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论文范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实用护理学杂志 护理学论文题目 消费者行为学论文 生物信息学论文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新课程导学期刊 园林学论文 秘书学可以写的论文 小学英语教和学杂志 畜牧兽医学参考文献 中华放射学杂志影响因子 中华检验学杂志

方言学相关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与安徽民歌艺术的方言学方面硕士论文范文

分类:论文范文 原创主题:方言学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3-26

安徽民歌艺术的方言学,该文是方言学类电大毕业论文范文跟安徽民歌艺术和方言和方言学研究相关硕士论文范文.

张婷婷

(滁州学院 音乐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摘 要:安徽民歌作为安徽民间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历史文化研究价值.安徽民歌与地区方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从方言学的角度来看,安徽民歌的方言种类多元,词汇丰富,历史悠久.鉴于民歌与方言一体两面的关系,为传承与保护安徽民歌,应采取传承性保护、研究性保护、市场化保护、教育化保护等保护措施.

关键词:安徽民歌;方言学;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J624.23;H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3-0125-03

安徽地处江淮之间,自然景观美不胜收,黄山秀美绝伦,天柱山一柱擎天.安徽人民世世代代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创作了大量民歌.这些民歌或热情奔放,或温婉动人,或豪情万丈,或情义绵绵,均反映了安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安徽居中国南北交界地,贯穿安徽的淮河是中国地理意义上的南北分界线,同时,流经安徽的长江又是中国文化意义上的南北分割线,这就使得安徽被划分为皖南、江淮之间、皖北三大区域,每一个区域都有着不同的文化与方言,民歌艺术也不尽相同,皖南民歌与皖北民歌在语言、旋律、风格上都大相径庭.

一、安徽民歌概述

(一)安徽民歌的区域划分

安徽在我国众多省份中,虽然面积不算大,仅占全国面积的1.45%左右,但文化区域却较为多元,从北至南以淮河、长江为界,可以划分为多种不同的文化区域,这就使得安徽的民歌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特征.也就是说,安徽并没有统一的民歌体系,而是由不同区域民歌构成的杂糅体.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第一,皖北民歌.皖北地处安徽北方,多指淮河南北,尤其是淮河以北的地区,在地理位置上靠近河南,因而,方言上也偏向中原官话.皖北民歌的节奏通常比较平稳,而曲调则较为粗犷,具有明显的北方特征,典型的民歌有《地上黄河九道弯》等;第二,凤阳民歌.凤阳民歌以凤阳花鼓最为著名,是安徽民歌中的奇葩,享誉国内外,凤阳民歌热情奔放、曲调欢快,兼具南北特征,有着独特的乡土魅力;第三,皖南民歌.皖南地处长江之南,方言与安徽其它地区迥异,且文化带有明显的吴文化色彩,因而在民歌上也有着鲜明的江南水乡特色,情思缱绻,语调优美,典型的有《采茶歌》;第四,大别山山歌.大别山纵横千里,自然风光与人文历史均冠绝安徽,六安、安庆等地的山歌激昂奔放,小调则相对委婉多情,具有南方水乡的特征.

(二)安徽民歌的时展

安徽民歌源自民间,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是安徽民歌发展的动力,进入新中国以来,安徽民歌的保护、整理工作得到了有效推进.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建设成为时代的主题之一,安徽民歌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不仅被大量纳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并且不断地进行古今融合、中外融合的工作,比如小提琴演奏家以《凤阳花鼓》为背景音乐而演奏的小提琴独奏曲就是安徽民歌时展的重要表现.

二、安徽民歌的方言性

(一)种类多元

安徽民歌并非有着特定内涵、特征的民歌体系,而是由不同区域民歌构成的杂糅体,因此,民歌较为多元,而民歌的多元性或者多样化除了体现在民歌的风格上以外,主要还是表现于其方言特征上.安徽民歌方言具有复杂性、渐变性、交融性等多重特征,换言之,也就是种类较为多元.《安徽省志》在方言统计中就指出,安徽省内包含中原官话、江淮官话、徽语、客籍话等几种主要类型,中原官话盛行于淮北以及沿淮南岸部分地区,江淮官话则主要盛行于长江、淮河之间,包括沿江南岸的部分地区,如马鞍山、当涂等.所谓徽语,其实即吴语区,集中于黄山以北、长江以南一带,如铜陵、芜湖等.当然,除此以外,皖西部分地区还盛行赣语,正是方言的多元性才使得民歌具有多样性.

(二)词汇丰富

方言作为区域性流通的语言,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在词汇、语法结构上尤其如此.安徽地区盛行多种不同方言,因而,其民歌的词汇使用也就多姿多彩,甚至针对同一件事物或同一个行为,也有着不同的词汇表述,极大地提升了民歌的观赏性.就以徽州民歌《送郎》为例,首句唱到“送郎送到枕头边,拍拍枕头叫俺郎哥困下添”,这里的“困下添”就是典型的徽州方言词汇,其所表达的意思为“多睡一会儿”.在徽州民间用语中,“困”表示“睡”,“困下添”则是徽州常用的倒装句结构,犹如“吃饭不曾”.又如当涂民歌《黄是麦来青是秧》中“一片(的那个)青来(也),一(啦)片黄(了)哈”,这里括号中所增添的词汇,表面上口语词,但经过当涂方言唱出,便具有十足的地方特色.

(三)历史悠久

安徽地处江淮之间,历史上行政区划多有变动,直至清代才从江南省中拆分出来.先秦时期,安徽分属不同的部落和诸侯国,如西周时的吴国、六国、舒国,东周时的越国、萧国、桐国、楚国等,诸侯国林立自然导致了方言的异质性,不同诸侯国的方言的语言词汇、句法构成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别,这对当前安徽省内方言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历史基础.安徽历史悠久,安徽省内的方言与之同样历史悠久,甚至可以说安徽地区自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便存在方言.同样,以不同方言而演绎出来的民歌也历史悠久.比如五河民歌,早在明朝天顺年间修订的《五河县志》中就有所记录,如“小儿打腰鼓唱山歌”,凤阳花鼓的历史则更为悠久,早在南宋期间便有雏形,明代形成,延续至今.

三、方言视角下的安徽民歌保护机制研究

(一)传承性保护

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流动日益加速.人口流动所带来的后果之一便是方言的使用效能大为下降,普通话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主要工具,方言的使用者与使用范围日益缩水.很多地区的年轻人已经不会说方言,即使在上海、苏州这种方言文化盛行的地区也不例外.方言影响力的日益消退,必然会导致以方言为基础的艺术文化影响的削弱,民歌就是显例.民歌多为方言唱腔,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与历史价值,却面临着比较严峻的传承态势.对此,政府需要发挥好传承性保护的职责.目前,不少安徽民歌已经被选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比如凤阳民歌等,这为民歌的传承性保护提供了坚实的保障.除了入选非遗的民歌以外,安徽还有不少未曾入选的民歌,这些民歌广泛地分布在从淮北到江南的各个区域,地方政府以及社会各界人士需要从传承地区文化的角度出发,拟定针对性的保护方案,比如划拨专项资金用于民歌团队建设等.

(二)研究性保护

安徽民歌作为地方民歌的重要类型,由多个不同区域的民歌共同组成,承载安徽地区人民的审美追求与美好愿望,有着深厚的研究价值.因此,研究性保护也就成为方言视角下安徽民歌保护机制的重要内容.安徽民歌的研究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语言研究价值.方言是语言研究中的重要内容,安徽民歌与安徽方言基本呈现吻合的态势,从北向南的民歌,采用的都是地区方言演唱,比如淮河以北采用的是中原官话,而长江以南采用的多为吴语,研究性保护可以深化安徽方言分区研究;第二,音乐研究价值.安徽民歌的本质是音乐,除了歌词唱法上采用地区方言以外,具有音乐作品的一切特征,如旋律、节奏等,对安徽民歌的研究可以拓展我国传统音乐文化,尤其是区域音乐文化的研究;第三,民俗研究价值.民歌不同于一般性的歌曲,在古人看来,叫做“不登大雅之堂”,内容浅显直白,情感真挚纯朴,记录的多为地区的风土人情、社会习俗,比如徽州民歌《宁愿嫁给种田郎》,就是对徽商之妻聚少离多的一种艺术化的反映.

(三)市场化保护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一方面有赖于政府的政策扶持与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也有赖于传统文化自身的市场化转向,以市场来筹集资金、建立传承机制,如此,不仅可以实现传统文化保护的原初目标,还能尽可能地发掘传统文化中的商业价值与经济利益,促进地区经济发展,实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目标.因而,方言视角下的安徽民歌保护还必须依托于市场.安徽地处中国中东部,自然风光与历史遗产数不胜数,黄山、琅琊山、大别山等更是享誉国内的著名旅游景点.对此,安徽地方旅游部门可以将民歌与旅游景点结合起来,在不同的旅游景点安排专业的表演团队进行民歌表演,比如在大别山景区安排大别山山歌表演,在凤阳明皇陵、明中都举行凤阳花鼓表演等.民歌以方言为主要特征,具有明显的区域性风格,是人们旅游,尤其是文化旅游中的一道盛宴,不仅可以提升旅游景点的人文内涵,还能为民歌保护创收,一举两得.除了依托于旅游景点以外,一些比较受欢迎的民歌类型还可以组织剧团在安徽省内乃至全国巡回演出.

(四)教育化保护

民歌与方言处于一体两面的关系,方言赋予了民歌区域化特色,民歌赋予了方言鲜活的生命力,对民歌的保护与传承其实也就是对方言的保护与传承,这在区域文化日益凋零的今天有着尤为深刻的价值.教育作为传承文明、传播文化的核心途径,在人类社会的发展中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教育化保护也就是安徽民歌保护的根本出路,对此,安徽各级教育职能部门以及相应的教育机构需要从地区文化发展的角度出发,采取好针对性的措施.首先,就安徽地区的高等教育而言,尤其是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立足地方的高校,可以开设一些以安徽民歌鉴赏为主题的公共课程,这样既能丰富学校的人文艺术课程,也能起到民歌保护的作用,当然,学校也可以引导学生创建相应的安徽民歌社团,以学生为主体保护方言文化,传播地区音乐;其次,就基础教育而言,学校可以从所处地区出发,开展民歌进课堂、进校园的活动,比如凤阳地区的小学可以引导小学生在音乐课堂中学习凤阳花鼓,传承地区文化.

民歌与方言共荣共生,民歌是方言的一种表现,方言则是民歌的特征,从方言的角度研究民歌是当前的主要趋势.目前,随着方言功能的弱化,民歌也遭遇了生存危机,对此,安徽需要从区域文化传承发展的角度出发,采取好针对性的保护措施.

——————————

参考文献:

〔1〕荣容.安徽民歌的审美特征与文化传承[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05):64-66.

〔2〕唐丽丽.试论安徽方言分布的特点[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11,(03):93-95.

〔3〕孙四化.安徽淮河流域民歌的形态特征[J].铜陵学院学报,2016,(02):91-94.

〔4〕陈捷,史一封.皖南徽州民歌的方言性与地域文化性[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16,(33):138-142.

(责任编辑 姜黎梅)

收稿日期:2016-12-22

基金项目:2015年安徽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基于方言理论的安徽民间音乐研究”(SK2015B12)

A Study on the Dialect of Anhui Folk Songs

Zhang Tingting

(School of Music, Chuzhou University, Chuzhou, Anhui, 239000)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folk music in Anhui, Anhui folk songs he importan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alue. Anhui folk songs and regional dialects he close relationship,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olk songs of Anhui dialect, the dialect diversity, rich vocabulary, has a long histor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folk songs and dialects of one of the two sides, to take the heritage protection and research of protection, market protection, education and other protective measures for the protection of inheritance and protection of Anhui folk songs should be.

Keywords:Anhui Folk Song; Dialect; Cultural Heritage

综上所述,这篇文章为一篇关于方言学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安徽民歌艺术和方言和方言学研究相关方言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培养艺术复合型人才走出国门北京语言大学艺术学院音乐学系设立音乐国际教育和传播专业 每年春节一过,就会有一批批艺考学生各奔前程,奔赴一个个人满为患的考场 这一考也许就与梦想牵手,也许就会抱憾终生 考生们最为关注的就是今年有哪些专业亮点,值得他们去一试身手 北京向来是全国艺术考生的重点.

2、 从倒屣相迎学管理艺术 蔡邕是东汉时期杰出的文学家 当时,他在朝野名震一时,常常是宾客盈门 但是,蔡邕从不高傲,非常尊重有才学的人 有一位年轻的才子叫王粲,出身名门望族,才学出众 一天,王粲来到长安,去拜访蔡邕 蔡邕听说王粲.

3、 研学路实践路育人路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安徽金寨研学旅行课程实施 江苏苏州工业园区星海实验中学党委书记、 副校长 严明华星海实验中学已连续7年对高一年级全体学生开展为期五天, 主题为 “追寻红色足迹 情系大别山区”的安徽金寨研学旅行实践课程 .

4、 新安画派殿军汪采白的绘画艺术以安徽博物院藏品为例 引言汪采白(1887—1940),名孔祁,字采白,号澹庵,别号洗桐居士,安徽歙县西溪人 汪采白出生于徽州名门望族,书香门第之家 祖父汪宗沂(1837—1906),字仲伊,是清末.

5、 面向艺术设计类专业的《陶瓷材料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摘要当前,在我国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一战略目标,大力倡导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背景下,面向艺术设计类专业开设的陶瓷材料学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本文分析了目前陶瓷材料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从教学内容、.

6、 发扬先贤艺术精神促进艺术人才培养记北戏建院65周年纪念张学津先生暨京剧马派艺术会 为纪念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张学津先生,研究总结张先生对马派艺术的贡献,深入探讨京剧马派艺术人才培养的现状及未来,积极推进张学津先生及马派艺术理论的研究工作,促进京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提升学院教育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