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毕业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学习方面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和略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的体会类毕业论文范文

分类:毕业论文 原创主题:学习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2-19

略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的体会,本文是关于学习类论文怎么撰写跟共同体和命运和人类方面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摘 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内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源于中外优秀文化,但主要还是来源于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客观依据是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外交工作和对外经济贸易工作经验的科学总结,是作为时代主流的和平和发展这一时代特征的反映,是已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并正向世界强国迈进的社会主义中国这一时代条件的产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的贯彻实施开辟了我国外交工作和对外经济贸易关系的新时代;是巩固和发展和平和发展这一时代主题的最重要因素和制度安排;并向广大发展中国家展现了中国的发展道路.在理论方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划时展,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的一个重要发展.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道路

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地位及其主要内容

党的十九大的一个巨大历史功绩就是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根本保证.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这个指导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总体上说,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适应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需要,系统地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最大的历史课题.这个课题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生态、军队建设和国际关系等方面,其中也包括建设什么样的世界、怎样建设这个世界的问题.这一点鲜明体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一是报告将"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1]7,列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发生的历史性变革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这五年来的实践正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是这个思想在实践上的生动体现.二是报告在论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内涵时提出了"八个明确".其中第七个就是"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19其三,报告在论述全面准确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方略时提出了"十四个坚持".其中第十三个就是"坚持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1]25所有这些都充分表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方面.

从根本上说,人类命运共同体之所以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因为它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在本质的要求,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在意识形态领域中的反映,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可或缺的一翼,是实现这一事业在国际关系方面所必需的制度安排.其主要内容也正是由这个根本点决定的.

总书记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的主要内容是:依据平等合作、互利共赢的原则,通过共商共建共享,破除旧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建设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构建新型国际关系,以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具体说来包括五个方面.第一,政治上要秉承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要倡导国际关系化,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要互相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国与国交往的新路.第二,安全上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第三,经济上要倡导新的义利观.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第四,文化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第五,生态环境上要坚持环境友好,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①可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的上述内容是从政治、安全、经济、文化和生态这五个基本方面充分反映了作为其本质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的思想来源和客观依据

第一,世界思想史表明:任何伟大思想都有其思想来源.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反映了人类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以及反映这一点的中外优秀文化,但主要还是源于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历史表明:人类社会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就产生了对立的阶级意识.但基于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共同需要,同时产生了共同的价值追求,其中最重要的方面就是和平、发展、公平、正义等.显然,这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否认阶级社会存在对立的阶级意识,是根本违反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基本原理.但如果否认人类社会存在共同价值的要求,也不符合社会生产和社会稳定等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基础的历史事实.

就中国近代来说,戊戌维新代表人物康有为撰写的《大同书》,以及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提出的"天下为公",就是这种人类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的最典型代表.

人类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在世界史上也多有所见.就现代来说,作为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集中表现的《联合国宪章》就确立了世界各国主权平等、不干涉别国内政以及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等项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这集中反映了世界人民和国际社会渴望和平、维护公平正义的共同的价值追求.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继承了这些中外人类优秀文化思想,是这些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在当代条件下的升华.

但这个构想的主要和直接的思想来源还是改革开放以来由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从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初,多次论述了有关世界人民命运的和平和发展问题.第一,他依据对国际形势的科学分析,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首次提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2]105第二,在和平问题方面,他强调维护世界和平,"是基于我们自己的需要,当然也符合世界人民的需要,特别是第三世界人民的需要".[3]417这意味着世界人民特别是第三世界人民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主要力量.其中,社会主义中国是最重要的中坚力量.他还进一步全面地分析了世界战争力量与和平力量的格局和对比."要打第三次世界大战,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能力,只有两个超级大国才有资格发动."他强调:"欧洲是决定和平与战争的关键地区."依据客观情况判断,欧洲"是维护和平的力量","只要欧洲……不绑在别人的战车上,战争就打不起来".他的结论是:"争取比较长一点的和平时间是可能的."他还预言:"如果下一个世纪五十年里,第三世界包括中国有一个可喜的发展,整个欧洲有一个可喜的发展,我看那个时候可以真正消除战争的危险."[2]233-23421世纪初以来国际形势的发展已经开始证明并将进一步证明这个预言是完全正确的.第三,在发展问题方面,强调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和平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发展问题更加严重."[2]353"应当把发展问题提到全人类的高度来认识,要从这个高度去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会明了发展问题既是发展中国家自己的责任,也是发达国家的责任."[2]282他分析说:"现在世界人口是四十几亿,第三世界人口大约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三.其余四分之一的人口在发达国家……共十一二亿人口.很难说这十一二亿人口的继续发展能够建筑在三十多亿人口的继续贫困的基础上."[2]106第四,在解决和平和发展两大问题的对策方面,提出:"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和经济新秩序.""需要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准则."他强调:"唯一的出路,是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五项原则基础上和平共处、相互合作."[2]360-361

基于国际形势的发展,改革开放后召开的多次党的全国代表大会进一步发展了上述的理论.其中,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在强调"中国将始终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同时,还提出"中国将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4]44,46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合作共赢,就是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5]43

上述简要历史回顾表明,总书记关于在和平和发展成为世界主要潮流的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源于理论及其以后的发展.

第二,唯物论认识表明:任何科学理论,都是实践经验的总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是建国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外交和对外经济贸易关系工作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就在实际上起着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国可在平等互利和互相尊重领土主权的基础上与各国建立外交关系和发展通商贸易关系.1954年,周恩来总理在总结建国后经验的基础上,依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在万隆召开的第一次亚非会议上在国际关系史上首次完整地提出了"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充分反映了二战以后发展中国家人民渴望和平和发展的愿望,获得了与会各国的热烈响应,并在尔后的岁月里获得了愈来愈多国家的支持.

这样,在建国后30年的时间里,尽管美国对我国实行了旨在实现殖民压迫的军事上占领我国台湾、经济上封锁禁运和外交上遏制等敌视我国政策,但我国的外交工作和对外经济贸易关系还是获得了很大发展.到1975年,同我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增加到近百个,有经济贸易关系和文化往来的国家和地区达到150多个.①按当年计算,1950-1978年,我国进出口总额由413亿元增加到3550亿元;其中出口总额由200亿元增加到1676亿元,进口总额由213亿元增加到1874亿元.[6]60

但在建国后这段时间内,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关系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这除了主要由于上述美国政府采取的敌视我国政策以外,部分地受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实行封闭半封闭政策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还受到了斯大林"两个平行和相互对应的市场"理论的影响.①

但这期间我国外交和对外经济贸易工作实践经验还是清楚地表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在建立新的国际政治秩序方面已经发生了重要作用,而且为尔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了众多有利条件.因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正是需要依靠世界和平力量的发展,并且需要通过建立新的国际政治和经济秩序实现的.而这期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贯彻执行既促进了世界和平力量的发展(特别是作为保卫世界和平最重要力量的中国的发展),又在贯彻执行新的国际政治和经济新秩序方面积累了有益经验.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建立新的国际政治和经济新秩序方面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并正式开启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期.

作为改革开放发端标志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发展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合作."[7]Ⅱ-22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把对外开放作为长期的基本国策,作为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措施."[8]32-34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扩大开放."②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④

在党的不断发展完善的对外开放政策指引下,我国对外经济贸易关系获得了建国以来前所未有和世所罕见的大发展.1978-2016年,我国货物进出口总额由2064亿美元增长到368556亿美元,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二位,并多年成为世界贸易增长的主要拉动力.有研究表明,1995-2010年,发达经济体GDP增速与全球贸易增速的相关性系数高达092,中国只有028;2011-2017年,发达经济体降至043,中国则大幅升至053.这表明,2010年之前发达国家是全球贸易增长的主要拉动力.过去6年中国已经取达国家成为主要拉动力.1982-2016年,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由45亿美元增长到6575亿美元,连续两年居世界第二位.实际使用外资由1979-1984年6年总额18187亿美元,增长到2016年126001亿美元,多年居世界第二位.对外直接投资由2000年的9亿美元增长到2016年的1961亿美元,连续两年居世界第二位.⑤

要着重说明,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发展是遵循平等合作互利共赢原则的,因而这个发展过程也就是逐步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过程.但在党的十八大以来最能体现这一点的还是总书记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和"金砖精神".

总书记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原则及其价值取向作过精辟的概括.他提出:"在´一带一路´建设国家合作框架内,各方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携手应对世界经济面临的挑战,开创发展新机遇,谋求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不断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迈进.这是我提出这一倡议的初衷,也是希望通过这一倡议实现的最高目标."[9]

"一带一路"建设提出以来已经取得显著成效.2014-2016年,中国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贸易总额超过3万亿美元;中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累计超过500亿美元;中国企业已在20多个国家建设56个经贸合作区,为有关国家创造近11亿美元税收和18万个就业岗位.2017年1-7月,我国企业共对"一带一路"沿线的50个国家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765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134%;在对外承包工程方面,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61个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2946份,新签合同额7809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的577%;完成营业额3823亿美元,占同期总额的493%.4年来,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理会等重要决议也纳入了"一带一路"建设内容.①

当前中国经济总量已经占到金砖五国的七成,是在金砖五国中具有引领作用的国家.2017年9月总书记在厦门召开的金砖国家工商论坛上,对"金砖精神"作了明确概括.他指出过去10年金砖国家"平等相待、求同存异、务实创新、合作共赢、胸怀天下、立己达人,是金砖精神的具体表现,是金砖五国历经10年合作凝聚的共同价值追求".[10]"历经国际金融危机等重大挑战的考验,金砖国家探索出了一条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互利共赢的新路子."他宣布:"厦门会晤通过了《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宣言》,重申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金砖精神,全面总结了金砖合作10年来的成功经验,为加强金砖伙伴关系、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规划了新的蓝图."[11]

在"金砖精神"的引领下,金砖国家经济发展取得了骄人的成就.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过去20年间,金砖国家的年均经济增速(按经济总量加权计算)达68%,而同期发达经济体的年均经济增速仅为20%,前者为后者的34倍.相比全球及新兴市场与发展中经济体,金砖国家的年均经济增速分别高出30个和13个百分点.2016年金砖国家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经济总量占全球的份额为314%,20年前这一份额为176%,提升了138个百分点;按市场汇率计算的经济总量占全球的份额为221%,20年前这一份额为84%,提升了137个百分点.2016年金砖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速的贡献率达501%,比金融危机前的2007年提高了27个百分点.②

完全可以预期,以往"金色10年"在世界经济增长中的这种压舱石作用在未来"金色10年"中仍会得到继续发挥.

上述情况表明,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依据平等合作、互利共赢原则发展对外经贸关系,在构建新的国际经济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成就,并积累了丰富经验.总书记关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就是这些经验的科学总结.

第三,历史唯物论关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揭示:时代是思想之母.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也是当今时代特征的反映.和平和发展成为时代的主要潮流,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提出的前提条件.为此,需要简述作为世界主流的和平和发展的形成历史过程.在第一次世界大战③以前,作为战争根源的帝国主义制度在世界居于主导地位.在这种条件下,就战争与和平这对矛盾来说,战争是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起决定作用的.这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的根源.一战以后,出现了社会主义的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是排斥战争的,是需要和平的.但当时并没有改变帝国主义制度在世界的主导地位.这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发生的根源.二战以后,世界战争与和平力量的对比关系开始发生根本变化.一方面,主要帝国主义国家,除了美国以外,都受到了严重创伤;另一方面,除了原来的社会主义苏联以外,在欧亚两洲又产生了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其中包括占世界人口最多的中国).同时伴随帝国主义殖民体系的趋于瓦解,还产生了一大批民族独立国家(其中包括人口仅少于中国的印度).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或民族独立国家都是维护世界和平,反对战争的力量.而且这两类国家都面临着发展经济,以改变由殖义制度长期造成的经济落后的紧迫任务.这样,二战以后不仅维护世界和平的力量开始趋向超过战争的力量,而且发展还成为这些国家头等重要的问题.如果这个趋势继续发展下去,那么和平和发展这两大主题就会发展成为世界的主流.但这时仍然存在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的对立,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华沙条约和北大西洋条约两个军事集团的对立.特别是在1953年斯大林逝世以后,苏联领导集团逐步走上了修正主义和霸权主义的道路.于是又形成了美苏两霸长期对峙的冷战局面,世界大战的阴影又笼罩在全球人民的头上,和平局面出现了曲折,发展也受到了限制.

但在20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以后,美苏两霸之间的冷战局面趋于结束.这时世界和平的力量已经明显超过了世界战争的力量.这主要是由于:这期间一大批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纷纷走上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道路,多个发展中心在世界各地逐步形成,世界多极化得到进一步发展.这期间在世界经济格局方面出现了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崛起的局面.2016年这些国家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80%,占全球经济的比重上升到388%,比2007年上升了105个百分点.[1]56这一点在金砖国家中还有突出的表现(已见前述).中国这方面的作用更为明显.早在1985年,就预言:"到本世纪末,中国能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目标……达到小康水平,那时中国对世界和平和国际局势的稳定肯定会起比较显著的作用."[2]105现在事实已经完全证实了的预见.中国不仅在20世纪末实现了总体小康,而且将在新世纪头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中国经济总量在2010年跃居世界第二位之后,一直稳居第二位.2012-2016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在世界经济总量的占比由115%上升到149%;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325%上升到347%.①这样,中国对世界和平的作用也愈来愈大.其突出表现就是中国已经成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者、引领者和坚决实行者.

这期间不仅和平而且发展也成为世界的主流.这不仅对发展中国家是这样,而且在一定意义上对发达国家也是如此.因为,第一,经济全球化的大发展,使得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存的程度空前加深,使得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的各国,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而从产品市场和投资市场等方面的需求来说,经济发达国家的发展对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依存关系更为密切.如前所述,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就对这一点作过透彻分析.第二,知识经济的大发展,特别是作为知识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的网络经济和数字经济的发展,极大地加强了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及其相互依存关系.第三,如果说,二战前经济发达国家获取高额垄断利润手段主要是帝国主义的殖民制度,二战后,殖民体系逐步瓦解,此路已绝.当然,由战前留下的不合理的旧的政治经济秩序仍然是它们获取高额垄断利润的工具,但已不是主要的.这时主要依靠它们所垄断的现代科技作为替代手段.而且在知识经济大发展的时代,科技进步非常迅速,不仅经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在这方面的竞争激烈,在经济发达国家之间更是如此.这些也促使经济发达国家把与科技进步相联系的发展放在更突出的位置.第四,20世纪下半期以来,气候变化、环境污染、恐怖袭击、网络攻击和重大传染病等传统因素和非传统因素愈来愈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安全.还要提到,"核安全也是全球性课题".[12]255这一切不仅强化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且使得发展问题更为突出.因为发展正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最有效的手段之一.这一切表明:发展不仅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是至关重要的,而且是发达国家不可或缺的.这样,发展就同和平一起成为当代世界的主流.

这里需要说明两点:第一,和平成为世界的主流意味着在战争与和平这对矛盾中,和平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但作为矛盾的另一方面的战争仍然存在.实际上,作为战争的根源垄断资本主义在经济发达国家仍然存在.这意味着仍然存在战争的危险.而且这对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因此,当前仍然不能放松对战争的警惕,特别是对某些经济发达国家统治集团中极少数战争狂人的警惕,保卫世界和平仍是世界人民的重要任务.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大国的中国,在这方面还应有更大的国际担当.因此,总书记提出的新时期强军战略是完全正确,十分必要的.其必要性不仅在于保卫世界和平,还在于它是捍卫中国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所绝对必需的.第二,以上分析是从国与国之间的关系着眼的.它并不否定各国内部的阶级矛盾,特别是经济发达国家内部的阶级矛盾.但现实情况表明:在一个较长时期内还看不到由这种阶级矛盾的发展所导致的革命形势的出现.但即使出现了这种革命形势,也并不必然导致作为世界主流的和平和发展形势的根本改变.

作为世界主流的和平和发展的国际形势的出现,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础.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又是促进和平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历史上全新的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国际事业,它不可能自发形成,必须由具有巨大国际感召力的像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经济大国来倡导和践行.

正是在上述国际形势下,作为中国国家主席的在新世纪以来多次强调:"什么是当今世界的潮流?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①还着重指出:"中国的方案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9]同时,总书记还着力把这一伟大构想付之实践(已见前述).

需要着重指出:作为当今世界经济大国的社会主义中国,正在走向世界政治经济舞台的中心.由中国作为厉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者和践行者,是这一伟大构想得以提出和实行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时代条件,同时又是这个时代特征的反映.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的重大意义

前述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原则和内容从根本上反映了世界人民(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共同利益,并使他们已经开始有了深深的获得感,因而获得了他们的热烈赞同,甚至获得了经济发达国家的认同.这就使得我国在发展外交关系和对外经济贸易关系上获得了最强劲最持久的动力,促进了这些关系的大发展,从而使我国从世界政治舞台的边缘逐步步入其中心,使我国外贸和外资上升到世界前列.这表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开辟了我国外交关系和对外经济贸易关系的新时代.这是就我国本身来说的意义.

在国际方面也有重大意义.近代和现代史表明:大国的崛起总是伴有大国之间的战争.这是根源于战争双方的资本主义制度和帝国主义制度.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德战争的爆发,是希特勒德国把战争强加在苏联人民头上的.这仍然是根源于德国的帝国主义制度,同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无关的.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一直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经清楚地展现了社会主义中国作为经济大国的和平崛起面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不仅提出和发展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而且逐步付诸实践.这就最全面最充分地展现了中国和平崛起的面貌.在这方面开辟了大国和平崛起的先河.这是巩固和发展作为当代主流的和平的最重要因素,真正开辟了世界持久和平的新时代.但任何主流都是作为一种趋势存在的,与它同时存在的还有一股逆流.就这里论述的问题来说,就是最大的经济发达国家的垄断资本主义制度以及由此带来的战争危险,但作为主流的世界和平是不可逆转的.这是第一.第二,中国经济总量已经稳居世界第二位,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多年居于世界第一位,并遵循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原则从贸易和投资等方面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从而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最重要的引擎.这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又成为促进作为当代主流的一个方面的发展的最重要因素.第三,二战以前留下的反映殖义制度的旧的政治经济秩序,当前仍是经济发达国家用来遏制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工具,是阻碍作为当代主要潮流的和平和发展的绊脚石.要发展世界主流就必须搬掉这个绊脚石.而旨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遵循的建立新的政治秩序原则(即和平共处原则)和新的经济秩序原则(即平等合作、互利共赢原则)正是作为旧的政治经济秩序的对立物而产生的,是破除旧的政治经济关系的有力武器.从这方面来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巩固和发展作为世界主要潮流的和平和发展的最重要的制度安排和制度保证.第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在国际方面还有一个更具根本性和长远性的意义,即向广大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展现了中国发展道路,促进他们选择正确的道路.当前发展中国家已经开始发生了由"向西看"(即向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寻求强国富民的道路)到"向东看"(即向中国寻求强国富民的道路)的转变.这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二战以后西方国家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化等主要因素的推动下,经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但由于垄断资本主义制度固有矛盾的发展,先是在20世纪70年生了两次经济滞胀(1973年和1979年各一次),特别是2008年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使得经济发达国家元气大伤,其发展道路进一步丧失了对发展中国家的吸引力.这是其一.其二,二战以后,经济发达国家除了利用旧的经济秩序关系继续盘剥发展中国家获取高额垄断利润以外,更严重的是,有的西方国家还采用政治手段甚至军事手段干涉某些发展中国家的内政、颠覆其政权,挑起部分地区的长期动乱.所有这些都会使西方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尖锐化.其三,就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情况来说,二战后全球200多个发展中经济体,到目前为止只有韩国和中国台湾从低收入经济体发展成为高收入经济体.[13]12这就使得发展中国家从西方国家发展道路中看不到良好的发展前景.另一方面,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先后相继取得了新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后来在经济改革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这就为中国实现由贫穷落后的人口大国到经济大国并正迈向经济强国的转变开辟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这个道路昭示了发展中国家的光明发展前景.作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本质在国际方面延伸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更使发展中国家真切地感受到这一点.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的重大成就,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14]10

在理论方面,在和平和发展成为世界主流的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是马克思主义划时展.如果仅就和平与战争谁占主要地位这个视角考察,依据前述的作为世界主要潮流的和平和发展的形成历史过程的分析,可将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以后的历史划分为三个阶段.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是战争为世界主要潮流的时期.其中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可视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酝酿期,从这个意义上将其列入战争时期是可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由于存在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对立,战争危险仍然严重存在.特别是在后来形成美苏两霸冷战局面以后,战争危险更趋于严重.据此,可将这个时期看作战争危险严重存在时期.但在美苏两霸冷战局面结束后世界和平力量显著增长,于是世界潮流就进入了以和平为主时代.

发展从来都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但历史表明,它要成为世界主流必须有一个前提条件,即和平成为世界的主流.正如总书记指出的,"没有和平,中国和世界都不可能顺利发展;没有发展,中国和世界也不可能有持久和平".[12]248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想,也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但它的提出又是以和平发展成为世界主流为前提的.因此,在美苏两霸争夺世界的冷战时期,根本不可能提出这一点.它只是在美苏两霸冷战局面结束以后,在和平和发展成为世界主流的情况下才有可能提出.在和平和发展主要潮流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过去从来没有提出过.这意味着这个构想的提出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划时展.

这个构想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意味着这个构想也是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发展.这不仅表现在他对这个构想作了系统的全面的论证,而且突出地表现在他把这个构想从多方面在多个领域付诸实践,并取得显著成效.

参考文献:

[1]

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 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中国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5]中国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7]中国经济年鉴(1981)[M]北京:经济管理杂志社,1981

[8]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9]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2017年1月18日,日内瓦)[N]人民日报,2017-01-20

[10]共同开创金砖合作第二个"金色十年"--在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2017年9月3日,厦门)[N]人民日报,2017-09-04

[11]在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记者会上的讲话(2017年9月5日,厦门)[N]人民日报,2017-09-06

[12]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13]林毅夫中国经验:经济发展和转型中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缺一不可[J]行政管理改革,2017(10)

[14]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责任编辑李冲锋]

结束语:此文为一篇关于经典学习专业范文可作为共同体和命运和人类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学习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湖北省安徽商会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体会 党的十九大是中华民族迈向伟大复兴的一步,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史上一个重大里程碑 总书记的报告高屋建瓴、深邃精辟,极具前瞻性,深感振奋,倍感鼓舞,结合我们湖北省安徽商会的实际情况,谈谈学习党的十九大工作报.

2、 改写中国历史的新时代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关于新时代论断的认识 摘 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文章从新时代的历史起点切入,概述了其内涵,论述了新时代改写了中国历史的主要依据和根本依据以及“新时代&rd.

3、 云南省能源投资集团党团员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系列文章选刊 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后,集团全体党员干部积极学习、领会、宣传会议精神,他们结合自身岗位实际,谈感受、说心得,诠释了新时代新征程上能投人的使命担当和美好向往 以下为能投集团公众号连续刊发的集团各级党员团员.

4、 如何深入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 【摘要】为了更好地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需要在实际工作中以十九大精神为指导,积极开展十九大精神教育,为学习十九大精神营造环境氛围 结合实际工作情况,需要在工作中开展多渠道、多角度的学习工作 基于此,.

5、 弄潮新时代,争做新青年临沧篇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心得体会 文 共青团临沧市委 戴云锋党的十九大工作报告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 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我们这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