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硕士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大学生如何培养职业能力论文 企业人才管理论文 土木工程进程与人才培养论文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开题报告简报 人才培养论文参考文献 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文献综述 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参考文献 国际化人才培养论文

关于人才培养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和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双中心论相关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分类:硕士论文 原创主题:人才培养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4-07

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双中心论,本文是人才培养方面有关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跟人才培养和大学本科和改革有关论文范例.

林杰1,王松婵2

(1.辽宁师范大学,辽宁大连116029;2.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大连116024)

摘 要:大学以教学为中心和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亦即“双中心论”应成为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基本理念.大学以教学为中心是大学的本质要求,是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之“根”;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是大学以学生为中心的具体化,是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之“魂”.二者互为依托、互为表里,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双中心论”的提出既是对大学以教师为中心或大学以教学为中心或以学生为中心等理念的扬弃与超越,也有着坚实的政策依据,又是改革实践的发展诉求.落实与践行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双中心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应从宏观、中观以及微观等层面同时着手、协同推进.

关键词: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教学中心;学生中心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485(2017)09-0029-06

一、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双中心论”的基本内涵

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双中心论”,亦即大学以教学为中心和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大学以教学为中心是指大学的运行与发展以支持教学、服务教学、促进教学、提升教学以及发展教学为中心.大学以教学为中心是大学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等职能发挥的基础与前提,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机构的核心与关键,是大学的本质要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是指大学的教学以尊重学生主体性、调动学生自主性、激发学生潜能、提升学生素质以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中心.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是大学的价值追求、办学理念以及教学方式的转变,是大学践行“以人为本、立德树人”本质使命的集中体现,是大学以学生为中心的具体化.

大学以教学为中心和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是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统一于大学践行“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伟大实践之中.“以人为本、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的本质要求,是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大学一切活动的立足点与落脚点.如果只提大学以教学为中心,可能会导致大学背离自己的本质追求,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与自主性;而只提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又会缺少基础支撑而显得抽象与空洞,大学践行与落实“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本质使命也就无从谈起.大学以教学为中心不是为了教而教,而是为了学而教,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教,为了践行“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本质使命而教.大学以教学为中心是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基础与依托,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是大学以教学为中心的目的与归宿.大学以教学为中心是大学的本质要求,是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之“根”.背离以教学为中心的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犹如墙上芦苇,必因根基不牢而随风摆动.根基不牢的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必然难以持续健康发展.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是大学“以人为本、立德树人”本质使命的具体体现,是大学以学生为中心的具体化,是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之“魂”.无视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好比水面浮萍,必因无魂定心而随波逐流.没有“魂”的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也难以安身立命.大学以教学为中心和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只有坚持“双中心论”,才有立足之“根”和发展之“魂”,才能“根固而魂定”.大学以教学为中心和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互为依托、互为表里,犹如一枚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本研究才将大学以教学为中心和教学以学生为中心合而称之为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双中心论”.

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双中心论”具有丰富的内涵,在不同层面具有不同的意蕴与指向.从宏观层面来讲,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双中心论”是教育主管部门改革与发展大学本科教育的基本思想,是制定政策、推进改革以及对大学进行考核与评价等的基本理念;从中观层面来讲,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双中心论”是大学运行与发展的基本理念,是大学进行顶层设计、系统规划以及统筹各方等的基本指针,是大学开展文化建设、组织建设以及制度建设的基本价值导向;从微观层面来讲,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双中心论”是大学进行资源配置与管理、教师聘任与考评、人事考核与管理以及学科建设与评价等活动的基本依据,是大学组织课堂教学、学业评价以及实习实践等活动的核心标准.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过程中,“双中心论”的基本理念与价值诉求贯穿于宏观顶层设计、中观谋划以及微观实践的全过程之中.并且,宏观层面、中观层面以及微观层面之间彼此衔接、互促共进、协调统一,是一个以“双中心论”为核心主线的系统整体.

大学以教学为中心和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作为基本的概念,虽然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会有不同的用法,但本研究认为其内涵是确切而清晰的.因为,“任何概念都是在历史中逻辑化生成的,因此概念界定不是一件随心所欲的事情,必须坚持概念发展的辩证法,既要看到概念‘稳定性’的一面,尊重它在特定历史时期的通行用法,同时又要看到概念‘流动性’的一面,允许它随着时空的推移而被赋予新的内涵.”[1]认识与界定一个概念只要抓住了关键的问题和问题的关键方面,就符合概念变化与发展的基本逻辑,就是一个科学合理的概念.所以,从大学以教学为中心和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内涵与价值指向来说,它们的意思是确切而清晰的,就是要促进与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落实“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本质使命.

当然,强调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要坚持“双中心论”,并不是极端地强调大学的一切事务与活动都要单纯地围绕着“双中心”转,而是说大学的一切事务与活动都应坚守与尊重“双中心”,都应有利于“双中心”的推进与落实.“双中心论”具有普遍指向性,不论是研究型大学,还是教学研究型大学,抑或是教学型大学,在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过程中,都应该坚持以教学为中心[2]和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也就是说,“双中心论”是任何层次与类型的大学,都应始终坚守与尊重的办学理念与价值追求.而就当前我国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实践来看,诸多做法依然与“双中心论”的基本价值追求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

二、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双中心论”的立论依据

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双中心论”的提出,并非无中生有,亦非哗众取宠,而是有着坚实的立论依据.此前,大学以教师为中心或大学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和学生为中心、以教学为中心等观点早已有之.而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双中心论”的基本理念,是在吸收与借鉴这些观点有益养分基础之上提出的,既是对传统上以“教师、教材与课堂”为中心等思想的彻底变革,也是对以教学为中心或以学生为中心等理念的扬弃与超越,是一种新的办学理念.

大学以教师为中心的提法比较古老,围绕其展开的研究、探讨与争论也从未间断、延续至今.如果从时下教师在大学改革与发展过程中话语权日渐式微而逐渐边缘化、教师的学术活动受行政干预与掣肘日益严重等角度来讲的话,大学以教师为中心的观点无疑是积极的,对改变教师在大学改革与发展过程中主体地位的弱化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如果从学术研究的角度细究起来,大学以教师为中心的观点可能隐含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一方面,这一观点本身就含有浓厚的二元对立思想,要么是将教师与学生对立,要么是将教师与行政人员对立,而没有从系统整体和大学全局的角度来探讨与分析问题;另一方面,以教师为中心理念下教师并不必然投身于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活动之中,也有可能从事与提高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无关的事情.事实上,大学以教师为中心的观点所隐含的负面效应在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过程中似乎更为凸显,而其积极的一面反而被遮蔽.在这种背景下,大学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又一次走进人们的视野,受到很多研究者的青睐.可以说,在逻辑上这一观点主要是为了调和与解决大学以教师为中心所隐含的问题或潜在的负面影响而提出.但在理念层面,大学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只是部分地修正了大学以教师为中心观点的某些不足,比如教师与学生之间没有了原本强烈而鲜明的二元对立色彩,但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教师是否尊重与重视以学生为中心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问题.不过大学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对深化人们对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过程中问题的认识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也促使人们认识到只提以教师为中心并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变革,教师这个概念的内涵和教师身份与角色都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在大学校园中被称为教师的人可能很少与本科生发生直接甚至是间接的关系,并且教师所从事的活动也不是都对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有所助益.在教师所从事的所有活动中,主要还是具有教育性质的教学对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具有实际的价值与意义,在理想诉求与实践抉择中,就有了大学以教学为中心的观点.

大学以教学为中心观点的提出,从思想上走出了二元对立的思维范式,相比于此前大学以教师为中心的观点是一个巨大的进步,抓住了问题的本质,令人耳目一新.所以,大学以教学为中心的观点一经提出,就受到国家政策层面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与高度重视.虽然,国家出台与发布的相关政策与学术界的相关研究在关注与重视大学以教学为中心的同时,并没有忽视大学培育人才的本质,也一直在强调大学的本质使命是“以人为本、立德树人”,但是,其重心依然是在强调与肯定教学的中心地位,对学生中心地位的认识有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感觉.并且,大学以教学为中心并不必然带来学生中心地位得到尊重与落实,以教学为中心也有可能是纯粹地为了教而教,甚至成为忽视学生主体性与自主性的教.所以就有研究者提出,要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从而实现以学生为中心.[3]应该说,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是值得肯定也是应该始终坚持的,但只提以学生为中心似乎缺少具体的支撑而显得相对较为抽象,在实践中也难以真正落实.这或许也是为什么在高等教育领域中,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虽早已有之,但却迟迟不能有效落实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过,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又将人们认识与分析问题的焦点重新汇聚到学生身上,这无疑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正是在梳理、分析与反思这些已有观点的过程中,两条鲜明的主线逐渐呈现出来,那就是教学与学生.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基本认识,本研究才提出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应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与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双中心论”.实际上,教育学基本理论早就告诉我们,教学是教育目标达成的基本途径,任何层次、任何类型教育目标的达成,都需要通过或依托于具体的教学活动,对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而言更是如此.大学要落实和践行“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基本使命,也需要借助于具体的教学活动,脱离教学活动而谈“以人为本、立德树人”是不现实的.所以说,教学是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中心,其他任何类型的活动如果不具有教育的性质,都不应以教育的名义存在于高等教育系统之中,至少不应存在于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之中.正如杨叔子院士所指出的那样,“没有教学,就不是一所大学;没有以教学作为学校工作的中心与基础,就不是一所意义完整的大学,可以说,是一所似是而非的大学”[4].然而,大学以教学为中心并不是为了教而教,而是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教,为了落实和践行“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本质使命而教.也就是说,在任何类型、任何形式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都应处于教学的中心,亦即大学教学应坚持与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理念.正如有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样,大学教学活动的本体不是社会,也不是知识,而是学生.[5]由此可见,教学只有以学生为中心,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目标才能顺利实现,大学“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基本理念也才能真正得到落实.因为,“大学以教学为中心是大学的本质要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是大学以学生为中心的具体化”.[6]或许正是因为如此才有“教师大计,教学为本;教学大计,育人为本”[7]的基本理念.

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双中心论”的提出,除了具有坚实的理论依据之外,还具有现实的政策基础,同时也是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发展的实践诉求.自2001 年8 月8 日,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教学工作始终是学校的中心工作”以来,国家又连续采取多次重大改革政策与措施来推动与落实“大学以教学为中心”的基本理念.虽然在实践开展过程中,大学以教学为中心的基本理念并没有得到完全落实,有时甚至还有些走样,但从政策的角度来看,2001 年以后大学以教学为中心的基本理念始终是我国大学本科人才培养改革的主线.而“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虽然并没有在相关政策文件中直接出现,但是这一理念也一直是相关政策文件的基本价值诉求,只是没有冠以“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之名而已,或许表达的还比较含蓄.本研究旗帜鲜明地提出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也是将这个较为含蓄的表达显性化,从而为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与发展提供更加明确的理念指导.当前,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实践虽如火如荼,但在实践发展过程中教学中心地位更多的还是一种理念,教学工作仍处于“偏心”状态[8].在大学以教学为中心难以落实的情况下,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根本就无从谈起,更遑论落实了.正如有研究者所指出的那样,“从我国大学教学的现实来看,学生尚未走进教学的中心,依然处于教学的边缘”.[9]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重科研轻教学”之风日渐兴盛,就是大学轻视甚至是忽视教学基础性地位的客观映射与真实写照.

由此可见,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双中心论”的提出,既是国家政策在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基本理念层面的具体体现,也是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实践困境的应然选择.然而,在以往的政策文本或学术界的相关研究中,之所以没有明确地提出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双中心论”,要么是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而不愿赘述,要么是“犹抱琵琶半遮面”而不愿直说.或许这种尽人皆知的想法或遮遮掩掩的态度,正是我国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实践成效不彰的一个重要原因.正是基于这种想法或判断,本研究才旗帜鲜明地提出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应坚持“大学以教学为中心与教学以学生为中心”的“ 双中心论”.本研究认为,只有坚持、尊重与践行“双中心论”,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才能顺利推进,进而才能达成预期目标.

三、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双中心论”的落实策略

“双中心论”对于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而言是一个新颖的提法,是对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与升华,是一场思想或理念的彻底变革.在更加强调与重视高等教育质量的今天,我们应以“双中心论”为指导来推动与促进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与发展.然而,落实与践行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双中心论”,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线性过程,这既涉及思想与理念等层面的问题,又涉及制度与组织等方面的因素,可以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问题.因而,切实落实与有效践行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双中心论”,应从宏观、中观以及微观三个层面同时着手.从宏观层面来说,教育主管部门应牢固地树立“双中心论”的基本理念,并将之贯穿于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全过程之中.教育主管部门认同、接受与践行“双中心论”的基本理念,是推动与促进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基本前提.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既有管理体制下,没有教育主管部门的认同、参与、支持与推动,任何一项系统性的改革都难以进行,更遑论获得成功了.从基本理念层面来看,目前我们已经具备了推动与践行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双中心论”的基本前提.本研究认为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对“双中心论”的理念是基本认可的,这从政府先后发布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实施的“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启动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开展的“高等学校名师奖”的表彰奖励,建设的“国家精品课程”,推动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积极开展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等方面即可看出.然而,这些重大改革政策与措施的发布与实施,虽在落实与践行“双中心论”基本理念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促进作用,但与实现预期目标依然还有一定的距离.从我国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演进历程可以看出,教育主管部门对“双中心论”基本理念的认识、理解以及践行体现出典型的碎片化、松散化、割裂化的特征,并没有将“双中心论”的基本理念贯穿于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全过程之中,更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协调的有机整体.所以,每次重大改革都是以单个的、分散的项目、工程以及奖励等方式推进,而缺少相关配套措施和系统支持与推进规划.并且,在对大学进行考核与评价过程中,往往还是以一些易于量化的指标为依据,而这是严重偏离“双中心论”基本理念的.因而,在国务院发起“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背景下,应以“双中心论”为基本导向与办学理念,转变以经济建设思维方式和行政化手段推动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传统做法,转变政府职能,推进现代大学制度建设,构建与完善大学评价与考核体系,为大学安心于本科人才培养提供制度环境与政策支撑,从而形成整体协调、全面推进之势,如此大学才不至于在新一轮的赶超洪流中迷失自我、丧失教育的本质.简而言之,在宏观层面上的改革就是要以推进管办评分离为契机,构建“有限的政府不越位、多元的社会不错位、自主的大学不缺位”[10]的宏观治理体系,从而为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提供坚实的外部支撑.

从中观层面来说,大学领导及其他行政人员应牢固树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双中心论”的基本理念,并将之贯穿于大学本科人才培养全过程之中.一方面,大学领导应牢固树立“双中心论”的基本理念,要充分认识到落实与践行“双中心论”在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必要性与迫切性,并以“双中心论”作为大学推进文化建设、组织建设以及制度建设的基本价值导向,转变在资源配置与管理、教师聘任与考评以及学科建设与评价等活动过程中,以研究基地、科研项目、课题经费、学术论文、发明专利以及奖励荣誉等“GDP 主义”式考核与评价的传统做法,促使本科人才培养的重心回归到“双中心论”的轨道上来,从而构建全校尊重、重视与践行“双中心论”的文化氛围,为落实与践行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双中心论”提供坚实的制度支撑.另一方面,大学行政人员也应牢固树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双中心论”的基本理念,要深刻认识到自己并不是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局外人,更不是提升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阻碍因素,而是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重要参与者和必不可少的推动力量.“双中心论”所坚持与倡导的以教学为中心,就是要打破传统上行政人员与教师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从而形成“大学人”共同参与、推动与提升教学质量的文化氛围.所以,不仅包括传统上的任课教师,还包括教辅人员与行政人员等,亦即全体“大学人”在坚持与践行“双中心论”过程都可以且都应该有所作为.行政人员要转变与学术人员二元对立的传统思维范式,将日常工作与思想观念统一到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双中心论”上来,共同推进大学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

从微观层面来说,教师应牢固树立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双中心论”的基本理念,并将之贯穿于教学与科研等活动的全过程之中.虽然“双中心论”坚持与提倡的是大学全员参与本科人才培养,但组织化与制度化教育的规律与性质决定了教师是落实与践行教育理念的核心载体,是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参与主体,所以教师在坚持与践行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双中心论”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而,在坚持与践行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双中心论”过程中,一方面,教师应转变传统上大学教学活动以“教师、教材与课堂”为中心的思想观念,坚信在制度建设不断推进与完善的背景下,“双中心论”必将成为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常态,并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方式,更多地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以及协作式等教学方式,以更好地落实与践行“ 双中心论”.另一方面,教师要加强科研力度,尤其要加强教学研究力度.教学是一种学术的传播过程,科研是一种学术的发现、整合与创造过程.[11]从理论上来讲,一般认为教学与科研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关系.然而,在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过程中,有些科学研究活动并不具有教育性,对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也没有多少实际价值与意义.因而,在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教学与科研只有在“双中心论”基本理念指引下相互促进、有机结合,才能实现教学与科研水平与质量的共同提高,也才能促进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

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是一个复杂的动态过程,宏观、中观以及微观三个层面的因素并不是泾渭分明、彼此割裂、互不影响的,而是彼此交融、相互嵌套、共时交织的,因而应以系统思维为基础,将大学本科人才培养体系改革作为一个系统整体来统筹考虑,而不是采用行政化的线性思维方式来推动.

参考文献:

[1]李枭鹰. 高等教育选择论[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203.

[2]杨同毅. 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生态学解析[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0:189.

[3]刘献君. 论“以学生为中心”[J]. 高等教育研究,2012,(8):1-6.

[4][7]杨叔子. 菁菁者莪教师为本——兼论大学中教学的基础地位[J]. 高等教育研究,2004,(2):8-11.

[5]吴全华. 教学以学生为本观念的若干思考[J]. 课程·教材·教法,2004,(9):20-26.

[6]林杰,刘国瑞. 关于深化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几个问题[J]. 中国高教研究,2015,(3):21-25.

[8]刘正义. 高校的教学仍处于“偏心”状态[J].中国高教研究,2015,(11):3-4.

[9]叶信治. 从美国大学教学特点看我国大学教学盲点[J]. 高等教育研究,2011,(11):68-75.

[10]林杰. 关系思维中的大学自主办学研究[D]. 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6:235.

[11]姚艳秋. 教学与科研:“鱼”与“熊掌”的兼得要领[J]. 现代教育管理,2016,(5):101.

(责任编辑:徐治中;责任校对:李作章)

总而言之,本文是一篇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人才培养和大学本科和改革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人才培养本科毕业论文人才培养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通信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和实践 薛永毅,苏利敏(北京联合大学信息学院,北京100101)摘要结合通信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提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案,遵循“分层教学、人人成才”的教育教学理念,按照不同的出口方向设计.

2、 基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秘书写作教学改革和实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明确指出,各类高校应“合理定位,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 为了顺应发展需求.

3、 民族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以中南民族大学为例 一、民族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1949年以来,民族院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努力探索办好民族高……教育的新路子 60多年来,民族院校的各项事业获得了快速发展 但民.

4、 双创形势下电气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河北张家口075000)摘要本文在双创形势下,以培养大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为目标,提出“基本理论—初步实践—理论—实践&md.

5、 系统控制视域下本科人才培养质量闭环保障体系和实践 摘要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是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提升高……教育水平的重要保障 目前国内高校已经基本完成了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其主要存在缺少量化考核标准、缺乏第三方反馈和缺失.

6、 汽车电子工程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成都大学为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 16871j cnki kjwha 2018 08 032摘要汽车电子产品对整车性能和技术作用巨大,汽车电子的工程人才需求,但是汽车电子工程创新型人才却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