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范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玉米参考文献 玉米组织培养论文 玉米科学期刊类型s1 期刊中国玉米 玉米化控技术参考文献 处理玉米淀粉废水开题报告

关于玉米相关论文范文 与玉米矮缩病危害的损失测定和防治指标方面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分类:论文范文 原创主题:玉米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2-10

玉米矮缩病危害的损失测定和防治指标,本文是关于玉米相关毕业论文怎么写和玉米和防治指标研究和危害类毕业论文怎么写.

王华弟1,陈剑平2,祝小祥3,赵敏4,戴德江1,沈颖1王道泽5,王国迪5,徐志宏6,祝增荣7

(1浙江省农药检定管理所,杭州310020;2浙江省农业科学院,杭州310021;3浙江省临安市植保土肥站,浙江临安311300;4浙江省桐庐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浙江桐庐311500;5杭州市植保土肥总站,杭州310020;6浙江农林大学,浙江临安311300;7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杭州310029)

摘 要:为明确玉米矮缩病发生程度与玉米产量损失之间的关系,2011—2013 年在浙江省临安市和桐庐县系统调查了玉米矮缩病在主栽品种‘浚单20’、‘浚单18’上的发生、危害及产量损失情况.结果表明:与健株相比,感病玉米植株均表现株高下降、节间缩短、叶长变短、叶宽变窄、果穗缩短、实粒减少、粒重下降;发病程度为1~4 级的病株生物量下降28.76%~81.31%,单穗籽粒产量分别下降32.29%~98.91%.玉米植株发病率为2.31%~39.44%,产量损失率为1.03%~32.13%,两者呈显著相关性.通过回归分析建立了危害损失关系式,根据现有玉米生产条件和效益水平,计算出经济允许损失水平并制订了相应的防治指标.

关键词:玉米矮缩病;危害动态;产量损失;防治指标;应用

中图分类号:S432.4+1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cjas16070015

0 引言

玉米矮缩病(rice black- streaked dwarf virus,RBCDV)又称粗缩病,是一种以灰飞虱(Laodelphxastriatellus Falle’n)为传播媒介的玉米病毒病[1-2],极具暴发性、间歇性和迁移性,玉米一旦感染上该病毒,就无法防治,因而它是玉米的重大毁灭性病害之一[1-3].该病在中国20 世纪60 年代初发现,1965 年浙江玉米产区猖獗流行成灾,全省近13.33 万hm2的夏、秋玉米几乎全部发病,株发病率一般为40%~50%,严重的竟达100%,造成玉米大面积翻耕改种,使玉米生产遭受惨重损失[4-5].此后,该病曾于20世纪70年代和90年代在中国华北和西北等局部地区的玉米上流行成灾[6-8].浙江省自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流行成灾后,一直发病较轻,但近年来受耕作栽培制度改变、毒源、虫源累积、品种抗病性下降和气候条件变化等因素综合影响,该病害再度上升,并在浙西北玉米主产区暴发流行[1-2,4].2008 年浙江省临安、淳安、桐庐、安吉等地突发大面积玉米矮缩病,发病面积多达7000 hm2,占当地玉米种植面积30%~50%,一般株发病率为20%~60%,产量损失2~5成,重的田块几乎绝收,造成玉米产量重大损失[1-2,4],严重影响玉米高产稳产和种粮农民收入,也是引发农村社会不稳定的一个因素.

最新一轮玉米矮缩病在浙江等地大规模流行以来,许多学者开展了不少卓有成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病害流行动态[1-2,7-8,11]、灰飞虱带毒率检测[13-14]、品种抗性[15]、抗病品种筛选和表现[14-15]、介体灰飞虱药剂防治和病害综合防治[7-8,16-17]等.王华弟[1-2]、冯成玉[18]、路银贵等[19-20]、苗洪芹等[21]、叶建人等[22]、祝小祥等[23]曾对玉米矮缩病病情分级和危害损失进行调查测定,在该病害的综合防控方面发挥了一定的指导作用.经济允许水平和防治指标是指导病害防控的重要参数,也与病毒病防控所取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密切相关,但迄今国内外尚未见该病害经济允许损失水平和防治指标制定的研究报道.为了解新的耕作栽培条件下玉米矮缩病发生危害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制订经济合理的防治指标,提高防治水平,2011 年开始笔者以浙江西北部玉米主产区的临安市和桐庐县为试验点,以当地主栽玉米品种‘浚单20’和‘浚单18’为对象,对玉米矮缩病危害损失与防治指标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并进行多年多点示范与大面积推广应用,以期解决以往凭经验指导防治、在一定程度上扩大用药面积、影响生态环境的实际,增强防治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进一步提高病害监测预警预报和综合治理技术水平,可持续控制病害,确保玉米生产安全.

1 材料与方法

试验地点在浙江省临安市藻溪镇对石桥村(30°25′77″ N,119°59′94″ E)和桐庐县百汇镇奇源村(29°35′40″ N,119°21′15″E),为浙江西北部玉米主产区,也是玉米矮缩病常发区.前作为小麦或大麦,一年两熟.供试玉米为当地主栽品种,临安为‘浚单20’,桐庐为‘浚单18’,6月20日播种,单株穴播,栽种密度4.5株/m2,按常规方法栽培、施肥和管理.

1.1 玉米侵染发病危害与损失试验

1.1.1 试验处理在病害发生区选定试验田,面积2000 m2以上,设立发病区和对照不发病区,处理1 为自然发病区,设15 个小区,每小区面积50 m2,在玉米苗期不施用杀虫剂防治传毒介体灰飞虱,引发玉米自然侵染发病;处理2为对照区(不发病区),设3个小区,每小区面积50 m2,在玉米播种前用10%吡虫啉有效量0.5 g 混合3.5~4.0 kg 玉米种子进行拌种处理后播种,在玉米4叶1 心期用20%吡蚜酮240 g/hm2兑水50 kg 喷雾防治,控制灰飞虱传毒侵染发病,其他管理措施同常规栽培.

1.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发病植株生长性状的测定.在玉米植株发病危害稳定期(玉米果穗丝变黑褐色)和成熟期各调查测定1 次.玉米发病植株分为5 级[18-22]:健株为0 级,病株株高为健株株高的4/5、2/3、1/2、1/3 及以下,分别记载为1 级、2 级、3 级和4 级.在发病区(处理1)和不发病对照区(处理2)分别随机抽取各级病株30株和健株30株,进行田间每株定位记录,分别测量株高、每节节间长短、叶片长度与宽度、果(蒲)长度与蒲径等.

(2)发病植株玉米产量及经济性状考查.在田间玉米发病植株和健株生长性状调查测定后,在玉米成熟期收获至室内考种测产,分别测定玉米植株茎、叶、苞(蒲)鲜重和单株总鲜重,晒干后,测定单苞(蒲)籽粒数、千粒重和单穗产量.

(3)玉米株发病率与产量损失率关系测定.从玉米播种后,定点玉米100 株,每隔5 天调查一次灰飞虱虫量和玉米矮缩病株发病率.在发病稳定期(玉米果穗丝变黑褐色)全田普查一次,对各小区种植玉米逐株调查记载发病情况,并进行定位记录,计算各小区株发病率,成熟期实测各小区产量.

1.1.3 数据统计分析方法采用DPS 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最少差异显著性检验(LSD)[24].

1.2 经济允许水平的确定

调查防治介体灰飞虱、控制玉米矮缩病的农药种类、施用剂量、防治次数、人工费用等各项防治费用,玉米产量、挽回损失和玉米变动情况等.依据式(1)制订玉米矮缩病的经济允许水平(EIL,economicinjury level)[25-26].

式中,C为防治成本(包括农药费用、人工费、植保机械折旧费);P 为玉米市场;E 为防治效果;Y 为单位面积产量;F为校正系数(效益因子).

1.3 防治指标制订与示范应用

在玉米矮缩病侵染发病与危害损失调查测定,以及经济允许水平确定的基础上,综合制订防治指标.在浙江临安市、桐庐县、淳安县、安吉县、开化县等玉米主产区设立防治指标试验示范区,验证、示范和应用推广防治指标.

2 结果与分析

2.1 玉米侵染发病对植株生长性状的影响

2.1.1 对植株茎秆长短的影响玉米矮缩病侵染发病后,玉米植株均随发病程度的加重表现株高显著下降(图1),株高下降主要是由于玉米茎秆中上部茎间显著缩短引起的(图2).株高调查测定结果,临安点(品种为‘浚单20’)发病植株1 级、2 级、3 级和4 级的株高平均为167.6、121.3、84.0、49.9 cm,比健株(0 级)平均株高197.6 cm,分别减少30.0、76.3、113.6、147.7 cm,株高下降率为15.18%、38.61%、57.49%和74.75%;桐庐点(品种为‘浚单18’)发病植株1 级、2 级、3 级和4 级的株高平均为130.0、114.7、91.6、56.6 cm,比健株(0 级)的平均株高187.3 cm,分别减少57.3、72.6、95.7、130.7 cm,株高下降率为30.59%、38.76%、51.09%和69.78%.节间长短测定结果,随着病害级别的提高,玉米茎秆第2节以上节间均变短,总高度显著下降(图2),1 级病株节间由下至上,节长从第6 节开始逐渐缩短;2 级病株从第4节开始逐渐缩短,与*病株相比节间缩短比例更大;3 级病株也从第4 节开始逐渐缩短,节间更短;4级病株从第3 节开始逐渐缩短,有的重病株甚至节与节之间难以区分,对玉米中后期生长影响较大.2.1.2 对植株叶片生长的影响发病玉米叶片皱缩、叶色浓绿、叶背叶脉起瘤,叶片长度缩短,叶宽变窄.调查测定结果,临安点(品种为‘浚单20’)发病株1 级、2级、3 级和4 级单株玉米叶片总长为724.3、623.4、527.8、379.6 cm,比健株(0 级)782 cm分别减少7.38%、20.28%、32.51%和51.46%,单株叶宽总计为111.4、96.5、95.2、40.5 cm,比健株(0 级)120.4 cm 分别减少7.48%、19.86%、20.93%和66.36%;桐庐点(品种为‘浚单18’)病株1 级、2 级、3 级和4 级单株叶片总长为666.3、645.6、544.3、383.9 cm,比健株(0 级)862.7 cm分别减少22.77%、25.17%、36.91%和55.5%,单株叶宽总计为63.1、61.6、54.6、36.7 cm,比健株(0 级)65.6 cm 分别减少3.81%、6.10%、16.77%和44.05%.总体而言,临安点(品种为‘浚单20’)叶片比桐庐点(品种为‘浚单18’)的宽大,临安的对照最宽叶片为第7 叶,而桐庐的最长叶片对照为第9 叶,随着病害级别的增加而降低了叶位,表明病害越重,后期抽出的叶片均不能成形.发病植株各叶位叶片的长度和宽度,随着发病程度加重,叶长变短和叶宽变窄(图3~4),叶片的变短变窄造成叶面积大幅减少,光合作用能力下降,是导致玉米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2.1.3 对玉米果蒲生长的影响玉米结穗和果蒲生长情况调查结果,临安点(品种为‘浚单20’)健株(0 级)和病株1 级、2 级、3 级、4 级单株的结穗数分别为1.06、1.01、0.9、0.7、0.23 个,苞(蒲)长平均为17.4、14.4、7.2、3.7、0.8 cm,苞(蒲)直径为5.4、4.9、3.6、2.4、0.6 cm.从考查结果看,病株结苞数、穗长、穗径均随病情加重、病级上升而显著减少或下降(图5),其中3级、4级病株不能形成正常果穗,1 级、2 级病株与健株相比,苞(蒲)长分别下降17.2%和58.62%,苞(蒲)直径分别缩短9.26%和33.33%.

2.2 玉米感染发病对玉米产量及经济性状的影响

2.2.1 对玉米生物营养产量的影响玉米生物产量调查测定结果,临安点(品种为‘浚单20’)健株(0级)和病株1 级、2 级、3 级和4 级单株茎鲜重分别为260.6、202.2、210.3、208.0、99.7 g,叶鲜重为84.2、53.9、65.9、54.9、18.6 g,苞(蒲)鲜重为312.6、212.1、92.8、31.4、4.5 g,单株总鲜重为657.5、468.3、367.6、294.1、122.0 g.从测定结果看,病株茎、叶、苞(蒲)鲜重均随发病程度加重、病级上升而显著下降(图6),1~4 级病株比健株的生物产量分别下降28.76%、44.08%、55.26%和81.31%,其中3 级和4 级病株的生物产量比健株下降1/2以上.

2.2.2 对玉米籽粒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玉米成熟期单株考种测产结果,临安点(品种为‘浚单20’)健株(0 级)和病株1 级、2 级、3 级和4 级单穗平均粒数分别为492.6、355.1、138.5、45.2、8.3粒,千粒重为390.8、356.2、324.4、296.7、249.9 g,单穗籽粒重为192.5、126.5、45.0、13.4、2.1 g.从考种测产结果看,病株单穗籽粒数、粒重和产量均随发病程度加重和病级上升而显著下降,1~4 级单穗产量比健株分别下降32.29%、76.62%、93.04%和98.91%,其中3 级和4 级病株基本没有产量,见表1.

2.3 玉米发病株率与产量损失率关系测定

2011—2013 年调查测定了大田90 个小区玉米矮缩病发病株率与产量损失率关系,临安点(品种为‘浚单20’)株发病率为3.75%~36.82%,产量损失率为2.04%~27.99%,桐庐点(品种为‘浚单18’)株发病率为2.31%~39.44%,产量损失率为1.03%~32.13%.调查测定结果表明,随着发病程度加重,产量损失率加大,二者呈极显著的相关性(图7).以玉米矮缩病发病株率(X)与产量损失率(Y)测定结果进行相关回归分析,建立危害损失关系式为:

临安:2011 年:Y1等于0.2534X + 40.158,R2等于0.6923;2012 年:Y2等于0.2522X+40.113,R2等于0.8819;2013 年:Y3等于0.3349X+0.43282,R2等于0.9428.桐庐:2011 年:Y1等于0.2828X + 40.547,R2等于0.9685;2012 年:Y2等于0.2645X + 38.533,R2等于0.884;2013 年,Y3等于0.32X+41.924,R2等于0.9637.

2.4 防治指标制订

2.4.1 经济允许水平从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综合考虑,得失相当防治弊多利少,以收益超过防治费用1 倍为原则,取F等于2.在玉米播种期,用10%吡虫啉有效量0.5 g 拌3.5~4.0 kg 玉米种子,对传毒媒介灰飞虱的防治效果可持续20 天以上,在玉米3 叶1 心期至5 叶1 心期用20%吡蚜酮240 g/hm2防治,或防虫网覆盖育苗,防治效果在85%~90%[17,23],防治费用225~300 g/hm2,玉米2.7 元/kg,一季玉米单产8100 kg/hm2左右,代入(1)式,则经济允许损失率为2.5%~3.0%.

2.4.2 防治指标在确定经济允许损失水平的基础上,根据玉米侵染发病对植株生长性状与产量影响,影响产量主要因子分析,玉米株发病率与产量损失率关系测定,在建立危害损失关系式基础上,综合制订玉米矮缩病防治指标为:玉米株发病率5%.

3 结论

笔者在多年系统调查研究浙江西北部玉米矮缩病侵染发病对植株生长性状与产量损失影响,揭示发病与危害损失关系,构建产量损失模型,拟定经济允许损失水平的基础上,国内首次提出了玉米矮缩病的防治指标为:玉米株发病率5%.较原经验指标指导防治,增强了玉米矮缩病“治虫防病”的针对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在病害监测预警、绿色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生产应用具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4 讨论

玉米矮缩病是由灰飞虱传播的病毒病,而非种子带毒发病[1-2,4,9,11].陈声祥等[9]、张恒木等[10]研究认为,中国玉米矮缩病和水稻黑条矮缩病的病原同为水稻黑条矮缩病毒(rice black-srteaked dwarf viras, RBSDV),不是由玉米粗缩病毒引起[9-10].王桂跃等[11]研究表明,玉米2叶1心期至6叶期为玉米感病的敏感叶龄期,3叶1心期至5 叶1 心期为最易感病期,玉米10 叶期后为相对安全叶龄期[9-11].因此,玉米苗期是防治灰飞虱传毒的关键时期.

关于玉米矮缩病防治,迄今国际上尚无有效药剂[27-30],因此,在防治上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植保方针,在防控策略上重在预防,治虫防病是根本措施,关键在于做好玉米苗期传毒媒介灰飞虱防治.灰飞虱传毒侵染对玉米发病及危害损失,冯成玉[18]对江苏海安该病发生和危害损失进行测定,病株1 级、2 级、3 级和4 级,其籽粒产量损失率依次为0%、65.19%、89.75%和100%,路银贵等[19-20]对河北省玉米主要品种发病率及病情指数与产量损失率的进关性进行研究,病情指数分布在35.37~80.05,产量损失为15.55%~74.01%,相关达极显著水平R等于0.756.本研究对浙江西北部玉米主产区临安市和桐庐县的玉米主栽品种‘浚单20’、‘浚单18’发病与危害损失进行系统试验测定,感病后的玉米植株,主要表现株高下降、节间缩短、叶长变短、叶宽变窄,继而表现果穗缩小、穗粒数减少、籽粒重下降,病株1~4 级单穗产量比健株分别减少32.29%、76.62%、93.04 和98.91%,90 个试验小区玉米株发病率在2.31%~39.44%,产量损失率为1.03%~32.13%,两者具有密切相关性,构建了危害损失6 个关系式.该项研究结果与冯成玉[18]报道相比,在相同病情分级下,发病株2 级、3 级、4 级致害的损失率基本接近,但发病株1 级致害损失率则差异较大,这可能与玉米侵染发病早迟、品种特性和补偿能力等有关.由于该病是系统侵染性病害,玉米一旦发病,难以防治,得病早的病株明显矮化,不能抽穗结实,往往提早枯死,生物产量下降1/2 以上,籽粒产量基本无收;得病迟的,上部茎节亦明显缩短,虽能抽穗结实,但雄花花轴短缩、雌穗小或畸形,虽能正常结实,但单穗粒数和粒重显著下降[21-22],因此,冯成玉[18]认为病株1 级产量损失率为0的结果值得商榷.

不过冯成玉[18]、路银贵等[19-20]、苗洪芹等[21]的研究没有报道经济阈值和防治指标,其他文献也无相关报道.本研究以社会经济调查为基础,以收益大于防治费用1倍为原则[25-26],综合确定经济允许损失率为2.5%~3.0%.通过3 年来对玉米矮缩病侵染发病对玉米植株生长性状、生物产量、经济产量及影响产量主要因子、玉米株发病率与产量损失率关系调查测定,在建立危害损失关系式基础上,首次综合制订了玉米矮缩病防治指标为:玉米株发病率为5%.该指标为策略性防控指标,在实施时结合当年虫媒灰飞虱虫口密度与带毒率、玉米播栽期、主栽品种抗病性以及气候因素等综合预测病害发生趋势,当预测玉米株发病率达到防治指标时,应在玉米播种出苗至6 叶期易感染病毒的时期,做好传毒媒介灰飞虱防治,预防和控制病毒病发生.该指标经大田验证和2013—2015 年浙江省临安、桐庐、淳安、安吉、开化等县(市)4.5 万hm2玉米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不仅有效地控制了玉米矮缩病发生流行危害,挽回了大量玉米损失,而且明显减少了用药次数,压缩药治面积1/3 以上,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本研究只针对浙江西北部大面积种植的‘浚单20’、‘浚单18’品种上的玉米矮缩病发病与产量损失之间的关系开展了试验研究和分析.目前已有一些对玉米矮缩病有一定程度抗性的玉米品种,如‘农大108’、‘农大3158’、‘丹玉26’等[15]推广种植,但并非完全免疫,还需介灰飞虱传播病毒[1-2,6-8].因此,需要针对这些品种在各自的适宜种植区开展与本研究类似的危害损失试验,获得有关数据后,采用本研究的分析方法,得出经济允许水平和相应的防治指标.

参考文献

[1] 王华弟.玉米矮缩病流行学及综合防治[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2] 王华弟.玉米重大病毒病监测与防治[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1-32.

[3] 王华弟,陈剑平.水稻条纹叶枯病流行学及预警控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21-145.

[4] 韩海亮,王桂跃.玉米粗缩病的研究进展[J].浙江农业科学,2011(5):1102-1104.

[5] 王华弟.粮食作物病虫害测报与防治[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10-120.

[6] 石洁,王振营.玉米病虫害防治彩谱[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0:6-153.

[7] 陈军,卢振宇,岳霆.淄博地区玉米粗缩病高发原因分析及综防技术研究[J].农业科学通讯,2009(12):125-127.

[8] 花文苏,赵守桂,陆其通.玉米水稻种植区玉米粗缩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J].中国植保导刊,2005,25(5):12-13.

[9] 陈声祥,张巧艳.我国水稻黑条矮缩病和玉米粗缩病研究进展[J].植物保护学报,2005,32(1):97-102.

[10] 张恒木,雷娟利,陈剑平.浙江和河北发生的一种水稻、小麦、玉米矮缩病是水稻黑条矮缩病毒引起的[J].中国病毒学,2001,16(3):246-251.

[11] 王桂跃,韩海亮,王华弟,等.玉米不同生育期对矮缩病敏感性的试验[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1 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315-316.

[12] 陈志杰,张淑莲,张美荣.陕西玉米病毒病及流行因素研究[J].植物病理学报,1999,29(4):333-338.

[13] 刘忠德,刘守柱,季敏.玉米粗缩病发生程度与灰飞虱消长规律的关系[J].杂粮作物,2001,21(1):38-39.

[14] 路银贵,张利英,田兰芝.抗、感玉米粗缩病材料对灰飞虱的趋性及生存力影响的研究[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09,32(5):73-76.

[15] 王桂跃,韩海亮,赵福成,等.玉米不同品种(品系)对粗缩病的抗性鉴定[J].浙江农业学报,2011,23(3):564-567.

[16] 陈香华,赵桂东,熊战之,等.利用生态学手段预防玉米粗缩病的发生[J].中国植保导刊,2009,29(8):17-18.

[17] 赵敏,王华弟,李荣,等.杀虫剂及抗病毒剂对玉米灰飞虱与粗缩病的防效[J].浙江农业科学,2011(5):1120-1122.

[18] 冯成玉.玉米粗缩病的发生及为害分析[A].中国植物病理学会2011 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337-339.

[19] 路银贵,曹水胜,田兰芝,等.玉米粗缩病病情严重度分级标准及病情指数与产量损失率关系的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6,21(4):87-90.

[20] 路银贵,邓凤,苗红芹,等.河北省主推玉米品种对粗缩病抗性鉴定及病情指标与产量损失率关系的研究[J].植物保护,2007,33(6):90-94.

[21] 苗洪芹,田兰芝,路银贵.简便易行的玉米粗缩病严重度分级标准[J].植物保护,2005,3(6):87-89.

[22] 叶建人,王华弟,李小福,等.玉米粗缩病病情严重度与产量损失关系的研究[J].中国植保导刊,2011,31(19):25-26.

[23] 祝小祥,王华弟,张恒木,等.玉米病毒病发病流行原因分析与防控对策[J].中国农学通报,2012,28(21):204-210.

[24] 唐启义,冯明光.DPS 数据处理系统—实验设计、统计分析及数据挖掘[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5] 张左生.水稻病虫防治指标的制订.中国水稻病虫综合防治进展[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61-178.

[26] 王华弟,陈剑平,祝增荣,等.水稻条纹叶枯病的为害损失及防治指标[J].中国水稻科学,2008,22(2):203-207.

[27] Zhang H M, Chen J P, Lei J L, et al. Sequence analysis shows that adwarf disease on rice, wheat and maize in China is caused by riceblack-streaked dwarf virus[J].European Journal of Plant Pathology,2001(107):563-567.

[28] Zhang H M, Chen J P, Adams M J. Molecular characterization ofsegments 1 to 6 of rice black- streaked dwarf virus from Chinaprovides the complete genome[J].Archives of Virology,2001(146):2331-2339.

[29] Wang Z H, Fang S G, Xu J L, et al. Sequence analysis of completegenome of rice black- streaked dwarf virus isolated maize withrough dwarf disease[J].Virus Genes,2003,27(2):163-168.

[30] Wachmar M B, Chauhan R, Knox E. Archives of Virology[J].Supplementurm,1992(5):239-250.

上文总结,这是关于经典玉米专业范文可作为玉米和防治指标研究和危害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玉米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水稻白叶枯病发生流行的原因与防治策略 摘 要 本文对设施栽培黄瓜生产中存在的主要生理障碍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防治对策 关键词 黄瓜 生理障碍 对策中图分类号 S642 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2017)01004.

2、 开封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和综合防控技术 开封市祥符区农业科学研究所 姜军 刘恩虹随着粮食的调整,水稻种植的比较效益逐渐显现,河南沿黄水稻面积有逐步增加的趋势 但是近年来,水稻黑条矮缩病在开封严重发生,这是由于黄河以南、陇海铁路以北狭.

3、 屯昌县2019年中造稻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发生与其防治技术 摘要我们屯昌县于2012年7—8月间,在南吕镇佳塘村委会乐处村中造稻发现我县首例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近几年该病陆陆续续在本县各镇田洋、田埇上偶尔局部零星发生 特别是2017年7&mdash.

4、 论玉米顶腐病防治技术 近年来玉米出现了一种新的病害即玉米顶腐病,这种病害是由土壤中的串珠镰刀菌引起的,当前此病害呈上升趋势,给玉米安全生产造成较高的危害,玉米顶腐病的症状是果穗小,颗粒不饱满 其发病率较高,且发病时间可以侵.

5、 玉米灰斑病农药防治实验报告 1 实验目的玉米灰斑病是一种在玉米种植中危害性极大的病害,在我市发生的主要原因为许多种子经销店销售的玉米品种多、乱、杂,盲目销售和盲目购种的情况十分普遍 加之部分农民对个别品质好而高感大斑病或灰斑病的.

6、 粤西地区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的流行规律与防治 0 引言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Southern rice blackstreakeddwarf virus, SRBSDV) 是一种由白背飞虱Sogatellafurcifera (Horv&aac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