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范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毕业论文的作用 文献检索有什么作用 道歉的作用英语论文 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作用哲学论文 论群体规范在教育中的作用论文 说明论文摘要和关键字的作用 简述引用参考文献的作用和原则

关于作用相关专升本论文范文 与中学生大五人格特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手机成瘾倾向的*作用和手机动机的调节作用类专升本论文范文

分类:论文范文 原创主题:作用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3-04

中学生大五人格特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手机成瘾倾向的*作用和手机动机的调节作用,本文是有关作用论文如何怎么撰写与心理健康和人格特质和手机成瘾倾向类论文范文集.

[摘 要] 基于人类发展的生态学理论、媒体的使用及满足理论,结合已有相关研究成果,探讨手机成瘾倾向在大五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作用,以及手机使用动机的调节作用.被试为604 名中学生,研究工具包括中国大五人格问卷简版、手机成瘾倾向量表、手机使用动机问卷和SCL-90 心理症状自评量表.研究结果显示:(1) 中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在大五人格特质(神经质、严谨性、宜人性、开放性) 与心理健康之间起部分*作用.(2) 手机使用动机在大五人格特质(神经质、严谨性、开放性) 对手机成瘾倾向的影响中发挥着调节作用,即相对于手机使用动机弱的中学生,*作用对于手机使用动机强的中学生更显著.研究结果有利于从发展系统理论不同亚系统及其相互作用的视角理解大五人格特质“如何”以及“何时”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有助于学校、家庭、社会对中学生进行手机成瘾倾向和心理健康问题的预防干预研究.

[关键词] 大五人格特质心理健康手机成瘾倾向手机使用动机中学生

一、前言

目前,全球心理健康问题以每年7.4%的增加比例呈逐步上升趋势,[1]为了对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科学预防和有效控制,有必要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

人格特质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主体自身因素,开放性、严谨性、外倾性、宜人性、神经质等人格特质均与心理健康关系密切,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有重要影响.国外学者早在1992 年就已经肯定了大五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关系的可靠性与重要性.[2]国内近年来的研究也表明大五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关系密切,人格特质会影响心理健康.[3]然而目前关于中学生大五人格特质影响心理健康内在作用机制的研究还比较少,大五人格特质“如何影响心理健康”以及“在何种条件下影响心理健康”均需要进一步探索.

人类发展的生态学理论提出个体是环境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强调影响个体发展的社会成分,个体的发展会受到包含大众媒体在内的外层系统的影响,在手机媒体时代,外层系统的大众传媒因学校环境限制而被手机媒体占据,手机媒体以其功能多元化以及与互联网相连接从而成为“掌上电脑”,并且嵌入到学生生活环境的每一个方面,[4]使不少学生过度沉迷于手机而形成手机成瘾倾向(又称手机依赖),必然会对个体的心理健康等方面产生愈发深刻的影响作用.从实证研究出发,国内外相关研究都发现手机成瘾倾向与心理健康关系密切,个体的手机成瘾倾向程度会影响其心理健康状况.[5][6]

此外,研究发现人格特质与手机成瘾倾向关系密切,个体的人格特质会影响其手机成瘾倾向状况,对手机成瘾倾向有显著预测作用.[7]因此,心理健康与人格特质、手机成瘾倾向关系密切,人格特质可能通过手机成瘾倾向间接影响心理健康.

根据媒体的使用及满足理论,当个体在使用媒介时,自身的某种需求或动机(如休闲、社交、探索等)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而这种满足感会促使更频繁、更长时间的媒体使用,最终导致个体的成瘾行为,[8]而手机使用动机又与人格特质有关,人格特质、手机使用动机均会影响手机成瘾倾向,人格特质对手机成瘾倾向的影响会受到手机使用动机的调节和制约.

上述研究表明,大五人格特质、手机成瘾倾向、手机使用动机与心理健康关系密切.本研究按照温忠麟和叶宝娟[9]的观点,建立和检验一个有调节的*模型,即满足中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在大五人格特质(神经质、严谨性、宜人性、开放性、外倾型)与心理健康之间发挥着*作用,又同时满足手机使用动机在大五人格特质(神经质、严谨性、宜人性、开放性、外倾型)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中发挥着调节作用.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采取整群抽样法选取河南省两所中学初一至高三六个年级各两个班的604 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初中生265 人,高中生339 人;男生267 人,女生337 人;生源地为城镇的263 人,农村的341 人.

(二)研究工具

1.中国大五人格问卷简版.采用王孟成等人[10]编制的中国大五人格问卷简版(CBF-PI-B),包含神经质、外向性、严谨性、开放性和宜人性5 个维度,具有满意的信效度.在本研究中总问卷的a 系数为0.85,神经质、严谨性、宜人性、开放性、外倾性的a 系数分别为0.79、0.82、0.71、0、87、0.70.

2.手机成瘾倾向量表.采用熊捷等人[11]编制的手机成瘾倾向量表( MPATS),包含戒断症状、突显行为、社交抚慰和心境改变4 个维度,得分越高表明手机成瘾倾向越严重.总量表的a 系数为0.83,间隔1 周的重测信度为0.91.在本研究中总量表的a 系数为0.87.

3.手机使用动机问卷.采用肖祥[12]编制的手机使用动机问卷,包括自我表达、娱乐休闲、信息获取和人际沟通4 个维度,得分越高说明手机使用动机越强.总问卷的a 系数为0.90.在本研究中总问卷的a 系数为0.86.

4.心理健康量表.采用王征宇[13]所翻译国外Derogatis编制的SCL-90 心理症状自评量表,包括10 个因子: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和睡眠饮食,量表得分越高者心理健康水平越低.在本研究中a 系数为0.97.

(三)数据处理

运用SPSS 21.0和Mplus进行数据处理,统计学分析采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偏差校正百分位Bootstrap法.

三、结果与分析

(一)中学生大五人格特质、手机成瘾倾向、手机使用动机、心理健康的相关矩阵

相关分析发现,在中学生大五人格特质、手机成瘾倾向、手机使用动机、心理健康四个变量两两之间的相关中,除了严谨性与手机成瘾倾向、外倾性与心理健康之间相关不显著之外(p>0.05),其他变量两两之间的相关均是显著的(p<0.05).具体情况见表1.

(二)有调节的*模型检验

以心理健康为因变量,分别以大五人格特质类型(神经质、严谨性、宜人性、开放性、外倾型)为自变量,手机使用动机为调节变量,手机成瘾倾向为*变量,建立有调节的*模型.根据温忠鳞和叶宝娟[9]关于检验有调节的*模型的分析方法和步骤对模型进行检验,结果如下:

神经质对手机成瘾倾向的效应显著(a1等于0.24,t等于6.60,p<0.001),神经质与手机使用动机的交互作用(U×X)显著(a3等于0.08,t等于2.11,p<0.05),手机成瘾倾向对心理健康的效应显著(b1等于0.23,t等于6.63,p<0.001),手机使用动机与手机成瘾倾向的交互作用(U×W)的效应不显著(b2等于-0.02,t等于-0.60,p>0.05).由此可知,系数a3 和b1 同时显著,满足有调节的*模型成立的条件.即中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在神经质与心理健康之间发挥着*作用,手机使用动机在神经质与手机成瘾倾向之间发挥着调节作用.具体情况见表2.

严谨性对手机成瘾倾向的效应显著(a1等于-0.14,t等于-3.77,p<0.001),严谨性与手机使用动机的交互作用(U×X)显著(a3等于-0.31,t等于-2.21,p<0.05),手机成瘾倾向对心理健康的效应显著(b1等于0.39,t等于9.09,p<0.001),手机使用动机与手机成瘾倾向的交互作用(U×W)的效应不显著(b2等于-0.03,t等于-0.65,p>0.05).由此可知,系数a3和b1同时显著,满足有调节的*模型成立的条件.即中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在严谨性与心理健康之间发挥着*作用,手机使用动机在严谨性与手机成瘾倾向之间发挥着调节作用.

宜人性对手机成瘾倾向的效应显著(a1等于-0.19,t等于-5.23,p<0.001),宜人性与手机使用动机的交互作用(U×X)不显著(a3等于-0.05,t等于-1.46,p>0.05),手机成瘾倾向对心理健康的效应显著(b1等于0.36,t等于8.36,p<0.001),手机使用动机与手机成瘾倾向的交互作用(U×W)的效应不显著(b2等于- 0.02,t等于- 0.61,p>0.05).由于三组检验系数a3 和b1、a3 和b2、a1 和b2 没有一组显著.利用Mplus 使用偏差校正百分位Bootstrap 法检验有调节的*模型,计算a1b2、a3b1、a3b2 的置信区间,结果置信区间包含0,则*效应没有受到调节.开放性对手机成瘾倾向的效应不显著(a1等于0.01,t等于0.23,p>0.05),开放性与手机使用动机的交互作用(U×X)显著(a3等于-0.07,t等于-1.98,p<0.05),手机成瘾倾向对心理健康的效应显著(b1等于0.40,t等于9.36,p<0.001),手机使用动机与手机成瘾倾向的交互作用(U×W)的效应不显著(b2等于-0.01,t等于-0.31,p>0.05).由此可知,系数a3 和b1 同时显著,满足有调节的*模型成立的条件.同时进一步分析发现,中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在开放性与心理健康之间发挥着*作用,手机使用动机在神经质与手机成瘾倾向之间发挥着调节作用.

四、讨论

(一)变量间的相关性

相关分析的结果显示,在中学生大五人格特质、手机成瘾倾向、手机使用动机、心理健康四个变量两两之间的相关中,除了可能由于使用量表和研究对象的不同造成严谨性与手机成瘾倾向、外倾型与心理健康相关不显著以外,其他变量两两之间的相关均是显著的.以手机成瘾倾向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为例来说,手机成瘾倾向与心理健康总分呈显著正相关,黄海等[6]认为手机依赖的学生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黄乔蓉等[14]认为手机依赖群体的抑郁、焦虑、孤独等情绪高于正常群体,因此两者之间存在相关有其必然性.

变量间关系的分析结果与已有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鉴于外倾型与心理健康相关不显著,本研究针对神经质、严谨性、宜人性、开放性与手机成瘾倾向、手机使用动机、心理健康分别做有调节的*模型检验.

(二)有调节的*模型

本研究建立了一个有调节的*模型,考察了手机成瘾倾向在大五人格特质与心理健康关系间的*作用以及这种作用是否受到手机使用动机的调节.研究发现在手机媒体时代,不同的人格特质既可以对心理健康产生直接作用,也可以通过手机成瘾倾向对心理健康产生间接影响,并且这种*效应还受到手机使用动机的调节,不同强度的手机使用动机,手机成瘾倾向的*效应有大有小.

1. 手机成瘾倾向的*作用.*效应等于*路径上两个回归系数的乘积,神经质、严谨性、宜人性、开放性人格经过手机成瘾倾向对心理健康的*效应分别是0.24×0.23等于0.05、-0.14×0.39等于-0.06、-0.19×0.36等于-0.07、0.01×0.40等于0.004,而神经质、严谨性、宜人性、开放性对心理健康的直接效应分别是0.62、-0.08、- 0.20、0.14,*效应与直接效应之比分别是0.08、0.75、0.37、0.03,由此推断手机成瘾倾向在人格特质(神经质、严谨性、宜人性、开放性)与心理健康之间起部分*作用,这可从以下方面加以解释.

首先,神经质人格与手机成瘾倾向关系密切,一个喜怒无常的人比情绪稳定的人更容易更有可能会沉迷于手机,更倾向通过手机不断检查电子邮件,发送短信,刷微博和上网,这样可以使神经质人格的中学生分散自己的担忧并暂时找到安慰.[15]严谨性较低的个体意志力较薄弱,做事无条理,自控能力也比较差,在手机使用上也表现为缺乏自我克制,那些因为自我控制缺失沉迷于手机快乐之中无法自拔的中学生,无法承受不使用手机所带来的痛苦,进而出现各种身心健康问题.[7]宜人性低的个体因对他人多抱有敌意,且容易怀疑他人,难以与他人形成良好的友谊,往往产生孤独感和焦虑,而手机的互动性、功能性、虚拟性、可操作性能够有效排解因宜人性低所造成的孤独和焦虑等心理问题.[16]开放性高的个体喜欢新的事物,好奇心比较强,而手机的微信、微博、游戏、视频等功能都极大满足了他们的新奇感,使其迷恋这些功能进而形成手机成瘾,造成不良心理健康问题.[17]其次,作为青少年的中学生会在与成人世界相对隔离的自我独立的世界里会度过一段时间,错综复杂的现实和心理需求促使他们极力寻找出口,拥有着不同人格特质的中学生一方面通过手机媒体转移注意力来调节自己的情绪,但是长时间的手机使用不仅会减少他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正常沟通,而且会引发一系列的心理健康问题;[18]另一方面,手机成瘾倾向者通过使用手机将自己从课堂活动中“删除”,有手机成瘾倾向的中学生由于过度沉迷手机则会被其他同伴和同学迅速排除在外,[15]这也会造成有手机成瘾倾向的中学生因失去集体归属感而引发心理健康问题.而典型外倾性的人表现为善社交,喜聚会,有许多朋友,乐于交谈,不喜欢独自阅读,易激动等,这也决定了外倾性的人更多地将自己的情绪直接、迅速发泄到外部客观世界,可能不会通过手机媒体缓冲心理问题.最后,青少年时期是个体身心发展的“暴风骤雨”期,他们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而对于环境闭塞的中学生来说,他们通过手机来缓解和逃避日常生活,[19]但是手机为青少年提供的观点有时候是扭曲的,常伴随着娱乐、挑战、煽动、危险和暴力.对于手机成瘾倾向越严重的中学生,接触负面内容的可能性越大,进而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的可能也越大.

2. 手机使用动机的调节作用.本研究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考察了手机使用动机对“大五人格特质→手机成瘾倾向→心理健康”这一*链条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显示,神经性、严谨性、开放性这三种人格特质经过手机成瘾倾向对心理健康的*效应还受到手机使用动机的调节,所以,对于不同强度的手机使用动机,神经性、严谨性、开放性人格特质经过手机成瘾倾向对心理健康的*效应有大有小.在手机成瘾倾向与心理健康之间(后半路径),手机使用动机的调节作用并不明显,而在神经质、严谨性、开放性人格特质与手机成瘾倾向(前半路径)之间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即低强度的手机使用动机通过消弱人格特质(神经性、严谨性、开放性)对手机成瘾倾向的影响来实现其对*链条的调节作用,高强度的手机使用动机会通过增强人格特质(神经性、严谨性、开放性)对手机成瘾倾向的影响来实现其对*链条的调节作用.对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解释.

手机使用动机包括人际沟通、信息获取、自我表达、休闲娱乐,[12]当中学生的手机使用动机高时,说明现实生活已经无法满足他们对这四个方面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手机媒体提供了一个相对比较安全的环境,这就使中学生对手机的使用拥有最大限度的掌控权.首先,手机所具备的社交功能,能够补偿高神经性、低严谨性、高开放性人格对人际关系的渴求,例如,神经质人格的中学生,由于情绪不稳定,可能在人际沟通方面有阻碍,使用手机可以使他们最大限度地避免与他人接触,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补偿因社交范围狭窄而出现的所获信息缺乏.[20]其次,手机使用社交软件的匿名性能够使他们逃避现实生活中的消极情绪,适度地使用手机可以调节消极情绪获得幸福感.最后,利用手机的广泛功能进行娱乐可以使个体从压力和竞争中暂时转移注意力、逃避问题,但当这种逃避现实的手机使用动机过强时,手机使用的频率和时间就会增加,最终引发手机成瘾倾向或手机依赖,造成心理健康出现问题.[21]由于高手机使用动机用户的愉悦程度和认真程度高于低强度的手机使用动机者,[22]这对于喜怒无常的高神经性人格、做事无条理的低严谨性人格、喜好新事物的高开放性人格而言,更加重他们对手机的成瘾倾向程度,则心理健康问题的出现成为必然.另外,频繁使用手机、高手机使用动机的学生也可以通过手机来了解亲密同伴的隐私和监控同伴的行为,从而满足自己的同伴需求和归属感,[20]但长时间使用手机、沉迷手机,这也能影响*变量手机成瘾倾向的形成.

这一结果从实践的角度提示针对个体进行手机成瘾倾向和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时,可以通过减少手机使用动机的强度来改善中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和心理健康状况.

五、结论

中学生手机成瘾倾向在大五人格特质(神经质、严谨性、宜人性、开放性)与心理健康之间发挥着*作用.该*效应受到手机使用动机的调节,手机使用动机在大五人格特质(神经质、严谨性、开放性)对手机成瘾倾向的影响中发挥着调节作用,即相对于手机使用动机弱的中学生,*效应对手机使用动机强的中学生更显著.

注:

[1]Murray, T., Vos, R., Lozano, M.., Naghi, A. D., Flaxman,et al. 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 (DALYs) for 291 Diseasesand Injuries in 21 regions, 1990~2010: A Systematic Analysior 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 Study 2010[J]. Lancet,2013.

[2]Smith, T. W. & Williams, P. G. Advantages and Limitationsof the Five-factor Model: Personality and Health[J]. Journalof Personality, 1992, 60.

[3]顾寿全, 奚晓岚, 程灶火, 吴正国, 王国强. 大学生大五人格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4, 22(2).

[4]Marissa, A., & Harrison, A. L. U txt WHEN? CollegeStudents’Social Contexts of Text Messaging[J]. The Social ScienceJournal, 2012, 49.

[5]Vacaru, M. A., Shepherd, R. M., & Sherida, J. New ZealandYouth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with Mobile Phone Technology.International[J].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and Addiction,2014, (5).

[6]黄海, 周春燕, 余莉. 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 中国学校卫生, 2013, 34(9).

[7]黄海, 余莉, 郭诗卉. 大学生手机依赖与大五人格的关系[J]. 中国学校卫生, 2013, 34(4).

[8]Song, I., Larose, R., Eastin, M. S., & Lin, C. A. InternetGratifications and Internet Addiction: On the Uses and Abuses ofNew Media [J]. Cyberpsychology & Behior, 2004(4).

[9]温忠麟, 叶宝娟. 有调节的*模型检验方法: 竞争还是替补[J]. 心理学报, 2014, 46(5).

[10]王孟成, 戴晓阳, 姚树桥. 中国大五人格问卷的初步编制Ⅲ: 简式版的制定及信效度检验[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11, 19(4).

[11]熊婕, 周宗奎, 陈武, 游志麒, 翟紫艳. 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的编制[J].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012, 26(3).

[12]肖祥. 大学生人格特质、手机使用动机与手机依赖的关系[D]. 长沙: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4.

[13]王征宇. 症状自评量表(SCL-90)[J]. 上海精神医学,1984, (2).

[14]黄乔蓉, 范庆瑜, 曾延风, 郎杰斌. 学生手机上网依赖与心理健康状况和人格特征关系[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4, 22(4).

[15]Roberts, J. A., YaYa, L. H. P., & Manolis, C. The InvisibleAddiction: Cell-phone Activities and Addiction among Maleand Female College Students[J]. Journal of Behioral Addictions,2014(4).

[16]刘红, 王洪礼. 大学生手机成瘾与孤独感、手机使用动机的关系[J]. 心理科学, 2011, 34(6).

[17]张锦涛, 陈超, 王玲娇, 等. 大学新生网络使用时间与网络成瘾的关系: 有*的调节模型[J].心理学报, 2014, 46(10).

[18]Tokunaga, R. S., & Rains, S. A. An Evaluation of TwoCharacterizations of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roblematic InternetUse, Time Spent Using the Internet, and PsychosocialProblems[J]. Human Communication Research , 2010(4).

[19]Hilgard, J., Engelhardt, C. R., & Bartholow, B. D. IndividualDifferences in Motives, Preferences, and Pathology inVideo Games: the Gaming Attitudes, Motives, and ExperiencesScales (GAMES) [J].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2013(4).

[20]Hall, J. A., Baym, N. K. Calling and Texting (too much):Mobile Maintenance Expectations, (over)Dependence, Entrapment,and Friendship Satiaction[J]. New Media and Society,2012, 14.

[21]Cynthia, A. H & Sangmi, Lee. Mobile Phone Use, EmotionRegulation, and Well- Being[J]. Behior and School Networking, 2015, 18.

[22]Andrew L, Li, Jian., Barkley, J. E., & Saba, S. E. Exploring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Cell PhoneUse, Personality and Leisure[J]. Computers in Human Behior,2015, 43.

作者单位:信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邮编:464000

(责任编辑刘华山)

该文总结,此文为适合心理健康和人格特质和手机成瘾倾向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作用本科毕业论文,相关作用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智能手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内容摘要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已成为大学生生活的必需品,极大地便利了大学生的生活 但智能手机是一把双刃剑,它的便利性、智能性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同时也有一些负面影响 本文在分析智.

2、 大学辅导员心理健康工作在学生成长成才中的重要作用 张菁菁【摘 要】高校辅导员是基层的学生工作者,陪伴着大学生在校成长的每一步,在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健康成长过程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更是重中之重 本文通过对学生心理案例进行分析,.

3、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 文 史松昌现代心理学、成功学的研究证明,拥有一个健康的心理,对每个人一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青少年时期虽不是精神疾病的多发时期,但却是心理健康问题的突出时期,也是不健康行为的孕育期 由于中学生心理活.

4、 心理健康教育在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赵艳霞 王汝霞(山东省医学科学院研究生教育中心,山东济南250014)摘要研究生教育是高……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层次,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们国家科教兴国战略目标能否实现 近几年研究生招生规模.

5、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影响因素与 中图分类号院G444 文献标识码院A DOI院10 16871j cnki kjwha 2018 01 054摘要青少年时期是个体发展的关键时期,在生理、心理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个体很容易出现心理健康.

6、 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运用阅读疗法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应努力拓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