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模板>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关于英语教学的论文 科学教学论文 教育教学论坛杂志 外语教学期刊 教学论文范文 教育教学论坛期刊 数学教育教学论文 高中美术教学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论文下载 小学小班化教学论文 初中写作教学论文5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发表的流程

关于深度教学类论文范文资料 跟深度教学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以高中化学教学为例类论文范例

分类:论文模板 原创主题:深度教学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3-12

深度教学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以高中化学教学为例,本文是关于深度教学类论文范例跟高中化学和高中化学教学和学生核心素养方面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摘 要]深度教学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以高中化学中“电离”概念的教学为例,阐释如何进行符号教学、逻辑教学、意义教学“三重”深度教学,以达到从知识到能力到素养的“”深度教学目标.以具体的高中化学教学为案例,阐释深度教学的三大理念:深度教学是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深度教学是强调意义生成的教学;深度教学是浸润和陶冶学生品格的教学.以原电池的发现教学为载体,阐释深度教学的三个过程:还原与下沉一经验与探究一反思与上浮.

[关键词]高中化学;深度教学;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 - 6120( 2018)12 - 0092 - 08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的要求的综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具有稳定性、开放性和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身学习、实现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的动态优化过程.高中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有五项,具体见图1,其目标指向可划归“知能层面”中的板块知识、方法知识、思想知识以及“人格层面”的责任、精神、勇气.显然,“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属于“人格层面”,而“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属于“知能层面”,“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是化学学科思想与方法知识,仍属于“知能层面”.责任、精神和勇气是在知识建构过程中激发出来的,因此,“知能层面”和“人格层面”的耦合,是化学教学进行深度教学,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路径.

一、什么是深度教学

所谓深度教学是指教师借助一定的活动情境带领学生超越表层的知识符号学习,进入知识内在的逻辑形式和意义领域,挖掘知识内涵的丰富价值,完整地实现知识教学对学生的发展价值.核心素养的培育需要通过深度教学来完成,深度教学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

知识是由符号表征、逻辑形式和意义三个成分构成.其中,符号是知识的外在表达形式,是知识的存在形式;逻辑形式是知识构成的规则或法则,是人的认识成果系统化、结构化的纽带和桥梁,是认识的方法论系统;意义是知识的内核,是内隐于符号的规律系统和价值系统.

思维逻辑形式一般指思维形式,是思维借以实现的形式.概念、判断、推理、证明是不同的思维形式.不同结构的判断形式、推理形式、证明形式也就具有不同的思维形式.在具体思维中,思维形式和思维内容总是结合在一起的,既不存在没有思维形式的思维内容,也不存在没有思维内容的思维形式.

基于对知识学习结果的分析:深度教学“必须超越表层的符号教学,由符号教学走向逻辑教学和意义教学的统一”.按照学习素养模型(如图2)进行高中化学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符号教学、逻辑教学、意义教学“三重教学”的统一,达到从知识到能力到素养的“”深度教学目标.下面以高中化学中“电离”概念的教学为例,具体阐释如何进行深度教学.

(一)“符号教学”——从宏观走向微观

“真实世界”——不能用湿手接触电线,否则会有触电的危险.

“情境任务”——食盐(熟悉的)在溶解于水后是否可以导电?熔融的硝酸钾(相对较陌生)是否可以导电?

“学科问题”(学科世界)——电解质溶解于水或熔融状态下是否可以导电?电解质在溶解于水或熔融状态下能够导电的原因是什么?

“学习实践”——电解质(食盐和硝酸钾)溶解于水或熔融状态下的导电性实验.

“学习结果”——宏观:食盐在溶解于水后可以导电;熔融的硝酸钾可以导电.微观:通过食盐溶于水的Flash动画展示食盐的电离过程,让学生体验食盐晶体在水分子作用下的微观过程;通过离子的迁移动画和两极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表明电解质导电的原因.符号:要求学生写出食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进行电离的方程式,即NaCl等于 Na++ Cl,并由这一电离方程式推广到一般的电解质在溶解于水或熔融状态下的电离方程式.

“情境中的结果”——食盐在溶解于水后可以导电;熔融的硝酸钾可以导电.

“确认与迁移”——由情境中的结果确认“食盐在溶解于水后可以导电;熔融的硝酸钾可以导电.”那么,其他的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下能否导电?后者就是一种迁移.

(二)“逻辑教学”——从特殊走向一般

因为食盐和硝酸钾在溶解于水或熔融状态下都能导电(判断),食盐和硝酸钾都是电解质(判断),所以电解质在溶解于水或熔融状态下都能导电(新判断),这就是逻辑推理.推理可以使人达到对客观事物的间接认识.事实上,这也是一种归纳推理,它是从特殊事例(食盐和硝酸钾)出发,归纳出一般原理的思维形式.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常常因为实验难度较大而只做食盐溶液的导电性实验,将熔融的硝酸钾的导电性实验变成“讲实验”或者是在黑板上“画实验”,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体验不深刻.

“抽象、概括”形成关键概念:在溶解于水或熔融状态下电解质离解成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称为“电离”.

(三)“意义教学”——从知识走向素养

如果仅仅停留在“电离”概念的知识教学层面上,那么对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是不够的.通过本案例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形成“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基本思想,即能通过观察辨识一定条件下物质的形态及变化的宏观现象,初步掌握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如根据化合物在水溶液中是否导电可以将化合物分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并能运用符号表征物质及其变化(如电离方程式的书写);能从物质的微观层面(食盐溶于水的Flash动画、离子的迁移动画)理解其组成、结构和性质的联系,形成“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应用”的观念,这就是一种意义教学.此外,“电离”概念的形成是通过电解质(食盐和硝酸钾)溶解于水或熔融状态下的导电性实验引导学生从特殊到一般形成概念,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引导学生主动建构化学知识体系,形成化学观念和相应的学习品质.

为了完成“符号教学”、“逻辑教学”和“意义教学”的三重任务,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设计上还需按图3所示的模型进行设计,进而解决关键概念的教学问题.

深度教学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以尊重学生为前提,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重视挖掘知识的内在意蕴与学生个体世界的关联,注重在问题情境中借助问题解决的实践来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同时,深度教学也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单一化问题,提倡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换言之,学生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几个维度的核心素养都需要通过开展深度教学来实现,表层的知识符号占有式的教学很难胜任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重任.

另外,按照“从知识到能力到素养发展的进阶和教学转化的模型”(见图4),学生的认知需经“学习理解一应用实践一迁移创新”三个阶梯,前一阶梯是后一阶梯的基础,后一阶梯是前一阶梯的发展.每一阶梯对应的任务是“知识意义化一知识功能化一知识素养化”,这任务是逐步上升的.只有达到了“迁移创新”这一层级,才能实现深度教学的目标——从知识走向素养.

一、深度教学的三大理念

深入挖掘深度教学的基本理念,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深度教学,在教学中更加有效地实施深度教学,进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具体而言,有如下三大理念:

(一)深度教学是以学习为中心的教学

1.为什么要突出以学习为中心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教是学生有效地学的条件性活动,学生有效地学是教师教的目的性活动.这一观点抓住了教学关系的本质.

在课堂教学中,学习是最基本的活动,一是因为学生的发展是由他自己的学习直接促成的而不是由教师的教授直接导致的;二是因为和教师的教导相比,学生的学习具有不可或缺的特征.在教学中,学生学对教师教的依赖性没有教师教对学生学的依赖性大.离开了学生学,教师教就不成为教;但离开了教师教,学生学照样是学,并且还是最高境界的学.因此,比较起来,在教学中学习比教授更重要.

2.怎样突出以学习为中心

(1)激发学习动机——让学生想学

教师要眼中有“人”,尊重学生,把学生当成成长中的“人”看待,包容学生的缺点和错误,并努力让学生克服缺点和改正错误.同时,教师还需要不失时机地想方设法激发学牛的学习动机.计学生全心向学(想学),并立志为中华民族的崛起而读书,为改变自身的命运而读书,促进学生的兴趣与理想达成一致,使学生的潜力最大限度地得以发挥.

(2)强化学法指导——让学生会学

不少学生无论是为改变个人命运还是为中华民族崛起而读书,虽然其学习动机都很强烈,但苦于没有掌握好的学习方法,其学习效率不高,进而导致其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均显不强,为此,要强化学法指导.

1)教师不断贯穿学法指导.教师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在课堂教学中要贯穿学法指导.教师作为学习过程的过来人,有很多学习经验或有效的学习方法.如在复习过程中自我建构知识网络图(思维导图),是一种有效的复习方法,它能使学生将课本知识转化为学习者的个体知识.

2)教材持续彰显学法指导.教材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在编写中要根据教学内容渗透学法指导.笔者曾参与广东省特色化学教材的编写工作(2014年上半年).当时,为创广东特色,在阅读了大量国内外高中化学教材后发现,“学法指导”是高中化学教材的一个盲点,未能引起教材编写者的足够重视,以往的教材虽然注重了知识的逻辑性,但忽视了“学法指导”的启发性和让学生会学的功能.因此,在教材编写中根据教材内容,至少一节教材贯穿一种学习方法,并以文本框的形式呈现,进而给学生提供一个“学法指导”的窗口.下面以“物质的量”的教学为例,具体阐释如何进行学法指导.

高中化学“物质的量”是一个教学难点,原因之一是概念抽象,学生对“堆量”的体验不深刻;原因之二是学生未能有效建立“聚微成宏”(与曹冲称象的“化整为零”思想互为逆过程)的思维方法,加之学习方法不得力,被记概念、用概念的学习方式所充斥,有的学生需学习半年甚至更久才能理解概念.

为了让学生将宏观和微观有效结合,笔者在教学中采取了类比和比较的方式进行教学,并要求学生称量20个硬币的质量并计算1个硬币的质量以加深对“堆量”的体验,然后以文本框的形式介绍这两种学习方法,学生学起来得心应手,效果很好.

学法指导:

类比法——类比是一种推理方式,其特征是根据两个(类)对象之间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或相同,从而推出在其他方面也可能相似或相同.类比常常成为十分活跃的思维工具,它可以在已知和未知之间迅速架起一座桥梁,帮助人们解决化学问题.

比较法——比较法是通过观察、分析,找出研究对象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方法.

怎样才能很快将阿佛加德罗常数记下来呢?请学生尝试比较阿佛加德罗常数与圆周率,将有关项目填在表格中,具体见表1:

通过对表1中两种常数的比较,一方面进一步强化圆周率(π)的意义,另一方面,使学生在大脑中建构一个新的常数,形成一种自然生长,不至于让学生感觉新的常数来得过于突兀.

3)学生不断交流学法经验.学生也是一种有效的教学资源,在课堂学习中或课堂学习后,让优秀的学生或进步很大的学生在全班或全校进行学习方法交流,使更多的学生习得优秀的学习方法,进而共同提高.

(3)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乐学

1)真实情境有利于学生内化知识

深度教学要求教师要善于创设情境,以学生熟知的情境来呈现知识,并让学生通过参与情境去体会、发现知识与体验科学方法.下面以“市售治疗贫血病的补铁剂中铁元素价态的探讨”的教学为例,进行具体阐释.

事实与现象:2012年11月2日人民网报道:我国因缺铁性贫血疾病负担大,全球排第二(让学生观看补铁剂的图片与实物).

提出问题:市售补铁剂中的铁元素是+2价还是+3价?

猜想假设:假设1,补铁剂中铁的价态为+2价;假设2,补铁剂中铁的价态为+3价;假设3,补铁剂中铁的价态既有+2价又有+3价.

科学探究:具体步骤见表2.

得出结论:补铁剂中铁元素化合价为+2价.

表达交流:为什么补铁剂中铁元素化合价为+2价呢?如果铁氧化为+3价状态,血红蛋白则转变为高铁血红蛋白,就失去了载氧能力.

案例3中,教师通过呈现“市售补铁剂”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探究补铁剂中铁的价态(+2价还是+3价),学生不仅感到化学就在生活之中,学习它有用、有趣,整个学习过程生动活泼、兴趣盎然,而且习得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还掌握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生活情境的创设,使得理论知识得以活化.让知识富有了灵性.情境化教学,既能增加学生对知识的认知灵活性,又能丰富学生的经历.

2)问题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奥苏贝尔在谈到问题解决教学时指出:“它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的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可见创设问题情境,就像牵牛鼻子一样,牵着它,就能够引领学生进入探究的广阔天地.

提出问题:补铁剂的说明书中指出,“维生素C与本品(指案例3中的补铁剂)同服,有利于吸收.”为什么?

猜想假设:维生素C具有还原性,能把Fe3+还原为Fe2+.

实验探究:在含有+3价铁的KSCN溶液(血红色)中加入少许维生素C粉末,发现血红色很快褪色.

得出结论:维生素C具有较强的还原性,使难以吸收利用的+3价铁还原成+2价铁,促进人体对+2价铁的吸收,有助于治疗缺铁性贫血.

3)欢快情境有利于愉悦学生的身心

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三段式)“创立接受的气氛一提出问题、安排情境一提供资源、共同讨论”,其中两段均与情境有关.

传统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的、有指导性的教学.罗杰斯认为,学生同病人一样,是一个知情合一的人,他们渴望用自己的情感和认知方式行事,教学就是要提供一种人道的、令人愉快的环境气氛.在这个环境中,学生是中心,他们得到理解,得到尊重,能使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有效地统一起来,学生的个性能最大限度地得到发展.教师不以指导者自居,而是为学生提供条件,由学生自己选择如何学,教师只起顾问作用,应学生的要求参加讨论、探索、研究,教师不作指导,更不是包办、操纵,也就是说,教师是非指导性的,从而形成了“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二)深度教学是强调意义生成的教学

1.学生的已有经验是意义生成的基础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给学生能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知识,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学生获得意义的方式应该是“意义生成”.显然,“意义生成”强调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在新内容学习过程中的奠基性作用.其实,学习的过程不是用科学知识来代替学生直接经验的过程,而是用学生已有经验来加工、改造要学的内容,并将其转变成为自己的经验,成为自己经验的一部分的过程.

2.意义生成是一个自主的生长过程

“生成”主要是相对于“已成”“现成”而言,强调的是事物发展变化过程本身.在课堂教学中,生成指的是师生的活动偏离或超越原有的思路和教案预设的程序、轨迹而走向或偏向另外的主题或方向.在生成性课堂中,教师会根据具体状况,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整或改变,即调整教学内容、过程、进度、方法、结构及组织形式等,从而使教学活动呈现出一个动态的、变化的、创造的状态.从过程哲学来看,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一切事物都处于发展过程中,都处于永恒变化中,都是动态生成的.生成性注重柔韧性、灵动性.“意义生成”强调意义应该从学生内心慢慢生长出来,而不是从头脑之外嫁接进去.著名教育家和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在知识的获得上,不能认为知识是可以移植的或者以为可以因为教学过程直接转入学生的心灵.教学过程仅是教师协助学生产生某一概念的过程.所以教师的任务不在于臆造和传播真理,而是要做一名“知识的助产婆”,把存在于学生内心的知识导引出来,变为学生的实际知识与技能.

(三)深度教学是浸润和陶冶学生品格的教学

情感教育不是一种单纯的说教,而应该依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浸润.化学史和我国科学家的创造与发明故事等均是进行浸润型情感教育的有效载体.下面以“侯氏制碱法”的教学为例,进行具体阐释.

侯德榜,我国近代著名化工专家.1921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1921年10月从美国回国后出任中国化工工业开拓者范旭东开办的天津塘沽碱厂总工程师.侯德榜在索尔维法制碱( NH3+ C02+H20等于NH4HC03; NH4HC03+NaCl等于NaHC03 +NH4Cl; 2NaHC03等于Na2C03+C02十+H20)的基础上,经过多次探究与试验,终于发明了“联合制碱法”.此法的原理是:低温下用氨饱和的饱和食盐水通入二氧化碳( C02)可析出碳酸氢钠( NaHC03),此时母液中Na+减少而Cl相对多,此时再加入细盐末,因同离子效应,低温氯化铵( NH4 Cl)溶解度突然降低,而食盐(NaCl)的溶解度变化不大,所以氯化铵( NH4 Cl)析出而食盐不析出,再用氨饱和后通二氧化碳( C02),结果往返析出NaHCO.和NH4 Cl.其中氨由氮气与水中产生的氢气化合制成,C02是提取氢气和氮气的半水煤气之副产品,这样巧妙地把合成氨工业和制碱工业联合起来,故侯氏制碱法又称联合制碱法.同索尔维法相比,它的优点是能充分利用食盐中的钠和氯,避免产生大量的氯化钙废液和废渣,并可节省一些设备.该法生产的纯碱质量优良,纯自如雪,1926年获美国费城“万国博览会金质奖章”.

通过案例4的故事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形成以下品格:

1.培养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崇尚科学、献身科学的崇高精神

侯德榜是我国著名的化工专家,在国际上占有突出的位置.侯先生一生爱国,1921年,我国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侯先生怀着“实业救国”的理想,毅然放弃美国优厚的待遇和先进的实验条件,回到灾难深重的祖国,并在化工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这本身就是爱国精神所使然.

2.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品质

对知识的活用是创新思维的开端.按照中学化学中复分解反应完成的条件,似乎这一反应(NH4HC03+NaCl等于NaHC03+NH4C1)不能发生,但侯先生及其先辈却充分利用四种物质的溶解度不同而促使该反应能够正向进行并获得碳酸氢钠,进而获得碳酸钠.“不唯书”、具有批判精神也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品质.

3.培养学生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探究精神

理论联系实际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同时也是现代学生进行学习和探究的重要切人口.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不是为学习而学习.只有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地学以致用,所学科学知识方显用武之地,所学知识方能在脑海中深刻内化.

只有把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内化为学生的必备品格,转化为学生的精神世界,才能使学生成为一个精神丰富的人、有品位的人.深度教学指向人的精神、思想情感、思维方式及价值观的生成与提升.

三、深度教学的三个基本过程

知识的学习需要经历“还原与下沉一经验与探究一反思与上浮”的过程.这一过程恰似一个“U”型的学习过程.如果课堂教学省去了知识的“还原与下沉一经验与探究一反思与上浮”这一复杂过程(见图5),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永远只能停留在对书本知识的简单占有层面上,课堂教学的发展性及其涵养是难以达成的.为理解而教、为思想而教、为意义而教、为发展而教的深度教学正适合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下面以“伏打电池的发明”的教学为例,进行具体阐释.

背景材料:18世纪70年代末,意大利物理学家路易吉·伽伏尼在解剖青蛙时,他用一只黄铜钩勾住蛙腿的肌肉时,无意中碰到了铁栅栏,他发现蛙腿在颤动,即唯心地认为在活着的组织中存在“动物电”.

(一)还原与下沉

提出问题:铁栅栏通过青蛙与铜连接,蛙腿颤动,这是一种原生态的实验现象.是青蛙组织本身的“动物电”,还是另有化学原因?

(二)经验与探究

实验探究:在一块锌片上面放一块银片,并在锌片和银片之间放一块用盐水浸过的纸片,再用导线将两种金属连接时会产生电流.如用更多层的银片、纸片和锌片时,产生了更大的电流.

分析归纳:锌片和银片构成两个电极,盐水浸过的纸片构成电解质溶液,用导线连接后即产生电流,说明在闭合回路中有电子流动.其总反应为:2n+2H+等于 2n2++ H2↑.此时,化学能转变为电能.

(三)反思与上浮

由特殊的原电池案例推广到一般的原电池原理及形成原电池的条件,这是一个上浮的过程,得出结论:

1.原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其反应本质是氧化还原反应.

2.构成原电池的基本条件:“两极”(活泼性不同的两个电极)、“一液”(电解质溶液)、“一回路”(闭合回路)、“一自发”(自发地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3.化学原理,以锌一银原电池的电化学原理为例,具体见表3.

当铁和铜与青蛙连接时,铁和铜构成原电池的两个电极,青蛙中有电解质溶液,故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而产生电流使蛙腿颤动,“动物电”是不存在的.这一结论与意大利科学家亚历山德罗·伏打的观点完全一致.

1800年伏打公布了他的发现,这就是著名的伏打电池,也就是世界上第一个化学电池,它是现代电池的基础.有人将电解质是液体的化学电池称为湿电池,与此相反的则是干电池.

深度教学虽然以知识为阿基米德点,但不是无限增加知识难度和知识量,不是对知识的表层学习和表面学习,不是对知识的简单占有和机械训练,而是基于知识的内在结构,通过对知识的情境化呈现,引导学生从符号学习走向逻辑学习再走向学科思想和意义系统的学习,是对知识的深度学习.

深度教学以探究活动为突破口,引导学生经历体验和探究的过程,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策略,提升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与素养.

深度教学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把学生作为教学和促进的对象,教学过程切实由以知识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它不仅指向知识和过程本身,而且更多地指向学生的情感领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因此,深度教学正是培育核心素养的有效路径.

归纳上述,本文论述了大学硕士与深度教学本科深度教学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高中化学和高中化学教学和学生核心素养方面论文范文.

参考文献:

1、 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方法 教育部门提出,高中生物教师要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生命观点、理性思维、社会责任、科学探究这四项核心素养 现说明教师要如何通过教学活动开展核心素养的培养 一、将教学内容与社会问题联系起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

2、 技工院校学生核心素养培养 摘要现代企业越来越重视员工的职业素质 本文提出,通过创新教学环节和教学内容,采取任务型教学模式,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深化课程改革的内涵,加强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使学生.

3、 依托人才培养项目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 摘要依托创新人才培养项目和地球科学实验室,开发特色校本课程,进行“跨学校、跨学段、跨部门”的模式探索,整合优势资源,搭建学生创新成长平台,通过微课题研究、地理实践活动、翱翔论坛.

4、 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刍论 摘 要教师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就要创新教学理念、围绕实际生活、以学生为本、以问题为出发点,让学生分析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在掌握数学理论知识的同时,真切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关键词数学.

5、 学生核心素养与学科教学培养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要体现强化立德树人观念,强化目标意识,将学科核心素养渗透于学习目标中;着眼教师课程设计能力、课程整合、综合课程建设能力的提升;提倡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实践;重视学生发现问题、分.

6、 小议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方法 素养是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后天培养得来的,包括个体的思想品德、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待人接物的态度以及对事物的认知……要素 在小学阶段重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对其长期发展有重要的意义,能使学生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