 体育院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模式 当前,各体育院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采用的教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是在全国高校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统筹安排下进行的 在内容上贯穿了自1840年战争到今天近200多年的历史,由于教学内容.

3、 北京党史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教学探究 摘 要充分发掘和运用好教育教学资源,把地方党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建强建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要求的重要体现,是讲好城市型应用型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应有之义 北京党史融入&l.

4、 民族高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协同教学 摘要针对民族院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实践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从教学主体、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育途径……方面进行改进,从而最大限度发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协同教学效应,整体上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实现.

5、 基于网络综合教学平台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摘要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的出现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缺失,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激发学生兴趣,开展思维训练和价值认同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方面,灵活的教学方式提升了学生对中国.

6、 乡土历史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就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中有较多的文化知识,但是还是需要对其进行完善,使得教学内容更加广泛 乡士历史资源的应用能够使得学生的学习思维得到扩散,强化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乡土历史资源在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