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硕士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试论类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和《天主实义》中利玛窦的灵魂观类论文例文

分类:硕士论文 原创主题:试论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3-12

《天主实义》中利玛窦的灵魂观,本文是试论类毕业论文格式范文和利玛窦和《天主实义》和灵魂有关论文如何怎么撰写.

一、利玛窦对灵魂的界定

(一)三魂说

在托马斯? 阿奎那的哲学基础上,利玛窦发展了他的灵魂观与生命论.在亚里士多德关于形式质料的学说基础之上,托马斯继承并发展了他的理论.在托马斯的论述中,他把形式的表现方式称之为灵魂,而形式之外的肉体才是真实的、物质的,由此就推论出了人其实是由两部分组成,形式的灵魂和物质的身体,这样才能完整.但是,灵魂是精神实体的最底层,所以才适合与最高级的肉体相结合,那么就形成了生命体,少了任何一个这个生命体就不存在.托马斯把灵魂界定为不是物质的属性从而来区别于亚里士多德灵魂观中人与动物的灵魂的混淆.人的灵魂是不依靠肉体的存在而存在的精神的实体,并且其具有实体性而又不是物质,因此不会消失.只有依赖于一物存在同时因为此物而消失的东西是不恒久的,灵魂是一种精神的存在,不会随着某物产生或毁灭,因此,灵魂的存在是不朽的.

在《天主实义》中,利玛窦基于亚里士多德的灵魂三分说将世间的所有物种的魂分成了三类,分别是动物、植物和人的魂,并且用觉魂、生魂和灵魂来加以区分.因为动物是有五官知觉的,所以动物的魂就是觉魂;植物的魂只是限于生命力,因此称为生魂;人的灵魂,是具有理智特性的,主要表现在人的思维和理解能力.其中,人的灵魂之中包含了动物的魂和植物的魂,而它们都服从于人的灵魂中的理智性,人的思维活动控制着一切.而相比较于托马斯,他认为灵魂只是一种纯粹的形式,并不承认灵魂同时具备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主要是因为精神形式和物质是不同的两个属性,形式是虚,物质为实,从根本上就是不可能体现为一体,另一方面还因为灵魂是一个单独存在的形式,是精神的意识.[1]

(二)灵魂及灵魂不灭

在西方最早对灵魂产生极大研究兴趣的是毕达哥拉斯,在他看来,灵魂其实是一种意识形式的存在,并不是实体,但它是依赖于人的肉体所存在,那么肉体死去之后,灵魂是不会消失的,因为它可以重新寄存在另一个肉体之中,所以它便继续存在着.柏拉图主张以情感世界和理性世界为基础,提出了一个身体和灵魂的二分法,而他的这种身心二元性正是利玛窦所坚信的灵魂不朽.

在《天主实义》中,由中士对人一生中所受苦难的感叹才打开了利玛窦对灵魂不朽的阐述,他坚持认为我们人类的真正的归宿不是在今生今世的生活,而是在我们死后的来世,通过人们在今生的所作所为才能看来世是进入天堂还是地狱.他的灵魂论是在中国哲学的“魂魄”观的基础上来说的,人是有魂魄的,魂和魄都具有才能够有生命;如果一个人死亡,那么他的魄就会化为尘土消散,人的魂不会因此而消失.中国哲学中“魂魄”的说法就是西方所说的灵魂,张载的理论是魂由气聚集而成的,只是人的形式.朱熹根据张载的说法也对魂魄做出了理解,他同意张载说的魂是气所集成,但他还说魄与气不同,魄是有形体的存在,所以人死去之后魂魄都会消失.但是与西方灵魂最大的不同是,朱熹所说的魂并没有理智的成分,因此才有了利玛窦后来关于中国“魂魄”说的论述以引述西方的灵魂观.

首先利玛窦先从魂魄的讨论入手,间接地引出西方天主教中灵魂的理解,同时基于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观来证明了灵魂不朽的理论.植物的魂会随着草木的枯萎而消亡,动物的魂能够利用感官感知事物但不能推论明白事理,人的灵魂能够兼管动物的魂和植物的魂,能够独立自主通过思考推理事物,能够明白道理,并且是永存不灭的.其实利玛窦的灵魂深受托马斯灵魂观的影响,认为灵魂是有物质属性的,而且是可以独立存在,并不依附于其他物质.但是在经院哲学时期的基督教哲学,托马斯反而继承并且改造了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观,认为灵魂不具有物质的属性,又由此推出灵魂独立存在,而且不会消亡,所以可以得出灵魂是不朽的.

从《天主实义》中我们可以看到,利玛窦对于灵魂不朽的论证是基于天主教影响的神性所在.利玛窦先是将人的灵魂和动植物的魂进行区分.首先是动物之魂是屈从于身体行事的,会受各种外界诱惑,与之相反,人的灵魂不受肉体的控制,灵魂具有理性,所以身体行事都是经过灵魂.其次,人主要是受灵魂的理智行事,如果任由横生,那么就与动物没有什么区别了.第三个方面是从人辨别是非的能力来看,动植物是没有是非意识的,但是人具有善恶的意识.第四是因为人能够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从这四个方面总体来说,人的灵魂是占主导地位的,因为灵魂是具有理智属性,能够辨别是非与善恶,可以控制忍受各种外界的诱惑,肉体听从灵魂的指导,从而为人根本的修行.尽管灵魂为主导,但是灵魂是独立存在不依赖于肉体,而人是灵魂与肉体的综合体,人的灵魂本质上是具有神性的特质.

利玛窦在华期间,还尽力以中式思维来推理论证,从中国传统的道德*的角度出发,以证明灵魂不灭的说法.他利用人们对于长生不老的追求和善德修行以及对于来世福报的期望来展现出了晚明士大夫的思维方向和对生命的思考方式,牢牢地抓住了明末士大夫的心理.中国传统中一直都保留着祭祀先辈的风俗,灵魂其实是一种意识形式的存在,并不是实体,但它是依赖于人的肉体所存在.在利玛窦看来,古人一直注重祭祀,向来是相信灵魂依然存在,并没有随着肉体的死亡而消失.而且人们并不满足于现世所得到的东西,更期望能够得到永生,一旦满足了物质,就想要精神上的长久,例如君王得到了一切权势却不知足,经商的人们拥有足够多的财富也不会觉得满足,在物质上不再有需求的人们已经开始把目光转移到追求精神上的,渴望能够灵魂不死.人们在现世已经无欲无求,只希望通过现世的修行而享受永生的安逸.注重修行的人们甚至对于身外之物并无欲求,甚至放弃今生所有而潜心修行,盼望着能在来世有够享乐.同时,也是因为对死亡的畏惧,人们总觉得人死后其实还有魂魄存在,见到尸体更是不敢靠近,认为他们的魂魄并没有随着生命而停止消逝.在生活中,人们普遍的相信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但很多时候现实却是相反,根据天主教的说法,认为天主是最公正的,现世的福报和惩罚将在后世才能得以实现,正是因为灵魂不朽.

可以看出,利玛窦当时在华为了使中士更多地信服于他,从多个方面向中士论证阐释,不仅在理论上找到依据,而且从很多实例中得以证明,从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和传统的祭祀风俗到对来世的追求,都为其灵魂不朽做铺垫.即便是没有确实的根据,但是在很多方面迎合了中式思维.通过各个方面对灵魂不朽的推证,也展现了人们对于生死问题的关注,而这正是利玛窦能够在儒家文化底蕴之下之所以能传扬天主教灵魂不朽的高明之处.

二、灵魂是否有生命

在《天主实义》开篇利玛窦巧妙地借由中士的讨论表达出了明末士人对于后世之事的关心,就是因为对于死亡问题的关心,为利玛窦对于天主教死亡观的传播提供了条件.利玛窦认为,人对于未来的憧憬与好奇心就是人和动物之间的最大差别,因为对于此世的不知足和对未来的好奇,所以更想要寻求生死的奥秘,更想要到达永恒.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士人觉得现世才是最重要的,应该优先考虑怎样达到永恒.但是利玛窦坚持认为,人们应该着重考虑后世,而现世只是暂时的,并不是最终的归属,并否定孔子和子思分别在《春秋》和《中庸》之中所展现的现世旨趣,同时点名了他们所忧虑的现世问题,在来世都会得以解决,并不用担心.因为人们在现世的有限生命是短暂的,只是暂时的存在,并不长久.利玛窦一直坚持来世对人们的重要性,对于现世的生活以及现世的生存价值与意义持怀疑的态度,他最直接的观点就是人们只是暂时的过客,一切价值都在于来世的生活.

由此利玛窦将中国士人对待生命的重点转向对来世的思考,所以在利玛窦看来人生态度在于“向死而生”,现世的死亡其实是象征着来世的开始.其中,利玛窦还将对人们在现世的寿命的讨论体现在他与李戴的讨论之中.在他们的谈话中,利玛窦不同意李戴的那种对待人们寿命的传统士人的观点,他说人应该看向未来,人对于现世世界应该正确的面对生命的死亡,不应该惧怕死亡,只有这样人们才会意识到在有限的生命中要懂得珍惜当下的生活,修养身心,严于律己,倡导善行以有利于自身的道德素养.面对死亡的心理并不是恐惧,要勇敢地承认现实,因为这不可避免,而死亡只是以另一种方式的开始,也就是来世的开始.利玛窦还认为世道会越来越衰败,人们只是寄居在世界上的,只有死后才能回归真正的福地.所以人生在世应该更向往死亡,以隆重的姿态来迎接这神圣的时刻的到来,因此,死亡可以说是一件喜事,对死亡的态度应该是期待,积极的,不应该像中国士人对待死亡的避讳的态度.利玛窦还对死亡做了详细的研究,通过对死亡的具体描述,更加确定了自己向死而生的观点.另一方面,对于死亡的理解也可以帮助人们对于现世修为的完善和培养正确的行为,引导着人们向好的方面发展.而对于死亡的态度表现在利玛窦与徐光启的谈论之中,他认为人们应该以积极的态度迎接死亡,常念死候,这样才能够有一个正确的方式来对待自己的生命,才能够使我们在现世的生活变得更加的完善和美满,现世才不会有遗憾.这种对死亡的态度与儒家的对现世生命的无限性的追求与渴望的态度明显不一致,儒家希望能够找到延长的方法,甚至希望死后也有福报.利玛窦以天主教为立场,对于儒家厚葬之风予以否定并且加以批判,认为人所追求的在于人魂之神的不朽与死后审判.所以世人预备死候的正确方法在于达到三和,即“和于主、和于人、和于己”.如果能达到三和就可以期待死后世界,这便能引导人们向善.这虽然在表面上与儒家所求一致,可是利玛窦是以后世之中天主根据现世的修为做出的审判为出发点,在人们死后才会实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从而根据自己的修行来接受天主的赏罚,这种观点与儒家的生生观念截然不同.[2]

利玛窦在《天主实义》中所阐释的灵魂观与中国的魂魄观是有所不同的,但同时又保留了自身的特点,在学习的过程中又发展发扬自己的理论,从迎合着中士人士对生死问题和来世的好奇为根本出发点,巧妙地将中西文化从相互认识到互相融合,这一成果对于当时明末时期的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同时对当代社会更是存在着重要意义.当下繁杂的国际形势,存在着多样化的文明与宗教,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我们要积极学习接受外来文化,吸收、发展,同时避免差异冲突,一起推动良好的发展,共同创造一个和谐的世界,为全人类造福.

该文总结:上文是一篇适合利玛窦和《天主实义》和灵魂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试论本科毕业论文,相关试论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译者的适应和选择:利玛窦翻译活动 内容摘要以韶州时期利玛窦的翻译活动为研究个案,挖掘作为译者的利玛窦在翻译过程中需要适应的因素及其对翻译标准、策略和文本的恰当选择,揭示利玛窦翻译的过程是以译者为中心的适应和选择的过程 关键词利玛窦 翻.

2、 小班化模式在《护理实训》教育中的应用 摘要小班模式是对传统教育中的一种创新性模式,融入了实践的元素在其中,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力,更适合采用“因材施教”的模式对每个学生制订适合其发展的方向,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3、 《口腔解剖生理学》实训课程石膏牙雕刻的教学改革 摘 要口腔解剖生理学是口腔医学专业的基础课程,牙体的形态结构是本门课的重点,也是难点 为此,笔者在传统石膏牙雕刻教学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现有学生的情况,进行了一系列教学环节上的初步改革和探索,以期能达到.

4、 以职业胜任能力为导向的《化工仿真实训》教材建设探究 摘要以职业胜任能力为导向,以职业技能大赛和职业资格考证为切入点,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为核心,探索教材建设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对接、仿真操作与生产过程对接 将&.

5、 《范进中举》中人物的势利 摘要儒林外史是我国一部优秀的讽刺小说,其中“范进中举”是小说中写得最精彩的片段 本文将从胡屠夫、邻人乡绅、范进入手,浅析范进中举中人物的“势利” 关键词.

6、 两个净土世界中的信念坚守评宗利华《香树街》 摘 要宗利华作为山东作家群体的一员,与这个群体有着有“信仰”的共性,这个信仰是对人性的呼唤,也是对一切美好事物的崇敬 宗利华在他的香树街里就构筑了象征着美好的“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