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毕业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关于教育的英语论文 教育杂志投稿 师德教育论文 教育杂志社 医学教育管理杂志 教育教学论坛期刊 关于通识教育的论文 湘潭大学通识教育论文封面 文献综述写作通识教育讲座 通识教育文献综述 关于通识教育论文 通识教育论文

通识教育类有关毕业论文怎么写 与构建中国模式:我国型大学通识教育理念和实践类论文范文数据库

分类:毕业论文 原创主题:通识教育论文 发表时间: 2023-12-21

构建中国模式:我国型大学通识教育理念和实践,该文是关于通识教育方面函授毕业论文范文和理念和通识教育和研究型有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摘 要:我国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在理念上,倡导“中西结合,古今贯通,文理融汇”;在制度安排上,主要以“实验区”的模式开展通识教育,强调通专融合;在课程体系上,体现出对中华文化的重视以及对全球问题的关注;在教学上,注重小班研讨与师生互动.构建通识教育的“中国模式”,应避免将通识教育等同于通识课程、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对立,并且注意挖掘中华文化、打造住宿文化、优化课堂文化、改善师生互动文化.

关键词“:双一流”;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中国模式;理念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485(2018)08-0112-07

一、问题的提出

通识教育在我国已有十余年的实践史,虽然“通识教育”在我国得到广泛的接纳、认可、实践可以说是新世纪以来的事,但与通识教育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教育改革与探索其实早已开始.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体制、社会体制的改革,教育体制也经历了一系列的改革.

从许多具有标志性意义、历史转折意义的政策文件及规划纲要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整体上体现出几个走向:第一,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第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第三,拓宽专业口径;第四,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综合素质.比如,1985 年《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到“要改革同社会主义现代化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改变专业过于狭窄的状况”,“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制度”,“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进一步转变教育思想,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更新教学内容,调整课程结构”,“进一步改变专业设置偏窄的状况,拓宽专业业务范围”;1998 年《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存在“专业设置过窄,单一的专业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突出,功利导向过重,忽视文化素质教育等问题”“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对于促进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推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培养适应 21 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1999 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这些改革与通识教育具有相同或相似的旨趣,尤其是 1995 年前后开始的“文化素质教育”,努力改善由于专业分科过细、文理分割等因素导致的大学生文化素质的缺乏,这与通识教育的意涵相似.

进入 21 世纪之后,我国高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改革在不断推进,诸如大类招生与大类培养改革、课程与教学改革等在越来越多的高校持续推进,通识教育也逐步得到接纳和认可并在部分高校开始试点.比如北京大学的元培学院、复旦大学的复旦学院、中山大学的博雅学院、南京大学的匡亚明学院、清华大学的新雅书院等都在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探索通识教育改革与实践.2015 年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联合成立“大学通识教育联盟”,更把我国通识教育向前推了一步.至 2017 年除了四所发起高校之外,又有 40余所高校(如重庆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加入了“大学通识教育联盟”.可以说,通识教育已经得到我国高校尤其是研究型大学的广泛接纳、认可与重视,而且在《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改革人才培养机制”“实行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制度”.通识教育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机制改革的切入点之一,被纳入到国家发展战略之中.

过去 30 年,我国高校围绕转变教育理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拓宽专业口径、实施文化素质教育、探索通识教育等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实践,形成了丰富的本科教育改革成果和经验.尤其是研究型大学,作为诸多教育改革的排头兵、先行者,更是在通识教育探索之路上走在前列.然而,通识教育的意义远不止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也不只是本科教育改革的探索,它关系到文明的传承与民族的未来.有学者指出:“我们所提倡的教育思想植根于什么传统,也就意味着对未来社会的责任系统、信念系统及其文化脉络带有某种指向的塑造”,“当今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改革绝不仅仅是对过度专业分化、过度应试的缓和性策略,而是联系着激活文化自觉、再造中国现代文明的使命”.[1]众所周知,通识教育源自西方,“是具体的社会场合与特定的文化背景的产物”,因而在中国语境下讨论、实践通识教育,“便注定与我国高等教育的历史、现有条件限制有千丝万缕的勾连”[2].

如果深刻理解了通识教育的文化传承与文明再造的意涵,那么,无论如何对西方高校的通识教育进行借鉴、借鉴什么、借鉴到何种程度,我国高校都应有探索通识教育“中国化”“中国特色”“中国模式”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只有从中国语境出发,以本土化为原则,建构一套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符合的通识教育理念、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以及制度规范,才能切实有效地推动我国通识教育的深入发展.”[3]实际上,通识教育在我国,与高等教育大众化、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以及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等共处一个历史进程,“中国化”的通识教育在对象、目的以及内容三方面均有自己的特色.[4]

基于以上论述,本研究将以北京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南京大学、重庆大学六所研究型大学为例,这些高校是我国通识教育的先行探路者,具有丰富的通识教育改革经验,而且都入选了“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肩负着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使命.通过系统搜集整理相关资料,从基本理念、培养目标、制度安排、课程方案、教与学五个维度剖析当前我国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的理念和实践,以期在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背景下,为我国高校通识教育改革与探索提供一些启示.

二、我国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理念与实践

通过对我国研究型大学开展通识教育相关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本研究从基本理念、培养目标、制度安排、课程方案、教与学五个维度进行尝试归纳、总结、提炼我国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理念与实践的基本特点.

(一)基本理念:中西结合,古今贯通,文理融汇

我国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理念的特点表现为:立足中华文化,贯通古今中西,兼容中国和西方、传统和现代,促进文理渗透,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比如清华大学提到的“古今贯通、中西融汇、文理渗透”,“文化传统与当代精神、人文与科学”;复旦大学提到的“科学与人文精神”;重庆大学提到的“融会欧美经验与中国文化,中西贯通”等,体现出我国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中西结合、古今贯通、文理融汇”的基本价值取向.

(二)培养目标:开阔视野,综合素养,精英之才

我国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培养目标的特点表现为:强调开阔学生的视野,注重批判性思维、创新创造能力、表达交流能力、责任感、领导力等综合素养,有意于培养精英人才.“开阔视野”有至少包含两层含义:一方面是在全球化时代,开阔国际视野、全球视野;另一方面是开阔学科视野,走出学科的偏狭,促进文理交融,从多元角度思考问题、理解问题,这是复杂多变时代对学生的素质要求.“精英人才”显示的是研究型大学人才培养的较高定位,同时也是其责任担当,比如很多高校都提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我国高校具有较强的服务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自觉性,对于研究型大学来说更是如此,研究型大学囊括了优秀的教师和学生,拥有更多资源和更高的平台,因此相应的社会责任也更大.

(三)制度安排:实验区、通专融合、导师制

我国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的制度特点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通识教育“实验区”.除了复旦大学面向全校本科生实施通识教育,其他多数研究型大学现阶段都是在校内开辟专门的通识教育“实验区”进行试验.比如清华大学的新雅书院、北京大学的元培学院、南京大学的匡亚明学院、中山大学的博雅学院、重庆大学的博雅学院都是通识教育实验区,其招生规模都比较小.二是通专融合.多数高校实行“通专融合”的安排,在本科低年级开展通识教育,高年级开展专业教育.如清华新雅书院“学生入学时不分专业,首先接受以数理基础和人文社科基础为核心的小班通识教育”,“一年后选择其他专业”;北京大学元培学院“低年级不分专业,之后再选择专业方向”;重庆大学“前两年注重文科基础训练,后两年逐渐确立学术研究方向”等,都体现出通专融合的取向.三是导师制.导师制的设立体现小型社区注重师生、生生的密切互动,在学业、职业、生活等方面给学生提供全方面的指导和支持,在紧密的互动中熏陶、陶冶学生.如清华大学的导师制包含常任导师、专业导师、特聘导师、学生小导;北京大学的导师制包含校聘导师、专业导师、专职导师、课外导师;重庆大学的导师制是“低年级配有学业导师,高年级配有专业导师”等.

(四)课程方案:建立通识课程体系,按模块选修,强调对中华文化和全球问题的理解

我国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特点表现为:建立了包含人文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等内容的通识课程体系,并设置选修模块和学分要求.通识课程体现出对中华文化的重视以及对全球问题的关注.

(五)教与学:注重互动交流和研讨,认识到课外活动的价值

我国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教与学的特点表现为: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以及小班研讨,并认识到课外活动的价值.比如,清华大学强调“有效研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科互动”;北京大学强调“小班讨论”;中山大学强调“小班讨论、师生对话”,强调实践环节,诸如社会调查、下乡、支教等活动;重庆大学强调“小班教学、深度研讨”“讲座、沙龙”“Office Hour”,以及“社团和多彩别样的活动”等.小班研讨、师生互动是训练思维、提高表达的重要方式,课外活动则是培养“完整的人、全面的人”促进“全人发展”所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三、结论与讨论

(一)我国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的基本特点

我国研究型大学既处在当今世界全球化密切互动的时代,处于现代文明不断繁荣创新的时代,同时也立足于中国语境、中国传统文明.因而既吸纳了世界诸大学及其通识教育的共同精华,也孕育在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之中.其通识教育基本特点可概括如下:

其一,从理念上来看,倡导“中西结合,古今贯通,文理融汇”,立足中华文化,贯通古今中西,促进文理渗透,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体现出通识教育关照文化传承与文明再造的责任和自觉性,同时也是在重视学科综合化、学科交叉、跨学科的时代,对文理融通的倡导.

其二,从培养目标来看,强调开阔学生的视野,注重批判性思维、创新创造能力、表达交流能力、责任感、领导力等综合素养,有意于培养精英人才.我国许多研究型大学都比较明确地表达了其通识教育的“精英取向”,这是研究型大学的人才培养定位,也是其责任担当.

其三,从制度方案来看,主要以通识教育“实验区”的模式在校内进行小规模的通识教育试点和试验;强调通专融合,更偏向于“以专为主,以通辅之” 的架构;推行导师制,设有专业导师、专职导师、课外导师等多样化、全方位的学生学习指导与支持体系.“先试点,后推行”是我国诸多领域改革的基本模式,尤其在通识教育尚未成熟之际,先实验后推广是一种负责任的审慎态度;此外,我国高等教育从先前的注重专业化转向拓宽专业口径经历了一个过程,这个过程至今仍在持续,因而更注重“通专融合”的通识教育,而且现阶段倾向于“以专为主,以通辅之”的路径,体现出一定的专业惯性,同时也是现阶段国家社会发展之需要.

其四,从课程方案来看,建立了包含人文艺术、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等内容的通识课程体系,并设置选修模块和学分要求,课程体现出对中华文化的重视以及对全球问题的关注.涵盖人文、社科与自科的通识课程模块是全球众多高校通识教育的基本模式,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强调对中华文化的重视以及对全球问题的关注,则是我国研究型大学通识课的基本取向.

其五,从教与学来看,注重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以及小班研讨;并认识到课外活动的价值,通过课堂之外的 Office Hour、沙龙、讲座、社团、社会实践等形式丰富学生的经历,促进学生综合全面发展,培养“完整的人”.小班研讨、师生互动是通识教育的重要特征,注重丰富的课外活动也是近年来国内外通识教育的基本走向.

综合而言,下述关键词可大致勾勒我国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的基本轮廓:立足中华、融合西方、古今贯通、文理渗透;开阔视野、社会引领、综合素质、精英取向;通识“实验区”、小规模招生、导师制、互动研讨、小班教学、经典阅读、课外活动;促进全面发展、培养“完整的人”.需要指出的是,本文以六所研究型大学为例,仅能反映一部分特征,不能窥见我国研究型大学通识教育的全貌,有待更为全面的分析予以补充和完善.

(二)我国通识教育当前阶段的“认识误区”

随着我国“双一流”战略的实施,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新的时代,我们不仅要创建世界一流,更要彰显中国特色、中国模式,通识教育也同样如此.然而,能否提炼出有影响力的通识教育“中国模式”,则需要充分 了解并走出通识教育仍存在的一些“认识误区”.

1. 误区一:将通识教育等同于通识课程

实际上,通识教育不仅限于通识课程,还包括一系列的教育活动,比如社会实践、公益服务、海外交流、文艺演出、田野调查、社团、沙龙、讲座等活动均有通识教育的意义,在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具有通识课程所无可替代的价值.从前文分析来看,许多高校已开始重视丰富的课外活动,比如中山大学的社会调查、下乡、支教,重庆大学的沙龙、社团等.

2. 误区二: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相对立,将专业教育等同于职业教育甚至职业培训

实际上,专业教育尤其是顶尖研究型大学的专业教育不完全是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不仅仅是为他们求职谋生做准备;研究型大学的专业教育重视学生在某一知识领域继续深入钻研,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创造能力、思维能力,陶冶学生的智慧,是对学生受过通识教育之后的进一步提升和升华,在某种程度上是通识教育的延伸.职业教育、职业培训才会把重点放在具体工作技能的培训上.因而,在研究型大学,专业教育实际上是“后通识教育”,是通识教育的升华,而不应该是职业技能培训.

3. 误区三:认为靠通识教育就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完整的人”

培养“完整的人”是通识教育的目标和愿景,但促进学生综合全面发展、培养“完整的人”单靠通识教育无法完全实现,而是要结合专业教育以及毕业之后在工作岗位上的锻炼乃至终身的学习,才能充分开阔人的视野、发展人的思维、锻炼人的能力、培养人的素质、提高人的成熟度.可以说,“完整的人”的培养,不是单靠通识教育就能实现的,甚至不是单靠学校教育就能实现的,而是需要融合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学校教育和在工作中的实践和锻炼以及终身不懈地学习.充分理解和把握通识教育的意涵,避免陷入误区,才能让通识教育模式不断走向成熟,并构建具有影响力的“中国模式”.

(三)构建通识教育“中国模式”的重要元素

随着探索和实践的不断深入,我国高校将会构建、提炼通识教育的“中国模式”.当下需要充分挖掘构建通识教育“中国模式”的潜在有利条件和重要元素.

1. 挖掘中华文化

我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五千年来积淀了厚重的历史和文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思想、艺术、典籍等,具有极大的通识教育价值.通识教育首先要培养一个人对自我身份以及本国优秀文化的理解和认同,然后再吸纳其他多元文化的精华.尤其是在全球化的时代,不同文化不断碰撞、融合,更需关注中华文化的精髓,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价值,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是通识教育的应有之义.毫无疑问,应该将中华经典著作纳入通识教育必读书目,但通识课容量有限,纳入哪些必读经典则需要各高校共同商议讨论,达成一些共识,有学者指出“能否在必读经典上达成一定共识,是决定中国大学通识教育落地生根的本质”[5].广泛商议、慎重讨论,拿出一个能被广泛认可的“通识教育中华经典必读书目”,是构建中国学子共同文化信念的基础,也将对其他高校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此外,中国古代书院的制度,以及诸如书法、绘画、篆刻、音乐、戏曲等中华古典文化和艺术也值得作为通识教育的重要元素加以充分挖掘.如能将中华传统文化加以发掘、提炼、创新,定能创造出一些别具中国特色的通识教育元素.而且随着中国以及中国高校影响力的与日俱增,我们的通识课程也将受世界其他地区高校借鉴,这对于弘扬和扩大中华文化的影响力将大有裨益.

2. 打造住宿文化

我国拥有全世界最大规模的高等教育体系,在校生人数超过 3700 万.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多数大学生都住校,高校为学生提供了廉价、安全、舒适的住宿空间,可以说,大学宿舍把全国优秀青年聚集在了一起.但当前我国高校学生宿舍更多体现的是住宿功能,没有建立丰富的宿舍文化以丰富通识教育元素,而且学生宿舍内紧密的生活空间,导致学生之间产生矛盾并造成不良后果的案例时有发生.高校应充分利用“大学生基本都住校”这个天然的优势,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住宿文化,为学生构建良好的课堂之外的第二空间.从通识教育的角度打造住宿文化,可以考虑在宿舍内创建藏书室、活动空间、研读空间、健身房等,并开展丰富的讲座、研讨等活动,促进学生在紧密的生活空间内进行非正式的、密切的人际互动,讨论学习、生活、学术、职业以及个人兴趣等,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也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认识和理解,促进学生尊重他者、和谐共处,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能力、表达能力、合作沟通能力等通识教育十分重视的能力和素养,让通识教育在课堂之外得到进一步的延伸.

3. 优化课堂文化

我国学生接受了较长时间的应试教育,学习方式偏重书本阅读、知识记忆、题海战术等,而进入大学之后要快速完成从应试教育的学习方式转变为整合式、研究式、探究式、创造性的学习方式,这时候大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大学生往往存在大学学习适应性的困难.通识教育一般都安排在大学低年级,因此具有帮助学生适应大学学习的功能.尤其是通识课堂,要改变中学时期重视教师讲授、记忆现成知识、发布习题的正确答案等教学方式,转变为讲授与研讨相结合、注重启发和探究、引导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思考、提问、表达、自主探究的习惯和能力.如此,才能帮助学生尽快完成从中学学习过渡到大学学习,并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此外,还应沟通“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即整合课堂内的知识学习和课堂之外的活动参与,丰富学生的大学生活,促进学生多元、全面发展,这是通识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我国高校具有极大的优势,因为我国高校普遍重视学生的社团参与、社会实践等课外活动.我国具有广阔的天地和平台让学生去锻炼、体验、陶冶,比如学生普遍热衷于参加社会实践、支教、乡村公益等活动,这些活动可以给学生提供丰富的通识教育机会和价值.高校应将高质量的课外活动纳入通识教育体系中,从而建构整合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的全体系“课堂文化”.

4. 改善师生互动文化

受传统文化以及基础教育的影响和规约,我国大学生普遍不善于交际,尤其是不善于主动和教师沟通交流;而大学教师尤其是研究型大学的教师由于科研任务繁重,以及学生规模庞大,难以分配很多时间和精力关注每一个学生.我国大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亟待提高.清华大学史静寰教授等学者的研究发现我国“985 工程”院校的大学生不论低年级还是高年级,在“生师互动”方面均显著低于美国研究型大学.[6]因而通识教育应重视对师生互动的强化,改善师生互动的文化.正如重庆大学博雅学院的 office hour 以及清华大学的“开放交流时间”(open office hour)等制度举措,让师生互动成为大学教育尤其是通识教育的基本要求.通过正式的(如课堂、课题)以及非正式的(如在咖啡厅、食堂、餐厅等)师生互动,共同探讨学术、生活、人生,探讨哲学、文学、天文、地理等,让教师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人格魅力直接对学生进行熏陶.不同于知识的获取,学生的思维、人格、气质的养成,一定需要与优秀的教师、同学等人进行直接接触、对话、碰撞.

参考文献:

[1][5]陆一. 从“通识教育在中国”到“中国大学的通识教育”——兼论中国大学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多种可能的结合[J]. 中国大学教学,2016,(9):17-25.

[2]李曼丽. 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理念及制度的构建反思:1995-2005[J]. 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 4(3):86-99.

[3]张亮. 我国通识教育改革的成就、困境与出路[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35(6):80-84.

[4]王洪才,解德渤. 中国通识教育20 年:进展、困境与出路[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6):21-28.

[6]史静寰,涂东波,等. 基于学习过程的本科教育学情调查报告 2009[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1,32(4):9-23.

(责任编辑:李作章;责任校对:杨 玉)

Constructing“Chinese Model”:General Education in China’s Research Universities

CHEN Le

(Tsinghua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

Abstract:The general education of research universities in China,ideologically,advocates the combination of the features of China and western countries,classical and modern,humanities and sciences;in the system level, implements general education based on“experimental area”,emphasizing the integration of general and special education;in the curriculum level,emphasizes the combination of Chinese culture and the concern of global issues;and in teaching level,advocates all class seminar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Constructing the“Chinese model”of general education needs to oid the“misunderstandings”of general education,for instance,equating general education with general education courses,antagonizing special education with general education,etc. However,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excating Chinese culture,constructing residential culture,optimizing classroom and out-classroom culture,and improving the interaction culture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Key words:Double World-Class;research universities;general education;Chinese model;idea

该文汇总:本文论述了适合不知如何写理念和通识教育和研究型方面的通识教育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通识教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参考文献:

1、 基于食品安全快速检测的探究式通识教育设计和实践 陈超1,李志鹏1,柯明剑2,刘志明2(1 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工程技术学院珠海媒介生物学实验室,广东珠海519087;2 珠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广东珠海519087)摘要以“探究式&rdq.

2、 以就业为导向:通识课程选修课构建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 姜明月(辽宁民族师范高……专科学校,辽宁 沈阳110032) 摘要高……院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理应适应时代的需要,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通识课程是对学生实施通识教育的一项基本课程,从通识课.

3、 《中国古筝知识要览》发布会暨古筝通识教育会圆满成功 文/曹晓亮10月25日下午,由上海音乐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筝知识要览发布会暨古筝通识教育研讨会在浙江音乐学院成功举办 该书作为浙江音乐学院科研出版资助项目(编号2016KC012)得到了学院各级领导和科.

4、 设计教学法在大学通识课教学中的实践 【摘 要】设计教学法是克伯屈在杜威的实用主义教学基础上发展而完善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方法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训练学生自主并担当责任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 “婚恋与法律&r.

5、 英国艺术学科通识教育实施状况管窥以英国考文垂大学艺术人文学院为例 摘要具有交叉色彩的艺术学科是高校通识教育建设的主力,如何开展有品质、有成效的艺术类课程的通识教育,任重道远 本文以访学院校英国考文垂大学艺术人文学院为例,以小见大,分析英国通识教育在艺术学科领域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