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范文网-权威专业免费论文范文资源下载门户!
当前位置:毕业论文格式范文>毕业论文>范文阅读
快捷分类: 我的成长经历论文 个人成长经历论文 中国经历论文 求思修论文关于自己成长经历的 我的成长经历论文怎样开头 关于成长经历的论文 思想品德小论文的撰写一般要经历 成长经历论文

经历专升本论文范文 和云南插队经历对王小波小说创作的影响有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分类:毕业论文 原创主题:经历论文 发表时间: 2024-03-25

云南插队经历对王小波小说创作的影响,本文是经历硕士学位论文范文与王小波和插队和云南方面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杨开浪

(德宏师范专科学校,云南 芒市 678400)

[摘

要] 1968~1970年,王小波在云南德宏州陇川县弄巴农场插队,这段独特的经历,无论是在王小波的人生历程还是文学生涯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本文在对王小波全部小说文本细读的基础上,梳理出在其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云南元素,探讨王小波云南德宏插队经历对其小说创作产生的深远影响.

[关键词] 王小波;云南;插队经历;小说;影响

中图分类号: I 20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10(2016)5-0069-02

[基金项目] 本文为云南省教育厅科研基金项目“德宏插队经历对王小波文学创作影响的研究”(项目编号:2014C152Y)阶段性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 杨开浪,德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讲师,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考察王小波的整个文学生命,我们可以发现其文学创作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早期,确切说是1972年王小波从德宏插队回京开始创作处女作《绿毛水怪》起,到简洁而强烈的寓言《猫》为止,这一时期可以视为其文学创作的初创期.1984~1988年王小波留学美国,以唐人传奇材料为蓝本,创作出内容和形式相对崭新的《唐人故事》,在题材和技巧等诸多方面有意识地尝试和追求个人风格,可视为其文学创作的探索期.进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王小波辞去北大和人大教职,以旺盛的精力创作出《黄金时代》、《白银时代》和《青铜时代》三部曲,标志着王小波进入了文学创作的鼎盛时期.而几乎在上述每个时期,他一再复述穿插大量的有关1968~1970年在云南德宏插队时期的故事、经历,或回顾,或反思,或对比,成为全部创作中的一个重要标签,也是王小波在小说和杂文创作时一个重要的写作资源,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正是在云南上山下乡的人生经历,使王小波在作品中表现出一种独特的生命意识和历史视野,并且习惯于在沉默中冷静地审视社会,使其作品具有一种冷峻而深刻的格调.本文在对王小波全部小说文本细读的基础上,梳理出在其作品中反复出现的云南元素,探讨王小波云南德宏插队经历对其小说创作产生的深远影响.

1968~1970年,王小波和来自北京的其他数十名知青一起,在云南德宏州陇川县弄巴农场插队,这段独特的经历,无论是在王小波的人生历程还是文学生涯中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据考证,王小波的文学活动即始于云南插队时期,并成为王小波终身追求的事业.

王小波的插队生涯和其他很多知青有较大的不同,他到云南后,和来自北京二龙路中学的同伴们共21位北京知青被分配到云南生产建设兵团弄巴农场,实行半军事化管理,日复一日高强度的生产劳动对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王小波而言是非常严峻的考验,以致他曾因病情发作被送入医院急救.相比物质的贫乏,更令知青难以忍受的是缺乏文化和娱乐活动,使插队生涯显得异常枯燥而单调.王小波后来回顾在云南插队生涯时曾说:“插队的生活是艰苦的,吃不饱,水土不服,很多人得了病;但是最大的痛苦是没有书看,倘若可看的书很多的话,《变形记》就不会被人看没了.”[1]思想的禁锢、精神的苍白成为众多知青在劳动之余最不堪承受的重负.同时,大量匪夷所思、荒谬绝伦的事件纷至沓来,强烈冲击着王小波敏感的神经.崇高火热的理想和触目惊心的现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王小波们想象中的革命、奋斗等天真的信条被残酷的生活击得粉碎.如果说对道德理想的执著与坚守曾是王小波的全部内心构成的话,那么经历了插队的王小波至少在精神上已脱胎换骨,被全面的怀疑和排拒取代.正是插队生活的严酷拷问,使王小波对落后、愚昧和专制有了较为清醒的认识,使其主体意识开始觉醒并从容游历于主流意识形态之外,也激发了王小波文学创作热情,通过阅读和写作中重新构筑生存方式,从而超越“”这个充满苦难的时代.王小波的妻子李银河回忆王小波时曾说道:“16岁时他在云南,常常在夜里爬起来,借着月光用蓝墨水在一面镜子上写啊写,写了涂,涂了写,直到整面镜子变成蓝色.”[2]在王小波带有浓郁的自传性质的小说《我在荒岛上迎接黎明》中有相同的情节.王小波最终选择了“以梦为马”的自由写作作为终身的事业,最初的思想动因毫无疑问是在云南插队时期把文学作为反抗平庸、战胜虚无的重要手段.王小波最早的小说《绿毛水怪》,即是其结束云南插队回京之后的初试啼声.

法朗士曾说:“一切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云南德宏插队经历给王小波留下了刻骨铭心的痛苦记忆,这种记忆哪怕数十年后仍不能令其释怀,反而以不同形式投射到小说创作中,成为带有独特个人印记的王小波式的叙事构成.喜欢王小波小说的读者可能对以下句式非常熟悉:我在云南的时候,在我插队的时期,我当知青的时候……王小波的小说有不少篇目直接以云南插队生活作为背景,如《我在荒岛上迎接黎明》、《地久天长》、《黄金时代》等,即使是一些带有虚构性质的历史小说如《红拂夜奔》、《万寿寺》等,也大量穿插和云南插队有关的人物和事件,通过相似历史情境中的人物命运的对比*社会人生的某种真相.

在插队时期,王小波曾饱受磨难,无论肉体上还是精神上都承受了沉重的痛苦,但“诗人不幸诗家幸”,当时过境迁之后,这些沉重的痛苦丰富了王小波的灵魂,也成为他在小说创作过程中重要的写作资源.王小波的小说文本取材较为复杂,既有对历史的回溯,如《唐人故事》、《寻找无双》、《红拂夜奔》,又写了带有书写乌托邦性质的《未来世界》、《2015》,无论是何种类型,其立足点显然是展示现代人的生存境遇和情感体验,其中,王小波又特别热衷于对“”历史的发掘和思考.这个时候,他在云南插队的种种经历,成为王小波反思“”的绝妙“窗口”.“文化大革命”是中华民族在现代史上遭遇的历史浩劫,而发生于“”中延续了十余年之久的上山下乡运动也彻底改变了以王小波为代表的千千万万插队知青的命运.虽然云南德宏地处边疆,但在“文化大革命”席卷全国、“以阶级斗争为纲”压倒一切的背景下,政治运动层出不穷,个人的自由、尊严被剥夺殆尽,眼前的苦难、荒唐和无奈,和王小波们一直以来被强行灌输的鼓吹革命的意识形态发生了尖锐的冲突,甚至颠覆了王小波的世界观,此后,理性代替了狂热,思考取代了盲从,使王小波最终成为一位自由主义知识分子.虽然1970年王小波即离开云南,以后也从未返回这片土地,但是哪怕十多年后王小波仍然无法释怀,在小说中一再回顾插队时痛苦而悲惨的遭遇,从个人的亲身体验和感受出发,对“”中黑白颠倒、泯灭人性的思想和行为从不同角度进行淋漓尽致的揭露和批判.

回顾插队经历,王小波和梁晓声、张承志等作家不同,在他心底涌起的不是崇高与悲壮,与自豪,而是一种自始至终受愚弄的感情、一种油然而生的“行货感”.在小说《红拂夜奔》中王小波写道:“文化革命里我插队时,遇到一位军代表,他专在半夜两点钟吹哨紧急集合,让大家敬祝万寿无疆,谁要是敞着扣子,就会受到批判.所以我们都是穿戴整齐,头上戴帽子,脚上穿球鞋地睡觉,看上去像等待告别的遗体.”[3]在权力的高压下,个人被迫驯从于种种带有宗教色彩的政治仪式,王小波勇敢地刺破了其表面的神圣与庄严,暴露了荒唐闹剧的实质.王小波对“”历史的回顾,既没有像“”结束后伤痕文学直接控诉“”罪大恶极的哭伤喊痛,也不像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部分知青作家宣扬的“青春无悔”,精神回归,而是结合个人在云南插队过程中最真实的人性体验,揭示了整整一个时代的苦难和荒谬.虽然“”已经渐行渐远,甚至被大多数国人遗忘,但是借助在云南插队时种种不堪回首的经历,王小波的小说中仍然将审视和反思“”置于一个重要位置,体现了一种决绝的批判精神.

如果我们关注一下王小波在云南插队的故事,可以发现在王小波的小说中,有些情节甚至直接取材自个人的亲身经历和情感体验,最典型的例子是王小波在插队时受到的一次政治批斗.被批斗缘于一次打架,当时负责放牛的王小波和负责赶牛车的当地青年龙闷儿因为使用耕牛起了冲突并动了手,这在农村显然是司空见惯的事,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北京知青和当地人打架的事迅速在农场扩散开来.没过多久,北京有一个知青慰问团来考察后,王小波开始受批判.这个风波虽然很快就过去,但对王小波而言是刻骨铭心的,它彻底暴露了时代的荒谬和对个人尊严的无情践踏.这个情节后来在王小波的多篇小说中有丰富而全面的展示,比如《地久天长》和《黄金时代》等.

《地久天长》是王小波早期小说中篇幅最长的作品,是一部典型的知青小说文本,故事讲述了“我”、大许和邢红作为知青到云南插队,生活十分枯燥,每天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教导员蛮不讲理,肆意凌辱下乡知青,“我”、大许和邢红三人产生亲密的友谊,一起劳动、游乐和承受批斗,期望“三人永远在一起生活”.后来邢红得了脑瘤,在北京医治无效去世,“我”和大许各奔东西.小说的核心情节就是“我”、大许和邢红在劳动用镰刀误割了像受到批判,被迫做出检查的故事,其中大张旗鼓、煞有介事的批斗场面基本上就是王小波本人受批斗情景的真实还原,在非理性年代人们的疯狂、固执和冷漠让人思之不寒而栗.作为严格意义上的知青小说,《地久天长》重点却不是描述知青生活的苦难,突出的却是一种情感的“乌托邦”,这种乌托邦并非指物质的满足和生活的安逸,而是突出了危难之际人与人之间超越一切世俗功利的珍贵的感情.在这种情感的乌托邦中,坚实的情感联系成为抵御现实黑暗的强大武器.

而在《黄金时代》中,王小波采取追忆的方式,叙述了到云南插队的知青王二和女医生陈清扬在“”中经历的荒唐奇异的故事:王二因为被误认为打死了生产队长家的狗遭到报复,恰巧队里的大夫陈清扬也被人视为“破鞋”而求助王二帮忙澄清,但两人都不能澄清自我,干脆倾向于证明陈清扬是破鞋,两人发生了性关系产生了爱情.随后王二因为和当地青年有了冲突逃到后山.两人在各种政治运动中受到无休止的批斗,写下的交代材料总不能过关,最终陈清扬的一份承认自己爱上王二的材料终于结束了一切.小说中批斗场面层出不穷,但王小波不再像《地久天长》一样遵循现实主义的真实原则,而是采用戏谑和黑色幽默的方式,成功消解了人们传统认知中不可置疑的意义,将本应严肃、庄重的政治批斗场面游戏化了,充分展示了在特定历史情境中个人遭际的荒谬与无奈.如陈清扬对批斗态度竟如家常便饭一般:“挨斗时她非常熟练,一听见说到我们,就从书包里掏出一双洗得干干净净的解放鞋,往脖子上一挂,准备上台了.”“她无疑是当地斗过的破鞋里最漂亮的一个,这让她无比自豪”,“(陈清扬)每次出完斗争差都性欲勃发”……同样,王二所写的交代材料,不是按照上级的组织意图去检讨所犯的过错,而是以一种娱乐的心态在交代材料的写作中尽情展现自己的写作天赋.正如论者所言:“对历史的偏离,对政治意识形态的消解,使读者的阅读习惯受到了严重的挑战,也拓宽了人们对历史的认识和了解.”[4]

有趣的是,虽然德宏插队经历让王小波吃尽苦头,不堪回首,但另一方面,德宏优美的自然风光、奇异的民族风情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傣族人民在这里生长.密密的寨子紧紧相连,那弯弯的江水啊碧波荡漾……”这首半个多世纪以来传唱大江南北的经典名曲,吟唱的就是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云南德宏是一个神奇美丽的地方,冬无严寒,夏无酷暑,“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动植物资源丰富,民族风情独特,天蓝、地绿、山青、水秀.难怪王小波在小说中通过令人心醉的景色描写,毫不掩饰地传达着对德宏山水的喜爱之情:“我十七岁到南方去插队,旱季里,那儿的天空是蓝湛湛的,站在小竹楼里往四下看,四外的竹林翠绿而又苗条,天上的云彩洁白而又丰腴,缓缓地浮过.”“整个坝子笼罩在淡淡的白色雾气中,四外是收割后的原野,只有村寨里长满了大树和竹子,好像一座座绿色的城堡……天空的蓝色,还有上面的游云,都滔滔不绝地流进我的胸怀.”[5]类似的例子在王小波的小说中俯拾皆是.在长篇小说《万寿寺》中,虽然王小波笔下描写的是节度使薛嵩到湖南湘西建立凤凰寨的故事,但明眼的读者可以发现,其中呈现的是地道的云南风情:“他的寨子是一片亚热带的林薮,盘踞在红土山坡上,如果从高空看去,这地方像个大漩涡,一圈圈长着大青树、木菠萝、山梨树,这些树呈现出成熟的绿色.在树之间长满了龙竹、苦竹和凤尾竹.”[6]王小波对云南德宏美景的偏爱,可见一斑.虽然因为“人祸”,使王小波插队时身心都遭受巨大的痛苦,但至少云南秀美的山水慷慨地滋润了他的身体,抚慰了他的灵魂,而在王小波后来开始文学创作,这一方山水也成为其一系列小说中最富诗意和深情的点缀.

英国著名历史哲学家沃尔什曾经说过:“在文明状态中,人类为了他们自身目前活动的缘故,感到需要形成某种对过去的图像,他们对过去感到惊奇并想要重建它,因为他们希望找到那里面反映出来的他们的热望和兴趣……历史学不是客观的事件,而是对写他的人投射了光明,它不是照亮了过去而是照亮了现在.”[7]中国持续十余年的上山下乡运动随着“”结束后国家政策的拨乱反正,已走向历史的终结,但对王小波而言,在云南三年的插队生涯,不仅改变了人生的航道,更重要的是,它为王小波认识广阔的社会和人生提供了最直白辛辣的教材,使王小波的思想开始走向成熟和饱满,在后来的小说中建立起了宏大的叙事迷宫.梳理王小波的德宏插队经历与其小说创作的关系,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王小波如何利用写作超越充满苦难的时代,表达了“对平庸生活狂怒和不甘没落的决心”,而且可以看到其如何将个人经历转化为在小说创作时的写作资源,对深入理解王小波的作品及其艺术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小波.思维的乐趣,王小波全集.第一卷[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

[2]艾晓明,李银河.浪漫骑士——记忆王小波[M].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

[3]王小波.红拂夜奔[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

[4]胡家荣.“”记忆的另一种叙述[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2).

[5]王小波.地久天长,王小波全集.第八卷[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

[6]王小波.万寿寺,王小波全集.第三卷[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7.

[7]沃尔什.历史哲学[M].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

概括总结:此文是适合王小波和插队和云南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经历本科毕业论文,相关经历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王小波:你好哇,李银河 要参数 针对连接板材为铝材且所使用铆钉公称直径为5 mm的情况下评判标准为互锁量Interlock≥0 4 mm,底部板材剩余最小厚度Tmin0 2 mm,铆钉顶端与上层板材的高度差 0 5 .

2、 没有李银河,哪有王小波 张丰(媒体人)水木年华乐队的早期组合中,有位乐手叫姚勇,是王小波的外甥 读中学的时候,姚勇全身心投入到音乐中,令家人很担忧,舅舅王小波被家人派去劝他 王小波说,你爱音乐和艺术,这很好,但是,你要像我这.

3、 金牛座之王小波 金牛座出生日期为阳历4月21日—5月20日,是黄道十二宫的第二宫 金牛座是名副其实的现实主义者,具有持之以恒的精神,适合从事需要顽强毅力和付出长期艰苦努力的工作 金牛座的人对人对事态度慎重.

4、 叙事的游戏论王小波的《青铜时代》 摘 要王小波是中国小说艺术创作中的异端,学术界针对王小波的研究也已经从现象研究进入到了文本研究 王小波的黄金时代更加已经被称为是经典作品 但是,王小波的长篇小说却始终都被忽略,这也却成为了一种怪现象 .

5、 社会边缘人论村上春树和王小波人物形象的精神 中图分类号 I2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39(2017)0505901绪论村上春树和王小波可以说是两位不同于中日文坛主流的两朵“奇葩”,两位&ldquo.